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程观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对河口水库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6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程观测
分类号: TV66
页数: 4
页码: 75-78
摘要: 水库工程观测项目有:坝体浸润线、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流量等。自1964年3月至今,观测资料连续、完整。
关键词: 德清县 工程 观测

内容

水库工程观测项目有:坝体浸润线、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流量等。自1964年3月至今,观测资料连续、完整。
  一、坝体浸润线观测(一)测压管埋设坝体施工时,未预埋测压管。主、副坝竣工后,于1963年11月始埋测压管。翌年2月,完成主坝9孔;次月,完成副坝4孔,均为钢管。13孔测压管总长315.77米,由省水电设计院地质钻探队施工完成。
  经观测,主坝坝体测压管布局不够完善,仅埋设0+100和0+215两断面,观测成果未能正确反映坝体内渗透状况。
  经报请省水电局同意后,于1974年10月至1975年6月增设了主坝0+157.5断面4孔和原0+100、0+215断面上补设4孔钢管测压管,由省水电设计院地质钻探队施工完成。
  1975年在上海市水文地质大队的协助下,仿制加拿大单管式孔隙水压仪塑料测压管应用于坝体浸润线观测,在主坝埋设3孔11个测头。
  1988年10月,中国水电科学院岩土研究所在主坝心墙部位埋设6孔单管式孔隙渗压计,以作对比试验,总孔涤193.5米,12月10日,由县水利农机局钻探队埋设完成。此设备在坝体中应用,在我国尚属首次。
  主坝1、2、9号为岩基绕坝渗水压力测压管,其余均为浸润线测压管;副坝4孔都为岩基绕坝渗水压力测压管。
  (二)测压管水位观测测压管水位采用电测水位器观测。1964年3月始测,5天
  1次;1966年4月改为7天观测1次;1979年起,遇高水位时适当增加测次。每季度校正测绳长度1次,每年校正管顶高程1次。1975年增设塑料测压管后,测头由原来的金属短棒改为铅锤。
  根据1979年和1987年两次土坝工程观测资料整编分析,测压管位势值及特定库水位值均有一定规律。
  二、坝体变形观测永久性水平位移观测标点兼作垂直位移标点,埋设于主坝,共13个,分布在0+020、0+085、0+140、0+200、0+2605个断面上。工作基点(即视准点)6个。均于1964年初安装完毕。
  (一)水平位移观测水平位移采用偏角法观测,始于1964年3月26日,1967年起改用视准线法。每年观测1至2次。
  1984年3月考证时,采用东德产经纬仪测量。由于仪器精度差(1度仅56分),故1959年至1970年停测。后改用经工型西北光学仪器厂生产的经纬仪。1971年4月,改用北京产DJ6—1型光学经纬仪。1978年10月至现在采用苏州光学仪器厂生产的J2型光学经纬仪。自1964年3月至1988年12月21日止,累计观测9054天,其中4号测点向下游位移最大,为
  200.4毫米。
  (二)垂直位移观测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同标点。1964年3月起每月观测1次,1965年改为两个月1次,1966年以后定为三个月1次。
  头两年,因测站未定,观测视距不限制(大到50至100米)且只测单程,因而误差较大。1966年5月以后采用等视距、固定测站、双程测回法观测。
  垂直位移观测仪器始用上海光学仪器厂生产的CSZ—1型水准仪。1979年11月至现在采用南京1002厂生产的S3Z工程水准仪。累计观测9038天,其中4号测点沉降量最大,为
  412毫米。
  三、坝体渗流量观测(一)主坝量水堰
  1973年,在主坝下游原老河道处建钢板三角量水堰。3个堰口,1、2号堰口为45度角,角口配有水位测针和自记水位计;3号堰口为90度角。年底建成,翌年
  1月起每日上午7至
  9时观测。
  (二)副坝量水堰主坝量水堰副坝量水堰位于副坝下游坝脚右端,1968年建成。亦为
  3个堰口钢板三角堰,分别为30度、45度和90度角,各角口均配有水位测针和自记水位计。同年10月起每日上午7至9时观测。
  四、水准点建库初期引测高程均接苕—8—6国家水准点。苕—8—6水准点位于对河口余英庙前左侧石阶上,高程36.375米。
  1960年,由该点接设水准点BM于水库大会堂对面西山脚岩石上,高程26.294米。水库其它水准点均由BM引接。1967年,因建对河口道班,苕—8—6水准点与余英庙同毁。

知识出处

对河口水库志

《对河口水库志》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对河口水库志》是一部记述对河口水库建设和管理的工程专志。时限上起建库之发端,下迄1988年。这本志书搜集了水库建设和管理的宝贵资料,记载了党和人民的丰功伟绩,它可供治水理政者借鉴。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