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对河口水库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58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426;F326;D64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对河口水库位于德清县西部东苕溪支流余英溪中游,控制流域面积164.7平方公里, 占余英溪流域面积192.6平方公里的85.5%,为东苕溪流域面积2267平方公里的7.3%,是治理东苕溪流域水旱灾害的骨干工程之一。余英溪由合溪、双溪、阮公溪、盘溪、石扶梯水、石颐水等溪水汇合而成。主流合溪发源于安吉县凤凰山乡境内高坞岭。干流长25公里,始于筏头乡大堰桥,向东流经对河口、武康千秋桥、沙港,折而向北过王母山,经东苕溪导流港注入太湖。
关键词: 德清县 东苕溪流域 对河口水库 立方米 水旱灾害

内容

对河口水库位于德清县西部东苕溪支流余英溪中游,控制流域面积164.7平方公里, 占余英溪流域面积192.6平方公里的85.5%,为东苕溪流域面积2267平方公里的7.3%,是治理东苕溪流域水旱灾害的骨干工程之一。余英溪由合溪、双溪、阮公溪、盘溪、石扶梯水、石颐水等溪水汇合而成。主流合溪发源于安吉县凤凰山乡境内高坞岭。干流长25公里,始于筏头乡大堰桥,向东流经对河口、武康千秋桥、沙港,折而向北过王母山,经东苕溪导流港注入太湖。
  流域内山峦重叠,一般山峰高300~400米,最高峰五指山达745米,属天目山余脉。筏头以上以山地为主,河谷坡度陡峻,河身弯曲, 比降较大,植被茂密,森林资源丰富,是德清县主要竹木产区;筏头以下呈现四周环山的小片盆地,到对河口处,两山束为峡谷;武康以下地势平坦,属浙江省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杭嘉湖平原。
  流域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地台中扬子——钱塘准地槽区。水库附近以寒武纪灰岩、 奥陶纪页岩为主,花岗岩沿东北至西南侵入。主坝两岸全系坚硬的花岗岩,第四纪松散冲积层复盖于坝址,厚7~9米,上层1米许为砂壤土,透水性较弱;此层以下1 ~2米为砾石层,透水性强;再下为5米左右的黄泥胶结砂砾层,透水性弱,渗透系数小于1 米/ 昼夜。复盖层下面即为坚硬的花岗岩。副坝两岸皆为奥陶纪之黄绿至青灰色页岩,岩性较软,节理发育,以松散之亚粘土复盖其上。
  库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87.7毫米,雨日150天左右,主要受“梅雨”和“台风雨”控制,易成洪涝灾害。平均年蒸发量877.6毫米。年平均气温15.6℃, 1 ~ 2月最冷, 7月最热。 7~10月炎热少雨,极易形成干旱。局部地区有短历时雷阵雨出现,並受台风过境或受其边缘影响,风力大而夹带暴雨。汛期雨量为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由于季风进退时间迟早不一,强度不同,时空不匀,形成降水多寡亦异,导致水旱灾害频繁,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易洪、易涝、易旱地区,既旱又涝,旱涝交错发生,曾有“杭湖之际苦水,约四年一潦,天目之间苦旱,约四年一涸”之说。为治理东苕溪流域水旱灾害,保障农业丰收,早在民国初期,有识之士提出建造庄村畈水库(为建国后规划对河口水库的下坝址),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而未果。
  建国后,省水利厅经多次查勘,1957年决定兴建余英溪水库。1958年3月,专署将《武康县余英溪水库工程设计任务书》报送省人委及省水利厅审批。 4 月25日,省人委批复同意建造水库,並当即组织施工。1961年,为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提前受益,县委、县人委提出修改水库建设规模,分期施工,並按此进行扩大初步设计。1963年6月,省计经委批复同意水库以拦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养鱼。 第一期工程规模为:总库容1.16亿立方米,坝高33米(坝顶高程58 米)水库正常水位41.16米,工程概算核定为606.63万元。
  水库工程属自营基建工程,在县委与县人委领导下,成立工程指挥部, 由县委组织全县人民进行水库建设。1958年4 月开始筹建, 7 月1 日举行开工典礼,进行全面施工。在党的领导下, 以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有的放矢地寓于施工实际之中,从而,及时排除了脱离实际的急躁冒进和浮夸风的干扰,渡过了下马险境,纠正了“一平二调”,克服了技术力量单薄、施工机具简陋、筑坝土料不足等重重困难,一环扣一环,不断地掀起一个个施工高潮。工地以军事化组织形式,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库的原则,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培养民工为技工,开展技术革新、增产节约、劳动竞赛等活动,实行定额管理、投资包干等有效措施。工程技术人员恪尽职守,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全县各方通力协作,经过6年奋战, 到1964年7 月1 日,除电站和泄洪渠工程外,一座浸注着全县人民心血和汗水的大型水库建成了。水库建设共完成土方141.28万立方米、石方7.93万立方米、混凝土0.48万立方米,投工245.55万工日,实际投资457.42万元,比计划节省劳力15.7万工日,节约资金149.2万元,成为当时全省投资省、速度快、质量好的大型水库工程之一。
  水库主要枢纽建筑物有:主坝、副坝、泄洪洞、泄洪渠、溢洪道、输水隧洞、 灌区工程、 电站和筏道。
  1959年开始水文、气象观测和水文预报;1960年春用木制闸门拦蓄洪水, 灌溉农田;同年开始植树造林;1962年放养鱼种,开发渔业生产;在预泄前提下,全栏了1961、 1962、1963年的洪水; 1964年春开始工程观测,使建设中的对河口水库当即发挥了作用。
  1965年6月16日,经省人委批准,成立对河口水库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隶属于德清县人委。 1979年8月10日,改建为对河口水库工程管理局,隶属于德清县水电局。
  转入管理后,在水库党支部领导下,依靠全库干部、职工进行了工程和水文气象观测及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整编工作,排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干扰,保持了资料的连续完整;进行了主体工程养护维修和坝体隐患处理;做好了水库的控制运用工作,在1961~1988年的28年中,共拦蓄大小洪水59次。为提高兴利库容,经实际运用后,三次调整了水库汛期控制水位:梅汛期由41.16米提高到44.0米;台汛期由41.16米提高到42.0米。
  水库灌区经1966年底至1971年扩建后,共建干渠 5条计53.32公里,支渠61条计80.1公里,渠系建筑物581处,实际灌溉面积扩大到4.4万亩,受益范围为德清县内9 个乡(镇)78个村。 由于水库灌区的扩建完善,使湖杭公路(即104 国道)以西农田的抗旱能力逐步提高,结束了“东沙寺田畈,有田无谷甩”的景状。灌区粮食产量持续上升,达到稳产高产,1988年亩产713公斤,为建库前的3.1倍,创历史最高水平。
  1965年8 月后,梯级开发的水库一、二级电站相继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1810千瓦,年发电量600 万度左右。1973年,一级电站机组更新, 增容120千瓦。同年4月,千秋公社(今武康镇)兴建了第三级电站,装机125千瓦。一、二、三级电站的投入运行,对缓和德清县用电紧缺矛盾,促进工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确保工程安全和保证防洪、灌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积极开展以发电、养鱼为主体的综合经营。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指引下,水库综合经营实体得到了巩固和扩大。 自1964年7月至1988年,综合经营总收入872.14万元,主要用于工程维修、扩大再生产和改善职工福利,达到了以工程养工程、 自给略有盈余的经济效益。
  建库不易,管库亦难。从当前情况看,还有不少工作有待完成:加固续建工程初步设计虽经省水利局1978年12月13日批准,但至今尚未实施;泄洪渠道仍未配套;灌区渠道工程因基础设施差,年久失修,效益衰减;一级电站设备老化,超期运行;库内非法捕鱼甚多,屡禁不止,鱼产量锐减;旅游优势亟待开发。这些都是水库潜力。瞻望未来,任重道远,前程似锦,不久的将来,镶嵌在莫干山南麓的这颗明珠将更显光辉,取得更大的效益。

知识出处

对河口水库志

《对河口水库志》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对河口水库志》是一部记述对河口水库建设和管理的工程专志。时限上起建库之发端,下迄1988年。这本志书搜集了水库建设和管理的宝贵资料,记载了党和人民的丰功伟绩,它可供治水理政者借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