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16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县城
分类号: K928.2
页数: 6
页码: 78-81
摘要: 武康镇,为原武康县县城。武康县前身永安县,县署设在今武康镇西五里的永安山(银山)山麓。道光《武康县志》:“后署在永安山下,俗名后市,即永安旧署,今成村落”。晋太康元年改名武康县后,县城迁乌回山南、余英溪北岸。隋仁寿二年迁余英溪南。唐广德元年,袁晁进军浙西,毁为废墟。二年,县令庆澄复在溪北筑城,三面濠堑,设城门四:东抚云、南朝恩、西怀安、北平远。宋建炎末年毁于兵燹。解放后,武康仍为县城,至1958年撤销县建制为止。1994年5月,德清县委、县府搬迁武康镇。武康县初名永安,因县治在永安山麓,以山名县。
关键词: 县城 德清县 建置

内容

第一节 武康
  武康镇,为原武康县县城。武康县前身永安县,县署设在今武康镇西五里的永安山(银山)山麓。道光《武康县志》:“后署在永安山下,俗名后市,即永安旧署,今成村落”。晋太康元年改名武康县后,县城迁乌回山南、余英溪北岸。隋仁寿二年(602)迁余英溪南。唐广德元年(763),袁晁进军浙西,毁为废墟。二年,县令庆澄复在溪北筑城,三面濠堑,设城门四:东抚云、南朝恩、西怀安、北平远。宋建炎末年(1130)毁于兵燹。
  宋代曾一度建镇,据董斯张《吴兴备志》记载:吴兴在景德初(1004)有管镇二十四……安吉、长兴、德清、武康、新市、四安、梅溪……至熙丰间(1068-1085)止存其六……新市。
  解放后,武康仍为县城,至1958年撤销县建制为止。1994年5月,德清县委、县府搬迁武康镇。
  第二节 城关
  德清县前身武源县,县治设下兰山麓杨贾坞。天宝元年改名德清,始迁移至百凉山南现址,未建城郭。宋初,筑土郛跨余不溪。南宋德祐年间(1275-1276)始筑石城。明初因修海塘,搬用城墙石块,只存土郛。城周四里余,开七门,东曰行春、临溪,西曰西城、清商,南曰见山、广储,北曰武塘。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冯焕在要路四门,建筑石门,上设望楼,改临溪为拱乾,广储为峻明,西成为宾麈,武塘为礼辰。三十二年倭寇犯浙,湖州府推官方敏署理县事,重筑石城,城周773.5丈,高2.3丈,阔2丈,城垛1540个,敌台70个,月城10丈,设迎春(东门)、峻明(大南门)、见山(小南门)、宾麈(西门)、礼辰(北门)五门。疏浚城河两条,一从南水门金湾坝北至东水门蒋湾前,一从峻明桥经赤土山(小马山)南至西水门。解放后,城墙陆续拆除,今尚存大家山残垣一段。
  德清县城,宋代曾一度称镇。清末民初为城区,民国二十年始定名余不镇(以境内余不溪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8年建政为城关镇,仍为德清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直至1994年搬迁武康为止。附:县名考
  德清县初建时名武源,据宋谈钥《吴兴志》说:天授二年,县民戴德永奏武康东界十七乡,枕溪泽,通舟楫,饶鱼稻、竹茗、桑麻之利,请析置一县。以界内有武永塘(或作武承塘),遂置武源县。
  《吴兴志》又说:景云元年,令天下州县自天授以来改武字者,并复旧名,新置者议而改焉。二年,改武源为临溪县,同治《湖州府志》:改名临溪,以县临大溪也。
  天宝元年改名德清,《今县释名》(1931年版)说:德清,唐置,余不溪流经城中,一名清溪,其水清澈,县取名焉。按此说只讲明“清”字,“德”字没有着落。同治《湖州府志》载有宋代葛应龙的《左顾亭记》,文中对德清县名有一种解说:“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晋车骑将军山阴孔敬康(愉),人之瑞也。幼以孝闻,长以信著,晚以节称。温峤语之曰:能持古人之节,岁寒不凋,唯君一人。考其言行,订其初终,清正莫如焉。尝游余不亭(即余不乡),路逢笼龟者,买而放之溪,龟于中流左顾数四……自是人名溪为龟溪,而溪增美矣”。他把人(孔愉)和溪(清溪)联系起来,人有德行如溪水之清,故称为德清。
  武康县初名永安,因县治在永安山麓,以山名县。晋代改名武康,也是以山名做县名称,道光《武康县志》:“铜官山,本名武康山,昔以之名县。世传汉吴王濞采铜于此。唐天宝六年始改今名。”

知识出处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德清县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德清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本书系统地反映德清县境内自设县行政建制以来城乡建设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全志除列于卷首的总述、大事记外,共11编计29章。下限定在1993年,但根据需要,部分延伸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