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墨农(1892—1950)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德清人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418
颗粒名称: 夏墨农(1892—1950)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61-64
摘要: 早在晚清时期,浙江德清县仁寿乡(后为戈亭乡现属钟管镇)有夏、潘两大中医外科名流,传扬邻县他省,夏墨农与夏少农父子便是夏家的后裔。夏墨农是祖传中医外科的第三代,至少农已为祖传中医第四代。他们父子不仅继承祖传秘方及其临床经验,有效地诊治农村常见病以及险难疾病,而且治学严谨,以中医学说,通过临床验证,得出新的建树,进一步提高疗效。
关键词: 民国 德清县 夏墨农

内容

早在晚清时期,浙江德清县仁寿乡(后为戈亭乡现属钟管镇)有夏、潘两大中医外科名流,传扬邻县他省,夏墨农与夏少农父子便是夏家的后裔。夏墨农是祖传中医外科的第三代,至少农已为祖传中医第四代。他们父子不仅继承祖传秘方及其临床经验,有效地诊治农村常见病以及险难疾病,而且治学严谨,以中医学说,通过临床验证,得出新的建树,进一步提高疗效。他们的医德、医风为人师表,故墨农是早为人知的名中医,且少农又受过系统的高等医学教育,知识渊博,著书立说,传教徒生,为人朴实厚道,思想进步,工作勤恳扎实,已成为当今中医药专家,名中医,名教授。
  夏墨农生于清光绪十八年,德清县仁寿乡东南湾人,其祖夏松泉精通中医内、外科及喉科,以外科盛名于世,毕生精研《内经》、《难经》,且将医术代代相传,至夏墨农,已为三代祖传医学世家。他幼承家训,受医学熏陶,虚心好学,通读历代医论,谨遵古义,却不泥古,融会贯通,用于临床,在实践中验证,并取各家之长,灵活运用,医学医术造诣高深。
  早年随祖辈悬壶于乡闾,后来迁至吴兴县菱湖镇(今属湖州市)行医。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底),移居上海,在黄河路黄河新村购置房屋行医。1950年卒于上海。行医四十余年,精通中医外科,所积累之丰富经验,不愿自秘,凡有所得,均是内传外教,门生颇多,桃李遍江浙,名噪一时,为江南著名老中医。其子夏少农,已被培养成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是当代上海中医界的名流。
  夏墨农治学严谨,对中医理论研究剖析透彻,理解深刻,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巧取各家之长,在临床中有独到之处。对疾病的分析,从局部到全身,从体外至体内,将人与自然环境、情操联系起来,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以科学辩证法,全面综合诊治疾病。依其观点,外科疾病,虽发于体表,但与人体内脏有密切关系。相反,诊治内痈时,却要观察体表的特殊征象,还得注重患者的环境与情趣。因此,其临诊时,强调四诊结合。
  他在数十年医务中,在引经据典的基础上别树一帜地得出了一整套简便实用的验证、诊治、选药之法,并得到临床验证。就以体表特征验内脏损害为例肺痈患者,手指螺必饱满,似蚕蛾腹,病剧时,指螺愈鼓隆,病渐瘥,则指螺渐复正常;小肠痈患者,脐色呈黄,则为凶;盘肠痈患者,脐色显焮红,尚可治,现紫黑色为凶多。再如在治疗方法上,谨遵医论,采取简便多样疗法,巧用中药。如治肺疡,以“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的理论,多用和营法,以当归芍药为主药治溃疡。宗于“脓为气血所化”的理论,善用扶正化邪法,若气阳受耗者,补益气阳,以参芪为常药;若阴血受伤者,调养阴血,以石斛,花粉为常药。并以紫苏梗为主,治各型乳痈。以土木鳖为主疗各期梅毒;以吞服水蛇头治疔毒,服芥菜卤疗肺痈;服河泥煎汤解汞中毒;外敷盐腌医蟮拱头,以缝匠挂线法治肛漏等简便疗法,疗效极佳。根治“流火”,是他独到之处。
  他在外治中善用刀法。掌握刀口大而爽,不伤筋脉、不损功能为原则,注重操作四要诀,即病人医生心神要稳定,动作要敏捷,引流要通畅,刀口部位、大小、深浅要恰好。还讲究各部位的肌肤结构,疤痕对外表的影响,脓汁流向等均面面顾及,才定刀法。如喉痈用刀,他认为宜仰卧,头低位,于肿势最鼓隆之前方作直切口,可不伤血脉,避免脓汁流向咽喉。仅举一例,可见一斑。
  先生行医一生,惯用升降二丹,显其医疗之异彩。降丹,可用于内服与外治,内服者有三仙丹,可治梅毒。外治者有粉剂,适用于初溃或久溃之阴症、阳症中之痈、疽、疖、疔等的祛腐生新。膏剂对不论未溃或已溃指疗及未脓的瘰疠,用之使肿者消退,溃者提脓消肿;药线,在开刀后或脓水经久难净的窦道,用之提脓拔毒。降丹,有锭剂(即香头吊)用于初期疔疮、脑疽、发背,以提脓拔毒;用于瘰疠、漏管及鸡眼,以拔核去管。粉剂(即一笔消)用于一切阴症、阳症的肿疡消散,脓疡早熟,控制烂疔延开;渣瘤腐脱;外疡出血使凝而止。
  由于他以医学辩证法诊断,治疗疾病,细致入微,用药周全,既用内服药,又用外敷药,再以针刺配合,使患者一次治愈,解除病痛。故人们赞他治病“一趟头”,闻名遐迩。
  此外,又以祖传配方,精心合制丹散膏药,成为提高疗效的关键环节。如他制“香头吊”,要将白降丹研成细末,用浆糊或白芨粉加入冷开水调成糊状,搓成细小香条状,晒干备用。又如制“千槌膏”。顾名思义,该膏须在石臼中槌千百次而成。用白嫩松香四两,蓖麻子七钱去壳,乳香二钱去油,没药二钱去油,土木鳖五个去壳,杏仁二钱去皮,放入石臼中捣成泥状,加入红黄升丹百分之十,再槌千余次,方成此膏。可见他集前人医学之精华,在实践中验证并加以充实,使疗效更佳。夏氏中医外科流派,在江浙沪一带,经久不衰,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愧为江南一代名医。
  1928年11月30日,夏墨农被湖匪绑去。12月,在吴兴县属南双林捕获土匪数人,救出夏墨农。
  引用书目:
  著名中医外科专家夏氏父子德清文史资料第六辑37页
  夏墨农被绑架德清县政府特刊3344页1929年1月

知识出处

民国德清人物志

《民国德清人物志》

本书收录了民国德清200个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潘申甫、潘鉴清、潘春林、蔡宝善、金有恒、慕陶、吕梦飞、俞箴墀、嵇炳元、许孙儒、高沚蘋、俞同奎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夏墨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