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216
颗粒名称: 一、概况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2
页码: 211-212
摘要: 雷甸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德清县东南部,距城关镇6公里。南濒大运河,与余杭市塘栖镇相连。镇域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1个水产养殖公司(村建制),共计7565户,30496人。其中镇区面积2.9平方公里,809户,31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0人。雷甸镇在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本侵略军烧杀劫掠,几成废墟。蚕桑是雷甸镇主要经济收益,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也是全县重点蚕桑产区之一。雷甸镇特产枇杷,最高产量达1000多吨,占全县总产量的90%。雷甸镇副业以养猪为主,兼养羊、兔。雷甸镇的村镇企业也正方兴未艾,1988年工业总产值8926万元,比1978年增长近5倍。雷甸镇有中学1所,21个班,在校学生1087人。
关键词: 雷甸镇 建制镇 城乡建设

内容

雷甸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德清县东南部,距城关镇6公里。南濒大运河,与余杭市塘栖镇相连。镇域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1个水产养殖公司(村建制),共计7565户,30496人。其中镇区面积2.9平方公里,809户,31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0人。
  辖区明、清属永和乡,民国初期为雷甸乡、白云乡,民国33年为雷甸乡、杨墩乡、双溪乡,36年雷甸、杨墩合并为白云乡。1950年5月建政为雷甸、杨墩、塘北、双溪4乡,1956年并为雷甸、塘北乡,1958年10月合并成立雷甸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1938年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雷甸镇在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本侵略军烧杀劫掠,几成废墟。解放后,雷甸人民重建家园,逐步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通过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的传统农业格局,充分利用优势,走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的道路,促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城镇建设也呈现勃勃生机。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14523万元,比1978年的956万元增长14倍。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41008万元,比1988年又增长近3倍。
  农业以粮桑为主,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993年末有水田23046亩,旱地1270亩,桑地9100亩。果园870亩,内外荡6462亩。1993年农业总产值4931万元,粮食总产量18221吨,油菜籽843吨,西瓜117吨,甘蔗126吨。
  蚕桑是雷甸镇主要经济收益,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也是全县重点蚕桑产区之一。1988年饲养蚕种28401张,产茧954吨;1993年饲养31555张,产茧1088吨,均占全县蚕茧总产量的11%。
  雷甸镇特产枇杷,最高产量达1000多吨,占全县总产量的90%。1993年产72吨,占全县总产量的64.4%。
  水产鱼、珠并重。1986年产淡水鱼1090吨,1993年1486吨。1988年收获珍珠2250公斤,1993年2714公斤。雷甸水产养殖公司外荡水面328公顷,以盛产优质淡水珍珠闻名海内外。至1988年共产优质珍珠4841公斤,自繁殖鱼种3878万尾,成鱼总产量2992吨,培育三角帆蚌3000万只。
  雷甸镇副业以养猪为主,兼养羊、兔。1988年饲养生猪3.5万头,家禽13万只。1993年养猪5万头,年末存栏数3万头。
  雷甸镇的村镇企业也正方兴未艾,1988年工业总产值8926万元,比1978年增长近5倍。1993年工业总产值已达36653万元,其中全民及城镇集体工业494万元。镇办工业23013万元,村办企业9166万元,合作经营及个体工业3980万元。已初步形成以丝绸印染、珍珠加工、地毯、电力为主体的工业结构。
  雷甸镇有中学1所,21个班,在校学生1087人。小学15所,79个班,在校学生2787人。幼儿园1所,24个班,在园幼儿797人。

知识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德清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本书系统地反映德清县境内自设县行政建制以来城乡建设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全志除列于卷首的总述、大事记外,共11编计29章。下限定在1993年,但根据需要,部分延伸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雷甸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