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古今人物》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142
颗粒名称: (二)现代人物
分类号: K820.7
页数: 123
页码: 121-243
摘要: 本文收录德清贯现代人物二百余人,并记录其生平及史迹。
关键词: 现代人物 德清县

内容

潘申甫
  潘申甫(1847—1925),德清戈亭曲溪(今属钟管镇)人。父旭,以中医外科闻名乡里。他继承家学,从事外科理论研究,与兄吉甫等切磋医艺。清光绪间,著名经学大师俞樾患痔疮,多方医治无效,到曲溪就诊痊愈,题赠“术精祝刮”金字匾额。之后名噪沪、杭及皖南、苏南等地,慕名前来学医者100多人。
  他治疮疡,能遵循内科医理,刀法娴熟,医案委曲详尽,独具风格。后经子、孙及曲溪国医研究会整理,搜集验案300余例,编成《潘申甫医案》,颇得医林好评。
  除诊疗外,注重教育、研究,曾与族医及学生张彦英、王彤轩、吴谱农等成立“曲溪国医研究会”,分析疑症难症,编有《周身名位骨度》、《内经十二官》、《六淫问答》、《七情论》、《揣摩集》、《运气要诀》、《时用妙方》等书稿,可惜未刊。《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程森
  程森(1859—1925)字景川,德清城区人,清咸丰九年生。光绪末年,他结识了陈英士,参加反清革命。宣统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义后,在沪军都督府任职。11月7日,吴兴成立湖州临时军政分府。密令他返回德清,组织光复会。于11月9日光复德清,并派徐师善、程凤鸣分别到武康、新市先后宣告光复。浙江都督汤寿潜特召他到省。民国元年(1912)受任武康县知事。民国四年,辞职回德清,主事重修西险大塘,筹措经费,召集民工。是年冬,受聘担任续修德清县志总纂,遍历全县各乡,采访资料,亲自编撰,历时八载,完成了民国《德清县新志》稿十四卷。民国十四年(1925)新志尚未
  出版,卒于潘家弄住宅。另有《修德堂文存》四卷,《诗存》、《尺牍》、《笔记》、《杂钞》各二卷。
  唐鉴
  唐鉴(1863—1921),字幼轩,新市人。清同治二年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授民政部七品警官。宣统三年(1911)浙江光复,都督汤寿潜任命他为海宁县知事。民国二年(1913)浙督朱瑞荐任绍兴县检察长。三年,江西巡按使戚扬荐任虔南县(今江西南县)知事,时境内骚乱,民不安生,他督率警佐许俶叔,剿毙匪徒60余人,匪首谢火云投诚。奉令嘉奖,并给五等文虎章。民国六年,调任江西弋阳县知事,八年又调万载县(江西),民国九年(1920)辞职归里。拟编纂《新市镇志》,未竟而卒。民国《德清县新志》有传。
  冯震
  冯震(1864—1922),原名毓润,字紫萸(子馀)、萸生,德清洛舍人。清同治三年生,光绪二十七年丑科(1901)举人,(《洛舍镇志》为光绪二十九年),安徽法政学堂毕业,任池州府学务佐治官。宣统元年(1909)经济科考试优等,升襄校官。高等审判厅民庭推事,安徽五河县知县。辛亥光复,安徽都督孙任命他为安徽贵池县民事长。民国元年(1912)荐任县知事,因亏损国库,次年离任。后任德清县议会副议长、议长。民国七年,主持重修大通桥,又捐资办学,运盐助商,乡民称善。民国十一年(1922),正月初八卒于家中,年59岁。民国《德清县新志》有传。
  傅范淑
  傅范淑(1868—1930)字藜痴,德清人。女诗人。傅云龙女。上孝父母,中友兄弟,下爱侄辈。其父故世后,须臾不离母亲,克尽孝道,终身未嫁。曾在其二哥范初办的小学校里任教。她15岁那年,曾因“割股疗亲”,影响扩大到日本,受到朝廷旌表。
  傅范淑“酷爱山水花木和名山胜地”,勤奋诗画和书法,著有《小红馀籀室吟草》二卷和医学杂志若干卷。如“春日行”一诗曰“海棠清露杨搓烟,何拟霜叶红秋边。仓庚紫乙花中天,啁啾声来圆复圆。如歌互答如管弦,妙手偶得诗自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古代女作家集》收入了范淑的一些诗作。俞曲园曾赠以诗相赞。
  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二十七日,其母李氏夫人病故,在料理完母亲后事后,范淑于同年八月十二日吞服大量安眠药自尽身亡,一代才女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以身殉母。终年63岁。民国《德清县新志》有传。
  金有恒
  金有恒(1870一1921),一名寿生,字子久,德清县大麻镇(建国后划归桐乡县)人。清同治九年十月十五月生。父芝石,精儿科;弟有壬,也以医名。他继承家学,二十岁始行医,没有几年,医道日高,声名大振。光绪三十年(1904)被土匪绑架到太湖,勒索一万元。幸亏土匪中有个姓董的,早年金曾为他治病,董便设法使他脱险。他行医三十几年,治救病人无数。这期间曾到杭州葵巷,上海董家渡
  以及天津、苏州、无锡、湖州等地施诊,求治者纷至沓来,门庭若市。民国三年(1914),兴武将军督理浙江军务,朱瑞几次延请按脉,聘任为督军署一等军医顾问。晚年名达北京,民国四年(1915)冬,被北京政府电召入京治病。民国九年(1920),皖督倪嗣冲也邀约就诊,并坚留不放,后经多方设法才得脱身回来。不久得病,民国十年(1921)七月九日卒,年五十二岁。著有《问松堂医案》及《金子久医案》传世。
  金氏对《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金元四大家,温病诸家学说,能深入钻研,融会贯通。
  他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对民间土方,也善于吸收和应用,而且医德高尚,对达官巨商从不阿谀逢迎。对贫苦病人,从不计酬多少。
  他为安徽督军倪嗣冲治病时,在督军府诊治二十多天,开处方二十九张,当时上海《新闻报》曾将处方分日刊载,流传甚广。
  他在东南和青浦陈莲舫齐名。门人满江浙,先后达150多人。
  注:民国时期大麻镇属德清县。
  李馥泉
  李馥泉(1873—1935),字文鉴。德清县新塘人(今士林)。自幼好读经书,弱冠后发愤学习,光绪中期秀才,后考取贡元。李家藏书十余橱,馥泉天天在书斋中学习,寒暑不懈。
  他善于书法,能写真草隶篆行五种体式外,精于魏碑。擅长绘画,凡山水花鸟松竹鹿鹤,工笔细致。县内和南浔、湖州等地人士都慕名前来求画,有请他画中堂、扇面等,民间流传甚广。其后又以金石雕刻驰名。
  李馥泉在家乡捐资办“蒙童馆”,贫家不收任何费用。他还捐资
  修桥、铺路、造凉亭和周济疾苦孤寡做善事。
  民国初期被选为德清县议会议员,后任议长。他博古通今,对旧格律诗词年有写作。其“题照”诗云:“同年同貌不同形,今此须眉五十春。戎马未如归马逸,何须海浪蹈浮沉?”
  俞箴墀
  俞箴墀(1875—1926)字丹石,号德孟,笔名天游,德清人。清光绪元年十月初五生。北洋大学毕业。历任无锡竞志学校教员,厦门集美学校教务长,江苏省立图书馆主任,京师图书馆与经部主任,燕京、汇文大学教授。
  曾任韩国甑南浦领事,国务院咨议等职。译著有《荒服鸿飞记》、《黑白记》、《黑肩巾》、《新飞艇》等多种,由中华书局及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十五年(1926)六月二十八日卒,年52岁,葬万国公墓,碑题:“天下畸零人之墓。”
  嵇炳元
  嵇炳元(1875—1938),字旨美,德清人。清光绪元年生。清末增贡生。浙江蚕学馆毕业。以同知任用分发在河南候补。清末回籍省亲,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德清光复,推选为民团局长。民国元年(1912)十月,河南省布政司王推荐他任巩县(今河南巩县)知事。二年四月由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张凤台荐任,历任登封、洛阳等县知事,摄行河洛道道尹。嗣由湖南都督汤乡铭辟为清乡统领,兼任湘潭、长沙县知事。历资简任湖南实业厅厅长,给三等嘉禾章。民
  国九年(1920)因身体欠佳卸任回藉,后在盐务署任用。回家后长期卧病,二十七年(1938)五月十五日,卒于谈家弄住宅,年六十四岁。
  俞同奎
  俞同奎(1876—1962),字星枢,号聚五,德清人。清光绪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市)。光绪十八年(1892)毕业于福州英华学校。因父母双亡,赴苏州投靠叔祖父俞曲园,攻读国文。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次年被学部选派出国留学赴西欧,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化学,1907年获化学硕士学位。后到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深造。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与李景镐、吴匡时、陈传瑚等留学生在巴黎成立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先后任临时书记、会长、评议员。
  1910年回国,清廷授与格致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任京师大学堂理科教授兼化学门研究所主任,主讲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1914年任北京大学(原京师大学堂)教科书编委会化学主编。编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等大学教材。1916年,俞同奎在北京大学设立的评议会里,被选为评议员。1918年,俞同奎任理科研究所所长兼化学门主任,主讲物理无机化学。1919年,各系成立教授会,聘为化学系首任化学系主任兼教授会主任,对化学系课程设置、成绩考核等作出规划,并筹建化学实验室。期间,还担任过北大教务长。1920年,调任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后改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兼有机化学教授,主讲定量
  分析等课程。1922年,与陈世璋等发起成立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工学会,创办《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并任总编纂。后因患病,不适宜教育,9月,调任南京教育部大学生就业委员会主任。1924年辞职。同年11月,教育部调俞同奎回北京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参与负责对宫内的房产、文物、珍宝的甄别和登记造册,系统整理建立档案。12月,任交通部技正。1925年,俞同奎任理事兼总务处长。1928年11月兼任北平大学工业院院长。1933年11月,调回南京教育部。12月,调任全国经济委员会技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俞同奎随政府西迁内地。先后任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长沙、贵阳、昆明办事处主任。1947年1月,调任教育部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秘书。
  解放后,1949年7月,任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秘书。1954年3月,文化部任命俞同奎代理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1956年,改组为古代建筑修整所,继任所长,对我国古代宫殿、园林、坛宇、寺庙建筑,亲自进行勘查,提出维修方案和保护措施。著有《略谈我国古代建筑的保存问题》、《伟大祖国首都》、《谈万里长城》等。
  1962年2月28日22时,病逝于北大医院,遗体安葬在北京西郊万安公墓。
  许炳堃
  许炳堃(1878—1965)字埏甫,号缄甫,别号潜夫,谱名善培,法名圆照。清光绪四年十一月三十日生于德清县城溪东街许家宅。童年父母双亡,发愤自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在自家大厅内筹设务本学塾,次年正月开课,担任教师。二十九年一月赴日本留学。四月,入东京小石川清华学校补习。次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织选科。三十三年七月结业,次年七月回国,授工科举人。宣统元年(1909)参加殿试,考取一等,任内阁中书。是年夏,浙江巡抚增韫奏调回浙,办理教育和实业,任浙江劝业公所科长兼省立第一手艺传习所所长。次年十一月,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成立,聘为监督(校长)。浙江光复后任浙江盐政局秘书。
  民国元年(1912)一月,任浙江省民政部实业科长。四月,省立中等工业学堂改名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任校长兼附设机织传习所所长,兼任杭州纬成丝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秋,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省议员。民国六年,因办理实业教育成绩卓著,授予三等嘉禾勋章。九年秋,工校升格为浙江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校长。冬,当选为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十一年一月赴欧美考察高等教育和丝绸工业,次年四月回国。十三年一月因病辞职。
  此后至抗战前夕,先后任浙江省民政厅秘书、浙江省自治专修学校和浙江省警官学校修身教员,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教育部秘书、交通部简任秘书,中央政治委员会交通专门委员会委员。期间曾保释中共地下党组织德清县负责人许文谟和上海进步戏剧家沈西苓等出狱。建议德清试行五里方教育计划。抗战
  胜利后,聘为教育部上海特派员公署辅导委员会委员,三十五年任教育部上海区高等教育甄审委员会顾问。秋,当选为德清县国大代表,次年聘为上海市教育局顾问。
  解放后,1950年为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7月聘任为浙江文史研究馆馆员。1955年2月特邀为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委员。1956年7月加入民革,1962—1964年为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委员。1965年7月1日,因患前列腺病卒于上海寓所。
  吴玉
  吴玉(1879—1921)原名士贤,字润如,光绪五年生于德清城区。
  光绪三十年(1904),与许炳堃等赴日本求学,在校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07年归国,与陈英士等共图革命。辛亥革命后,在沪军都督府任参谋、秘书。第二年秋,政府简任江海关监督。在任期间,尽废繁文缛礼,以简肃获好评。
  民国五年(1916),应熊希龄之聘,出任天津五湖水利公署督办秘书,负责治河日常事务。与黄郛、谭人凤是莫逆之交。谭人凤曾赠他一幅对联,上书“自惭无能智仁勇,相期不朽德功言”。民国十年卸任,谭人凤荐辟为湖南知县,因病未往,不久卒于沪,年43岁。
  在职十年,两袖清风。灵柩返故里,全赖友人资助。许炳堃让出溪东街老屋,寡妻幼子始得安身。
  蔡焕文
  蔡焕文(1879—1947),字耘孙,号渭生。德清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三十二年(1906)四月,奉父命投奔山东烟台道台、堂兄蔡汇沧,协助批阅公文。次年,和蔡谅友同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三十四年(1908)经姚作霖介绍,由浙江提学使委任宁绍台省视学员。宣统元年(1909)当选为省咨议局议员,在咨议局会上,痛陈积弊,为陈叔通所赞扬。
  民国二年(1913),任浙江都督府财政司清理科、国税厅筹备处科长。三年任湖北财政厅总稽核兼征榷科长。同年十二月改任武昌征收局长。六年奖六等嘉禾章。八年二月应上海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之邀,赴沪任该行特聘员(秘书)。十二年春为浙江省财政厅秘书。十三年四月,任杭县茧捐局局长。同年十一月任内务部参事。十八年委任江苏省财政厅视察员,后又调任宜南丝茧税局局长。十九年二月赴镇江任财政部江苏财政特派员公署顾问、视察员。后头晕复发,请假回故里。抗日战争开始,全家避迁莫干山。二十七年三月赴上海,寓居徐家汇孝友里。民国三十六年(1947)九月十七日患肠炎在沪去世,终年69岁。
  俞寰澄
  俞寰澄(1881—1967),名风韶,号任庐,德清新市人,生于清光绪七年九月五日。16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
  光绪二十四年,赴吴兴南浔求学,与梁希、张静江相识,结成好友。毕业后,协同张静江、张澹如兄弟经营珠宝首饰。光绪三十一年,去法国巴黎办理珠宝业务时,遇见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并捐款资助反清革命。
  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二日,在沪与陈英士等商定武装起义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由于泄密,初战失利。陈英士冒险进局说降被俘。俞寰澄与杨谱生说服闸北警察署长陈汉钦带兵增援,遂攻克制造局,救出陈英士。上海光复,沪军都督府成立。俞寰澄和其他起义有功的李燮和等人被任命为都督府参谋。俞还兼任财政总顾问。十二月,江浙两省光复,俞回故乡。被浙江军政府都督汤寿潜任命为湖州军政分府主任。
  民国元年(1912),当选为浙江省参议会议员。次年四月,又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五年,五月,任浙江省府财政参议兼浙江各银行监理官。九月,任中国银行副总裁。次年,段祺瑞政府召开新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闻讯愤然辞去中国银行副总裁职务,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失败后,脱离国民党,弃政从商。在上海与友人开办上海市证券交易所,任理事,创中国证券交易之始。不久,自己创办了恒大金号,经营金融业务。当选为上海市商会监事,上海证券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其后又历任江南造纸公司董事长、东南信托银行董事、招商局业务部负责
  人、浙江省政府财务委员、禁烟督察处副处长、湖州旅沪公学董事等职。
  抗战开始,调广州任禁烟督察处广东省分处处长。日军攻占广州后,他避居香港,香港沦陷,他又回上海。留须明志,深居简出,避免敌伪纠缠,后远走南田(今浙江三门县)乡村暂住。抗战后期,被聘为浙江通志馆编纂。抗战胜利后回沪,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当选为常务理事。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动受到监视,经上海地下党安排,与黄炎培等离上海赴香港,受到潘汉年、夏衍等的热情接待。次年,由组织安排转天津去北平,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欢迎和接待。
  解放后,先后在上海、北京工作。历任首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首届中央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55年12月8日至11日,全国人民代表俞寰澄到德清视察,1962年,由县政府俞明进等陪同回故乡新市探亲。祭扫祖坟,并视察全镇。
  1967年4月29日病逝于北京。
  蔡远泽
  蔡远泽(1886—1945),字惠臣,号璋石。德清县人,现代采矿学家、教育家。14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后又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1907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采矿专业,获硕士学位,接着进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会计专业,获双硕士学位。1918年归国,任天津北洋大学采矿学教授,后升任教务长。1929年北洋
  大学更名北洋工学院任第任院长。1933年调财政部任盐务学校校长。1936年任重庆盐业研究所所长。次年赴日本考察盐政。回国后,因工作中与当局有矛盾而辞职。
  后至湖南创办焦炭公司,业务日益扩大,在湘、粤一带享有很高声誉。1944年日军在湖南疯狂烧杀抢掠,损失很大,难以为继。转至贵阳,创办中国煤矿公司。
  1945年病逝于贵阳中央医院。
  赵紫宸
  赵紫宸(1888—1979),祖籍杭县,清光绪十四年正月初三月生于新市镇四平路1号。宣统二年(1910)考入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后,民国三年(1914)被选送美国田纳西州梵德尔特大学,专攻社会学和哲学。民国六年(1917)毕业,名列第一,获社会学硕士与神学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吴大学教授,1922年任教务长。1926年应司徒雷登聘请,任北京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教授,1928年升任院长,兼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陶诗、杜诗。
  青少年时代就读教会学校,受神学博爱思想影响较深。19岁受洗礼加入基督教。后孜孜不倦致力于神学研究,东吴大学曾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在任教20多年中,曾作为中国基督教代表参加耶路撒冷、印度马德拉斯等地举行的世界基督教会议。民国二十一年(1932)赴英国牛津大学讲学。1941年,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赋诗170余首。1942年6月1日获释。1947年又去美国讲学,被普林斯顿大学授予神学博士学位,聘为名誉教授。8月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世界基督教协进会(WCC)成立大会,被选为六位大会主席之一。期间曾到美国、英国、荷兰、日本、
  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教务活动。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带领宗教学院学生到教会宣传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安定人心。9月作为宗教界5位代表之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会议。并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常委。1950年5月参加周恩来总理与中国基督教领袖的谈话会。此后积极参加基督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革新运动的发起工作。1953年,华北区各神学院联合组成燕京协和神学院,受聘为研究教授。次年8月,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为吴晗、邓拓、廖沫沙和翦伯赞等申辩,遭残酷迫害。1979年11月21日病逝于北京。
  他对西方古典哲学、东方古典文学深有研究,特别对美国尼勃尔神学,中国陶渊明、杜甫诗歌更具独见。此外,词曲、书法有深湛造诣。据德国格鲁厄博士所著的《中国的基督教神学家赵紫宸》一文介绍,生平著作达170多种。其中有诗集《玻璃声》、《打渔》、《南冠集》。
  魏镜
  魏镜(1889—1951),字步真。武康县(今德清)长安里人。民国初年,杭州浙江师范学堂毕业。民国九年(1920)选为武康县议会议长。十三年,他以县议会名义,呈请浙江省长张载阳要求收回莫干山西人房屋,其中有“西人借口建筑教堂,在莫干山购置山地。六、七年来,共达1600余亩,而来者愈多,购者愈广,且有私人名义互相买卖者,违约丧权,莫此为甚,应请据约交涉,以维国土”等语。这时期,曾在上海某报社当过编辑。
  民国十六年,他到南京任陆军编纂委员会委员。二十年,调任青岛市政府秘书。主要著作有《青岛指南》(旅游用书)。翻译编著了《温特华士平面几何题解》、《温特华士立体几何题解》等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他离开青岛回到家乡,经营竹木、茶叶、淡水鱼等商业。抗战胜利后,原青岛市长沈鸿烈调任浙江省主席,曾有信相邀,因年老辞谢。三十五年,任武康县文献委员会主任。三十七年,曾和孙逖先一同编写《武康县志》,未刊行。
  吴破我
  吴破我(1890—1966)原名永源,小名行生,号超白。德清县松山乡(今新市镇士林)人。
  出身于宗教世家,从小受神学熏陶。民国八年(1919)夏,南京神学院毕业,九月余杭教堂任传道士。
  民国十二年六月,与余杭张心一结婚,夫妻同心传播教义。十八年(1929)迁河南开封教堂,升牧师。三年后,复回余杭主持教务。民国三十六年,迁杭州教堂。越二年,复回新市,负责德清、新市、洛舍、干山、士林、白彪、戈亭等地教务。
  解放后赴杭州共商教务,1954年8月迁东街路太平堂,响应人民政府号召,成立杭州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任主任。1954年当选为省政协委员。继续主持杭州思澄堂、鼓楼堂、众安堂等教务,宣传“自治、自养、自传”宗旨,1966年1月卒于杭州,归葬德清。
  柯怡
  柯怡(1891—1917),字陶庵,一作韬暗,号石孙,又号胖公。德清人。
  他工书,善治印。真、草、隶、篆四体皆精。楷学颜真卿,篆书以石鼓、甲骨为主,苍健古朴,刚劲阿娜,现尚存印章30多方。吴昌硕曾刻多方印章相赠。1914年,他的作品参加日本东京博览会,获得金奖。灵隐寺大雄宝殿内左侧梁柱上还有他书写的匾额。葛岭路亭的朝南石柱上,保存着他的对联:“江痕斜界东西浙,山色都收里外湖。”
  他是杭州西冷印社的第一批社员。
  蔡继曾
  蔡继曾(1891—1967)字定武,德清城区人。早年和苏步青、陈建功等同时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纺织科。回国后,任嘉兴绢纺厂厂长。
  1939年任上海诚孚公司纺织总工程师。抗战胜利后,任山东青岛中纺公司八厂厂长。
  解放后,调任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总工程师。1950年7月1日,复任国营嘉兴绢纺厂厂长。1952年6月11日调回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任总工程师,后调任中国科学院华东纺织研究院研究员,从事丝、毛、麻纺织研究工作,被列为我国现代化丝纺织的创始人之一。
  1967年因患癌症卒于上海。
  夏墨农
  夏墨农(1892—1950)德清戈亭乡(现为钟管镇)人,系三代祖传医学世家。其先祖夏松泉精通中医内、外科及喉科,以外科盛名于世,毕生精研《内经》、《难经》。早年随祖辈悬壶于乡间,后到吴兴县菱湖镇(今为湖州市郊区)行医。1938年底,移居上海,在黄河路黄河新村行医。
  墨农行医四十余年,精通中医外科,而且巧取各家之长,重视临床实践,外治中善用刀法,惯用升降二丹。同时又以祖传配方,精心合制丹散膏药,成为提高疗效的关键环节。所以成为夏氏中医外科重要流派,闻名江浙沪,是江南一代名医。
  冯半江
  冯半江(1893—1931)德清洛舍人,擅古文,民国十四年七月,创办《德清新闻》报,开县内办报先河。民国十五年(1926)夏赴沪,在上海宝山路贫民住宅区,创办半江小学,低费招收贫困子弟入学。后受聘上海《晨报》主笔,著有《慈母与爱子》,1931年中风卒,年39岁。
  沈杰夫
  沈杰夫(1894—1975)名文荣,德清洛舍人。大麻金子久嫡派传人之一。
  年轻时,有志于教育事业。开办蒙童馆,免费教育贫家弟子。民国二年,乡中疫病流行,无钱求医者相继死亡,乃立志学医,四年满师回家开业。他看病不计酬金,贫寒之家还救济药费。当时上海一富商,胸痛不适,多方医疗无效。他通过辨证审因,见寸脉数中带虚,断为寒症,三剂起色,半月告愈,富商十分感激,邀他去上海开业,他婉言谢辞。毕生行医68年,医技仅传8人。
  毕生好学,以《伤寒》、《金匮》为日课,著有《沈杰夫医案》、浙江省卫生厅曾采集其验方,编入《浙江名老中医经验集》。
  林士谟
  林士谟(1894—1984)字可仪,德清武康三桥人。光绪二十年生。北京清华大学毕业,留学美国10年,获矿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南京工作,曾调到上海中央电器制造厂任厂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任南京中央建设委员会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任重庆日月电池厂厂长。抗战胜利后,到上海担任国民党接收大员。不久,委派为赴日经济考察团副团长兼第一组组长。三十六年(1947)去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
  1981年10月,林士谟携女回国观光,在大连市医学院探望了儿子林肯(照华)。1982年到武康、三桥探亲。1984年9月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病逝,终年91岁。
  史沛棠
  史沛棠(1894—1965),名维清,武康上柏人。15岁拜名医姚耕山为师,19岁返家开业。民国三年(1914),武康时疫流行,疫症似痢非痢,有身热下痢、粪便黑色诸特征。时用清热导滞法医治无效。他参照《类证活人书》中有关“三阴自痢外,其余皆是阳证”的论述,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贫苦人家用升麻代犀角,疗效良好。从此医誉鹊起,远近闻名。抗日战争时期,迁居杭州法相巷开业,并创办六通中医疗养院。
  1952年,会同杭州名医叶熙春、张硕甫等合资创办广兴中医院(后更名为杭州中医院)。1954年后,先后任杭州市中医院门诊部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中医学院院长等职。1960年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毕生好学,应诊之暇,手不释卷。娴熟《内经》、《伤寒伦》、《金匮》等医学经典,对《三因方》、《温病条辨》、《医宗必读》、金元四大学术论著,以及明清医录名著,无不深究精研。治病强调阴阳统一和平衡,并重视养生之道,特别注重辨证。用药主张少而精,治杂病主张调补脾肾,治热重视津液润涸。晚年对慢性病治疗更具丰富经验。
  除就诊外,积极参加科研、教育工作。著作有:《内经知要浅解》、《灵素选读浅注》、《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五运六气括要》、《内科诊治手册》、《妇科诊治手册》、《常用药物手册》等。
  1965年11月22日在杭州病逝。
  童润夫
  童润夫(1896—1974)又名有翼。德清县新市镇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先驱。爱国科学家。毕业于苏州工专学校,1916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并在和歌山纺织厂实习。1921年毕业于日本国立桐生高等专科学校。回国后,应聘于上海日商大康纱厂工程师。后出任上海鸿章纱厂厂长。1933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所属棉业统制委员会聘任他为技术专员兼技术主任。1935年以纺织科技专家身份出任上海诚孚信托公司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
  童润夫学成后立志报效祖国。在上海日商纱厂编译出版《纺织标准工作法》,并编成通俗讲义,给华厂作教材。1929年全权管理救活濒临倒闭的上海鸿章纱厂。1931年在《纺织周刊》上发表论文《如何才能打倒日商纱厂》。1934年,他代表棉业统制委员会与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多次洽谈,合作创办了“中国棉纺织染实验馆”。是我国最早的一家纺织科研机构。成为该馆的创办和领导人之一。抗战爆发前,童接受中南、金城两行之托,击败日商收买企图,收回了天津的北洋、恒源两厂自办代管权。后又为诚孚有限公司接管了上海新裕纺织一厂、二厂。在上海设立诚孚总公司,实现了他实业救国、科技兴业的宏愿,发展了民族工业。
  建国后,他继任诚孚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后由国务院纺织工业部任命为上海市棉纺织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研究委员会主任。1957月7月,在上海市知识份子座谈会上,受到毛主席接
  见。1958年受组织派遣去原苏联、东欧考察。童润夫晚年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并兼任《纺织周刊》常务编委,编译国外有关科技资料。“文革”期间,他深受迫害,于1974年8月含冤去世,终年78岁。
  董锡祺
  董锡祺(?一1938)又名智康。德清县后坞乡(今筏头)铜家村人。早期在浙江省武备学堂毕业,后又到保定军官学校深造。与夏超(浙江军阀)、邱炜(国民政府军政部运输处长、津浦铁路局局长)是同学。1926年在夏超麾下任独立一团团长、副师长等职。后又任省警察局一署二署署长、津浦铁路局公益课课长。晋陆军少将衔。曾代表津浦铁路局参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谈判。
  1938年故世,葬归故里铜家村。
  刘于武
  刘于武(1896—1951),字康侯。小名炎能,号旷鸥,武康人。祖籍安徽徽州。
  青年时在南浔小学执教。民国十七年(1928),由省民政厅长湖州人朱家骅介绍,调武康完全小学任校长,不久又兼任武康县政府民政科长。民国二十二年秋任吴兴县政府主任秘书。半年后公费赴沪就读上海法政学院法律系。民国二十五年初,经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部属的推荐,任福建省政府参议,永春县县长,后调省行政人员训练所任导师。二十六年,调樟州第五专员公署任主任秘书长
  兼军警联合稽查处及七十军军部秘书。后又被委任南平专署公署主任秘书。抗战胜利后,移居杭州小营巷,挂牌律师业务,任《天行报》社、和丰茶行等处常年法律顾问。1946年当选省参议员,1947年当选武康县国大代表。
  杨莲青
  杨莲青(1896—1950),小名阿奎,新市镇人。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六日生。父亲曾开书场,他在书场耳濡目染,对曲艺萌发兴趣。恰值知名艺人全如青在新市说评话《五虎平西》,于是拜全为师,学说评话。因擅长说功,故改《五虎评西》为说功书,后更名《狸猫换太子》。说书中他吸收戏曲表演艺术,模拟人物呼之欲出,特别是塑造奸臣形象的“白大面”,能牵动两颊,更为出色。三十年代,名噪江浙,红极一时,成为“大响当”。杨莲青弟子遍布浙江,以伯字排辈,说书名家顾宏伯、金声伯为其嫡传弟子。
  1950年8月16日晨3时卒于上海。1980年,弟子顾宏柏、金声伯偕再传弟子吴君玉在江苏吴县木渎镇为他设坟立碑。
  蔡经德(经贤、经铭)
  蔡经德(1897—1964),字延德,号昕涛。德清城区人。1923年官费留学,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纺织科毕业。先后在杭州虎林公司、上海大美绸厂任工程师。后集资办华美绸厂、中国丝业公司、上海丝织联营公司等任总经理。建国后,企业公私合营,调任浙江省轻工业厅丝绸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在职病故。
  兄经贤(1891—1970),字延寿,号谅友。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1913年任杭州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主任,1914年创办虎林丝织公司任总经理。民国九年(1920)当选浙江省议会议员。民国十八年(1929)虎林丝织公司停办。后在上海合资办大美绸厂,二十六年停办。
  弟经铭(1902—1986),字延伯,号友三。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科毕业。民国十五年回国,先后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执教、上海五洲固本皂厂、杭州大冈电化厂任总工程师、衢州化工厂电石分厂研究员等职。1962年因病离休。
  沈兹九
  沈兹九(1898—1989),女,原名沈慕兰,笔名兰。德清县城关镇人。中共党员。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宣传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进步文化事业的开拓者,全国人大第一、二、三、五、六届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原全国妇联常委、主席团委员、宣教部长兼《中国妇女》月刊总编辑,中国民盟中央常委。
  沈兹九于1913年在德清高小毕业,随家迁居杭州。1919年毕业于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赴日就读于日本女子高等师范艺术科。1925年回国,先后在浙江女子师范、南京汇文女中执教。1932年夏入中山文化教育馆上海分馆从事翻译工作,担任《时事类编》助理编辑。1934年2月主编《申报》副刊《妇女园地》。1935年
  7月在杜君慧等协助下,创建、主编《妇女生活》杂志。1936年撰写出版《世界女名人列传》,并与罗琼合译苏联柯仑泰名著《新妇女论》一书。沈兹九是上海妇女救国联合会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1936年11月22日,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被捕,她参加了宋庆龄、何香凝带头签名发表的《救国入狱》宣言,并随宋庆龄等人赴苏州国民党高等法院,以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1937年冬,撤退到武汉,任战时儿童保育委员会常务理事。1938年5月参加宋庆龄在庐山召开的各界知名妇女谈话会,在会上配合邓颖超等进行活动。会后任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文化事业组组长,主管《妇女新运》会刊,同时继续主编《妇女生活》。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下半年赴皖南新四军军部。1941年受党的指示到上海,再辗转到新加坡,协助胡愈之工作,不久与胡愈之结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她参加“新加坡华侨文化界抗敌动员总会”及其战时工作团,后又撤退到苏门答腊岛,组成抗敌性质的同仁社,度过了三年零八个月的艰苦流亡生活。
  抗战胜利后,沈兹九和胡愈之回到新加坡,创办南洋出版社,编辑出版《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月刊,后又编辑《南侨日报》副刊《南风》。
  1949年初,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加了筹备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后当选为全国妇联常委、任宣教部长兼《新中国妇女》月刊总编。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56年当选民盟中央委员,任三、四、五届常委,1959年任民盟组织部副部长,1980年任民盟联络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
  1989年12月2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蔡镇瀛
  蔡镇瀛—1978),初名镇海,字海观。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生于德清溪东街莫家弄。民国十一年(1922)毕业于北京大学应用化学系。求学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系率先闯入曹汝霖住宅的4名学生之一。民国十五年十月赴德国达姆城工业大学深造。后到瑞士苏黎世大学任研究员。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回国。翌年任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教授。民国二十一年调任上海江南造纸厂工程师。当时纸张紧缺,他试验用芦苇轧浆造纸获得成功,开辟了造纸工业的新原料。民国二十三年调任南京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秘书。民国二十六年辞职,任苏州华伦纸厂工程师。次年,赴浙东丽水碧湖,任浙江省工业改进所总技师、所长,兼龙泉纸业改进场场长,发明不需漂白、适用于印刷的手工新闻纸。三十六年调任东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辽宁纸浆造纸公司工务处长、丹东造纸厂厂长。次年改任私营川嘉纸厂、温州西山造纸厂工程师。
  解放初,应邀筹建湖北造纸厂。1953年建成,后试用当地龙须草造纸成功,为造纸工业使用草质原料开辟新途径,曾两次赴京传授经验。同年3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等功臣称号。1954年7月当选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负责筹建天津造纸学院,任教授。翌年任国营燕京造纸厂总工程师。1958年任北京轻工业学院造纸系教授。
  1975年退休居沪。1978年3月7日逝于寓所。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德清人,1900年1月8日出生苏州。1919年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先后在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校任教多年。
  他早年参加新文学运动,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1922年1月,他和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创办“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月刊。同年3月,第一部新诗集《冬夜》出版,7月完成《红楼梦辨》一书完稿,1923年《红楼梦辨》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28年散文集《杂拌儿》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30年线装诗文集《燕知草》上、下册出版。1933年,散文集《杂拌儿之二》出版,1934年《读诗札记》出版,11月《读词偶得》出版,1936年《燕郊集》出版。1952年9月《红楼梦辨》修改本《红楼梦研究》出版。1980年《古槐书屋词》二卷本出版。
  解放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立,任研究员,完成《红楼梦》八十回本的校勘工作。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研究室研究员。
  1945年9月加入九三学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54年俞平伯《红楼梦研究》遭批判,文化大革命中成为批斗对象,1969年下放到河南息县干校劳动。
  1986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举行庆贺会。同年11月应邀赴香港讲学。
  1990年10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童益君
  童益君(1900—1995),又名寿慈,女,德清新市人。系清末维新派官吏童米荪之女,北京西城区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妇女委员会委员及妇女联合会委员。
  1921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曾任镇江四成蚕种制造场场长,中国蚕桑改良会赴乡指导,推广新式育蚕,取得显效,后由中华职教社开办的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董事长冷御秋及董事黄炎培聘她任该校蚕桑科主任。1930年,她与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银行家资耀华结婚,不得已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做了一名相夫教女的贤妻良母。资耀华以后成为一名中国著名金融专家。长女资中筠,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次女资华筠,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研究院原院长;三女资民筠,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副教授。她富于牺牲精神,厚人薄己,在十年浩劫中,随丈夫下放到河南信阳马集镇,当时虽心脏病缠身,为了支持时任中国银行总行参事室主任的丈夫的心愿,保护好参事室所收集积累的近千万字货币史资料免遭劫难,随身带上这十几箱宝贵资料,使《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南京政府及北洋时代)、《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及《清代外债史资料》这三本史料巨著能在文革后顺利整理编辑出版,这与她的支持、鼓励分不开的。童益君不愧是一名爱国、爱民、爱家的浙江德清女杰。
  徐恒寿
  徐恒寿(1900—1982),字祝如。德清县城区人。浙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毕业。留学德国。历任浙江省建设厅技正、宁波市公用局局长、江苏省长途电话交换处处长等职。解放后,任上海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1982年2月18日逝世。享年83岁。
  钟兆琳
  钟兆琳(1901—1990)号琅书。1901年8月23日生于德清县新市镇。著名的电机专家、教育家、一级教授,江泽民同志的老师。192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获学士学位。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到美国西屋电器制造公司当工程师。1927年应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科长张廷金的邀请,他毅然放弃在美国优厚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国在交通大学和西安交大任教60余年。
  钟兆琳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指导研制成功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发电机和电动机,载入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册。
  解放战争时期,钟兆琳是著名的民主教授。1947年加入民主建国会。
  建国后,他继续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1957年随学校迁至西安,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主任,后又担任校务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一直到逝世。
  1962年,钟兆琳加入九三学社。他曾担任第一、二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
  钟兆琳是我国电机制造工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受到海内外的学生以及电工界、教育界、科技界人的尊敬。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科学院院士田炳耕、世界电脑巨子王安等均是他的学生。1989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西安交大看望他的老师们,首先谈到“我们的系主任是钟兆琳教授,现在他住在华东医院。我在上海时,几乎每次去华东医院,都要去看望他,直至现在,我对钟老师总是毕恭毕敬的”。
  1990年3月22日,钟兆琳在病重之际留下遗言,把他工资积蓄的2万元赠给了学校,西安交大以此设立了“钟兆琳奖学金”。
  1990年4月4日逝世,享年90岁。在上海举行的追悼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丁关根,科学家钱学森和他早年的学友陆定一送了花圈。
  钟昭华
  钟昭华(1901—1995)(女),德清新市镇人,清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生。幼年在新市益智女子学校求学,1919年杭州弘道女中师范科毕业,长期从事幼儿教育。曾任江苏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女中、上海大夏大学幼儿师范教师兼附设幼稚园主任,1937年赴昆明,创办昆明师专实验幼稚园。继而转成都,创办成都第四保育院任院长。复转重庆,1941年赴江西,协助陈鹤琴创办江西实验幼儿师范学校,任主任。1946年赴美,在密执安西部州立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进修。1949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市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幼教系、教育系副教授、教授。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顾问,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一生贡献于幼教事业,是全国幼教事业的专家、学者。
  著作有《世界儿童节奏集》、《儿童游戏》、《儿童故事》、《怎样办幼儿园》等七种,主编《中国近代幼教史资料汇编》。
  1995年9月2日病逝上海,终年95岁。
  许孙穆
  许孙穆(缪)(1902—1971)字梦梅,号溪西,小名鹤轩,别署乌巾山民,乌巾子,德清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九日生。民国十二年(1923)毕业于浙江工业专科学校,学工艺织物图案。毕业后,醉心绘画,继承家学,又得岳父吴待秋指传,对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精妙,篆、隶、真、行书及治印等也精湛,并精于书画鉴定,收藏颇丰。
  抗日战争时期,曾以书画为生,寓居上海巨鹿路。1944年回新市,1946年又到上海。
  解放后,在上海任美术教师。1961年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任书画组负责人。1964年,中国书画展在日本开幕,他的古隶字联“我欲因之梦寥廓,人间正道是沧桑”,深得友邦人士好评。1965年,举办上海市文史馆书画展,他的20多幅作品,为人称道。
  1971年11月23日因患肺癌卒于上海,葬洞庭东山法海寺后,碑题“德清人乌巾子之墓”。
  1977年上海政协参事室举办名人书画及遗作展,他的书画作品得到郭沫若的赞赏。
  王仲劬
  王仲劬(1902—1940),又名琪宝,化名扫红(少红)、财富,新市镇人。家居西栅王家弄。自己开设中医外科诊所。
  1927年3月王任国民党(左派)德清县党部筹委会委为第二区党部(新市)常委。1927年5月,由北伐军第十七军党代表许淡秋介绍入党,成为德清县内第一位共产党员。入党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瞿乃臧、柯淡云入党。在新市镇建立全县第一个党支部,任书记。1929年6月,任中共德清县委组织委员兼新市区委书记,领导西葑漾利农丝厂、士林、新桥、西庙桥、杨墓等党支部。1930年月,县委书记许斌(文谟)赴沪参加中共中央干训班学习,由他负责县委工作。在抗战时期,他投身抗日斗争,揭露盘踞在新市的太湖惯匪周明三、国民党顽固派周良斌破坏抗战阴谋。
  1940年6月遭周良斌部下劫持,7月2日遇难于下塘村太平桥堍(在孟西村南今桐乡市晚村乡)。
  沈文纬
  沈文纬(1904—1987),又名沈闻天,德清人。1917年由叔父介绍到杭州纬成公司缫丝部做学徒。1924年10月赴日本东京国立蚕业学校读书学习。在日本期间,于1926年6月参加中国国民党青年会支部(左派),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10月学成回国。继续在纬成公司缫丝部工作。由于思想激进,于1927年2月被厂方开除回德清。在房宇园帮助下,加入国民党左派德清党部。1928年秋,在勾里西葑漾利农丝厂工作期间,按照在日本留学时学到的初步马列主义知识,组织“制丝研究会”(对内称苏维埃联盟),并以此会
  的名义,秘密宣传革命,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后组织发动全厂工人罢工一星期,达到缩短工时,增加工资之目的,并发展了在罢工斗争中表现积极的嵇娥、杨逢生、钟三吴等人入党,建立了中共利农工厂支部。1929年6月,中共中央浙北巡视员、杭州中心市委书记郑馨来德清视察工作,由房宇园介绍,经郑馨批准,沈文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不算正式党员)。并担任县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期间,在新市以教书为名,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党的组织。是年11月,由于遭国民党追捕暂时隐蔽杭州。1930年赴上海寻找党组织没有结果。1934年去四川大华丝业公司。1936年著《中国蚕丝业与社会化经营》在上海生活书店出版。1937年回浙江蚕丝统制会工作。1944年因新疆发展蚕桑,故前往新疆工作。1946年离开新疆去上海蚕丝公司工作。1947年5月回杭州。解放初期,又赴上海工作。1955年从上海调入北京中国丝绸公司。1,958年又调入江西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管理蚕丝业务。1973年退休。1982年5月接受江西省人委特发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工程师证书。江西省蚕桑学会成立时,当选为委员。是年,《论烘茧及其他》、《烘茧干燥程度茧层率鉴定法》在中国蚕学会陕西年会上获奖。1987年1月在杭州病逝。
  沈西苓
  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德清城区人。民国二年(1913)随家迁居杭州。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日本,进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后结识了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等人,使他在艺术上有所升华。1924年,在日本筑地小剧场实习美工,1928年回国后,参加了创造社,同时执教于上海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1931年进入电影界,先后在天一、明星等影业公司任职,编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等影片。1937年转入联华电影公司。为纪念鲁迅,曾计划把《阿Q正传》搬上银幕,但未能如愿。接着又将曹禺的《日出》改编成电影。于7月中旬开拍,因“八·一三”抗战爆发而停顿。
  期间,于1930年2月和许幸之等人发起组织我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3月,与鲁迅等人联名发起并组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2月当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并担任宣传部领导工作。1937年7月当选为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常务理事。次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当选为第一届理事。
  同时,他又是戏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从日本回国后,1929年11月与夏衍、冯乃超、郑伯奇等人组织艺术剧组,演出《炭坑夫》、《西线无战事》等剧。1933年参与轰动一时的《怒吼罢,中国!》的联合演出工作。1936年,在夏衍的协助下,将爱尔兰剧作家西恩、奥凯西的《求诺和孔雀》改编为《醉生梦死》,并亲自执导。还积极从事国防戏剧运动,与夏衍、于伶、凌鹤等集体创作《撤退赵家庄》等。抗
  战爆发后,又集体执导《保卫芦沟桥》,在上海蓬莱大戏院演出,轰动全市。期间,还创作了《在烽火中》、《罗店夜战》等独幕剧。当上海成为孤岛时,他和姐姐沈兹九一道离沪赴汉,后迁居四川,在重庆、成都导演舞台剧《民族万岁》、《塞上风云》和《一年间》。1938年夏,他加入中央电影场,担任编导委员,拍摄《中华儿女》,1939年9月完成公映。是三十年代电影界著名人物之一。
  1940年12月17日因伤寒病逝重庆。
  莫善祥
  莫善祥(1904—1984),德清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教授。1926年毕业于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电机工程系。历任上海造船学院副教授,1952年调人上海交通大学,历任机械工程系教授、工程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57年被错划右派,1979年复任后,为教研室主任。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第一届理论图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工程图学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工程图学中画法几何、射影几何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发表《小圆角处理—渐灭线与过渡线》等论文10余篇。著有《画法几何》、《轴测投影》、《曲线曲面》、《透视对应》等。参与《辞海》(1979年版)的编纂工作。
  1984年8月,应“国际工程图学会议”的邀请,赴北京开会,会议期间劳累过度,在返沪途中,心脏病发,经德州市地区人民医院会同上海中山医院医师抢救无效,于9月2日下午逝世。
  蔡圭青
  蔡圭青(1905—1964),名章,小名阿圭,号左顾、春泥庵主、云上草堂。德清人。童年在他舅舅开设的“祥泰纸行”当学徒。后随迁杭州湖墅另开“公信纸行”。不久,“公信”行发迹,设新址于上海,圭青也随之升职,负责经办业务,时年23岁。“一·二八”事变中,上海“公信”毁于战火,返杭后,他新设“开元纸行”。结识许多文化界人士,加之酷爱文物,收藏名家字画与日俱增,观赏揣摩,遂精评鉴。
  圭青善治印,书法学刘石庵体,颇有成就。对散失各地的金石碑刻,搜集不遗余力,与画家黄宾虹结交甚笃,时有画稿相送。
  晚年居杭州延龄桥堍,生活清苦。1964年2月中风而卒,葬德清乾元山。死后,全部字画藏品悉赠杭州市文化局。
  遗著有《春泥庵谈艺录》、《中国的刺绣》,未刊。
  钟兆琥
  钟兆琥(1905—1987),德清新市人。钟兆琳之弟。1927年上海交大电机系毕业。赴美留学。1932年4月参加“全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任秘书。同年10月,由进步组织介绍到苏联。1941年6月回到祖国。建国后,担任南京大学、沈阳东北工学院等校副教授、教授。1954年6月起,历任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编审、副总编等职务。1971年退休。
  钟兆琥一生大部分时间为高等学校教材服务。五十年代中,组织翻译苏联教材及编审高校工科自编教材。六十年代中,主持校订《简明综合技术辞典》译稿近百万字。退休后继续为出版社校订译稿。1987年1月22日去世,享年83岁。
  蔡昌年
  蔡昌年(1905—1991)德清县城关镇人。当代电机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
  1924年毕业于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大工学院前身)电机工程科,获学士学位。曾任江苏省江都振扬电气公司主任工程师、建设委员会设计委员、资源委员会岷江电厂总工程师、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工程协理兼石景山电厂主任等职。1945年至1948年为美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
  解放后,蔡昌年先后担任东北电管局调度局副局长、局长兼总工程师,东北电管局自动化办公室主任兼技术改进局总工程师,东北电管局副总工程师。1960年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主任。1980年起在水电部电力科学研究院从事培养研究生工作。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著编有《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电力系统动态稳定计算的几种方法》、《略论电力系统无功电源的规划和控制问题》等教材和专著。
  徐克芳
  徐克芳(1906—1956)字芷青,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出生于德清新塘乡(现士林)。民国时,毕业于湖州师范。抗战时避难到衢县,1941年江西铅山任县政府教育科长、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精书法篆刻绘画。1946年经友人篆刻名家韩登安介绍加入“西冷印社”,与潘天寿、黄宾虹、余成天、钱君匋、吴待秋等交往甚密,黄宾
  虹还给《芷青印存》题词。1956年冬病逝。文化大革命时期,其妻将收藏的零星文物及《芷青印存》一箱,共33册,捐献给德清县文化馆,现藏德清县博物馆。子徐彰,吉林省劳动人事厅调研处处长。长女徐彤,北京市中日友谊医院副院长。
  徐开源
  徐开源(1908—1985)德清县城关镇人。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3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32年起先后执教于浙江大学、广西大学理工学院、四川大学理工学院、英士大学、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大学等高校。教授微积分、物理、电磁学、电机工程、电机设计、工业企业供电、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等课程。他还承担过“上海地铁配电所设计”,“上海与南汇县农业电气化规划”。“两线一地制供电对通讯线的干扰”,“工业企业供电特征及负荷计算”等科研工作。1958—1959年参加了西安交大的建校工作。
  徐开源于1983年,获得国家副主席王震授予的“献身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电工学院(筹)电力工程系教授。还先后担任《机电词典》电力分科审稿负责人、《船舶工程辞典》电力分科主编、《辞海》主要校订者之一,是我国电工界的老前辈。著作有《工业企业供电》、《安全技术与防火技术》、《农村供用电安全技术》等科技工具书。文艺创作有《求是诗词稿》1册、《花树轩词稿》5册。
  许德纪
  许德纪(1908—1997)字葆真。德清城关镇人。著名教育家和我国电讯事业的开拓者。1926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32年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次年赴德国深造。先后在柏林德力风根无线电机制造厂和柏林工业大学电讯系实习、进修。1939年携眷回国,成为我国电讯事业的开拓者,国内学术界有影响的人物。曾担任昆明“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第三厂”工程师兼装配组长、南京“中央有线电器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处长、技术委员会委员。1944年完成了E型终端机的制造任务,又自行设计研制成可调带宽的三路载波电报机,这都是国内首创产品。1945年受“资源委”的嘉奖。曾在重庆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工作。1949年2月,在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执教。1950年2月,任同济大学无线电系教授,1952年调交通大学有线电信系。1956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任教授,兼电子自动化筹备组负责人。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9月、1965年春,任该院四系系主任和二系教授。1979年调回同济大学任教,先后在机电系、电气系任教授。次年,同济大学电气系即取得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退休,古稀之年还为研究生讲授“近代数学分析理论”、“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系统辨识理论”、“鞅和新息”、“预测误差方程”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电讯科技专业人才。并将历年珍藏的中西文专业书籍1157册无偿捐赠给同济大学。
  许德纪曾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第二、三、四、五届人
  大代表和第四、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四川省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政协上海市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自动化学报》编委和自动控制理论委员会委员。
  1997年3月病逝于上海,享年89岁。
  傅祖良
  傅祖良(1909—1947)德清钟管人。傅云龙孙。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在郑州陇海铁路建设工程任工程师,抗战爆发后随单位内迁西康雅安,任川康公路某工程段总段长兼总工程师。抗战胜利后从总段长任上,奉派去美国进修公路机械化建设及管理。一年多后回国,初为参加钱塘江海塘修筑工程,后就职于国家交通部公路局机械筑路处任副处长兼总工程师。后改为交通部机械筑路工程总队任副总队长兼总工程师。1947年10月30日因车祸重伤,经抢救无效逝世于南京鼓楼医院,终年39岁。归葬故乡钟管尚博龙山北麓。
  冯默存
  冯默存(1909—1959)字京,宣统元年生于德清洛舍。16岁考入无锡国文专科学校,深得章太炎器重。民国十八年,毕业于上海
  群治大学文科,历任县教育科长,财政科长,1944年德清简易师范学校校长,1947年德清修志馆馆长。1949年1月德清县修志馆改名为县文献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在这期间,编写了《德清县志》稿10册(手稿)未刊行,现存县档案馆。
  他不嗜烟酒,唯喜读书。工诗善文,以诗会友,主笔《路东导报》、《德清旬刊》。平生著作7种,除《民众教育》铅印,部分诗作辑入《戈亭风雨集》外,均散佚。
  沈学源
  沈学源(1909—1985),德清人。清宣统元年十二月生。民国十六年(1927)于南洋大学肄业,次年7月赴日本留学,1935年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艺化学科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6月回国,任江西省农学院农化组组长、技师。1936年8月调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教授。1942年起历任重庆上川工业公司农化厂厂长,中国粮食工业公司农化厂厂长、总工程师,上海诚义油厂厂长等职。
  解放后,1950年2月任上海水产学院教授兼无锡江南大学教授,1952年8月任南京工学院教授。1956年参加民主建国会。1958年6月任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粮油工程系主任。1962年任国家科委粮食组组员。1964年、1977年分别当选江苏省第三、第五届人民代表。1981年后任江苏省科协常委、江苏省食品及发酵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分会副理事长。1985年7月27日病逝。
  毕生从事食品粮油科学研究,曾主持研制“脱水米饭”及“蒸谷米工艺和配套设备设计”,获得成功,并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著译有《东三省物资资源与化学工业》、《酵母制造工艺学》等。
  蔡承湘
  蔡承湘(1909—1999)字鹿芝,德清县城关人。1927年2月与房毓贤、莫善祥、俞铭铨等旅杭同学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左派)筹备委员会,任宣传委员。1928年考入浙江省地方自治专科学校。1930年第一期毕业,先后任德清县第二区实习区长、吴兴县第一区兼十区区长。1940年5月任杭州益丝厂经理,1941年任杭州益康钱庄常务董事。1942年任承康钱庄董事长。同年10月兼任浙江建中银行董事长、工商银行董事。1948年任武林头祥纶丝厂经理。1983年从上海到香港定居。1999年4月29日卒于上海。
  子一鸣,台湾安盛、安幸公司董事长。士鸣,美国纽约海运学院教授。和鸣,香港安幸公司董事长。振鸣,上海第6电表厂高级工程师。远鸣,美国IWI公司工程师。
  蔡晋
  蔡晋(1910—2002)字铁群。1933年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获法学士学位。1935年应国民政府第三届高等文官考试司法官考试及格,历任浙江绍兴地方法院、上海地方法院及上海高等法院推事、检察官等职,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任兼职教授。
  解放后,曾任上海市静安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80年5月应上海社会科学院之聘,为特约研究员。与该院法学研究所同人共同编译出版《国外法学知识译丛》和《各国宪政制度和民商法
  要览》,蔡晋分别担任其中《刑事侦查与司法鉴定》、《欧洲分册(下)》主编,获上海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奖。1982年1月应上海《英汉大词典》编写组之聘,为法学学科术语审稿人。1987年12月受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与该所编译组共同编译出版《香港法律中译参考》3册。1992年5月上海社科院法学所聘其为“香港法律研究”课题组组员,并为其中3位主持人之一。1997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聘他为《英汉法律词典》审定人。
  2002年9月去世。
  徐宗楷
  徐宗楷(1911—1998)字怀沙,德清城关人。1927年2月,他在北伐军团指导员曾干廷(中共党员)的协助下,成立中国国民党德清县党部(左派)筹委会,任主委。1928年在上海群治大学读书。192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组织关系转上海。同年10月被捕。1932年回德清任民众教育馆馆长,创办《德清民众》周刊。
  1933年回上海,由沈西苓介绍进《大晚报》任文艺记者,后兼任副刊编辑。1933—1937年间,参加夏衍领导下的多个进步文化组织。1937年抗战爆发,任战地记者3个月。1938—1941年,他先后担任上海《大晚报》编辑、总编辑,又兼任上海《华美晨报》总编辑。1940年受南京汪伪政权的明令通辑,1942年秋上海租界沦陷后与地下党失去联系。回德清,任德清简易师范校长。曾被迫参加国民党。
  1945年9月回上海,担任上海《大晚报》总编辑。
  上海解放后,参加市军管会文管会新闻室工作。7月调《新闻日报》(后更名《解放日报》)任编委兼编辑室主任秘书等职。1956年肃反,被误定为历史反革命。1979年平反,1980年复查改为退
  休,1984年改办离休。1985年3月经批准享受厅局级政治、生活待遇。1993年4月经上海市委组织部批准,恢复党籍,党龄从1948年12月算起。
  1998年3月因患癌症,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
  沈梅叶
  沈梅叶(1912—?)原名恢,又名南萍。德清城关人。1942年广州中山大学建筑系毕业。
  1942年8月任湖南省立工业专科学校讲师,1943年5月升副教授。1945年9月任西北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7月调任中央技术专科学校教授。1948年8月—1949年7月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解放后,先后任广西大学、西北工业学院教授。1958年—1985年任青海民族学院教授。1985年8月退休后,曾兼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俞锡璇
  俞锡璇(1912—1988)女,德清东门外南埭圩人。中国临床营养科学奠基人。1934年北京燕京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37年赴美留学。1939年美国俄勒冈大学毕业,获营养学硕士。1940年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部主任。后任教于北京辅仁大学、成都华西大学。1948年再度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
  她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放弃了美国
  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与男友分手回国。1950年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教授,营养卫生教研室主任多年,还担任了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营养学报》编委、《生理科学进展》、《医学百科全书》编委等职。她的科研成就,有许多填补了我国营养学领域的空白。
  她在医学临床营养学的园地里,默默地耕耘了50年,她的学生,大都已成为我国营养界的骨干和专家。这样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污蔑为“特务”,后平反。
  1988年8月4日患脑病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嘱咐亲属将她的藏书、讲稿、资科和毕生省下来的工资全部捐献给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建立了“俞锡璇奖学基金会”。
  蔡振华
  蔡振华(1912—),德清城关镇人。著名工艺美术家、漫画家。1934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第三届图案系。一直在上海从事美术设计工作。先后被聘任为上海景艺公司广告业务部主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惠益公司、宏业广告图书出版公司等就职。抗战胜利后,他以自由职业谋生,独自承接画稿委托设计业务,得到企业界的肯定。
  解放后,一度在上海市立剧专和私立上海美专执教,并加入了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创作了大量的漫画和宣传画。1952年,蔡振华完成了周总理要求的治淮工程模型的
  外形设计任务。此后,他任华东文化部幻灯厂创作室主任,后又转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宣传画与年画的创作。1954年,担任建设上海中苏友好大厦苏联专家的助手,设计了大厦门前两组大浮雕。1955年,他创作的一幅漫画被苏联最著名的《鳄鱼》杂志转载。是年借调团中央,担任“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展览”设计,又参加了中国青年代表团赴华沙“世界青年联欢节”。后赴莫斯科考察。1956年调任上海美协创作办公室主任(后为“会员工作部主任”),后又担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他先后创作了《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宣传画、为《中国建设》杂志和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评弹团等创作了宣传画、招贴画等,有的被入选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美术作品展”,有的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担任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布置的总体设计重任。
  粉碎“四人帮”后,调上海中国画院任党支部书记。后又调回美协上海分会任秘书长。1983年以上海美术团团长身份出访日本。他的《妈妈偏心》、《梦寐以求》漫画入选全国美展。一幅挂毯装饰画《丰》,被上海美院选送美国展出,装饰画《鹤鹿同庆》被上海美协收藏,后这二幅挂毯均被德国外宾珍藏。1994年,82岁高龄的蔡振华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设计大型贴金木雕《锦绣河山》装饰壁画稿获得成功。
  蔡振华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出席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代表。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政协上海市委员会第一至第四届委员,中国民盟上海市委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施瑛
  施瑛(1912—1986),字慎之,民国元年九月十五日生于新市镇。民国二十二年南京金陵大学肄业,次年到嘉兴秀州中学任教。民国二十四年春入上海世界书局编辑所担任英文助理编辑,参与《英汉字典》编校。同时,为启明书局撰稿,并为《世界文学名著翻译本》改译原稿。民国二十六年夏改译石丸太郎《蒋介石传》署名施落英出版。“八·一三”抗战爆发,避居新市,在私立新市中学任教。三十四年十一月任上海《新闻报》文书课副课长,著有《奋斗史》、《简明近百年本国史》、《中华民族的故事》。
  1950年聘任为通联书店、启明书店特约编辑。编有《苏联小说通俗本》、《美帝侵华演义》、《太平天国演义》及连环画文字说明等通俗读物。1956年11月,调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编辑,编著有《左传故事选》、《战国策故事选》及《孙子兵法》等普及读物。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8年,调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任编辑,负责古典文学普及读物的编选与复审。编著有《左传故事选译》、《唐代传奇选译》等书和《刺客列传》、《守睢阳》、《介绍影宋版孙子十一家注》等单篇。1970年2月退休回德清。
  1986年2月17日病逝于德清。
  赵萝蕤
  赵萝蕤(1912—1998),德清新市人,著名学者、翻译家。赵紫宸之女。出生于新市镇,不满3个月随父母迁苏州。
  赵萝蕤家学渊源,天资聪颖。1926年随父迁居北平,考入燕京大学附属女中,1928年直接升入燕京大学中文系,1930年转入英
  文系。毕业时年仅20岁。又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攻读三年。1935年燕大英语系主任聘她为助教,成为该校英语系唯一的中国藉教师。
  抗战中与丈夫——诗人、考古学家陈梦家随清华大学辗转昆明,在云南大学任教6年。1944年秋,她得到美国费城女子学院布林茅奖学金,攻读美国文学。1946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博士学位,回国。
  解放后,一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一级教授,1986年7月退休。
  1937年她应上海著名诗人戴望舒之约,翻译了英国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她还译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选》、郎弗罗的《哈依瓦萨之歌》、亨利·詹姆斯的《黛茜·密勒》、惠特蔓的《我自己的歌》等,还有与杨周翰、吴达元合写的《欧洲文学史》。她在晚年,以12年心力,完成了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的全译本,芝加哥大学在校庆100周年,向她颁发了“专业成就奖”。1994年获首届“中美文学交流奖”。
  1996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她的《我的读书生涯》。
  1998年元旦病逝,享年86岁。
  杨筱楼杨筱天(女)
  杨筱楼(1914—1977),原名周敏嘉,小名阿金,艺名周菊花,生于新塘乡荡里墩(今士林镇)。15岁随湖滩艺人叶久林学艺,16岁起在滩簧班演出《小寡妇粜米》。民国二十四年(1935)参加“民裕社”,在湖州长乐戏馆演出《双蝴蝶》。翌年秋,参加杭剧“四喜舞台”演出。后拜杭剧名老生朱少楼为师,改演老生,兼唱湖书。
  解放后,从事德清县戏曲改革和组织工作,和妻杨筱天合档唱
  书。1950年任德清县戏曲改进协会副主任,次年代表嘉兴专区参加华东地区戏曲改革艺人代表大会。1956年组织德清县湖剧队,1958年改湖剧团,任团长。同年,杨氏夫妇参加嘉兴专区首届曲艺会演,合档演出湖书《庵堂相会》,获演出奖;同年参加省首届曲艺会演,演出现代琴书《陆巧生》,获优秀演出奖。曾当选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文化大革命”中遭冲击,下放禹越合作商店。1977年8月10日病逝于德清城关。
  杨筱天(1913—1986),原名桂芝,小名阿大,干山镇塍头村杨家埭人,省曲艺协会会员。13岁便向民间艺人福囡学唱“扫蚕花地”。3年后拜师学习“湖州琴书”。和杨筱楼成婚后,夫妻合唱湖州琴书,后闻名艺坛。
  解放后,积极参加书改、戏改工作,并组织剧团参加演出。1958年根据“扫蚕花地”,与县文化馆一起改编《蚕桑舞》,参加地区、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创作、演出奖,被拍成记录片《德清蚕桑》。曾任德清县曲艺协会副主席。1963年退休。1986年3月车祸身亡。
  俞恩瀛
  俞恩瀛(1913—2001),德清新市人。杰出的电机专家。1936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1940年赴美国留学,1941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2年受聘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西屋公司。后参加中国赴美培训班。1945年回国,在南京筹建资源委员会电工厂,后任该厂业务处长。
  建国后,历任华东工业部电力处计划组长;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工程师;华北电管局安全监察组组长;水利电力部生产司副处长、处长、副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外事局副局长;电力部外事司技术
  咨询;国际电机电子学会(IEEE)高级会员、北京分部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第四届常务理事兼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第五届名誉理事,中国电力技术进出口公司专家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技术顾问;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俞恩瀛在水电部生产司期间,曾参加草拟电力生产技术规章制度,专长于电业的调查、分析工作及反事故措施研究。文革后期,被部领导首批调回北京从事电力外事工作,任水利部外事司长,负责技术和设备引进,为开拓我国电力工业引进外资和设备作出了很大贡献。1993年,首批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心血沃神州,永葆赤子心”的荣誉证书。
  2001年12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妹俞蕙萱,妹夫原台湾行政院院长孙运璇。
  汪家
  汪家(1915—)德清上柏人。九三学社社员。1935年上海大夏大学附中高中毕业,次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就读。因抗战爆发停学,随家到武康上柏西岑坞,先后在武康、安吉等地战时中学任教。当时称“武德祟桐四县联中”。1946年汪家考入浙大物理系。1950年以全班第二名优秀成绩毕业,留校任教。1953年升任理论力学教研组讲师。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1年为教授,1986年退休。
  汪家在浙大任教近40年,先后讲授理论力学、分析力学、相对论、整数论、控制论、函数图示法、天体力学、费尔马最后定论等课程。并就任浙江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编委委员,一般力学分支主编,《经典力学》副主编。1981年起担任《应用数学与力学》杂志编委、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物理科评议组成员。1983年美国数学学会主办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数学评论》杂志聘他为特邀评审员,并加入美国数学学会。他编写出版的有《分析动力学》、《人造卫星的运行理论》、《三休问题》、《分析力学》等学术著作。
  汪家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老一代力学家、分析力学学术带头人。1994年《黄淮学刊》刊登汪家《费尔马最后定理的证明》学术论文时,发了编者按:“浙江大学汪家教授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老一代数学力学家,国际性刊物《Appl·Mech》编委,美国《MathRev》特邀评论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经典力学副主编和力学卷一般力学主编。1990年以来,他不顾80高龄,潜心致力于具有350多年历史的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费尔马最后定理的证明,竟用初等数学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天才数学家劳而无功的著名难题。尽管英国数学家Wiles于1992年7月曾用galois群论证明了Taniyama猜想,使费尔马最后定理得以证明,但其证明方法繁琐冗长。因此,汪家先生的工作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李一航
  李一航(1916—1991)原名李邦贤,钟管青墩人。笔名虹飞、黎央。早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师范专修
  科,后曾东渡日本,入日本国立东京大学,留学两年后,抗日战争爆发,辍学回国。
  三十年代中期,是中国诗坛上的一颗新星。《虹飞诗集》于1935年1月由上海群众图书杂志公司出版。不久又出版叙事诗《七口之家》,并从事外国文学的译著工作。译著有《中赛宁诗抄》、日本《中国文学概论》,前苏联诗人施巴乔夫的长诗《巴甫里克·莫洛卓夫》等,并著有《外国文学艺术家轶话》。
  1938年,李一航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国民党陆军学校、中央步兵学校政治教官、国民党军委政治部长陈诚的随从秘书、皖南事变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肃反时,此事曾受到审查)。1946年回故乡,出任德清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
  1950年起,任《东海》文学杂志编辑,后又任《江南》编辑,曾在浙江美术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执教。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协顾问、省外国文学研究会顾问。1991年病逝于杭州。
  秋游
  秋游(1916—1970),德清筏头乡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考入南京中央军校骑兵科,成绩优异。毕业后,留军校担任教官。他在军校期间各科成绩突出,特别是射击、骑术、体操等项目,在军校的运动会中多次夺魁。
  1936年4月,中央军校从西北运来一批战马中,有一匹烈马,无人敢近前料理,后被秋游降服,受到军校嘉奖。南京小报和《上海良友画报》等以“东方骑士降服红鬃烈马”为题报道其事。
  秋游曾在胡宗南部下担任骑兵旅长、步兵师师长等军职。淮海战役中投靠人民,1970年死于老家筏头。
  蔡长年
  蔡长年(1916—1994),德清人。出生于扬州。1938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毕业,在交通部第一区(湘黔粤桂)长途电话工务处任工程师,为抗战长途通信网的设计、安装作出了贡献。194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贝尔电话公司工程部主修长途电信和贝尔系统。回国后,任交通部第二区(苏浙皖)电信管理局工务处长。
  1949年任天津南开大学电机系副教授,1951年升教授。1952年至1955年天津大学电信系教授。1955年北京邮电学院成立,任北京邮电学院教授,1979年至1984年兼任邮电学院副院长。
  1977年,他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78年3月被授于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8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蔡长年是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电子学报》主编、中国通信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电气电子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院士,天津大学、青岛大学、郑州信息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著作有《信息论》(与汪润生合编著)、《数据传输原理》是我国最早研究通信技术数据的专著。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30余篇。
  1988年7月北京国际信息专题学术讨论会,他任中方主席。
  1994年2月8日去世。
  沈锜
  沈锜(1917—)字春丞,德清城关镇人。民国时期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第9期新闻系毕业,印度婆罗尼斯大学文学博士,纽约世界大学名誉哲学及人文博士。历任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教授,台湾“省府参议”,蒋介石侍从英文秘书及机要秘书,“行政院”新闻局局长,“中央第四组”副主任、主任兼“中央电影公司”董事长,台湾驻刚果“大使”,驻美“大使馆”公使,“外交部”政务次长,驻澳洲“大使”。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73年起出任台湾驻哥伦比亚“大使”。1985年任台湾驻西德“代表处”代表。曾两度担任“总统”特使,遍涉中南美2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美亚非各国赠勋章30次。《浙江在台人物》中有传。
  董洽民
  董洽民(1917—),又名董汝霖。德清县莫干山镇铜家村人。民国时期中央军校通讯专业毕业。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中国机械部队在越南、缅甸一带对日作战,担任装甲兵独立团营长。对日作战骁勇,善立战功,曾夺得驻缅日军师团部关防和旌旗,得青天白日勋章。后历任团长、副师长等军职。曾在国民党军调处工作过。
  解放战争后在台湾基隆任造船厂厂长。后去美国旧金山定居,从事实业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曾先后二次还故乡,捐资关心家乡教育事业。
  傅祖德
  傅祖德(1918—1992),德清钟管人。傅云龙第七孙。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1939年毕业。1940年3月至1942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外汇管理员、福建省贸易公司宁德办事处主任。1942年3月至1945年7月,先后在福建省气象局、永安师范学校任职。1946年1月至1949年8月,先后在台湾省干部训练团、台北市建国中学、福州市第一中学等任教师、教务主任等职。1952年后,在福州大学(后改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任地理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6年进京开会期间,曾受到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接见。主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福建省》、《中国人口·福建分册》,合作著作有《湄洲湾开发经济论证》等书。发表论文有《保护福建深水海港,开发湄洲湾秀屿肖厝港》、《开发海洋战略布局指导思想问题初探》、《以福建的实际为基本出发点》等数十篇。其中《保护福建深水海港,开发湄洲湾秀屿肖厝港》获1990年福建省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奖。
  冯缵华
  冯缵华(1918—1986)字孟雄,云帆子。德清洛舍人,1937年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44年公费留学美国,进威斯康星大学主攻环境工程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定居马萨诸塞州波默
  罗,执教于麻省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所讲卫生工程学,开现代边缘科学研究之始。1962年,在美国创办环境工程研究所,任所长11年。曾获美国卫生部颁发的荣誉奖状。1981年应聘台湾大学讲学,任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1985年6月再度赴美,发表《西南部河川扫污及环境整顿》、《台湾环境的品质及其规划与管理》等论文。1986年9月4日因病逝世。麻省州立大学因其贡献卓著,设冯缵华纪念基金会。
  夏少农
  夏少农(1918—),字云岫。德清戈亭乡(现钟管镇)人。夏墨农之子,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外科专家。上海中医学院教授,上海曙光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上海市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业务专家。
  他出生于四代祖传中医世家。其父夏墨农袭祖传医技,闻名方圆百里,并对少农寄予厚望。后进入德清县城关小学就读,不久考取湖州沈氏中医专门学校。1934年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随其父在浙江菱湖行医,后赴安徽休宁县独自挂牌开业。其父抵达上海,在黄河路黄河新村购房行医,少农闻讯后转道温州到上海与父共业。解放后调入岳阳医院工作,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院,后又调曙光医院。由于勤奋工作潜心研究,中医科研成果累累,先后被评升为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并获上海市卫生局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和
  全国科技成果三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成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之一,先后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会诊。199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首批名中医之一。
  夏少农学术著作有《甲亢》、《甲状腺瘤》、《红斑狼疮》、《皮肤病》、《益气养阴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等论文100余篇。并于1985年撰写了《中医外科心得》一书。还编著了《中医皮肤科精学》。
  莫嘉柔
  莫嘉柔(1919—1945),自用名莫枫、漪英,笔名莫柔,化名莫化。德清城关镇人。女。革命烈士。1937年初中毕业时,日军侵占县城,全家迁居上海。她进上海育华中学高中部求学,后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得甲级助学金。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莫嘉柔积极参加暨南大学的反汪斗争,并以莫柔笔名为暨大校刊发表一篇篇揭发汪伪卖国投敌罪行的文章。1941年1月,与姑母徐笑奇(地下党交通员)赴苏北解放区,参加新四军一师社会教育服务团,并改名为莫化。二个月后被调任新四军一师锦严警备旅文化教员,后又任师部文书、秘书。
  1943年初,她因患麻疹和身体虚弱,安排她回上海。不久回德清老家,寄住亲戚家。此时,她还与苏北解放区同志保持秘密联系。1943年底,她暂避国民党杭县党部工作的哥哥处,在杭县党部《前锋》月刊编辑文艺版,并编印《三八妇女特刊》和《儿童特刊》两本小册子。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观点。被国民党杭县特务觉察,她离杭县回德清,准备去浙东找“三五”支队,被当作共产党嫌疑人
  遭逮捕,后保外就医。10月,德清将她押解西天目山浙西行署。1945年4月,新四军进攻浙西,她在国民党浙西行署往安徽逃窜途中被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
  1952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她革命烈士。
  姚燮辰
  姚燮辰(1919—)字雪尘,小名庆儿。德清洛舍人,中央陆军大学参谋班毕业,历任国防部少校参谋,南京卫戍区警卫营营长,后任陈诚侍卫副官等职。
  民国三十八年(1949)赴台湾,六十年代中期脱离军界,后移居美国德克萨斯州,现在加州定居。业余寄趣美术、书法,作品多次在美国、台湾展出。1990年民革湖州市海外联谊会举办画展,他有作品参展,其中《江流天地外》山水画一幅收入《翰墨传情集》书画集。
  蔡玉
  蔡玉(1920—),字梅玉。德清人。1939年秋到上海读书,次年参加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学习协会”(改名谷风)。1941年初到苏北参加新四军,2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学习。3月开始任新四军军部参谋处测绘室测绘员,7月入党。1943年1月调新四军第七师师部参谋处测绘室任测绘员。1945年10月撤退到山东,在山东大学学习、工作半年后,调山东省建设厅下属农场及支前司令部工作。1947年夏撤退到东北,在辽东后勤司令部工作。1948年夏调入济南铁路局政治部。1950年底,调上海铁路分局,先后任分局
  党委纪律委员会秘书、分局机关党总支副书记,上海火车站总支书记,上海铁路卫生学校副校长,分局副局长,分局党委宣传部长,上海铁道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宣传部部长等职,1982年离休。
  盛志勇
  盛志勇(1920—)德清人。我国创烧伤医学专业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1942年在上海医学院毕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外科系副主任,总医院创伤外科、烧伤外科主任,304医院副院长,烧伤研究所所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理事、烧伤外科学会名誉主委、国际烧伤学会实验诊断委员会委员,美国、加拿大和以色列创伤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白求恩客座教授。曾先后去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讲学。盛志勇教授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得首届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称号。历任《中华创伤》杂志名誉主编、《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副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主编、《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委、《中华烧伤》杂志顾问等学术职务。还主编和协同主编《现代烧伤治疗学》等9部专著。并发表论文200多篇,有2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1995年在全军后勤科技大会上和1996年作为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1999年
  获何梁何利奖。
  盛志勇收治和主持收治6900余例烧伤病人。曾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伤员抢救工作,参加了成昆铁路建设医疗队、邢台和唐山大地震伤员救治工作,并被邀为美国创伤学会第十二届Fitts讲座作演讲,是当时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并设立“304医院盛志勇医学成就奖”基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蔡颐年
  蔡颐年(1921—2000),德清人。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会成员。194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50年至美国EE·C公司当实习研究生。1953年起历任上海交大动力机械系讲师、副教授。后至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热力涡轮机械专家、热动力行业和能源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西安交大的热力涡轮机专业创始人之一。任交大涡轮机教研室主任。几十年来致力于汽轮机热动力装置、湿蒸汽两相流、热电联产技术等研究。
  蔡颐年先生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第五、第六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西安交大民盟支部主委。陕西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常委,西安市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委员。还先后担任了西安交大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机械工业部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委;《能源季刊》主编,《汽轮机技术》和《电器技术》顾问编辑、英国《热与流体流动国际杂志》顾问编辑等职。
  周宗瑶
  周宗瑶(1922—)又名祥宝,德清洛舍人。1942年四川中央大学毕业,投笔从戎,在部队选送黄浦军校第19期学习,1944年毕业后派任美国志愿航空队(即有名的飞虎队)任译员。1946年转任中国空军,调赴东北战场。1949年受命赴台湾整编,历任国防部军事行政之职。朝鲜战争时,以中校军衔任美军译员,1957年退役。转中央研究院(台湾),初任编纂,后升副研究员兼任中国文化大学外文系教授。现居台湾台北市。
  傅祖熙
  傅祖熙(1922—),德清钟管人。傅云龙第九孙。九三学社成员。早年曾就职于江西光华中学、上海人事保险公司、浙江省审计处等。解放后,曾担任国企厂长、经理。并先后参加了杭州大学、浙江农大、浙江大学、省委党校、水利部、商业部等单位的学习培训。曾任杭州商学院副教授、浙江法律函授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副院长、系顾问、研究生评委等。又经省政府任命,为省经济法研究中心干事会干事、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会董事等。先后担任省法学会、省经济法研究会、省民法和省高法研究会、省旅游协会、省旅游未来研究会等委员、会长、理事长、执行会长、副会长、顾问、名誉会长等。并担任律师工作多年,被聘为省涉外法律事务所特邀顾问等。
  著作有《经济法学》、《经济法教程》、《金融法》、《浙江省旅游战略发展研究》等。以及《21世纪与中国法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新秩序与法制》、《完善我国土地立法的若干意见》、《担保之王——抵押权》、《旅游的社会效益》、《宋城初探》等50余篇论文,发表于全国、省、市级的报刊杂志。改革开放之初,就力主推行股份制,并创立财产权新学说,为我国立法工作、企业股份制、旅游景点开发和生态环境等作出较大贡献。还与傅训成、傅训淳合作主编出版了《傅云龙传》。
  沈英
  沈英(1923—),德清洛舍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月任中共洛舍区委负责人。1949年春,组建嘉湖支队,迎接解放。1950年后,任湖嘉公学(嘉兴地委干校、党校前身)总支书记。1954年8月调鞍山钢铁厂,任矿山公司党委宣传部长、党委书记。1959—1962年,任酒泉钢铁公司西沟矿党委书记、矿长,江西新余钢铁公司良山铁矿副矿长,井苍钢铁公司经理。1963年后,历任湖南长沙矿山设计院宣传部长,四川攀技花钢铁公司、宝山钢铁厂书记兼设计队长,1983年以厅局级待遇离休。
  蔡锡年
  蔡锡年(1923—),德清城关人。1944年美国波莫纳学院数学系毕业,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理学硕士,1952年获美国理学博士学位。1952年至1985年任美国国家标准局物理学家。
  1986年6月—7月,应邀偕夫人谢嘉玉女士回国观光,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讲课作学术报告,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建所30周年纪念大会,发表论文《分子动力学和物理力学》。后刊载于198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力学研究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同年7月6日回故乡城关镇探亲。
  他和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陈致英、丁家强等合作撰写了《双原子分子晶体振动弛豫过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现为美京华人各界联合会副会长。
  吴指南
  吴指南(1923—),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化工教授。德清人,女,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4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建国后历任华东化工学院基本有机合成教研组主任、华东化工学院图书馆馆长。专长催化氧化和催化加氢的研究。他的“椰子油加氢铜——铬——锰三元催化剂”科研项目,获1980年轻工部重大科技成果奖。主编有全国统编教材《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上海高教系统的《教授录》有传。
  蔡焌年
  蔡焌年(1924—1996)女,德清人,蔡锡年妹。1924年9月11日生。研究员。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专业。1947年起,先后在清华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江苏师范学院任教。1951年12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1957年被错划右派,1960年2月起在苏州大学图书馆工作。1979年平反。
  曾任民进江苏省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委委员、政协苏州市第八届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女科技工作协会理事,苏州大学侨联主席。
  1986年应美国友人邀请,赴美宣传中国妇女、儿童和老人问题,将自己译著的稿费捐献给苏州市儿童福利基金会。
  尽管她蒙冤受屈,但对党、对祖国仍有一片赤诚之心。先后被评为江苏师范学院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9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73岁。
  黄惠
  黄惠(1924—)女。原名马美丽。德清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在湖州湖郡女中读至二年级,随即转学上海南屏女子中学。高中毕业后,学业成绩全校第一名,考进上海交通大学。在学运中积极活动,发挥骨干作用。因此,国民党特务机关对交通大学第一批18人抓捕黑名单上,黄惠是列入其中的唯一女学生。在同学的掩护下,1947年黄惠奔往香港。194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投入到革命行列。
  解放初,黄惠于1949年冬组织安排回北京,保送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为统计学专业。毕业后,她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统计学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财贸学院任教,并为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还在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业部、全国统计学会、北京市统计学会等召开的会议上,发表具
  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深得统计学家和高校同行的好评。
  黄惠在全国统计学界有较高知名度,先后入编于《当代经济科学家辞典》、《中国当代妇女儿童事业成就大典》、《浙江教育名人》等典籍。她于1961—1979年支援西北建设,长达18年。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财商处与农机局计财处副处长。她是国家统计局组织编著出版的《统计工作手册》主审人之一,是《社会主义经济统计问题研究》主编,著作有《市场管理统计》、《工商行政管理统计》、《商业办工业统计》等书。
  1987年起享受局级待遇离休和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获全国统计学科学技术进步集体一等奖。离休后至2003年担任中国老教授协会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首都经贸大学分委会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第四届理事。1995年获老教授协会先进工作者称号。是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女统计学专家。
  徐振邦
  徐振邦(1924—),上海医科大学麻醉科学教授。德清人。1937年进入杭州宗文中学。抗战期间,先后就读德清县中、莫干山中学、杭州明德中学、华东联合中学。195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全国麻醉学会常委。他的老师吴珏教授是中国第一代麻醉专家。发表论文有《冰冻血应用于外科手术》、《胃复安强化针刺镇痛》等20余篇。参加编写《实用麻醉学》,译有《麻醉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等。《上海高教系统教授录》中有传。
  胡文经
  胡文经(1924—),学名善祥,德清人,教授,主任高级工程师。1924年8月出生于德清县北门城外竹叶蓬。1937年考入杭州安定中学。因抗战爆发而辍学。1940年进入武康县战时初级中学,1941年秋考入浙西第一临时中学高中,1945年8月考入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管理系。1951年,上海国际电台与上海电信局合并,任电报处统计组长。1956年到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科技情报所工作。
  1958年被定为右派,1962年摘帽,参加我国第一台深部治疗X射线机和电气控制部分的设计试制。1963年试制成功,1964年获全国工业新产品奖。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1978年10月调北京市医疗器械研究所,翻译出版了《计算机摄影扫描仪》(CT)一书,校阅了《医用电子加速器综述)。1979年4月北京邮电学院对他的“右派”平反,5月回北京邮电学院,1982年晋升高级工程师,1987年晋升为教授,主任高级工程师,1988年出任京亚通讯计算机发展公司副总经理。1998年受聘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顾问。
  著有《统筹网络及其计算机处理》等著作7部。
  马志濂
  马志濂(1925—)德清人。主任医师。上海圣约翰大学医预科求学,后至江苏医学院本科毕业。解放后,先后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和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进修各一年。曾在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105医院和志愿军511医院担任肺科主治医师。1958年,调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职工总医院任科委主任、院长等职。同时兼任克拉玛依卫生学校校长、中华医学会克拉玛依市分会理事长。
  从医40余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肺结核、感染性休克、暴发性流脑、肝昏迷及中医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1990年9月回德清探亲期间,不忘桑梓之情,热情为上门求诊者诊治疑难病症。
  许有林
  许有林(1925—),号评,乳名绵绵。德清县城关镇人。1949年毕业于武昌海事学校,解放后更名武汉交通学院,后进中原大学政治学院学习。结业后由中南交通部分配在“德安轮”为军运服务。1951年—1953年在“运京轮”任三副、二副,两次荣立军功。1953年2月调中央军委后勤部船管处任技术助理员,曾参加后勤船舶第一个修理条例的制订工作。1954年底他调回交通部内河航运管理总局;参与筹建航运技校。1956年由交通部评定为工程师,后评为高级工程师。先后在“江华”、“怒江”轮任二副、大
  副,1963年调“长航”科研所工作,1975年在“长航”葛洲坝工程通航办公室工作。1978年获交通部科研成果表扬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交通部授于“七五”重点科技项目(攻关)有关贡献的科技人员称号。
  他撰写了“葛洲坝三江航道及其通航条件”、“小比尺船模的应用”等10多篇科研论文,在《中国航海》、《内河航运》等专业报刊上发表,有的获科技论文奖、堪称航运界实船试验经典著作的《葛洲坝工程实船航行试验资料汇编》有很大一部分由他撰写。
  退休后,任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海事同学联谊会首届理事,常务副会长等。
  蔡继武
  蔡继武(1925—1962)德清城关人。水利专家。1950年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1949年在校时参加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担任交通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在中共上海市委工作。1952年起,先后在淮河万民闸、佛子岭水库施工,1954年任梅山水库调度室副主任,1955年负责响洪甸水库施工,1956年调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局灵宝沙石厂任副厂长、厂长,1961年调任三门峡水库工程局副局长、河南伊河陆浑水库工程局副局长兼总指挥、总工程师。1962年汛期为工程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日夜奋战在工地,因积劳患
  疾,医治无效逝世,年仅37岁。他在治淮治黄的13年中,曾两次荣立治淮三等功。出色地完成了五座大型水库和一座水闸的施工,是治淮、治黄的功臣。1997年7月蔡继武的墓由三峡迁往合肥小蜀山公墓。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和原国家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对他的逝世题词悼念。钱正英的题词:“蔡继武同志虽英年早逝,但他短暂的一生,却凝聚和闪耀着共产主义的光辉,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长子蔡洪明,医学工程博士,现居瑞典哥德堡市(另有详载),次子(随母姓)杨晓明,1982年安徽医科大学毕业,1994年加拿大sherbrooke大学硕士,现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Maisonneuve—Rosemont医院读博士,任助理研究员。
  蔡继武妻杨振芳,合肥市人,上海财经学院毕业,系杨振宁博士的堂妹。
  蔡为武
  蔡为武(1926—1998),字戢庵。德清人。1949年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解放后参加东北水利工程建设。先后任长春水电部东北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水电科学研究院客座高级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3年任长春市副市长。1985年水电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退休后仍在黄河小浪底工程工作。1998年10月21日因脑血管破裂抢救无效在河南洛阳去世。
  陈荣三
  陈荣三(1926—),德清人。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长期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解放前曾任浙东游击区四明特办虞东区秘书。1960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次,省部级奖6次。译著书5部。已培养出博士、硕士15名。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荣誉证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传。
  陈才法
  陈才法(1926—),德清县武康镇上柏人。1942年担任地下党的交通员,送信到长兴牛头山新四军十六旅。1944年元月参加新四军,在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七连当战士。后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和总参教导团的副教导员、教导员。1958年至1960年在北京党校学习。毕业后任总参通讯兵6905工厂政治委员。1971年调军委、空军派驻四川省订货办事处任政治部主任,后任成都地区军工厂代表室总军事代表。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解放长兴、牛头山、广德、兰溪、安吉、孝丰、临安、新登、溧阳、白马桥、金坛等地战斗,还和日本鬼子拼过刺刀。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苏北七战七捷、山东莱芜、孟良崮战斗,以及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战役。先后负伤三次,为三等残废。还曾立战斗三等功一次、获军委授于独立解放勋章和军委空军政治部的
  先进工作者。1983年,在副师级岗位上离休。曾任四川省新四军研究会空军分会副会长。现居成都市凤凰山空军干休所。
  廖生辉
  廖生辉(1927—2001),小名阿了。总参二部正师职。德清县武康对河口人。1945年3月在西天目参加新四军,后随部队北撤到山东。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中六纵队战士、班长,二十四军七〇师副排长、排长、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政治学院外事队学员,国防办公厅外事局第一研究室研究员,国防办公厅外事局第一研究室研究员。1978年南京外语学院毕业后,先后驻墨西哥、古巴、阿根廷大使馆武官等职。1986年8月离休,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廖生辉同志入伍后,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浙江孝丰、江苏泰兴、山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多次战斗。特别在渡江战役中,他率领突击队直扑敌阵,歼敌一个营,俘敌400余人,活捉敌149师副师长宋式尚,被评为一等功臣,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奖章。渡江战役结束后,他在海州地区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开展拥政爱民,被评为模范干部。1950年为解放舟山群岛,荣立二等功,同年在福建修路时,全连超额完成任务,荣立三等功,1951年正规练兵中,荣立三等功。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他率领战士,奋勇杀敌,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勋章。1956年,他任营副政治教导员,成绩显著,荣立二等功。他在驻阿根廷使馆任武官期间,被
  使馆党委评为优秀党员,还被阿根廷国防部授予最高勋章。
  廖生辉在病重临终前,留下遗书:“我死后,不通知亲友,不搞遗体告别,不留骨灰,家属不要向组织上提要求,遗体献医学事业”。
  2001年4月2日病逝于解放军总医院,终年74岁。其儿子廖宏林,在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工作。
  冯缵统
  冯缵统(1927—2005),又名树宝,德清洛舍人,1946年湖州中学高中部毕业,曾获全省数学第一名,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轮机系,后并入国立吴淞商船学校轮机系,大学本科。在大学时代,加入地下党。
  1949年5月奉命接管上海招商局(现上海海运局),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上海海运局工作,任当时全国最大的货轮(“和平”54号)政委、轮机长。1953年任上海海运局政治部“民主4号”、“和平7号”轮工作组长、军代表。1958年任全国最大的万吨级货轮“和平28号”轮的轮机长(当年有专题新闻纪录片)。1960年被上海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
  1962年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国家组建海运代表团,任团长。精通英、德、法三国语言,派往阿尔巴尼亚,在阿尔巴尼亚组建“中阿轮船公司”,受到当时阿尔巴尼亚总书记霍查的接见,并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商务参赞。
  1964年,交通部组建“中国远洋运输公司,被调往任轮技处处长。
  1968年在英国监造二条万吨轮“敦煌”号与“金沙”号。期间,
  中英关系恶化,大使馆撤回,他任临时代办。
  1969至1972年文化大革中下放到交通部五七干校劳动。
  1972至1986年任中国—波兰轮船股份总公司,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中外合资股份公司任船技处处长。当年香港包玉刚要在中国找一位航运界精英,要求他去担任常务副总,但由于当时中波公司不同意,没有去。
  1973年加入全国航海学会,任理事。
  1974年中国造船学会,任理事。
  1980年交通部颁发“我国航运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奖状。
  1982年国务院科技局授予高级工程师。
  1986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为他在远洋事业的贡献表彰。
  1985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驻德国汉堡商务参赞,并任汉远技术中心总经理,参加了世界银行贷款工作。当年曾受胡耀邦总书记、李鹏的亲切接见。
  被聘为《轮机工程手册》航海科技专著高级顾问兼编审。
  嵇巩
  嵇巩(1928—),德清城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曾任空军第二飞行学院军体教员组长(营级),代理军体主任等职。“文革”中遭迫害,从部队转业到沈阳市交通技工学校。后平反,任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先后评为二级优秀教练、高级讲师、副教授、国家一级跳水裁判。1981年参加国家级课题《优秀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该课题1986年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
  一等奖。1982年加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1985年荣获辽宁省“荣誉教师”称号,1988年2月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运动荣誉裁判员”称号。同年10月离休,12月任“李宁告别体坛活动”组委会接待办主任。
  周斯杰
  周斯杰(1929—1953)字卓英。德清新市人。革命烈士。1946年高中毕业。1947年考入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调入新华社,任助理记者。抗美援朝期间,他于1953年7月18日作为随军记者被批准入朝,在第十联合观察小组。8月4日,因美方违反停战协议,观察组被派往出事地点勘查。车经东海岸江亭村时触雷,他和车上人员全部牺牲。遗体安葬在朝鲜温井里朝鲜人民军烈士陵园。
  俞锡瑛
  俞锡瑛(1929—1992)德清城关人。1929年8月3日出生于北京西城成方街10号俞家私宅。是时任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校长俞同奎最小的女儿。12岁不幸得关节炎,因医生误诊,16岁致残。喜好绘画,曾被父亲的朋友,一位俄国画家毕古·列维奇收她为徒。后被画家艾中信介绍到北平国立艺专为旁听生,194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凭着她顽强的毅力,对艺
  术执着追求,获得丰硕成果。
  她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山水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市残疾人书画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高教八级讲师。她曾获得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优秀奖、国际荣誉金奖,并被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收录进《世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
  1958年始,人民美术出版社特约她创作儿童连环画,先后创作了《捉獾记》、《妈妈开会去的一天》、《最好的故事》、《和平鸽》、《一本新书》等皆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0至1964年为儿童题材的文学作品画插图、封面。
  《上学路上》和《学》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使她在写意人物画攀上高峰。
  “文革”中,俞与丈夫油画家王文彬被谴送原籍,在德清二年,生活艰难,仍不忘写生,返京前曾游莫干山,画出了《莫干春意》国画山水处女作。
  1984年作为助手帮助画家王文彬绘制大型春秋战国和汉画像风格的壁画《呦呦鹿鸣》。
  1987年俞与王文彬合作创作的4尺整张水墨山水《雨后华山》赴日展出,收入《中国百位名家百景图》画集。她的中国画《不争春》、《报春》、《凌霜》都有真切的情感,《凌霜》在香港举行的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中获优秀奖。
  1997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圆明园学院、北京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俞锡瑛遗作展”。共展出水墨作品120幅。
  胡家华
  胡家华(1929—),德清县城关人。1944年9月就读德清简师,1945年5月参加新四军,任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电台报务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并立三等功,受到陈毅、粟裕的通令嘉奖。后随军南下,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华中南战役等。1950年编入海军,在海军东海舰队先后任独立通讯连连长、通讯兵主任、舰队参谋等职,1955年获解放奖章。1959年9月调青岛海军潜水艇学院任教研室主任、教授。1973年调海军装备部任天津地区总军事代表、高级工程师。曾受到李鹏总理和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亲切接见。1983年9月离休。1987年被授予“为海军装备现代化作出贡献”奖章和荣誉证书,1988年被授予“共和国独立功勋荣誉章”。
  享受正师级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童本亮
  童本亮,(1930—),德清新市人,系中国近代纺织科技专家童润夫之长子。
  1951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汽车专业)毕业,在抗美援朝中参军,分配到南京汤山炮校,成为人民炮兵史上第一支大学生队伍的百名学子之一。后到沈阳军区炮校学习炮兵军事技术和指挥。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2年至1968年在沈阳军区炮校和宣化炮兵学院先后出任“汽车”、“三防”、“声测侦察”、“气象”等科目
  教官,为炮兵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屡受嘉奖。1958年炮击金门时,派往福建前线进行气象观测研究,任组长,作了我军炮兵有史以来第一次结合实践的气象试验与研究。改进了整套气象探测作业方法,提高了气象探测精度,这些科研成果用于编写部队和院校训练用的教范和教材,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1975年调南京炮校任侦察教研室副主任兼雷达干部训练队队长,1979年调北京炮兵研究所,任炮兵机动工具研究室主任等。出版的著作有:《汽车构造学》、《炮兵气象勤务教范》。科研成果主要有《火炮牵引车的额定牵引重研究》,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越野车组科研论文一等奖。
  童本亮于1986年退休,师职,技术六级。由于其学识渊博,忠于人民忠于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在退休前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史奎雄
  史奎雄(1930—),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卫生系教授。武康上柏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卫生系。先后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助教、讲师、教授、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1996年退休。曾出访过日本、美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课题为营养与肿瘤、老年营养,参加著作有14本,中华医学会上海市营养
  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卫生学会副主任委员,食品卫生学会副主任委员。发表论文有《胃癌与消化性溃疡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稻米中微量元素含量与胃癌死亡率的关系》、《电子计算机初筛在胃癌普查中的初步应用》等60余篇。《上海高校教授名录》有记载。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上海市大众科普提名奖。
  葛崇文
  葛崇文(1930—1999),德清县莫干山镇人。少年时期在中共浙西特委领导下,以学业作掩护,收集、传递情报,从事革命活动。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出生人死,机智果断,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和其他战功多次。解放战争初期,被党组织作为培养骨干送往华中建设大学学习至毕业。解放后,长期从事宣传理论、经济研究和教学领导工作,是我党培养的从事经济研究的学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国家拟订建立审计制度时,率先提出并实施和开设审计学专业、培养审计后备人才的计划,得到了首任国家审计长吕培俭的肯定和赞誉。为此,吕培俭专程前往南京与他磋商研讨,听取建议。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启立也对这种贴近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研工作给予肯定和亲往视察。
  葛崇文生前曾担任南京金陵职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专职或客座教授,是江苏等省审计学、财会学、经济研究等类学会或协
  会的常务理事、顾问等。也是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后的首批注册会计师。他有许多经济类著作问世,其中有《基础审计学》、《审计学》、《审计实务》等,还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全国高校《审计学大纲》。《中国审计大辞典》收录入选。
  徐彤
  徐彤(1931—)德清县人。1948年在法国人办的杭州仁爱高级护士学校读书,参加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1949年11月任仁爱医院工会主席。1959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历任北京医学院附属三院及协和医院内科医师、科教处负责人、卫生部中西医结合处处长、中医科技处处长等职。1983年参加国务院社会哲学“六·五”重点项目《2000年中国》的研究工作,1985年完成项目,受到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授予的表彰证书。同年受世界卫生组织(WHO)聘为“特约临时顾问”。1986年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兼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获卫生部“医政岗位三十载,无私奉献为人民”的荣誉证书。1993年任中日友好医院资深委员、主任医师、研究生学位授予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老年保健》杂志医学顾问。同年国务院授予“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国家教委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曾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及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中国医学专家》第一卷有传。
  蔡建华
  蔡建华(1931—1990)德清人。1952年在上海交大物理系毕业。先后在青岛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和南京大学执教。1978年任南京大学副教授,1981年晋升为教授。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5年,回母校上海交大物理系任教,任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上海交大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会评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位副理事长、中国高等科技中心特别成员、中科院数理学部“统计物理与凝聚态理论”和“固体物理”专业组成员、联合国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和“叶企孙物理奖”评委会委员。他还担任《物理学进展》和《低温物理学报》副主编,《物理学报》、《理论物理通讯》和《中国物理快报》编委,北京师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师大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客座研究员。除潜心讲学外,还编写出版高等学校教科用书《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上册)、《量子统计的格林函数理论》等。先后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和三部专著。发起“超导临界温度理论”的研究,发展了超导强耦合理论,建立了超导临界温度的新公式。获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和1982年、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他还研究我国高温超导,取得良好成果,被载入我国科学史册。
  1988年在上海主持召开“超晶格与量子阱”国际学术讨论会。
  并多次被邀出访欧、美、日、澳等国家讲学。国内培养的研究生中有12位获博士学位,其中包括我国自己培养的凝聚物理专业的第一位博士。
  由英国剑桥及美国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世界杰出专业成就五千人》、《国际荣誉名册》等名人录中都载有蔡建华教授的介绍。
  1990年5月13日年仅59岁的蔡建华逝世。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发来唁电。
  冯缵枢
  冯缵枢(1931—2003),又名佐宝。德清县洛舍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中国人民海军第一舰长。解放前夕,在省立湖州中学担任学生会主席。领导学生闹学潮,被湖州城防司令通缉。离开湖州后参加浙江金萧支队和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武工队。解放后,在上海沪东区委当办事员。当时要组建人民海军,他找到陈毅市长,带着陈毅给华东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将军的亲笔信,走进了人民海军行列。时年仅18岁。1955年担任东海舰队“成都”舰舰长,当时才24岁,是海军最年轻的舰长。文革期间受冲击。大连海军舰艇学院任战术教官,5级战术副教授。1980年7月调任南海舰队湛舰队湛江训练中心副主任,1983年9月调广东虎门训练基地副主任。1987年任远洋舰“郑和”号训练舰教练舰长,成了海军年龄最大的舰长。兼任大连舰艇学院副教授。1989年驾驶“郑和”舰,
  代表海军首次出访美国。当时他驾舰稳稳当当地停靠在珍珠港一个与舰身几乎一样长的泊位上,得到包括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杰里迈亚四星上将为首的几千名美国军人“OK、OK”的欢呼声,为海军争了光。1991年又驾驶“郑和”舰出访泰国。还曾7次驾舰出日本海、太平洋,去西沙、南沙群岛。42年的海军生涯,他指挥过23艘各类军舰,安全航行的里程等于绕地球转了5圈多。为国家培养1万余名海军军官,其中15名晋升为将军,100余人为舰长。立二等功5次,三等功2次,1991年评为中国人民海军优秀共产党员,军委授其“解放勋章”一枚。
  1991年离休,2003年12月14日病逝于上海海军医院。
  钟伟今
  钟伟今(1931—)曾名钟一、伟卿,笔名龙山童。德清县龙山人(今武康镇)。1948年毕业于德清简师。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师文工队创作组成员。1952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为师后勤处书记员、师政治部秘书等。1953年荣立三等功。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上调志愿军总部干部部。1957年8月复员回国后,曾在《东海》、《文汇报》、《文艺报》等发表散文、随笔。由于冤假错案,历经坎坷,一直在基层做文化教育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平反。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神话学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采录的山歌《百鸟朝凤》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民间文集》;民间传说《蒲松龄与驼背老大爷》入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民间文学作品选》;《剑池赏瀑》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联办的“我爱祖国山河美”征文优秀作品奖;《吊龙蚕》、《大禹的传说》、《白素贞别传》等获省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
  《防风神话研究》获省民协理论作品特别奖,《太湖流域的“妇幼守护神”》获优秀论文奖。曾两次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嘉奖。
  1984年当选为湖州市文联第一届副主席,曾任《水乡文学》主编。1987年5月起曾三届连任湖州市民协主席,著有《吴越山海经》、《本乡本土》。主编《鸳鸯湖》、《湖州风俗志》、《湖州民间故事精选》、《湖州市故事卷》、《湖州市歌谣、谚语卷》、《湖州民间文学选》、《防风神话研究》、合纂《防风氏资料汇编》。还担任过《浙江民俗大观》编委、《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总编委、《中国神话大辞典》常务编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起、组织、主持一、二两届“中国防风神话学术研讨会”,并责编中国神话学会主办的《神话学信息·防风神话专辑》。防风文化研究引起较大反响。
  钟伟今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神话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ISFNR)中国会员。
  吴起文
  吴起文(1932—)德清人。上海市档案局副处长、档案馆副研究员。发表文章有与傅瑞娟合写的《戏剧艺术档案初探》(获中国档案学会学术成果三等奖)、《会计档案管理情况初步调查》、《上海是我国话剧的发源地》等。撰写《档案室工作手册》中《艺术档案管理篇》;参与撰写《辞海》文化、体育分册,《档案学词典》有关文书学词目。担任“档案中应用真空充氮杀虫技术及设备研制”课题组长,并通过国家档案局技术鉴定,获上海市档案局科技进步四等奖。《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记载。
  胡文伟
  胡文伟(1932—)别名瑞轩。德清城关镇大友村人。1951年参军,在军校立功三次。1961年水产大学渔业机械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副教授。为中共党员。1982年退休。
  任教期间,历任机械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兼液压和动力实验室主任,海洋渔业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时兼职中国水产学会渔船和渔机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水产学会渔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多次主持过科研果鉴定会。
  胡文伟曾主讲捕渔机械、液压传动、水产品加工机械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主编了《捕鱼机械》等教材。主持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渔机、液压”分项的仪器设备引进工作,创建了液压实验室。在机械领域内发表论文9篇,并获专利一项。在《日本海柔钓渔场调查和钓捕技术研究》的农业部大型课题中,主持完成了“自动鱿鱼钓机”的研究设计,是该课题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三等奖。在大学执教时,曾两度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并先后入编《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国社会团体大全》、《中国专家大辞典》等辞书。
  张正东
  张正东(1933—),少年时代居住在德清城关务前街。196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分配在安徽六安獐子场工作,后升为负责人。文革期间遭迫害,1983年春平反。11月调安徽省扬子鳄繁殖中心,进行“扬子鳄人工词养、繁殖技术研究”,他主持该项目研究,连续攻克了鳄蛋孵化、雏鳄饲养、疾病防治等难题,被授予部级二等奖。1988年,他去美国考察了密河鳄的饲养与繁殖。他研究的“扬子鳄快速生长饲养法”已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级成果,予以登记。
  1989年起,他被聘为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国际同盟(I—UCN)物质委员会(SSC)鳄类专家组(CSG)成员,又是亚洲蛇蛙研究会终身会员。
  1992年3月在日本东京参加濒危动植物种保护国际盟员大会第八次成员国大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马志泓
  马志泓(1933—),德清县人。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1951年起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农艺系,1955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农学系并留农机教研室任教,1956—1957年曾在北京农机学院农机化专业进修。长期从事机械化与农村能源的教学和研究。为本科与硕士研究生主讲过《农业生产机械化》等多门课程,已指导
  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主编《蔬菜机械化》,参编《农业机械学》、《拖拉机与农具》教材。在国内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如《甜高梁茎秆汁液锤度及其与总糖含量间相关性的研究》、《机械播种同时喷洒除草剂的试验研究》等论文均具有生产实际与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从事的“玉米机械化高产试验”获辽宁省技术改进二等奖,“甜高梁茎秆制取燃料酒精及其应用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二完成人)。联合国项目“中国东北寒冷地区综合能源示范基地”(第二负责人)现已基本建成,已接受国家科委的委托对第三世界进行农村综合能源人才的培训。曾多次赴美国、意大利、德国、朝鲜与日本等国参加学术研讨会与考察。多次获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及农业部、市、学校优秀教师的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崇山
  陈崇山(1933—)女。德清人。研究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有色金属》杂志编辑。1979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从事新闻学研究。1982年主持我国首次新闻受众调查(北京),1985年主持全国报纸普查,1994年主持我国首次女新闻工作者现状和发展调查。主编《当代中国报纸大全》、《中国传播效果透视》(合作)等书,发表论文70余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记载。
  唐振中
  唐振中(1933—),德清洛舍人。1950年省立湖州中学毕业后,保送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放射科学习。毕业后,历任志愿军511医院放射科军医,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职工医院放射科医师,陕甘宁长庆油田职工医院主治医师、主任、副院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广东南海西部石油公司职工医院副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在职期间,曾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安徽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进修,对临床医学放射诊断研究有素。自长庆油田迄今,还担任院党委委员、书记、卫生处副处长诸职。
  徐永加
  徐永加(1934—)德清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曾任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兼任《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杂志主编、安徽省计算机用户协会副理事长。还先后担任过银事达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中兴新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高级顾问。安徽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合肥市人大代表。
  徐永加长期从事软件工程、数据库、图形信息处理及系统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87年以来,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5个,参与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攻关项目多目标可移植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负责完成“连续系统仿真语言”及“语法制导编辑器生成器”两个子课题。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安徽省“七五”攻关项目“结构编辑器生成器”项目,1989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工程数据库开发环境”项目,被列入安徽省“七五”重
  大成果。
  他曾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图形信息的管理与实现》一文,获1988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钟万勰
  钟万勰(1934—),德清人。我国工程力学和计算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同济大学毕业。历任大连工学院讲师、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0余所大学兼职教授。曾多次赴美、英进行高级访问及科技合作,5次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任职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教授、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长期从事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的研究。60年代研究潜艇耐压壳的稳定性,发现锥、柱结合壳的参数可以构成失稳的不利结构形式。1963年参与提出结构塑性极限分析的一般变分原理。1983年独立提出极限分析新的上、下限定理。此后又提出了参变量变分原理及参变量二次规划算法,使得一类线性和非线性力学问题有了新的数学表达形式和有效算法,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序列二次规划算法为主要算法的结构优化系统DDDU,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已培养出博士生24名,发表论文200余篇,已出版有《计算结构力学微机程序设计》、《计算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弹性力学求解新体系》等8部著作。
  袁权
  袁权(1934—)德清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主要从事精密分馏和重水分离、化学反应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率先在国内研究膜反应和膜反应器理论。研究了膜反应用膜的选择标准、复杂反应选择性与膜性能的关系及无机膜反应器中乙苯脱氢的过程,实现了以膜固载细胞水解青霉素生6—氨基青霉烷酸的中试技术。完成航天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制并发展了相应的电化学工程理论。
  夏慧琴
  夏慧琴(1935—)女。德清洛舍人。中共党员。1958年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升副教授,后担任电子束教研室主任、教授、物理系党支部书记。她长期在西安交大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论文指导,还承担了国家科学基金科研工作四项、部级省级横向课题多个,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发表专著一本,论文25篇。“宽束冷阴极离子源”获1991年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二等奖;“束流传输理论研究”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还多次获省级和西安交大奖项。
  夏慧琴为中国加速器学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加速器研究学会会员。
  陆勇翔
  陆勇翔(1935—)原名涌祥。德清新市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1951年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参军。1952年至1954年,在华东军区第五野战医院工作。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1958年至1963年,在哈尔滨军工学院和长春防化工程学院学习。毕业后留院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1973年在防化学校任教研室副主任,训练部教务处副处长、大队长等职。1983年至1985年,调任总参防化部政治部副主任、科技处处长。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0年担任防化研究院院长、院党委副书记,并兼任全军环保委员会委员。1992年晋升少将军衔。
  陆勇翔参与撰写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防核、化学、生物武器技术学科中的内容。1995年退休后,先后完成了全军武器装备陈列馆——防化装备分馆的筹建和布展工作,防化装备录像片和《防化装备性能手册》的编审工作。
  马志政
  马志政(1935—)德清县洛舍镇人。1957年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大学任教。1977年任马列教研室副主任。1980年任“杭大”哲学系副主任,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为主任,1988年晋升为教授。后在浙江大学哲学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
  他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就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40多年中先后发表论著60余篇,其中《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文化环境的作用及机制》等8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海外版摘登。主持撰写了《哲学价值纲要》专著,还主编、合编了《领导学简明教程》等9部著作。
  徐明德
  徐明德(1935—)乳名正福,族名祖达,笔名徐闻、徐武康、齐歌等。德清县武康上柏人。祖籍宁波慈溪。1953年参军,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8师文化教员,荣立三等功两次。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
  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清史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访了日本京都大学、意大利特兰托大学、罗马耶
  稣会学院、罗马大学和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并进行了学术交流。1977年发起,组织全国10所高等院校编写《中国古代史》教材,担任教材编写小组组长。1979年完稿,分三册出版。至1991年9月已印刷3版10次,发行量突破了27.8万册。1993年8月出席香港大学主办的第34届亚洲及北非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被聘为“明清时期海外贸易与活动”专题组研讨会主席。
  先后著作出版了《清代水师名将王得禄传略与年谱》、《民族英雄于谦》、《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荐贤故事》、《中国古代名人小传》、《怎样学好中国古代史》等书。共有专著和学术论文120余种(篇)。论文有:《民族英雄岳飞十万后裔的分布及其业绩考略》、《论民族英雄于谦的历史功绩》、《张居正经济思想研究》、《论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历史功绩》、《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的来华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论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论七至九世纪亚洲第一国际商贸大港——中国扬州港》等。其中有10多种(篇)获省市与国家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种(篇)在美国、意大利与港台重要报刊发表和出版。不少专题还填补了我国史学研究中的空白及补正了某些史书上的错误记载。
  兼任杭州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中国于谦研究会理事等。
  程永钢
  程永钢(1936—)德清人。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三等奖和技改四等奖各一项。开发的三氯异氰尿酸项目,解决了安全生产等关键
  技术。承担国家“八五”重点项目研究。曾参加编写《兵器工业科学技术辞典·火药与炸药》。《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记载。
  马志澄
  马志澄(1936—),德清城关镇人。南京农业大学副研究员。中共党员。
  1954年8月杭州农校毕业,考人南京农学院农学系。1955年11月在校参加中国共产党,期间担任系学生会主席、校文化部长、党支部委员。1958年8月毕业后留校,在农业气象教研组执教,还兼任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委员、教研组副主任。1960年9月至1961年7月在北京农大(现中国农业大学)进修农业气象学,后回校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1973年至1979年,南京农学院与苏北农学院合并,在扬州建立江苏农学院,在该校农业气象教研组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教研组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1979年南京农学院在南京复校,随校迁返南京继续执教。1983年调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处、科技开发部工作,先后任科长、副处长、副研究员等职,并兼任江苏省高校科技开发研究会理事。1996年1月退休。曾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省文教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和论文有:农业高校教科书《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问答》以及《太湖水域气候在柑桔栽培中的利用》等。
  沈梨庭
  沈梨庭(1937—)德清城关人。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分配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合金钢研究部工作。历任轴承钢专业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77年借调到冶金部特钢处,从事特钢发展和技术规划工作。1984年7月赴日本考察冷轧带钢技术,1985年5月赴联邦德国考察双金属复合锯条生产技术。1987年聘任高级工程师,1992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6年聘任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他取得科研成果12项,其中:“可控气氛辊底式连续退火炉”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航空工业用高温轴承钢”获全国科技大会奖、“皮革剖层机用涂层压刀板”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编译书刊13集,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航空发动机用高温轴承MSRR—6015钢研究报告》(《特殊钢通讯》1985年1期);《高碳铬轴承轧后快速冷却工艺研究》(《钢铁》1985年3期),美国ASM学会全文转载。
  1987年,他被编入光明日报《名人录》,1998年编入中国科技《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及《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
  马志瀛
  马志瀛(1937—),德清县城关镇人。西安交大博导。1958年西安交大毕业。留校任助教。1960年至1963年在职攻读研究生,1979年晋升为讲师,后任该校电器实验室副主任、主任,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赴英国格拉斯哥市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进修一年。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受到国务院表彰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还先后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电接触及电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输变电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变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压开关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美国IEEE高级会员等。
  马志瀛长期从事电器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专长电弧理论、高低压开关电器、熔断器、电器智能化。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断路器智能操作、新型高压开关电器的理论及开发、熔断器等。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有:高校统编教材《高压电器》(与人合编)、《真空开关理论及其应用》(3人合编)。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工卷》、《电机工程手册输变、配电设备》(第二版)和《电气工程师手册》(第二版)的编写。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四等奖各1项、优秀教材奖二等奖1项。
  蔡湘芬
  蔡湘芬(1938—)女,德清县人。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航空动力学会火箭发动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1938年2月14日(阴历正月十五)出生于湖南长沙市,1955年7月毕业于北京第四女子中学(现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现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火箭发动机专业,修业5年,1960年7月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业学院(现名北京理工大学)执教。
  她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及培养研究生等工作,为祖国的航空航天和兵器等国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曾主持和参加了863国家高技术、导弹型号的研制及制导兵器国防重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一篇收入美国《EI》,一篇发表在美国AIAA会议论文集。并在多项军事科研项目中获奖。如:1979年,某反坦克导弹研制项目获国防工业技术革新成果二等奖和全国科技大会奖。1981年建“高精度试验台”获国防工办技术成果优秀奖。1986年至1997年三项科研成果获校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有制导兵器类等二项科研成果获部级(原兵器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钱国桢
  钱国桢(1940—),德清县新市人。1962年浙江大学土木系毕业,分配到建设部东北建筑设计院工作。1976年调杭州化工局负责基建管理,1979年调杭州市城建设计院,负责设计、科研、管理工作。1992年调杭州市抗震办公室,任副主任,负责杭州市的抗震规划、设计、科研管理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是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杭州结构与地基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导师、浙江省科技学院兼职教授、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省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工程抗震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杭州天元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负责设计与审核高层建筑及大中型工程1000余项,获国家优秀软件铜质奖、浙江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次,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优秀奖1次,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以及杭州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6次,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8本,获国家专利6项。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蔡志培
  蔡志培(1941—)曾用名毛毛、昆新。德清城关镇人。1965年杭州大学俄语专业毕业,分配到新华通讯社。同年底,派往新华社
  昆明军区分社,其中1965年12月至1967年9月赴越南、老挝等地采访。1979年2月参加中国边防部队“自卫还击”前线报道组工作,1984年又成为“老山、者阴山战斗”的战地记者。并被提升为副团职军事记者。曾受部队通令嘉奖和荣记三等功。1986年3月蔡志培转业到新华社浙江分社。被新华通讯社先后评定并聘任为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1992年11月至1995年1月被总社选派到新华社乌克兰基辅分社和莫斯科分社任常驻记者。多次到乌克兰、俄罗斯、乌兹别克等13个国家进行多次新闻采访。
  蔡志培的作品多次获奖。如黑白照片“阵地”获《云南省首届新闻摄影作品》一等奖。“炮声震南疆”的一组图片入选《西南四省、区摄影艺术展览》并获优秀奖。彩色照片“童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并获优秀奖。“浙江修建千里海塘”获对外传播金鸽奖。摄影佳作“赶集途中”被选送到美、英、法、德、日、荷兰等六国巡展。特别是“祖国在他们心中”的社级好稿被全国各大报刊刊登。
  蔡志培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汪定熵
  汪定熵(1942—)德清人。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机械工业部第二勘察研究院总工程师,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八届人大代表。对成都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勘察有一定研究,曾获机械部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工程勘察奖多项。《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有记载。
  姚伟达
  姚伟达(1942—)德清县洛舍人。1964年浙江大学毕业。历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工程师。1971年起从事秦山核电站反应堆分析研究科研项目。1990年以来,国务院、核工业部、上海市政府分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国务院科技进步奖和五一劳动奖章,享受特殊津贴,现任高级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
  黄国平
  黄国平(1943—),德清县武康镇对河口人。中共党员。1965年在杭州大学政治系毕业,分配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任编辑至1978年8月。后调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任编辑、征集处副处长、总编室主任,1985年评为副编审。1990年调全国政协研究室任副局级研究员,曾任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处长、副厅级助理巡视员。著有《吴佩孚传》等。
  蔡安妮
  蔡安妮(1943—),女,德清县人。1943年7月22日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5年至1979年,任北京邮电学院助教,1980年至1982年,
  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访问学者。1983年任北京邮电学院讲师。1985年至1989年,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后在北京邮电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3部。其中多篇论文为国际文摘刊物所摘录。1991年发表在美国光学杂志(J、O、S、A、A)上的文章,1997年被收入SPIEMilestoneBook。应美国Gorden&Breack出版社邀请与国外同行合作撰写并出版了英文专著。主持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委部属重点科研等多项大型重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成像技术和多媒体通信等。
  1994年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6年被评为北京邮电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为北京市第九届政协委员。
  沈振月
  沈振月(1945—),女,德清人。1962年在德清一中高中毕业。1963年至1966年复旦大学求学,毕业后,分配在五机部343厂,至1984年先后从事原材料验收标准及消耗定额管理、金属表面处理、理化分析和环境监测工作。1985年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任副总工程师,先后从事大气环境监测、酸雨科研监测、全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多项科研工作,其中《我国酸沉降
  及其生态影响研究》列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1977年获国家环保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另有两个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浙江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一等奖。1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杂志发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门素琴
  门素琴(1949—),女,德清戈亭人。1976年浙江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分配在浙江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作,1985年7月调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工作,任科研秘书、办公室主任等职,现任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同时兼任浙江大学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浙江省计算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科研管理,以其对科技事业的执着追求,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共同完成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均达国际先进水平。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轻工业部、机电部、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及其他奖八项。其中“装饰图案创作智能CAD系统”是我国第一个用于工业生产的实用专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产品开发技术与系统”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曾得到我国著名专家钱伟长的赞扬,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和合影留念。
  沈国放
  沈国放(1952—)德清县洛舍镇人。出生于江苏常熟。童年时代曾在洛舍生活过二、三年。1969年上山下乡,勤奋好学,利用闲暇刻苦自学英语。1971年在常熟半导体器件厂工作,边工作边学习日语。1974年,被北京外国语学院录取,就读英语系。
  1978年大学毕业后,到外交部新闻司工作,搞国际形势调研。1981年,被派往中国驻尼泊尔使馆工作。1983年回国。任外交部长钱其琛秘书,跟随领导出访过90多个国家。
  1993年回到新闻司,先后任副司长、司长。外交部新闻发言人。1996年8月曾与父回故乡探亲,视察。1999年11月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以思维敏捷,处事果断,在外交界有知名度。现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傅训淳
  傅训淳(1953—)德清钟管人。傅云龙曾孙。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70年至1976年,支边青年,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场翠岗分场任中学教师、教研室主任。1977年进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汽修厂。先后任车间主任、副厂长和厂长等职。1991年任省机关管理局系统车辆管理处副处长兼厂长、全面主持党政工作。同时还担任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党委委员、区人大代表、管理局汽车服务中心主要领导等职。2004年8月任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曾被评为局级优秀共产党员、市级优秀干部、省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蔡梅琳
  蔡梅琳(1954—),女,祖籍德清。蔡继武之女。1982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计算机硬件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调入华南理工大学。199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2年被批准为硕士生指导教师。曾任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中心副主任。
  蔡梅琳在大学主讲了《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英文版)本科生课程。被IBM公司聘请为AS/400全球认证培训课程(英文)教师。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部委科研项目4项(其中2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另1项成果通过省厅级技术鉴定和产品鉴定,已批量生产、销售和使用),另有完成学校科研项目5项。同时主持了7项部委和学校的教学研究项目。
  曾获国家留学基金会2000年、2001年奖研金,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华南理工大学1999年、2000年优秀教学三等奖。
  先后在核心和统计源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编、译著4部。
  戴标
  戴标(1954—)德清人。1968年德清一中毕业。后考取医学院。1987年至1991年在江苏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任医
  师。后为住院部医师。1991—1993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从师DR、KORE,进行微循环、小血管研究。在美国《整形外科论坛》发表论文2篇。1993—1996年,获美国林肯大学MBA硕士学位,留美国、加拿大工作。曾任美国DHd医疗设备公司亚太市场经理,美国Dalit房地产公司总裁助理。2001年受国务院留学归国计划邀请回国,任南京金陵药业市场总监。同年任天津天士力集团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近三年来,为我国中医中药走向国际,探索、尝试取得杰出成绩,出口额、市场份额,连年3—4倍之增长。
  2004年2月获天津市委、市政府“优秀归国留学人员”荣誉称号。
  蔡归华
  蔡归华(1955—),女。祖籍德清,哲学博士。蔡锡年之女。1955年12月28日生于美国华盛顿。1977年康奈尔大学物理系理学士,197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理学硕士,198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州ELCAJON格罗斯蒙特学院物理和天文系教授。现住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入美国籍。
  蔡洪明
  蔡洪明(1956—)祖籍德清。蔡继武之子。工学博士。计算机工程师,2002年加入瑞典国籍。
  1982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获工程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华东船舶学院自动化系执教。1987年在哈尔
  滨工程大学自动控制系获工程硕士学位,1986年获优秀硕士论文奖。1987年至1990年在华东船舶学院任讲师。1989年2月赴德国基尔学习火车轮渡控制技术。1990年9月获SI学会奖学金在瑞典林雪平(Lingkoping)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科研工作。1991年起在瑞典致力于研发以激光技术为基础并结合计算机应用的骨骼肌肉的血液微循环检测系统。1993年先后有500名患者临床检测。同年开始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被林雪平大学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发表了30多篇将电子、激光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论文。
  蔡洪明1992年3月就职于瑞典著名的计算机技术顾问公司。1997年在CARANIT公司研发基于芯片机的职能肌肉疲劳检测仪。1998年为PHARMACIAAB公司开发注射液的速度、体积计算机检测系统。1999年参与BIOSYS·AB公司的脑电图、心电图及其他16个生理参数的PC机实时显示及数据处理系统。他以工程技术顾问的身份为这些瑞典的公司开发了众多生物医学工程项目。
  1999年加盟北欧最大的IT技术顾问及工程项目服务公司WM—DATAAB。2000年在SIEMENSELMAAB公司开发心电图硬件分析线路板的参数测试软件包的设计、参与无线电话程控机的参数测试计算机软件设计。后又转换到世界著名的VOLVO公司所属的信息技术公司,从事不同汽车公司VOIVO,Ford,Landrover的不同工程系统CAD软件程序的自动批处理及转换的设计、分析工作。
  曾先后任瑞典林雪平大学和哥德堡中国留学生联谊会负责人。1997年出版《蔡洪明博士论文集》。
  时雪荣
  时雪荣(1956—)德清县秋山人。法律学博士后。1979年9月考入浙江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三桥林场。1984年借调至德清县人民检察院工作。1990年考取托福,留学美国,攻读法律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纽约州大学任教授。持美国绿卡。
  宋平
  宋平(1957—)德清人。博士后。1973年初中毕业,1974—1978年下乡支农。1979—1984年浙江农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1990年。同年9月考取美国德州大学攻读博士。1994年获博士后学位,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波利斯生物技术公司工作。专长遗传工程学,职业为生物研究。精通英、俄、日语。持美国绿卡。
  童然星
  童然星(1960—),德清新市人。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先驱童润夫侄孙。1985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系毕业。1981年进浙江省博物馆工作,现为副研究馆员。主要研习近现代史。
  在“浙博”工作中,先后编写了《杭州史迹陈列》、《浙江近现代史陈列》等讲解稿和近代史条目介绍。1991年参与省文化厅举办《浙江省革命文化史料展览》时,由他撰写了万余字的《展览内容简介》,受到省文化厅表扬。1994年参加馆庆65周年录像片《西湖美
  景中的文物世界》拍摄编辑工作,并顺利出版发行。1997年建馆70周年大庆,撰写《从西湖博览会到浙江省博物馆——“浙博”70年大事记》。
  童然星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试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浙东抗日根据地越剧改革初探》、《抗日时期浙江的抗日文化运动》,1995年因有论文入选,应邀参加了浙江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章还收入《论文集》。发表近现代史文章还有《浙东抗日根据地文教工作纪实》、《抗战初期的浙江流动剧团》、《秋瑾与中国女报》、《中国秘密党员邵飘萍》、《资耀华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求是书院与求是精神》等。
  2002年被破格吸收为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最年轻的会员。
  姚坚
  姚坚(1960—)德清人,博士后。1977年德清—中高中毕业,最后一批知识青年下放戈亭仰家湾,1977年恢复高考,录取杭州大学化学系,1981年本科毕业,考取杭大硕士研究生,从事化学催化剂研究,1984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大学讲师。1986年春,参加上海考点的托福考试,被美国伊利诺大学录取。1986年秋自费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获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迪戈一个医药研究中心做博士后,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工作。1996年秋受聘于美国加州高科技产业集中的硅谷的浦方公司,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工作。2001年因研究工作成果显著被晋升为资深研究员(资深科学家)。
  在博士后和现研究工作过程中,有多篇论文在美国及其他西
  欧各国发表,经常赴欧洲、澳洲、日本等地参加学术交流、讲学。
  褚正勇
  褚正勇(1961—)德清人。国家一级运动员。曾就读于德清一中。4岁时开始学游泳,9岁参加县体委组织的冬泳队。1977年9月读高中时,经县体委推荐和省试训,在近百人的试训中,被选入省皮划艇运动员。1978年代表省队,参加全国皮划艇(单人、双人、四人)比赛,获2枚金牌、1枚银牌。1979年参加全国皮划艇比赛,获铜牌2枚。同年,又参加四届全运会皮划艇赛,获铜牌2枚。1980年至1982年参加全国的三届皮划艇锦标赛中,总共获得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1枚。1983年全国第五届全运会上,获皮划艇比赛金牌、铜牌各1枚。
  1983年获意大利国际邀请赛双人皮划艇冠军。1984年入选国家皮划艇集训队,先后在上海近郊淀山湖、北京怀柔水库集训。在此期间出访了意大利、罗马尼亚,参加了一系列的友谊赛,取得较好成绩。同年被选入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皮划艇比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步入奥运会的德清人。
  1986年9月,褚正勇分配在省体育运动学校工作。1988年至1998年在省体工二大队担任皮划艇教练。培养、选送给省皮划艇运动员10名。先后多次参加国内、亚运会和世界锦标赛。其中钟红燕在第二届亚运会皮划艇赛中获冠军三次,世界锦标赛获第二名。
  1998年5月调回省运动学校训练科工作。
  褚正勇还先后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三等功三次。
  姚强
  姚强(1962—)德清人。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83年本科毕业,被清华大学徐旭常院士录取为研究生。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浙江大学工作,边工作边攻读岑可法院士的博士研究生,1991年被授予博士学位,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时年32岁,是当时全国较年轻的教授之一。1997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同年浙江大学出版了他与岑可法院士等合著的相关论文集。在浙江大学工作12年中,撰写论文15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次,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
  1999年调北京清华大学教授,同时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的首批特聘教授。
  2002年8月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主任,同时任国家煤炭燃烧研究中心主任,煤炭燃烧脱硫技术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期间先后去美国、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第二本学术专著即将出版。
  王建国
  王建国(1962—)德清人。博士。1978年德清三中毕业。1978年9月至1987年9月,先后在杭州丝绸工学院、武汉工学院读书毕业。1987年9月在南京大学任教。1990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通英、日语。
  妻子,方晓娟,研究生毕业,随夫在日本。
  费英伟
  费英伟(1962—)德清人。1978年下舍高中毕业,1982年浙江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贵阳地化研究所,从事地化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攻读博士,4年后获博士学位。1996年成为美国华盛顿卡内几地球化理研究所终身教授。一直来从事地球深部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对矿物热力学及实验地球物理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于1999年荣获美国青年矿物学家奖。
  1994年曾获中国地质学会的候德封奖,聘为中国浙江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通报》、《美国矿物学杂志》以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的副主编。
  顾炎民
  顾炎民(1963—)德清新市镇人,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1983—1986年在浙江医科大学人口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组织和协调杭州市人口素质调查,同时获得北京语言学院英语水平证书。
  1986年留学美国,在纽约美国福得姆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后又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纽约市城市规划局任实习生,美国纽约新英格兰通讯公司任咨询师,SAS编程及临床数据分析,美国康乃尔国际食物与营养研究所任妇幼营养项目经理。1995年在美国道琼斯公司任美国人口统计市场研究公司的营销咨询师。1997年转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任助理教授,用中英文教
  授工商管理硕士课程。2000年回国投资实业,现为中国广东美的集团投资副总监兼海外资本运营中心主任,美的日用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获得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奖学金、惠勤基金会奖学金、洛克菲勒基金会博士奖学金、新加坡国立大学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研究基金。
  主要著作有:有纽约GAPLAND出版社出版的《工会予美国工人职业迁移之影响》(英文),新加坡PRENTICEHALL出版社出版的《营销原理:亚洲案例》(英文)期刊论文多篇,研究报告多篇。其他还有1992年亚洲研究协会华盛顿年会论文、1991年乡村社会学学会哥伦布年会论文及1991年美国社会学学会辛辛那提年会论文三篇。
  桂业伟
  桂业伟(1963—)博士,德清人。1978年德清一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
  现为解放军63820部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博士、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清华大学毕业后,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已发表论文40余篇。
  199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他“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同年5月晋升高级工程师,12月任二室副主任。1995年《热流体工程中的热阻力、热绕流、热驱动和热稳定性》获国家教委一等奖、1997年《载人飞船光学窗口区域烧蚀
  及热响应的数值计算》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921—3返回舱气动一体化设计系统》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小型化弹头再入滚动异常特性仿真计算软件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A100弧形翼热流及温度分计算》1999年获军队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曾获国家科技三等奖一次。发表论文40余篇。
  章兴泉
  章兴泉(1963—)德清徐家庄人。博士。1983年德清三中毕业,考取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读书。198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昆明园林工程研究所工作。1989年9月至1992年4月调至福建华大学教书。1992年5月赴英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香港大学任教。后去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授。2004年6月赴联合国工作。
  闵洪中
  闵洪中(1963—)德清人。医学博士。1981年德清三中高中毕业。1984年嘉兴卫校医学大专毕业。1985—1989年在德清二院为医生,1990年调县三院。1991年4月赴日本德岛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班学习,1996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去美国华盛顿癌症研究所搞科研工作。1999年起,到加拿大温哥华生物工程抗体研究部门工作。
  现已持加拿大绿卡。
  张轶
  张轶(1963—)德清下舍人,博士后。1987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浙江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澳大利亚ADCOS奖学金赴澳大利亚留学,1999年获悉尼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11月赴美国衣阿华大学做博士后,2002年被衣阿华大学心血管研究所聘评为科学家。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著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及文摘36篇,已独立获得美国心脏病学会科研项目2个,和他人合作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署百万美元科研项目1个。论文曾多次在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奖。现为美国心脏病学会基础心血管分会(CouncilofBasicCardiovascu-larSciences)和心肺急救分会(CouncilofCardiopulmonaryandCriticalCare)会员,美国生理学会(AmericanPhysiologicalSociety)会员,澳大利亚医学科学家学会(AustralianInstituteofMedicalScientists)会员。
  朱哲英
  朱哲英(1964—)女。德清人。药物博士。
  1982年德清三中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江苏南京中国药科大学药业专业学习。1986年和1989年获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学位。后留校任教二年,于1991年赴英国留学。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药学系从事药学科研工作,后转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科研工作,担任药物研究员。
  卢莉莎
  卢莉莎(1965年—)女,德清人。美籍华人。博士学位。1983年德清一中高中毕业,1987年中国科大毕业。1987—1989年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199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并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休斯顿Baycor医学院搞科研工作。
  1989年硕士毕业论文《实用符号动力学及其在耗散系统混沌研究中的应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并获1992年中科院自然一等奖。博士论文《GAB蛋白在完整细胞的调节机制》也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已在美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作为专家,她每年参加美国的生物物理学术年会。
  谢涛
  谢涛(1965—)德清人。医学博士。1988年浙医大医学系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浙医大附属二院精神科及神经内科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94年获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升任临床主治医师及神经病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在浙医大期间,曾担任浙医大研究生会主席,多次受到校级奖励(包括竺可桢奖学金),并二次受浙医大委派及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的邀请,赴美国麻省医学中心及东弗吉尼亚大学医学中心,接受临床技能及临床教学培训,将美国的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带回国内推广使用。负责培训了我国第一批精神病学标准化病人,并参编
  了神经精神科标准化病人教学的配套教学材料,供浙医大及华西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使用。
  1995年,受香港大学医学院胡氏奖学金的资助,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神经科进修,并于次年起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系神经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帕金森氏病的分子机理研究。他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关于帕金森氏病的分子机理及临床意义的文章,并在英国、德国及美国的多次国际会议上交流其研究成果,荣获香港大学医学院及国际帕金森氏联盟的多项奖励。1999年2月获香港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成果为雌激素对女性帕金森氏病的临床治疗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为其后在香港及美国的多处临床试验所印证。
  1999年5月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系进行成瘾药物所引起的脑多巴胺神经退行性变及帕金森氏病的分子机理的博士后研究。结合新兴的基因芯片技术和动物模型,他发现了一些与神经退行性变及帕金森氏病相关的重要基因,其成果在国际神经科学的知名杂志上发表。2002年他被提升为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系讲师。
  他在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及分子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参编学术书刊2本,参加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他系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他的论文已被国际知名杂志引用超过100多次。
  陈渊
  陈渊(1966—)德清人。博士后。1983年德清三中高中毕业。考入同济医科大学卫生系,1988年毕业后该校攻读研究生。1991年取得神经生化专业硕士学位,在浙江医科大学任教。1994年托
  福考试,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奖学金,进入该大学布鲁克林SAVY医学院做博士研究生及助教工作。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绩显著,在国际性专业刊物上不断发表有影响的科学论文,因而曾获两次校长特别奖,并授予NIH特别研究员荣誉称号。1999年取得药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博士后工作。现在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威廉·卡特罗教授的高级助手,他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从事电生理研究的研究员。已发表论文20余篇。
  蔡红美
  蔡红美(1967—)女。德清高桥人。博士。1983年在德清一中完成高中学业。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电脑、计算机专业。1987年9月,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1992年赴美国密歇根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博士称号后,留在美国密歇根州工作。
  丈夫林忠,美籍华人,博士。
  柯滨
  柯滨(1967—)德清人。美国经济学博士。1985年湖州二中高中毕业。1985年9月考入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9年8月毕业。1991年至1998年在美国密歇根州兰辛市从事经济研究,后在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并获终身博士学位。研究美国财政经济,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已入美国籍。
  妻子朱京燕,硕士学位。
  李敏
  李敏(1968—)女。德清县武康镇人。国家一级演员。1982年3月进福建省芳华越剧团。1983年初师从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1984年,考进福建省艺校越剧班,专攻花旦。后又赴上海戏曲学校进修。
  李敏是芳华越剧团的台柱,戏路很广,既主攻花旦,又演小生,还酷爱唱歌。主演了《滕玉公主》、《红楼梦》、《玉蜻蜓》、《盘妻索妻》等,因其扮相俊美、嗓音明亮、吐字清晰、唱腔圆润优美、韵味醇厚、咬字运腔均酷似王文娟,被人誉为“小王文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为此特地给李敏写信。她多次去香港演出,受到港人好评。1990年10月7日《星岛日报》以“爱,一个永远美丽的传奇”为题,介绍了李敏的艺德双馨。1999年10月,李敏随福建省文化厅组团去美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国访问演出。1998年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并担任省芳华越剧团副团长,后又为团全面负责。2000年参加30集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扮演花袭人。2000年12月18日,浙江电视台文艺部还专访了李敏。2003年12月3日和26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名家名段”中专场演唱。
  李敏现为福建省政协第九届委员、民盟省委常委、省国际文化对外交流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03年9月20日赴京出席全国妇联代表大会。曾先后获福建省十六、十七届戏剧汇演演员奖、省首届越剧青年演员广播电视大赛一等奖,全省“戏与歌”广播电视大赛特等奖。第三届全国戏剧节汇演优秀奖,“小百花”戏剧节金奖,全国首届MTA大赛银奖等。
  薛雷
  薛雷(1968—)德清人。博士。1983年毕业于德清一中。1986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又在中科院细肥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到浙江大学任教。1992年6月赴瑞士苏黎世大学。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5月留苏黎世大学为教师。同年6月赴美国耶鲁大学任教。主要研究克隆羊、兔等动物。在世界级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入瑞士籍。
  妻子孙曙东,在英国牛津大学获硕士学位。在瑞士教中专。2000年6月随夫去美国。
  朱泓
  朱泓(1968—)德清县城关镇人。1986年德清一中毕业,同年9月考入浙江大学,1990年获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南京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硕士学位,并于同年留校任教至1996年。留校任教期间,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参与完成了为三峡大坝建设而设立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混凝土与粗粒料接触面相互作用研究与分析”。该项目于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的大型工程项目有沪宁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南水北调工程等。完成多项科研报告并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1996年获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1999年撰写完成学位论文“EvaluationofLoadTransferBehaviourofBoredPilesinResidualSoilIncorporatingConstructionEffect”并
  于2000年获岩土工程博士学位。至今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两篇论文“LoadTransferCurvesalongBoredPilesConsideringModulusDegradation”和“ConstructionEf-fecfonLoadTransferalongBoredPiles”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ofGeotechnical》and《Ge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S-CE》。现任职于新加坡交通部陆路交通管理局,负责公路和地铁建设的招标与设计审核及项目管理。
  徐欣欣
  徐欣欣(1971—)德清三合乡人。经济学博士。1989年德清一中毕业。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93年8月毕业。1994年9月至1997年8月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分配在国家航空公司工作。1998年8月赴美国亚特兰大佐治亚大学攻读商品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洛杉矶边工作边攻读博士学位,现已毕业,获经济学博士称号,留美工作。
  妻子魏芸,美国随夫。
  王晓波
  王晓波(1972—)德清人。物理学博士。1986年9月进南京大学少年预备班,1988年9月免试就读于南京大学少年班,1992年考入南大硕士研究生,1994年提前攻读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赴美国波士顿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2001年3月获博士学位,在菲利普总部美国分部工作。2003年12月移居加拿大。
  王晓波少年成名,多次获国家级数学竞赛奖。他在美国读物理学博士,第二年就进入实验研究组。专门研究属世界前端的“凝聚态物理”课题。涉及应用领域很广,其中有半导体、激光等声光电学课。他在攻读博士期间,在世界性权威杂志《物理学评论》上发表论文,并与国外专家、学者合作发表论文多篇。曾多次到美国国家实验室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在菲利普公司聘任高级电子工程师期间,为公司新产品开发部开发了世界领先的通讯产品。
  人物简录
  部分德清籍名人,因无法联系上,资料不全,现将简况辑录,待今后再补充完善。
  褚元善1928年5月出生,德清新市人。博士学位,居住在台湾台北桃园。
  姚守成1965年生。祖籍德清武康人。留美博士,在美国任大学教授。出国前居台湾新竹市,其姑母为武康城西村的姚清於。祖父为金石名家姚文金。
  王启翔德清新市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赴澳门定居。现为澳门侨光织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江浙沪同乡会副会长、湖州市政协委员。曾数次回故乡为助学和社会福利事业捐资。
  胡伟德清新市人。曾任共青团德清县委书记、共青团湖州市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安吉县委书记。后去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在共青团中央任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现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
  陈勇德清新市人。曾在德清二院担任过医师,后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现为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副师级。
  徐洪根德清县三合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后勤部参谋长。
  应国良德清下舍镇人。人民日报英语编辑部工作,为教授级编辑。
  于炳松德清下舍镇人,北京地质大学教授。
  吴宝元字文泉,生于1930年。16岁参军,辗转南北,先后在南京军区、新疆军区某部任团政委、副师长、师政委等职。
  沈平德清洛舍镇人。1936年出生。1957年上海交大动力系毕业,留校任教,现为浙江大学工程自控系教授,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贾建虹德清洛舍镇人。1936年出生。杭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历任浙江日报社记者、高级记者,编辑、主任编辑、副编审等。
  罗陛宪德清钟管镇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政委。
  阿年德清新市镇人。毕业于北京广播电影学院导演系,浙江电影制片厂导演,属先锋前卫的第六代导演,曾导演了电影《感光时代》、《中国月亮》,电影《冬日爱情》获西班牙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呼我》等影片。1998年来德清执导电视剧《十七年太短》。
  吴明瑜德清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张美荣德清县新市镇人。现任国家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
  余铁铭德清县新市镇人。上海工业大学教授。
  柳伟平德清县新市人。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公司(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沈云卿德清新市镇人,已退休。曾任福建省商业厅副厅长。
  沈爱国德清新市镇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张建伟德清城关镇人。国家技监总局办公厅主任。
  姚阿庆德清城关镇人。山东省青岛空军疗养院正师级干部。
  王乐勤德清城关镇人。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
  宫锡麟德清新市人。1932年出生,曾在南京市高中执教,后赴美国杰克逊维儿城州立大学,为终身教授。
  杨剑莹德清城关镇人,留学德国,博士后。现在德国马普免疫学研究所。
  王琴芳德清钟管镇人。中国农科院生化处副处长、博士。
  俞浚民德清人。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高级编辑。
  顾仁林德清人。北京医学院物理教研室教授。
  丁宝年德清城关镇人,六十年代中期,北京外国语学院葡萄牙语系毕业。曾在外交部领事司工作,参赞。参加过澳门回归谈判。
  蔡绳武(1923—1999),字昂若。1948年上海交大船舶系毕业。历任上海交大讲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副教授,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教授、校图书馆馆长。
  蔡时若(1922—)德清人。1946年中正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51年初参加抗美援朝。前后参加新建铁路及科研工作38年,高级工程师。1983年离休后参加房建设计及监理工作10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大兴干休所,享受正师级待遇。
  陈筱芬(1971—)女,德清城关人。1989年以理科湖州市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1993年由清华大学传送自动化系ClMs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留学,现在美国新泽西洲工作。
  靳立人(1957—),德清城关人。曾在江苏南京药物研究所工作,后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第六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药学系主任、教授,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专利4项,国家新药证书5项,专著《有机
  合成》一书。

知识出处

德清古今人物

《德清古今人物》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收录德清县籍古今人物四百有余,将德清古今人物作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整理,以期能客观全面地记录自古至今的德清知名人物。这部载录德清古今知名人物的书,是对整个德清历史人文的重新梳理,它的出版发行,将对宣传和介绍德清的历史、人文有着深远的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潘申甫
相关人物
程森
相关人物
唐鉴
相关人物
冯震
相关人物
傅范淑
相关人物
金有恒
相关人物
李馥泉
相关人物
俞箴墀
相关人物
嵇炳元
相关人物
俞同奎
相关人物
许炳堃
相关人物
吴玉
相关人物
蔡焕文
相关人物
俞寰澄
相关人物
蔡远泽
相关人物
赵紫宸
相关人物
魏镜
相关人物
吴破我
相关人物
柯怡
相关人物
蔡继曾
相关人物
夏墨农
相关人物
冯半江
相关人物
沈杰夫
相关人物
林士谟
相关人物
史沛棠
相关人物
童润夫
相关人物
董锡祺
相关人物
刘于武
相关人物
杨莲青
相关人物
蔡经德
相关人物
蔡经贤
相关人物
蔡经铭
相关人物
沈兹九
相关人物
蔡镇瀛
相关人物
俞平伯
相关人物
童益君
相关人物
徐恒寿
相关人物
钟兆琳
相关人物
钟昭华
相关人物
许孙穆
相关人物
王仲劬
相关人物
沈文纬
相关人物
沈西苓
相关人物
莫善祥
相关人物
蔡圭青
相关人物
钟兆琥
相关人物
蔡昌年
相关人物
徐克芳
相关人物
徐开源
相关人物
许德纪
相关人物
傅祖良
相关人物
冯默存
相关人物
沈学源
相关人物
蔡承湘
相关人物
蔡晋
相关人物
徐宗楷
相关人物
沈梅叶
相关人物
俞锡璇
相关人物
蔡振华
相关人物
施瑛
相关人物
赵萝蕤
相关人物
杨筱楼
相关人物
杨筱天
相关人物
俞恩瀛
相关人物
汪家
相关人物
李一航
相关人物
秋游
相关人物
蔡长年
相关人物
沈锜
相关人物
董洽民
相关人物
傅祖德
相关人物
冯缵华
相关人物
夏少农
相关人物
莫嘉柔
相关人物
姚燮辰
相关人物
蔡玉
相关人物
盛志勇
相关人物
蔡颐年
相关人物
周宗瑶
相关人物
傅祖熙
相关人物
沈英
相关人物
蔡锡年
相关人物
吴指南
相关人物
蔡焌年
相关人物
黄惠
相关人物
徐振邦
相关人物
胡文经
相关人物
马志濂
相关人物
许有林
相关人物
蔡继武
相关人物
蔡为武
相关人物
陈荣三
相关人物
陈才法
相关人物
廖生辉
相关人物
冯缵统
相关人物
嵇巩
相关人物
周斯杰
相关人物
俞锡瑛
相关人物
胡家华
相关人物
童本亮
相关人物
史奎雄
相关人物
葛崇文
相关人物
徐彤
相关人物
蔡建华
相关人物
冯缵枢
相关人物
钟伟今
相关人物
吴起文
相关人物
胡文伟
相关人物
张正东
相关人物
马志泓
相关人物
陈崇山
相关人物
唐振中
相关人物
徐永加
相关人物
钟万勰
相关人物
袁权
相关人物
夏慧琴
相关人物
陆勇翔
相关人物
马志政
相关人物
徐明德
相关人物
程永钢
相关人物
马志澄
相关人物
沈梨庭
相关人物
马志瀛
相关人物
蔡湘芬
相关人物
钱国桢
相关人物
蔡志培
相关人物
汪定熵
相关人物
姚伟达
相关人物
黄国平
相关人物
蔡安妮
相关人物
沈振月
相关人物
门素琴
相关人物
沈国放
相关人物
傅训淳
相关人物
蔡梅琳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蔡归华
相关人物
蔡洪明
相关人物
时雪荣
相关人物
宋平
相关人物
童然星
相关人物
姚坚
相关人物
褚正勇
相关人物
费英伟
相关人物
顾炎民
相关人物
桂业伟
相关人物
章兴泉
相关人物
闵洪中
相关人物
张轶
相关人物
朱哲英
相关人物
卢莉莎
相关人物
谢涛
相关人物
陈渊
相关人物
蔡红美
相关人物
柯滨
相关人物
李敏
相关人物
薛雷
相关人物
朱泓
相关人物
徐欣欣
相关人物
王晓波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