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关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1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城关镇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32
页码: 121-152
摘要: 城关镇位于杭嘉湖平原,德清县中部,东苕溪畔,镇略呈菱形。东邻干山、下舍、雷甸三镇,西连龙山、秋山、三合三乡,北接洛舍镇,南界余杭市。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11.6公里,全镇总面积66.7平方公里。城关镇工业的发展,主要以能耗低,污染小,经济效益较高的轻纺工业为主,丝绸工业和化纤工业初具规模。德清工艺美术厂93年总产值1978万元,生产的缂丝腰带,真丝和服,主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现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共1922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744平方米,成为全县城级最大市场。文化事业单位已拥有三馆二宫一站。第一人民医院是由原县卫生院扩建而成。配备了彩色B超CT等先进医疗设施,额定病床326张,实际配备床位362张,累计投资1468万元。
关键词: 城关镇 德清县 城乡建设

内容

一、概况
  城关镇位于杭嘉湖平原,德清县中部,东苕溪畔,镇略呈菱形。东邻干山、下舍、雷甸三镇,西连龙山、秋山、三合三乡,北接洛舍镇,南界余杭市。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11.6公里,全镇总面积66.7平方公里。
  建成区呈长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6公里,面积2.88平方公里。
  镇区山围水绕,东靠乌牛山、砻糠山,西邻金鹅山、城山,乾元、百凉两山南北对峙,镇中有大家山(市亭山)、凤凰山、焦山、丁山和小马山(赤土山)。以乾元山为最高,海拔137米,余为海拔33-80米。发源于天目山的东苕溪,于镇西上游分流,一股流人余不溪(长桥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一股流向导流港,沿镇西直流北上,注入太湖,其中一小股从西门进城,经过县桥河注入余不溪。整个镇区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明代张羽有诗云:“碧水翻从城里过,青山直到县前来。”这便是镇区山水特色的写照。
  全镇有耕地21855亩,其中水田20443亩。有专业桑地8040亩。山林17303亩。茶园264亩。内、外荡5511亩。是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蚕桑、畜牧、水产和山林产品的多种经营地区。排灌、耕作、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电化。1949年亩产200斤,1964年跨《纲要》,1969年超千斤,1979年达1731斤,总产量为4041万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192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93年粮食总产量15217吨,油菜籽715吨,蚕茧901.8吨,茶叶31.2吨,全年养猪30126头,淡水鱼1770吨,珍珠1420公斤,农业总产值5302.8万元。
  城关镇的工业,1949年只有一家设备简陋的小丝厂——裕纶丝厂,一家装机几十千瓦,供照明的火电厂和几家铁器铺。建国后,特别是1979年以来,工业有较大发展,现有镇办企业12家,村办企业33家。1993年工业总产值达到9.7102亿元,其中镇办工业1.3091亿元,村办工业2673万元。
  城关镇工业的发展,主要以能耗低,污染小,经济效益较高的轻纺工业为主,丝绸工业和化纤工业初具规模。同时相应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印刷、包装、建材、机械、和电子等工业。有20多个产品获得省、部级先进奖牌,有不少产品远销海外。顺丰丝厂93年总产值4413万元所产“梅花牌”生丝,远销欧美、日本。德清工艺美术厂93年总产值1978万元,生产的缂丝腰带,真丝和服,主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德清化学纤维厂仿丝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500吨,1983年扩建年产2000吨涤纶长丝生产线,涤纶异型纤维,有色纤维获省轻纺工业“四新”产品奖。1993年总产值8720万元。德清电子器材厂较早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成立科研生产联合体,新产铌酸锂单晶等四大类电子产品,销量占全国1/3,已应用于激光、航天等尖端技术领域,远销美、荷、英等国,1993年总产值505万元。德清建材总厂是我县建材行业骨干企业,1993年总产值3311万元。
  镇区商业,50年代前期,主要分布在陈旧、狭小、破烂的南、直两条主要街道。50年代后期,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开拓直街、南街,初步形成以十字街口为中心,主要商业网点分布于南街、直街、长桥南堍堍堍、县东、县西等地段。1978年以来,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一大批工商个体户加入商业、服务行业,商业网点分别向西郊、东门延伸。1982年先后开辟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水果批发市场。1993年根据城镇发展需要,拓宽了农贸市场。现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共1922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744平方米,成为全县城级最大市场。
  镇区建国前只有一个民众教育馆,一所简易师范学校,两所小学,幼儿教育仅在余不中心小学内附设一个幼稚班,没有剧场、电影院,体育设施只有一、二个篮球场和一小块体育场地,医疗机构只有一个县卫生院和一个私人诊所,居民生病一般请个体中医治疗。
  1949年建国后发展很快。1500平方米的德清科技大楼在环城北路拔地而起。文化事业单位已拥有三馆二宫一站。县文化馆1949年12月建立,1980年新建文化馆大楼,设有录像放映厅等。县博物馆1984年建立,库藏文物有玉石器、青铜器、古籍字画及革命文物等2880余件,1993年新辟俞平伯纪念馆,收藏俞樾、俞陛云、俞平伯祖孙四代真迹藏品。县图书馆1981年建立,收藏图书88682册,分设少儿图书馆,1986年被评为省级图书馆先进集体。
  工人文化宫建于1982年,设有图书、台球、录像放映等活动室及职工棋院,歌舞厅等。青少年宫1983年建立,设有乒乓、台球、美术、图书、舞蹈、电子游艺等室及溜冰场。
  县人民广播站建于1956年,设有2×275瓦扩大机2台,50瓦调频发射机等,有线广播系统。1984年建成启用50瓦彩色电视机差转机,并成立摄制组。1992年建成德清电视台,1993年成立德清人民广播电台。
  有1953年始建,1963年拆建,建筑面积670平方米960个座位的德清剧院。1981年新建2000平方米,设有1300座位,有冷气设备的德清电影院。
  1958年新建,1988的重建的人民会堂,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设座位960个,舞台面积300平方米,既可放映电影,又可供文艺演出。宽敞的门厅,又是理想的展厅。
  体育设施起步较迟,但发展迅猛,1966年兴建750平方米游泳池是起点,1978年在一中旁建造9000平方米运动场(人民广场);1985年全县体育中心落成,面积5440平方米,设灯光球场,室内游泳池,综合活动室。1992年建起清溪体育馆,1994年省运动会拳击比赛就在该馆比赛。体育综合训练房已建成,投入使用。游泳馆获全国最佳小游泳池一等奖。
  全镇现有县属中学两所(一中、四中)共45个班(高中16个班、职高2个班、初中27个班),学生2037人,教职员工185人,有教学楼5幢,一中有一幢设备完善的实验楼。县属职高一所,12个班,学生521人,教职员工58人。私立高中一所(1993年创办),2个班,学生95人。镇属初中两所,16个班,学生744人,教职员工40人。
  镇区原有两所小学,1993年合并为清溪小学的两个分部,现有48个班,学生2305人,教职员工118人,有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和电教室。郊区有小学16所,76个班,学生1972个,教职员工76人。
  另有劳动局、水利局举办的技工学校各一所,学生由县招办统一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外,同时担负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
  镇区有4个规模较大的幼儿园(中心、工交、商业、城建)共有29个班,幼儿1117人,教职员工91人。一个镇办托儿所,6个班,受托200多人,还有民办托儿所2个,入托60多人。农村幼儿班24班,幼儿700人。
  全镇有两所主要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和中医院。
  第一人民医院是由原县卫生院扩建而成。1982年新建了门诊大楼2260平方米,80年代后期建成急诊大楼,1993年又建起了全镇最高的九层住院大楼,并设有传染病房区,建筑面积达25535平方米。配备了彩色B超CT等先进医疗设施,额定病床326张,实际配备床位362张,累计投资1468万元。有医护人员在编346人,包括聘用共400人,是我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县级人民医院。
  县中医院,原名城关卫生院,1980年12月改今名,现有在编工作人员99人,其中医护人员71人,额定病床70张,开放病床90张。
  另有干山卫生院等分设的门诊部和私人诊所。
  二、建置沿革
  辖区在秦汉时期属乌程县余不乡。三国吴黄武元年(222)置永安县,晋代改名武康,是时为武康县东部余不乡地,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分武康东境十七乡置武源县,时为县治南郊。唐天宝元年(742),改县名为德清县,县治由下兰山迁移至百凉山南,直到现在。宋景德初(1004)置德清镇,至熙宁年间(1068-1077)撤销。从宋代起经元、明到清康熙年间,都属永和乡一、二都。乾隆后镇区为城南、城北区,原乡区为一区、二区。民国元年(1912)南部属德清城区,北部属洛舍乡。民国17年推行村里制,城区设城心、城北、城南三个里。20年改里为镇,始设余不镇,以溪得名。24年为余不镇、羌山乡、瓜山乡。36年羌山乡并入余不镇,瓜山乡并入方山乡。1949年5月3日县城解放,1950年5月撤销旧乡镇建制,建政为城关镇、城东、城南、城西、瓜山四乡。1956年撤区并乡,城东、城南两乡合并为城郊乡,瓜山、城西乡合并为城西乡。1958年10月,城郊、城西两乡与城关镇合并,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5月,城关镇从公社划出为县直属镇。1992年7月,扩镇并乡,城关乡并入城关镇,政区范围定型至今。1989年列为长江三角洲首批开放城镇。
  三、行政区划
  1993年,全镇辖28个居民区,21个行政村,2个蔬菜场,17106户(其中镇区住户10167户)562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093人,自理口粮603人。1994年,并为17个居民区,21个行政村,1个林场,常住人口16751户,53016人。
  按2003年行政区域面积66.9平方公里,16个居民委员会,10个村民委员会,16851户,52168人,其中外来人口7805人,从业人员38952人。
  乡镇企业746个,其中工业279个,工业总产值297295万元。公路32公里。学校15个,学生6683人,教师630人,幼儿园、托儿所15个,卫生机构17个,医生280人。固定电话16000部,移动电话24000部,生活用轿车193辆。粮食产量5553吨,蚕茧产量498吨,生猪出栏84250头,猪肉产量5055吨。
  四、房屋建设
  解放前,街道店铺、居民住宅一般为一、二层砖木结构房屋。1949年,全镇有房屋11.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2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5平方米。1979年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原有街道房屋,居民住宅普遍进行拆改、扩建,同时,有计划地进行新村建设,新建房屋一般为五、六层楼。现在已经形成规模的有西郊庆元新村、东郊新村、丁山新村、城北新村、环北新村等。1993年底统计,镇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108.9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52.01万平方米,分别为49年的9.6倍、9.8倍。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3.67平方米,居住面积为9.02平方米。
  五、市政设施
  街道
  建国前,镇区面积仅0.21平方公里,周有城墙,外围护城河;民国时期有9街32弄,主要商业街道为南街、直街,石板路面,宽3米,长500米左右。
  建国后,逐步改建,先后拓宽南街、直街,疏通县桥河,新建德清大闸,新开导流港,陆续拆除城墙,扩大区域。1976年后新辟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南路。1978年以后,城镇改造和建设步伐加快,新建码头路、广场路、大闸路、和医院东路、医院西路;拓宽县东街、县西街。1985年后,新辟东风路、车站路、西郊路、北郊路,共长4940米,面积64360平方米。现主干道宽为17-21米,次干道为6-10米,对镇区街道弄巷进行整修及浇灌混凝土路面,面积达10636平方米。务前街拓宽工程正在进行(按务前街1994年1月开始拆迁,1996年1月完工),还计划将长桥河两岸改造成河滨林荫道,逐步改善两岸面貌。
  1993年,镇区有街7条,路18条,弄32条,其中主要街道13条,弄15条。
  桥梁
  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镇内原有桥梁除清河桥(孩儿桥)作古桥保留外,大部分已拆除改建。新建桥梁主要有:
  德清大桥:位于南门外小马山麓,跨导流港。1961年新建。系钢筋混凝土桁架梁式桥。全长112米,计10孔,每孔长10米,宽9.5米,通航标高9.32米,载重(汽)一10级。连接武德公路。
  长桥(阜安桥)唐天宝年间(742-755)建,位于镇中,跨清溪(余不溪)。原为9孔石平桥。1980年拆建为钢筋混凝土肋拱桥。长63米,净宽8米,单孔净跨50米,通航标高8.22米,载重(汽)-10级。
  县桥(通济桥)与长桥同时建,跨县桥河,原为单孔石拱桥。1971年拆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肋拱桥。长14米,宽8.5米,单孔跨7.5米,载重(汽)-10级。
  东门城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和城墙同时修建,跨清溪,1983年拆建为单孔净跨50米钢筋混凝土肋拱桥。全长66.6米,桥面宽9米,通航标高8.22米,载重(汽)-15级。
  西门城桥:与东门城桥同建,跨县桥河,原为单孔石桥。1978年修造环城西路时改建为单孔6米钢筋混凝土板式桥,长14米,桥面宽8米,载重(汽)-15级。
  勤俭桥(大虹桥、太平桥):位于东门外,旧桥是石拱桥,抗战初改建为木桥,民国33年(1944)桥面被毁,1953年新建石台木面桥。1970年拆建,向东移120米,跨三里塘河,为单孔净跨36.2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43.2米,宽5米,通航标高8.7米,载重(汽)-6级。
  丁山桥,1962年4月建,位于镇西南,跨丁山坝河,单孔净跨3米混凝土梁式平桥,全长14.2米,宽7米,载重(汽)-10级。
  砻糠山桥,在砻糠山麓。1972年因造塘德公路而新建。单孔净跨50米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长60.84米,净宽7米,载重(汽)-15级。
  丁家桥(永定桥)原为单孔净跨9米石拱桥。1985年2月,为建德新公路拆建为3孔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斜交35°),下部结构为钻孔桩,双柱式墩台,每孔跨经20米。桥长65.88米,面宽9.7米,通航标高8.5米。载重(汽)-15级。
  下跨塘桥,位于乔莫公路42K+397。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民国26年(1937)建行军路,改建为公路木桥。1952年武康县人民政府改建为石台木梁桥。1970年8月南侧桥台倒塌。同年修建5孔钢筋混凝土梁桥,长59米,宽7米,中孔跨经11.9米,通航标高7米,载重(汽)-15级。
  新民桥(新桥)德清丝厂南侧,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战乱,光绪二十四年(1898)改建5孔石平桥。
  南门城桥与东门城桥同建,跨清溪。1982年拆除,1994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斜拉式上拱人行桥。
  除镇内13座桥梁外,镇郊还有5座主要桥梁。
  平政高桥位于红星村龙金兜东侧,横跨运河西线。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建成。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战乱。光绪元年(1875)募捐重建,单孔净跨10.8米石拱桥。1990年3月改建为单孔净跨50米混凝土桁架拱桥,桥长76.24米,宽5米,通航标高9.853米,载重(汽)-6级。
  人民桥(漾口桥)位于红星村,原系渡口,1969年2月新建,单孔净跨4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56.5米,宽3.2米,通航标高8.3米。
  幸福桥(华光桥)位于幸福村,原为两座3孔和5孔石桥。1958年开导流港时拆除。1966年重建为12孔钢筋混凝上排架门型梁桥。因严重碍航,1988年8月拆除后,在上游新建“太堡堂桥”,桥长93米,5孔16米T型组合梁为2孔6米矩形版梁。钻孔桩墩台,通航标高8.5米。
  金星大桥(拱元桥、广元桥)在金星村。清光绪十三年(1887)邑人俞樾等人募资兴建,并立桥碑。为3孔石平桥。1973年拆除,改建单孔净跨3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42.8米,宽3米,通航标高8.5米,载重(汽)-6级。
  新盟桥,在新盟村,1972年兴建。单孔净跨22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28米宽4.25米,通航标高7.05米。
  水利
  全镇处于东苕溪下游,解放前,每当梅雨汛期,洪水滔滔,大批良田淹没,沉船丧命等航运事故,屡见不鲜。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兴修水利,保护了圩田,1959年2月开挖导流港,10月德清大闸建成,建立排涝站,兴建翻水站,1980年将9孔长桥改成单孔拱桥,1982年又拆去南门城桥,拆建东门城桥后,更是水畅其流,同时又在东苕溪西险大塘,导流港堤塘,三里塘等地段修筑石塘。全镇共筑防洪堤14.9公里。尤其是德清大闸在汛期有效地调节了上下游流量,使滔滔洪水,驯顺地沿导流港直泻太湖,保障了杭嘉湖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德清大闸位于丁山脚下东苕溪与导流港衔接处。1959年10月建闸有五孔,中孔宽9米,四个边孔各宽3.5米。闸底用钢筋混凝土,闸墩用条石浆砌。闸门电动启闭。设计泄洪流量385立方米/秒,拦洪水位6米(吴淞高程),是东苕溪导流工程的调洪控制闸。
  同时在城西建造一孔4米的城西闸和在新盟村建造一孔6米的武德闸。
  县排涝站位于德清大桥西北约一公里处,下属翻水站十二处,总装轴流型水泵50台套,动力3933千瓦,配设变压器12台共5680千伏安,其中装机容量100千瓦以上九站以下的三站。分设在导流港两岸的湘溪、城西、漾口、狮山等四个包围,控制集雨总面积214.3平方公里,排涝直接受益总面积5.16万亩,灌溉受益总面积1万亩。目前各站共有机房面积近1500平方米,职工总人数115人。目前这些站一般都具有遇三日降雨300毫米;确保4-7天内排除包围内涝的排涝能力。
  镇区内有翻水站四处,占全县总处数的三分之一,装机容量100千瓦以上两处,100千瓦以下两处。
  城西翻水站是全县最大的翻水站,建于1975年,装机容量为620千瓦。新民桥翻水站座落在新盟村,装机容量为520千瓦。联谊翻水站座落联谊村,幸福翻水站位于幸福村,上述二站装机容量在100千瓦以下。上述三站均兴建于60年代。
  境内还有小水库——方山水库等水利设施。
  水电
  1949年镇上只有一家装机几十千瓦供照明的火电厂,无法满足需要。不仅居民照明仍用灯烛,甚至单位也用灯烛照明。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力工业也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自新安江水电站建成,电力得到充分供应,负荷年递增率为10%左右,1980年德清县110千伏变电站建成,主变容量为31500千伏安,1993年新建220千伏安莫梁变电站,并网供电。到目前止,全镇街道共装路灯240盏。
  镇上居民以往大多数饮用河水,小部分用井水。1983年春,为了改善镇上饮用水条件,镇政府筹措5万元,发动工人、居民、学生义务劳动,奋战八个多月,于同年12月在大家山建成120M3/小时的快滤池和120M3的清水池各一座,日生产能力0.2万吨。第二年就在全镇设置20多个供水站,实行用水包费制。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扩建450M3的简易水池一座。
  从80年代开始,先后新建扩建120M3/时水力循环澄清池,200M3/时的滤池。320M3/时折板沉淀池和滤池,320M3/时水力循环澄清池和1100M3清水池,并在山上建造上综合楼。至今,供水能力已达2万M3/日,是建厂初期的10倍,供水干管15公里,用水人口4.5万人。基本满足了全镇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
  在城镇改善用水的同时,农村改水工作,迅猛发展,十几年来,共建起农村小型水厂22家,受益人口23692人。
  解放前,全镇人民还沿袭旧制烧柴灶,建国后,镇上居民逐渐用煤球、煤饼作为燃料,不仅减少了污染,也增加了安全系数。进入80年代,液化气逐步取代煤饼,1985年县煤气公司成立,拥有主要设备贮量400M3,槽车2辆总吨位18吨,平台灌枪等4支。固定资产原值231万元。全年可供气7000户,供气总量1580吨。由于供气方便,不仅镇上居民大部分使用液化气,农村用户也在逐步普及。
  六、交通邮电
  镇区南距杭州59公里,北离湖州55公里,东至上海210公里。建国前全靠水路,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船,脚划船和航船,轮船航线只有通新市、杭州、长安(接沪杭铁路)等几条。陆路仅德(清)武(康)、德(清)塘(栖)两条行军路,没有交通工具,全赖步行,严重制约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建国初期,航运增加班次和马力。增辟航线,同时建立航运公司,改造原有人力航船,建立机动航运船队,但因汛期洪水泛滥,水流湍急,常发生船翻人亡事故,不得不采取季节性停航措施,1970年为避洪峰,在东门城外新建客运轮船码头,保障汛期正常航行。
  1958年12月,武德公路建成通车,西通武康,与104国道衔接。1986年12月德新公路建成,1987年9月30日正式通车,东达新市,现已延伸到桐乡、嘉兴。德塘公路1988年完成基础工程,1989年3月通车,属508省道一段。1993年修通从砻糠山南麓,经乾元山南麓,到跨塘桥与武德公路衔接,不仅缩短了路程,而且大大缓解了镇区道路的压力。90年代初,又建成德洛、德钟、德龙、德禹、德三等县道。目前,城关镇四通八达,到各乡、镇都有公路相通。东门新车站建成,公共汽车可直达杭州、上海、苏州、宜兴、绍兴、义乌等地,还新增了卧车。现在每天由国营、集体、个体发出的大轿车、中巴车、小四轮,百余辆参加运行。镇上现有两家出租汽车公司,拥有数十辆小车,全天为旅客服务。
  邮电通讯,过去非常落后,线路短,邮亭少,设备差,电话为老式手摇机。1985年新建成邮电通讯大楼,次年开通HJP21型2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铺设地下电缆,实现了镇区电话自动化。1993年开通程控电话与全国联网,1994年底镇区装机5119部,大哥大260台,BP机1357台。新增邮政特快专递业务。
  七、环境卫生
  镇区街道排水昔靠暗沟或明沟。现在镇区主要的16条街,在道路建设的同时,配套铺设下水管道14461米,其中管径100MM的584米,540MM的2569米,380MM的7080米,230MM的3966米,150MM的262米,检查窨井215座,雨水井897座(详见附表)。
  改造露天茅坑和旧式坐坑,全镇共建起标准化公共厕所35座,户厕62263座中,卫生户厕5929座,粪便无害化处理户厕441座。
  环卫所现拥有主要环卫设备计,垃圾装卸车1辆,2吨以下垃圾装卸车3辆、吸粪车1辆,2吨以下吸粪车5辆,洒水车1辆,手拉木桶粪车3辆,环卫机械总功率25千瓦。1993年清扫面积10.9万平方米,清运垃圾2.4万吨,清运粪便1.55万吨。
  八、园林绿化
  民国17年(1928)在大家山北麓修建公园,占地7亩余,建有运动场,讲演厅、茅亭、高阁、四方堂、暖室、池塘、石桥等,经费以地方募捐为主。35年(1946)更名为中山公园。解放后先为县委所在地,后改为招待所。按现为东立花园酒店。
  80年代,新辟大家山公园,占地5.46公顷。筑有石级小径两条,建有凉亭,茶室等。后港胞施刚巽先生在公园内建“沧舲阁供人们游览憩息。1993年,在大家山西侧建公园大门,登山石级雕塑、喷泉、凉亭、种植花木,坡地遍植毛竹,为人们在晨间、傍晚劳动之余,提供休息锻炼之优美环境。
  镇区公共绿地面积5.9公顷,园林绿化面积9.6公顷,绿化复盖面17.6公顷,植行道树总计长5公里左右,主要街道南街、直街、县东街、县西街两旁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为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平方米。历年累计植树2.1万株。
  镇内绿化较好的单位计:康大公司(德清化纤厂)1000平方米;德清殡仪馆1600平方米,德清丝绸总厂1750平方米,原县府大院2800平方米,还有德清一中,德清第一人民医院,镇政府等。
  九、名胜古迹
  六朝窑址:分布在城山、焦山等地,黑瓷、青瓷兼烧,生产日用器皿,以鸡头壶为最著名。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北石壁山麓慈相寺,寺内有半月泉,宋元祐六年(1091)苏东坡曾偕友来游,题诗刻石、上书“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茂,郑嘉会,苏坚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后题一诗,字迹略小,诗云:“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款署“东坡”二字。今寺毁泉废,石碑移藏县博物馆。石壁山侧尚留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摩崖题记。
  下兰山阳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建造的文明塔,今尚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牛山麓南埭圩为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故里。
  县东街务前街交接处的清河桥(孩儿桥),系单孔石拱桥,宋治平年间(1064-1067)陈之芳任知县时建,现保存完整。
  溪东街尚有挺拔苍劲的宋代古柏,属全县古树名木之一。
  十、乾龙经济区
  乾龙经济区位于城关镇乾元山南侧,规划面积为1平方公里。1993年3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综合性经济开发区。区境东苕溪南北穿越,与大运河衔接。省道乔莫公路东西横贯,与320、104国道,沪杭高速公路相连。西距杭宣铁路莫干山站10公里,南距杭州国际机场19公里,交通便利。现已有30多家企事业单位入区落户,投资超亿元。东从争光化工厂,西至跨塘桥乔莫公路两侧,厂房林立,以乾元山为中心的经济区建设正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附录:城关镇城镇总体规划
  (一)修订和调整规划依据、原则、目标
  根据国家城市建设方针、政策,结合城关镇县治搬迁、乡镇扩并及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实际,城关镇修订和调整了“1984-2000”年的原“城关镇总体规划”。
  新城关镇总体规划以乾元山为中心,四面辐射,重点发展乾元山以南,逐步形成与武康接轨的战略思想。规划强调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在城镇用地空间形态上,用远景城市发展的合理框架来确定近期和远期的城市布局,并根据城镇的不同发展阶段,确定城关镇不同时期发展重点。
  本次规划的目标是: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和繁荣,在规划期内,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展现一个环境优美、文明繁荣的二十一世纪新城镇。
  (二)新规划的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范围划定为:南至城南排涝站,北至东山岭脊,西至秋山茅桥头,东至金星四仙桥。总面积为8.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分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近期规划:1994年-2000年,规划期6年。远期规划:2000年-2010年,规划期10年。
  规划用地:近期规划用地以原规划1990年建成区的2.69平方公里调整为2000年建成区5平方公里、2010年建成区8.5平方公里。
  人口规划:根据1993年底统计资料,全镇人口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万人。依照80年代以来每年平均递增速度推算,全镇非农业人口发展规模为:近期至2000年3.5万人(常规),4.5万人(超常规),远期2010年,5.5万人(常规),8万人(超常规)。
  (三)近期建设规划
  1、务前街靠长桥河边,原规划为绿化用地,现改为商宅房建设和沿河道路与绿化带,沿河道路宽为10米。
  2、原县府大院为原县府办公用地,现改为商贸用地,建造购物中心。
  3、原本城区静态交通设施缺乏,现在本城区安排2个停车场,一个设在城河里公房处,占地约10亩,一个设在东门城桥溪东街口内侧,占地约5亩。
  4、县桥河加盖封顶,辟为徒步区,以减轻城区交通拥挤状况和减轻县桥河的污染,不影响泄洪。
  5、增建大闸至乾龙经济区的12米龙门街道路。
  6、增建南门老汽车站经过供电局,辟开丁山至乾龙经济区的40米进城大道。
  7、调整医院路为9米车道。
  8、拓宽赵家弄、丁家弄为6-7米道路。
  9、规划公园路为10米道路。
  (四)调整规划用地
  1、乾元山南侧(从砻糠山户口处至龙溪港处)为商贸、住宅区。部分作一、二类工业区。
  2、德清丝厂两侧至金鹅山为工业小区。
  3、城东六号仓库路以北规划为工业小区。
  4、百凉山北侧为三类工业区。

知识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德清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本书系统地反映德清县境内自设县行政建制以来城乡建设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全志除列于卷首的总述、大事记外,共11编计29章。下限定在1993年,但根据需要,部分延伸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