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茶叶行情与国茶的出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茶可清心》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544
颗粒名称: 第四篇 茶叶行情与国茶的出路
分类号: TS971
页数: 40
页码: 105-144
摘要: 茶叶市场古今谈;一、古代最早的茶叶市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最早的茶叶市场在哪里?这要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写的《僮约》说起。;二、茶叶市场的延伸和发展;到了唐代,我国的茶叶产销已十分兴旺,茶叶市场也由巴蜀向东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外销茶的口岸市场;我国古代有一种专门对外做生意的机构,称为“大鸿胪”、“蛮或邸”、“交市监”、“市舶使”或“牙行”。;四、国际茶叶拍卖市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茶叶拍卖市场有9个,它们是伦敦、科伦坡、加尔各答、科钦、稚加达、吉大港、蒙巴萨、休贝和新加坡。;春茶产销响起警钟
关键词: 湖州市 茶叶经济 茶文化

内容

茶叶市场古今谈
  一、古代最早的茶叶市场
  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最早的茶叶市场在哪里?这要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0写的《ft约》说起。王褒,字子渊。西汉时西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曾寓居成都寡妇杨惠家。杨有一家僮叫便了,王褒常要他沽酒。便了不满。跑到杨氏亡夫墓前发牢骚说:“大夫买便了时,只约守冢,不约为他家男子沽酒。”王褒得知后。便出钱买下便了为奴。在订立契约时。便了说:“以后凡要我做的事,都须写入契约。契约上没有的我就不干。”王褒就将洒扫内外,洗涤器皿,砍柴烧炭,烹茶待客,到武阳去买茶等等全都写上,这张契约无意中为茶叶市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引童约》中的“武阳”。就在今四川省彭山县和井研县一带,武阳的古城在今彭山县城东十里的双江镇,地处岷江支流武阳河和成都府河汇合的地方。双江镇依山傍河,修成一条四、五里长街。从双江镇的地理环境和保留了众多的古迹来看,说明它在历史上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当重要的地方。现在的彭山县及其附近的井研、夹江、峨嵋、丹稜洪雅等县都是历史产茶区。由此可见,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市场就在四川省彭山县双江镇。
  二、茶叶市场的延伸和发展
  到了唐代,我国的茶叶产销已十分兴旺,茶叶市场也由巴蜀向东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年,南方各地所产的茶叶大多先集中杨州,然后由运河或两岸的”御道”再转运京城或北方。唐代诗人自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当年的浮梁就是今江西景德镇,这里就有茶叶市场。与白居易同时代的王建也有一首《寄汴州令孤相公》的诗:“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说的汴州(河南开封)也曾经是个热闹的茶叶市场。
  清嘉庆年间(1796—1820),我国有三个大的茶叶市场:一汉口,二上海,三福州。汉口的茶叶来自湖南、江西、安徽及湖北。这些茶叶经汉口转运去河南、陕西、青海、新疆并出口俄罗斯。上海,当时已是一个上规模的茶叶市场,主要来自浙江、江西、安徽等茶区,多销欧美。浙江绍兴茶销美国,宁波茶销日本。福州的茶叶吞吐多销美洲和南洋群岛。除上述三个市场外,还有广州、天津、芝罘(今烟台)三处也是茶叶的重要集散地。天津,由于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历史上是我国北方的茶叶集散中心。民国初年,天津的恒益、正兴德、万兴恒三大茶庄,连同20年代和30年代的茶叶批发商,集中在运河南岸的曲店街一带,小部份分布在宫北大街、河北大街。这些茶商还依人依地划分为“福建帮”、“徽州帮”、“冀州帮”、“营口帮”、“丰地帮”、“台湾帮”等等。40年代初,天津茶行业已有大小门市130余家,批发商450家;直到1950年还有茶商241户,其中批发商87户,零售商154户。
  杭州也是一个茶叶集散市场,浙江各地的茶,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的茶有的运来杭州,通过茶行或茶叶店转销京、津、鲁及东北各地的客商。近代浙北的茶叶市场,湖州郊区以埭溪为集散中心,民国15年有杨万和、姚宝隆、王泰顺、豫昌行等5家茶行,所用的秤都是21辆6钱为一斤的茶秤。德清以上柏和三桥埠为集散中心,其中上柏就年吞吐各色茶叶一万多担。长兴以泗安为最活跃的茶叶集散地,民国19年就曾开办大顺、裕盛、万盛等茶行6家。安吉和孝丰,除递铺在民国21年开过8家春夏开张、秋冬关门的茶行外,大多客商直接进山,就地收购,就地调运。20年代中,在湖州城内,就有祥泰、立大、德泰、奚中和、顺和、元泰等9家茶行。这些茶行购销市场的历史情景,在年近古稀的爱茶老人中,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九十年代初,我国的茶叶市场又有了发展,安徽繁昌县峨桥乡,是个非产茶区,却发挥了“马路市场”的优势,建成了我国江南第一茶叶市场,它已吸引了除西藏、台湾外的国内各地茶客,旺季日有万多人进行交易,日成交量达2万多斤各色茶叶,名列目前国内茶叶市场的第三位。地处莫干山麓的德清县上柏镇,有1992年4月开张的莫干山茶叶市场。这个县年产茶叶1.8万担,而茶叶市场年吞吐量却达到13万多担。在浙南,1992年4月相继开张的有金华茶叶批发市场和温州瑞安等茶叶市场,都以当地的优势加优惠条件,进行着销售竞争,增添了世界茶叶母国的生命活力。
  三、外销茶的口岸市场
  我国古代有一种专门对外做生意的机构,称为“大鸿胪”、“蛮或邸”、“交市监”、“市舶使”或“牙行”。这种机构沿袭到清代变成了“洋行”、“公行”(即广东十三行的通称),也有叫“官行”、“洋商”的。
  广州,是我国最早的茶叶对外贸易市场,五口通商后,正式对外开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0).福州、汉口的茶市衰落,洋行则多迁移中在上海。最盛时期的上海洋行,以营茶叶的约有40多家,由上海输出的茶叶占全国总输出量的51%。
  宁波,鸦片战争后辟为五口通商的重要口岸,茶叶成了主要输出品。早在宋元祐2年(1087),在广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市舶司,广州、泉州通南洋、明州则有日本、高丽商船往来,茶叶为主要输出品。元朝承守旧制,在广州、上海、庆元(今鄞县)、澉浦(今浙江海盐)、泉州置市舶司,所得利益,商人三分,官府七分。明洪武初年,在广州(通南洋)、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三处设市舶司。道光22年(1842)开放五口通商,茶叶外销口岸除广州外,又有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从民国15年(1926)至20年(1931)的六年中,宁波出口的小珠绿茶、熙春绿茶、毛茶、茶梗等合计660155市担,收汇白银22587506关平两,其中最大宗的是小珠绿茶,合计出口552284市担,收汇白银21277548关平两,数量占出口量53.6%,收汇占94.2%。
  四、国际茶叶拍卖市场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茶叶拍卖市场有9个,它们是伦敦、科伦坡、加尔各答、科钦、稚加达、吉大港、蒙巴萨、休贝和新加坡。
  伦敦的茶叶拍卖市场资格最老,自1740年开始拍卖茶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中断12年,1952年又恢复至今。这个拍卖市场属世界茶叶拍卖中心。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是目前世界上成交量最大的茶叶拍卖市场,基本上是拍卖本国的红碎茶约占90%。新加坡的拍卖市场,是1981年12月2日才开业的,这是继伦敦之后世界性的第二个非产茶国的茶叶拍
  卖市场,主要拍卖印度茶,其次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马拉维等国的茶,向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以及西非的一些茶商拍卖。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第3期
  春茶产销响起警钟
  本报讯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今年春茶产销与往年相比出现新情况,主要是:
  一、季节推迟,“洪峰”突出。决定春茶开采期的气温在3月中、下旬;但是,因为气候影响,今年春茶开采期要推迟七天左右,易突出茶叶长势“洪烽”,从而对大宗商品茶的品质构成威胁。
  二、各地自身采茶劳力普遍紧缺,尤其今年德清、安吉一带的清汁笋厂较多,采茶季节正是剥笋衣、烘笋干的大忙时节,造成不少茶场不是人等茶而是茶等人的现状。
  三、产销行情心理上的盲目性和实际收购资金到位的普遍不足。一些较大的收茶厂家到位的收购资金只占需要额的1/3;还有不少经销客商,采取代销或先拿茶叶待后付款的办法。
  四、去冬今春以来,不少乡(镇)村茶场的茶园,有的均分到户,有的转为个人承包。因承包期短、投标基数高,加上不少还是外地人来“承包”,由此出现的短期行为、掠夺性生产,甚至哄抢等民事纠纷,须引起关注。
  五、今年制茶机价格出现大幅度涨价。据统计,今年二月茶机价格比去年同期涨价35%,三月又比二月还涨17%,既增加了茶叶成本支出,也影响了一些旧茶机的更新速度。附实际情况,出现了《商情》四期,“三绿青,也担价下降13.93%。
  94年,情况到了罕见的“低谷”,除天气(夏秋茶基本无收,东衡就减产13万斤鲜叶,占三分之一多)外,主要行情严峻。直到96年仍在“低谷”中徘徊,“警钟”长鸣!
  ——《浙江经济报》93年3月17日
  97年茶叶行情展望及其早春几项工作
  茶叶市场今年有逐步复苏的趋势,首先,国家调整和改进了茶叶出口计划配额管理,鼓励名优茶出口,其次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的连续四年滑坡,一方面经销企业的库存茶叶已压缩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不少地区的茶农对茶园结构进行了积极调整,这对控制总量、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据笔者近期调查,我县不少茶叶生产单位及广大茶农普遍没有充分认清当前的茶叶供求趋势,不但去冬茶园基肥施的面积很少,而且今春采制准备工作也是心中无数。有的茶场和茶园连今年的承包经营者还没落实。现在,离今年春茶采制已不到100天了。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提醒茶叶生、产单位和茶农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以迎接茶叶市场“转机”的到来。
  一、早施和重施催芽肥
  早春茶园的催芽肥,应在二月下旬前施入为宜。施肥量是每亩茶园施尿素25公斤,丛栽的条播茶园可用开穴覆土施肥法亩施碳铵50公斤。
  二、轻修蓬面,茶园改造要适时
  蓬面修剪,对消除徒长枝,促进新梢肥壮,减少采摘时多带老叶,提高采茶效率是很有好处的。凡去冬还没轻修蓬面的,必须在春节前后(2月25日前),完成这项工作,修剪时以剪除徒长枝、细弱枝和虫害枝为主,一般剪掉叶层2公分为
  宜。有的新种或复壮后而未定型,可在采掉抢先新茶后再定型。凡要重剪或更新的衰老茶园,改造时间一般也应选择在采掉春茶后,即4月25日前后改造为好。
  三、要严防“倒春寒”
  90年代以来,暖冬旱冬现象特别明显,这样的年份容易出现倒春寒,1996年就是这样,“倒春寒”十分严重。大凡倒春寒年份的春茶,一是开采期普遍推迟,二是“洪峰”较为集中,三是地产新茶“上”不来,给南茶北销有机可乘。去冬以来,今年又遇暖冬旱冬现象,因此,要切实提高茶园肥培、管理质量,密切注视早春气候变化,以防“倒春寒”的“侵袭”
  四、及早检修茶机,做好春茶采制准备对制茶设备,都要及早检修,名茶厂要做好电线防老化、仓库防潮防湿及茶机件的添置、更换等工作,此外,采制劳力也要及早安排。
  《莫干山报》1997年1月8日
  国茶出路的思考
  自茶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茶叶已成为人们嗜爱的国饮之首,其特有的作用与功效也愈来愈为世人所注目和青睐。然而,1995年岁末,在龙井茶乡杭州围绕洋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制高点上做广告一事所引起的轩然大波,炒得沸沸扬扬。12月13日,浙江茶界发布“特别宣言”:“今天,我们宣告,在茶之故乡,在中国本土,面对洋茶的频频进攻,新一代国茶开始迎接挑战!”有人认为:“茶博”作为中国茶的殿堂拒做洋茶广告,这不仅捍卫了国茶声誉,而且吹响了向洋茶进军的号角。也有人认为:茶叶本身是一种“和平的饮料”,国茶与“洋茶”的竞争,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次友好和共同进步的过程。因此,正如宣言所言:“我们将吸收一切有益的国外经验和技术,我们将平等对待一切的外来品牌和企业,这将是一次只有对手、没有敌手的对抗。”
  《中华茶人》杂志1995年第2期提供资料: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产茶)茶叶生产产量:1994年为249万吨,比1964年增加1.5倍,其中中国(不含台湾)这30年间增加5.3倍。世界茶叶出口量占世界茶叶生产量的比重:1964年占56%,74年占52%,84年占42%,94年占41%。世界茶叶价格;1964年到1994年的30年里,除1977年有一个上升峰和1984年也有一个小上上升峰外、都较疲软,如红茶1963年2.8美元1公斤,1970年2.17美元1公斤,1993年只1.32美元1公斤。
  我们中国(不含台湾),有19个省市产茶,1978—1983年的年平均产量53.2万吨;1988年54.54万吨,比上年增产16.6%,这一年粗制滥造,当年库存积压23万吨;1989年53.5万吨,当年国家收购比88年减少15.7%,但库存量还居高不下;1990年52万吨,比上年减少3.7,出口量也减少6.9%,因此是年国家茶叶仓库里还有1988年的陈茶;1991年54万吨;1992年55.9万吨;1993年60万吨;而库存也比上年增加25%;1994年52.7万吨;预计1995年51万吨上下。这几年的出口情况;1988年195471吨;1989年204584吨;1990年195471吨;1991年184872吨;1992年176359吨;1993年201430吨;1994年和1995年,出口量只占生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罗列这组数据,让人了解:近30年来,世界性茶叶产量增加,出口徘徊甚至减少,茶价疲软。一句话:供大于求。据《热带地中海市场》周刊1955年三季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材料预测:由于供大于求,国际茶叶市场价格前景暗淡,至少在短时期内茶叶价格仍处跌势。
  产茶大省的浙江,1994年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别比上年减产12.3%和减少9.1%%,1995年仅春茶又比上年减产18.1%。据德清县8个乡(镇)村茶场调查,1995年的产量、产值和利润,分别比上年减少21%、15%和52%。有的茶场,到年底还有近二成应收款没有收回,造成连采茶工资都要借高息
  借款发放或拖欠,当年秋冬的茶园肥培管理没有落实,1996年以后的承包,被迫普遍大幅度减少承包款,有的还无人问津。
  这种原以为周期性起伏的“卖茶难”,1995年是雪上加霜,1996年仍是“冰冻三尺”。如此不尽人意的茶叶产销行情,不仅使靠茶吃茶的种茶人震惊,而且,广大茶叶企业和茶业界人士都处在阵痛中深思:是社会的潮汐更迭,还是时代的节奏转换?如果资源优势无法转换为经济优势,茶农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那么我们所要失去的,无疑比茶叶这个古老文明和神圣骄傲更为惨痛!这是必须引起有关领导和茶业界、茶文化研究爱好者所共同正视的问题。
  笔者愿以愚者之见,提出如下三点:
  一、春茶与全年三季茶的关系:
  作为茶叶,当然一年之际春茶最好,而衡量一个茶叶生产(加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就要考虑全年三季茶叶的综合效益。在行情不景气和夏秋季高温干旱频繁的情况下,抓好了春茶也就抓住了全年茶叶的牛鼻子;反之,必定被动。如今,春茶占全年比重愈来愈突出,虽然产量只占全年40—50%,而产值要占65—84%,利润率要占全年80—95%,因此,抓春茶就是抓效益、抓主动。这种抬举春茶,并不是可以不要夏、秋茶,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突破了春茶,再紧抓夏秋茶,可以更加锦上添花。否则,也是一种浪费。《湖州日报》1995年10月17日有篇“普通茶退避三舍,名优茶后来居上”的报道,认定湖州市名优茶产量占春茶总产量42%而产值占到86%,这就
  算是个事实,但以“名优茶”为命名的产量,是很受气温、雨水和采制劳力的制约的。一般正常年份,真正的名优茶只能占到春茶产量的10—12%,不可能占到42%;既然达到42%,其中必有六、七成是“大众茶”原料。再则,春茶产量的另外58%要退“三舍”,那末一季春茶的效益还有多少实际利润?我举此例,并不是为难这篇报道,而是透过此文,说明了我们业务统计中的一些浮夸现象。名优茶,这几年来是功不可没,但也不要以名优茶掩盖大众茶。所谓名优茶,是以价还是以名而定?我的观点,名优茶要货真价实的名优茶,抓好名优茶,却不可放松大众茶。真正的名优茶,采制时间只不过12—18天,而整个春茶采制一般40天左右,即一半时间而又气温升高、芽叶旺发的大众茶,千万不可小看。
  二、品质与质量的关系:
  质量,当然包括品质,但是品质不等于质量。当今社会,任何商品都要以质取胜,而这个质,不仅重视其品牌特色,还要其他因素组合而成。否则,最差的品质,即使卖上一时高价,最终还是失掉市场。这种“品质”,有何质量意义。实践证明,茶叶的质量应该包括:①具有色、香、味、形特色的适销茶叶比例高;②各个级档茶叶销价要适中(反对三、四道贩子的暴利行为);③采制的茶叶成品要卖得快,茶款回收率要高;④生产成本越低而经济效益(盈利)越高越好。这四方面的要素综合评判,才能取得比较客观而又无虚夸水份的脚踏实地的质量。
  三、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关系:
  这虽是一个辩证、相互促进和依赖(托)的关系,但实际操
  作起来并非文字所言。有人问我,老兄:你早在1985年1月20日呈送《陆羽在湖州,湖州要研究陆羽之建议》以来,1990年10月25日陆羽的第二故乡湖州市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至今,你自己得益了多少?湖州的茶农得益了哪些?我说,历历在目,无可奉告。想了一下,我补充一句:有得有失,乃事业追求者的基本常识。这位友善之交的问话,也从中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首先,从上到下的茶文化研究,需要多贴近生活,多贴近茶农和茶人。当然不是苛求每位茶文化研究爱好者,都去直接做茶叶推销;但能不能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多给当代人特别是基层以新的借鉴和启迪,尤其在国茶艰难行情下,多讲几声鼓劲的话,也是对茶农和茶人的一种温暖。打官腔,争高低,漠不关心茶农疾苦,高论阔谈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只能枯渴茶文化研究的兴趣。
  目前的茶叶行情,并非常领导重视不重视就能拯救一切,而是引导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振兴国茶?需要茶文化研究人多多参与。
  其次,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赵忠祥有句名言:怕听批评(或吃亏)的播音员,最好不要跨进播音员队伍的行列。此话不错,斤斤计较就不是男子汉。但也不能时时以“尽尽义务”搪塞了之。这就关系到茶文化研究的源泉,不去开源节流,怎能溪水长流?!
  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茶业对外贸易也曾一蹶不振,危机四伏,衰落局势十分严重。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分析“茶业
  衰退之原因”时指出:中山先生有言:“中国之所以失去茶叶商业者,因其生产费过高。生产费过高之故,在厘金及出口税,又在种植及制造方法太旧。”1939年9月9日,吴觉农先生在《今后的茶业大计》一文中,再次强调:“总之,目前的茶叶,是在一个严重时期,我希望全国茶人,都能认清目标,勇敢地流汗,抱着大无畏的精神来克服当前的困难。”(《吴觉农选集第217页》)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第6期
  湖州茶叶产销新路探讨
  湖州茶叶向何处去?这是当今茶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共同关心的热点和焦点;也是市场经济新情况下,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如何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产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茶叶这个中国传统国饮商品也出现了新的情况:
  茶事季节十分强烈,上市量又十分集中,魅力倒向春茶,夏秋茶已经愈来愈不值钱。茶叶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每况愈下;占茶农家庭收入的地位也在下降;就是专营贸易茶叶公司的茶叶交易占全年业务比例也愈来愈低,至今,茶叶还是国家高税率和出口配额的商品,所谓放开,只不过是放了内销市场这一块;茶叶已不再是人们“开门七件事”的必需,古老传统的散泡热冲慢品饮茶习惯受到了凶猛无情的挑战。
  造成这种状况,当然,既有客观上的“外因”,也有主观上的“内功”:
  1、茶场经营机制普遍不够完善,不少租赁中标承包者,短期打期,掠夺行为;有的集体承包,包盈不包亏。由此而造成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粗制滥造。
  2、有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还是旧的,要求虽是市场经济的,做法却仍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以来名优茶热是茶业界的一大进步,但是名优茶热所掩盖的优
  质茶原料制大众茶产品问题却过问很少,任其自然发展,损害了茶叶的整体效益。
  3、价值规律的作用,促使人们对资金、劳力等生产资料的投向选择最佳资源配置,形成了种茶叶不如种早园竹;包茶场不如包石矿;利茶制茶不如收青制干;种茶不如卖茶的状况。高山基地抛荒呈野;低丘山坡改种换作;到户茶园可有可无;单一经营的乡村茶场,从“摇钱树”变成了沉重的“包袱”。
  4、茶叶产制成本逐年提高,采茶劳力已经制约了茶叶产量和质量,成了一大难题。
  5、气候反常、大气变暖、早春回温慢、夏秋季干旱高热,加上局部性霜冻等自然灾害,造成新茶该上不上,该采无茶,而且出现了南寒北暖的异常天气,失掉了浙江与江苏新茶上市的时间差,这是不可低估的损失。
  6、“洋茶”入侵和饮料大战,这是对传统国饮茶叶市场的严峻挑战
  针对茶业上述情况及原因,笔者认为,要使茶业走向市场繁荣的路子,应寻求新的出路与对策:
  一、要以法治理茶叶流通秩序,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推动茶业经济迈向更高层次的台阶。当务之急,要取缔无证茶贩;同时要整顿少数经营单位,算计茶农、斩杀茶农,以茶农产品充当经商资本,只顾自己赚大利发高奖,不管茶农成本和死活的行为。
  二、要适度规模经营,拓展销售渠道。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不能提高茶农自身的附加值,要走茶场公司合一的生产经营型路子。
  三、要以茶为主,多种经营,把浙江农业部门以往重栽培
  轻加工的观念转变到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上来。同时,要下决心调整茶园布局和茶类结构,“宁要好梨一只,不要烂梨一筐。”
  四、要健全和完善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平等竞争的物质基础是茶叶质量,“今日的质量,明日的市场”。只有把好茶叶质量关,才能使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湖州日报》95年4月13日
  茶叶出路在何方
  去年出现全国性“卖茶难”以来,今年又雪上加霜,“靠茶吃茶”的种茶人震惊了!广大茶农和茶叶企业干部职工,都处在阵痛中深思:是社会的潮汐更迭,还是时代的节奏转换?如果文明沦为残渣,资源优势无法转换为经济优势,茶农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那么我们所失去的,无疑比茶叶这个古老文明和神圣骄傲更为惨痛!这是必须正视的间题。
  据《热带地中海市场》周刊最近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材料预测,由于供大于求,国际市场茶叶价格前景暗淡,至少在短期内茶叶价格仍处跌势。
  占世界总销量80%的中国绿茶,近年总产量有32万吨左右,虽较前几年下降了近二成,但因销路不畅,库存积压越来越多。1994年出口法国的我国珠茶,售价由1993年每公斤40法郎跌到16法郎。
  浙江全省,1994年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别比上年下降12.3%和9.1%,1995年仅春茶又比上年减产18.1%。据德清莫干山麓的8个重点茶场调查,1995年的产量、产值和利润,分别也比上年减少21%、15%、52%。有的茶场承包者入不敷出,直到10月底连今年的采茶工资还没有付清,翌年的秋培基肥还没有着落。
  需要研究的对策:一、要辩证地剖析茶市行情,既不要梦想明年茶叶行情回升,又不能被眼前的市场疲软所吓倒。应该狠抓春茶,强化茶场内部管理,走优质低耗高效之路。安吉县
  报福村龙王山茶厂,尽管1995年的采茶工资比上年增支7个百分点,仍做到全年平均担价902.63元,净利润达到26.47%,比上年增收3万多元。
  二、要增强茶场(厂)的质量意识。实践证明,茶叶质量应该包括:具有色、香、味、形特色的适销茶叶比例高;各个级档茶叶的销价要适中;采制的茶叶成品要卖得快,茶款回收率高;生产成本要低而经济效益要好。这四方面的要素综合评判,才能取得比较客观现实而又脚踏实地的质量。
  三、季节不等人,很快就要冬去春来。今年秋冬普遍干燥,明年又是“年里春”(2月4日立春,2月19日春节),茶园秋冬肥培管理基础差。因此,格外需要茶场(厂)承包者,眼睛向内,多给茶园进补,特别要做好重施明年催芽肥和提早做好明年春茶采制准备工作,争取在逆境中有个较好的收成。
  ——浙江《农村信息报》95年11月22日
  茶饮面临第二次变革
  中国是世界茶的故乡,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4000多年历史。唐代陆羽《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就是说4700多年前就称茶有解毒之功。到了周代,茶作药用、食用和饮料,开始列作贡品。在这漫长的历史沧桑中,中国的饮茶方式是随茶叶的加工方法演变而演变。唐、宋、元时,主要流行饼茶,制和喝的方法都很复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作为那种“龙团凤饼茶”太重劳民力,于是下诏改造,从而推动了我国芽茶和叶茶(即锅炒青)的发展。至此,明朝后的饮茶方式,也相应由煎煮为主逐步向以沸水冲泡为主转变。作为中国饮茶方式的第一次变革,沿习至今已经600多年了。
  当今世界饮料正向便化、液态化、保健化方向发展,继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咖啡饮料之后,茶叶饮料正在成为世界饮料市场的支柱之一。美国人爱喝茶,其中主要的饮茶方式是冰茶和茶饮料。在日本,罐装茶水日益走俏。1993年底,日本茶饮料总计达到约230万吨,约为1991年的4500倍。
  目前,台湾的茶饮料正呈稳步增长趋势。茶饮料在海外和港台地区取得成功,一是茶叶愈来愈被视作为健康饮料,二是茶饮料一年四季不分时令都适合饮用,三是当今饮茶方式,既是传统饮料,又迎合了现代饮料的时代潮流。中国对茶饮料研究起步较晚,但继1992年英国“立顿”和新加坡“立商德”袋泡茶大举进入国内茶叶市场以来,国内的茶叶厂商才开始摆正位置。如今,我省的“福士达”、“喜尔登”、“百明翰”、“银河”和
  “伊口达”袋泡茶纷纷崛起,在市场全力竞争。更为可喜的,继江西成功开发绿茶茶晶后,陕西也采用新技术,研制出了新型速溶茶。德清中外合资福达来食品有限公司也与浙农大合作,正在试制易拉罐茶水,就地利用莫干山麓的“三绿一高”烘青,这对于1992以来将“三绿一高”烘青毛茶出口日本制茶水易拉罐,应该是创造性的突破。这种把散茶《尤其可以充分利用中低档茶叶的原料》,通过再加工制成多种花色的健字号或药字号袋泡茶,乃至国外早已流成,我国内地将上市的易拉罐茶水,是茶饮方式的第二次变革。它需要科研、加工、贸易等部门共同配合,攻克罐装锈斑和“冷后浑”的技术难点。同时,要严格科学用药,多产无农药残留的茶叶,这样我们就可以为振兴国饮—茶叶—茶饮方式的第二次变革收到良好的效果。
  ——《湖州日报》95年6月16日
  面向市场搞活推广
  —一浙江德清东衡茶场走向市场的启迪
  笔者,于1956年参加工作后,近40年来就一直在德清县农业(农林特产)局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1991年初面对当时莫干山麓的德清茶区还普遍“重栽培轻加工”,“杭炒青老面孔”,茶农走向市场的实力和活力比较缺乏的现实,本人到上门求需要我去的东衡茶场蹲点,一蹲就是4年。这4年里,引进和提高了在三天门研制和开发的“雨前春”茶新工艺,明显提高了茶场的经济效益后,周围茶农群众自发仿效,“以点带面”成了群众自发行动。如今,德清、安吉、湖州郊区和江西等17个国营和乡(镇)、村茶场都先后引进和推广了“雨前春”茶新工艺技术,“雨前春”茶新产品的产量从1989年2.6吨增至1994年47.2吨,平均吨价3.964万元比同等原料所制的杭炒青增收2.4万元一吨干茶,这4年里为茶农推广“雨前春”而增收274万多元。实践体会:当今农民最需要我们的就是:帮助开发新产品、帮助拓销农产品。因此,作为市场经济运行新情况下的农技推广工作,只有面向市场,才能搞活推广,而要实实在在地搞活推广,必须要自己:有一、二项为农民需要的新技术本领;有自己贴心的基地;还要有专业对口的一定市场,这种技术一基地一市场的模式,才能把农技推广工作搞活。
  本人,近4年蹲点的东衡茶场,情况是这样的:
  东衡茶场,是莫干山麓浙江省德清东衡村的一个集体企
  业。这个茶场,共有11.6公顷成片茶园,实采面积近11公顷。1990年前,就单一杭炒青一只产品、年产干茶35.7吨,产值13.96万元,上升到1993年产量38吨,产值35.32万元;1994年,虽然行情不好,夏秋茶又遇46天持续高温干旱,仍然产量21吨产值27万元。4年来,该场通过技术改造和自觉走向市场,在产量减少的情况下,平均担价提高1.5倍,净利上交村级经济也从1990年316元递增至1994年671元。
  该茶场在走向市场的实践中,坚持发挥当地的基地优势,不断改进采制技术工艺,提高了适销茶叶的质量,赢得和占领了销区市场的信誉。这个场的主要做法是:
  1、采用先进工艺,发挥基地优势:
  1990年前,年产干茶35吨年产值13万元上下徘徊。严峻的现实,逼着他们寻找新的出路。他们就三次到三天门茶厂学习取经,并在1990年冬投入4.32万元,改造茶厂设备,引进了适销茶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五改”技术措施到位,即改双锅杀青为强冷式滚筒杀青,改养大养老追求数量为偏早嫩采狠抓质量,改春茶一半为春茶是全年的大头,改常规栽培为实用技术管理,改布袋为内塑外麻包装。从而,使昔日粗制滥造的单一杭炒青转变为多茶类适销产品,提高了茶叶的附加值。
  2、抓好产品换代,努力开拓市场:
  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原来粗制滥造的杭炒青。由于绿茶红汤,烟焦味浓重,色泽灰白而愈来愈不受饮茶爱好者所欢迎。笔者带茶场干部先后去南京、常州、吴江和上海等销区市场调查,引进江苏师傅到茶场手把手地传授制茶技术,茶场职工跟班拜师,经过4年努力,已经能够炒制出“螺丝身、铜丝
  筋、浑身毛”的碧螺春,还利用鸠坑茶叶外形苗条、香高味醇的特色,精心炒制了浙江龙井和重烘轻滚的机制优质茶一雨前春,不仅雨前春具有“绿、紧、浓、香、燥”的独特特色,而且这个茶还把握了适销江苏,南京又比江苏宜兴一带地方茶叶早7~12天的“时间差”上市,在销售上赢得了“早、新、特”的优势,雨前春茶供不应求。
  茶场的春茶产量和产值比重,分别也比1990年的35.5%和46.4%上升到37.71%和71%,在切实抓牢春茶大头的同时,茶场以销促产,重视中低档茶叶的开发。1992年,我们一起,研制出“三绿”(汤色绿、色泽绿、叶底绿)一高(香气清高)”的新产品,当年加工14吨,这种原始自然型的烘青毛茶,经省茶叶公司直接出口日本,深受日本客商喜爱。1994年烘炒青行情不好,这个茶场又投资8万多元新建红茶加工场地和增添设备,做了7吨中、低档红片茶,既解决了邻近水乡茶馆的需求又支援了边境外贸。
  3、搞活经营,让茶客买到称心茶叶:
  东衡茶场的经营者深知:客户是上帝。吸引客户,要靠质优、价廉、物美;同时,要让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实惠。1993年5月6日,江苏一家客商上门急要烘炒青,茶场连夜赶制376公斤干茶送去。第二天发现,这批茶叶嫩度好,香气高,就是片、末含量多了一点,影响卖相。于是,马上通知买方,第三天就去车拉回,进行风选处理后,去掉片、末68.5公斤,再把净茶307.5公斤送给买方。虽然茶场为这批茶叶运费3多多化400多元,但卖价从原来18元/公斤上升到风选后22元/公斤,客商非常满意。这个茶场,就这样精益求精,抓茶叶质量,赢得了众多客户好评。
  4、实行场长负责制,集体承包:
  茶场从经营机制的变革中,进一步认识到:多年生作物,采用个人租赁承包,难于克肥短期掠夺性行为。所以,这个茶场的村委自1991年以来坚持集体承包,场长负责制。确定每年的投入定额,产出和上交指标,超出部分净利比例分成,并实施与场员出勤和农忙、农闭岗位考核挂钩的分配方法。茶场近4年,以产值12%作为肥料投入;1992年起每年轮翻改造10%茶园;村在上交指标中留20%作为茶场增添或更新制茶机械设备用。茶场职工,靠勤劳和效益,年均人收入在4000元上下。因此,这个虽已茶园树龄20年以上,但稳产高产优质的特色不减,每公顷产干茶3195公斤,每公顷茶产值32293元,亩净上交村级经济占产值的31.21%%,成了德清和浙北乡(镇)、村茶场的佼佼者。面向市场,搞活推广,东衡茶场的“以点带面”也就顺理成章。
  ——《茶叶》杂志95年1期
  茶文化的延伸
  东衡茶业经济的思考
  茶,是茶文化的载体;茶业经济,则是茶叶文化的内涵和延伸。本文,就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茶场的十一年演变,联想一点值得当今茶业工作者思考的课题。
  东衡,距德清县城关镇东北6公里处,有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十二世孙、元朝杰出的书画家和文学家赵孟《斗茶图》,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是中国饮茶史上的珍贵史料,对研究古代斗茶风俗具有重要价值。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七十年代前后,东衡人三次种茶,1978年兴建初制茶厂,经过二十多年来的辛勤劳动,如今:174亩免耕密植茶园(1963年春种17.6亩,1973年冬种74.4亩,1977年播24亩,1982年播62亩)郁郁葱葱;产品花色也从以前单一低效到多茶类好效益起步,特别近两年,在前十年茶叶年产值15万元上下徘徊后爬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场平均亩产值已上升到1687元,上交村级经济的净利润也上升到占总产值的32%。
  二
  东衡的茶业经济,是随市场行情的波动而波动的,尤其在1990年前,基本上捆绑在一棵树上,动弹不得。1991年以来,
  注入了改革活力,开始以市场为导向,重视技术质量基本功.出现了良性循环。纵观东衡自1982一一1992年的十一年年干茶产量、年产值和年平均担(50kg)价是:以1982年100:100∶100:为基数,83年103.84∶102.43∶98.25∶84年77.67∶6081∶79.91;85年131.15∶103.29∶79.18;86年159.08∶181.54∶113.51;87年181.72∶261.22∶143.18;88年207.68∶402;192.29;89年197.30∶254.5∶128.52∶90年194.7∶236.9∶121.21;91年170.56∶409.3∶239.07;92年154.46∶458.2∶295.51。尤其这几年的春茶比重有了长足的进步:春茶占全年产值比重,88年占46.41%;90年占68.04%;91年占64.72%;92年占67.85%。
  三
  东衡的茶业经济,并不完全是过去常说的波浪式发展和周期性发展,而是潜在着台阶式的客观经济规律。上列数据,告诉我们:
  1.这个场的这十一年间里,出现了1982、1988和1991年以来的三个高峰,其中从84年的产干茶14.965吨,年产值35834.85元,年平均担价119.64元到1988年产量40吨,产值23.7万元,担价296.25元连续5年上升为最长;1991年以来,又从1990年的35.7吨产值13.96万元平均担价186.13元,上升到1992年34吨,产值28.23万元,平均担价415.15元,上了一个新台阶。
  2.茶叶产量,并不是茶业经济效益的唯一象征,而从某种意义上来,产量主要指低档茶越多越是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包袱。1990年37吨干茶,平均担价只186.13,上交村里净利
  每亩只316元;1992年产量减至34吨,平均担价415.15元.上上交村里净利每亩平均512元。
  3.年茶叶平均担价,只是当年茶叶市场行情的浓缩,并不表示采制技术质量的真功夫。1988年行情好,年均担价从1987年219.81元上升到296.25元,而1989年和1990年两年难销,则平均担价又退降到197.37元和186.13元。1991年和1992年两个调整茶类结构,改进采制技术工艺,迈开了技术质量真功夫的步伐,因此,平均担价从1991年367.12元又提高到1992年415.15元。
  四
  东衡茶业经济的实践过程,有助人们得到启迪和值得思考的是:
  (一)茶业经济充满着茶叶文化,茶叶文化又促进了茶业经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衰,是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起伏而起伏。东衡茶场,在近年改革促开放,开放促开发的热潮中,抓住机遇,在1990年冬和1991年春,投资设备改造4.32万元,引进先进的采制技术工艺,提高了产品档次和适销度,增强了市场竞争活力。这种生产力重要要素的变革,都充满着茶叶文化的色彩。
  前几年,这个茶场的绿茶不绿,汤色泛红,甚至烟焦味浓重,通过强冷式鼓风滚动杀青和重烘轻滚等技术手段处理后,同样的鲜叶原料,色、香、味、形就大不一样。如今,东衡“雨前春”茶新产品的“绿、紧、浓、香、燥”特色已赢得了省内外市场爱好。“螺蛳身、铜丝筋、浑身毛”的碧螺春,不仅茶场职工都基本学会了加工技艺,而且还为弘扬茶叶文化增添了声色。
  (二)茶业经济的潜力是无止境的,而随其不断进步,又必然推动茶文化的升华。改革一下采制技术工艺,这个茶场就上了一个台阶;虽然这种就地和自我比较,好象已经“还好”。但是,其中的潜力还是很大。1992年,这个场提供省茶叶公司出口二部的14吨烘青毛茶,色绿汤绿得到日本客商山口一明先生的好评,但要稳定质量,提供更多的数量,还大有文章要做。靠天“吃饭”,任其自然的现象;形成特色的商标和包装;深度开发茶叶加工的手段和装备;从实际出发,理顺采制管理和技术工艺模式(一种是全年通常手工炒制;第二种是手工茶(高档茶)和机制茶(大众茶)分列承包;第三种是手工茶开头炮,机制茶跟着跑,高档茶抓得牢,中、低档以销定产)以及拓展销售,进一步提高饮茶康乐等领域,既是茶叶文化的内涵,也是茶业经济的任务。
  (三)改进和完善茶业经济内部管理,是茶文化延伸的课题之一。东衡是个半山半田的茶叶产地,农家劳力负担很重,尤以每年“立夏”春蚕大眠放叶后,基本上无人上山采茶。加上,东衡的现有茶园都为免耕密植,树令多数已到18年上下,面对当今市场需求,原来那种春茶和夏、秋茶各半比重的格局已经受到冲击。以上种种,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东衡茶场,除继续加强茶园肥培治虫管理,1990年开始逐年树冠改造复壮外,着重做了改“养大养老”为“偏早嫩采”,提高春茶产值比重,初步掌握了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因此,1991和1992两年的春茶情况是:开园时间,1991年3月27日,1992年4月5日;春茶实采天数,1991年53天,1992年46天,“洪峰”1991年5月4日占15.3%;1992年5月4日占8.4%。
  从东衡近两年实践情况看,集体承包,场长负责制,是适
  应东衡实际的,问题是每年到了完成当年定额指标后,茶场不愿多超收,怕加重翌年“承包”基数。这种情况,越来越成了再上新台阶的思考焦点。
  一《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1992年4期
  产茶成本知多少?
  一德清东衡茶场调查
  德清县东衡茶场,是个“集体承包,场长负责制”的村办茶场,由于1990年冬投入了设备技术改造,引进适销茶的采制工艺,产品逐步走向市场,投入与产出的比,属比较好。但是,实际生产成本也连年上升,影响了茶农经济收益。
  (一)近三年的实际成本支出连年上升
  这个茶场近三年的实际生产成本开支,全年平均以每生产50公斤干茶算:1991年为230.28元;1992年237.49元,比1991年上升3.13%;1993年为288元,又比1992年上升21.26%。这个成本开支,连同茶税和上交村的年“承包款”,要占当年该场销售平均担价:1991是89.67%,1992年是84.47%,1993年高达97.3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茶叶生产成本,是直接受市场生产资料价格的涨落和茶场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双重影响;还要受当年茶叶销售行情的影响。
  二、茶叶增产减收的事例,屡见不鲜:尤其碰到市场拉力疲软的季别,入不付出就在所难免。1993年这个场生产干茶37.1吨,平均吨价9002.69元,比92年吨价8605.8元,提高4.61%,销售收入增加4.15万元。全年的帐,表面上是已经好象蛮不错了。实际上,其中春茶13.4吨,吨价17633.8元比1992年12吨,吨价15497.6元,1吨价提高13.78%,春茶一季
  的销售收入就比1992年增收50347元;而到全年实际只增收4.15万元,反而少了8874元,就是因为1993年的夏、秋茶行情不好,要从春茶盈利中亏补374.43元。这个事实,证明了茶场的经济效益靠春茶。
  (二)茶叶生产成本要素中的热点
  剖析茶叶生产成本,它的热点和难点是:
  1.鲜叶采摘工资居高不下,而且,采茶劳力愈来愈少。这个茶场1991年50公斤干茶的采摘工资为77.92元,占当年50公斤干茶销售价的21.22%;1992年73.64元占17.11%;1993年上升至100元,要占22.22%。虽然,讲比例,这个场并不算太高;但是,采茶劳力的来源起了变化,这个场1991年前占总产量95%的茶叶是当地劳力所采;1992年以来,由于乡(镇)、村企业和联户企业发展,当地劳采比例已不到40%,《安徽临泉请来25个采茶姑娘,4月10日采到7月10日共采鲜叶3万公斤,占该场当年(时)实采鲜叶总数31.26%,付给这25个人的开支,等于每0.5公斤鲜叶工资0.2752元,要占当时实际销售0.5公斤干茶价的25.48%。1993年,当地人采的鲜叶只占该场总产量28%,又向安徽江西及近地雇请,造成春茶每0.5公斤的鲜叶采摘工资为0.37278元。
  2.物化成本开支负担越来越重:以制茶用煤为例:1991年50公斤干茶用煤费用20.29元;1992年50公斤干茶用煤费用27.15元;1993年50公斤干茶用煤费用32元。虽然,这个茶场的平均50公斤干茶销价1993年比1991年提高2261%,但仅煤的开支却就增加57.71%。此外,茶机、肥料、农药、用电、包装、运输等费用开支也都年年两位数上涨,茶农的
  实际效益在下降。
  (三)降低茶叶生产成本的对策
  茶农降低生产成本费用,除了靠国家包括对农用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宏观调控和需要宏观保护茶农的经济利益,创造良好的大气候外作为茶场生产者自身内部,既要挖潜、节支、练就微观提高效益的硬功夫上大有文章可做外,更需突破各自的热门难点。基于这样的认识,东衡茶场这几年牢牢抓了“五改”技术到位,即改双锅连续杀青为强冷式滚筒杀青:改单一杭炒青为多茶类结构调整,适销各个层次:改春茶为全年一半为春茶占全年大头;改冬春施基肥为秋施秋管;改养大养老采,追求数量为偏早嫩采,狠抓质量,因此,10.4公顷平均20年树龄的茶园,1993年仍达每公顷产干茶3195公斤,每公顷茶产值32295元,每公顷净上交村级经济的“承包款”占到年产值的31.21%。
  一《茶叶》杂志1994年1期
  “三录一高”烘青的喜与忧
  1992年6月15日,日本客商山口一明先生在省、市茶叶公司领导陪同下,考察和参观了德清东衡茶场生产的“三录一高”烘青,两年来德清已有6家茶场交售给湖州茶厂“三录一高”152吨,其中93年4家场78吨。实践证明:色泽录、汤色录、叶底录和香气高的“三录一高”烘青新产品,对茶农,促进开发和提高中、低档鲜叶原料的出路和效益;对经营者,增加出口花色和创汇能力;对日本客商,找到中国内地廉价货源市场,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最近,我们就“三录一高”的有关情况和希望,做了点调查,祈教如下;
  一、东衡茶场,自92年春茶后期试制成功后,两年来已产销“三录一高”烘青721.56担销售收入192347.92元,平均担价266.57元,其中:
  请注意:93年剔除5月初4520斤外同是6月份后,93年实际担价226.62元比92年价降13.93%
  二、上柏镇联合茶场,93年是头一年试制,生产347.8担
  占其年总产量37.61,以其同期鲜叶原料与杭青比较:
  三、实际生产成本,以做一担“三录一高”烘青算:采摘工资80元,加工费(工资)55元,煤电32元,折旧日、运输和包装45元,肥料和农药14元,茶税18元,共需214元/担茶。这样的话,茶类净利润比较:东衡全年担价464.74元,平均担茶成本开支后,净利率为52.87%;其中杭炒青(可太阳晒)担价255.74元,净利率则19.51%,但烘青(必须用煤烘)担价虽266.57元,而实际净利率只9.25%(当然,这个净利率还要开支上交〈镇)、村的年承包款)。
  四、“三录一高”烘青,收购不稳定:仅93年就春茶后的6月1日暂停,停到6月16日;7月5日又停,停到8月31日;9月1日又要收购,但因秋旱或茶叶已经养老,无法生产出“三录一高”特色。所以“三录一高”烘青的最佳生产季节,应该确立在5月10日前后到8月中前。否则,延误了季节,就失掉了商品的价值。
  五、保护生产者的新产品质量信誉,需要经营企业的密切配合。“三录一高”烘青,必需的强冷滚筒杀青机和配热风炉的烘干机,连这个设备都没有,为了赶货源,来个“不管三七二十一”;货多了时、又来个“不分清红皂白”。这样两个极端的做法,只能挫伤甚至扼杀真的“三录一高”;助长和纵容了假冒产品。
  这是一个应该值得深思的事实。
  六、当然,“三录一高”烘青有其特定的加工工艺和质量规范,既不同于花茶茶胚的烘青,也不能随杭炒青的波动而波动。看来特别需要规范:
  1.一定要保证鲜叶原料的嫩度和净度。千万不要再在机掸或刀割的鲜叶和茶梗,这种场(厂)滥于充数。
  2.一定要保持成品的原始型特色,值钱是“三录一高”,不要偏面追求外形。
  3.一定要两次强行冷却,做好摊凉,足火烘干(毛火要120℃,足火要90℃)。否则,色不录,汤泛混。
  七、生产者的呼声:
  1.请省公司对94年“三录一高”烘青,要早下计划,生产季节不要过多变挂。
  德清6个场(厂),是“三录一高”烘青的发源地,现可年生产能力3000担,应予优先收购。若有继续引进日本煎茶(扁青)设备,可在德清东衡放一套。
  2.考虑94年生产成本和税率调整,明年其收购价应比93年提高20%。
  3.请省公司委托湖州茶厂,专就明年“三录一高”烘青的产销工作座谈一次,以求规范工艺,保证质量,落实货源。
  4.由于农业机关财务紧缩,费用包干,为进一步做好:三录一高”烘青的技术服务指导,连同印、邮技术资料和出差费用开支,预计94年需要2000元钱,请予安排报销。
  以上情况和希望当否?请示复。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七日
  (上报省茶叶公司和湖州茶厂)
  茶场(厂)经营要做到“十要十不要”
  要振奋精神,不要被“行情”仍在低谷中徘徊吓倒;
  要现金交易,不要被“三角债”捆死,尤要防“骗子”;
  要搞活经营,不要墨守阵规,老常规走路;
  要狠抓春茶,不要把夏秋茶养大养老养掉;
  要清汤绿叶,不要绿茶红汤(切忌烟焦味);
  要科学治虫,不要臭味重、剧毒和残留长的农药;
  要强化管理,不要没有岗位奖罚责任制;
  要关心气象,不要听天候命;
  要措施用在刀口上,不要该化(做)的不化(做);不该化(做)的乱化(做);
  要技术和行情保密,不要感情用事或偷小失大。

知识出处

茶可清心

《茶可清心》

《茶可清心》为蔡泉宝先生所著中国烘豆茶发祥地考证及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探讨新说。内容分六篇,包含:中国烘豆茶的调查与考证、恩师的教诲、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探讨、茶叶行情与国茶的出路、茶叶加工与鉴别、考证新作。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