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莫干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3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地貌
分类号: P56;P931
页数: 6
页码: 9-14
摘要: 莫干山区处于华夏构造体系浙西大复背斜北西翼武康——鲁村复背斜的北东倾伏端附近,下古生界地层围绕莫干山体的北东外缘及东南侧分布。寒武系() 为浅海相硅质岩——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以薄层泥质硅质岩为主。含硅质条带灰岩及薄层灰岩,夹含粉砂质泥岩、页岩及钙质粉砂岩、泥质岩,上部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页岩的韵律层发育。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夹多层粉砂质泥岩、页岩。劳村组由流纹岩、流纹斑岩、凝灰熔岩、霏细岩、安山岩及沉积夹层组成,中部夹一层角砾凝灰岩。
关键词: 莫干山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内容

地质
  莫干山区处于华夏构造体系浙西大复背斜北西翼武康——鲁村复背斜的北东倾伏端附近。区内地壳运动始于印支期,古生界地层褶皱上升,形成北东向构造骨架。燕山中晚期除继承印支期构造外,又产生新华夏构造体系,并伴有强烈的火山喷发及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以莫干山为主体的火山隆起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在区内主要表现为不平衡性升降。
  地层
  区内地层以侏罗系火山岩最为发育,下古生界地层围绕莫干山体的北东外缘及东南侧分布,第四系沉积主要在山间低洼地及溪谷两侧。自老至新有
  寒武系() 为浅海相硅质岩——碳酸盐岩建造,分下、中、上三统。下统荷塘组、大陈岭组,分布于山区南东侧的何村、五四村及沈中坞等地,构成次一级的沈中坞——三桥背斜核部。岩性以薄层泥质硅质岩为主,其中荷塘组中,下部夹含磷结核、钙质结核的炭质页岩,大陈岭组夹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大透镜体,厚430米左右。中统杨柳岗组,分布于三桥五四村、湖塘里——大紫山之间,厚不足80米,含硅质、泥质饼条状灰岩。上统华严寺组,分布于三桥大紫山麓、武康八都及对河口等地,厚度大于67米,含硅质条带灰岩及薄层灰岩。
  奥陶系(O) 为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建造,分上、中、下三统,零星分布于三桥民进、民丰、莫干徐家庄、对河口等地。顶底出露不全,厚1000米以上。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含粉砂质泥岩、页岩及钙质粉砂岩、泥质岩。上部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页岩的韵律层发育。
  志留系(S) 为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建造,仅出露下统安吉组,顶底不全,厚大于642米。分布在104国道西侧的三桥民丰、武康城山东坡及乌回山等地。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夹多层粉砂质泥岩、页岩,局部粉砂质泥岩含钙质较高。
  上侏罗系(J3) 为火山岩系,由陆相喷发的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沉积岩组成。分劳村、黄尖两组。劳村组由流纹岩、流纹斑岩、凝灰熔岩、霏细岩、安山岩及沉积夹层组成,底部常见底砾岩,厚大于2500米。分布于三桥,武康一线以西,为莫干山体主要组成部分。黄尖组厚度大于2000米,有3个岩性段:下段为青灰色、灰红色流纹质凝灰岩、凝灰熔岩或含砾流纹质凝灰熔岩,中部夹一层角砾凝灰岩,中段为灰紫、灰黑、咖啡色含砾英安质或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熔凝灰岩、英安质凝灰熔岩夹一层含砾凝灰质砂岩;上段为安山质岩屑凝灰岩、辉石安山岩夹角砾状安山质凝灰岩及英安玢岩各一层。
  第四系(Q) 成因类型复杂。莫干山及西麓、南麓地区以残坡积、洪积为主,东麓至三桥、武康及北坡湖州的乔溪、梅峰一带除残坡积、洪积外,尚有大片洪——冲积物沉积。残坡积物以砂土、亚砂土为主,洪积物集中分布山间沟谷,以各种粒级、各种成分的砾石、砂砾及砂为主;冲积层以砂质粘土、亚粘土为主,残坡积层受地形控制,厚度不一,冲积层在武康——三桥一线以西,厚度小于10米,其中武康为11米。
  岩石
  区内岩石按成因及相互间关系分为火山喷发岩、侵入岩及相应的派生脉岩3类。
  火山喷发岩 分熔岩、火山碎屑岩2类。熔岩以酸性富碱、贫钙镁的熔结凝灰岩、流纹岩、流纹斑岩、霏细岩为主,流纹构造发育,集中分布莫干山区中心部位及武康东南部的木桥村、云岫山一带。碎屑岩以凝灰岩类为主,兼含晶屑、岩屑。分布武康、莫干高峰及莫干山西侧安吉地区。
  侵入岩 属燕山期产物。据岩体间的相互关系与围岩的接触情况及同位素年龄值,分为早晚两期。燕山早期,主要有莫干何村花岗闪长岩体、武康城山——大紫山中细粒花岗岩体及上柏沈家墈力中细粒花岗岩体,其中何村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45.1百万年。岩体东南部铜山寺一带与下古生界地层接触,接触带内见硅卡岩化。西北部与上侏罗统火山岩接触。岩体长轴呈北东走向,出露长6.4公里,宽1.4公里,面积约8平方公里。燕山晚期有莫干山花岗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98.7百万年。岩体长轴呈北西走向,出露于银顶山、塔山与南路之间。围岩为上侏罗统火山岩,其北缘与上侏罗统火山岩呈断裂接触,东侧被吴兴——郭村大断裂切错。面积10.5平方公里。
  此外,在南路碧坞、莫干梅皋坞及筏头狮子山等地有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及二长斑岩等小岩体。
  脉岩 主要有4种:花岗斑岩,出露于塔山西南约1公里山脊处,北西走向,西端被断裂切割,长约1公里,宽150米;辉绿玢岩,见于银顶山、莫干坞一带,伴随萤石砂体产出,又被萤石矿脉切错,宽1米左右,花岗伟晶岩脉,见于东岑坞、西岑坞、德岗坞一带花岗岩体内接触带,呈团块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网脉状,长10米以下,宽数十厘米,属花岗岩的析离体或同生脉岩;石英脉,见于何村铜山寺、莫干牛塘坞,其中铜山寺石英脉长约400米,宽1.2~1.8米,北西走向,石英雪白如脂,结晶较好,微透明至半透明。
  构造
  断裂为区内地质构造主要形迹,按构造线方向分为北东、北北东、北西向构造。
  北东向构造 走向40~60度,褶皱构造有沈中坞——三桥背斜,轴部出露下寒武统地层,北西翼因何村花岗岩体侵入而支离破碎。断裂构造有莫干岭——后洪断裂、钱家边——银顶山断裂、董家门——庾村断裂,属正断层性质,主体倾向南东,倾角80~90度。
  北北东向构造 在改造、叠加北东向构造基础上产生,以庾村——银子山(吴兴——郭村大断裂)断裂规模最大,长11公里,走向20~30度,主体倾向北西,局部倾向多变,倾角75~80度,延伸深,在海拔﹣550米处仍有断裂显示,并为萤石脉充填。属燕山晚期构造形迹。
  北西向构造 主要发育于对河口、武康、三桥一带早古生界地层,走向290~310度,其中武康、三桥、俞家厂、西门山4条正断层,组成阶梯状断裂组,倾向北北东。规模一般延伸4~5公里。
  矿产
  燃料矿产 以石煤为主。分布三桥五四村、陆家山至莫干何村马步里一带,产于寒武系下统荷塘组中、下段地层,厚4~11米,延伸长1.2公里,发热量800~1000卡/克,最高1300卡/克。
  金属矿产 有硼磁铁砂,分布于对河口铜山寺,赋存于何村花岗闪长岩体与寒武系下统大陈岭组接触处矽卡岩,呈透镜状、似层状矿体,矿体长25~55米,厚0.2~5米。有用矿物为硼镁石、硅硼钙石、斧石及黄铜砂,含二氧化硼最高达7.06%、铜0.3~0.56%。属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闪锌矿,见于大紫山花岗岩体东南端内接触带,矿化体走向310度,长500米,宽4米,呈团块状、浸染状,含锌约0.8%。
  非金属矿产 以萤石为主,硫铁矿、石英石次之。
  萤石有大型矿床2处、矿(化)点4处。分布情况如下表:
  硫铁矿分布于何村花岗闪长岩体与寒武系下统大陈岭组接触带的蚀变泥质灰岩中,矿体呈透镜状,具团块状结构,含硫40%,铅0.04%,银0.01~0.05%,铜0.035%。
  石英石矿,分布于庾村牛塘坞及铜山寺一带,属裂隙充填型,其中铜山寺石英石矿点,矿脉呈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75度,长200米,宽1.2~1.8米。
  地貌
  莫干山属天目山脉北东分支。现境西南高、北东低的地势是在印支运动地质构造骨架基础上,经燕山期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断裂破坏及漫长的风化剥蚀才形成的。地貌,以北东25度走向的银子山——庾村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种类型。西部为低山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东部为丘陵侵蚀剥蚀——山前平原地貌。
  低山侵蚀剥蚀地貌
  包括南路、筏头乡及莫干乡、武康镇西部(原对河口乡的银子山村和东岑坞、西岑坞),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境内山脊线为北东走向,主要山峰海拔在500米以上。围绕莫干山主峰塔山(718.9米)分布的有五指山(745米)、天山(715米)、培顶山(702米)、杨家田(569.6米)、中华山(657米)、金家山(668.1米)、狮子山(582米)及上官山(606米)等山峰9座。莫干山区南端,耸立海拔725.5米的黄回山。区内地势陡峻,切割深,V字型山谷发育,坡度30度以上,比高近200米。山体除银顶山——塔山一线以北由燕山期中细粒花岗岩组成外,余由晚侏罗世火山岩组成。
  丘陵侵蚀剥蚀——山前平原地貌
  按高程分高丘和低丘。高丘分布于莫干高峰~三桥五四~大紫山~武康城山一线以西,海拔150米以上,其中莫干高峰(305.2米)、石龙山(284米)、陆家山(163米)、筏头铜官山(252米)、大紫山(186米)及城山(406.2米),山脊平缓、宽坦,切割浅,比高在100米上下,多见U字形山谷,谷地及山前常有洪——残——冲积物堆积。组成高丘的地质体有火山岩、花岗岩。低丘分布三桥~莫干~徐家庄~高峰一线以北及武康狮山头、乌回山等地,与山前、山间平原相伴。组成低丘的地质体,为下古生界上部的志留系、奥陶系地层。

知识出处

莫干山志

《莫干山志》

出版者:上海书店

本书全面、客观地记载莫干山古今历史,浓笔重彩描摹景区、景物的现状,对莫干山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的记述;对名山胜水,旖旎风光划分区域,其他著述、艺文、文献、别墅等资料收集、编纂。

阅读

相关地名

莫干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