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寺庙 道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莫干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3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寺庙 道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103-110
摘要: 莫干山寺院,天池寺有位寺僧,不少寺庙或毁于兵,寺庙陆续倒坍、拆除。今存云岫寺、圆圣古寺、黄庙、法华寺、静心庵等。兹将历代主要寺庙记述于后。建于南朝梁大同(535~547)中。为莫干山建寺最早者,皓月禅师重建,光绪中叶复建。寺院依山傍溪有金刚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及厢房等,寺左僧墓累累,远近常请僧人做功德佛事,今寺门银杏已成独木(一株枯死),寺左僧冢、嘉木无迹可觅。
关键词: 寺庙 道观 莫干山

内容

莫干山寺院,肇始于南朝梁,发展于唐、五代,至清康熙、乾隆时期鼎盛。鸦片战争前,有佛教寺院、道教宫观400余座,可谓“缁流云集”,梵宫琳宇遍布。相传,天池寺有位寺僧,从住地出发,日访一寺,期年后才返。清代后期,灾祸频仍,不少寺庙或毁于兵,或焚于火,或困于布施,致使寺宇衰败,僧人离散,一蹶不振。至20世纪20年代仅存70余座,且大多破败不堪。50~70年代,僧人还俗,寺庙陆续倒坍、拆除。80年代后,或修复,或重建。今存云岫寺、圆圣古寺、黄庙、法华寺、静心庵等。兹将历代主要寺庙记述于后。
  天泉寺
  在莫干山西麓后坞村,建于南朝梁大同(535~547)中,为莫干山建寺最早者。惟正禅师开山,初名“永光院”。宋祥符四年(1011),皓月禅师重建,改称“天泉院”。元毁,明洪武九年(1376)僧永镇重创,与天池寺、铜山寺、高峰寺、石颐寺同为莫干山“五大丛林”。清初毁,光绪中叶复建。寺院依山傍溪有金刚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及厢房等。主殿宽五六丈,规模宏敞。寺外,山帏迭翠,溪泉竞流,有见山台、西流涧等胜迹。寺门有银杏二,其一大可数抱,“枝干槎牙,形势雄壮”,传为元明之物。寺左僧墓累累,柳杉挺拔。寺右后坞村,烟火百余家,村民得天泉之利,“自昔饶腴”。清吴康侯诗“后坞村边午后鸡,天泉寺里日初低。山头百道潺湲水,流过溪桥尽向西。”
  民国15年(1926)7月,周庆云游天泉寺,由寺僧安兰接纳,僧“年七十有六,俭啬自持,课一小沙弥,怡然自得。”此时寺院振兴,佛事兴盛,有僧10人,田数十亩,山可伐毛竹千帖(1帖为750斤),远近常请僧人做功德佛事。25年,安兰圆寂,村民五六百人哀悼,场面隆重。30年秋,日本侵略军窜犯后坞,焚烧大殿。此后,寺宇衰落,寺僧星散。今寺门银杏已成独木(一株枯死),寺左僧冢、嘉木无迹可觅,大殿基地,杂草芜生。
  石颐寺
  在石颐山腰,山麓有村,四围岗峦环列,-山清水秀。唐咸通五年(864)建,侃禅师开山,初名“护国禅院”,后改“石颐寺”。元毁,明洪武十一年(1378)僧净孚重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中宪大夫贾宗悌(武康人)捐资修建。20世纪初,有僧十七、八人,丝弦鼓乐远近闻名,武康县境大小佛事多请该寺僧人。寺院倚岗临涧,依山而筑,由山门入,过一殿,宇基则高一层。大雄宝殿,朱楹彩栋,雕镂精美。寺后虎跑泉,泉水清澈,涓涓不竭。据传,侃禅师开山,驯有二虎,起名大空、小空。构筑殿宇时,“师以不得泉为病,方入定,若有告之者曰:吾师得泉矣!俄有虎跑石,泉脉涌流,清冽而甘,因名虎跑泉。”此说辗转流传,经久不衰。宋武康知县、诗人毛滂《虎跑泉》诗云:“碧瓦朱甍紫岭东,昂霄松桂响寒风。灵泉清澈银床在,不见当年大小空。”寺前溪涧,上跨闻钟桥,旁立坐禅石,乃侃禅师跏趺处。涧侧有石中树,石高五六丈,纵丈余,石缝处挺立一树,似人策骑,据传与寺同龄。寺内置大钟一口,三人合抱,系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铸造。晨钟暮鼓,声闻数里。
  1949年后,寺院一度改作村校。1958年,古钟熔毁。“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拆除,存一排二层楼厢房及围墙、匾额“西云再观”四字。1985~1991年建石颐寺水库,村迁树(石中树)淹。
  铜山寺
  在铜官山麓。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后周显德间(954~959)名“资福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隆教院”,后改“铜山寺”。熙宁初(1068),僧维琳(无畏禅师)住持,与苏轼、毛滂往来甚密,交相酬唱。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一度邀其至余杭径山探讨佛学,切磋诗文。宋元符三年(1100)苏轼自儋耳(今海南儋县)调任毗陵(今常州市),以疾告老,维琳千里迢迢,前往探候,以诗唱和。毛滂任武康知县期间(元符二年任),维琳特在铜官山建毛公堂,供其莅山时憩息,吟诗咏歌。
  山以寺知名,寺以人传世。维琳住持时,铜山寺香客盈门。来访者颇多,为摆脱凡尘俗事,师在山顶建无畏庵,供坐禅修行。庵旁石室,名“无畏窟”,为其趺坐处。元代寺毁于战乱,明洪武六年(1373)重建。景泰二年(1451)在乌青山建铜山寺下院。此后,寺分上下两院。越百余年,上院古刹荒废,万历四十三年(1615)十月重建大殿。民国《莫干山志》载:“今大殿建新,群屋皆备。”1949年后,上院倒坍。下院于1982年建水库时拆除。
  云岫寺
  在二都境内,宋淳熙八年(1181)建,元至正五年(1345)僧文粹重修,明嘉靖间毁。万历间,宗伯顾瑞屏捐资重建,“佛像辉煌”,寺庙改观。明骆文盛诗:“云岫藏云云不飞,老僧长日伴云栖。参天竹树阴阴合,覆槛藤萝袅袅低。过雨流泉穿石下,啄花幽鸟向人啼。我来正值朱炎候,却喜凉生白苎衣。”清乾隆初遭战火,寺院再度衰颓。光绪十三年(1887)复兴,住持广严禅师奉旨进京,赐大藏经12部,銮驾1副,慈禧亲书“藏经阁”,光绪帝泐“清净圆通”,恭亲王题“大雄宝殿”匾。时僧徒七八十人,殿宇九十九间半。后几经战火,香火渐衰。1955年政府拨款小修,1982年6月列为德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由省考古研究所古建筑维修中心设计,按宋代风格复修,朱门粉墙,飞檐斗拱,翼角凌空,庄重古朴。分上中下三进:第一进山门、金刚殿,第二进大雄宝殿,第三进观音阁、藏经楼,左右为配殿、斋房、戒堂等。院内置铁铸香炉一口,重约五千余斤,有宋梅和四季古桂。1989年12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不远处,有石门洞,两侧壁立如屏,上覆巨石。石门居高临下,有一人当关万夫莫敌之势,传为战国楚相黄歇练兵及防守之地。
  天池寺
  位于天池山,元至顺年间(1330—1333)建,翁信禅师开山。至正间毁,明嘉靖间玉芝禅师整修、扩建殿宇。玉芝,号月泉,幼通经籍,去氏从释,“访阳明于稽山”,“参梦居禅师于金陵碧峰寺”。回归天池寺后,常邀学者、名僧探讨佛教经典。理学家王阳明,亦常与师共“契良知之学,倡儒释大同之旨”,并数次上山讲学。玉芝既通经籍,又谙诗文。为点缀寺园景色,列天池寺周围为瀑布泉、丛竹径、望月台、半云亭、石屋岩、寂照池、寸壁峰、仙人洞、仙锯板、卧仙石、伏狮岗、洗剑池十二景,约明大臣顾应祥分景题诗。嘉靖四十二年王芝圆寂,葬寺前山岗,立骨塔,蔡白石撰塔铭。此后,寺屡毁。天启间,僧挫庵重整。崇祯间,临济宗抱璞禅师兼理天池,复新殿宇。清康熙间(1622—1722)僧艺则、焕文重修。焕文为临济宗三十五世,圆寂后葬玉芝禅师塔下。同治初年,临济宗三十九世印月禅师抵山,时殿宇已毁,仅存旁屋。印月自号怪物,精医术,虽殿毁僧散,依然训课传经,兼为村民治病,普济众生。光绪二十六年圆寂,其徒得一禅师,经师垂训,通文翰,精医道,立志兴建大殿。民国10年(1921)圆寂,工程中辍。15年,湖南籍僧楚光住持,修葺大殿,募建天王殿及内■群屋。26年竣工,寺院顿变旧观,规模宏大。50年代初,殿宇失修,1964年除观音阁外,余均倒坍。“文化大革命”初期,屋宇被拆,佛像遭毁,石碑散失。今寺前仅存元代银杏一棵。1985年后,莫干山管理局在旧址建茶室及朱色围墙。
  黄庙
  在瀑布路旁,掩映于茂林修竹丛中。民国25年夏,由黄郛及张静江、张啸林发起并集资建造。初名“莫干山讲经堂”,后改“莲社”、“黄庙”,为上山避暑者定期参禅、诵经之所。有堂屋五楹,金黄色琉璃瓦屋顶,朱红屋檐,门窗雕八仙彩图,外墙饰半圆玻璃窗,结构宏敞,为一宫殿式建筑。今为娱乐场所。
  法华寺
  在南路乡境内,原名“玄真观”,为佛道合祠之地。民国23年(1934)建道观,25年筑楼屋三楹,香火颇盛。构筑奇特巧妙:大殿一半置于溪涧之上,一半紧倚山岩,犹如水乡“吊脚楼”;殿后无墙,凭借石壁支撑;神龛背倚山石,自然得体。龛右侧有仙人洞,寺背有仙人桥。桥下有石级,可盘旋而上。桥面有足迹,相传为仙人所留。
  附:教堂
  聚会堂
  又称“礼拜堂”,位于德清路。民国12年(1923)7月15日建。山石砌筑,形似古堡。上层为礼堂,可容六百人。内有讲台,旁设二室,钟楼内亦设一室。下层辟幼稚园、藏书室、阅览室等。聚会堂为耶稣教徒礼拜、祈祷活动场所,常在此举行音乐会、游艺会、演讲会。1949年后改作大会堂,供开会、放映电影及各种演出之用。
  天主堂
  在长兴路,昔天主教徒举行弥撒时,开启堂门。今改作它用。

知识出处

莫干山志

《莫干山志》

出版者:上海书店

本书全面、客观地记载莫干山古今历史,浓笔重彩描摹景区、景物的现状,对莫干山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的记述;对名山胜水,旖旎风光划分区域,其他著述、艺文、文献、别墅等资料收集、编纂。

阅读

相关地名

莫干山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莫干山寺院
相关作品
天泉寺
相关作品
石颐寺
相关作品
铜山寺
相关作品
云岫寺
相关作品
天池寺
相关作品
黄庙
相关作品
法华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