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恩师的教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茶可清心》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508
颗粒名称: 第二篇 恩师的教诲
分类号: TS971
页数: 18
页码: 43-60
摘要: 恩师的教诲——追忆与庄晚芳教授交往的片断;庄晚芳教授,是我国著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树栽培学科和中国茶叶文化的主要奠基入。这位深受海内外海外茶人敬重和爱戴的我国茶业大师.不幸于1996年5月2日病逝,走完了他89岁高龄的人生旅途。庄教授的真人真茶真文化的言行,永远值得我们深深怀念。;庄晚芳与湖州茶文化;浙江农大茶学系教授、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第一名誉会长庄晚芳先生,是当代国内外茶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学术权威,他为振兴湖州茶业和促进湖州茶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家居客厅三墨宝;我的事业是茶业,特别自参与茶文化研究行列以来,所受熏陶更是茶人与文化的结缘。在家居客厅墙上的3件墨宝,自然成了我对茶文化研究的动力。;台湾茶农在我家;1996年10月下旬,台湾茶农谢荣煌先生来我家作客,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我们共同探讨了国内外茶文化研究的动向,我还陪他考察了德清、余杭的六家茶厂和茶园,使这次相聚成为一次难得的海峡两岸茶人的民间交流。
关键词: 湖州市 茶叶经济 茶文化

内容

恩师的教诲
  ——追忆与庄晚芳教授交往的片断
  庄晚芳教授,是我国著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树栽培学科和中国茶叶文化的主要奠基入。这位深受海内外海外茶人敬重和爱戴的我国茶业大师.不幸于1996年5月2日病逝,走完了他89岁高龄的人生旅途。庄教授的真人真茶真文化的言行,永远值得我们深深怀念。
  我真正熟悉并与庄晚芳教授有较密切交往,还是近儿年里的事,特别是1986年下半年的第一次登门拜访,从此结下了忘年之交。
  得庄教授教诲
  1986年11月3日,上午在杭州湖光饭店刚举行了浙江省茶叶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过后,下午我就冒昧到金祝新村5幢19单元302室,轻轻敲开了庄教授的房门。他边开门边间我:“你是谁”?我说:我是德清农业局的蔡泉宝。他还说:“德清莫干山的蔡泉宝来了,很好,请进屋座”。我请教授先坐,他就坐在客厅朝东的旧日长沙发上,我也搬了只椅子与他对面坐下。庄教授接着就说:“我晓得你,在德清湖州做了不少茶馆调查,写了不少茶馆文章,这很好!”还说:你在安徽《茶业通报》(1983年第5期)上刊登的《东苕溪中游人民爱喝茶》的
  调查文章,很有学术价值。多喝茶,就是对人的身体有好处嘛。这种民间茶俗的典型,全国各地不少,应该好好总结,大力宣传。他还说:“德清属湖州的,湖州是个好地方。武康小山寺就在你们德清(我把我所考证的武康小山寺的材料递给他)。陆羽就是在湖州写成《茶经》的。你们在基层搞茶叶生产的同志,工作很艰苦,但要注意一点,就是要补上茶文化这一课。他还边说边从他的书柜上抽出一本陈彬藩著,香港《镜报》月刊社出版的一九八〇年版《茶经新编》送给我,要我好好拜读,联系湖州,联系德清,要为茶文化研究多做点调查,多写点文章。
  请庄教授作序
  1988年年初,我中标承包湖州国营三天门茶厂后,在履行法人职责,做好茶厂工作的同时,挤时间,一方面对《德清茶叶史》书稿修改付印;另一方面,把自己以前和在三天门期间所调查的茶馆史料和近况,编写了一册《茶馆掌故》。1990年5月20日去信请庄教授作序。5月22日庄教授便寄来了《序言》。“序言”一开头就开门见山指出:“中国茶馆是传播茶文化的桥梁,是向人民群众传播信息的渠道,是引人入胜进入真、善、美之境的场所,也可以说:“茶馆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大舞台。”之后,有三次找到他家,他都问起茶馆,其中94年8月的一次,他还拿了一张白纸用铅笔写下:茶馆、茶具、卫生、茶室布置、茶礼培训以及茶道表演程序等等,还说:可以在德清武康选办一家象样的茶馆,作为杭嘉湖茶馆中茶礼的培训基地。如今,我们可以告慰庄教授的;德清的茶馆,已从1983年64家,恢复到96年初有200多家了,还办起了办在河中船上的“水上茶馆”2家,96年下半年以来又新办了竹乡苑、绿森林、
  茗心园、步云茶楼等7家既有各自特色,富有文化内涵,又有时代气息的茶艺馆,很受德清饮茶爱好者的欢迎。
  在《茶馆掌故》基础上,我又把自己30多年来工作中所积累有关茶业资料,分门别类,选辑编著了《苕人话茶》一书(此书又改写成《茶经掠影》(书号19950910004—129610—0416,已在台湾出版,海外发行。我拿了打印稿,再次请庄教授作序。他说:你那本《德清县茶叶史》,写得很好,这是浙江省县级茶叶专业史的第一本,谢谢你带来了一个好头。然后,他翻阅《话茶》初稿,边对书中一些文字进行校正,边说:让我通看一遍,定为这本书写序言。1991年6月26日庄教授的序言寄给了我。《序言》说:“一千二百多年前陆羽居湖州;写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茶经》,便形成了有系统,有理性的茶文化……,《苕人话茶》集片碎文章之精华,又有耳闻目睹的现场调查,很有史资价值,特别突出茶馆掌故和茶谚注释这两篇,更是夺目多彩。”
  要湖州重振茶业雄风
  1990年10月23日,庄教授莅临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会上他受聘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第一名誉顾问。24日上午隆重的成立大会上,他继王家扬先生贺词后,第二位致贺词时他那宏亮的福建音普通话说:我很高兴看到湖州正式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这是浙江茶业史上的一件大好事!接着还简略阐述了湖州茶文化研究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高歌要湖州重振茶业雄风!他的精辟贺词,赢得了与会中外宾客的热烈掌声。24日中餐,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地宴请国外宾客时,庄教授与王家扬、戴盟、张堂恒(张教授在96年8月5日
  因病在杭逝世,享年80岁)、李炳威等就座第一桌,由当年的湖州市市长袁世鸣、市委领导沈荣林和会长董淑铎作陪,庄教授精神佳好,边吃边谈。他对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的高见和对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的殷切期望,满誉与桌领导频频举杯畅怀。
  是庄教授早在1977年,就为长兴县人民政府在顾者恢复紫笋部级名茶,为其修建忘归亭,重建顾诸诸贡茶院碑文等,都留有他的心血和墨宝。
  是庄教授为恢复莫干黄芽省级品茶,为恢复和发展德清的茶馆,也倾注着他的指点和足迹!
  直到1993年11月,湖州纪念陆羽诞生1260周年纪念活动时,当年86岁的庄教授还特地亲笔挥毫作诗:“陆羽一生世颂扬,茶经著作尤飘香;相传海外成礼俗,廉德难行愧故乡。”
  晚年清贫
  庄教授,“文革”丧妻,亲属在外,在杭的子女也没有住在一起,所以他晚年的生活过得比较清贫和孤寂。
  1992年国庆节,我又去拜望他。见当年这位85岁的德高望重庄教授,孤人在家,既还在工作,又无人照料他的生活。这次,庄教授要我在德清为他找个保姆。条件是:有点文化,清爽一点;任务是了理家务,办发信件。10月8日,我就请刚退休的原县妇联主任万阿香同志一同到庄教授家。原想在杭打工的一位万阿香同志的亲属去照顾庄教授的生活。可那天一去,才知道原想的那一位要到深圳去了。在场的万阿香同志被这位繁忙而又孤寂的老人感动了。所以,万阿香同志就自己留下了替代打工的亲属给庄教授做了一段时间保姆。这段时间,我
  去庄教授家也比较多,亲眼目睹这位老人,天天接待来访的校内外朋友、学者和他的学生,还认真拆阅海内外给的信件;甚至对各地寄给他的杂志、书刊,他都仔细翻阅,还有的亲笔书写回信。万阿香同志在他家里,细心照料这位老人。有一次,趁庄教授在客厅伏案做了半天学问的间隙,万阿香同志给庄教授寝房,从上到下打扫了一遍,撞掉了房顶上的灰尘蜘网,打掉了床、桌、柜底下的积尘脏物,并给他的衣、被整理了一番。事后,庄教授知道了,他总歉意地说:“我的房间,劳驾了德清的妇联主任,实在过意不去”。万阿香同志在庄教授家的这段日子里,庄教授还在晚上打了四次电话给万阿香的丈夫和儿子,表示对她照料的感谢。万阿香同志也感动地说:“庄教授的为人,使我亲眼看到了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崇高。”庄教授还提议万阿香同志为他的干女儿,直到1994年5月1日给我的来信中,庄教授还提及万阿香大姐,代侯。
  85岁高龄的庄教授,生活也很有规律。清晨5点起床,起床后在客厅或阳台上活动活动;6点半吃早点(一瓶牛奶,一个面包);然后,就在客厅读报、刊、复信、写毛笔字;11点吃中餐(小碗半饭,或二个面包,青菜,荤菜各一碟,有时加个汤);中午午休,2点起床,吃点稀饭、流汁;然后又是看书、写字;5点半晚餐(饭菜跟中餐一样,调调花样);然后是每晚7点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必看、看完;8点左右就寝休息。
  赠书赠字
  1992年11月,庄教授把刚出版送在他家的《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取了二本:一本送万阿香,一本送我。还在新书上亲笔写下“泉宝同志留念,为两个文明奋斗”。
  1994年5月1日,庄教授看了请童启庆教授转呈的4月23日《湖州日报》刊登的“庄晚芳与湖州茶文化”一文后,特地给我来信,还寄来他的近照一张并表“甚为铭感”。“7。月25日,庄教授曾又给我来信,并附寄了他写在宣纸上的赠言(字):
  泉宝同志留念:
  继承陆圣精神
  庄晚芳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这个题字,表示了庄教授不仅对我而且是对湖州,乃至中华茶人的殷切期望。我以珍贵墨宝,裱画装框,悬挂在家中客厅。
  茶圣陆羽精神,就是《茶经》中“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就是做事要精细、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俭朴、高尚、淡泊、纯正。孟郊说陆羽为人‘高洁’;诗人裴迪说‘陆羽高风味有余’;诗人齐己赞陆羽‘佯狂未必轻儒业,高尚何妨诵佛经’”。我们还应该跳出“茶”字圈子,团结和参与浩浩荡荡的文化队伍,更好更深地研究茶文化。
  庄教授已经乘鹤而去,但茗叟这种真人真心真茶真文化的品德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纪念。
  庄晚芳教授水远活在我们心中!
  ——《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6/4期
  湖州《陆羽茶文化》1997/总第七期
  《莫干山报》1996./10.19—11.16连载
  庄晚芳与湖州茶文化
  浙江农大茶学系教授、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第一名誉会长庄晚芳先生,是当代国内外茶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学术权威,他为振兴湖州茶业和促进湖州茶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
  源于宜兴、盛于长兴的唐代贡品紫笋茶,虽然久远闻名,但因历史原因渐渐匿迹。1977年初秋,庄先生建议长兴县的有关部门,研制和恢复紫笋茶的工作。在该县农业、商业和水口乡茶农的共同努力下,以其色紫而形似笋的紫笋茶,终于在顾渚山谷重现芳姿。1979年起,紫笋茶连续4年被评为省级名茶,1982年和1985年分别在长沙和南京被评为全国名茶。如今,紫笋茶基地不断扩大,贡字牌多种包装的紫笋名茶畅销海内外。
  庄先生不仅亲自坐镇指导紫笋茶的恢复试制,而且将紫笋茶与金沙泉水有机结合,谱写了花文化内涵的新篇章。1985年,长兴县人民政府在顾渚村金沙泉旁兴建了忘归亭,庄先生题诗勒石,写下了“顾渚山谷紫笋茗,芳香唐代已扬称,清茶一碗传心意,联句吟诗乐趣亭”的诗句。
  莫干黄芽,也是庄先生和张堂恒教授一起倡导下恢复生产的。1956年春天,庄先生在莫干山上休养,见阴山街叫卖黄芽茶,便询问黄芽产在何处。他买来品饮,觉得香味很好,可与其它名茶媲美。如今,德清的莫干黄芽,以其芽壮毫显、色泽嫩黄、芳香甘醇等特点,于1979年至1981年连续3年被评为省
  级名茶。
  关于陆羽《茶经》在何地写成一事,他认为在湖州。庄先生在其《茶树生物学》一书中,对国内外茶学界曾长期争论的茶树原产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既批驳了拜尔通和勃郎关于茶树原产印度的观点,又科学地推断“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成为中国茶树栽培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近年他又在他的《中国茶史散论》一书中,明确提出:“有的人称陆羽是在苕溪上游的余杭县所辖双溪隐居,而推断在双溪所写的《茶经》,这是错误的。”经多年考证,他认为陆羽在湖州,是得到颜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帮助,尤其是陆羽参加颜真卿主编的《韵海镜源》后,得到许多资料,才使他在公元775年至780年的5年之间,编写和出版世界上第一部《茶经》。
  去年,湖州纪念陆羽诞生1260周年时,86岁的庄先生写了《茶圣陆羽诞生1260周年纪念》诗文:“陆羽一生世颂扬,茶经著作尤飘香;相传海外成礼俗,廉德难行愧故乡。”
  今天,湖州茶文化的开展和研究,自然不会忘记庄晚芳先生。
  ——《湖州日报》94.4.23
  家居客厅三墨宝
  我的事业是茶业,特别自参与茶文化研究行列以来,所受熏陶更是茶人与文化的结缘。在家居客厅墙上的3件墨宝,自然成了我对茶文化研究的动力。
  茶礼文明
  这是原中顾委常委江华同志,于1986年12月17日在杭州听了随身秘书念读笔者所编著的《德清茶叶史》后,当即挥毫写了“茶礼文明”4个大字。尔后,我托人装裱,做成了镜框横匾,张挂在客厅正中。
  茶礼文明,不仅讲吃茶有茶礼,而且,要文明饮茶。1991年5月6日,我应邀赴天津参加日本建造的天津商学院清风庵茶室落成仪式时,聆听了时年68岁的日本茶道里干家家元千宗室风趣活泼的演讲,他的观点是“一碗茶中的和平”,主张国不分大小,人不分肤色,大家静静坐下来,以“和、敬、清、寂”4个字的精神品一碗茶,交流交流思想感情。
  我国古人赞茶10德。当代茶叶大师庄晚芳教授,新近概括的“廉、美、和、敬”4字为中国新茶德,别有新意。他要我们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清茶一杯,品茗为主,共品美味,共尝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清茶一杯,敬爱人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继承陆圣精神
  87岁高龄的庄晚芳教授,于1994年7月25日写给我的“继承陆圣精神”6个字,是对我的一种鼓励。
  陆羽茶圣的精神,就是《茶经》中“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就是做事要精细,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朴朴高尚、淡泊、纯正。孟郊说陆羽为人“高洁”;诗人裴迪说陆羽“高风味有余”;诗人齐已赞陆羽“佯狂未必轻儒业,高尚何妨诵佛经”。以上这些是陆羽同时代的人称赞陆羽精神的话。
  我们要以“陆圣精神”深茶文化研究。
  王老对联
  “茶泛素瓷谈入妙,帖临乌几展生香”这是南浔90高龄的“三痴(书、画、印)老人”王孙乐先生,在乙亥初春书赠笔者的两联中堂。如今装裱成对联,王老字体独有风格,苍劲有力,令人赞叹!
  “茶泛素瓷谈入妙,帖临乌几展生香”。这不仅活灵活现地道明了品茗饮茶的心灵境界,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寻常百姓也处在茶文化的温馨之中。中国茶文化,是儒、道、佛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主张以茶调剂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井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砺自己的意志。道家认为茶可修身养性,其道似水,以柔克刚。佛家推行最大限度地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块垒,“茶禅一味”就是使人清醒,让人看清世界。这种人人和谐皆,天人合一的伦理构成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也吻合和注释了茶文化现象的特征。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里所说的喝、就是“品”的意思。品好茶,享“清福”,自然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享受。
  多喝茶“谈入妙”,喝好茶“展生香”。
  台湾茶农在我家
  1996年10月下旬,台湾茶农谢荣煌先生来我家作客,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我们共同探讨了国内外茶文化研究的动向,我还陪他考察了德清、余杭的六家茶厂和茶园,使这次相聚成为一次难得的海峡两岸茶人的民间交流。
  来自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的茶农谢荣煌先生是我在1992年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期间熟悉并至交的朋友。他是台湾一户典型的自耕农,除当地自有茶园、茶厂、茶叶保管冷藏库外,四年前还在越南林同省开荒新种茶园1000亩。这次他来大陆就是想在杭州附近试验台湾工艺技术制作的乌龙茶。
  10月23日,谢荣煌先生来到我家,对我近几年里所研究和积累的茶文化资料,进行了系统阅读和仔细记录,还让我为他选购了30多本他渴望已久的茶叶书刊。同时,他把他带来的台湾冻顶乌龙、武夷肉桂、福建安溪乌龙给我品尝,我敬他西湖龙井、安吉白片、莫干黄芽、莫干青龙等名优茶叶,他品尝后说:“你们这种茶又细又嫩,很珍贵,当然好,但不是最好。因为品饮这种细嫩茶叶的人,是不会也不可能真正品尝出茶的香气和滋味的。”他说,如今的台湾人和国外茶叶消费市场,正在寻求成熟茶叶的真味,这对人的身体健康更有好处,也更有效。台湾人对茶的营养价值很讲究,不追求外形而注重茶的内质,可谓一年采春、夏、秋、冬季四季茶,季季茶叶都在研究如何发挥最佳的制作工艺上下功夫。谢先生说,每当一次特殊处理,得到了高品位的茶叶品质时,就是他一家人和他一生中最
  幸福的时刻。他和他太太制作的乌龙茶,1990年评为台岛制茶比赛第一名,1991年评为南投县制茶质量第一名,1992年评为台岛茶艺第一名,1993年又荣获台岛十大杰出农家之一。谢先生继而又说,台湾和海外人士消费茶叶的习惯是春、夏、秋、冬四季茶都买都吃,喜吃新鲜;而内地人却集中在春茶一季,夏秋茶很少问津,造成夏秋茶不重视,实际上这是对茶叶天然资源的一种浪费。
  谢先生在我家期间,我陪他考察了莫干山麓的南路乡横岭村。那里是正宗莫干黄芽名茶的产地,海拔654米,山道弯弯,遍山修篁,竹林之中的茶树在深秋季节,散发出阵阵清香。谢先生对这里的秀丽风景,赞叹不已,说与他家乡鹿谷茶乡很相似。所以,他向我要了一盘《高山茶人》录像带,表示要带回去放给鹿谷乡农会的茶农看看。
  ——《莫干山报》96/12.48
  附录
  台湾开元茶厂谢荣煌先生和太太叶惠珍的女儿谢依纯,妹妹谢心怡和儿子谢奇峰,与我和夫人芮连娣的外甥女林书,大孙子蔡果夫,也结交为小朋友的朋友。1996年10月26日,谢先生带去了林书和蔡果夫给她(他)们的信;1997年1月10日,谢先生又带来了他(她)们子女三人给林书和蔡果夫的回信。现将其中的一封,转编如下:
  林书妹妹、果夫弟弟:
  你们好!我家住在台湾,我们叫做谢心怡、谢依纯、谢奇峰,非常高兴能够认识你们,并和你们做朋友。
  相信你们两个都非常优秀,这点我可以从你们的文句和劳作看出。
  我,国中一年级(姐姐高一,弟弟读幼儿大班),现任班上的卫生股长;我的兴趣是弹琴、下棋、玩水,游戏、旅游、打球;我的专长:演讲、郎读、书法、作文;我最喜欢的事是到海水浴场及热闹的地方。以上三点是想让你们能更了解我,认识我,请多多指教喔!
  林书妹妹,我觉得你好厉害,年纪小小的字就这么漂亮,文章又写得这么好,长大后便不得了喽!好羡慕你哦!
  果夫弟弟:你虽然才只一年级,但却非常细心,那猫头鹰做得真漂亮,谢谢你了,加油哦!祝你成功!
  快要过年了,我们这里总是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相信你们那里也是一样的,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姊姊们当然会过去找你们啊!同样的,你也一样呀!!我们全家人肯定会摆一个盛大的庆祝会来欢迎你们的。
  最后,代我向你们家人问好,并谢谢蔡小弟弟送的猫头鹰,很可爱,我们都很喜欢!!祝你们新年快乐。
  最后祝福你们——学业猛进步步高升笑口常开
  1996.12.30

知识出处

茶可清心

《茶可清心》

《茶可清心》为蔡泉宝先生所著中国烘豆茶发祥地考证及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探讨新说。内容分六篇,包含:中国烘豆茶的调查与考证、恩师的教诲、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探讨、茶叶行情与国茶的出路、茶叶加工与鉴别、考证新作。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