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莫干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34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建筑
分类号: TU2
页数: 29
页码: 82-110
摘要: 莫干山别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左右,以美国传教士白鼐、伊文思为先,初建为草木结构,形似中国农舍。二十四年三月,英国传教士洪慈恩入山,嫌白氏房舍简陋,特领工匠去上海观摩,参照营造。第一幢别墅由东阳籍泥工关勇建造,为西欧田园式木结构洋房。此后,中外人士争相购地筑屋,至民国25年,山上有别墅近200幢,其中民国15年前大都为西人建造,其后以国人为主。抗战时期,别墅遭毁,胜利后,新建寥寥。1949年至1979年,以拆建、维修为主,1981年至1990年,新建10幢左右。至1992年,全山有别墅238幢。建筑特色,或庄重,或轻巧,或舒展,或雄浑。较典型有98号别墅和聚会堂等。各式林间别墅,被誉为“小型别墅展览会”。
关键词: 莫干山 建筑 建筑设计

内容

第一节 别墅
  莫干山别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左右,以美国传教士白鼐、伊文思为先,初建为草木结构,形似中国农舍。二十四年三月,英国传教士洪慈恩入山,嫌白氏房舍简陋,特领工匠去上海观摩,参照营造。第一幢别墅由东阳籍泥工关勇建造,为西欧田园式木结构洋房。此后,中外人士争相购地筑屋,至民国25年,山上有别墅近200幢,其中民国15年(1926)前大都为西人建造,其后以国人为主。抗战时期,别墅遭毁,胜利后,新建寥寥。1949年至1979年,以拆建、维修为主,1981年至1990年,新建10幢左右。至1992年,全山有别墅238幢。
  别墅分布,初在中华山、荫山一带,后扩展至上横山、炮台山、金家山等地。建筑特色,或庄重,或轻巧,或舒展,或雄浑。建筑风格,既有西欧田园式乡村别墅,又有欧洲中世纪城堡式山庄;既有中国古典式建筑,又有现代化高楼。
  西欧田园式乡村别墅
  近200幢,遍及全山,多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较典型的是,屋顶多用铁皮制作,涂红色或翠竹色油漆,与秀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外形多带几何图形轮廓。上横路126号、140号、160号、161号别墅等均是。
  中世纪城堡式山庄
  约10余幢,多分布在中华山一带,约建于20世纪初。较典型有98号别墅和聚会堂等。98号别墅位于芦花荡公园左侧,外墙砌以山石,点缀堡眼式边窗,给人以古老坚实感觉。位于德清路的聚会堂,石柱、石墙、矗立山端,远远望去,似一座坚实小城堡。
  中国古典式建筑
  较典型的有3幢:华厅、黄庙和莫干山路546号“林海别墅”。分别建于20世纪20~30年代。华厅位于荫山洞附近。双层木构架,厅前石阶,两侧栏杆。歇山顶,琉璃瓦,檐角飞翘,如鸟展翅,形态优美。落地门窗,五彩漆画,富丽堂皇。位于瀑布路的黄庙,外墙山石垒筑,上覆黄色琉璃瓦,屋宇为抬梁式木结构,屋檐远挑。
  现代化风貌新建筑
  大都为1949年后建造,约10余幢。荫山饭店、武陵村7号楼,上横新皇后饭店和浙江省公路职工休养所等均是。较典型的为三层建筑,钢筋水泥结构,外墙用凝灰岩、花岗岩垒筑,平屋顶。
  各式林间别墅,被誉为“小型别墅展览会”。周庆云诗:“参差楼阁起高岗,半为烟遮半树藏。百道泉源飞瀑布,四围山色蘸幽篁。”
  山庄别墅留有诸多名人踪迹。
  上横126号皇后饭店,有50余年历史,外表似平常,然内有别具一格的走廊,旋转形楼梯,散热气装置。1954年3月,雪后初霁,毛泽东主席视察莫干山,在此下榻。
  上横140号别墅,小巧玲珑,初为东方汇理银行产业。依山而筑,掩藏在竹林深处。1940年,中共浙西特委设此。
  芦花荡附近48号雄庄,以建筑布局左右对称,独树一帜。1952、1959年,郭沫若及原外交部副部长刘晓曾在此休养。
  黄庙上端88号楼,原系民国时期莫干山饭店,1951年后为莫干山华东疗养院招待所。1952年7月,陈毅初上莫干山,下榻于此,挥毫赋《莫干山纪游词》7首。
  屋脊头武陵村1号楼,取空旷平整的场地,方形与圆形平面巧妙结合,东面3重屋檐层层叠高,方门、方窗、方柱、方槛,清静舒展,西面半圆形平台,圆墙、圆槛、圆柱、圆窗,高贵幽雅。民国37年(1948)7月,蒋介石和俞鸿钧、翁文灏、王云五、王世杰等参加的“新经济会议”在此召开。
  第二节 亭台 牌坊
  亭
  伞亭 在荫山街邮局旁,水泥结构,伞形,小巧别致,1990年建。
  修篁亭 在荫山洞,建筑年代无考。
  铸剑亭 在剑池旁,四角方亭,建筑年代无考。
  试剑亭 在试剑石旁,石亭,1983年建。
  飞瀑亭 在剑池瀑布侧,四角方亭,封闭式,凭栏可观瀑,建筑年代无考。
  半亭 在剑潭右侧,民国23年(1934年)莫干山管理局长俞则民建。背依崖壁,故名。
  应虚亭 在剑池蘧庐内,民国时周庆云建,具体建筑年代无考。
  亦是新亭 在蘧庐东,依岩垒石砌筑。亭联“俯临武邑弹丸地,远瞩钱江匹练潮”。建筑年代无考。
  观瀑亭 昔在“六月息园”内,民国16年周庆云建。亭额题“海天浴日”。楹联为“野人坐待东方白,云海推开大地红”。原亭久废。今于荫山山脊择址新建,绿顶红柱,六角。
  灵鹊亭 在剑池东,沿崖筑径,缺处架桥,曰“灵鹊桥”。上筑砖砌混凝土亭,亭联曰“欲溯河源桥架鹊,教删尘俗竹连坡”。建筑年代无考。
  啸林亭 在张啸林林海别墅”旁,民国24年建。
  鸳鸯亭 在天桥。四角方亭。
  清凉亭 即“陟屺亭”,参见第四章第三节“天桥景区”。
  挹翠亭 在滴翠潭,松木结构,不施雕凿,古朴自然。1989年建。
  问津亭 在武陵村东北山口,六角小红亭。
  天池亭 在莫干山路,方亭,中立碑,正面书“古天池”,背镌《天池长歌》。民国16年周庆云捐款修建。
  陈毅诗碑亭 在芦花荡,60年代建,亭中立碑,镌陈毅《莫干山纪游词》七首手迹。张爱萍题“陈帅诗碑亭”名。
  蓼雪亭 在芦花荡,飞檐红柱,1983年建。
  妙墨亭 在碑林,1991年建。
  白云亭 在金家山,四角方亭。
  中华山亭 在中华山顶。
  一览亭 在塔山西,六角,石构,1986年建。
  听涛亭 亦名“夕照亭”,在怪石角,六角,可观晚霞,1979年建。
  云逸亭 在上横,1952年建。姜东舒撰亭铭“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将军生前曾来山休养,并于五二年出俸建亭于此。人念将军其人,因名亭曰云逸亭,岩曰将军岩。”
  圆亭 在上横,建筑年代无考。
  双亭 在花坑水库,1981年建。
  塔山亭 参见第四章第五节“怪石角、碧坞景区”。
  蜥壁亭 在炮台山,“蜥壁石”上端,武康路中途。今废。
  林海亭 在莫干岭,张啸林建。亭额“第八林海亭”,丙戍仲夏张寅题。1986年管理局重建,四角,石构。
  望月亭 在塔山西侧平岗顶,旧名“六宿台”。今废。
  憩石亭 又名“杜鹃亭”,在莫干山路颐居内,30年代建。四角方亭,初石质,今为水泥结构。旁另有玮亭、此君亭。
  此外,税征站有内亭1座,莫(干山)庾(村)公路、金家山各有路亭2座。
  台
  旭光台 在馒头山巅。四方高台,上筑飞檐小亭。1986年管理局建。
  观日台 在金家山。旧为私人岗楼,2层,今可观日。
  牌坊
  西山门牌坊 在莫干岭,石质,1988年建。正面横额“莫干山”,系沙孟海翰墨。中立柱楹联,由卢前撰句,谭建丞楷书:“竹海连山,经四百旋高路,轧轧轮声,直上清凉世界,莫干遗迹,历三千载流光,堂堂剑气,凭看吴越春秋。”旁立柱楹联,为张学理撰句,王京盙隶书:“竹影松阴,自有清风驱溽暑;泉声蝉唱,但循幽径入高寒。”背面横额“竹海蓬瀛”,系苏局仙手迹。中立柱楹联,吴亚卿撰句,郭仲选行书:“一度盘桓,满山清气涤尘嚣,此日怡神容暂返;几番晤对,夹径修篁如眷属,明年避暑待重来。”边立柱楹联,止舟撰句,刘江篆书:“名山耸秀,宜为裙履争游地;别墅依霄,最著东南消夏湾。”
  南山门牌坊 在庾(村)莫(干山)公路口,石质,1989年建。正面横额“莫干山”,系茅盾手迹。中立柱楹联,卢前撰句,钱君匋隶书:“肇名从吴越春秋,有神工铸剑山中,长留古迹三千载;避暑称清凉世界,望杰阁流丹云表,此上回峰十八盘。”旁立柱楹联,戴盟撰句并行书:“翠竹掩朱楼,锦绣河山添锦绣;清溪流绿韵,清凉世界更清凉。”背面横额“玉立乾坤”,系郭沫若手迹。中立柱楹联,吴亚卿撰句,高向前行书:“避暑入名山,自有泉声竹影陪朝夕;放怀游胜地,岂无逸兴豪情话古今?”边立柱楹联,卢前撰句并篆书:“山中佳趣,集四优兼之三胜;世外清游,留七日恍若千年。”
  第三节 寺庙道观
  莫干山寺院,肇始于南朝梁,发展于唐、五代,至清康熙、乾隆时期鼎盛。鸦片战争前,有佛教寺院、道教宫观400余座,可谓“缁流云集”,梵宫琳宇遍布。相传,天池寺有位寺僧,从住地出发,日访一寺,期年后才返。清代后期,灾祸频仍,不少寺庙或毁于兵,或焚于火,或困于布施,致使寺宇衰败,僧人离散,一蹶不振。至20世纪20年代仅存70余座,且大多破败不堪。50~70年代,僧人还俗,寺庙陆续倒坍、拆除。80年代后,或修复,或重建。今存云岫寺、圆圣古寺、黄庙、法华寺、静心庵等。兹将历代主要寺庙记述于后。
  天泉寺
  在莫干山西麓后坞村,建于南朝梁大同(535~547)中,为莫干山建寺最早者。惟正禅师开山,初名“永光院”。宋祥符四年(1011),皓月禅师重建,改称“天泉院”。元毁,明洪武九年(1376)僧永镇重创,与天池寺、铜山寺、高峰寺、石颐寺同为莫干山“五大丛林”。清初毁,光绪中叶复建。寺院依山傍溪有金刚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及厢房等。主殿宽五六丈,规模宏敞。寺外,山帏迭翠,溪泉竞流,有见山台、西流涧等胜迹。寺门有银杏二,其一大可数抱,“枝干槎牙,形势雄壮”,传为元明之物。寺左僧墓累累,柳杉挺拔。寺右后坞村,烟火百余家,村民得天泉之利,“自昔饶腴”。清吴康侯诗“后坞村边午后鸡,天泉寺里日初低。山头百道潺湲水,流过溪桥尽向西。”
  民国15年(1926)7月,周庆云游天泉寺,由寺僧安兰接纳,僧“年七十有六,俭啬自持,课一小沙弥,怡然自得。”此时寺院振兴,佛事兴盛,有僧10人,田数十亩,山可伐毛竹千帖(1帖为750斤),远近常请僧人做功德佛事。25年,安兰圆寂,村民五六百人哀悼,场面隆重。30年秋,日本侵略军窜犯后坞,焚烧大殿。此后,寺宇衰落,寺僧星散。今寺门银杏已成独木(一株枯死),寺左僧冢、嘉木无迹可觅,大殿基地,杂草芜生。
  石颐寺
  在石颐山腰,山麓有村,四围岗峦环列,-山清水秀。唐咸通五年(864)建,侃禅师开山,初名“护国禅院”,后改“石颐寺”。元毁,明洪武十一年(1378)僧净孚重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中宪大夫贾宗悌(武康人)捐资修建。20世纪初,有僧十七、八人,丝弦鼓乐远近闻名,武康县境大小佛事多请该寺僧人。寺院倚岗临涧,依山而筑,由山门入,过一殿,宇基则高一层。大雄宝殿,朱楹彩栋,雕镂精美。寺后虎跑泉,泉水清澈,涓涓不竭。据传,侃禅师开山,驯有二虎,起名大空、小空。构筑殿宇时,“师以不得泉为病,方入定,若有告之者曰:吾师得泉矣!俄有虎跑石,泉脉涌流,清冽而甘,因名虎跑泉。”此说辗转流传,经久不衰。宋武康知县、诗人毛滂《虎跑泉》诗云:“碧瓦朱甍紫岭东,昂霄松桂响寒风。灵泉清澈银床在,不见当年大小空。”寺前溪涧,上跨闻钟桥,旁立坐禅石,乃侃禅师跏趺处。涧侧有石中树,石高五六丈,纵丈余,石缝处挺立一树,似人策骑,据传与寺同龄。寺内置大钟一口,三人合抱,系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铸造。晨钟暮鼓,声闻数里。
  1949年后,寺院一度改作村校。1958年,古钟熔毁。“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宇拆除,存一排二层楼厢房及围墙、匾额“西云再观”四字。1985~1991年建石颐寺水库,村迁树(石中树)淹。
  铜山寺
  在铜官山麓。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后周显德间(954~959)名“资福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隆教院”,后改“铜山寺”。熙宁初(1068),僧维琳(无畏禅师)住持,与苏轼、毛滂往来甚密,交相酬唱。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一度邀其至余杭径山探讨佛学,切磋诗文。宋元符三年(1100)苏轼自儋耳(今海南儋县)调任毗陵(今常州市),以疾告老,维琳千里迢迢,前往探候,以诗唱和。毛滂任武康知县期间(元符二年任),维琳特在铜官山建毛公堂,供其莅山时憩息,吟诗咏歌。
  山以寺知名,寺以人传世。维琳住持时,铜山寺香客盈门。来访者颇多,为摆脱凡尘俗事,师在山顶建无畏庵,供坐禅修行。庵旁石室,名“无畏窟”,为其趺坐处。元代寺毁于战乱,明洪武六年(1373)重建。景泰二年(1451)在乌青山建铜山寺下院。此后,寺分上下两院。越百余年,上院古刹荒废,万历四十三年(1615)十月重建大殿。民国《莫干山志》载:“今大殿建新,群屋皆备。”1949年后,上院倒坍。下院于1982年建水库时拆除。
  云岫寺
  在二都境内,宋淳熙八年(1181)建,元至正五年(1345)僧文粹重修,明嘉靖间毁。万历间,宗伯顾瑞屏捐资重建,“佛像辉煌”,寺庙改观。明骆文盛诗:“云岫藏云云不飞,老僧长日伴云栖。参天竹树阴阴合,覆槛藤萝袅袅低。过雨流泉穿石下,啄花幽鸟向人啼。我来正值朱炎候,却喜凉生白苎衣。”清乾隆初遭战火,寺院再度衰颓。光绪十三年(1887)复兴,住持广严禅师奉旨进京,赐大藏经12部,銮驾1副,慈禧亲书“藏经阁”,光绪帝泐“清净圆通”,恭亲王题“大雄宝殿”匾。时僧徒七八十人,殿宇九十九间半。后几经战火,香火渐衰。1955年政府拨款小修,1982年6月列为德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由省考古研究所古建筑维修中心设计,按宋代风格复修,朱门粉墙,飞檐斗拱,翼角凌空,庄重古朴。分上中下三进:第一进山门、金刚殿,第二进大雄宝殿,第三进观音阁、藏经楼,左右为配殿、斋房、戒堂等。院内置铁铸香炉一口,重约五千余斤,有宋梅和四季古桂。1989年12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不远处,有石门洞,两侧壁立如屏,上覆巨石。石门居高临下,有一人当关万夫莫敌之势,传为战国楚相黄歇练兵及防守之地。
  天池寺
  位于天池山,元至顺年间(1330—1333)建,翁信禅师开山。至正间毁,明嘉靖间玉芝禅师整修、扩建殿宇。玉芝,号月泉,幼通经籍,去氏从释,“访阳明于稽山”,“参梦居禅师于金陵碧峰寺”。回归天池寺后,常邀学者、名僧探讨佛教经典。理学家王阳明,亦常与师共“契良知之学,倡儒释大同之旨”,并数次上山讲学。玉芝既通经籍,又谙诗文。为点缀寺园景色,列天池寺周围为瀑布泉、丛竹径、望月台、半云亭、石屋岩、寂照池、寸壁峰、仙人洞、仙锯板、卧仙石、伏狮岗、洗剑池十二景,约明大臣顾应祥分景题诗。嘉靖四十二年王芝圆寂,葬寺前山岗,立骨塔,蔡白石撰塔铭。此后,寺屡毁。天启间,僧挫庵重整。崇祯间,临济宗抱璞禅师兼理天池,复新殿宇。清康熙间(1622—1722)僧艺则、焕文重修。焕文为临济宗三十五世,圆寂后葬玉芝禅师塔下。同治初年,临济宗三十九世印月禅师抵山,时殿宇已毁,仅存旁屋。印月自号怪物,精医术,虽殿毁僧散,依然训课传经,兼为村民治病,普济众生。光绪二十六年圆寂,其徒得一禅师,经师垂训,通文翰,精医道,立志兴建大殿。民国10年(1921)圆寂,工程中辍。15年,湖南籍僧楚光住持,修葺大殿,募建天王殿及内■群屋。26年竣工,寺院顿变旧观,规模宏大。50年代初,殿宇失修,1964年除观音阁外,余均倒坍。“文化大革命”初期,屋宇被拆,佛像遭毁,石碑散失。今寺前仅存元代银杏一棵。1985年后,莫干山管理局在旧址建茶室及朱色围墙。
  黄庙
  在瀑布路旁,掩映于茂林修竹丛中。民国25年夏,由黄郛及张静江、张啸林发起并集资建造。初名“莫干山讲经堂”,后改“莲社”、“黄庙”,为上山避暑者定期参禅、诵经之所。有堂屋五楹,金黄色琉璃瓦屋顶,朱红屋檐,门窗雕八仙彩图,外墙饰半圆玻璃窗,结构宏敞,为一宫殿式建筑。今为娱乐场所。
  法华寺
  在南路乡境内,原名“玄真观”,为佛道合祠之地。民国23年(1934)建道观,25年筑楼屋三楹,香火颇盛。构筑奇特巧妙:大殿一半置于溪涧之上,一半紧倚山岩,犹如水乡“吊脚楼”;殿后无墙,凭借石壁支撑;神龛背倚山石,自然得体。龛右侧有仙人洞,寺背有仙人桥。桥下有石级,可盘旋而上。桥面有足迹,相传为仙人所留。
  附:教堂
  聚会堂
  又称“礼拜堂”,位于德清路。民国12年(1923)7月15日建。山石砌筑,形似古堡。上层为礼堂,可容六百人。内有讲台,旁设二室,钟楼内亦设一室。下层辟幼稚园、藏书室、阅览室等。聚会堂为耶稣教徒礼拜、祈祷活动场所,常在此举行音乐会、游艺会、演讲会。1949年后改作大会堂,供开会、放映电影及各种演出之用。
  天主堂
  在长兴路,昔天主教徒举行弥撒时,开启堂门。今改作它用。

知识出处

莫干山志

《莫干山志》

出版者:上海书店

本书全面、客观地记载莫干山古今历史,浓笔重彩描摹景区、景物的现状,对莫干山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的记述;对名山胜水,旖旎风光划分区域,其他著述、艺文、文献、别墅等资料收集、编纂。

阅读

相关地名

莫干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