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茶可清心》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524
颗粒名称: 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探讨
分类号: TS971
页数: 9
页码: 61-69
摘要: 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探讨,是茶文化内涵礼仪表现的特殊形式,这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喜闻乐见的茶文化热中,它包括了茶叶的种(籽)和种(栽培)、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贮存、品饮和茶具等茶业的系统科学;它包括了史学、考古、文学、美学、艺术、礼仪、道德、宗教、民俗、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学科。国内外茶文化研究的重点,二、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关系,而是与我们种茶的、制茶的、卖茶的、买茶的、乃至与茶叶直接或间接的有关行业人们都是朝夕相处,茶业经济是茶文化的内涵和延伸;茶叶文化则是茶业经济的升华和强化。
关键词: 湖州市 茶叶经济 茶文化

内容

茶文化热的掀起,对促进茶业经济繁荣,是人们有目共睹而又有人还比较陌生的新课题,笔者就此在近年的初步实践中,得到一点启迪,草写三点,以祈读者补正。
  一、什么是茶文化?
  大韩民国,把茶用作“贡人、贡神、贡佛的礼仪”叫茶文化。
  中华民族,注重“理、敬、清融”的茶德,我国茶叶大师,今年5月2日已病逝的庄晚芳教授,在1992年就概括的“廉、美、和、敬”四字守则为中国茶德。这四个字的浅释是: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清茶一杯,茗品为主,共品美味,共尝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
  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做好人际关系;
  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这种讲究茶艺,美化生活,追求美好,繁荣经济的礼仪,既是我国古人崇尚的“茶德”精髓,又有当今现代生活节奏的茶文化规范。
  茶道,是茶文化内涵礼仪表现的特殊形式,它起到了修养心灵,推行礼仪,磨炼情操,宣扬茶饮的重要作用。这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喜闻乐见的茶文化热中,立下了推波助澜的汗马功劳。目前,国内外流行的茶道内涵,主要有:
  日本、推行:和、敬、清、寂;
  大韩民国,推行:和、敬、俭、真:
  中国,古代是:俭、清、和、静;
  当代内地是:廉、美、和、敬;
  台湾省是:清、敬、怡、真。
  广义的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已渗透到东方文化的各个方面。从物质文化看,它包括了茶叶的种(籽)和种(栽培)、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贮存、品饮和茶具等茶业的系统科学;从精神方面看,它包括了史学、考古、文学、美学、艺术、礼仪、道德、宗教、民俗、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学科。当前,国内外茶文化研究的重点,正在围绕着挖掘茶史、丰富茶学、推行茶礼,提倡茶艺、讲究品饮,促进茶业经济“有效生产”等方面而展开和逐步深入。
  二、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关系
  茶叶文化,并不是悬空高阁,更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而是与我们种茶的、制茶的、卖茶的、买茶的、乃至与茶叶直接或间接的有关行业人们都是朝夕相处,悠悠相关的,并且早已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我们茶业界的家庭老少、亲朋好友也都沐浴着茶文化的馨香。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定为:茶,是茶文化的载体;茶业经济是茶文化的内涵和延伸,也是茶叶文化的根基;茶叶文化则是茶业经济的升华和强化;茶业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茶叶文化的繁华;茶叶文化研究越引向深入,无疑会推动茶业经济迈向更高层次的台阶和繁荣。
  我们湖州地区,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近六年来,主要做了:
  1、广交国内外朋友,共同探讨和研究,使中国茶文化的发洋地一湖州,提高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对陆羽在湖州,湖州的陆羽遗迹、陆羽写《茶经》的青塘别业、陆羽推崇的唐代贡茶紫笋茶以及长兴的唐代摩悬石刻和武康小山寺等史料和现状,进行了挖掘和考证。
  3、对乡土气息的杭嘉湖茶俗、茶礼和茶馆,进行了考证和论证,使之成了当今湖州城乡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门路,也拓展了茶叶销售渠道。
  4、通过考证,近三年来已前后在湖州西郊妙峰山重建了“三葵亭”和“陆羽墓”,并环陆羽墓后侧立《茶经》碑墙;在长兴、安吉的茶文化历史遗址前后置立了纪念碑亭;德清正在重立“中国烘豆茶发祥地”、“武康小山寺遗址”、“钟管茶俗志”等碑文。
  5、群众性和义务性的全方位多学科,共同研究茶叶文化的队伍已初步形成。实践证明,研究茶叶文化,仅仅农业部门和专业茶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某一方面的专业细胞,替代不了广博的知识面;跑山头、抓芽头也代替不了全方位的接触面,加上多学科技术的手段、思路和境界,也都是某一个专业部门所无法替代的。因此,茶文化研究、一定要组织和形成一支多学科全方位的、浩浩荡荡的热心人共同参与的队伍,鼓励争论,无私奉献,才能研究得比较系统和深入,已编辑出版《陆羽茶文化研究》集刊6期。
  6、茶文化研究一定要联系和促进茶业经济,才能鱼儿得水,有声有色。否则,离开了现实或与当前沾不上边,不是尊重史实,而是去搞成见式的笔战、舌战,必定封闭自己,作茧自缚。
  7、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和参与,我们研究会挂靠单位一市政协和市农业局,始终把茶文化研究列入他们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和市、县有关部门的不少领导,都比较关心和支持;一批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和德高望重的茶文化教授、专家都先后兼任了名誉会长、名誉理事,他们也为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献计献策。
  但是,我们对茶文化研究还刚刚起步,湖州的茶业经济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茶叶文化研究与茶业经济的关系还在理顺和正在深思之中。
  三、把茶文化研究引向深入,促进茶业经济爬上新的台阶
  中华茶业有过昨天的辉煌,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也是“以茶许身”茶人的骄傲。在对待近几年茶业困境机前,是动摇退却还是振奋振兴,自然成了我们茶人关心的焦点,也是纪念省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的热点。
  《中华茶人》杂志1995年第2期提供资料: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产茶)茶叶产量:1994年为249万吨,比1964年增加1. 5倍,其中中国(不含台湾)这30年间增加5. 3倍。世界茶叶出口量占世界茶叶生产量的比重;1964年占56%,74年占52%,84年占42%,94年占41%。世界茶叶价格:1966年至1994年30年里,除1977年有一个上升峰和1984年也有一个小上升峰外,都较疲软,如红茶1963年2. 8美元1公斤,1970年2. 17美元1公斤,1993年只1. 32美元1公斤。
  我们中国(不含台湾),有19个省市产茶,1978—1983年的年平均产量53.2万吨;1988年54. 54万吨,比上年增产16.6%,这一年粗制滥造,当年库存积压23万吨;1989年53.5万吨,当年国家收购比88年减少15. 7%,但库存量还居高不下;1990年52万吨,比上年减少3. 7 %,出口量也减少6.9%,因此这一年国家茶叶仓库里还有1988年的陈茶;1991年54万吨;1992年55. 9万吨;1993年60万吨;而库存也比上年增加25% ;1994年204589吨;1990年一1995年50. 2万吨。这几年的出口情况:1988年195471吨;1989年204584吨;1990年195471吨;1991年184872吨;1992年176359吨;1993年201430吨;1994年16. 2万吨,创汇2. 8亿美元比89年4. 3亿美元下降37%。出口平均价1686元美元/吨也比89年2056美元/吨下降18.4%。 1995年今年还在滑坡。
  这种原以为周期性起伏的“卖茶难”,1995年是雪上加霜,1996年仍是“冰冻三尺”。如此不尽人意的茶叶产销行情,不仅使靠茶吃茶的种茶人震惊,而且,广大茶叶企业和茶业界人士都处在沉痛中深思:是社会的潮汐更迭,还是时代的节奏转换?如果资源优势无法转换为经济优势,茶农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那么我们所要失去的,无疑比茶叶这个古老文明和神圣骄傲更为惨痛!这是必须引起有关领导和茶业界、茶文化研究爱好者所要共同正视的问题。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有些年份产销形势好,并不是自己有了真功夫,而主要是市场拉力的作用。保证茶叶质量的两个难点:一是采摘工劳力叫不应,造成粗放采割;二是制茶设备普遍陈旧,又不肯技术改造,造成绿茶红汤、烟焦味浓重。还有,有的乡、村茶场经营承包责现任制不完善,不配套,加上有的经营者短期行为严重,把茶场(厂)当作“摇钱树”,只收益不投入,助长轮流掠夺,造成了基础脆弱。
  追溯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茶业对外贸易也曾一蹶不振、危机四伏,衰落局势十分严重。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分析“茶业衰退之原因”时指出:中山先生有言:“中国之所以失去茶叶商业者,因其生产费过高之故,在厘金及出口税,又在种植及制造方法太旧。”1939年9月9日,吴觉农先生在《今后的茶业大计》一文中,再次强调:“总之,目前的茶叶,是在个严重时期,我希望全国茶人,都能认清目标,勇敢地流汗,抱着大无畏的精神来克服当前的因难。”(《吴觉农选集第217》)
  当今,弘扬国饮、振兴华茶,出路何在?笔者愚见:
  首先,要弘扬茶叶文化,破除茶文化研究是文化人、是院校教师、是富贵达人、是大稚之堂的事的懦夫思想。要动员和吸引成百上千处在茶业经济第一线的人参加茶文化研究。种茶的、卖茶的、吃茶的人,既是茶文化的历史见证人,也是填补和谱写茶叶文化新篇章的文化创造知音,应该理直气壮的,与文化人一起,把培育茶文化研究的兴趣与促进茶业经济的岗位责任紧密而又自觉地结合起来,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都可有所作为:
  1、茶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古、考证的研究;
  2、茶文化内涵和延伸的研究,如根雕和茶道道具开发;
  3、新发现的茶诗、茶歌、茶舞、茶戏的研究;
  4、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相关性、互促性和多元化的实践和研究;
  5、茶文化与旅游的研究(例如:杭州一湖州“陆羽之路”等);
  6、对陆羽为人的思想和《茶经》进行多角度研究的新观点新见解。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曾在去年年初就提出:“茶文化的研究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要有更高的文化内涵,科学价值、经济效益、社会影响,为倡导”茶为国饮“和促进发展茶叶生产服务”。这应该成为我们深入展开茶文化研究的座右铭。
  其次,要理顺关系,步调一致发展茶叶对外贸易,这是孙中山先生一贯倡导的国茶出路主渠道。现在的问题,老生常谈炎,罗列现象,怨上怪下,甚至内部搞磨擦,挖墙脚,怎能振兴国茶,我们基层的茶人和广大茶农,最需要的是“既要打雷,又要下雨”“既要楼梯响,又要见人下来”。
  当然,内销市场也是重要出路。但是,在国际自由贸易扩张,“南茶北下”,加上近年来气候反常,频遇“倒是春”的新情况下,内销市场的路子也是千辛万难。从德清和笔者实践情况来看,抓内销,首先也要抓好自己和区域市场切勿舍近求远,急功近利。
  1、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朋友经济,要有市场经济的风度,善交朋友、广交朋友、要交二、三道朋友,才能主动。
  2、德清的茶馆,从1983年全县64家,发展到如今200多家,成了低档茶叶出路的一个市场,去年6月新市东庄头村花甲老人陈阿毛夫妻俩,花三万元钱买了一条40吨水泥船,通过精心装璜,购置茶具,办了一个“船上茶馆”。今年春天,退休职工韩阿琴,也花4. 3万元,办了另一家船上茶馆。在这两家“船上茶馆”吃茶天天200多人(壶),既乐了四方茶客,又生意红火。今年6 月 18日和8月20日,在新县城武康镇上,也办起了“绿森林”(投资6万元)、“竹乡宛”(投资18万元)两家茶艺馆,天天在这两家茶艺馆以茶会友、以茶叙情、交流信息、洽谈商务,边品茶边听轻音乐,日营业额都在1200—1600左右。
  3、开发民间多喝茶,德清县三合乡杨坟一带4000家农户1. 3万多人口。这里是防风古国,也是中国烘豆茶的发祥地。笔者在这里三次调查,平均这里的农民人均年喝细嫩芽茶2. 74公斤,人均年吃掉泡茶佐料;烘豆2. 03公斤,橙子皮2.75公斤,野芝麻0. 21公斤,胡萝卜2. 79公斤,笋干段0. 37公斤,黄豆芽泡茶吃1. 54公斤,这种香喷喷,咸津津的健胃烘豆茶,成了德清乡下民间的历史传统茶俗。大力弘扬这种茶文化的典型,必然促进农村市场的茶叶消费。
  4、推广货真价廉,没有添加剂的袋泡茶和开发野生桑茶(即“清爽头”),冶疗高血压,也可增添国饮的浓厚兴趣。
  第三,要切实保护基础,保护茶农,保护茶商,发展货畅其鎏的茶业经纪人。从上到下的茶文化研究,需要多贴近生活,多帖近茶农和茶人。当不是苛求每位茶文化研究爱好者,都去直接做茶叶推销员;但能不能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多给当代人特别是基层以新的借鉴和启迪,尤其在国茶艰难行情下,那怕多讲几声鼓劲的话,也是对茶农和茶人的一种温暖。打官腔,争高低,漠不关心茶农疾苦,高谈阔论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只能枯渴茶文化研究的兴趣。
  争取领导重视,是我们的传统,但在目前的茶叶行情,也并非领导重视不重视就能拯救一切,而是引导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振兴国茶?需要茶文化研究人多参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的我们自己——笔者实践的体会:只有面向市场,才能搞活推广;而要增强推广的活力,必须自己要有一、二项能为茶农需要的新技术真本领,并通过自己蹲点的基地开花,还要有专业对口的一定市场。这种技术十基地+市场的摸式,才能把农技推广工作搞得比较有声有色。
  茶农和茶园(含茶厂),是我们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密集型的产业路子怎么走?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茶叶卖价(全年平均价)停滞不上的矛盾如何调节?茶农苦苦致富与茶商思念发财如何平衡?茶农对茶园和茶厂的投入与其产出的比较效益,如何规范?合法经纪人与“红眼病”的矛盾等等,这些都面临着现实和需要作出回答。
  第四、要加强国饮宣传的力度,突出宣传茶的保健作用,全球兴起茶叶促销活动的今天,我们华茶以什么姿态面对挑战、参与竞争?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92年前的所谓“回升”善良心理,已经不可能也不应该了。眼下就靠自己实力(名牌、质量、价格和市场占有率),加上必要的誉论宣传,在“优胜劣汰”的磨炼中经受考验,更加成熟才能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们懂得:少饮酒、少吸烟、多喝茶,多喝中国茶!
  总之,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关系,正是恩格斯说过的:“历史不是枯骨,不是僵死,而是活的灵魂”、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
  补充修改后,在1996年11月庆祝浙江省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集》(一)

知识出处

茶可清心

《茶可清心》

《茶可清心》为蔡泉宝先生所著中国烘豆茶发祥地考证及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探讨新说。内容分六篇,包含:中国烘豆茶的调查与考证、恩师的教诲、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探讨、茶叶行情与国茶的出路、茶叶加工与鉴别、考证新作。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