第八节 电站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对河口水库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67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电站管理
分类号: TV737
页数: 6
页码: 90-95
摘要: 一级电站于1965年8月并网试运转验收合格后,即投入运行发电。每年根据年初库水位、降水、调洪以及灌溉情况来决定发电的时间,一般3至4月开始,11至12月结束,全年发电7至9个月。自1965至1988年共发电11701.6万度,1971年春,为提高发电机组出率,将1360于瓦机组出率提高到1700千瓦运行发电,同年6月5日水锤事故发生后,恢复到1360千瓦运行。开、停机前,与县供电局调度取得联系,並征得同意后方可。“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制度有章无循,导致两次严重水锤事故发生。1977年7月14日,一级电站工人因误操作,致使1360千瓦机组导水叶开度由75%突然关至35%,造成了第二次严重。改建设备材料费6.5万元。
关键词: 德清县 电站 管理

内容

一、运行管理
  一级电站于1965年8月并网试运转验收合格后,即投入运行发电。每年根据年初库水位、降水、调洪以及灌溉情况来决定发电的时间,一般3至4月开始,11至12月结束,全年发电7至9个月。自1965至1988年共发电11701.6万度,
  平均每年发电量为502万度(不包括1965年),最高年发电量为913.43万度(1973年),最低年发电量量为224.92万度(1968年)。1971年春,为提高发电机组出率,将1360于瓦机组出率提高到1700千瓦运行发电,同年6月5日水锤事故发生后,恢复到1360千瓦运行。
  一级电站厂房一角
  二级电站,与一级电站並属电厂管辖,受一级电站调度。1972年4月并网发电,至1988年底止共发电677.51万度,平均年发电量(不包括1972年)41.63万度,实际年利用小时为1665小时,最高年发电量为63.74万度(1985年),最低年发电量为19.52万度(1978年)。
  电站制订了《电站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三班制运行,每班3至4,设正副值班长各一人。开、停机前,与县供电局调度取得联系,並征得同意后方可
  操作。发电时,每日向县电力调度室报告情况。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制度有章无循,导致两次严重水锤事故发生。(详见《设备维修》)。
  水库管理局每月向县供电局结算电费。1967年前每度电电价为0.0294元;1976年起为0.042元;1982年改为0.05元。1988年,电站改变运行方式,在确保防洪、灌溉的前提下,实行调峰运行,即每日8至22时用电高峰期,顶峰双机满发,22时至翌日8时低谷期停发。顶峰发电量的电费除供电局按每度电0.05元计费外,另由县三电办公室给予电价补差0.0367元。如低谷期发电,其电量不计价。
  二、设备维修
  电站每年冬季岁修。3年1大修。1970年冬,机组第一次大修,由省水电工程局水电安装队派员指导进行。此后,均靠自己力量完成大修任务。每年开机前,电站设备进行一次预防性试验,先后由省电力中心试验所、嘉兴供电局、县供电局完成。
  一级电站1360千瓦机组钢筋混凝土蜗壳渐变段工作缝,因在施工时浇筑未达到设计要求,竣工验收时发现有渗水现象,当时用水玻璃水泥砂浆涂抹,並在渐变段右侧用钢板加固处理。1965年10月25日,发现蜗壳渐变段工作缝仍有渗水。1966年4月,在省水电工程局的指导协助下,采用环氧树脂砂浆修补办法进行防渗处理。同年11月检查时,表面光平,未发现环氧树脂砂浆脱壳等现象,止水效果较好。在蜗壳内处理裂缝止水补强时,因采用炭炉加温,15分钟后,现场6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其中2人休克,后经抢救脱险。
  一级电站安装时采用10千伏电力电缆与系统电网联接,而当时10千伏线路系二线一地制,因而电缆头易爆炸击穿。1967年冬,改电力电缆为铝排出线。
  1971年6月5日,一级电站运行工人因误操作,使1860千瓦机组导水叶开度由75%突然关闭至零,造成严重水锤事故(简称“6.5事故”):钢筋混凝土蜗壳渐变段爆裂3处(纵向裂缝2处,横向裂缝1处),直至水轮机层地面;钢管接头处裂缝1处,给水管路裂缝多处;放空管与放空锥形闷头连接法兰的焊铁被拉裂三分之一,13块加强角铁焊缝拉裂,法兰变形,止水橡皮部分破坏,漏水严重;两块座环固定导水板裂缝。事故发生后,电站被迫停机,並邀请省水电局、省水电设计院和水电部12工程局等有关人员指导协助抢修。蜗壳裂缝处理采用内壁先将裂缝处凿成“V”形槽,然后将环氧砂浆嵌入槽内,表面用环氧浆液玻璃丝布粘贴涂刷;在水轮机层地面裂缝处钻孔8眼,用水泥灌浆,並插入直径20毫米罗纹钢加强;固定导水板焊补处理。6月30日,抢修结束,开机发电。
  电站投入运行后,因受多年泄洪影响,大量泥砂淤积于尾水渠内,尾水位抬高,影响了机组出率。1973年冬,自电站出口至钓鱼台段尾水渠渠长1450米作彻底清淤处理,开挖淤泥、石渣近1万立方米。
  1360千瓦机组原配重庆产W900型自动调速器,但该调速器因设计、制造等原因而不能自动调速。1973年底,调为XT1000型自动调速器。此后,能自动调节负荷,达到了设计要求。
  1977年7月14日,一级电站工人因误操作,致使1360千瓦机组导水叶开度由75%突然关至35%,造成了第二次严重
  水锤事故(简称“7.14事故”):蜗壳渐变段两条纵向老缝(“6.5事故”的裂缝)重新开裂,长6至7米,宽2至3毫米;“6.5事故”后修补好的一片座环固定导水叶再次拉裂;隧洞出口钢筋混凝土衬砌段有环向裂缝9处,顶拱与岩体接触处出现渗水,最大渗漏量为243毫升/秒。事故发生后,电站当即被迫停机抢修。当时邀请了省、地、县水利局、省水电设计院、杭州发电设备厂等单位指导协助抢修,蜗壳内壁采用同“6.5”事故抢修时的同样处理办法;水轮机层地面蜗壳渐变段处增加12根锚固拉杆加强,並用甲凝灌浆;隧洞出口钢筋混凝土衬砌段环向裂缝处采用丙凝防渗灌浆处理;固定导水叶进行焊补处理,並增添两块加强板。8月2日晚抢修完毕,恢复发电生产。
  1981年1月9日至10日,趁电站冬修停机之机,邀请省水电设计院、省水科所、地区林水局、县水电局等有关人员,对两次水锤事故后的工程处理质量进行现场鉴定。鉴定认为,事故后电站蜗壳与输水隧洞所实施的修复技术措施是恰当有效的;经3年运行实践与考验,蜗壳经过锚杆加强、环氧衬砌和甲凝灌浆处理,精况良好,未发现裂缝和渗漏现象,环氧衬护表面光滑,无老化剥落现象;输水隧洞钢筋混凝上衬砌段环向裂缝经丙凝灌浆处理后,情况也良好,渗漏基本控制,肉眼能看到的渗水点仅剩4处;经丙凝灌浆处理的39孔都无渗水现象,隧洞拱顶渗漏量,已从事故后53~243毫升/秒降低到0.08~3.7毫升/秒;固定导叶与锚杆无松动变形和气蚀现象出现。
  一级电站经10多年运行,二次线路导线已老化。1981年冬,更换了二次线路全部导线。
  1982年1月14日,一级电站1360千瓦机组检修时,在转
  子吊装过程中,由于吊环断裂而转子堕落地面。后经测试,转轴弯曲13至15丝。未作处理。
  1360千瓦机组原用皮带带动整流式励磁机,装于主机机架单侧。1982年冬修时,发现主机机架一腿断裂,裂缝长13厘米。后作焊接处理。翌年5月,改此励磁机为可控硅励磁。经6年运行,效果很好。
  一级电站原合闸电源为硒整流器,动作时,硒片经常烧坏。1985年3月,电站技术人员应用可控硅技术,自行设计制作安装了一块可控硅合闸整流器,使用情况良好,至今未有故障出现。
  三、机组改建
  为挖掘潜力,充分利用水力资源,经地区林水局同意,1973年冬至1974年春,由电站自身技术力量将200千瓦机组改建为320千瓦机组。320千瓦机组选定发电机组型号为TSWN85/39—8,配HL240—WJ50型水轮机,原直径750毫米蝶阀改为直径800毫米蝶阀,原240千伏安变压器调为560千伏安变压器。改建设备材料费6.5万元。

知识出处

对河口水库志

《对河口水库志》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对河口水库志》是一部记述对河口水库建设和管理的工程专志。时限上起建库之发端,下迄1988年。这本志书搜集了水库建设和管理的宝贵资料,记载了党和人民的丰功伟绩,它可供治水理政者借鉴。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