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254
颗粒名称: 三、农村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5
页码: 263-267
摘要: 民国时期,农村住房陈旧破烂。一般人家,墙围夯泥打筑,平桁以上用竹、芦作壁,上抹草泥,以避风雨。少数大户富室,房屋虽用砖砌墙,沿椽闷砖,但也屋身低矮不高。解放初,农村开展土地改革登记,原澉山乡农村住房4448间,原茅山乡住房4072间,按当时两乡农村总人口9388人计,人均住房0.43间。解放后,农村私房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镇农村改建新建住宅4422户,新房屋占地面积88.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1.47万平方米,占全镇农村总户数4554户的97.1%。解放后45年中,全镇改建新建桥梁共37座,目前,达到境内无危桥,整个水运系统畅通安全的良好状况。
关键词: 干山镇 建制镇 农村建设

内容

民国时期,农村住房陈旧破烂。一般人家,墙围夯泥打筑,平桁以上用竹、芦作壁,上抹草泥,以避风雨。少数大户富室,房屋虽用砖砌墙,沿椽闷砖,但也屋身低矮不高。解放初,农村开展土地改革登记,原澉山乡农村住房4448间,原茅山乡住房4072间,按当时两乡农村总人口9388人计,人均住房0.43间。解放后,农村私房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镇农村改建新建住宅4422户,新房屋占地面积88.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1.47万平方米,占全镇农村总户数4554户的97.1%。各种新建房屋,在建筑风格和用材结构上都与传统房屋不同,新建住宅一般楼层在前,楼前出走廊,上用水泥板闷顶。1991年之后的新建房,重视外表装饰,一般多用马赛克或瓷砖嵌面,墙围用白水泥粉刷,屋身从传统六架延伸到九架,中砌隔墙作为套间,1994年,全镇农村人均住房47平方米,比1951年增长3.6倍。
  农村道路,向来为泥路,个别地段上铺碎石,每到雨天,泥泞不堪,而狭窄村路,宽似田埂,难通车辆。1974年开始平整土地时,各圩区陆续修建机耕路,使原来乡村小路拓宽到1.5-2米,到1975年,全社16个大队累计筑机耕路41.2公里。1984年11月,发动各村修筑水泥路,路面宽1-1.5米不等。到1990年,各村主要通道都已浇筑水泥,但长短不一,村与村之间也未联贯,总长度约25公里,此外,已铺碎石路面而未浇水泥的乡村道路总长度约11公里,基本上改变了昔日“一脚泥、一脚水”的状况。
  钟德公路在干山穿境而过,越经刘桥、茅山、东桥、中兴、干村、街后、干山七个行政村。沿路所跨河道,均修起公路桥梁。至1995年,公路将全部加以沙改油改造。同时,各村简易公路也都与公路接通,形成无路不通车的新农村交通网络。
  桥梁建筑,解放以来发展较快,一些跨径不大的小型石桥,村民利用五孔板搭成,简易方便。对于所跨河床较宽的桥梁,一般采用集体投资、政府补助方法加以改造重建。解放后45年中,全镇改建新建桥梁共37座,目前,达到境内无危桥,整个水运系统畅通安全的良好状况。
  水利建设是农村各项建设中的重点工程。解放以来,先后开展过圩田大包围建设,河道挖污清淤,堤塘砌石,土地平整,山水田林路一条龙治理,机埠兴建,渠道三面光等系列工程,基本上达到了早涝保丰收。
  农村自来水饮用于1979年,供水方式多采用三池一塔,后经推广普及,目前全镇16个行政村共建水塔28座,村村都有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农村绿化建设分山林建设和房前屋后零星植树。山林绿化多从1964年开始,在澉山连续数年种植马尾松,并开展封山育林。1983年后,推广改种杉树茶树。目前,境内有山各村,山林绿化覆盖率达76%。无山林各村,渠旁种树及四旁种树也较往日为多。
  干山镇的干村老街,旧时每年有两次会市,在延寿寺(俗称蔡王殿)戏台演出庙会戏。传说延寿寺的蔡老爷,出身渔家。为官时曾替渔民办过很多好事:取缔地方恶霸垄断河埭,方便渔民购置船只。封建时代,苛捐杂税繁重,蔡老爷为渔家据理力争,要求轻徭薄赋,被上级官吏以“莫须有”的罪名,传令通缉。他逃奔时,在一个风雨之夜,不幸溺死在蔡家漾里。以后,渔民为纪念他,建立了蔡王殿。此后,每年重阳节(九月初八、初九两天)都在延寿寺戏台演出社戏。届时,干村旧街东西两方居民各负担戏资一天,干村附近十几里方圆的乡民都赶来参加“会市”。
  盛大的“渔船会市”是在十一月二十日(实际上在十六日就开始)。德清和崇德接壤处的大麻、洲泉一带,以及干村附近二十几里方圆的渔民、农民,同时驾舟来集,总数达三百只以上,他们在延寿寺前河港会合一起,用竹篾扎成一片,构成水面上的“街市”,红男绿女,白叟青童,蔚为奇观。十一月十六日晚,开始在延寿寺内做“羊皮影戏”,每夜有三四个班子演出,做到十九日晚上,连续四夜,白天,从十八日到二十日,都是做京戏。因为是会市,所以外地商贾摊贩云集,三教九流,也来赶会。自干村旧街,经延寿寺以东,到周家墩,形成一个临时大集镇,万家灯火,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会戏的演出十分认真。当时名班,如金舞台、龙凤舞台,名角孙伯龄、达子红,田记舞台的小筱毛豹等,都曾在延寿寺戏台大显身手。十一月二十日下午四点钟左右,会市负责人宣布“散社”,用刀斫断渔船上相连的竹篾,于是大麻、洲泉一带,渔船均争先恐后冲向周家墩东面的杨家桥。渔民们认为,哪只船最先冲出杨家桥,进入苎溪漾,谁就在这一年中交好运。一霎时,百舟竞渡,万船齐发。干村这一庙会演戏习俗,直到建国初期方告终止。
  民国33年(1944),第三战区第一挺进纵队奉命在干山南麓修建抗战烈士公墓,由政治部主任周藩御督办,大量征用民工,耗费资金颇钜。后仅存纪念碑,今亦散失。
  名胜古迹修复以蠡山戏台为主体,兼及大殿、厢房、廊庑、斋堂等配套设施。修复工程始于1990年,经村民自助、募捐,集资6万元,1994年全部工程告竣。修复后的范蠡祠有山门,大殿、二殿、黄墙黑瓦,庄严肃穆。其中山门即戏台,分内外两台,外台演社戏,内台演卖戏。台背厢房辟活动室和小卖部。大殿两侧,辟西施厢房和茶室。大殿正中,塑范蠡像。二殿依山拾级而上,为宗教活动场所。沿山旧有八景(陶朱古井、西施画桥、碧山凤翥、翠岭马回石池剑跃、柳浪浮珠、竹林云屋、松峤天梯),目前尚未完全恢复。

知识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德清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本书系统地反映德清县境内自设县行政建制以来城乡建设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全志除列于卷首的总述、大事记外,共11编计29章。下限定在1993年,但根据需要,部分延伸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干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