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莫干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33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环境
分类号: K928.3
页数: 37
页码: 9-45
摘要: 莫干山区处于华夏构造体系浙西大复背斜北西翼武康——鲁村复背斜的北东倾伏端附近。下古生界地层围绕莫干山体的北东外缘及东南侧分布,寒武系() 为浅海相硅质岩——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以薄层泥质硅质岩为主,含硅质条带灰岩及薄层灰岩。夹含粉砂质泥岩、页岩及钙质粉砂岩、泥质岩。上部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页岩的韵律层发育。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夹多层粉砂质泥岩、页岩,劳村组由流纹岩、流纹斑岩、凝灰熔岩、霏细岩、安山岩及沉积夹层组成。中部夹一层角砾凝灰岩。
关键词: 莫干山 自然 环境

内容

第一节 地质地貌
  地质
  莫干山区处于华夏构造体系浙西大复背斜北西翼武康——鲁村复背斜的北东倾伏端附近。区内地壳运动始于印支期,古生界地层褶皱上升,形成北东向构造骨架。燕山中晚期除继承印支期构造外,又产生新华夏构造体系,并伴有强烈的火山喷发及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以莫干山为主体的火山隆起构造。喜马拉雅期运动在区内主要表现为不平衡性升降。
  地层
  区内地层以侏罗系火山岩最为发育,下古生界地层围绕莫干山体的北东外缘及东南侧分布,第四系沉积主要在山间低洼地及溪谷两侧。自老至新有
  寒武系() 为浅海相硅质岩——碳酸盐岩建造,分下、中、上三统。下统荷塘组、大陈岭组,分布于山区南东侧的何村、五四村及沈中坞等地,构成次一级的沈中坞——三桥背斜核部。岩性以薄层泥质硅质岩为主,其中荷塘组中,下部夹含磷结核、钙质结核的炭质页岩,大陈岭组夹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大透镜体,厚430米左右。中统杨柳岗组,分布于三桥五四村、湖塘里——大紫山之间,厚不足80米,含硅质、泥质饼条状灰岩。上统华严寺组,分布于三桥大紫山麓、武康八都及对河口等地,厚度大于67米,含硅质条带灰岩及薄层灰岩。
  奥陶系(O) 为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建造,分上、中、下三统,零星分布于三桥民进、民丰、莫干徐家庄、对河口等地。顶底出露不全,厚1000米以上。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含粉砂质泥岩、页岩及钙质粉砂岩、泥质岩。上部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页岩的韵律层发育。
  志留系(S) 为浅海、滨海相碎屑岩建造,仅出露下统安吉组,顶底不全,厚大于642米。分布在104国道西侧的三桥民丰、武康城山东坡及乌回山等地。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夹多层粉砂质泥岩、页岩,局部粉砂质泥岩含钙质较高。
  上侏罗系(J3) 为火山岩系,由陆相喷发的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沉积岩组成。分劳村、黄尖两组。劳村组由流纹岩、流纹斑岩、凝灰熔岩、霏细岩、安山岩及沉积夹层组成,底部常见底砾岩,厚大于2500米。分布于三桥,武康一线以西,为莫干山体主要组成部分。黄尖组厚度大于2000米,有3个岩性段:下段为青灰色、灰红色流纹质凝灰岩、凝灰熔岩或含砾流纹质凝灰熔岩,中部夹一层角砾凝灰岩,中段为灰紫、灰黑、咖啡色含砾英安质或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熔凝灰岩、英安质凝灰熔岩夹一层含砾凝灰质砂岩;上段为安山质岩屑凝灰岩、辉石安山岩夹角砾状安山质凝灰岩及英安玢岩各一层。
  第四系(Q) 成因类型复杂。莫干山及西麓、南麓地区以残坡积、洪积为主,东麓至三桥、武康及北坡湖州的乔溪、梅峰一带除残坡积、洪积外,尚有大片洪——冲积物沉积。残坡积物以砂土、亚砂土为主,洪积物集中分布山间沟谷,以各种粒级、各种成分的砾石、砂砾及砂为主;冲积层以砂质粘土、亚粘土为主,残坡积层受地形控制,厚度不一,冲积层在武康——三桥一线以西,厚度小于10米,其中武康为11米。
  岩石
  区内岩石按成因及相互间关系分为火山喷发岩、侵入岩及相应的派生脉岩3类。
  火山喷发岩 分熔岩、火山碎屑岩2类。熔岩以酸性富碱、贫钙镁的熔结凝灰岩、流纹岩、流纹斑岩、霏细岩为主,流纹构造发育,集中分布莫干山区中心部位及武康东南部的木桥村、云岫山一带。碎屑岩以凝灰岩类为主,兼含晶屑、岩屑。分布武康、莫干高峰及莫干山西侧安吉地区。
  侵入岩 属燕山期产物。据岩体间的相互关系与围岩的接触情况及同位素年龄值,分为早晚两期。燕山早期,主要有莫干何村花岗闪长岩体、武康城山——大紫山中细粒花岗岩体及上柏沈家墈力中细粒花岗岩体,其中何村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45.1百万年。岩体东南部铜山寺一带与下古生界地层接触,接触带内见硅卡岩化。西北部与上侏罗统火山岩接触。岩体长轴呈北东走向,出露长6.4公里,宽1.4公里,面积约8平方公里。燕山晚期有莫干山花岗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98.7百万年。岩体长轴呈北西走向,出露于银顶山、塔山与南路之间。围岩为上侏罗统火山岩,其北缘与上侏罗统火山岩呈断裂接触,东侧被吴兴——郭村大断裂切错。面积10.5平方公里。
  此外,在南路碧坞、莫干梅皋坞及筏头狮子山等地有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及二长斑岩等小岩体。
  脉岩 主要有4种:花岗斑岩,出露于塔山西南约1公里山脊处,北西走向,西端被断裂切割,长约1公里,宽150米;辉绿玢岩,见于银顶山、莫干坞一带,伴随萤石砂体产出,又被萤石矿脉切错,宽1米左右,花岗伟晶岩脉,见于东岑坞、西岑坞、德岗坞一带花岗岩体内接触带,呈团块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网脉状,长10米以下,宽数十厘米,属花岗岩的析离体或同生脉岩;石英脉,见于何村铜山寺、莫干牛塘坞,其中铜山寺石英脉长约400米,宽1.2~1.8米,北西走向,石英雪白如脂,结晶较好,微透明至半透明。
  构造
  断裂为区内地质构造主要形迹,按构造线方向分为北东、北北东、北西向构造。
  北东向构造 走向40~60度,褶皱构造有沈中坞——三桥背斜,轴部出露下寒武统地层,北西翼因何村花岗岩体侵入而支离破碎。断裂构造有莫干岭——后洪断裂、钱家边——银顶山断裂、董家门——庾村断裂,属正断层性质,主体倾向南东,倾角80~90度。
  北北东向构造 在改造、叠加北东向构造基础上产生,以庾村——银子山(吴兴——郭村大断裂)断裂规模最大,长11公里,走向20~30度,主体倾向北西,局部倾向多变,倾角75~80度,延伸深,在海拔﹣550米处仍有断裂显示,并为萤石脉充填。属燕山晚期构造形迹。
  北西向构造 主要发育于对河口、武康、三桥一带早古生界地层,走向290~310度,其中武康、三桥、俞家厂、西门山4条正断层,组成阶梯状断裂组,倾向北北东。规模一般延伸4~5公里。
  矿产
  燃料矿产 以石煤为主。分布三桥五四村、陆家山至莫干何村马步里一带,产于寒武系下统荷塘组中、下段地层,厚4~11米,延伸长1.2公里,发热量800~1000卡/克,最高1300卡/克。
  金属矿产 有硼磁铁砂,分布于对河口铜山寺,赋存于何村花岗闪长岩体与寒武系下统大陈岭组接触处矽卡岩,呈透镜状、似层状矿体,矿体长25~55米,厚0.2~5米。有用矿物为硼镁石、硅硼钙石、斧石及黄铜砂,含二氧化硼最高达7.06%、铜0.3~0.56%。属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闪锌矿,见于大紫山花岗岩体东南端内接触带,矿化体走向310度,长500米,宽4米,呈团块状、浸染状,含锌约0.8%。
  非金属矿产 以萤石为主,硫铁矿、石英石次之。
  萤石有大型矿床2处、矿(化)点4处。分布情况如下表:
  硫铁矿分布于何村花岗闪长岩体与寒武系下统大陈岭组接触带的蚀变泥质灰岩中,矿体呈透镜状,具团块状结构,含硫40%,铅0.04%,银0.01~0.05%,铜0.035%。
  石英石矿,分布于庾村牛塘坞及铜山寺一带,属裂隙充填型,其中铜山寺石英石矿点,矿脉呈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75度,长200米,宽1.2~1.8米。
  地貌
  莫干山属天目山脉北东分支。现境西南高、北东低的地势是在印支运动地质构造骨架基础上,经燕山期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断裂破坏及漫长的风化剥蚀才形成的。地貌,以北东25度走向的银子山——庾村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种类型。西部为低山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东部为丘陵侵蚀剥蚀——山前平原地貌。
  低山侵蚀剥蚀地貌
  包括南路、筏头乡及莫干乡、武康镇西部(原对河口乡的银子山村和东岑坞、西岑坞),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境内山脊线为北东走向,主要山峰海拔在500米以上。围绕莫干山主峰塔山(718.9米)分布的有五指山(745米)、天山(715米)、培顶山(702米)、杨家田(569.6米)、中华山(657米)、金家山(668.1米)、狮子山(582米)及上官山(606米)等山峰9座。莫干山区南端,耸立海拔725.5米的黄回山。区内地势陡峻,切割深,V字型山谷发育,坡度30度以上,比高近200米。山体除银顶山——塔山一线以北由燕山期中细粒花岗岩组成外,余由晚侏罗世火山岩组成。
  丘陵侵蚀剥蚀——山前平原地貌
  按高程分高丘和低丘。高丘分布于莫干高峰~三桥五四~大紫山~武康城山一线以西,海拔150米以上,其中莫干高峰(305.2米)、石龙山(284米)、陆家山(163米)、筏头铜官山(252米)、大紫山(186米)及城山(406.2米),山脊平缓、宽坦,切割浅,比高在100米上下,多见U字形山谷,谷地及山前常有洪——残——冲积物堆积。组成高丘的地质体有火山岩、花岗岩。低丘分布三桥~莫干~徐家庄~高峰一线以北及武康狮山头、乌回山等地,与山前、山间平原相伴。组成低丘的地质体,为下古生界上部的志留系、奥陶系地层。
  第二节 气候水文
  气候
  莫干山位于北亚热带南缘,因受地理位置、地形(主要是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和坡向)、植被等影响,打破气候地带性分布规律,形成明显立体气候,山下至山顶,光、热、水呈显著垂直变化。七、八月盛夏时节,山下高温酷暑,山上凉爽如秋,故素有“清凉世界”之称。
  四季
  按气候学候四季划分标准(5天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界于两者之间为春秋季),莫干山芦花荡4月10日入春,7月1日入夏,8月29日入秋,11月5日入冬。芦花荡夏季天数比山腰石颐寺短21天,比山下对河口短29天,比德清县城短39天,其它三季均比以上三地长3~25天。
  春季,为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季节,风向多变,气温波状上升,雨量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水汽丰沛,清凉宜人。秋季,为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季节,气温波状下降,前期多雨,后期天高气爽。冬季,因受地形影响,西北风相对减弱,少风雪严寒。
  气温
  芦花荡年均气温13.3℃,最冷1月平均气温1.4℃,最热7月平均气温24.9℃,年较差23.5℃。
  夏季,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天气酷热。杭州7月平均气温39.9℃(1978年7月),莫干山下对河口,曾出现42.4℃极端最高温(1978年7月6日),而莫干山清凉湿润,芦花荡7月平均气温比浙江高温区低4℃左右,极端最高温36℃(1983年8月2日)。据多年资料统计,日最高气温≥35℃出现天数:上海7.6天,南京16.9天,德清县城15天,杭州22.9天,金华、丽水等地35天,芦花荡仅2.5天。
  冬季,浙江各地受干冷冬季风控制,盛行西北风,天气寒冷。莫干山受西北部重峦阻障,寒风相对减弱,多晴日少严寒,极端最低温零下10.5℃(1983年12月31日),≤0℃为55.2天。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3~15时之间,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昼夜变化大。芦花荡年均日较差7.4℃,最大4月8.9℃,最小2月5.9℃。
  年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最高年13.4℃(1983年),最低年129℃(1984年)。
  气温垂直变化显著,年均气温山上芦花荡比山腰石颐寺低1.5℃,比山下对河口低2.1℃。7月平均气温分别比两地低1.3℃和25℃,8月平均气温也分别低1.6℃和2.9℃。
  常年初霜出现在11月17日,终霜4月8日,无霜期228天。最短无霜期222天(1985年),最长无霜期237天(1983年),年际变化不大。
  零℃积温4826.7度,≥10℃积温4174.3度,≥20℃积温1966.8度。
  降水
  芦花荡年均降水量1893.0毫米,年内分配不均,具有明显季节变化。主要集中于春雨(4~5月)、梅雨(6月中旬~7月上旬)和秋雨(8月下旬~9月)3个季节,最多月(6月)降水量为最少月(12月)的10倍。按四季分配,春季(4~6月)占年降水总量36.7%,夏季(7~8月)占21.7%,秋季(9~10月)占18.5%,冬季(11月~3月)占23.1%。
  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多年2094.8毫米(1973年),最少年1119.7毫米(1978米),最少年仅为最多年的53.5%,年际变幅值975.1毫米。
  莫干山山脉走向与冬夏气流方向近于直交。夏季,来自东南海洋暖湿气流沿山坡抬升,降水随高度增多。芦花荡年均降水量比莫干山下对河口多291.2毫米,较德清县城多541.2毫米。月降水最多的6月,分别比上述两地多167.3毫米和208.6毫米。
  降水日数,按日雨量≥0.1毫米、≥5.0毫米、≥50毫米和≥100毫米统计,一年中降水日数以6、7月最多。日雨量≥0.1毫米年降水平均日数,芦花荡173.7天,比德清县城多20余天,日雨量≥50毫米为暴雨,年平均日数比德清县城多3.3天,日雨量≥100毫米为大暴雨,年平均日数比德清县城多0.9天。
  湿度、蒸发与干燥度
  相对湿度 莫干山空气中含水汽较多,相对湿度较大,年均81%,最小月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其中12月最小。最大月6月至9月,其中以9月最大。相对湿度100%最高值几乎每年均可出现,最小值14%(1982年4月5日)。7、8月为浙江雨少温高、蒸发大的相对干季,杭州7月相对湿度79%,8月80%(1961~1980年),德清县城7、8月均82%(1972~1991年),而莫干山分别为85%和86%。
  水面蒸发 蒸发量较小,年均807.7毫米,最大为7月118.9毫米,最小为1月36.1毫米。从浙江各地看,7、8、10月蒸发量均大于降水量。莫干山除12月蒸发大于降水外,其余各月均降水大于蒸发。
  干燥度(K) 4月、8月属湿润,12月属半湿润,其余9个月属潮湿。
  日照
  莫干山因山体遮蔽,日照时数较少,年均1407.8小时,比德清县东部平原及县城少3789小时。最多8月151.6小时,最少2月67.8小时,最多与最少月差83.8小时。
  风向与风速
  风向 莫干山季节变化显著,春季盛行东南风,夏季东风为主,次东南风,秋季多西南和西风,冬季风向多变,以东南、西北和西风为主。一年中最多为东南风,次为西风。
  注:N表示北,S表示南,E表示东,W表示西,“C”为静风;以4、7、10、1月分别代表春夏秋冬。
  风速 莫干山年均风速2.7米/秒,冬季风速变化最大,夏季最小。月均风速,最小9月为2.0米/秒,最大11月为3.5米/秒。
  暴雨
  因受冷暖空气活动影响,莫干山暴雨机遇较多,主要发生在6、7月的梅雨期和8、9月台风雨期。日雨量≥50毫米暴雨年均3.45次,比德清县城多0.9次。年际变化显著,最多年9次(1971年),最少年0次。
  各级暴雨强度,出现频率差异较大,日雨量50~99.9毫米的暴雨较多,频率为93%;200~300毫米特大暴雨,频率1%。1981年8月13日,莫干山一小时降水量100毫米,日降水量148.5毫米,以致山洪暴发。
  台风
  莫十山属台风轻影响区,1956~1983年,影响较大台风18次,年均0.64次。一年中出现次数最多为8月,占总次数50%;其次9月,为28%;7月和10月均为11%。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3次(1973年),有的年无影响。
  台风往往带来暴雨,1961~1981年在有重大影响的16次台风中,日降水量≥50毫米暴雨8次,比德清县城多3次。1963年9月9日12号台风,过程降水量307毫米,影响最重。
  大雪与冻雨
  大雪 据德清县统计,1972~1984年共出现大雪50次,年均3~4次。最多1977年12次,其次1984年8次。初雪最早12月4日(1974年),终雪最迟4月16日(1983年)。大雪最多在1月,占总数62%,其次2月,占30%。雪量最大为1984年1月17~19日,日降雪量56.7米,积雪深60厘米。
  冻雨 又称雨淞。1988年2月24~26日,受高空西南暖湿气流和地方冷空气影响,山上气温骤降至零下1~2℃,滴雨成冰,至26日凌晨,出现雨淞。
  水文
  水系
  余英溪 为东苕溪一大支流,流经莫干山西南部,上游称合溪,源于安吉县老虎山东北坡,至和睦桥入德清县境,流经佛堂、姜湾,于筏头入对河口水库。出库水东流,经龙头堰、武康镇,至秋山乡笠帽山分两支东支经横塘桥闸、白米塘河、武德闸注入东苕溪;北支向北与阜溪汇合,经龙山乡,至南庄山注入导流港。干流长约30公里,流域面积184.3平方公里。
  余英溪主要支流有双溪、盘溪、石扶梯水和石颐水。
  双溪,源于莫干山西北部杨坞岭,经大造坞,至陆家桥,合源于莫干岭水,经计庙坞向东南流,至渔村与梅高坞水汇合,再自北而南至狮子山西麓合溪桥,注入干流合溪,全长约15公里。
  盘溪,源于筏头乡西部百家坞,向东南流经下郎,在离东沈约一公里处接纳阮公溪,向东经钱家边、盘山,于筏头注入干流合溪,全长约12公里。
  阮公溪,源于安吉县海拔504米的万田山西坡,流经庄边、俞家坞注入盘溪,全长约7公里。
  石胡梯水,源于筏头西南部上皋坞,向东北流经里窑、外窑,在筏头注入合溪,全长约5公里。
  石颐水,源于莫干山南部石颐山,自北而南流经鸭蛋坞,上下庄,于地板坞西侧注入对河口水库,全长约7公里。
  上述各支流,皆于筏头附近注入干流合溪,按干支流平面形态分类属扇状水系。干支流在对河口水库以上,水流湍急,河床由基岩与沙砾石组成,属山溪性河流。对河口水库以下,进入平原区,河床展宽,由淤泥组成。武康镇以下,河底宽4.0~10.5米,河底高程0.9~2.8米。
  阜溪 为东苕溪又一支流,源于莫干山剑池,经莫干坞、庾村、三桥埠,至沈南山与余英溪合流,经龙山乡,至南庄山注入导流港。干流长约26公里,流域面积124.45平方公里。
  阜溪主要支流有何村水、高峰水、平岭水和青山关水。
  何村水,为阜溪右侧主要支流,源于水坞里,自南而北流经何村,折向西北,经康城,注入干流阜溪,全长约6公里。
  高峰水,为阜溪左侧主要支流,源于海拔305.2米高峰南坡,自北而南,流经高峰水库、田青坞、徐家庄,于瓜桥注入干流阜溪,全长约5公里。
  平岭水,阜溪左侧支流,源于平岭东南坡,流经鲍家庄与大内祠、内王水合流,自北而南,经汤坞里、亭子桥,于溪头湾与青山关水合流,于三桥埠东注入干流阜溪,全长约7公里。
  青山关水,阜溪左侧支流,源于青山关,向西南流经沈家山、下窑,注入平岭水,全长约5公里。
  阜溪上游段,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庾村以下河床比降减缓,逐渐进入平原河网区。三桥埠至南庄河段,河底宽8.2~19.7米,河底高程﹣0.6~0.7米。
  埭溪 为东苕溪又一支流,位于莫干山北麓南路乡,主源有二:一为横岭水;二为福水水,二水合流后,经莫家坎、后洪、东山、湖家埭,从东北出德清县境,注入东苕溪。上游右侧支流碧坞水于后洪注入干流,左侧支流石山水于横杜注入干流埭溪。
  水情要素
  水位 莫干山地区河流,水位陡涨陡落。据对河口水库水文站1961~1991年资料,年均水位39.82米,历年最高水位50.27米(1983年7月6日)、最低水位25.21米(1961年7月23日),年际变幅极值25.06米。
  水位年内变化与降水变化一致,最高月均水位出现于5~7月,最低月均水位发生在12月至翌年2月。
  年内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差值各年不同,1987年,最高水位46.15米(7月29日),最低水位40.77米(1月1日),差值5.38米。1963年,最高水位48.68米(9月20日),最低水位25.30米(11月7日),差值23.38米。
  流量 据对河口水库水文站(集水面积165平方公里)和姜湾水文站(集水面积20.9平方公里)流量资料,对河口站年均流量4.163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3095亿立方米;姜湾站年均流量0.565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1849亿立方米。
  流量年内变化,姜湾站呈现两个高峰,一为5、6月梅雨期,另为9月台风雨期,11、12月出现低谷。对河口站,因库水流量经人为调节,月均流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其次8月,最小流量在2月和1月。
  流量年际变化大,姜湾站最丰年(1961年),年均流量095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3004亿立方米;最枯年(1978年),年均流量0.24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0755亿立方米,为最丰年25.2%。对河口站,最丰年(1977年),年均流量7.1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22亿立方米;最枯年(1978年),年均流量2.0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606亿立方米,为最丰年27.3%。
  洪、枯水量相差悬殊,姜湾站于1969年9月28日测得最大洪峰流量145立方米/秒,逐年最大一日洪水总量413.9万立方米(1961年10月5日),而在干旱季节,经常断流,流量为零。
  阜溪,最大洪峰流量200立方米/秒,其中上游莫干坞,按1.89平方公里集水面积,引用姜湾水文站降雨资料计算,不同频率洪峰流量如表:
  洪水 莫干山西南部,为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历年洪水,大部分出现在台风雨期,次为梅雨季节。据姜湾径流实验区的实测资料,洪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大,洪峰出现、消失快,易山洪暴发,出现泥石流。
  1956年至今,最大洪水发生在1961年9月13日,6小时降水量126.5毫米,时山洪暴发。事后推算,洪峰流量464立方米/秒,为年均流量821倍。实测最大1969年9月27日至10月4日洪水,历时181小时(其中涨水31小时36分,退水149小时24分),最高水位2.83米(测站基面),洪峰流量145立方米/秒,径流深109.7毫米,径流系数0。899,径流模数168立方米/秒·平方公里。
  1961~1984年统计,梅雨期发生洪水有6年:1973、1974、1975、1980、1983、1984,平均4年一遇。台风雨期出现洪水有9次:1961、1962、1963、1964、1965、1971、1973、1976、1977年,平均2.7年一遇。
  水温 据对河口水库29年水温实测资料,年均水温18.0℃,最高8月平均水温29.7℃,最低1月平均水温6.1℃季节变化显著。水温的年际变化不大,最高年年均水温18.8℃(1990年),最低年年均水温17.4℃(1977年)。历年最高水温33.5℃,出现在1966年8月4日,最低水温1.3℃,出现在1977年1月18日,极值32.2℃。
  水资源
  河川径流 莫干山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700~1000毫米,自东向西递增,莫干山风景区为750毫米。据南路、莫干山、后坞、筏头、对河口5个地区(面积219.023平方公里)计算,径流系数0.53,年径流深835毫米,年径流总量18288万立方米。不同年份,年径流量差异较大,枯水年仅为偏丰年39.8%。
  地下水 按含水岩组及储存条件,可分火山岩构造裂隙水,岩浆岩、变质岩风化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4类。
  火山岩构造裂隙水可分两个含水岩组:一是凝灰岩、熔岩构造裂隙水,主要分布莫干山西南部合溪、双溪、盘溪流域及莫干山北部埭溪上游,范围广,泉流量0.1~1.0吨/时。二是中酸性熔岩风化——构造裂隙水,范围不大,分布莫干山西北部,泉流量0.1~2.0吨/时。
  岩浆岩、变质岩风化裂隙水,分布莫干山东北部、东部以及武康与对河口之间,为侵入岩风化带裂隙水,泉流量1.5~5.0吨/时。
  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分3个含水岩组:一是冲积砂砾石含水岩组,分布在武康一带溪流山谷中,大井出水量4~30吨/时。二是冲湖积、湖沼积亚粘土含水岩组,分布在武康一带,民井出水量0.04-0.9吨/时。三是洪积砂砾石含水岩组,分布三桥西南,民井出水量0.6~4吨/时。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分布在三桥与武康西部,面积不大,为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水,流量小于0.2升/秒。
  按莫干山地区219.023平方公里面积计算,火山岩构造裂隙水和岩浆岩、变质岩风化裂隙水天然资源量为1988.8万立方米/年,松散岩类孔隙水208.2万立方米/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103.6万立方米/年,合计2300.6万立方米/年。
  水资源总量 河川径流量18288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619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300.6万立方米(其中山地丘陵区2092万立方米,平原区208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8496万立方米(计算面积与上同)。
  水质
  地下水 1992年8月19日芦花荡鹤啄泉采样分析,矿化度低,硬度小,二氧化硅和游离二氧化碳含量高。按舒卡列夫分类,属低矿化重碳酸盐钙钠型水,水质优。其中二氧化硅含量超矿泉水标准。
  地表水 据德清县环境保护监测站1988年(枯水年)12月12日对河口水库水质采样分析,有毒元素酚、氰、砷、铬、汞、镉均未检出,接近国家制订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第一级水,质良。
  第三节 土壤生物
  土壤
  莫干山地区土壤类型众多,据南路、莫干山、筏头、武康、三桥5个乡镇及二都地区(面积共50.98万亩)普查,可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5个土类、9个亚类、26个土属和44个土种。
  红壤
  分布于海拔600~650米以下低山丘陵,面积40.84万亩,占土壤总面积80.1%。莫干山地区处于红壤带北缘,红壤化作用较弱,母岩以酸性岩浆岩为主,土层厚度不一。土体呈红色或黄红色,质地粘细,酸性反应PH值5.3~6.0,表层有机质含量1.5~2.5%,少磷钾,而铝铁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相对积累。有红壤、黄红壤、侵蚀型红壤3个亚类、7个土属和9个土种。
  红壤亚类 主要分布于莫干山、三桥陷落盆地内侧低丘岗地,母质为第四纪红土砾石层,土层深厚,B层发育清楚,土体呈红色或棕红色,酸性反应,粘粒含量高,养分含量较低,具有完整的A-B-C型,剖面层次明显,具有红、酸、粘、瘦等特征。
  黄红壤亚类 为红壤向黄壤过渡土壤群,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遍及莫干山、南路、筏头、对河口、武康、三桥等地。垂直带分布上限600~650米之间,下部与红壤亚类交错。母质为各种岩石残积或坡积物。因地形、水热和母质等条件影响,部分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土壤中含较多水氧化铁,土体呈黄红或黄棕色,粘粒含量低于红壤亚类,砾砂含量较高,呈酸性反应。
  侵蚀型红壤亚类 主要分布于莫干山、筏头、武康、三桥等地低山丘陵坡度较陡地段,母质为各种岩石风化残积物。土壤受地表径流严重侵蚀,土层薄,常不足30厘米。土性母质特征突出,风化度低,石质性强。剖面层序属A-C型,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反应。
  黄壤
  分布海拔600~650米以上山地,面积0.438万亩,占土壤总面积0.86%。母质以火成岩残积风化物为主。土体中铁的氢氧化物脱水程度较低,呈黄色或棕黄色。质地多为重壤至轻粘土,酸性反应,表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一般在3~5%以上,地表常有枯枝落叶层。有黄壤、侵蚀型黄壤2个亚类、2个土属和3个土种。
  黄壤亚类 分布于南路、后坞、筏头等山地缓坡地,土层深厚,剖面有较完整构型。表土A层厚10~20厘米,有机质含量3~5%,有较好团粒或小核粒结构。处山顶草灌植被下的黄壤,因气候凉湿多云雾,有机质积累多,伴有轻度泥炭化现象,俗称“香灰土”。B层呈黄色或淡棕黄色,土体厚50~60厘米以上,酸性反应。其下部为基岩风化壳。
  侵蚀型黄壤亚类 分布于莫干山风景区陡坡或山脊地段,植被为较稀疏灌丛或草丛。因常受水流冲刷,土层厚度不足30厘米。A层浅薄、疏松,B层缺失或发育微弱,剖面构型为A-C型。
  岩性土
  主要分布于三桥、莫干山、筏头、武康等地连片低丘山地,面积1.43万亩,占土壤总面积2.8%。母质为石灰岩、泥质灰岩风化残积、坡积物,土层厚度不一,土体呈黑色、暗棕色至棕色、棕黄色。质地粘重,剖面上部呈酸性、下部呈石灰性反应。有机质含量3.5~4.5%。有石灰岩土1个亚类及土属和土种各2个。
  石灰岩土亚类 主要分布于莫干山、武康、三桥低山石灰岩、泥灰岩地区。土层厚度不一,山麓缓坡处可达50~100厘米以上,陡坡处20~30厘米以内。质地粘重,呈黑色、棕色及黄色,有较多稳固性核粒结构。剖面上层呈酸性反应,下层呈石灰性反应。
  潮土
  主要分布于河谷两侧山前平地和水网平原,面积1.7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3.4%。母质为河、湖、海相冲积、沉积物。土层深1米以上。各发生层质地、色泽较均一,中下部有较密锈斑锈纹,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多已垦作农地。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98%,速效磷28PPm,速效钾161PPm。有潮土1个亚类、5个土属、8个土种。
  潮土亚类 分布于筏头、对河口、武康、二都等地河谷盆地和水网平原。河谷盆地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或洪积物,质地轻壤至中壤,夹有砾石和粗砂。水网平原成土母质为河、湖、海相沉积物,质地中壤至轻粘土,上下层较均一,厚度1米以上。
  水稻土
  大多数分布于河谷和水网平原,部分分布在低山丘陵坡地,面积6.5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12.8%。砂粘适中,酸碱适度,土层深厚,养分丰富。质地中壤至重壤,PH值6.0,有机质2.84%,全氮0.19%,全磷0.04%,阳离子代换量13.4毫克当量/100克,有潴育型水稻土和脱潜潴育型水稻土2个亚类、10个土属和22个土种。
  潴育型水稻土亚类 分布于莫干山、南路、后坞、筏头、对河口、武康、三桥、二都等地河谷、水网平原和丘陵地区,母质为河、湖、海相沉积物及部分红壤坡积物。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在灌溉水和地下水影响下,致使剖面形态复杂,铁锰淀积物、白色条纹及青灰色胶膜交结分布。剖面自上而下可分渗育、潴育和潜育3个层段。
  脱潜潴育型水稻土亚类 分布于武康、三桥、二都水网平原区,母质为湖沼、湖海相沉积物,属潜育型水稻土与潴育型水稻土过渡类型。土体上部存有潜育层,下部呈蓝灰色或青灰色。土质软滑,有亚铁反应。在垦植过程中,可使古潜育土逐步脱潜而向潴育化发展。
  生物
  野生动物
  资源 莫干山及其周围,在国内动物地理区划中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野生动物众多。民国《莫干山志》载,羽之属有鸭、鹈鹕、凫、翠鸟、鹪鹩、石燕、捣药禽,毛之属有虎、獐、豪猪、山狗、狸、猬,蛇之属有蛇、守宫、蜥蜴,虫之属有蜂、蛙、蟋蟀、络纬、蝉、萤、蝶、蚊、蝇。后因生态环境演变,有的野生动物逐渐消失,有些又有滋生。据近年初步调查,常见哺乳类动物有16科40余种,鸟类27科60余种,爬行类10科24种,两栖类7科10余种;昆虫类,据莫干山管理局与浙江林学院1990~1992年调查,仅莫干山风景区即鉴定昆虫类动物153科1102种。其中发现新种33个,中国新记录种4个,整理出以莫干山为模式产地的有68种,以莫干山命名的有15种。
  珍稀动物 据不完全统计,莫干山区有黄麂、猴面鹰、豺、灵猫、穿山甲、金钱豹等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及珍贵禽鸟20余种,兹择要记之。
  金钱豹Panthera pardus Linnaeus 哺乳纲,猫科。体较虎小,尾长。体黄色,密布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点或斑环,状似古钱,故名。腹面白色,染有黑色斑点。常栖于多树丘陵。主食中小型草食兽,也捕食啮齿类动物,善攀树。皮可制大衣、褥子、骨可药用。50、60年代,山区农户偶有捕获,今深山见其踪迹。
  黄麂Muntiacus reevesi(Ogilby) 亦称“吠鹿”。哺乳纲,鹿科。体长约0.8米,雄有短角,基部通常有一小叉,从角的基部到眼上方有两条纵黑纹。上犬齿较雌发达。雌无角,体毛呈棕褐色至暗褐色,腹面白色。黄麂四肢细长,能疾走,栖息树林中。肉可食,皮可制革。全山区均有,晚间可闻吠声,白天偶见行踪。
  灵猫Viverra zibetha Linnaeus 俗称“香里猫”。哺乳纲,灵猫科。体比家猫大,雄在睾丸与阴茎间、雌在会阴部有囊状腺,分泌油质液体,称“灵猫香”,可作香料或供药用。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 哺乳纲,穿山甲科。头尾尖,体长40~55厘米,全身长有鳞片,宛如披甲,主食蚁类。鳞可供药用。
  草鸮Tyto capensis (Smith) 俗称“猴面鹰”。长耳鸮Asiootus(Linnaeus)俗称“猫头鹰”。鸟纲,草鸮科。猛禽,益鸟,全山均有,生活在茂林中,常筑巢于岩洞或树洞,昼伏夜出,以鼠为食。据调查,夏季,一猫头鹰可捕杀老鼠1000多只。
  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Linne 又称“黄莺”。鸟纲,黄鹂科。种群数量较多,为莫干山鸟类资源一大特色。体态优美,全身金黄,歌喉清脆悠扬,有“黑管吹奏手”之美誉。
  画眉Garrulax canorus(Linnaeus) 鸟纲,画眉科。体长约24厘米。背羽绿褐色,下体黄褐色,腹部中央灰色,头色较深而有黑斑。眼圈白色,向后延伸呈蛾眉状。常活动于低密树林中,食昆虫和种子。善鸣喜斗,鸣声婉转,可笼养。
  鸳鸯Aix galericulata(Linnaeus) 鸟纲,鸭科,飞行力强,常游憩于莫干湖面。雄鸟体长约43厘米,羽色绚丽,最内两枚三级飞羽扩大成扇形而竖立。眼棕色,外围有黄白色环,嘴红棕色。雌鸟稍小,背部苍褐色,腹部纯白。
  植物
  资源 莫干山植物区系复杂,种类丰富。据调查,共136科374属614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有水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金钱松、秤锤树、鹅掌楸、香果树,三级保护的有天目木兰、天目木姜子、凹叶厚朴、短穗竹等,珍稀树种有南方红豆杉,三尖杉、日本冷杉、大王松、红枫等。
  植被区划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经多年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绿化率高达93.5%,名列全国同类景区前茅。竹林为莫干山森林植被主体,漫山遍野,“千章修竹翠琅玕”,构成罕见的竹海景观。其中风景区有竹林1500余亩,分布着颇有观赏价值的紫竹、斑竹、人面竹、茶杆竹等20余种。芦花荡公园的“黄金嵌碧玉”和“碧玉嵌黄金”竹,色彩黄绿相间,楚楚动人,更为观赏竹之珍品。
  古树名木 莫干山风景区有古树名木138棵(处),分属17科38属44种。兹简述7种:
  银杏Ginkgo bilbba L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共8棵,其中天池寺前一棵最古老,树龄约700年,树高35米,胸径204厘米,萌蘖丛生,三代同堂。银杏又称“公孙树”,叶形似扇,奇特美观。果实俗称“白果”,可食用,有润肺益气、定喘、利尿等功效。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LemecetLevl)Chenget L.K.Fu T.mairei Levl.T.Speciosa Florin 分布在碧坞景区,其中最大一棵高18.5米,胸径113厘米,树龄近千年,堪称“南方红豆杉之王”。
  日本冷杉Abies firma Sieb et Zucc 分布上横山,花坑一带,原产日本北部山地,莫干山为我国最早引栽地区,现仍保存60年生以上大树9棵,其中最大一棵树龄78年,高21.15米,胸径78.7厘米,为重要观赏树之一。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otto et Dietr 分布全山,属骨干树种,共30棵,其中最大一棵高21米,胸径78厘米,为优良用材和园景树种。
  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Nelson) Rend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分布全山,其中最大一棵高19.5米,胸径61厘米。树姿优美,秋叶金黄,为世界五大庭园树种之一。
  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oliv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分布塔山、怪石角一带,花期7~8月,花苞乳白,繁花满树,鲜艳可爱,有“小鸽子树”之称,曾被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誉为“中国森林中最美丽动人的树”。
  长叶松Pinus palustris Mill 又称“美国大王松”,原产美国东南部沿海平原,常绿大乔木,高可达40米,木质坚实耐用,为美国南方松类最重要的用材和采脂树种。因针叶修长洒脱,树姿飘逸俊美,而被我国作园林树种引进。今山上“林海别墅”院内尚存一棵,树龄64年,高12.4米,胸径38.5厘米,曾多次结果。
  花卉 莫干山春有杜鹃,夏有紫薇,秋有丹桂,冬有腊梅,名目繁多,四季飘香。兹选述6种:
  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 俗称“望春花”,落叶乔木。分布全山。先花后叶,花期3~4月,花大而洁白。盛开时,满树皆白,千枝万蕊。花瓣可食用,称“玉兰片”,肥厚脆嫩,别具风味。花蕾供药用。
  杜鹃花Rhododendron Linn 常绿或落叶灌木,分布全山,共10余种,主要有映山红、满山红、马银花、闹羊花以及红毛鹃、白毛鹃、红五月、红宝石、玉蝴蝶等,为春季主要花卉。
  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 L 常绿小乔木,多栽于庭园,有数十个品种。花色分白、红、粉红、紫色等,多重瓣,花期长,从数九隆冬到春暖时节次第开放。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 俗称“怕痒树”,落叶小乔木。树皮莹滑光洁,花期长,7~10月花开不断,故又称“百日红”。宋杨万里诗:“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依花色分紫薇、赤薇、银薇和翠薇4品。
  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落叶小乔木,树叶羽状,昼开夜合,故俗称“夜合树”。花期6~7月,状如绒球,花丝淡红,长25~40毫米,绿叶丛中,缀满点点星球。
  红枫Acer palmatum Thunb.Cr.Atropureum 俗称“两头红”,落叶小乔木。春叶紫红,夏叶浅绿,秋叶鲜红,胜似二月花,为著名观赏植物之一。

知识出处

莫干山志

《莫干山志》

出版者:上海书店

本书全面、客观地记载莫干山古今历史,浓笔重彩描摹景区、景物的现状,对莫干山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的记述;对名山胜水,旖旎风光划分区域,其他著述、艺文、文献、别墅等资料收集、编纂。

阅读

相关地名

莫干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