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烘豆茶的调查与考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茶可清心》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481
颗粒名称: 第一篇 中国烘豆茶的调查与考证
分类号: TS971
页数: 43
页码: 0-42
摘要: 防风古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莫干山麓的德清县,属4000年前防风古国的中心偏南地域,随着近年南邻良渚文化、东北接钱山漾遗址的发掘和开发,愈来愈证实了防风古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现摘录几个片断,以作探讨。;东苕溪中游人民爱喝茶——德清县三合公社四个大队人民喝茶情况的调直;在地球北纬30°41”,东经121°17"的交叉点上。有块方园四十五平方华里的土地,居住着现属德清县三合公社的新兴、三合、下杨和上杨等四个大队,七百二十七户、三千七百四十三人(包括杨坟小街非农业人口)。他们背靠大遮山(海拔461. 9渚)山脉。面临东苕溪中游北岸。长期以来,这里的人民“三饭六茶”,习惯成自然,可谓目前我们祖国汉族同胞喝茶比较多,而且比较讲究的地方。;杨坟人的饮茶风俗;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一种礼貌;饮茶,也是人的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据说,唐广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暮秋,“茶神”陆羽进一步验证《茶经》一书内容,曾船行至今天的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杨坟一带考察,并传播饮茶知识。至今杨坟人仍保持着独特的饮茶风俗,喜欢别具一格的咸茶。;陆羽遗风——访德清县三合乡;德清县三合乡上杨、下杨、新兴、三合四个村的七百多户农家,男女老幼嗜茶成风,天天“三饭六茶”,平均每人每年吃茶叶五斤半,高出全国人均消费量十多倍。好一个“茶人之村”。;别有风味的咸茶;如同兄弟民族中的苗族和纳西族爱喝盐巴茶、藏族爱喝酥油茶一样,我省杭长铁路德清县段沿线一带,历来有人爱喝咸茶。而且近年来喝咸茶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关键词: 湖州 茶叶经济 茶文化

内容

防风古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莫干山麓的德清县,属4000年前防风古国的中心偏南地域,随着近年南邻良渚文化、东北接钱山漾遗址的发掘和开发,愈来愈证实了防风古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现摘录几个片断,以作探讨。
  防风氏饮茶的传说
  司马迁《史记》有“汪芒氏即防风氏,建国封、禺二山之间”句,封,即封山;禺,即禺山。在吴兴永安县。永安县在晋太永元年改武康县,1958年6月合并德清县。这里民间所流传的众多防风氏传说和古迹,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纷纷前来实地考证、研究。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也流传防风氏饮茶的传说。
  4000年前,防风氏在德清东苕溪流域治水,当地先民用橙子皮、野芝麻泡茶,为他祛湿驱寒。防风性急,将豆倒入茶中,连汤带豆和茶叶都一口吞吃了,尔后防风氏神力大进,治水大功告成。这种“橙皮芝麻烘豆茶”的习俗,仍在德清一带久盛不衰,人称“防风氏神茶”。
  防风氏治水,先民百姓用橙皮芝麻烘豆茶招待他,在防风氏被冤杀后,德清一带先民百姓也把橙子芝麻烘豆茶祭奠他,还把这种茶延伸为祭天地、敬祖宗、拜神佛的祭祀品,几千年来都是如此。笔者童年就目睹父母长辈也曾用这种茶祭祖拜神。所以,有人说:茶作祭品已有4000多年历史;防风古国的
  茶作祭品,当为中国江南最原始的祭祀饮料。
  《茶经》作者陆羽是孟郊的忘年好友
  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在长安(今西安)应进士试及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两句的武康人孟郊(751—814年),与世界上编写第一部《茶经》的陆羽(733—804)是忘年好友。
  陆羽从湖北竟陵(今天门市)逃难来到湖州后,考察茶情,广交朋友,尤其得到湖州刺史颜真卿赏识,并参与颜真卿主编的《韵海镜源》巨著。其时,皎然和孟郊等人,经常在一起品茶赋诗,联句唱和。茶圣陆羽,在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茶经》三易其稿后,由湖州一度移居江西上饶北郊茶山寺,贞元七年(791)秋,孟郊专程到陆羽居所拜访,写了《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啸竹引清歌,吟花成新篇
  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
  孟郊的诗句里,倾吐着他与陆羽的忘年之交,情深厚义。
  必须提及的《茶经》“七之事”中有关武康小山寺宋释法瑶饭所饮茶的故事,也是孟郊推荐给陆羽才写进《茶经》的。从而,使我们知道早在北魏时,德清武康莫干山就盛产茶叶。原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排佛毁释时,僧侣渡江到刘宋避难,是时宋文帝正在兴佛重释,所以武康小山寺出了个法瑶和尚、饭所饮茶和健康长寿的典故。
  赵孟画《斗茶图》
  出生湖州的赵孟(1254—1322),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12世孙、元朝杰出的书画大师。他22岁那年7月,为逃避元兵追杀。离开湖州来德清。由他舅舅和表兄引荐,隐居在德清东衡10年之久。在赵孟隐居东衡的“德清别业”期间,与夫人管道升志同道合,经常切磋翰墨丹青。赵孟画《春江垂钓图》时,由管夫人补写墨竹;管道升画墨竹巷,赵为她书《修竹赋》。一天,赵孟画了《斗茶图》,管夫人看后连声赞道:“斗得妙,斗得妙,愈斗茶愈香。”
  赵孟的《斗茶图》,描绘了山乡集镇的路口,有4位身穿古服、背带雨伞的健壮男子,每人身旁都放置着几副茶担子,盛有茶具、茶炉。其中一位脚穿草鞋、坦胸露臂、手捧茶碗,正在夸奖自己茶品的优异;左侧一位卷起衣袖,正提壶持碗,往茶碗中倾注茶汤;对面两个正聚精会神,听其讲述,自己也跃跃欲试,似乎在发表自己的斗茶意愿。这幅画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是中国饮茶史上的珍贵史料,对说明古往今来的斗茶风俗很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春在堂》内茶叶香
  出身德清城关南埭的清代著名经学大师俞樾(1821—1907),不仅学识渊博,对经学有独特见解,而且还曾为中国的花茶源于何时做过考证。
  俞樾的后裔俞平伯,是著名红学家,他晚年不忘以茶待客、以茶抒怀,曾写下:“认春轩内一杯茶,春在堂前笑语哗”的名联,成了俞家祖传家训。
  东苕溪中游人民爱喝茶
  ——德清县三合公社四个大队人民喝茶情况的调直在地球北纬30°41”,东经121°17"的交叉点上。有块方园四十五平方华里的土地,居住着现属德清县三合公社的新兴、三合、下杨和上杨等四个大队,七百二十七户、三千七百四十三人(包括杨坟小街非农业人口)。他们背靠大遮山(海拔461.9渚)山脉。面临东苕溪中游北岸。长期以来,这里的人民“三饭六茶”,习惯成自然,可谓目前我们祖国汉族同胞喝茶比较多,而且比较讲究的地方。
  最近,我们联合就这里的人民爱喝茶的情况,作了一次初浅的调查,整理如下:
  一、喝茶的盛况
  这一次我们所调查的四个大队,耳闻目睹和品茶,处处感到这个地方的人民不仅茶叶喝得多,而且喝的茶叶好,碗碗茶中加佐料,吃起来别具一格,久久难忘。
  1.茶叶喝得多
  从四个大队中的干部、社员、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以及特别爱喝,一般爱喝和喝茶少量等七十户农民,居民不同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这里平均每人每年喝茶有5.48市斤,比全国人均喝茶0.5市斤(世界人均0.82市斤)和全县人均喝茶0.8市斤要分别多喝九倍五和五倍八。
  这四个大队的情况是:
  2.喝的茶叶好
  从调查情况看:一般特级茶(即“谷雨前茶”)约占年喝茶量的15%,一至三级茶占60%;四、五级茶占25%,茶类全部是炒青眉茶。三月二十四日。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所见,还有到邻近户里去买去年的“谷雨前茶”(6~10元/市斤)到德清和余杭县的上欠埠等地副食品商店购买一级茶(3.69元/市斤)。
  3.喝茶很考究
  (1)碗碗茶中加佐料,而且做到;碗中先放茶,再冲专用茶罐煮的沸水;然后,放橙子皮,烘豆或其它佐料,全部是咸茶。
  四个大队人均常用的喝茶茶佐料有(市斤)
  (2)咸茶的花色品种有十三种:
  A.茶叶、橙子皮;
  B.茶叶、橙子皮、野芝麻;
  C.茶叶、橙子皮、烘豆;
  D.茶叶、橙子皮、小块豆腐干;
  E.茶叶、橙子皮、豆板;
  F.茶叶、橙子皮、花生米仁;
  G.茶叶、橙子皮、笋干(小段块);
  H.茶叶、橙子皮、丁香萝卜(小块)干;
  Ⅰ.茶叶、橙子皮、芝麻、烘豆、黄豆芽;
  J.茶叶、酱瓜(小方块);
  K.茶叶、青果(干榄果);
  L.茶叶、咸过的蕃茹干(小方块);
  M.茶叶、咸过的萝卜干。
  这些喝茶的花色品种,都有先茶叶,带咸味,后回味。当你喝到一碗第九种(即:茶叶、橙子皮、野芝麻、烘豆、黄豆芽等五种配料组成的茶叶,加上清沏山水,不仅既尝到了嘴福,而且也尝到了眼福:碧绿的茶叶、青绿的烘豆、芽白豆黄的黄豆芽、咖啡色的芝麻浮浮飘飘,真是“这边风景独好!”
  4.吃茶用水很讲究
  这里有常年不断的大遮山源头溪水,又有东苕溪流域渗透的井水。因此,良好的(无污水)水质为饮用茶水增添了声色,而且这里冲泡茶叶的沸水不用油锅而是家家户户都有茶灶和茶罐,一般还用毛竹爿烧,火苗旺,开水香。
  5.喝茶用的茶具很讲究,家家户户都有专用茶碗。目前普通用的碗高4~5厘米,口径9~9.5厘米,内径3.5~4厘米。这种茶碗:一般一市两一级茶可泡16~18碗。以新兴大队为例,被调查的三十三户一百七十七人,人均年喝茶1015碗,等于平均每日人均喝茶2.8碗。
  6.文明喝茶形式多样。走邻探亲,凡是进屋坐下,主人都要泡茶递茶,请你喝茶,而且边喝边冲,至少要喝三碗,才能算数(一般连茶叶带佐料都吃掉)此外,还有:
  亲家婆茶:女儿出嫁后第三天,父母去男家望招,一般要带一、二两“谷雨前茶”,半斤烘豆,二两橙子皮或拌芝麻。
  新娘子茶;望招之后新媳妇的婆婆要到新娘子家的亲邻好友和长辈请去喝“新娘子茶”。
  请新娘子茶:新娘子家的亲戚好友和客气的老邻,都要在头年请新娘子去喝茶(远亲也可在正月做“头客”时补吃)
  打茶会:亲朋邻友的妇女(主要是半老太婆以上),在村坊上一般每年要相互请喝茶三至五次。她们抱着儿女,拉着孙儿孙女,有的还带着针线,边喝茶边拉家常。热闹非凡。
  二、喝茶的好处
  新兴大队八十一岁高龄的莫辅仁老伯伯(土中医,现记忆力奇强)认为:“咸茶清口温饱,淡茶清香养人,糖茶和胃,姜茶治痢,饭后茶助消化。敌酒解烟茶有功”。据我们调查:
  1.多喝茶,特别多喝好茶(无农药污染的头茶)有延年益寿的功能。
  新兴大队自一九七〇年至一九八三年的十三年中,共病故三十九名,除工伤事故非正常死亡6名外,终年的平均年龄69.2岁,其中女性16名,平均年龄72岁,男性17人,平均年龄66.2岁。三合大队第四生产队瘫痪在床二十三年的吴秀珍
  老太太,从小喜爱喝茶,如今,她仍每日早上一碗“空心茶”,吃点酥糖副食,不进米饭早餐,今年已经八十七岁高龄。
  新兴大队到一九八二年底为止,7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二十六名,占该大队总人数人口567人的4.58%。
  2.多喝茶,特别适量添加佐料,有可能减少目前的不治之症。
  也据新兴大队近十三年中病故的三十九名病例剖析:
  公伤事故6名 老弱亡故5名
  肺结核4名 肝炎3名
  胃炎1名 肾炎3名
  气管炎8名 中风6名
  癫痫1名 血吸虫病1名
  可能癌1名
  这个大队肺、气管病死亡占30%,比较特殊外,其它病变比较正常,目前科学水平指的不治之症,在这里显然很少。究其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茶叶内含物质补充人体营养所需外,这一带添加佐料中的黄豆(烘豆)和豆腐干,是有作用的。在医药上黄豆中含有一种防癌物质。豆腐干及其制品,也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等功效。
  3.多喝茶,促进了多种茶,自觉提高茶叶质量。
  这四个大队的人民喜欢喝茶,也讲究喝茶。但是在六三年
  前,只有少数农家有些另星老茶蓬,因此,只得花费钞票外出买茶叶。甚至连工商管理部门曾把他们大量买吃茶误认搞“投机倒把”进行过扣罚。从而,自一九六四年之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这四个大队现在已种茶603亩,去年产干茶六百二十一担,自给有余。尤其去年以来,随着农业责任制的落实,不少社员在自留地(四周)和自留山上都种了茶园,仅新兴大队私人年产干茶20斤以上的就有二十多户了。这些社员群众,对种的茶园精心培育,采摘细嫩,全部手工炒制,而且户户都备有藏茶的石灰缸,有一套土法保管好茶叶的实践经验。现在,这里的人民除了盛夏“双抢”时吃缸头茶(即茶厂加工的“自留茶”)之外,待客、送人和平日自己吃的,都是手炒茶叶。上杨大队女社员王法美说得好:茶厂里的机炒茶叶,断碎,日晒气、味道淡;我们自家手工炒的成朵勿碎,香气高,连烘豆吃下去,滋味好。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从调查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注意:
  (1)咸茶的营养价值和何种佐料比较好?值得继续研究和探讨。
  (2)人民爱吃手炒茶,而这里目前基本上还是烧饭锅上炒的,因此,外形弯曲。很需要添些手炒茶灶,供应灶青茶锅和旗抢茶锅。
  一九九八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写于杨坟
  ——安徽《茶业通报》83年第5期
  上海《文化与生活》86年第一辑
  杨坟人的饮茶风俗
  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一种礼貌;饮茶,也是人的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据说,唐广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暮秋,“茶神”陆羽进一步验证《茶经》一书内容,曾船行至今天的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杨坟一带考察,并传播饮茶知识。至今杨坟人仍保持着独特的饮茶风俗,喜欢别具一格的咸茶。
  据熟悉杨坟风俗的人相告:杨坟人平均每户每年饮用茶叶约五斤半,平均每人每年要喝一千多碗茶。杨坟人喝茶,茶中要加入各式佐料,计有橙子皮、野芝麻、烘青豆、小豆腐干、蚕豆、卤桂花、蕃茹干、黄豆芽、橄榄、咸酱瓜、花生米、小笋干、老姜、丁香萝卜等十七种咸味茶,吃起来香喷喷,咸津津,既解渴,又增添了饮茶的雅兴。
  按照当地的风俗民情,杨坟人还要喝各种名目的茶:如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其父母要去看望女儿,称为“望招”。望招时,父母随身带去一两左右的“雨(谷雨)前茶”,半斤烘豆,二两橙子皮拌野芝麻,在亲家家中冲饮,称为“亲家婆茶”。
  “望招”之后,新媳妇的婆婆要回访亲家,请亲家的乡邻好友和长辈到自己的家,去喝加入各式佐料的“新娘子茶”。
  新娘家的亲戚乡邻,都要在新娘出嫁的当年请新娘回去喝茶,远亲也可在下一年的正月里新娘回娘家的头一天补请。这叫“请新娘子茶”。
  村里妇女初做嫂子和婆婆时,每年要互请喝茶三至五次,称“打茶会”。打茶会的程序:事先东道主在约好的当天上午,
  洗净了茶具在家等侯。等客人们陆续来到,主人就拿出珍藏的细嫩芽茶,一撮撮放入茶碗,冲入沸水,辅以各种佐料,然后双手一碗碗端到客人面前。客人们携儿带女,有的还带着孙儿孙女,边品茶水,边闲话家常十分热闹。
  还有“毛脚女婿茶”。在未出阁的大姑娘家里,来串门做客的小伙子比较多。因此,姑娘家中都要备上好茶,招待未来女婿。家里女孩越多:准备的“毛脚女婿茶”也越多。姑娘们总是把最好的茶叶偷偷地泡给她最心爱的人去喝,因此有心人只要留神观察,谁是真正的“毛脚”,便会不言自明了呢。
  香港《明报》1986年9月16日刊登,(“中国新闻社”发稿后,还在日本、英国、摩洛哥和香港、台湾等报刊转载)
  附录:江西、云南、湖北、湖南等地的
  婚姻与茶
  中国婚姻中有不少茶俗。从说亲,直到入洞房,甚至离婚,都与茶有关。
  以茶寻偶。云南中甸地区藏族未婚男女青年,常通过多次赛歌茶会,边喝糖茶水边咏叹唱和,委婉谦和地选定意中人。
  相亲。江西修水农村把茶作为相亲的媒介物。相亲那天,男方到女家时,女方端上一盘待客茶。男方不同意,可以告辞;女方不同意,就不上第二道茶了。如果双方都中意,男方在女方上第二道茶时,将茶放在茶盘里,称“压茶盘”,相亲圆满结束。
  订亲。以茶订亲的茶俗,《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都有记载。湖北黄梅一带,办了订婚酒宴,女儿许了人家,谓之“吃茶”。
  迎亲。甘肃东乡一带接新娘时,年轻人燃着火堆,摆上大铜壶,冲泡“三炮台”(也叫“八宝茶”),喜气洋洋,确实为迎亲增添了不少情趣。
  婚礼。湖南衡阳新婚合合茶最有代表性。典礼上新娘新郎右手抬起,扳开拇指与食指,合并成长方形。这时,人们把一个早就准备好的瓷杯放在“长方形”里,注满茶水,大家轮流喝一口,直到所有来宾都喝了为止,新婚夫妇一起给客人敬茶,一来表示敬意;二来表示夫妻共同培育一株茶树,来年开花结
  果。
  入洞房。湖北黄梅婚礼时,夫妻拜堂后,由傧相送进洞房,用贴了喜字的茶杯,各斟一杯茶。然后,先各饮一口,再调换茶杯对饮,称作交杯茶。意为夫妻互敬,天长地久。
  在湖北黄石一带,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解除婚约,或离婚后重新择偶定婚,叫作“跳茶”:抛弃了这家的交杯茶,跳到别人家重新端上另一杯茶。
  陆羽遗风
  ——访德清县三合乡
  德清县三合乡上杨、下杨、新兴、三合四个村的七百多户农家,男女老幼嗜茶成风,天天“三饭六茶”,平均每人每年吃茶叶五斤半,高出全国人均消费量十多倍。好一个“茶人之村”。
  春节前夕,大雪遮没了秀水青山,一排排农家新楼银装素裹。我们踏雪来到“茶人之村”。据史料记载,唐朝安史之乱后,以嗜茶著称的茶神陆羽来到附近的径山寺隐居,几近七年,此后,著名的《茶经》便告问世。事实确否,当有待专家考证。但这里的世代农家,颇有陆羽遗风却是无疑的。在新兴村,八旬土中医莫辅仁家里,老人的孙女给我们沏上一碗茶,茶之翠澄,汤之青绿味之鲜醇,使人觉着时序已至清明、谷雨时节,新茶飘香,绕梁三匝。这里人茶吃得多,有道是“三饭六茶”;茶吃得好,谷雨前茶为上,其它季节在自留地采的茶也都是冒芽便摘,拿回家自己炒,若在市场上买,也非要七、八元一斤的;家家都有二、三只石灰甏,内盛一斤、半斤装的布袋,吃时就一袋一袋取。土郎中吃茶已有七十多年历史,记忆力特强。他说吃茶养神健身,有利无弊。他还历数一九七〇年至今新兴村故世的四十几人,都未发现死于癌症的。
  我们踏雪串门吃茶,一碗接一碗。茶一般是主妇和女孩沏的,端到你面前时,道一声“吃茶茶喝两、三口,就又来添,再道一声“吃茶”。上杨村的王锦康教我们,茶至少要喝三
  巡,过后就把茶叶连佐料都吃下去,如果不吃,就是不敬。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这里不叫“喝茶”,而只说“吃茶”。三合乡的茶也确实好吃。一是茶叶嫩,二是茶里配有许多诱人的佐料。基本的佐料是野芝麻和腌橙子皮。因此,茶一律是咸的。家常配茶的佐料还有十多种,如烘青豆、豆板、笋干、丁香萝卜、豆腐干、老姜、番薯干。
  陆羽记述他的饮茶法,不用开水沏,而用釜煮。此法颇费事,因此后人大都以沏替代煮了。但陆羽在茶中加盐的吃法,在三合乡却流传至今。加佐料的咸茶、也许缓和了茶叶的苦涩,难怪连跚跚学步的小孩也都喜欢吃。按当地规矩,村上人串门,屁股一落板凳,就要沏茶款待,大人小孩一视同仁。
  三合乡的妇女也自有“茶道”,那就是“打茶会”。农闲时节,村坊间东邀西请,十多人抱着儿孙,带着针线活,凑在一起。这时,主人就把珍藏在石灰甏里最好的茶叶拿出来,边吃茶,边拉家常。这样的“打茶会”,每年至少三、五次。轮流着来,客到谁家谁高兴。轮不到也不要紧,每家总有嫁女娶亲的喜事,也可以请人来吃茶。这里盛行“亲家婆茶”,女儿出嫁后第三天,父母要去女婿家“望招”,要带去半斤左右的雨前茶和烘青豆等佐料。这时,男家的父母就欢天喜地地到乡邻家邀请,“快去吃亲家婆茶嚄”过后,婆婆又要把亲戚、长辈请来吃茶乡邻也会不请自来,讨一碗“新娘子茶”吃。当然,新娘子也有优厚的待遇,她在第一年内,会被吃过“新娘子茶”的乡亲请去吃茶,名曰“请新娘子茶”。还没有做新娘子的大姑娘家里,总也要备好茶招待毛脚女婿。下杨村的周杏林大伯说:“家里姑娘越多。茶叶吃得越多。没办法,姑娘总是把最好的茶给小伙子吃。”说得他身边的女儿都笑了。
  近两年,村里多数农家盖起新楼房,落成之日,各家拉住每个路过的熟人吃茶。于是“茶人之村”又有了一个吃“新房子茶”。在党的农村政策的指引下,这里的农民还在不断地富裕起来。想必过不了多久,又会出现“新电视机茶”、“新录音机茶”……
  别有风味的咸茶
  如同兄弟民族中的苗族和纳西族爱喝盐巴茶、藏族爱喝酥油茶一样,我省杭长铁路德清县段沿线一带,历来有人爱喝咸茶。而且近年来喝咸茶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今年春天,我们曾到讲究喝咸茶的德清县三合公社下杨大队调查了十七户(八十三人),其中爱好喝咸茶的有六十三人。他们在一九八二年一年中共吃掉茶叶三百八十六市斤(人均茶叶六点一斤)。加入茶中的咸味佐料有:橙子五百零三斤(人均七点九九斤),烘豆四百十九斤(人均六点六五斤),芝麻四十三点五斤(人均零点六九斤),黄豆六十五斤(人均一斤),丁香萝卜一百六十八斤(人均二点六七斤),笋干四十七斤(人均零点七五斤)。此外还有酱瓜、青果、生姜、花生米、豆腐干等佐料。由于佐料的用法不同,这个地方的咸茶共有十四种吃法。
  咸茶冲泡的方法:先将细嫩的茶叶放在茶杯中(农家现用瓷茶碗),用沸水冲泡,然后用筷子夹着腌过的橙子皮或桔子皮拌野芝麻放入茶汤,再放些烘豆或其他佐料。稍停,即可趁热品尝,边喝边冲,最后连茶叶、佐料吃掉。“橙子芝麻茶,吃了讲胡话”。意思是咸茶有明显的兴奋提神作用,尤其冬季的夜间比较长,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吃了可以补充温饱,有利于清口和胃,促进消化。当然,凡事都要讲究适度,如果咸茶太咸了也是不好的,这不仅影响口味,而且长期饮用后,会刺激胃液,有害身体。
  食盐与高血压的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食盐是不可缺少的,否则我们就不能生存。当食盐进入人体之后,就分解为钠离子和氯离子两部分,因为人体内的一切活动,从神经冲动的传递到心脏的搏动,都依赖于钠离子及其适当的浓度,所以我们每天都得吃一定数量的食盐。一般地说,每人每天大约摄入二千毫克就足够了,太少与太多都不好。
  在人体内,钠离子的浓度是由肾脏来调节的。肾脏的作用是过滤血液,使溶解于水中的废物从尿道排出体外。一对肾脏在正常情况下的活动能力,刚好在少数几天内能过滤人体内钠离子的总量。如果一个人的肾脏发生不正常的情况,就会得一种叫高血压的病。如果我们吃下去的盐过量了,肾脏就无法过滤超量的钠离子。它们就会留在你的体液中,从而会导致血压的升高,而高血压又能引起肾脏功能失调,并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导致脑血管破裂,即平时所称的“中风”。
  ——浙江《经济生活报》
  1983年11.26日
  湖州有一条茶文化之路
  浙北湖州,是唐代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由于湖州的秀丽山水,众多高僧志士经常会聚,加上南邻杭州、北与江苏接壤,因此湖州的茶文化之路(亦称“陆羽之路”),自然成了天时地利人和结合的历史产物。如今,这已不仅是中华茶叶文化的重要发详地之一。而且也愈来愈吸引着中外宾客的必到旅游之路。
  从杭州沿104国道往北去,沿途值得浏览的茶文化旅游景点是:
  武康小山寺
  《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宋释法瑶姓扬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清具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年,饭所饮茶,永明中刺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这则饮茶长寿典故的遗址。曾是当今国内外茶文化研究学者所想往的地方。现经考证,今德清县龙山乡漾口村所在地,便是昔日“武康小山寺”。建干晋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毁在元朝的武康小山寺,亦称翠峰寺,直到当今,寺址遗迹尚存,两口古砖嵌边和风化了的岩石井圈,深达30多公尺的古井还在,近有当地乡人民政府置立了《武康小山寺遗址》的碑文。在此考察和浏览会令人站在山坡田野之中,感受历史文化遗址,增添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色彩。
  防风古国烘豆茶
  离小山寺往西南行驶30分钟,便是中外闻名的防风古国——德清县三合乡。三合乡二都集镇有座始建于西晋后又被毁的防风氏祠。这是为纪念远古时代的治水英雄防风氏的一座丰碑。现经中外学者考证:距今5000年前的防风氏,不仅是一位身高力大,勤政为民的治水英雄,而且还是最早饮品烘豆茶的创始人。今年年初动工,当地县、乡人民政府正在重建的新防风氏祠,不仅简瓦重檐,仿古结构,大殿宏伟;而且,配套的文化旅游景点,错落有序,山水桥亭相映,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天然古文化游览胜地。在防风氏祠内,与五代吴越王钱所立《重修风山灵德王庙碑记》石碑遥遥相对,当地乡人民政府又新立一块《防风古国·中国烘豆茶发详地》的碑文。游览防风祠景点,再去那里农家品尝烘豆茶这碗富有江南特色的茶礼,让人陶醉在碧绿的茶芽、青绿的烘豆,咖啡色的野芝麻和多种咸味佐料相伴、沉沉浮浮,扑鼻清香之中,心旷神怡,留连忘归钟管茶俗
  道别防风古国,沿乔莫线往东北方向驶进45分钟,便到江南水乡集镇钟管。清朝在这里出了一位外交使者傅云龙。字樊元,号醒夫,他不仅精通外交、军事、文学、美术,而且还是一位交流民间茶俗的热心人。如今,钟管镇人民政府在当地新建的农民公园里,立塑傅云龙像和碑旁,又新置一块《钟管茶俗记》碑文。当人们浏览钟管街头和农民公园时,不仅可以亲眼目睹当地群众“一日吃四餐”,“一日两市头”和水乡茶馆门庭
  若市的动人场面,而且,还可考察和参观这个镇的工业开发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巨大变化,这种正在缩小的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崭新面貌,令人感叹万千。
  杼山三癸亭、陆羽墓
  车离钟管、锦山、经东林山又上104国道往北行驶1个小时,便到湖州西郊的南埠乡滋坞村,这里就是陆羽著编茶经和陆羽归葬的墓地——妙峰山上妙峰寺的遗址。
  经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近年反复调查考证,并会同有关部门和当地乡、村,去年和今年已分别建了请赵朴初题字的“三癸亭”和茶圣陆羽墓,并环立陆羽墓后的精致《茶经》碑墙。丙子清明,碧空万里,市有关部门在重建一新的陆羽墓地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中外宾客一起纪念了这位世界茶人共同敬仰的茶圣。
  与妙峰山遥相呼应的西塞山,也是湖州茶文化之路的古迹游地。颜真卿、陆羽的好友张志和,是个弃官不向朝政,放浪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常常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往来湖州苕溪钓鱼船上的唐代大诗人之一。他的《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道出了他对湖州山水的情怀,也表白了他与颜真卿、陆羽、皎然等50多位文士相聚妙峰山,共唱茶文化清贫的乐趣。
  岘山联句
  湖城南门外,被称“吴兴八景”之一的岘山,是唐开元年间唐太宗的曾孙李适之在湖州当别驾,常偕幕僚及友人登山寻乐的地方。李适之命侍者捧酒上山,置五斗酒于洼樽内,欢宴
  其间,酣饮而归。后来,李适之在天宝初升为左丞相。岘山的洼樽也同李左丞相登饮而名,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经常邀宴陆羽、皎然等名士,在编纂《韵海镜源》的空隙也登岘山饮酒赋诗,有《登岘山观李左丞相石樽联句》为证,其中就包括有陆羽、皎然等29位文人雅士、和尚、道士、足见颜真卿的尊重人才和与陆羽的结交情义。
  如今的岘山山顶上,陈英士墓群的西南侧,当年置酒的古樽还在。石樽又称洼。长方形、长约2米,宽1.5米。还有一块布满了苔藓刻有“洼樽亭”三字的碑石。到岘山拜吊先烈英士墓,又浏览石樽风光,让人从联句中领悟中华文化的悠远。
  湖州城内
  古老而又新生的湖州,城内除骆驼桥、飞英塔、莲花庄、铁佛寺等名胜外,与茶文化直接有关的,要数韵海楼和青塘别业。
  韵海楼,是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是为纪念颜真卿召集数十位名士其中就包括陆羽参与编纂《韵海镜源》巨著而建。皎然有诗曰:“世学高南郡,身封盛鲁邦。九流宗韵海,七字揖文江。惜赏云归堞,留饮月在窗。不知名教乐,千载与谁双”。年前在人民公园的这座韵海楼为清代重建。如今,湖州老城改造,已把韵海楼移迁在飞英塔下的新建飞英公园内。
  湖州古城,今凤凰新村近旁的西苕溪畔,唐时有幢陆羽的青塘别业,据说是颜真卿为陆羽所盖归陆羽所有。当年陆羽就在这幢别业里,整理他考察得来的茶事,在青塘别业里三易《茶经》书稿。青塘别业虽早已废圮。但“野经人桑麻”的幽灵
  风貌还在湖州百姓中犹存。湖州的有关部门正在筹措恢复和重建陆羽的青塘别业。
  顾渚山风水宝地
  车离湖州,往西可抵安吉。晓市长岗岭的安吉县林科所内,是闻名中外的中国白茶繁育基地;有港口灵峰寺林场的竹种园和纪念陆羽的碑文;还有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天荒坪抽水蓄电站。往北行驶,途经104国道旁的三天门,有座海拨521.6米的弁山。弁山主峰顶上往东可了望碧波连天的太湖远景,东南向便是《茶经》中记载的“温山出御”的产地,曾被鲁迅先生称谓“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陆龟,在晚唐曾与弁山结有不解之情。宋代苏东坡也在弁山的后山留有题词。陆羽、颜真卿等人也常游弁山,品茗吟诗,抒情述怀。
  弁山往北32公里,便到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这里,就是一方中华茶文化重要发详地的风水宝地。
  1983年长兴县修复的金沙泉和忘归亭,屹立在顾渚紫简茶产地之中。这里的竹、林、茶茂盛,迂回在顾渚山的太湖清风,伴着碧泉涌沙、烂如金星的泉水,令人格外精神清爽。游客可在这里串茶户、看紫简、品名茗、马泉涌,缅怀茶圣,吟咏茶诗,真的叫人留连“忘归”。
  竹茶岕山下有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贡茶院。盛唐每年早春在这里有上千余人采制贡茶,连当年在这里的树上,竹杆上都裹有彩绸,场面蔚为壮观。如今还有老人记得,50多年前的贡茶院旧址吉祥寺门口还曾有幅门联:
  顾渚山前皆泉韵韵溪流水到金沙
  吉祥寺外奏高歌歌起河声传圣井
  九十年代初,长兴县人民政府在贡茶院遗址置立了一块《顾渚山·大唐紫简茶贡茶院·茶圣陆羽置茶园》于此并著《顾渚山记》的碑文。抚今追昔,令人格外振奋。
  顾渚山崖上的摩崖石刻,是中华茶文化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布落在白羊山阳面、悬臼岕霸王潭和斫射岕老鸦窝等崖上的摩崖石刻,大多是大唐湖州刺史奉诏前去修贡,当公差完成后的留言题字。题字的气度、语气、字体和作者的艺术风格都倾注了盛唐时期的气魄和特色。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虽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风化侵蚀,却至今仍清晰完整。
  到了顾渚,境会亭就非去不可。这是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的县(省)界山岭。唐时一年一度采制修贡争程茶时,是湖州与常州西郡太守会集的地方。每年修贡之时,设宴评茶。境会亭内可摆20桌延席,春夜茶宴,灯火辉煌,两郡各献自制新茶,用亭旁井泉煮开冲泡,互斟互酌,宴中歌声钟声缭绕山间,还配以歌妓翩翩献舞,当年,有一次大诗人白居易因病没去参加,他曾这样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上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对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笑花时窗下客,蒲黄酒对病眠人。”
  湖州的这条茶文化之路,不仅很有旅游特色情趣,更重要的处处充满着中华文化历史遗产的光芒。世纪之交,正是开发和开放这条茶文化之路的时候了。已经来过的中外游客和学者,再来,必有新的收获;还未来过的新的中外游客和学者,这茶文化之路,十分安全。文化内含也十会丰富,非常值得一游!湖州的人民恭候您的光临!!
  ——《湖州旅游》96/第3期
  三块茶碑诞生记
  1996年12月,德清县内有茶史记载并经专家学者考证、公认的龙山乡、三合乡和钟管镇等三地各新立了一块茶文化碑文,引发了当地群众和国内外茶文化研究爱好者的浓厚兴趣,新闻媒介有全国《茶叶信息》报、《湖州日报》、《莫干山报》、上海《文汇报》、《钱江晚报》以及《茶博览》(97年春之卷)和《茶叶》杂志96年第四期等都前后作了报导。
  德清的三块茶文化碑文,引起了如此关心和重视,这是人民群众重视历史文化,也是开发和增添旅游景点的需要。但对这三块茶文化碑文的诞生内情还鲜为人知,特作如下披露:
  历史文化需要佐证
  96年炎夏,笔者接到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打来的电话,说:8月6日日本里千家茶道短期大学,由成川育代、高妻千佳率领的十六人赴江南考察团,从杭州到湖州,途经德清想看看“武康小山寺”或三合茶礼。还问,这两个地方有否值得留影的历史文化东西?我说,目前(当时)还没有。那就这次日本茶道考察在德清只好取消了。这次的日本茶道,前几次韩国和海外的茶文化研究学者,都因德清有史记而无景点被取消来访。“取消”这两个字,对以茶许身的茶人,对德清悠悠的茶叶历史,无疑是个耻辱。强烈的事业感和历史责任感,迫使笔者取得考证史实的基础上,在7月25日向县有关领导,写了一封建议立三块茶之化碑的请示信。三天后,县委宣传部长方永
  庆同志就打电话:表示赞同。8月21日趁竹乡苑茶艺馆开张,请来了原市政协主席现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董叔锋同志,作陪的德清县政协主席钟安济和宣传部长方永庆,以及农业局长桂吉庆等领导同志,当即达成了三点共识:①立三块茶文化碑,是件好事,既要办成历史纪念物,也要有欣尝的工艺品价值,一定要保持规格。②要节约办事,由县老年书画研究会承办。③请文化馆抓紧造出方案,尽管资金到位。
  多方努力,精心凿刻新立一块碑文,需要近3000元化费。除了钟管镇领导当即支付外;三合和龙山两个乡,96年遇到了经济非常困难时期,分别得到了县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缓解了三合和龙山这两块碑文的困难。书法家写字、要为三、四百元一个字,而这三块茶碑的碑额和碑文的题字和书丹,都是县文化馆会同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分工义务题写,其中三合乡的一块《防风古国·中国烘豆茶发祥地》的碑额,还请了省人大科技文卫组组长刘新先生题写。凑齐了碑文款和碑额、碑文的书法,交给老石刻匠庞茂宝精心选料、凿刻。碑高1.6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的三块银灰岩碑,分别刻上了《防风古国·中国烘豆茶发祥地》、《武康小山寺遗址》和《钟管茶俗记》。这三块碑额和碑文是:
  防风古国——中国烘豆茶发祥地三合乡人民政府立刘新题额防风神茶记吾乡为防风古国之封疆。相传防风受禹命治水。劳苦莫名。里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为其祛湿气。并进烘青豆作茶点。防风偶将豆倾入茶汤并食之。尔后神力大增。治水功成。如是吃茶。累代相沿。蔚成乡风。此烘豆茶之由来。或誉称防风神茶。然佐料因地而异。炒黄豆。橘子皮。笋干尖。胡萝卜。不一而足。各有千秋。但均较此间烘豆茶晚出。邑产佳茗。著录茶经。风味更具特色。宜乎有中国烘豆茶发祥地之桂冠也。爰为立碑纪念。茶人蔡泉宝策划。县乡领导主与其事。并勒贞民。传之久远。
  丙子十月谷旦卢前撰文郭涌书丹
  武康小山寺遗址龙山乡人民政府立周于怀题额
  小山寺又名翠峰寺。始建于晋太康三年。历千六百余载矣。唐茶圣陆羽曾记寺僧法瑶饭所饮茶。年七十九既寿而康。永明中为帝礼致上京事。盖言饮茶有益于健康者。故其寺虽偏僻。借茶经得扬名迩遐。寺废元代。而附近所产之茶皆臻上品。沏以古井之泉。堪比滋补之药。茶圣所言。或可征信焉。爰为立碑纪念。茶人蔡泉宝策划。县乡领导主与其事。并勒贞珉。以传久远。
  丙子十月谷旦卢前撰徐炎武书
  钟管茶俗记钟管镇人民政府立郭涌题额
  江南水乡饮茶之风素盛。几无片暇停啜者,是以茶业鼎盛。若钟管小镇。茶馆曾多达十二家。乡人向有日上两市之习。至则必坐茶馆。买茶一壶。或自品或共把。其乐何如耶。尤足称道者。乡贤傅云龙先生清季出使日本。美利坚。加拿大。巴西。智利等十余国。外交之外。亦将国人饮茶风尚弘扬海外。此史乘未及之功也。故钟管茶俗流风广被。意义非同寻常矣。爰为立碑纪念。茶人蔡泉宝策划。县镇领导主与其事。并勒贞珉。以传久远。
  丙子八月谷旦卢前撰姚季方书庞茂宝刻
  勤俭办事皆大欢喜
  12月16日,经办德清三块新立茶文化碑的代表稚聚钟管镇农民公园的茶文化碑旁,既是现场会,又是联谊会。会上别有情趣的是,县老年书画研究会的郭涌、周于怀、徐炎武、卢前等同志画了二十八张画,有山水画、荷花、葡萄等,还写了二十八幅字,字画配套,分别赠送给为这三块茶文化碑出过力的领导和经办人,开创了弘扬历史文化光荣,勤俭办事光荣的先例。
  ——《莫干山报》《湖州日报》《东野》
  香喷喷、咸津津的薰豆茶
  遍及杭嘉湖一带的薰豆茶,亦称烘豆茶、橙子芝麻茶,是中国既古老又时兴的既是吃品茶又是吃茶点的食品之一。由于此茶具有通气开胃健脾的功能,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吃起来香喷喷咸津津,别具一格,因此颇受海外华人和内地城乡居民的喜爱。
  薰豆茶不同于散泡茶纯茶冲饮,也不同于茶水与拉罐清饮,也不等于捣烂佐料混和的擂茶。它是以薰豆为主体,芽茶以点缀,橙子皮野芝麻调味增色,随季应变,多种不同花色佐料组合而成的一碗(杯)咸茶。
  薰豆:选用新鲜的青毛豆豆肉(即一百市斤毛豆夹可剥三二、五市斤豆肉),每五百克青豆肉放三克食盐煮熟,捞掉豆衣晾干,然后摊在铺有洁白纱布的钢丝筛子上,下用木炭火烘焙,烘时以文火为主,经常翻拌,约经五个小时左右焙烘即成色如翡翠的烘豆(一般五百克鲜豆肉可烘得一百五十克成品烘豆),藏于罐内隔年不坏。薰豆营养丰富,每一百克中含蛋白质三十二至四十二克,脂肪一八·四克,碳水化合的二十五克,钙三百六十七毫克,磷五百七十一毫克,还有铁与VA等多种维生素,热能四百十一千卡,是优良的天然植物蛋白食品,这不仅是薰豆茶的当家佐料,而且还是老年清吃的素食食品。
  点缀薰豆茶的茶叶,要选用“雨前”(即“谷雨”前)芽茶。这种芽茶幼嫩成朵,色泽绿翠,冲泡后尤似兰花开放,有蕙兰清香。这种芽茶富含氨基酸、咖啡碱、脂多糖和vC的营养保健含量特别多。这对振奋人体中枢神经、调节生理功能,消除紧张疲劳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比较常见的薰豆茶佐料,有橙子皮(将剥开的橙子皮切成丝条加少许食盐卤醃后拌拼另外佐料)、野芝麻、丁香萝卜、黄豆芽、芽蚕豆、花生仁、桂花、姜片、橄榄,还有豆腐干丝、笋干段,蕃茹干、酱黄瓜等等。这些佐料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如橙子皮有理气化痰、健脾温胃,丁香萝卜有利胸膈肺胃、安五脏,令人健食的疗效;野芝麻一百克中含叶酸一八·四五毫克、烟酸〇·一八毫克、卵磷脂〇·六。五毫克,而且野芝麻比苏子更香,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之功能。
  当你探亲访友,在客家捧到一碗热气腾腾的薰豆茶,碗中碧绿的茶芽、青绿的烘豆、金黄色的橙子皮丝、洁白的豆芽和咖啡色的野芝麻,沉沉浮浮,吃起来香喷喷、咸津津、甜滋滋时一定会久久难忘。
  大凡品饮薰豆茶,一是:头开闻香,二开尝味,三开过后往往连汤带茶叶,薰豆和佐料都一起吃掉;有的人还要吃也可以添加佐料,再冲茶续水再吃。二是:风行吃薰豆茶的地方,都还流传鲜为年轻人所知的饮茶风俗,如“打茶会”、“阿婆茶”、“亲家婆茶”、“新娘子茶”、“毛脚女婿茶”等等,把饮茶与娶新会友融合在一起,增添了茶的韵味。三是:这种薰豆茶,由于多种佐料组合,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富有乡土气息,而且吃起来也要有功夫。笔者在一九九二年曾在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调查了四个村的七百七十户农家,那里盛吃薰豆茶,平均人一年吃掉茶叶二·七四公斤,人均年耗橙子皮五·五市斤,薰豆四·五市斤、野芝麻〇·四二市斤、老黄豆孵芽三·八市斤、丁
  香萝卜五·五八市斤,还有笋干、豆腐干、橄榄和蕃茹干等用作佐料近三市斤,可谓之内地吃薰豆茶之乡了。这里吃薰豆茶的习俗,已在中央电视台摄制的《话说茶文化》电视系列片中也有镜头。
  薰豆茶在内地盛况不衰,其原因又是怎样呢?据笔者考证,民间有三种传说:
  古运河畔的德清、余杭、桐乡一带流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即夏后氏时,民间百姓都知晓大禹治水就在那个朝代。但是人们只晓得大禹治水功高千秋,而对大禹同时的另一位治水高手——防风氏还鲜为人知。近年,浙江的德清、绍兴、东阳等地在民间文学大普查中,发现了二十年曾在古运河畔治水,当地百威曾用薰豆茶拌橙子皮、野芝麻泡茶,为他祛湿驱寒。防风氏性急,将汤豆倒进茶中,连茶带薰豆一口吞吃后,他就更加力大无边,治水叶迹也更加辉煌。
  防风氏的饮茶习俗沿袭二千八百多年后,被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茶神陆羽所肯定。从此杭州、湖州、嘉兴一带城乡喜吃薰豆茶,越来越讲究,越来越风行。
  太湖境域的江苏吴江也有一说:相传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今吴江市庙巷乡开弦弓村屯兵。他在拉弓发箭时用力过猛,造成用力过猛,造成地石震动变形,成了弓弦而得地名。当年,当地百姓对伍大将军屯兵苦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发地采集土产青毛豆剥肉烘干,以充军粮慰劳伍将军。伍大将军吃了薰豆口干,就用开水冲泡,还加了茶叶,成了咸津津香喷喷的薰豆茶,从此也在太湖沿岸流传成俗。
  还有一说: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岳飞被朝廷授予徵宁崇信军节度使,带领兵马南下,驻军在今洞庭湖畔的汩日罗
  县营田镇。他的士兵多数来自中原地区,一到南方水上不服,军营中腹胀肠泻,厌食和乏力的病人日见增多。骁勇善战的岳飞武将,还是一个精通医术的忠臣,他吩咐部下熬含盐的黄豆和姜汁汤让士兵当茶喝。果然,士兵的疾病迅速减少,军营周围的百姓看了也学着泡这种茶。如今,湖南洞庭湖畔还流行的这种姜盐豆子茶,也有人叫“岳飞茶”。
  台湾台北市《浙江月刊》杂志96年第6期
  熏豆茶的考证
  遍及杭嘉湖一带的熏豆茶,又称烘青豆茶、橙子芝麻茶,是我国既古老又时兴的茶点食品。由于此茶具有通气开胃健脾的功能,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吃起来香喷喷,咸津津,别具风味,因此颇受国外华人和城乡居民的喜爱。现将笔者近年在县内外所见所闻,考证如下:
  一、熏豆茶的源由
  民间有三种传说:古运河畔的德清、余杭一带民间流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即夏后氏时,民间百姓知晓的,大禹治水就发生在那个朝代。但是,人们只晓得大禹治水功高千秋,而对大禹同时的另一位治水高手——防风氏还鲜为人知。近年,浙江的德清、绍兴、东阳等地在民间文学大普查中,发现了二十一则上古防风氏的传说,记述了古运河畔当年防风氏就在这一带治水,当地百姓曾用橙子皮、野芝麻泡茶,为他祛湿驱寒,另进土产烘青豆佐茶。防风氏性急,将豆倒入茶中,他连茶汤带烘豆一口吞吃。这样,防风氏更加力大无边,治水业迹也更加辉煌。这种饮茶习俗沿习2800多年,被1200多年前的唐代茶神陆羽所肯定。从此,湖州、杭州、嘉兴等城乡吃熏豆茶,越来越讲究,越来越风行。
  太湖境域的江苏吴江一带传说:相传1700多年前的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今吴江市庙巷乡开弦弓村屯兵。他在拉弓发箭时用力过猛,造成地石震动变形,成了弓弦状而得地名。当年,当地百姓对伍大将军屯兵苦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发地采集土产青毛豆肉烘干,以充军粮,慰劳伍将军。伍大将军吃了口干,就用开水冲泡,还加些茶叶,成了香喷喷、咸津津的熏豆茶。从此,就在太湖沿岸流传成俗。
  洞庭湖畔的湖南湘阴、汨罗一带的人说:800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岳飞被朝廷授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带领兵马南下,驻军今日汨罗县的营田钲,他的士兵多数来自中原地区,一到南方,水土不服,军营中腹胀肠泻,厌食和乏力的病人日见增多,不仅影响了作战能力,而且也影响了士气。骁勇善战的武将岳飞,还是一个精通医术的忠臣。他吩咐部下熬含盐的黄豆和姜汁汤让士兵当茶喝。果然,士兵的疾病迅速减少,军营周围的百姓一看,也学着泡沏这种茶。如今,洞庭湖畔流行的姜盐豆子茶,也有人称岳飞茶。
  史书记载:唐陆羽《茶经》“六之饮”中:“饮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研、乃熬、乃炀、乃春,……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煮之……而习俗不已”。宋、元时期,湖州民间流行烘制熏豆茶的习俗。小说《金瓶梅》中也有饮熏豆茶的记载。正如《清异录》所说:“却笑当年陆鸿渐,赢得熏豆茶好名声”。
  二、熏豆茶的佐料与吃法
  熏豆茶,不同于散泡茶清饮;也不等同捣烂佐料混和的擂茶。它以熏豆为主,芽茶点缀,橙子皮野芝麻调味增色,随季应变,多种不同花色佐料组合而成的一杯咸茶。
  茶叶,要选用“雨前”芽茶,手工炒烘,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冲泡后成兰花开放,有蕙兰清香。
  熏豆,选用新鲜的青毛豆肉。每500克青豆放3克食盐煮熟,捞掉豆衣,凉干,然后摊在铺有沙布的铁丝筛子上,用木炭火烘焙,以文火为主,经常翻拌,约经5小时即成色如翡翠的烘豆(一般500克鲜青豆可得150克燥烘豆),藏于罐内,隔年不坏。
  橙子皮,切成丝条加少许食盐卤腌后拌入炒熟的野芝麻。另外再配其他佐料。
  比较常见的熏豆茶,有:仅熏豆加开水冲泡即可;茶叶、橙皮、芝麻冲泡后加熏豆;茶叶、橙皮、芝麻、熏豆冲泡后,再加橄榄、花生仁、芽蚕豆、青豆芽、豆腐干丝、桂花、老姜、胡萝卜、咸酱瓜、笋干段、蕃茹干、老姜等等佐料。
  饮用时,在茶碗中先放茶叶、熏豆,冲入开水后片刻,拨些盐渍野芝麻、橙子皮丝、丁香萝卜丁。
  当你捧到一碗有细嫩芽茶、烘青豆和黄豆芽组成,配有橙子皮、野芝麻的咸茶时,留神观看,碧绿的茶芽,青绿的烘豆,洁白的豆芽和咖啡色的野芝麻浮浮沉沉;吃起来香喷喷、咸津津、甜滋滋的,久久难忘。
  大凡饮吃熏豆茶,一是,头开品评,二开尝味,三开过后,有的人就连汤带叶、熏豆和佐料都吃掉;有的人,再添加点佐料减少咸味,再吃掉。二是,风行吃熏豆茶的地方,都还有鲜为年轻人所知的饮茶风俗,如“打茶会”、“阿婆茶”、“毛脚女婿茶”、“亲家婆茶”、“新娘子茶”等等,把饮茶与会友聚亲融合在一起,增添了茶的韵味。三是,这种饮吃方法,由于多种佐料组合,乡土气息,吃起来也要功夫。因此,从前主要流行于乡(镇)村民,尤其农家。如今,浙江省德清县建办了一家“防风神茶”厂,批量产销系列熏豆茶,铝箔真空保鲜包装,熏豆茶也流
  通市场,可以飘洋过海,城市居民和中外宾客也能饱享口福了。
  三、熏豆茶的营养与保健作用
  熏豆茶,不仅清香味美,而且营养丰富,是老少皆宜的传统保健饮料。
  1.茶叶。冲泡熏豆茶用的都是高档绿茶,其所含氨基酸、咖啡碱、脂多糖和V·C等营养含量特别多。这对振奋人体中枢神经,调节生理功能,消除紧张疲劳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熏豆,亦称烘豆。每100克中含蛋白质32—42克,脂肪18.4克左右,碳水化合物25克左右,钙367毫克左右、磷约为571毫克。还有铁与V·A等多种维生素、热能411千卡左右,是优良的天然植物蛋白食品。
  3.橙子皮和野芝麻。腌卤过的橙子皮,含有橙皮甙、胡萝卜素、果胶等,味道鲜美,有理气化痰、健脾温胃的功能。100克芝麻中,,约含叶酸18.45毫克,烟酸0.18毫克、卵磷脂0.65毫克。野芝麻比苏子更香,有下气、消氮、润肺宽肠之功能。
  4.丁香萝卜。除含钙、铁、磷等多种含量外,还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和C,对人体健脾、化滞、下气、利胸膈肺胃安五脏,令人健食等都有疗效。
  另外佐料,如桂花、老姜、笋头等等,都有益人体健康。
  ——《中国茶叶加工》杂志93/第四期
  《农业考古》95/第四期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第四期(94年5月出版)
  烘豆茶的营养药理
  烘豆茶,不仅清香味美,而且营养丰富,是老少皆宜的传统保健饮料。据有关资料测定,烘豆茶的药理是:
  一、茶叶:冲泡烘豆茶用的都是高档绿茶,其所含氨基酸、咖啡碱、脂多糖和维生素C等营养含量特别多,这对振奋人体中枢神经,调节生理功能,消除紧张疲劳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保健和药理作用。
  二、烘豆(亦称熏豆)每100g中含蛋白质32~42g,脂肪18.4g,碳水化合物25g,钙367毫g,磷571毫g,铁11毫g,维生素A前体0.4毫g等多种维生素,热能411千卡。烘青豆是用嫩实的毛豆肉加1∶0.2的食盐煮后烘干而成,它的蛋白质含量尤高,还有比例协调的多种维生素和钙、铁磷元素,人称是优良的天然食品。
  三、橙子皮:是一种酸橙的果皮,切成丝状,用盐腌一下即成。含有挥发油,橙皮甙、果胶、胡萝卜素等。味道鲜美,有理气化痰,健脾温胃之功能,可治感冒咳嗽、食俗不振、胸腹胀痛。
  四、芝麻(黑芝麻),含脂肪油60%,油中含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甘二酸、甘四酸和维生素E等。100g芝麻中尚含叶酸18.45毫g,烟酸0.48毫g,卵磷脂0.65毫g,以及戊聚糖、蛋白质和多量的钙。泡烘豆茶用的最好是野芝麻,俗称苏子。采其籽用文水炒至有香气或起爆点为度,起锅摊凉便可和橙子皮拌和食用。野芝麻比家芝麻更香,含脂肪油45.
  3%及维生素B1等,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之功能。可治咳逆、痰喘、气滞和便泌。
  五、丁香萝卜:每100g丁香萝卜部份含蛋白质1g,脂肪可0.4g,碳水化合物8g,钙19毫g,磷23毫g,铁1.9毫g,胡萝卜素2.8毫g,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等,热能40千卡有健脾、化滞、治消化不良、久痢、咳嗽、下气补中、利胸膈肺胃、安五脏,令人健食的疗效。
  六、桂花:含芳香物质多种,有化痰、散瘀的功能,可治痰饮喘咳、胸风血痢、牙痛、口臭等。
  七、老姜:《本草纲目》曰:姜,初生嫩者其兴微紫,名紫姜,宿根谓之母姜也。含挥发油0.25—3%主要成份为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芳樟醇等。有发感、散寒、止呕、开痰之功效。可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中毒。《中国食品报》92/6.22
  烘豆茶正在走向世界
  一、已拍摄的电视片:
  1992年3月浙江电视台《第二起跑线》中,播放德清烘豆茶。1995年3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中华茶文化》系列专题片,定名为《中国茶文化》18集系列片中,有杨坟烘豆茶和钟管水乡茶馆,已于当年8月在中央4台播放。
  1997年1月2日,德清有线电视台在《这方水上这方人》系列片中,播放有“烘豆青青”专题片。
  二、原德清县防风神茶厂
  (厂长现钟管镇卫生院院长钱阿兴)生产的铝铂包装防风神茶,在1993年11月湖州纪念陆羽1260周年国际活动时,分别赠送给日本、韩国和外地代表的样品,引起了对烘豆茶的浓厚兴趣。并在1994年1月29日,以编号931217C015,在杭州由浙江省卫生厅主持鉴定。鉴定意见是:
  鉴定委员会成员,听取了课题组的研制报告,审评了“防风氏神茶”,并查阅了有关技术资料,一致认为:
  1.该产品的研制,是发掘防风古国的民间茶礼习俗,根据至今仍在德清、湖州一带流传的烘豆茶,加以整理,科学配料,用现代工艺包装,成为方便卫生茶品,立题正确,具有独创性。
  2.“双头鸟”商标的防风氏神茶,用料配比合理,经品评:具有茶味和烘豆的鲜味,吃后不腻,且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
  酸,是富有营养的茶品。产品已经浙江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符合企业标准Q/D)FC001—93标准:产品包装标志符合GB7718—87《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3.该产品已获得生产许可证,正式投产,在销售该产品的同时,推广了传统茶礼习俗,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鉴定委员会成员一致通过新产品鉴定。
  德清县防风神茶鉴定委员会成员:
  主任委员:童启庆(浙农大教授)
  副主任委员:沈培和(中国茶研所副研究员)
  委员:王绪鳌(省卫生厅副厅长)
  叶立扬:(浙农大食品科技系主任)
  孔宪乐:(省茶叶公司副总高工)
  徐明德(杭大历史系教授)
  袁文义(省商检局高农)
  (三)防风古国·中国烘豆茶发祥地一日游
  1997元月十日,正值隆冬,气温零下5度。一辆浙EA1186牌照的出租轿车,在笔者陪同下,有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的茶农谢荣煌先生和吕金所先生一起,一同进行了防风古国·中国烘豆茶发祥地的品茶一日游。
  上午9:30点,车到二都集镇防风氏祠,一座雄伟崭新的防风氏祠及其大厅正中的防风氏画像,受人朝拜。虽工程配套还未竣工,但已初具规模,尤其新立的《防风古国·中国烘豆茶发祥地》碑文,让人细细拜读过后,便可增添对防风古国·中国烘豆茶的悠远历史印象,更可为到当地农家亲眼目睹和亲口品尝烘豆茶激发了情趣。
  接着,小车又向西南进发,开了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石料之乡正宗的烘豆茶发祥地——下杨和上杨两个村。先到下杨村村主任沈初华家,村长和夫人张妙珍,在门口接待了远方来客,引进就坐后,村长夫人就端出专用茶碗,先在碗中放上细嫩芽茶,一把烘青豆,冲上沸滚的开水,再用竹筷夹上橙子皮拌野芝麻,并用筷子搅拌一下,再每碗茶中添上10块切薄的胡萝卜片。热气腾腾,上下浮动,翠绿茶芽,碧绿烘豆,红西西的胡萝卜片,和着橙子皮野芝麻的清香,已经扑鼻而来。村长夫人,用双手捧着这种烘豆茶,敬奉给客人。客人边看边闻,被这种独特的乡土风味的烘豆茶深深吸引住了。台湾来的客人,即刻用照相机,对着这一碗碗的烘豆茶,咔察咔察摄进了镜头。然后,坐下来吃茶。客人边吃,主人连续水,香喷喷、咸津津的烘豆茶,怎么吃法,拿茶碗的手势,以及烘豆的加工技术和冲泡配料等,边吃边问,越吃越感到别有情趣。上午,吃了一碗再吃一碗。台湾朋友都说:这种有风味特色的烘豆茶,太好了。这次,我们俩位,是台湾来内地最幸运的人!吃了这次烘豆茶,我们会终身难忘。
  吃完中饭,台湾谢先生饶有兴趣的评出了他从台湾随身带的茶具和冻顶乌龙茶,亲手表演了台湾茶艺。他的紫砂茶壶、公道杯、闻香杯、品味盅,一件件摊开,配以微型煤气炉冲泡乌龙茶。在场的坐客和围观群众、对乌龙茶的冲泡茶艺感到洛外新鲜,品尝谢先生冲泡的茶水,闻香杯中久久的兰花香和品味盅那种浓醇富有生津回味的茶水,都异口同声说道:味道真好!谢先生的茶艺,真正叫品茶,我们的烘豆茶只能算吃茶,各有特色,取长补短.茶叶文化丰富多彩。
  时间过得太快,时针指向一点半了。热情好客的主人,还包了二包样品,送台湾朋友,带去给家人和朋友共同分享。然后,我们又驱车到上杨村原村主任张士法家中,一进张家门,主妇冯连珍又是捧出了热气腾腾的烘豆茶。不过,这一碗的野芝麻是大粒的,咬起来咯咯作响,俩位台湾朋友边吃茶边说:现在的肚子里已经感到有点饱饱的味道了。我们吃了一碗,又上山参观了上杨村的成片茶园。在茶园附近农家看看,又是一碗一碗的烘豆茶,正是:家家烘豆茶,碗碗情意浓!
  在张士法家里吃了晚饭,尤其是品尝了美味可口的野猪肉,台湾朋友与在桌作陪的现任村长王华连等人,谈笑风声,满屋春意。烘豆茶的风味,使海峡两岸的民间交往,有了一个难得而又丰富多彩的好去处。
  祝愿《防风古国·中国烘豆茶发祥地》一日游,迎来更多的台胞、港澳同胞和海外新老朋友,共同品尝烘豆茶的极妙风味。
  1997年1月10日夜记

知识出处

茶可清心

《茶可清心》

《茶可清心》为蔡泉宝先生所著中国烘豆茶发祥地考证及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探讨新说。内容分六篇,包含:中国烘豆茶的调查与考证、恩师的教诲、茶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探讨、茶叶行情与国茶的出路、茶叶加工与鉴别、考证新作。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