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干山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251
颗粒名称: 第九节 干山镇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11
页码: 257-267
摘要: 干山镇位于德清县东北部,南与下舍毗邻,西与洛舍、城关交界,东临士林,北界钟管,总面积4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52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1993年末有4828户,188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0人。澉山镇境内有澉山而得名。单独建乡始于民国元年,称三山乡。民国17年至20年颁行村里制及小乡时期,境内分为石塘、茅山、澉村、苎西、溪山、漾湾等六乡。民国24年存石塘、澉山、茅山三乡,33年合并称为澉溪乡,36年与蠡山乡合并改称曲园乡。1958年10月与钟管乡、士林乡部分村合并,成立澉山人民公社。1961年8月,钟管划出,单独建社。1969年澉山简化为干山。农村经济总收入70274万元。粮食产量6487吨,蚕茧产量253吨,水产品产量2755吨。
关键词: 干山镇 建制镇 城乡建设

内容

一、概况
  干山镇位于德清县东北部,南与下舍毗邻,西与洛舍、城关交界,东临士林,北界钟管,总面积4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52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1993年末有4828户,188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0人。
  澉山镇境内有澉山而得名。单独建乡始于民国元年,称三山乡。清代,大部分属千秋乡四都(东部)、五都(南部),小部分属十八都(茅山)。民国17年至20年颁行村里制及小乡时期,境内分为石塘、茅山、澉村、苎西、溪山、漾湾等六乡。民国24年存石塘、澉山、茅山三乡,33年合并称为澉溪乡,36年与蠡山乡合并改称曲园乡。1950年5月,又分成澉山、茅山二乡,隶属洛舍区管理,1956年3月撤区并乡时,茅山乡的小部分划归城东乡,大部分及东衡乡的溪东部分并入澉山乡。1958年10月与钟管乡、士林乡部分村合并,成立澉山人民公社。1961年8月,钟管划出,单独建社。1969年澉山简化为干山。1984年1月改公社为乡,1989年4月又改乡为镇,镇政府驻地干村,距城关镇9公里。
  干山地处平原水乡,十字港、龙溪穿境而过,干山漾、长漾、下漾、宣家漾、蔡家漾等分布其间,干山、凤山、龙山、葛山、茅山、蠡山等低矮小山点缀乡境。其中干山最高,海拔132米。境内传统生产形式以农耕、蚕桑为主,兼业水产、山林、畜禽。1993年末有耕地19041亩,其中水田17748亩,桑园5350亩,茶园93,内外鱼塘3137亩。
  乡镇办工业从1958年起步后,几经反复,1979年起始大步前进。199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3.93亿元,比1993年的21亿元增87.1%。销售收入1.75亿元,比93年的1.57亿元净增1800万元,增长14.5%。完成税利1662万元,略低于上年的1860万元。新增生产投入2480万元,比上年2100万元净增380万元。固定资产6424万元。在新拓工业门类中,外资企业有三生食品公司、雅士迪电器有限公司,玉隆丝绸制品有限公司、普林纸业有限公司等,引进外资300多万美元,获全县创汇金杯奖和创汇一等奖。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1994年粮食总产15400吨,完成国家定购303万公斤,获全县粮食优胜奖一等奖。总产值达到3688万元。比1993年的3366万元增9.6%,人均收入2419元,比上年1760元增31.4%。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1994年增加值达到1173万元,比1993年增155%。
  2003年干山镇政区面积42平方公里。5095户,17862人,其中男9061人,非农业人口800人。居民委员会1个,村民委员会8个。从业人员10982人,其中外来人员668人。农村经济总收入702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1元。乡镇企业1430个,其中工业企业347个。企业从业人员5210人,其中工业3498人。工业总产值57008万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00万元。公路38公里。学校8个,学生1988人,教师100人。卫生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34人。固定电话4250部,移动电话3900部。年末耕地面积23880亩。粮食产量6487吨,蚕茧产量253吨,水产品产量2755吨。
  二、集镇建设
  干山镇镇政府驻地干村,原来老街西起白苎桥,东至嵇家祠堂,其中白苎桥至安济桥堍为单面街,街面南向,面对市河,街路建成人家屋檐下,路宽1.5米,夯泥路面,长70米。安济桥堍东至嵇家祠堂为对面街,街道最宽处为2.5米,石板路面,长80米。安济桥桥南对面街长40米,也为石板路面。横跨市河的安济桥为集市中心,沿桥两侧多系甘蔗摊等外来商贩作临时销售点。
  老街总长190米,呈丁字形,商店房屋,南街为对面平屋,无檐下,一卸排门板,便是店面;东街为对面楼屋,楼房在前,形成靠街楼特式,楼下为店面,楼上作货物堆场和仓库。西街平屋有檐,下雨天可以不湿鞋,故历来,西半段市面较盛。
  老街店面占地面积1140平方米,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环绕商店,多为民宅。由于地形限制,房屋难以发展,特别是市河河道窄小,上街农船靠埠后河面更狭,运输受阻,枯水季节,大吨位货船无法靠埠等原因,1967年公社供销社新建化肥、农药及生产资料仓库时,择址蔡家高桥东侧旷地营建新屋。此后,农具加工厂、粮管所、新茧站、邮电所、以及供销社和合作商店所辖各门市部,在统一规划下选择高桥头至蒋家墩一带空旷地段,纷纷由老街向西迁移。经过十多年的新建续建,澉村新街西起蔡家漾,东至桥北,北旁街后、南靠市河。初步形成集市规模。1979年起,公社办企业方兴未艾,于是,集镇建筑向四境拓宽,在紧靠运河的蔡家高桥西侧,先后营建年加工法国、澳大利亚和国产啤酒大麦5000吨的德清麦芽厂,年产乙酰氯、溴氢酸、精制盐酸产品500吨的德清民政化工厂,年产亿块9.5寸红砖的砖瓦厂。三厂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蔡家高桥桥东至新街街口,先后营建年产平均品位近3A级白厂丝80吨、绸缎60万米的澉山丝绸联合厂,年产真丝电力纺等丝织产品250万米和加工染色1000万米,印花1000万米的福德联营绸厂,日产水2000吨的镇自来水厂。三厂占地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9万平方米。市河南侧,先后营建三生食品有限公司、环球食品有限公司,正泰化学有限公司三家中外合资企业(每年创汇300余万美元),以及年产白兔牌硅酸铝耐火纤维干法产品3000立方米、湿法100余吨的国家能源部、化工部定点厂家——德清城东耐火纤维厂,年加工绢丝纺100万米的德清绢纺织造厂。整个集镇除商业、工业建筑为主体外,学校、医院、变电所、工商所、税务所、邮电所、粮管所等行政事业单位穿插其间,形成东起学校,西止砖瓦厂,北至街后横路,南迄三生食品有限公司的新集镇体貌。澉山新集镇占地1.6平方公里。街区内,三层以上高层建筑共26幢,其中学校教育楼2幢,医院宿舍楼1幢,工商所税务所办公楼、宿舍楼各2幢,镇政府3幢,供销社3幢,邮电所1幢,粮管所2幢,铸钢厂2幢,干村及街后村委会各1幢,居民私宅6幢。
  集镇道路随对面街房屋建设自然形成,1984年浇成水泥路面,目前除主街全长300公尺外,西至麦芽厂、东至敬老院仍为沙石路面。
  公路初建于1991年,全长6.74公里。其中南段由新德公路干村站分枝北向,止于集镇,长2.8公里,1993年5-11月筑成油碴路面,北段由集镇北延至钟管接壤,长3.94公里,计划在1995年改筑成油渣路。公路全线改造投资116万元,沙改油后,将进一步推进工业开发。
  集镇桥梁建设有三座。其一在镇西,跨十字港,原为石拱高桥,俗称蔡家高桥。由于桥洞狭窄,阻碍交通,于1985年拆除,另建水泥预制单孔肋拱坦平桥,建成后改名澉村高桥。但此桥设计宽仅3米,已不适应目前车辆来往,故拟定1995年加以改建。其二在镇南,跨市河,原无桥,1981年由社队自筹资金建3洞水泥平桥,但桥面窄小,仅供人行。公路筹建后,在桥旁另建公路桥,及建成通车,原桥自废,今已拆除。其三在镇东,跨白苎河,原无桥,1980年由社队自建单孔拱券平桥,桥面3公尺,可通车。
  集镇饮用自来水,始于1979年碧云山水塔建成之后。但因水塔同时向街后、干村两大队供水,有15个村,2600入,故贮水经常不足。1987年7月,在高桥头蔡家漾口选地2亩,建造三池(过滤池、沉淀池、澄清池)一塔(贮水塔)式自来水厂。水厂日产水2000吨,铺设地下管道500米,专供集镇街道及临街企业、农户生活用水,受益2100人。近年来,由于镇办企业日益增多,工业用水猛增,鉴于原水塔超负荷状况,1995年将原自来水厂扩建,总占地4660平方米,新建大型水塔,日产水1万吨(与原塔同时供水,日产水总量1.2万吨)。地下管道向南延伸到运河桥,总长4500米。改建后的自来水厂不仅负担集镇居民生活用水,还负担整个工业区的全部用水。
  集镇排水向有阴沟,自1988年以来,埋设雨污合流地下涵管。1994年改换大口径水泥筒,北起街后路,东西横贯集市,总长700米。日排污水量100余吨。年清运垃圾粪便500余吨。
  街道路灯装备始于1992年,目前全长1公里。
  集镇园林绿化最早从医院开始,此后,各单位都重视花木种植,美化环境工作,迄今为止,集镇虽无公园,但绿化单位有卫生院、学校、敬老院、镇政府、税务所、工商所、绸厂、丝厂、变电所、自来水厂、绢纺厂、毛线厂等14个,为净化空气、装点新容起了推动作用。公共绿化面积0.1公顷。
  三、农村建设
  民国时期,农村住房陈旧破烂。一般人家,墙围夯泥打筑,平桁以上用竹、芦作壁,上抹草泥,以避风雨。少数大户富室,房屋虽用砖砌墙,沿椽闷砖,但也屋身低矮不高。解放初,农村开展土地改革登记,原澉山乡农村住房4448间,原茅山乡住房4072间,按当时两乡农村总人口9388人计,人均住房0.43间。解放后,农村私房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镇农村改建新建住宅4422户,新房屋占地面积88.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1.47万平方米,占全镇农村总户数4554户的97.1%。各种新建房屋,在建筑风格和用材结构上都与传统房屋不同,新建住宅一般楼层在前,楼前出走廊,上用水泥板闷顶。1991年之后的新建房,重视外表装饰,一般多用马赛克或瓷砖嵌面,墙围用白水泥粉刷,屋身从传统六架延伸到九架,中砌隔墙作为套间,1994年,全镇农村人均住房47平方米,比1951年增长3.6倍。
  农村道路,向来为泥路,个别地段上铺碎石,每到雨天,泥泞不堪,而狭窄村路,宽似田埂,难通车辆。1974年开始平整土地时,各圩区陆续修建机耕路,使原来乡村小路拓宽到1.5-2米,到1975年,全社16个大队累计筑机耕路41.2公里。1984年11月,发动各村修筑水泥路,路面宽1-1.5米不等。到1990年,各村主要通道都已浇筑水泥,但长短不一,村与村之间也未联贯,总长度约25公里,此外,已铺碎石路面而未浇水泥的乡村道路总长度约11公里,基本上改变了昔日“一脚泥、一脚水”的状况。
  钟德公路在干山穿境而过,越经刘桥、茅山、东桥、中兴、干村、街后、干山七个行政村。沿路所跨河道,均修起公路桥梁。至1995年,公路将全部加以沙改油改造。同时,各村简易公路也都与公路接通,形成无路不通车的新农村交通网络。
  桥梁建筑,解放以来发展较快,一些跨径不大的小型石桥,村民利用五孔板搭成,简易方便。对于所跨河床较宽的桥梁,一般采用集体投资、政府补助方法加以改造重建。解放后45年中,全镇改建新建桥梁共37座,目前,达到境内无危桥,整个水运系统畅通安全的良好状况。
  水利建设是农村各项建设中的重点工程。解放以来,先后开展过圩田大包围建设,河道挖污清淤,堤塘砌石,土地平整,山水田林路一条龙治理,机埠兴建,渠道三面光等系列工程,基本上达到了早涝保丰收。
  农村自来水饮用于1979年,供水方式多采用三池一塔,后经推广普及,目前全镇16个行政村共建水塔28座,村村都有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农村绿化建设分山林建设和房前屋后零星植树。山林绿化多从1964年开始,在澉山连续数年种植马尾松,并开展封山育林。1983年后,推广改种杉树茶树。目前,境内有山各村,山林绿化覆盖率达76%。无山林各村,渠旁种树及四旁种树也较往日为多。
  干山镇的干村老街,旧时每年有两次会市,在延寿寺(俗称蔡王殿)戏台演出庙会戏。传说延寿寺的蔡老爷,出身渔家。为官时曾替渔民办过很多好事:取缔地方恶霸垄断河埭,方便渔民购置船只。封建时代,苛捐杂税繁重,蔡老爷为渔家据理力争,要求轻徭薄赋,被上级官吏以“莫须有”的罪名,传令通缉。他逃奔时,在一个风雨之夜,不幸溺死在蔡家漾里。以后,渔民为纪念他,建立了蔡王殿。此后,每年重阳节(九月初八、初九两天)都在延寿寺戏台演出社戏。届时,干村旧街东西两方居民各负担戏资一天,干村附近十几里方圆的乡民都赶来参加“会市”。
  盛大的“渔船会市”是在十一月二十日(实际上在十六日就开始)。德清和崇德接壤处的大麻、洲泉一带,以及干村附近二十几里方圆的渔民、农民,同时驾舟来集,总数达三百只以上,他们在延寿寺前河港会合一起,用竹篾扎成一片,构成水面上的“街市”,红男绿女,白叟青童,蔚为奇观。十一月十六日晚,开始在延寿寺内做“羊皮影戏”,每夜有三四个班子演出,做到十九日晚上,连续四夜,白天,从十八日到二十日,都是做京戏。因为是会市,所以外地商贾摊贩云集,三教九流,也来赶会。自干村旧街,经延寿寺以东,到周家墩,形成一个临时大集镇,万家灯火,人山人海,十分热闹。会戏的演出十分认真。当时名班,如金舞台、龙凤舞台,名角孙伯龄、达子红,田记舞台的小筱毛豹等,都曾在延寿寺戏台大显身手。十一月二十日下午四点钟左右,会市负责人宣布“散社”,用刀斫断渔船上相连的竹篾,于是大麻、洲泉一带,渔船均争先恐后冲向周家墩东面的杨家桥。渔民们认为,哪只船最先冲出杨家桥,进入苎溪漾,谁就在这一年中交好运。一霎时,百舟竞渡,万船齐发。干村这一庙会演戏习俗,直到建国初期方告终止。
  民国33年(1944),第三战区第一挺进纵队奉命在干山南麓修建抗战烈士公墓,由政治部主任周藩御督办,大量征用民工,耗费资金颇钜。后仅存纪念碑,今亦散失。
  名胜古迹修复以蠡山戏台为主体,兼及大殿、厢房、廊庑、斋堂等配套设施。修复工程始于1990年,经村民自助、募捐,集资6万元,1994年全部工程告竣。修复后的范蠡祠有山门,大殿、二殿、黄墙黑瓦,庄严肃穆。其中山门即戏台,分内外两台,外台演社戏,内台演卖戏。台背厢房辟活动室和小卖部。大殿两侧,辟西施厢房和茶室。大殿正中,塑范蠡像。二殿依山拾级而上,为宗教活动场所。沿山旧有八景(陶朱古井、西施画桥、碧山凤翥、翠岭马回石池剑跃、柳浪浮珠、竹林云屋、松峤天梯),目前尚未完全恢复。

知识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德清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本书系统地反映德清县境内自设县行政建制以来城乡建设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全志除列于卷首的总述、大事记外,共11编计29章。下限定在1993年,但根据需要,部分延伸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干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