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士林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22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士林镇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13
页码: 218-230
摘要: 士林镇位于德清县东部,镇政府驻地士林。士林原名寺林,清康熙、乾隆间,新塘徐氏五世进士,于是改名士林。驻地西距城关镇11.5公里,东距新市镇9公里,与杭州相距45公里。属杭嘉湖平原中心河汊地带。东界高林乡,南与勾里镇、下舍镇隔水相望,西与干山镇接壤,北连干山、钟管镇。全镇耕地面积12939亩,其中水田11995亩,内外塘4136亩,桑地4245亩。士林镇是县、市近年来村镇建设的先进单位,县文教事业的先进集镇。士林丝厂年总产值1458万元,士林绸厂1345万元,士林第三毛纺厂1414万元,士林水泥厂928万元,士林砖瓦厂903万元,士林绢纺厂463万元,士林建材厂385万元,村办士林印染厂10259万元,士林联营厂1579万元,舍渭毛纺厂705万元。
关键词: 士林镇 建制镇 城乡建设

内容

一、概况
  士林镇位于德清县东部,镇政府驻地士林。士林原名寺林,清康熙、乾隆间,新塘徐氏五世进士,于是改名士林。驻地西距城关镇11.5公里,东距新市镇9公里,与杭州相距45公里。属杭嘉湖平原中心河汊地带。海拔4米,西南境稍高。地理座标:东径120°10′-120°14′之间,北纬30°29′-30°33′之间。东界高林乡,南与勾里镇、下舍镇隔水相望,西与干山镇接壤,北连干山、钟管镇。总面积22平方公里。全镇河湖分布密如珠网,南有东塘河,六里漾、韶村漾、三角漾、荷叶浦,西有苎溪漾,构成大小不一的百余个墩墩。地下水位较高基岩埋藏深一般在80米以下地基承载力低造三层以上房屋,需进行地基工程处理。全镇耕地面积12939亩,其中水田11995亩,内外塘4136亩,桑地4245亩。1993年农业总产值3409万元粮食总产量8783吨油菜籽243吨,蚕茧总产562.7吨,淡水鱼1111吨,虾蟹类16吨,珍珠1650公斤,生猪全年饲养量10860头。是以钟植水稻,生产蚕茧为主,农产品丰富,工、农、牧、渔全面发展的典型江南水乡。士林镇是县、市近年来村镇建设的先进单位,县文教事业的先进集镇。在镇建成区开辟全县第一座农民公园,乡村道路都浇灌成水泥路面。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80年已有士林丝厂、士林水泥厂、士林丝织厂、士林第一毛纺厂、农具厂等几十家厂矿企业,198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4685万元,1993年增至21799万元,其中镇办工业7470万元,村办工业12455万元。士林丝厂年总产值1458万元,士林绸厂1345万元,士林第三毛纺厂1414万元,士林水泥厂928万元,士林砖瓦厂903万元,士林绢纺厂463万元,士林建材厂385万元,村办士林印染厂10259万元,士林联营厂1579万元,舍渭毛纺厂705万元。
  士林中学10个班,在校学生410人。小学9所,37个班,在校学生1155人。幼儿园10所,17班,幼儿555人。1984年成立士林文化中心站,包括党校、成人教育中心,广播站、文化中心经理部。影剧院、业余越剧团、文艺工厂、业余美术书法协会。1986年后陆续在白彪、水北、查家坝设立分站。
  1981年春开始,建立起各种体育组织和设施。现镇区有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和羽毛球场,一个小型田径运动场。全镇有15个乒乓球室,20个康乐球室,11个奕棋室。预定每年召开一次全镇农民运动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4%。1986年9月,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体育之乡”,授予“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1988年12月被湖州市评为“体育先进乡镇”。
  二、建置沿革 行政区划
  现士林镇境地,唐天宝元年(742)开始,属德清县、乡名不详。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属县永宁乡,乡下设里。明、清为永宁乡八都,松山乡七都。民国元年(1912),永宁乡改称新塘乡,北部白彪,下市等村属松山乡。民国17年改村里制,松山乡改为第三区,新塘乡改为第八区。20年废村里制,建立区乡制,改属第二区,下属各村都改为乡建制。24年撤区并乡,原松山乡南部建白彪、代舍二乡,新塘乡分为新塘、韶村、西葑三乡。民国33年,韶村乡并入新塘乡、代舍乡并入白彪乡。36年,二乡又合并为永凝乡,乡公所驻地从白彪东村永宁寺和新塘水北村迁移到两乡之间的士林村。白彪、新塘二乡原各有12个保,合并后二保并为一保,每保十甲左右。同时从撤销的韶村乡划入三个保,从撤销的西葑乡划入西葑漾附近各村,现今士林镇全镜,大致在此时形成。
  1949年解放初,仍承旧制。1950年4月,将永凝乡改建为士林、白彪两乡。1956年春,又合并为士林乡,并将东北部青登、代舍等自然村划归钟管乡,东南部西葑漾附近各村划归勾里乡,东部一喜兜、韶村划归高林乡,蔡家坝划归梅林乡,西北部朱桥头,常熟湾等村划归干山乡。从下舍乡北部划入漾北,张家墩等村,从干山乡东部划入谢家埭等村。
  1958年10月,成立新市人民公社,士林乡境地为公社的白彪、士林、水北三个管理区。1961年5月,新市人民公社撤销,按原有境地成立士林人民公社,下设9个大队,1个水产大队,即士林、白彪、东村、西村、子思桥、舍渭、宋家、雅市、水北、港西水产,辖94个生产队。1983年9月,改公社为乡、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原水北大队分建5个行政村(水北、查家坝、章家墩、徐家墩、王公郎),故全乡有14个行政村。1988年9月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全镇下辖118个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90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3410户,13868人。
  1990年水产村更名士林水产养殖公司。1992年章家墩、徐家墩、查家坝合并为新塘村,宋家墩、下市合并为宋市村。1993年士林镇政府自街市东南隅迁至东北面新建办公大楼。同时东部新开发区农贸市场扩建完成,供销大楼、信用大楼、邮电大楼相继落成营业。1993年全镇有10个行政村,1个水产养殖公司(村建制),104个村民小组,3425户,141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8人。1994年为3666户,14152人。
  2003年士林镇行政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3695户,13448人,其中男6731人,非农业人口524人。居民委员会9个。从业人员8454人,其中外来人员1339人。农村经济总收入635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83元。工业企业341个,从业人员3651人。工业总产值54987万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03万元。公路21公里。学校3个,学生2154人,教师84人。固定电话3300部,移动电话3700部,生活用轿车(面包车)32辆。年末耕地面积15803亩,粮食产量2592吨,蚕茧产量244吨,猪肉产量3501吨,水产品2753吨。
  三、交通邮电供水改厕
  交通
  解放前,士林的交通依靠各村庄间的烂泥路和大小河港里的手摇木船,河港上面只有石桥、竹桥、木桥或扯渡船。墩上小村落,无船路不通,极不方便。解放后,60年代开始集体修路,70年代各大队都兴修新型平板水泥桥。1981年,士林公社投资15万元,组织各大队分段兴建水泥路,宽1.5至2米,总长32公里。此后各大队各自行集资浇筑,至1985年底,大小水泥路贯通全乡各个村庄。同时公社先后拨款4.58万元,建造45座水泥结构桥梁,于是100多个墩墩废弃古老的扯渡船或摇船摆渡。挂桨机船逐年增加,农民、渔民都拥有机船。1985年统计,乡民拥有自行车2800多辆。1986年春,乡政府拨款25840元,修建新桥4座,铺水泥路3000多米。1987年春,又投资20万元,兴建士林西村头到章家墩公路,全长2900米,12月1日通车。
  水上交通除小河港村村通农船外,主要航道有二:苏(州)杭(州)线在镇东境,与高林、勾里交界,河道宽广,轮船码头设韶村;德(清)新(市)线横穿镇南部,在士林、水北设有码头,德新公路通车后,航线停航。
  德新公路1985年5月下旬动工,士林乡境内西起舍渭村,东至子思桥,全长4公里余,路宽9米,四级公路,乡镇政府划分地段,将公路土方任务落实到各组各户,仅20余日就完成加工任务,经县公路指挥部验收合格。士林段公路路基89亩3分,加工工程完成后,接着建造桥梁,路面铺碎石沙泥。1985年夏,境内公路上的桑里墩桥、罗庵桥、西村头桥、港西桥、士林桥、肖家桥、子思桥、后庄坝桥动工兴建,至次年12月,8座桥梁先后竣工,国家付给乡里农作物补偿费26539元,土方工务费20532元。全线1986年12月底试行通车,次年9月正式通车,士林、子思桥设有停靠站。
  1990年,德新线东庄桥附近,修建通向下舍镇的支线。1991年,在镇东郊修建通向下市,宋家墩的支线,使宋市工业区有了出路。1992年士林镇政府和白彪、东村、西村共同投资60万元,在士林、子思桥间修建通向东村、白彪的支线2000多米。1993年3月通车。同年冬,士林镇、钟管镇投资80万元,修一条从白彪经湖州市锦山乡、千金镇达湖州的公路。1994年冬,白彪经后窑至钟管路段竣工,初步通车。同时,完成了德新公路至士林水泥厂路段的拓宽工程。
  镇建成区道路主干道有士林街、分东街和西街,直街,即南北大街。共计道路8条、桥梁8座,其中公路桥1座。道路总长1450米,其中直街长340米、宽6米,西街长410米,东街长97米,宽各5米,其他大部分道路宽2-3米。城镇道路共占地58240平方米,其中德新公路段8540平方米。
  镇区桥梁,南街有工农桥,桥跨6米,高5.2米,宽1.9米。直街士林桥,桥跨8.8米,高6.5米,宽2.05米。直街桥,桥跨11米,高5.87米,宽2.2米。西街桥,桥跨5.8米,高5.38米,宽2.85米。都是混凝土结构。
  邮电
  民国时期,士林地区无邮电机构。解放初期始设邮政代办所,转送信件,代售邮票。1962年3月,开设公社邮电所,办理收发信函与电话接转业务。有30门电话交换总机一台,与新市镇相接,话务员2名,线务员1名。至1970年,全公社有电话单机19台,各大队部通电话。1972年更换60门交换总机一台,增加投递员2名,全公社电话单机增至30台。1983年改乡邮电所,至1985年冬统计,有电话机68台,各村各厂都安装电话,同时又更换100门电话交换总机一台,与德清总机接通。1986年统计,线路20.28公里,其中双线21.5公里,线杆352根,其中水泥杆327根,地下电缆10公里,线路全部实行专线。1988年改称镇邮电所,工作人员增至6名。收订各类报纸1820份,代订期刊829份。1993年8月,镇政府投资150万元,开通720门程控电话。同年,镇街市东北新开发区内邮电大楼落成,邮电所迁入新厦营业。
  供水
  士林镇于1980年4月开始在桥南建置水塔,容量14立方米。至1988年,各村共建水塔31座。1990年9月,镇区建水厂1座,造价44.47万元。全镇供水受益人口共计13593人,占总人口的96.1%。
  改厕
  1993年底,全镇有卫生公厕14座,农村3396个户厕中,卫生厕所2313个,粪便无害化处理户厕963个,公厕68个。
  四、公共建筑居住用地
  镇区公共建筑,分布在主干道两侧,占地面积总计2.83万平方米,占镇区总用地的9.33%,其中中学占地面积7250平方米,建筑面积5292平方米。中心小学占地面积1061平方米,建筑面积714平方米。影剧院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29平方米,文化站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原镇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占地3600平方米,渔政站及税收征站共占地1000平方米。供销大楼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农贸市场占地4503平方米。小商品市场占地600平方米。
  全镇厂家用地,士林丝厂三层大厦,建筑面积9990平方米。士林通讯电缆厂占地50多亩,主车间4000多平方米。士林绢纺一占地34亩。士林茧站占地2236.5平方米,房屋104间。士林绸一建筑面积5630平方米。士林印染厂占地面积3390平方米。士林砖瓦厂占地72亩。变电所占地2.2亩,建筑面积280.8平方米。
  镇区居住用地17.5万平方米,占建成区总用地面积的57.71%。镇区非农业人口每户居住建筑面积46.8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面积11平方米。镇区内农村居民每户居住占地面积213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面积43.47平方米(含天井、过道、部分晒场)。
  全镇90年代建设用地及1994年各村住房占地、建筑面积见附表。
  五、农田水利
  民国时期,农村每遇旱涝,全靠木制水车车水,化劳力多,而功效极低。
  解放后,人民政府以工代赈,兴修水利。自1950年冬到1954年春,全乡沿河圩堤,加固加高共计36.8公里,初步抵挡了一般性洪水。1954年夏,德清县抽水机站调给西湖圩抽水机1台,25匹马力木炭机,是士林乡机械化排灌的开始。至1958年,全乡已拥有12匹马力的排灌机7台,12寸水泵7台,8匹马力的排灌机9台,8寸水泵9台,灌溉农田13000余亩。
  1962年春,新安江水电输送到德清县后,士林公社兴建一批电力排灌机埠,计有腰古圩、西湖圩、肖家桥、子思桥、十大圩、张家圩等6座,置变压机6台,180千伏安电动机12台,120千瓦14寸水泵12台,灌溉农田6770亩。60年代中,各大队圩田阡阡子,先后兴建机埠,电子排灌取代了抽水机的地位。
  1973年至1982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达到“土地园田化”和“排灌分系渠网化”,新开排涝渠沟70476米,新修灌溉渠道56850米,新筑机耕路57847米。至1986年春,全乡已拥有高压机埠32座,低压机埠17座,变压器32台,1175千伏安电动机60台,627千瓦水泵6-18寸60台。灌溉农田13000余亩。1986年冬,大规模兴修水利,全乡共完成堤塘砌石3公里,堤塘加固15万土方。新建适合灌区小型机埠5座,新增农机170匹马力。并进行开新渠道,拉低压线等工作。1983年,增加农田水利资金投入,共计12.5万元,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制度。
  1987年冬至1988年秋,全镇发动群众性兴修水利热潮,完成土石方45300立方米,投工15700工,培修圩堤11.4公里,整理修建干支渠道56公里,新建章家墩、徐家墩、查家坝、朱家墩等地机埠7座。1993年又新增机埠2座,改造机泵10只,修筑“三面光”渠道2600米,河岸砌石0.4公里。同时完成德清导流东大堤水利工程,增强抗洪抗旱能力。
  六、园林绿化
  植树造林
  60年代初,人民政府提倡植树造林,由公社、大队集体购买树苗,号召“绿化四旁”,即路旁、岸旁、场旁、宅旁。70年代各大队、生产队年年植树造林,树苗以梧桐、香樟、赤树、楝树、冬青较多,后来以水杉、阔叶树为主,到处苍翠成林。1983年乡政府修建水泥大路,路所植大多是水杉,其中士林村植树最多,主要渠道两旁也种水杉,西湖圩机埠以南,肖家桥机埠以北,总长3500米,植树7000多株,有4名护林员管理。1985年德新公路士林乡境内路段,全长4公里,路旁种水杉8000多株。
  90年代开始,士林镇各村都通公路,公路两旁也种水杉,其中南到章家墩、查家坝、王公郎路段2235株,北到下市、宋家、东村、白彪路段3150株,总计行道植树11000余株。
  公园
  士林公园:1982年2月,士林公社投资12700元,在原公社办公大楼南面兴建士林公园,面积3300余平方米,中有“小清湖”,面积约1780平方米。公园东门口是圆环铁门,镶嵌“士林公园”四字。横架湖上有九曲桥,两边栏杆,蜿蜒曲折,伸向对岸。一座金黄色六角攒顶的“珍珠亭”,翼然而立,亭下铁椅石凳,供游客休憩。亭侧竖立一座八棱石柱,原是唐代置于永宁寺的“经幢”,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移入园内保存。经幢高4尺5寸,周围4尺3寸,八面,每面楷书八行,每行52字,字径5分,刊载《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末有咸通十年(896)里人施建章、女弟子沈八娘、周瑛刻字等字样。公园小径用石板铺设。长方形的花坛上栽种奇花异草,有“五针松”一株,苍翠葱茏。花坛四面有直径5米的圆形水池喷泉。公园西南面围墙环立,墙上匾额形框内是篆字、壁画、草书题诗。公园内有二丛篁竹,间以数十株桃树和其他花木,四周垂杨,形成绿色海洋。1988年冬,向西南扩建约1000平方米,高砌围墙,再兴绿化,为公园倍增景色。
  河滨公园:镇内沿市河种植水杉、杨柳、香樟、棕榈、冬青等树木,间以芭蕉、鸡冠、凤仙,除虫菊等花卉,围以钢筋水泥栏杆,红漆铁栅,俗称河滨公园。东起士林旅馆门前的大水塔,郁郁葱葱的连到中心桥。这里本是木桥,解放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新桥。花卉树木延伸到文化中心站,站前小花台两座,各种着3株黄杨树。河边设置宣传窗二座。
  影剧院门前有高大柏树二株,为士林西街夜市中心,沿河苍翠荫凉,亦设有宣传窗二座,为游人聚集处。街西新石桥(庙东桥)接通南岸生产资料部,门前绿荫,南至茧站,场地宽广,河面亦扩大为湖,苍林碧水,为夏夜乘凉佳境。市河南岸沿江亦砌厂石、筑河埠,种树木,金粉楼台,前后辉映。总计河滨绿化带宽2米至2.5米,规划宽度要达到3至5米。

知识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德清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本书系统地反映德清县境内自设县行政建制以来城乡建设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全志除列于卷首的总述、大事记外,共11编计29章。下限定在1993年,但根据需要,部分延伸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士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