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施工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对河口水库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62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施工管理
分类号: TV632.55
页数: 13
页码: 57-69
摘要: 第一节劳动力来源水库工程施工劳动力主要是德清县各公社的民工,其次为钱江工程局、和平农场、德清城镇居民以及外县副业队承包单位。1958年4~6月的施工准备阶段和7月1日~1961年4月施工高潮时期,县委调集全县各公社民工轮流担任水库工程的施工,民工人数按工程建设情况和任务量分配到公社。此后,每年在农闲季节县委仍向各公社抽调少量民工到水库工地进行突击性施工。1961年4月,钱江工程局调850名工人和81名干部接替施工。同年10月撤离工地。1963年春后,由外县副业队100余人到工地承包部分单项工程。
关键词: 德清县 施工 管理

内容

第一节劳动力来源水库工程施工劳动力主要是德清县各公社的民工,其次为钱江工程局、和平农场、德清城镇居民以及外县副业队承包单位。民工是水库建设的主力军。
  1958年4~6月的施工准备阶段和7月1日~1961年4月施工高潮时期,县委调集全县各公社民工轮流担任水库工程的施工,民工人数按工程建设情况和任务量分配到公社。1961年
  4月,根据中央有关大办农业的指示精神,工地民工留下除已训练成技工的157名外,其余全部动员回农村。此后,每年在农闲季节县委仍向各公社抽调少量民工到水库工地进行突击性施工。
  1961年4月,钱江工程局调850名工人和81名干部接替施工。同年10月撤离工地。
  同年5月,地委抽调和平农场劳改犯200人,民警12名到工地参加施工,受工程指挥部和农场双重领导。1963年年底撤离工地。
  1962年春,县委组织德清城镇、工矿企业居民100余人到工地参加建设。1963年春,部分人员下放农村,余皆撤离工地。
  1963年春后,由外县副业队100余人到工地承包部分单项工程。
  工地行政人员由县委向全县各部门抽调,施工初期20人,最多时增加到100人左右。
  第二节劳动管理水库工程属自营基建工程,成立工程指挥部,下设职能科室和民工大队。
  1958年4至6月,为工程全面施工准备阶段,民工由200人逐渐增加到700人左右。民工组织以公社、大队、生产队(前期称乡、社、组)为单位成立大队、中队、小队。中队为基层组织,负责评工记分,安排生活。7月起,民工增多。
  同年10月2日,工地实行军事化编制,指挥部整编成一个工兵团,工地常住民工3500人左右,编成7个营。1959年7月以后,施工进入高潮、民工也随之增加到7500人左右,最多时超过8000人(1960年3月),扩建为13个营,各营部配备了至4名正副营长和教导员。工地根据施工地点划分4个战区(即工区),分区分线投入施工。1961年4月,大部分民工回农村,于是撤销民工团,恢复指挥部,整个工地劳力分成6个施工专业队,直至竣工。
  施工初期,县委为加强党在工地的领导,派刘士文、朱林先等到水库工地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並开展以反对自由主义为中心的整风教育,制订了必要的规章制度,强调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是水库建设的主要主柱,从此,施工纳入了正轨。
  1958年冬,因大办钢铁以及东苕溪导流工程的相继开工,水库工地民工不断减少,而运土却是人扛肩挑,运距又在1公里以外,人均日上坝土方仅0.4立方米,进度不快,民工情绪低落,擅离工地者逐日增多,工程随时有下马的可能。在这严峻的时刻,工程指挥部在教育大家克服眼前困难,树立安家落户思想的同时,果断地改变了施工安排,从而调动了劳动积极性,稳住了民工队伍,加快了工程进度。
  1959年下半年,民工增至7000余人。在这施工高潮之际,民工因往返回家取粮而浪费了劳力。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工程指挥部向县委建议:把民工的口粮关系暂迁到工地供应。县委当即指示粮食部门把民工口粮指标从生产队转至工地设点供应。从而,民工出勤率直线上升。指挥部因势利导,展开劳动竞赛,学先进、树标兵;並4个战区制作了红、绿、黄、白
  4面大旗,每天进行夺红旗竞赛;召开立功誓师大会,建立功劳簿,将劳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模范人物,通过各种会议、广播、黑板报、宣传队等多种形式给予表扬,并辅以毛巾、汗衫、球鞋等物质奖励,从而工地上出现了队队争红旗、人人争先进夺高效的热潮,先进模范事迹不断涌现。
  有在零下10℃的严寒季节里挥汗大干的新市营黄继光青年突击队,经常保持高工效的上柏营小英雄飞车队;任劳任怨,埋头实干的炮兵倪五八;以库为家、坚持工地劳动两年多的干山营女民工王桂凤;用自己身体挡住竹轨滑道下滑的两框土,掩护两民工脱险的21岁女民工张彩凤等。在各种先进人物的带动下,工效陆续提高,工地面貌日新月异。然而,浮夸风波及了工地,远离实际所追求的高工效,使民工情绪低落。对此,指挥部及时予以纠正,使民工劳动热情再度回升。1961年春,在工地大好形势面前,干部中又萌现骄傲自满的思想,出现了工作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贯彻不力的被动局面,导致5月份工地仅完成计划任务的58%。对此,指挥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党员骨干为中坚,采取边施工边开展整风的办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共收到改进工作意见和建议,1092条,从而转变了干部作风,改善了干群关系,施工进度得以回升,7月份完成任务达计划的124.3%。
  1962年春节前后,工地职工不安心工作,要求回家生产,节后迟不上班,有的用公家双轮车私自外出搞运输,劳力极度分散。为扭转这种状况,指挥部在职工中开展了回忆对比,忆苦思甜教育,进行了要以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对家住农村的职工实际困难,通过当地公社予以帮助解决,从而稳定了职工思想情绪。在此基础上,指挥部组织工地所有劳力,成立3个浇捣组,于1963年3月,赶在汛前完成了泄洪洞混凝土浇筑任务。
  中央水利检查团视察水库工地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丰平视察水库工地地委书记处书记李焕视察水库工地省水利厅副厅长吴又新视察水库工地第三节技术管理施工初期,出于“跃进”的主观愿望,提出“苦战一年,建成水库”的口号。于是将工程量分配于12个月内完成,工作面均按最大日出工1.81万工日安排。因远远脱离实际而浪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鉴于这一教训,1958年下半年采用领导、技术人员、群众三结合的办法,4次修改施工计划。每次编制计划时,先由技术人员提出方案,经领导实地查看及与群众商量以后,再由指挥部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实施。
  1959年2月14日,增设安全保卫质量检查科,确定专人负责工程质量检查。坝体心墙开挖时,规定外露岩石未完全冲洗干净前不准回填,工程师赵传苹自始至终现场巡视检查,言传身教並示范民工冲洗。在浇筑输水隧洞进口段竖曲线形闸门轨道时,因民工看不懂竖曲线型轨道图纸,技术员沈澄就把竖曲线段做成1∶20的木模型,手把手地放样施工,严格按设计配料、养护,确保了混凝土质量,以致一级电站投入运行后,两次发生水锤事故,输水隧洞仍完好无损。1960年单独设立质量检查科,并建土工试验室,建立施工质量记录制度。各营配有专职质量检查员,负责对施工质量技术交底和每道工序的质量检查。指挥部对施工质量紧抓不放,在各种大小会议上,都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要求教育全体人员,並制订了《对河口水库施工质量检查制度(草案)》,编制了《大坝施工与要求》、《怎样填筑大坝》、《怎样使大坝做得快》等讲义,利用业余讲课,事半功倍,收到了提高质量、加快建设的效果,还培养了一批民工施工员。负责主坝施工的技术员干步陞对工程质量高度负责,坚持心墙土过筛后才能填筑;女施工员张维贤。为不影响第二天施工,在民工收工后,深夜上坝取土化验。1962年,工地民工减少,撤销质量检查科,改由施工员兼管,致使由于面大,疏漏质量检查的情况偶有发生。
  第四节财务管理
  1958年4月,工程指挥部行政科设立会计室,后改称财会组,由指挥部直接领导。1959年底前,执行省水利厅计财处颁发的《财务制度暂行办法》,会计和出纳仅1人。1960年始分为2人。1960年1月至1962年底,改用省财政厅颁发的《县级企业建设会计制度》。1963年1月至工程竣工,按财政部制定的《国营企业建设单位会计科目和使用说明》执行。凡费用开支,均事先编制计划,按组织手续审批后支付。财务日结月清,按月、季、年结算造表,核算工程成本,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回收入帐。
  整个施工过程均按水利部1958年《建筑安装工程统一施工定额》为依据,结合水库工程实际情况编制施工定额。
  1958年下半年,指挥部按各营人数的93%(7%为后勤人员)下达土方指标,任务到营。但各营层层加码,使民工应完成定额达到中央定额的150%左右。直到1959年春,指挥部规定任务应从实际出发,不准加码后才制止。1959年冬,由于受浮夸风影响,定额由各营自报。营部为夸大工效,上报定额远远高于实际数,民工积极性锐减,只得将1方土报成3(挖1方,运1方,填1方)。但施工员坚持按量报方,出现了有方无量的情况。对此,1960年1月工程指挥部纠正了这
  一做法,仍按原定额施工。同年2月,学习推广富春江水电工程局投资包干管理经验,拟定《投资包干制度实施办法》草案,划分三级核算,排为基层包干核算单位,实行“三定五包”(定劳力、运距、工种,包任务、时间、质量、工具、费用),从而充分发挥了组织职能和群众参加管理的作用,工地发生了显著变化,勤俭节约蔚然成风,扭转了只顾工效,不惜工具、材料的现象,土方成本不断下降,民工收入提高,获得一致好评。可惜的是,1961年4月因民工回家支农,投资包干办法中断。此后,改为定额包干,超产奖励和单项工程承包形式进行施工。
  第五节物资管理
  1958年4月,工地设器材科,采购物资、搭建工棚。水库建设所需全部物资,除三大材(钢材、木材、水泥)由省水利厅计划供应外,其他均自行组织采购。由施工部门在季前20天提出所需物资计划,物资供应部门视其轻重缓急和库存情况拟定采购方案,报批后执行。物资分仓存库管理,按领发制度发放。
  工程兴建期问,正值市场供应紧缺,不少物资限于地区供应。采购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想方设法,四出奔波,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以保证物资及时供应。如输水隧洞开挖时,仅有的1台风钻因缺钨钢钻头而不能使用,本省又无货可购,为此,指挥刘士文即同采购员一起奔赴哈尔滨求援,购到
  100只钨钢钻头后,即速空运转到工地,解决了燃眉之急。
  器材科利用当地竹木产区的优势,把用量最大的土箕、箩筐和双轮车壳,由工地竹、木工到产地加工后,再运回工地,使产品成本分别降低30%和50%。截至1963年底,采购物资总额为327.87万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71.5%。6年间,未有因物资采购不及而发生停工待料现象。
  物资供应面广摊子大,一度出现了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认为工程大浪费一点难免。工程指挥部抓住这一苗头,开展了“勤俭建国、勤俭办水利”的思想教育,要求人少办大事,钱少办好事,学习节约一厘钱的精神。1962年,制订了物资回收办法和奖励制度,规定回收1只水泥袋奖励1分钱,损坏1只罚款2角;以木箱调换办法领用炸药。此后,水泥袋和炸药箱回收率均达100%。在指挥部通报表扬了一队工人陈阿才拾交废铁50公斤的事迹后,工地上立即掀起了群众性拾废回交热潮,仓库先后收到废铁计1000多公斤。
  1962年4月,工地成立了“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对所有物资盘点清查,並制订了“四定二分”(定员、定仓、定位、定量,分级、分类)制度,9月完成。10月2日经省水电厅验收合格。这次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查清了积压物资达15万余元,並组织推销。截至1964年1月止,共销出积压物资11.24万元,占74.9%。
  第六节施工机具水库工程建设是在民工自带锄头、扁担、土箕等工具,肩挑人夯的基础上开工的。针对施工工具简陋,施工机械缺泛的实际困难,县委在水库施工初期就提出“要坚持人少办大事的原则,依靠群众,苦干加巧干,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提高工效,加快水库建设速度”的要求。工程指挥部根据县委要求,提出了向技术革新进军的口号。1958年9月,指挥部增设技术革新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常抓不息。各营建立革新小组,发动群众,鼓励人人开动脑筋,献计献策;並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整个工地掀起了技术革新热潮。
  1959年施工进入高潮,4月5日改技术革新办公室为技术革新委员会,由副指挥兼任主任,委员15名。
  施工初期,均以肩挑运土。1958年底,改为双轮车运土上坝。随着坝的增高,人工推车上坝日渐困难,当坝高超过6米时,改用牛拉车和拖拉机牵引双轮车上坝。1959年10月,成立机械施工队,改用竹轨道和皮带输送机运土。1962年3月起以卷扬机运土为主。
  工具革新贯彻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土洋结合的原则,以土制为主,竹木结构占多数。工地先后办起了化工厂、木炭厂、发电厂、砖瓦厂、石灰窑、竹器厂、木工厂、铁工厂、修配厂、车木厂,解决了当时工具、器材不足的困难。
  通过群众性的工具革新,在挖、装、运、上、卸、夯等施工工序及辅助工厂、后勤生活等方面,共改制、仿制、创造,革新工具120余种,其中坝体施工革新工具40余种,其中心墙嵌沟取土4种;高山运土7种;平地运土8种;上坝工具6种;空中运土5种;其它10余种。有7种革新工具模型作为省技术革新成果送北京展出。技术革新不但解决了工器材料不足的困难,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降低了工程成本。据统计,1958年下半年民工日人均运土上坝工效为0.94立方米,1959年上升为1.24立方米,1960年上半年又上升到2.38立方米。经实地施工应用,毛竹滑道运土器、绳索卷扬机、皮带上坝循环卷扬机、土洋结合皮带输送机、心墙取土摇车、大爆破松土、拖拉机拉双轮车上坝、高空运土台等革新工具对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尤为突出。
  随着施工的进展,施工机具亦不断增加。工程竣工后,主要工具设备随建设单位撤离。

知识出处

对河口水库志

《对河口水库志》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对河口水库志》是一部记述对河口水库建设和管理的工程专志。时限上起建库之发端,下迄1988年。这本志书搜集了水库建设和管理的宝贵资料,记载了党和人民的丰功伟绩,它可供治水理政者借鉴。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