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三桥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255
颗粒名称: 第十节 三桥镇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6
页码: 267-272
摘要: 三桥镇位于县西北部,杭牛铁路、104国道两侧。东临龙山乡,西靠莫干山乡,南毗武康,北邻湖州市埭溪镇。距杭州51公里,湖州37公里,离城关镇16公里,莫干山13公里。全镇总面积51平方公里。三桥地处浙西丘陵之一角,丘陵面积占十分之八,境内山峦重叠,北有海拔216米的鸡毛山,连绵起伏,延伸至埭溪镇,西有大龙山,狮子山,南有大紫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16米,最低海拔4米,阜溪流经镇区南部,耕地集中于东南部平原地区。三桥政区范围定型至今。三桥埠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道。三桥镇现有初级中学一所,10个班级,学生469人,学龄人口人学率94.3%;小学9所,38个班,学生121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
关键词: 三桥镇 建制镇 城乡建设

内容

三桥镇位于县西北部,杭牛铁路、104国道两侧。东临龙山乡,西靠莫干山乡,南毗武康,北邻湖州市埭溪镇。距杭州51公里,湖州37公里,离城关镇16公里,莫干山13公里。全镇总面积51平方公里。
  三桥地处浙西丘陵之一角,丘陵面积占十分之八,境内山峦重叠,北有海拔216米的鸡毛山,连绵起伏,延伸至埭溪镇,西有大龙山,狮子山,南有大紫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16米,最低海拔4米,阜溪流经镇区南部,耕地集中于东南部平原地区。
  三桥镇历史悠久,据县博物馆对民进村花坞、赤山村吴家岭等地大量的遗存文物考证,商周时代,三桥埠一带先祖先民在使用石器、陶器、原始青瓷器的同时,已拥有铜器和铁器,五代至北宋,三桥埠的陶器业相当发达。仅黎明村丁家浜窑墩山一处,古窑址的分布面积就达6万多平方米,发掘出大量的壶、罐、瓶、灯、钵等陶器。
  据道光《武康县志》记载:“三桥埠,在县北七里,自平远门(旧武康北门)至水步(河埠)有小桥三,故名。”三桥镇隋唐后成集镇,明代称三桥埠。明清时西部属武康县庆安乡的十三都,东部属十四都,民国初年属北乡,民国20年设阜溪镇属第二区。33年属莫干区,34年11月撤区。1950年建政为三桥区阜溪乡。1956年撤区并乡时,阜溪乡,徐梅乡和郭肇乡一部分合并,建立三桥乡。1958年10月与龙山乡合并成立三桥人民公社,下设五个管理区,现境为徐梅、阜溪、郭肇管理区,1959年10月管理区撤销。1961年5月,原龙山乡范围划出,另立公社。三桥政区范围定型至今。1984年1月恢复乡建制,1988年6月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9年并入武康镇。
  1993年全镇辖1个居民区,9个行政村,106个村民小组,全镇3902户,总人口12113人,其中农业人口10284人,有畲族71人,苗族57人。镇区人口为52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9人。
  三桥埠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道。镇北的跃武关,青山关,和湖州市菱湖区交界,是山路要道,历史上是军队扼守的险要关口。据传春秋时吴王阖闾就是自姑苏乘船至三桥埠上岸,再改陆路上莫干山的。汉时吴王刘濞命赵监在铜官山采矿冶炼铸得的五铢钱,是从三桥埠船运至吴兴千金钱库储存的。唐代尉迟恭平南时,率兵马经三桥埠去南方。太平天国李秀成于咸丰十年(1860)3月7日亲率精锐部队进攻杭州时,也是取道三桥埠南下的。自清光绪二十年,(1894)莫干山被开发后至1966年武莫公路通车前70余年间,三桥埠一直为莫干山唯一对外通道,中外游客均从三桥埠避暑湾码头上岸,改陆路上莫干山。故有“上有清凉山,下有避暑湾”之说。解放前,水上客货运在三桥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运、货运全由水路承担,那时客运小火轮及“航船”每日有定期航班开往杭州、德清,木帆船将山货源源不断运往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如今三桥交通更是发达,铁路、公路、水路俱全。杭牛铁路在三桥设有客货运站,全县铁路运输物资均在这里中转,目前日均货运列车5对,年吞吐量为20万吨左右,毛竹、莹石、建材等货物不断运往全国各地。公路也比较发达,镇西的三莫线通往莫干山、安吉等地,104国道穿镇而过,贯穿南北,三桥汽车站每天有南京,芜湖、上海、湖州、嘉兴、杭州的过境客运班车。阜溪为境内主要航道,与京杭运河相通,百吨驳船可停靠各个码头。三桥镇共有装卸站(队)5个,全年装卸能力为30余万吨。由于交通运输便利,镇区开阔,镇上有5个市、县属单位设立中转站和仓库。
  三桥镇处于天目山支脉东部丘陵地带,境内山峦重叠,连绵起伏,水利条件优越。阜溪流经镇域南部。建国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有坐落在星华村的宽19米,4孔的时春桥闸和宽16米,5孔上市桥闸,还有引对河口水库水灌溉的北干渠,以及26万立方米的五四村高家庵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金星村田青坞水库、黎明村高洪冲水库、民丰村黄步岭水库等水库。
  1993年末全镇山林40899亩,耕地12459亩,其中水田11709亩,茶园2624亩,粮食生产以稻米为主,兼种番薯、玉米、豆类、并有蚕茧、畜产、水果、水产等。部分山地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多为低丘缓坡或狭谷小冲,土质好,水源充裕,是开发林木杂粮果类之地。
  近年来镇上重视生态农业原理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行“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使全镇农业向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方向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1989年春国际土壤学会主席亲自率员来实地考察。1993年粮食总产量5502吨,油菜籽总产166吨,蚕茧总产21.2吨,全年饲养生猪10811头,淡水鱼258吨,珍珠63公斤,茶叶106.7吨。农业总产值1014.2万元。德清县国营林场,山林面积6310亩,分布着杉木,松木,毛竹、油茶以及苹果园、苗圃、花圃,杉木良种母树和茶叶基地等,场区内还有300-9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以及几百年生的珍稀树种红豆衫。该场每年可提供建设用材1000立方米左右,有效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水陆交通的便利,不仅促进了运输业和农林副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矿企业的发展,全镇现有国营、集体、镇办、村办和个体工矿企业30余家,主要产品有釉面砖、胶辊、橡塑、玻璃、水泥、石料、石灰、砖瓦、化工涂料等,1993年工业总产值8065万元,其中镇、村办个体企业产值为6284万元。三桥面砖厂生产的“莫干山”牌多种规格釉面砖,质量符合国家GB4100-83标准,产品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还出口东南亚地区。德清县胶辊厂是省造纸学会技术装备成员单位,是省内生产尼龙高强度节能手胶辊、胶带的专业厂。生产规模、能力、品种、质量诸方面在华东地区同行业中名列第二,该厂还与上海纺织器材厂联合研制生产尼龙高强度节能机带,荣获省1988年“四新”产品二等奖。德清县第二水泥厂,是一家年产4.5万吨“525”、“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的镇办企业,厂区面积3500平方米,职工233人,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德清县第二丝绸印染厂,是印染各种化纤织物,丝绸、棉布织品的镇办企业,年加工能力6000万米。
  三桥镇改造老街,建设新街工作进展顺利,现有直街,横街两条,共长1000多米,均为4-6米宽的混凝土路面,直街沿老阜溪直下与104国道相接,两旁绿树成荫,供销楼及各类商店30余家,形成商业一条街,横街从太平桥至三莫公路,有邮电所,卫生院等单位。下水道长1公里。园林绿地面积1.12公顷。
  三桥邮电所设有200门电话,县内电路8条,1993年已纳入以武康为中心的程控电话网络,实现电话自动化,电报业务已实现传真化,全镇村村通邮。
  三桥镇从1979年进行农村改水,三桥集镇自来水厂日供水600吨,管道长5.2公里。同时先后建起17座小型自来水厂,使全镇9502人受益,占人口总数80%。
  近年来,全镇共建各类公共建筑45000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镇政府在1988年下半年着手编制镇区建设总体规划,对各项建设进行合理布局,镇区规划扩为4.5平方公里。目前,按总体规划兴建了占地15000平方米的农贸综合市场,内设摊位90个。三桥镇的镇容镇貌将会变得更加壮丽。
  三桥镇现有初级中学一所,10个班级,学生469人,学龄人口人学率94.3%;小学9所,38个班,学生121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幼儿园12个班,在园幼儿365人,1988年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镇初级中学为市重点初级示范中学,现有教学楼一幢,新建教师宿舍楼2幢。
  镇上有1080个座位的影剧院一所和文化中心站一个,文化娱乐活动活跃,五四村的狮子灯,数次赴县参加元宵灯会。1988年被省、市授予“体育先进镇”称号。
  三桥中心卫生院设有中医、西医、内外科,妇产科等科室,有8个行政村设有卫生室。同时进行农村厕改,至1993年全镇已拥有卫生公厕12座,户厕2837个,其中卫生厕所550个。

知识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德清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本书系统地反映德清县境内自设县行政建制以来城乡建设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全志除列于卷首的总述、大事记外,共11编计29章。下限定在1993年,但根据需要,部分延伸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三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