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凤凰山及之江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050
颗粒名称: 七、凤凰山及之江路
分类号: I269;K928.7
页数: 35
页码: 289-323
摘要: 一路松声常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缓步登临,游人到此疑仙境;危坡曲折,觅句浑如展画图。七星缸、八卦田、紫来洞天,皆神工奇构;东浙潮、西湖景、龙山胜迹,极武林大观。湖山萧萧疏雨,山间霭霭暮云。伊蒲馔好留佳客,兰若楼高绾夕阳。福慧贵双修,德立功成,早泛灵槎游海市;星辰罗万象,天高山远,应留仙馆接云纵。万里之程江汉上,一轮月色湖山中。“西湖新十景”之一的“玉皇飞云”,就是指海拔240米的杭州玉皇山。玉皇山最早名龙华山或玉龙山,与凤凰山合称“龙飞凤舞”,东晋时有人在山顶筑庵,原先是佛教胜地。半池风雨送春岭,一夜霜花带月开。后唐石刻新开路,南宋郊天别筑台。
关键词: 凤凰山 楹联 西湖

内容

玉望山(福星观)
  玉皇山(江泽民 汤宗鹤) 林海亭(田原 陈振濂)
  玉皇飞云(王蘧常) 登云阁(李文采) 望湖楼(尉天池)
  南天门福星观(刘江) 挹江(王冬龄) 涉岙(王梦凡)
  揽江(陈复澄) 江湖一览(朱关田) 汇芳澄素(康殷)
  才碧天空(李铎) 江天云树(魏传统) 墨岫琼英(费新我)
  王龙殿(钱君匋) 南天门(王东盙) 七里亭(顾宏)
  一路松声常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沈迈士集姚肇和诗句)
  缓步登临,游人到此疑仙境;
  危坡曲折,觅句浑如展画图。(爱新觉罗·□□)
  七星缸、八卦田、紫来洞天,皆神工奇构;
  东浙潮、西湖景、龙山胜迹,极武林大观。(张桂样撰 朱其石书)
  湖山萧萧疏雨,山间霭霭暮云。(黄苗子)
  伊蒲馔好留佳客,兰若楼高绾夕阳。(启功撰 康雍书)
  福慧贵双修,德立功成,早泛灵槎游海市;
  星辰罗万象,天高山远,应留仙馆接云纵。(陈樱宁撰 马世晓书)
  望彻尘宇,远近江山悬一绝;
  路通云汉,东西日月跃双九。(骆恒光)
  俯视星辰,如游碧落;高超云汉,恍接苍穹。(古联 驾沧重书)
  寒烟归山,止水绕屋;怪石错径,杂花回栏。(杨西湖集句)
  亭倚玉龙迎风起,
  座看明湖听潮声。(古联 费之雄重书时改“明湖”为“湖月”)
  万里之程江汉上,一轮月色湖山中。(古联 蒋北耿重书)
  “西湖新十景”之一的“玉皇飞云”,就是指海拔240米的杭州玉皇山。取意登山远眺,钱江、西湖远近诸景,均处于烟雾缭绕、若隐若现在薄云的迷漫之中,四季晨昏皆赏心悦目,所以名“玉皇飞云”。1954年3月,毛泽东登玉皇山,在俯瞰杭州全景时情不自禁地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真是个好地方。”
  玉皇山最早名龙华山或玉龙山,与凤凰山合称“龙飞凤舞”,东晋时有人在山顶筑庵,原先是佛教胜地。南梁(502-557)时正式建有佛寺,吴越国时从明州(今宁波)迎阿育王舍利来山供奉,自此,山又名“阿育王山”(杭人习称育王山),寺称“阿育王寺”。明朝正德(1506—1521)间,山顶寺庙改成道观,称玉皇宫或福星观,育王山则改名“玉皇山”。(在道教书上则说:唐玄宗开元(713-741)间曾建大罗宝殿供奉三清教主,称玉龙道院。)上世纪末,政府为发展杭州旅游事业,将“文革”中已全面破坏的山顶建筑修缮一新,灵霄殿、真武殿、玉皇坛、藏经阁均改为茶室、餐馆,但现存山上的白玉蟾井传为明朝遗物。天一池开挖于民国初年,并借“天一生水”古义而名,由于位于山顶且旱年不涸,民间历来视作神物。旧时有联:
  半池风雨送春岭,一夜霜花带月开。(徐渭)
  池花多映竹,乔木自成林。(佚名集杜甫、孟浩然句)
  后唐刻石新开路,南宋郊天别作台。(董嗣杲)
  两崖危石抱,众壑细分流。(释明理)
  一路松声,时疑雨至;半空岚气,忽然云飞。(佚名)
  水映七星,斯文瞻北斗;天成八卦,用坎镇南离。(吴廷康)
  山雨欲来,且休息片时,再朝金阙;
  岭云初上,看森严万象,争捧玉皇。
  山暖当看,水凉知夕;字瘦题石,诗寒说云。(以上李理山)
  处处是家乡,流水行云,此处亦白云深处;
  时时皆子午,餐霞眠气,何时非紫气来时。(佚名)
  雨树晴山分画谱,白云红叶尽诗才。(杨度)
  樵径雪深多虎迹,竹湮风冷听龙吟。(佚名)
  临镜映西子,听涛倚钱塘。(佚铭)
  藓痕带露浸棋局,山影分清入酒杯。(佚名)
  夫玉皇山者,山盖天下之首灵;
  于福星观也,观为世上而阴骘。(张辂)
  无道无私,疏而不漏;人心有过,改则为安。(佚名)
  望彻尘寰,远近江山悬一画;
  南连云汉,东西日月跳双丸。(陈明峻题南天门)
  慧眼分明,遍观大地;法鞭利害,护道南天。(朱圆亨题灵官殿)
  丹阙仰巍峨,揽江阴带襟,自由人间福地;
  青山作屏障,看云蒸霞蔚,居然天上青穹。(黄中理)
  清静智慧,福禄集立。(佚名)
  九天玄妙超金马,万古灵神护玉龙。(佚名)
  紫竹林中沾法雨,白莲台上荫慈云。(佚名观音殿)
  十方万福自来骈,斗延北寿保众生。(佚名)
  九天掌法,南极仙翁;其道至尊,色罗天地。(陈圆华)
  玄功恭浩渺,道宝经宝师宝,三尊感应,大千世界显神通;
  至德阐危微,至清上清太清,一气流行,不二门中闻慧悟。(何本意题三清殿)
  古圣临凡,普济群生观自在;
  天仙老派,主持三教大宗师。(佚名题吕祖殿)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佚名)
  从林海亭上陟山顶计约2600多阶。从山巅的登云阁下望,极目远眺浩渺钱江和巍峨的六和古塔,西南诸峰尽收眼底;在山风吹拂下,树海竹林似同阵阵绿波碧浪,伴同修篁竹韵松涛,奏出一首恢弘雄伟的大自然交响曲;观西湖似浮云蒸腾,湖中三岛时隐时现,令人心旷神怡、陶然欲醉。尤其是在晨雾初上、宿雨初收时,见脚下轻烟飘飘,更令人有欲仙之感。
  山顶有“江湖一览”阁,向四周眺望景象开阔。有人描写:“春天雨
  过新霁,在此凭栏远眺,西湖水面似大明镜,三潭印月的三个石塔,却似三只鸥鹭浮水。湖上薄雾升腾,烟柳画桥的苏堤,像一条锦带束在四子姑娘的腰际。近处青山熹木,郁郁葱葱;脚下紫雾絮染,白云飞渡,好一派湖雨又添黛色浓的情景。”其实,包括玉皇山在内的湖景山色,风光四时不同,即使夏、秋、冬三季在这里观望江海,虽依然黛山绿水,但风光随时隽异。
  在山顶四南处有一登云阁,在此可望钱塘江的气势与六和塔的雄姿。钱江大桥如卧波长虹横跨两岸,江中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如果在中秋前后来此登观,但见钱江之潮天上来,惊涛拍岸,雷鸣虎啸,极有“天下无双”的壮观。
  玉皇山周围的古迹很多,山南有宋皇帝亲自耕种的“籍田”,即八卦田。山腰与慈云岭接壤处,有后晋天福七年(942)开凿的10造像,是西湖历史最久、艺术价值极高的摩崖石刻,其中三尊形象浑圆质朴,极显唐代风格。半山的紫来洞深约70米,可容800人入住,已下探达三层仍不见底。从洞口遥望山下,浩淼的钱塘江、巍巍的六和塔和诸峰簇拥,周围丛林深处果然紫烟缭绕。洞前原有铸于后晋天福元年(936)的七口铁质水缸,按北斗七星排列,因毁于战火,后为清雍正间浙江巡抚李卫重置。日寇侵华时曾拟掠去东瀛,因太重而作罢,又毁于“史无前例”的年代,现在所见的是1997年再铸并移地重置的。洞口有近人书写的摩崖刻石:
  紫气东来(陆抑非) 清静智慧(姜东舒) 灵山至尊(郭仲选)
  与天地参(诸涵) 紫东卧云处(马世晓) 紫来洞(陈修桥)
  梦迂神明指洞口,果然世外有乾坤;
  一生人血经营此,方知原来有宿根(刘江)
  慈云岭(玉皇宫)
  老玉皇宫(武中奇)
  鞭下无情,打尔明中作恶;
  额上有眼,察他暗中行奸。(无款)
  凌霄殿
  殿宇重新,祈人间富庶;
  山川依旧,愿天下太平。(以上宋涛)
  位冠天地人,尊吾而上;
  教宗儒释道,主宰一元。(蒋北耿)
  三台颜色临黄道,六府祥光映紫薇。()
  圣德眼中外,大节共山河;
  灵明振古今,精忠同日月。(颜玄门)
  慈云岭在玉皇山东麓,五代吴越王钱镠之妃曾在此建慈云宫祭天,故名。北宋时建登云台改名天真禅寺,清雍正间改建道教灵官殿,杭人因其在玉皇山下,故俗名玉皇宫。岭上有钱王郊台和钱镠篆书石刻“梁单于之岁兴建龙山,至君滩之年开慈云岭”,共十八字。慈云岭造像始于后晋天福七年(942),为杭州诸山石窟造像中历史最久者,清乾隆帝曾来这里巡幸。旧时有联:
  后唐石刻新开路,南宋郊天别筑台。(董嗣杲)
  两崖危石抱,众壑细分流。(释圆理)
  万松书院(敷文书院)
  万松书院(姜东舒) 太和元气(马世晓) 泰和书院(刘江)
  德侔天地(吕迈) 敷文书院(沈定庵) 道冠古今(林剑丹)
  高山仰止(祝遂之)
  松林仰弥高,万仞宫墙、居仁辅义;
  杏坛瞻在迩,一堂弦诵、扢雅仁风。(王翼奇)
  毓粹(朱关田)
  人祗此人,不入圣、便作狂,中间难住脚;
  学须就学,昨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杨昌浚集句 郭仲选重书)
  明道堂(金鉴才)
  倚槛俯江流,一线涛来文境妙;
  迎门饮湖渌,万松深处讲堂开。(俞樾撰题 郭若愚重书)
  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峰头延俊杰;
  英材同树木,愿多士春华秋实,万松声里播歌弦。(蒋益澧撰题 张海重书)
  以德育人,千秋示范;
  因材施教,四海传经。(吴仲谋撰曹寿槐书)
  两字仰奎章,二百年雅化作人,幸于今偃武修文,依旧重华日月;
  万松留讲院,东西浙英才乐育,愿多士读书经世,培光有美湖山。(马新贻撰题 刘江重书)
  居仁斋(沈定庵)
  四时之乐,俱在于此;
  六艺之义,不属于斯。(俞樾撰题 唐诗祝重书)
  闭户日精,云无心以出岫;
  登高能赋,文异水而涌泉。(胡敬撰题 诸涵重书)
  竹里书声来隔院,松间棋韵静虚窗。(高鹏年撰题 高法根重书)
  由义斋(驾沧)
  草木清华,羡此间天地;湖山明秀,假大块文章。(卢前)
  广厦千间,出须由户;乔松万叠,生必有根。(欧阳诚)
  院内书香盈袖,思追周礼;
  亭边鸟语播音,胜比乐章。(吴冠长撰 骆恒光书)
  正谊明道(康熙题 沈立新重书)大成殿(摹曲阜孔庙匾)
  万世师表(摹康熙题曲阜孔庙)
  入则孝,出则悌,守先师之道以待后学;
  颂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朱彝尊撰题 陈振濂重书)
  出陬邑、游宋陈、归鲁封、授弟子,夙夜苦申孤诣;
  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古今咸仰大成。(徐弘道)
  大德大功,还凭仁义立言,冠冕百家称极致;
  成王成圣,最是精神传世,华夷一例拜先师。(吴亚卿)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借人。(乾隆题 王伯安重书)
  浙水敷文(康熙)颜乐亭(王冬龄)
  陋巷箪瓢、安贫乐道;尼山几席、立己达人。(欧阳诚)
  曾唯亭(鲍贤伦)
  论学而允推三省;传里仁唯数一参。(吴国民撰 卢乐群书)
  毓秀阁(王澄)梁祝书房(戴盟)
  山色当窗,松声拂院,无数栋梁材,端赖读书万卷;
  文明古国,礼义名邦,几多风雅事,正宜垂范千秋。(吴亚卿)
  观音堂(朱昆明)
  莲座证慈航,但愿苍生沾化雨;
  杨枝洒甘露,唯祈情侣结鸾俦。(吴仲谋撰 秦天孙书)
  见湖(杨西湖)湖山萃秀(乾隆题 沈立新重书)
  水气山风齐送爽,湖光人影两相怜。(吴仲谋撰 陈为民书)
  环山皆秀色,临水自清心。(陈为民撰 费之雄书)
  观风偶憩(李卫题 来海鸿重书)
  坐怜彩蝶微风处,静看青山小憩时。(徐弘道)
  芷兰轩(童晏方)
  日移竹影浸棋局,风追花香入酒樽。()
  忝邀芝兰室,还对桃李荫。(杨西湖)
  正谊堂(旭宇)
  山川佳色澄悬镜,松桂清香静读书。(赵学辙)
  万松书院在万松岭,南倚凤凰山。唐代僧人在此建报恩寺,白居易曾在寺中留宿,所作诗篇中有“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湖堤明月中”句,后人就因此名“万松岭”。南宋划入禁院,清乾隆帝曾三次来此巡幸,后毁于太平军。
  万松岭在宋代就是杭人观赏腊梅和梅花的胜地,苏东坡有诗“绿鬓
  寻春湖畔回,万松岭上一枝开”和“万松岭上千黄叶,玉蕊檀心两奇绝”句传颂。明弘治间,浙江右参政周木废寺为万松书院,祀奉孔子像。万历初诏毁天下书院,浙江唯此书院独存。清康熙帝南巡时赐额“浙水敷文”,乃改名敷文书院。“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即梁山伯、祝英台)”的传奇故事,据说就发生在这里(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梁祝故事”和“梁祝坟”的,据说至少有五省17处之多,其中包括浙江的杭州、绍兴、上虞、鄞县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凡所有梁祝传说,均已在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故而前几年邮电部发行“梁祝特种邮票”时,不得不在七个城市同时发行)。院内有“万世师表”碑,系明末清初遗物。1999年,政府重建万松书院,2002年开放。旧时有联:
  玩心高明(朱轼) 心灏气俱(汪隆)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乾隆)
  云连蓬岛群峰出,风鼓松涛万壑应。(费宏)
  湖山圣藻恩,草木倍精神。(田艺衡)
  俯视见湖渌,倒影涵风棂。(金志章)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湖堤明月中。(佚名集白居易句)
  万松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明清两代大学问家王阳明、赵大鲸、桑调元、金甡、齐如南等曾先后在书院执教,著名杭州籍大学者袁枚也系敷文门下。清中叶后,万松书院与崇文、紫阳和诂经精舍合称“杭城四大书院”,咸丰间遭太平军焚。光绪中浙抚翁嵩骏将书院迁至城内葵巷。二十三年(1897)春,杭州知府林启并合诂经、紫阳、崇文、敷文和城东讲舍等大书院,成立求是中西书院(后因康梁变法失败而改名求是书院,为今浙江大学最早前身)。光绪二十八年(1902),胡雪岩族人胡祉祥会同养正书塾(今杭州四中前身)校友邵伯炯、陈叔通等在原万松书院址创办安定学堂(即今杭州市第七中学前身),著名大学者范文澜、沈雁冰、冯亦代等都是该校早期学生。
  于子三烈士墓
  男儿死耳江山白,英魂来兮凤山青。(刘操南)
  青山有幸埋忠骨,细雨无声悼英烈。(浙江省暨杭州市学生联合会)
  于子三烈士墓在万松书院内。现位于回龙墙题字“学生魂”山解放前全国学联主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吴学谦手书。墓碑“于子三烈士墓”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乔石所题。于烈士墓最早葬于大学路老浙大文理学院之南桥边,1954年前后迁来此处,原先墓前也有联:
  爱和平有罪,要民主有罪,争自由有罪,见他鬼那狗屁宪法;
  打内战可以,卖国家可以,杀青年可以,滚你娘这无耻政府。
  (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
  于子三(1925-1947),山东牟平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农学院农艺系学生。1947年遭国民党政府秘密逮捕后杀害,尔后成为历时半年多的全国学生“反迫害,争自由,求生存”运动的导火线。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凤凰亭
  凤凰亭(马世晓)
  山瞰江湖天地小,气连吴越古今雄。(蔡文声撰来仲棣书)
  凤凰亭在凤山主峰西南处,为二层建筑。凤凰山古名凤山,海拔174米,位于万松岭之西,与玉龙山(玉皇山)合称“龙飞凤舞”。按《西湖游览志》:“凤凰山两翅轩翥,左薄湖浒,右掠江滨,形若飞凤,‘一郡王气’皆籍此山。”唐朝以来一直是州治及吴越、南宋宫苑故址。
  排衙石
  排衙石在将台山,又名排牙石。相传武肃王钱镠来此,见怪石排立两列,如衙役拱卫,故名。又传南宋时一度为嫔妃演阵处,故别称“女校场”。石峰苍翠玲珑,高3米至5米不等,其上刻有“东南一剑定长鲸”、“之思”、“陈三元之醮礼”字样、最小一石,状如灵芝草,上镌“涌地云”三字,很是有趣,惜均已不存。旧时有联:
  耸起浮屠山突兀,居然衙石玉青葱。(沈遘)
  江湖带月来云外,天籁和琴历耳旁。(陈襄)
  筑亭紫霄山,坐客苍林房。(孔觉)
  禹王庙
  禹王即中国古代治水有功的夏后氏部落领袖禹。据《史记》记载: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继虞舜任部落联盟领袖,世称夏禹王,后巡狩至会稽(今绍兴)而卒。(近据友人所诉:近有专家在编写《西湖通史》时,经考证认定夏禹在会稽会诸侯之说恐非史实,这样,所谓“舍航登陆”的故事也就不存在了。但笔者以为文化、传说与历史不同,何况相传已两千多年,在绍兴有禹的后裔自成村落。郭沫若说过:“山来胜迹流传久,半是存真半是猜”这样的话,所以笔者以为,也就不必真假多作计较了。)旧时有联:
  成功永赖(乾隆)
  洪水奠当年,亿万家饭美鱼香、如依夏屋;
  清时思俭德,千百世泳勤沐泽、共乐春台。(佚名)
  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佚名)
  庙在宋代钱湖门外(今万松岭西一带),祀夏禹王。据2004年4月13日《都市快报》:在万松岭隧道施工时,挖掘出一只高20厘米、直径30厘米、重15公斤的青石香炉,上刻有“禹王庙”及“万年香火”字样。禹王庙在解放初仍存,遗址在今杭州师范学院艺术分院之东、双吊
  坟之南处。
  双吊坟(节义亭)
  双吊坟在万松书院之西路南,因原坟与祠均在1958年被拆毁,故而于2002年在原坟之稍北建节义亭。内竖由陈进题写的“双节义”碑,并节录清末杭州朴学大师俞樾考证文字:“万松岭有双吊坟,闻祈祷有验,香火甚盛。癸酉春(即同治十二年1873)、余至敷文书院访同年杜莲衢乃过其地。……(节义祠)因坟为屋,塑男女二身,门外一碑载其大略:嘉庆间有崔升者,京师人,携其妻陈氏来杭州,落魄不能归。或有以夫妇两全之说进者,陈不可。后益穷困,同投环死。钱塘令哀而葬之,并建亭曰‘节义’。夫匹夫匹妇,固穷宁志,至死不移,事固可风矣。然其生也穷困不能自活,其死也灵爽乃尔。”旧时有联:
  视死如归,只要留节义两字;
  浮生若梦,何如为名教完人。(佚名)
  劲节励水霜,松树梅花常作伴;
  寸心盟日月,湖光山色亦增辉。(傅璧堂)
  鸾凤失依栖,想当日,食耻嗟来、清节无愧羊子;
  湖山著灵迹,看此时,冢生连理、瓣香愿拜韩凭。(陈坚)
  栖云寺
  大雄宝殿(赵朴初) 庄严净土(沙孟海) 古栖云寺(陆俨少)
  正法久往(释广忍)
  大道不离,只要回光同本得;
  法身原具,若能转物即如来。(释明旸)
  大开宗风,心光独透;悲施法雨,普润三根。(王凡)
  古刹阅沧桑,咄祝融逞劫,魔焰顿消宏佛力;
  法堂虔梵呗,喜龙象换新,众生尽度沐慈恩。(戴维瑛撰 王漱居书)
  护光明幢,一天花雨;被精进铠,八面威风。(佚名题韦驮龛)
  栖云寺在栖云山北坡,从梵天寺直上山腰处。相传南陈宣帝太建六年(574)建庵,南宋时先为宦侍别舍,后沦为民居,元朝时维吾尔族大诗人贯云石曾隐居这里著书立说,遂使寺名大振南北。明嘉靖间净土宗第八代祖莲池禅师重建,一度与梵天、圣果合称“杭州东南三大寺”。尔后,莲池禅师在五云山下重建云栖寺,改栖云寺为云栖下院,所以在杭人的俗语中,有“先有栖云后有云栖(寺)”的说法。清咸丰间,栖云寺毁于太平军,同治中重修,至光绪初才全面竣工。民国间寺僧四散,寺宇因风雨侵蚀而废圮,现有院舍系1982年后重建,规模比原寺小更多,但仍保留“深山藏古寺”的山趣。近据《栖云寺简介》中称,该寺早在“《史记》中记载”和“百花公主曾在此出家”的文字恐是荒诞无稽。按司马迁于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开始述撰《史记》,绝不可能预计到680年后的事;而“百花公主”系传说和戏曲中的英雄,历史上并无其人。(参阅《云栖竹径》条)
  圣果寺
  圣果寺又名胜果寺,在凤凰山东麓扫帚坞,按史志称为唐乾宁间(894-898),无热禅师建。当时满山修竹茂松,绿荫蔽日,是杭城有名的避暑胜地。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在崖上镌高达五六公尺的弥陀、观音、大势至三佛(残迹仍存,是杭州西湖周围最大的佛像)及十八罗汉像于石壁(大都残存)。宋仁宗初,赐额“崇圣寺”。北宋时,王安石留有《游杭州圣果寺》诗:
  登高见山水,身在水中央。下视楼台处,空多树木苍。
  浮云连海气,落日勤湖光。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
  大概是对当时寺的规模和环境的实地描述。元朝至正初被毁,明洪武初重建。其间,在宋室南渡后因其东邻大内,此处便作“尉司衙”址,至
  今山壁留有刻石“胜果”、“皇宋淳熙重建”等。据史书介绍,圣果寺附近曾是吴越国王宫所在地。旧时有联:
  胜果禅寺 阿阁禅杖 江湖旷览 观潮楼 澄观台
  半岭妙鬟垂,翠微初上;曲江毫相印,渌净平铺。
  花含春意洽,石戴古皱奇。(以上乾隆)
  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释处默集句)
  竹里僧房凉似水,苔侵佛面半无金。(鲍子寿)
  帘卷江色近,隐几石幢低。(樊良枢)
  庭前修竹春啼鸟,屋畔长松昼宿云。(王守仁)
  松密窗窗碧,泉多步步青。(厉鹗)
  独怜内殿成荒寺,空见前山映后湖。(释宗勤)
  地分南渡愁何在,潮去西陵恨悠长。(释大壑)
  半空灵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佚名)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甚么南宋衣冠、西湖烟柳;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崖,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王梦楼)
  沿圣果寺上山多奇岩怪石,削壁岩陟其上多有刻字,著名的有宋高宗手书“忠实”和王大通“凤山”擘窠大字,其他还有“日光玉洁”、“万石嶙峋”等不明年代的刻石。另有“望湖石正德庚辰九日,监察御史刘栾、张鳌东,注事王舜鱼、万豪天(其中“万”字为简体)”字样,应是1520年时的遗迹。附近著名胜迹有月岩、中峰、三佛石、仙姑洞、郭公泉、排衙石以及“石林”等处,是杭州访古的难得好去处。
  梵天寺
  梵天寺在凤凰山东南麓。原是吴越王钱镠于唐天祐元年(904)为迎奉阿育王舍利而建,后毁于火,北宋乾德二年(964)重建。经幢上刻有“乾德三年乙丑六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钱(弘)俶
  建”字样,距今有千余年历史,也是全国罕见的汉白玉雕刻艺术珍品。梵天寺在解放初仍存,但现在仅见大殿(含汉白玉佛座)和一幢厢房了。梵天寺经幢连同城内隆兴寺经幢(建于837年)、灵隐寺经幢(建于969年),为现存杭州年代最久的三个古经幢。旧时有联
  红芳归去风惊晓,绿叶成荫雨洗春。(佚名集东坡句)
  层云生薄晚,凉雨编空山。(朱子)
  才出头来,便忘尘世,数十载拈椎竖拂,宏法利生,堪比西天大迦叶;
  大开眼界,顿息凝神,刹那间补衲裁云,驱牛入海,差似南岳古长沙。
  (释谛闲)
  月岩
  月岩在凤凰山中峰西南。高六七米。岩顶有孔径约尺余,中秋月穿孔映于岩旁池中,巧妙天成。按《七修类稿》:“凤凰山有石如片云,拔地高数丈,巅有一窍径尺余,惟中秋之月穿窍而出,十五、十六则外此窍矣,余日尤斜,故名‘月岩’。”岩旁峭壁上原镌有“高大光明”、“光影中天”、“一轮常满阳晴见,万古无亏昼夜同”等题刻,现均幸残存。旧时有联:
  寒岩何今古,明月无古今。(马臻)
  磴转团风叶,岩空结雨花。(樊良枢)
  一轮常满阴晴见,万古无亏昼夜同。(陈天瑞)
  古时,杭人中秋赏月有平湖秋月、三潭印月与月岩观月三处,由于这里地处偏僻而冷落下来。近年来爬山运动兴起,所以又引来许多既爱爬山又爱赏月的游人,在中秋之夜来这里欣赏此处特有的“光影中天”月景。其成因是由于月亮照射角度不同,月光通过岩孔投影在水池上,有月牙、半月、满月等不同变化。在“戌亥相交时刻”(约21:00左右),月光中轴正穿岩孔中心,落在水面上的月影最圆,故称“月岩观月”。
  中峰
  中峰在凤凰山,实际上是一处岩石群,并不是平常所指的“峰”,即所谓“有石峰如屏,翠苞千朵”。崖上刻有“跃云”二字,今存。但望海亭及孤啸亭已不知在何时废圮。旧时有联:
  天峰孤啸(夏公瑾)
  潮汐近通天阙下,蓬瀛疑在海门东。(王炎题望海亭)
  孤啸乾坤回,长江日夜流。(田艺衡)
  海神庙
  海神庙原址在江干。据载,海神庙内所祀中为海神,左右为伍子胥和钱镠(现海宁海神庙也按此典塑像)。民国初已衰败,今则不存。旧时有联:
  波恬利济保障东南
  神佑安澜,曲折三江潮有信;
  人占利涉,澄清万里海无波。(以上康熙)
  澄澜保障
  百谷归墟,泽汇江湖资利济;
  三门循轨,潮平龛赭庆安澜。(以上乾隆)
  月色如画,江流有声。(佚名)
  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佚名)
  杨柳风来潮未落,梧桐叶下雁初飞。(佚名)
  海潮寺
  海潮寺由吴越王建在清波门外,祀东海海神及钱江潮神。宋仁宗时
  移至望江门外(遗址在今杭州中策橡胶厂内),并赐“延圣”匾额。明太祖朱元璋重修时廓而大之,一度与灵隐、昭庆、净慈并称“杭州四大丛林”。清初已废圮,但建于明代的天王殿仍完整地保留着。此外,还存有不知浚挖于何时的双照井,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在井口映照。令人惊讶的是空关近半个世纪的天王殿内,居然蚊、蝇不生甚至连蛛网也不存。旧时有联:
  月色江心俱入梦,鬓丝禅榻两忘饥。(乾隆)
  法轮似地西东转,佛法逢源左右通。(释太灵)
  月影山光呈妙谛,涛声海色演禅机。(释园瑛)
  满月偕孟水,同圆为顺事;
  舞蝶与飞花,共适日随缘。(无尽居士)
  山色水色云霞色,钟音磬音海潮音。(佚名)
  呼龙耕烟种瑶草,招鹤下云眠古松。(于右任)
  心融有念归无念,日课于荫到夕阳。(释兴慈)
  飞云绮岫心常定,明月沉潭影不流。(佚名)
  曾从古佛腹中过,又坐大鱼身上行。(何绍基)
  去无所遂来无恋,月自当空光自流。
  尘根耨即去,清福种方生。(以上夏光斗)
  苦海回头,延生彼岸;夜游惊梦,如是我闻。(赵洪果)
  懒残煨芋不拭涕,怀索种蕉专学书。(孙枝)
  海国人草石,山城道偃弓。(清道人)
  何草不黄秋以后,伊人苑在水之湄。(汪嘉棠)
  法脉接祗园,同依鹫岭慈云,切莫分谁教谁律谁禅宗,但能自性自变,皆成大觉;
  应身遍尘刹,普摄虎林僧海,须彻悟无我无人无众生,若见诸相非相,即是如来。(释如山)
  吴越碧波亭
  钱江观潮远溯汉魏六朝就为成“天下奇观”。按史志,吴越碧波亭遗
  址在候潮门外三浪庙一带,为吴越王钱镠建造,用以检阅水军,宋后废圮不存。浙江潮在《南华经》、《水经注》、《枚乘·七发》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作为盛事则始于唐,至南宋更臻高潮。
  据载,八月潮汛前后,自江干至六和塔则帐篷连营,吴山、凤凰山上人山人海。《梦粱录》中写着:“自八月十一至二十日,从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室尽为贵戚内侍赁作看位观潮,内宫妃嫔则集凤凰山‘天开图画’台观望。该日,南宋朝庭还在江上操练水兵,排列战阵普为壮观。”庙子头即今南星桥三浪庙,因江潮在海宁盐官镇为潮涌最高处,至城郊江干已落为“三级浪”,因此祀龙王的小庙名之“三浪庙”,现讹名为三廊庙或三郎庙了。旧时有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释盈契)
  近据专家考证:“三千里外一条水”联,传系为后周广顺元年(951),盈契和尚陪吴越王钱弘俶游碧波亭时所撰,与五代蜀主孟昶(919-965)“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中国第一联”时间差不多。所以,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楹联之一,恐怕在杭州还称得上“西湖第一联”。白塔寺
  白塔寺在钱塘江北岸,是隋代京杭大运河注入钱塘江的标志点,建于五代吴越前后,今寺毁而塔仍存。(杭州古时有白塔三处,此为其中之一,另两处为龙山寺塔和圣果寺塔,均毁。)这里原是从江南进入杭州的道衢,南宋时一度划入大内。旧时有联:
  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范仲淹)
  入港绿潮深蘸岸,披云白塔远招人。(陆游)
  云外晚钟横白塔,烟中寒月上朱楼。(佚名)
  白塔计高16米,有九层八面以象征九山八海,为曾造开封铁塔的杭人喻皓所建,建筑年代不详,但在《梦粱录》中已有记载。据专家对宝塔结构和雕饰风格分析,其至少已有1100多年历史。塔质取料全用白石
  精工雕刻,线条流畅,细处入微。富有极高的建筑艺术及欣赏价值,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下原有号称“千里运河第一桥”的大通桥,应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今中河古称大运河或盐桥运河)。
  钱江观潮亭
  钱塘江古名之江、曲江、折江、制河及罗刹江等等。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会稽祭拜大禹时,则已正式以“钱塘”名江了。钱江观潮亭在今滨江大道的白塔岭附近,系原“钱塘十景”中“浙江秋涛”所在地,古称樟亭驿,历来是观潮的最佳处。这里正处庙子头(即三浪庙)与六和塔之间,唐时,附近一带种植樱桃,春天白色花叶缤纷,是杭州人观赏樱花的胜地。白居易有诗志云:“南馆飞轩两树樱,春条长定夏荫成。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旧时有联:
  风急水如立,帆飞山欲摇。(尤侗)
  齐声怒过轰雷鼓,乱珠喷来碎玉山。(徐积)
  航苇何曾见神异,射潮未免话荒唐。(佚名)
  声驱千骑疾,气态万山来。(佚名)
  杭州人观钱江潮的历史悠久,在先秦的著作中,就有“浙江潮、曲江涛”描写。唐代的观潮风气更盛,著名大诗人宋之问、孟浩然、李白、刘禹锡等均留有观潮诗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出守杭州时,撰有“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家。月明何处见,潮水白茫茫”诗。白翁在《忆江南》词中的“郡亭枕上看潮头”句,也是指这个地方,但钱江观潮亭早在明代已废圮不存。
  南宋官窑博物馆
  南宋官窑博物馆(方毅 沈定庵)
  古色古香,中华陶艺多神品;名山发复,南宋人文一大观。(王翼奇)
  千载古窑,重现皇家气象;九州珍品,妙传瓷国风神。(张振常)
  陶趣(刘江)
  与古为德宜陶趣,随心所欲观童真。(吴亚卿)
  南宋官窑遗址(沈定庵)
  忆往昔,炉火通明,轻烟乱窜,雨过天晴陶人已倦;
  看今朝,沧桑更易,故址依然,云与霞蔚游侣方酣。(汪济英)
  历史丰标,且看八百年前遗迹;
  中华绝艺,堪醉三千里外游人。(吴亚卿)
  龙窑(朱伯谦)
  龙风卷地来,皇家令下苍山动;
  窑火冲天起,黎首枝高翠玉山。(潘晓东)
  南宋官窑博物馆在玉皇山南麓,在1985年考古发掘时发现,1990年建成开张。此处原为南宋官窑遗址,在1500平方米内,凝结着800多年杭州灿烂的历史文化。2003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莅此视察时,曾给予高度评价。
  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用黏土烧制陶质器皿。大约在东汉前期(公元1世纪),又成功地烧制成功最早的瓷器——青瓷。后来传到国外,外国人不仅以瓷的谐音称之为China,并且还以China名中国,意即瓷器的祖国。唐代在北方又烧制成功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瓷并起,尤其以越窑(浙江窑)烧制的青瓷,代表了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其中专供宫廷使用的称“贡窑”。
  官窑起源于北宋,其烧制质量超优,是封建王朝宫廷御用的瓷器专用作坊。高宗南渡后,在杭州郊台另立新窑,史称南宋官窑,所烧青釉瓷器滋润如玉,不仅在中国陶瓷产品中别具一格,而且其工艺过程也独树一帜(今万松岭九华山麓老虎洞,有南宋郊坛下窑遗址,1996年发现,已定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因此,整个宋朝是我国陶瓷的鼎盛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其中尤以“官(北宋时为河南开封,南宋时则为杭
  州)、哥(浙江龙泉)、汝(河南临汝)、定(河北定州)、钧(河南禹县)”五大名窑声誉最著。馆内除陈列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晚清各个时期的全国各大窑口的古瓷珍品,并且再现南宋官窑作坊和龙窑遗址,使整个博物馆成为以直观展现的中国古代陶瓷史。
  六和塔(开化寺)
  净宇江天(刘海粟重书) 华夏天标(沈定庵重书)
  初地坚固(洪炜重书) 二谛俱融(沈定庵重书)
  三明净域(赵存科重书) 四天宝纲(杨霜重书)
  五云抉盖(唐云来重书) 六鳌负载(唐云来重书)
  七宝庄严(尉天池重书)(以上均系乾隆原题)
  六和泉池(周国城)秀江亭(祝遂之)
  中国古塔陈列馆(罗哲文)中国古塔博览苑(刘江)
  六和茗轩(刘江)
  万里云程江汉上,一轮月色湖山中。(原玉皇山联 梁平波重书)
  身在九溪十八涧,心随四化二千年。(李文采)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原吴越碧波亭联 蒋北耿重书)
  风波平地,尘埃摸面,总是争名竞利;
  忽来忽去,何荣何辱,天也知人深意。(林剑丹)
  六和登上最高处,岸帻披襟一壮观。(沈定庵书郭沫若句)
  一塔表江清,觚楼夕照明;盘旋看下界,绝顶见平三。(驾沧)
  据月轮,冲霄汉,雄临吴越地;
  傍之水,掣苍龙,威震浙江湖。(唐诗祝)
  浮屠矗立俯江流,暮色苍茫回望收。(佚名书林则徐句 张耕源重书)
  域中古塔尽收眼底,东南名城重现文采。(陈文锦撰 郭仲选书)
  挟九区爽气、扬两浙风华、拍万古月轮,问他昔日宸翰,尚显得几多文采;
  建百尺高亭、纳三春胜景、听六和钟声,为我名山事业,又播来一片佳音。(杨尚谟题六和碑亭)
  墨海碑亭,赏前代御题、山临秦望;
  钟声塔影,访六和胜迹、潮听钱江。(叶玉超撰 刘江篆)
  月涌江流追往事,浮思古幽情,弘历亭中留御笔;
  天翻地覆为今朝,颂空前伟业,人民心底树丰碑。(朱祖功撰 郭仲选书)
  读临江一座名碑而鉴史,登望海七层古塔以观潮。(钱法成)
  (以上题六和碑亭)
  六和钟声(沈定庵)
  塔耸桥横,潮涨潮平万面鼓;
  山鸣谷应,月升月落几声钟。(任本命撰 刘江篆)
  钟铸六和,万家康乐千秋愿;
  声闻四海,一统河山两岸心。(胡静怡撰 蒋北耿书)
  盛世铸洪钟,吉庆祥和,百杵声随云筏远;
  名山置古塔,庄严宏伟,千秋影共月轮高。(汤柏林撰 葛德瑞书)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第二年落成。按志书载,吴越王钱弘俶为镇定钱江潮涌,在月轮山下建造了六和塔。六和者,取禅义“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忱”。有的书上称“六合塔”,系取《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典故,而所谓“六合者,也即‘天地四方’之意”。《湖堧杂记》中有“(宝塔)压波凌江,巍然作镇,旧传有灯塔中夜灿,海舶望此而归”的记述,表明建塔是为导引钱江夜航,所以在高达近60米的塔顶上,装有塔灯。塔西建有六和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改名开化寺。旧时有联:
  潮声自演大乘法,塔影常圆无住身。(乾隆)
  灯传慧业三摩地,鼓应洪涛八月天。(施冷凤)
  日生沧海横流外,人立青冥最上层。(张仲举)
  偶观挂席乘潮快,便觉悬车纳禄迟。(佚名集陆游诗)
  孤尖标白浪,层级上青天。(朱继芳)
  到处便含无尽意,置身已在最高层。(陶在东)
  城郭遥游水,云山入倚筇。(佚名)
  潮声过赭石,暝色赴崖钟。(佚名)
  六和塔原共九级,一千多年来几遭焚毁,几度重建。其中重要的有北宋宣和三年(1121)初,建成后不久就毁于战乱,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重建,至隆兴元年(1163)才告竣工,但塔高则已从九级降为七级了。以后,明万历和清雍正间又再经重修,现在所见的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修葺时的原型,即外观为共13层(内为七级),即每两层为一级,以螺旋形阶梯盘旋而上的多层密檐的砖木结构,实高59.89米。解放后,政府先后于1953年、1971年、1987年三次大修(第三次历时整四年),才使这座堪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造型艺术的杰作,得以完整保留至今天。
  人们登临六和塔凌空远眺钱江南北两岸,眼力所及处,山峦连绵起伏,茂林郁郁葱葱;江南田园如画,新居林立,处处显露出杭州新城区的宏伟规模。透窗瞭望,钱塘江浩瀚东流,江上百舸争流,锦帆片片(当然,这种景象现在已是看不见了)。特别是一架犹如长虹卧波的双层铁桥横亘江上,这就是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率领我国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全国第一座铁路公路桥——全长1453米的钱江大桥。其中正桥16孔计长1027米,自1934年8月动工,于1937年9月通车,工程之艰巨,历时之短暂,堪称世界建桥史上的旷世奇迹。又因钱塘江怒波险恶,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历来被称为“天堑茫茫连沃礁,狂抛巨浸疑无底”的地方,因此在我国和世界桥梁史上,都占有极其光彩重要的一页。后因抗日军兴,当局为阻止日寇过钱江,密电茅以升炸毁大桥。同年12月23日,茅公含泪作诗:
  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尔后,亲自按电纽实施爆炸(其中“五行缺火真来火”句,乃隐指“钱塘江桥”四字的偏旁缺火,若来个“炸”字,则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茅公应原浙赣铁路理事会曾养甫理事长与浙赣
  铁路局侯家源局长之邀再来杭州,实现“不复原桥不丈夫”的铮铮誓言。后来,有人以茅公的《七绝》为内容,编了个“钱塘江桥五行缺火”的上联,在杭城报刊上悬赏接续,竟无人应答而成了“绝对”。
  在中国古塔博物苑之前,沿崖塑有五座与六和塔有关的历史人物像。其西两座为《钱王射潮》及《六和镇江》神话故事。《钱王射潮》取材于《吴越备史》,传说吴越立国之初,钱塘江堤常被涌潮冲坏,城市受淹,吴越王钱镠十分恼火,急派万名弓弩手,于八月十八潮神生日在六和塔附近的铁幢浦迎战涌潮。当潮水汹涌滚来时,钱镠下令弓箭手齐向潮头发射箭矢。后梁开平四年(910),他又沿钱塘江筑就百余里的海塘,防止了海水侵袭杭城;继后又派兵炸平江底暗礁,使之便利水路航运的事迹,是永垂青史的。《六和镇江》是叙述渔民儿子六和与恶虬搏斗,最后战而胜之的神话。
  另二像为梁山泊好汉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按《水浒传》中有“鲁智深坐化浙江”回目,叙述了花和尚在六和寺内圆寂之外,还述及武松因征战方腊后“折臂不受恩赐,(就在)六和寺出家,后至八十(岁)善终”,并由皇帝钦封“义烈昭暨禅师”和“清忠祖师”。在《水浒传》中还有豹子头林冲也不受皇封,因“风瘫不能痊,留在六和寺中,由武松照看,后半载(年)而终”的记述。(参见“武松墓”及“金华将军”条)
  还有一座位于六和碑亭西南的是铜像,是纪念南宋间复建六和塔的智昙大师的。智昙大师(生平不祥),南京人。鉴于六和塔在宋徽宗间被焚一直未能恢复,塔院也呈荒芜,因此,他决心募缘造塔,经过11年的艰辛努力,终于使巍峨的宝塔重新屹立在月轮山下。朝廷为褒扬智昙大师,赐名六和塔院为慈恩开化寺,任命他为开化寺住持大和尚。
  据志载,南宋端平二年(1235),有名12岁的举子柴蒙亨来京赴考。理宗皇帝知道后十分惊讶,决定要亲试这位少年的才华。他带着柴蒙亨登上六和塔,口占“一塔七层八面万佛千灯”上联要少年续接,这条联含一、七、八、万、千五个数字,工整接续的难度很大,谁知这位少年竟不假思索,随口应答出“孤舟双桨片帆五湖四海”下联,使皇帝与众人大为惊叹诚服。这副联从前有人书写挂在塔内,后来不知到哪去了。
  中华历来有以黄钟大吕之声崇贺喜庆盛事的传统,佛教界则以钟声
  祈祷国泰民安。“六和钟声”启鸣于1996年10月8日。钟高计2米,重2.3吨,悬挂在高耸的钟亭中与宝塔相辉映。由于工厂改进了制造工艺,因此撞击时远较湖上其他大寺的钟声响亮,在月轮山谷中共鸣,声彻云天。钟铭由原全国人大常委、我省著名宿儒毛昭晰教授撰题。全文是:
  铄铜为钟 悬诸秦望 格于上下 光于四方
  扣之必应 击之铿锵 发以清音 远亮近彰
  相生律吕 渐变宫商 豁我襟怀 勿迷尔罔
  钱江滔滔 钟声荡荡 维我神州 繁荣富强
  各族团结 人民安康 经济腾达 万事呈祥
  伟哉中华 仁威远扬 千秋万世 地久天长
  第二年香港回归,钟声长鸣,普天同庆。1999年澳门又回到祖国怀抱,六和钟声再次响彻山野,激荡钱江。平时,每届重大喜庆盛事,六和钟声也总是击响祖国前进的节律,奏出时代音韵乐章。
  此外,还有一则是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先生(是当时法律界大名人、大律师),于1936年4月,以律师身份为赵丹与叶露茜、唐纳与蓝苹(即江青)、顾而已与杜小娟三对影星证婚逸事。当时,由唐纳建议来杭州六和塔下举行婚礼,取“六和者,六合也;六和塔下,六合同春”之意,婚礼由大导演郑君里主持。沈钧儒从1935年开始,就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投身抗日救国事业。他以为这六位明星都是进步演员,所作的证婚词是“诸位男女名星,你们是民族的骄傲、剧人的希望!三对新郎新娘,愿在星光璀璨的银河里同舟共济,六合同春。”大浪淘沙,赵丹、顾而已等人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唐纳后来移居欧洲并客死他乡,唯蓝苹竟成为作恶多端、祸国殃民、臭名昭著的“四人帮”元凶。
  九溪十八涧
  九溪烟树(陈叔亮) 溪中溪(魏隐斋石雨) 岚翠(胡文虎)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回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樊增祥)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
  晚花行乐,小舫携歌。(林海亭主集姜白石句 张鲁书)
  流云归山,止水绕屋;
  怪石错径,杂花回栏。(张载阳集刘芙初、厉樊榭句)
  溪中溪酒家(沈立新)
  九溪蜿蜒,流水淙淙,犹听古乐;
  云树掩映,霭烟袅袅,如临仙乡。
  三面胜景,临窗皆是王维画;
  一杯清茶,入座总为君子交。(以上唐诗祝)
  林深每得六时荫,海静常涵万象天。(李根源)
  “西湖新十景”之一的“九溪烟树”,在烟霞岭南杨梅岭下。这里山峦层叠,飞涧流泉,茂林翁郁,景象万千。北宋时分九溪和十八涧二景,至南宋才合二而一。清代大儒俞曲园曾著文称:“西湖之胜不在湖而在山。白乐天谓冷泉一亭,最余杭而甲灵隐;而余则谓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尤在冷泉之上也。”之外,老先生还创作长诗赞美:
  九溪
  十八涧,山中最胜处。昔久闻其名,今始穷其趣。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
  搴帷看不足,相约下舆步。愈进愈幽深,一转一回顾。
  诗云深则砅,此句为我赋。但取涤尘襟,不嫌湿芒履。
  俯听琴筑吹,仰见屏障护。九嶷有九溪,兹更倍其畋。
  迤逦到理安,精庐略少住。老僧见伊蒲,欣然举办著。从此,“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的诗句,就成了赞美这里山水泉林幽胜的概括语了。旧时有联:
  天间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佚名)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
  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佚名集俞曲园诗句)
  所谓“九溪”,是指溪水自杨梅岭发源,分顺老龙井谷涧和杨梅坞山
  两支流,成“Y”形顺涧而下再汇含两边的青湾、宏发、方家、百丈、唐家、佛石、云栖、诸头和小康茅九个山头的溪水。而“十八涧”并非实指,无非倍于“九”以形容其多,最后汇集于九溪茶室前。特别是在春天或是雨后,四周水流急泻直下,使幽静的林樾间又增加了泉水声音,把苍翠的山间点缀得更加富有诗意。元朝诗人张光弼诗称:“春山缥渺白云低,万壑争流下九溪。拟溯落花寻幽往,桃源无路草萎萎。”确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里的风光,游人至此,有种误入桃源不知返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由于九溪十八涧的地质构成基本上是砂岩,溪水流过处常溶解含有硫磺物质,因此即使在深秋天气,在这里玩水也不感有凉意。不过因修筑马路,九条溪流现在仅剩有八条了。
  九溪路口林海亭(1924年由杭籍“大亨”张啸林建造)的柱联中,有“且吃了赵州茶去”和“试同歌陌上花来”句的典故是:上联指唐朝从谂禅师卓锡赵州(今河北省赵县)观音院品茶史实。后联则为吴越王钱镠希望爱妃在故乡临安畅游,尽情欣赏“陌上花开”(原句为“陌上花开缓缓归”),不要急于回杭州的故事。上、下联合在一起,表示请游人细细品尝用法雨泉沏开的龙井茶和畅意享受这里山崖、溪涧间的绿树、烟岚与云影景色。
  经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考察,这里发现了古代冰川遗迹。他认为:在第四世纪(距今约一万年至三百万年)时,杭州曾是一处深储冰雪的琼玉世界,当时的下龙井(即今龙井村一带)是储冰的盘谷,经九溪十八涧往东南流出,因此,自下龙井至九溪口之间的冰川遗迹,层次分明,造成了现在所见的峻险地形。
  理安寺(法雨泉附:符梦阁、石壁寺及且住庵联)
  法雨亭(祝遂之) 法雨亭(唐诗祝) 涌泉厅(集文征明字)
  树最胜幢(乾隆原题 朱关田重书) 法雨泉 渧适归源(梦坡)
  九溪烟树(陈叔亮)
  法雨晴飞,绕殿香云至;
  天花昼下,交空瑞日悬。(康熙题 王冬龄重书)
  宗风丕振(驾沧)
  湖山有意迟归客,法雨泉香恋瀹茶。(唐诗祝)
  碧螺澄法雨,绿树荫清泉。(释广化题法雨泉)
  理安寺相传建于五代,有伏虎禅师于此栖息结庐,吴越时扩建为寺。宋理宗时为祈国泰民安,赐名理安寺。因内有涌泉名“法雨”,古人赞之“水质甘洌,在虎跑水之上”,故名“涌泉院”或“法雨寺”。明弘治四年(1491),龙井山洪水暴发,法雨泉被冲毁堙塞。100年后契灵和尚在此卓锡,因重疏法雨泉而人称法雨禅师。清乾隆帝曾三次来此巡幸,寺貌得以全面新修缮,但在咸丰间又毁于太平军,至光绪间才次第恢复。旧时有联额:
  理安寺 石磬正音
  势到岳边,千峰环秀色;声归海上,万水拱洪涛。(以上康熙)
  慈悲自在 螺磬耸翠 曹溪人瑞
  拜佛念经,纵然自在还为妄;度生心切,须信慈悲也是贪。
  杖履得回游子脚,葛藤灰尽老婆心。(以上雍正)
  识安心竟(乾隆) 松颠阁(董其昌)
  竹笕潜通十八涧,蒲团小坐两三时。(俞樾)
  薄宦寄明湖,有梦难寻荆树影;
  前因迷法雨,招魂空叩木樨禅。(佚名)
  竹荫迷药性,雨气漫琴弦。(翁松禅)
  林壑寺幽深,法雨一泓参妙谛;
  峰峦似方丈,衡云九面动归心。(郭昆焘)
  古壁照僧面,空泉悟佛心。(蒋泰濂)
  山势真冲高阁去,涛声横截大江来。(吴焯)
  原先,寺前后楠木参天,抗战期间被日本占领军砍伐殆尽,至解放时寺貌已破败不堪,但原寺内的法雨泉,至今依旧清澈如故。2003年,杭州园文部门按佛教仪规重修理安殿、法雨亭和涌泉厅及其他建筑,并于同年5月开放。
  原理安寺附近建有符梦阁、且住庵和石壁寺,惜均已不存,内有联:
  越岭当孤寺,江声入万山。(赵朴)
  施食鸟来投掌惯,听经猿去啸山空。(王国栋)
  澹意息心在,多忘俗虑牵。(冯梦正)
  五云山(附:五云山庄联)
  五云山(驾沧) 真际寺遗址(蒋北耿)
  五云山在西湖西南,海拔385米,东起九溪山谷,南濒钱塘江,西邻云栖、梅家坞,北接郎当岭。因山峙五峰森列,高插云霄,据传古时有“五色瑞云盘旋山顶”,故名五云山。在佛徒口中则说是观音菩萨从西天朝拜回来,见这里挟江挹湖,景色十分美丽,就从莲座上摘下五瓣莲花叶,化作了五朵祥云伫留在山顶。山顶原有建于五代梁时的古刹五云寺,北宋初吴越王钱镠赐名真际寺。山中以竹林著称,与“云栖竹径”各具风光并盛产兰花,最名贵的称“绿云”。杭州人赏兰起于何时不详,早在苏东坡诗中就有记述,说明在北宋时已经很是普遍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德元帅曾多次来此采寻兰花。
  山上存有一棵十人合抱的银杏树,树龄在1400年以上,高21米,胸径245厘米,冠幅28.4米,列杭州之最,省内也少见。寺内有古井两口,为宋代遗物。寺共三进,前进为天王殿,中进供铁佛如来三尊,后进供华光菩萨,旁列十八路财神,其中包括赵公明、招财进宝、纳珍、利市甚至关云长、范蠡和《封神榜》小说中的比干丞相等等,是个亦释亦道的庙宇,惜均在“文革”中毁去,被改为杭州五四中学的“学农”基地。杭州祀华光的祠庙有多处,有趣的是华光神为《道教大词典》所不收,真不知其为何方神圣也。旧时有联:
  长堤划破全湖水,之字平分两浙山。(杨度)
  不浓不淡烟中树,如有如无雨外山。(方回)
  树灵尚吐三花秀,云冻全消五色纹。(钱惟善)
  鸟集空江知棹泊,鹿迷深径待樵分。(佚名)
  献瑞名山,树灵向吐三花秀;
  化入台殿,云凝犹带五色文。(钱思复)
  葱茏秀挹南屏色,浩瀚奇观浙江潮。(杜锡圭)
  海门遥扮三山树,梵殿长悬七星灯。(许谷)
  在杭州,因真际寺内供奉“五路财神”,每当农历新正初四之前(因年初五是迎财神的“开市”日),商人纷来这里点香燃烛礼拜后,将原先带上山供过神的纸箔元宝又重新带回去,说是向财神“借本钿”,来年再加倍送来“还愿”。另一是指五云山上早先原有两棵大樟树,百姓习称之为“姐妹树”。传说是宋高宗为逃避金兵追赶来到山上,幸逢一对姐妹相救才得以脱险。这位皇帝怕别人知道这桩丑事,就把姐妹二人杀死,后来就在她们埋藏处长出两株樟树,老辈人还说“见过”。其实都是“说说儿”的,无非是为游人提供兴味而已。
  1959年,毛泽东来游五云山,高度赞赏这里的风景和环境,并赋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游人若能在山上观景时口颂名人名诗,兴味将更臻深厚。
  五云山麓原有元代大诗人钱惟善别业“五云山庄”,现已不存,庄内原有联:
  赋传罗刹盛,诗拟拾遗工。(顾禄)
  八十仪型犹有几,三千词赋总无双。(易恒)
  云栖竹径(云栖寺)
  云栖竹径(陈云) 云栖(童寿平) 修篁隐谷(胡义春)
  三聚亭(唐诗祝) 聚云轩(韩树青) 舒篁阁(苏步青)
  万竿绿竹参天景,几曲山溪匝地泉。(古联沙曼翁重书)
  洗心亭(邓白) 修篁深处(乾隆题陆维钊重书)
  大道半涂,且小休息去;灵山有会,不为等闲来。(佚名)
  兜云亭(陈兼兴)
  迎绿为栽无尽竹,缘云直上最高峰。(陆维钊)
  栖云阁(李文宽)
  理学权与,道德文章传世业;
  长生福地,蘋蘩蕴藻荐馨香。(孙智敏)
  遇雨亭(许麟庐)
  山深独辟清凉界,竹翠常飞妙鬟云。(乾隆题 承延译重书)
  冲云楼(熊伯齐)
  昼晴阶下泉声细,夜深林间月色迟。(归质忱)
  舒篁阁(苏步青)
  花含宿雨红浸盏,竹解春寒绿上墙。(古联 陆俨少重书)
  千载白云怜野草,万竿绿树落秋霜。(释紫云)
  “西湖新十景”之一的“云栖竹径”,在五云山下的云栖寺,原为“西湖十八景”的“云栖梵径”。陈云同志生前对西湖十分钟情,最爱去的地方是钱塘江畔,特别是竹海层翠、石径通幽、鸟语动人、空气清新的云栖,他每次来杭,这里竟成为必到之处,其中有一年竟去了七次之多。
  这里谷深林茂、修篁载道,四季泉水丁东不绝,由于景胜静幽,人称“湖山第一岙区”,传说古时村民常见飘过五云山的云彩,长在这里栖留,于是称之为“云栖坞”。北宋初吴越国王钱弘俶在这里建云栖寺,后一度改名“真济院”,惜毁于明弘治间山洪。明隆庆五年(1571),莲池大师铢宏来此卓锡,为重建云栖寺,和尚就在树下结茅默坐化缘,每日仅进一食,胸挂写有“铁若开花,方与人说”的铁牌。铢宏俗姓沈,杭州人,为净土、华严两宗高僧,清雍正间谥赐“净妙真修禅师”。现在,莲池大师坐龛已经修复,供游人凭吊。寺内有洗心亭,取景《抱朴子》“洗心而革面者,必清波之涤轻尘”句,表示参禅必须清心。旧时有联:
  皇竹 松云间(康熙)
  香门净土 修篁深处 悦性亭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以上乾隆)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澄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到此方知官是梦,前生安见我非僧。
  秋菊成亩、种药成畦,此是僧家本分;
  有鸟休罗、有鱼休网,长留佛地生机。(以上薛慰农)
  长此洗心历江海,偶逢行脚见云山。(王凯泰)
  泡影乾坤,妆成宝相;色香世界,幻出空花。(佚名)
  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佚名)
  说法平台,生公一语石一语;
  栖真斗空,老僧半闲云半闲。(张岱)
  翠滴千竿遮竹径,寒生六月洗心泉。(佚名)
  岭复岗重灵木合,江回溪抱梵宫深。
  路边竹密能消暑,亭下泉清自洗心。(以上沈甲)
  唼荇鱼策策,打瓴雨疏疏。(桑调元)
  老僧倚松惊猿去,童子扫阶知客来。(于石)
  翠霭封中觅路,碧峰尽处归庵。(佚名)
  化憾空三界,门徒落四禅。(陈子龙)
  开净渡法门,回头便证三摩地;
  登极乐世界,撒手先从七笔勾。(张啸山)
  一经万竿绿参天,几曲山沟咽细泉。(佚名)
  云栖的风光以竹取胜,极具清、静、凉、绿“四绝”,凡杭州的名古树几乎全集中在这里。曾引得清康熙帝四次临幸,乾隆帝第六次来杭并在去云栖途中创作《采茶诗》。从山门三聚亭进入(关于“三聚”的出典说法不一,有佛教中的“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摄众生戒”,又有佛徒的“聚我佛、聚我寺和聚我信徒”和游人赞美云栖有“聚云、聚竹和聚人”等说法),在一公里多长的石径两旁,翠竹夹道成荫不见天日,耳际泉流淙淙,眼前蒸雾腾腾,山岚缭绕青黛如烟。在《西湖志》中描写:“(云栖坞)前绕大江,沿江取路而入,行万竹中,石经幽窄,仰不见天日。高下屈曲,延缘数十里,入转深,不辨所出,但闻鸟
  啼声……”真个是“夹径箫箫竹万枝,云深岩壑媚幽姿”,多么富有幽静雅趣的诗意呀!现在,从灵隐通梅家坞的隧道至江边,有公交车直达。在洗心亭南与双碑亭北,有四株枫香树龄超过1000年,高30米至40米,胸径全在1米以上,为杭州之最。
  所谓云栖竹径的“径”,倒是大有“来头”。原来康熙巡幸时,在修竹间专门铺设御道,皇帝走中间石板路,大臣们只能在两边的碎石上行走。所以云栖梵径也改名为“云栖竹径”了。现在,云栖寺已于1960年改成疗养院,由汪道涵同志题额。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和江泽民、李瑞环等党国领导,都先后来这里避暑寻幽。
  梅家坞茶文化村
  梅家坞(邵华泽) 十里琅珰(沈鹏) 梅竺度假村(朱关田)
  野趣横生,品佳茶源来梅坞;
  慈容长忆,仰高风毋忘周公。(翟翕武)
  闲看山色分晴雨,细辨茶香说古今。(徐弘道)
  白云深处(周济人)
  香色味形皆茶道,尽成文化;
  狮龙云虎更梅家,各有风情。(韩天衡)
  万国来宾,狮峰微笑;
  千秋遗爱,梅坞长春。(张学理撰 祝遂之书)
  梅家坞茶文化村在梅家坞,按龙井茶分狮、龙云、虎、梅等五个“字号”,这里就是“梅字号”茶原产地。自1957年以来,周恩来总理先后五次来这里视察,十分关心梅家坞村的茶叶生产情况。1960年1月26日,朱德元帅来访梅家坞,应村民请求题诗:
  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
  开辟斜坡四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
  用以赞扬村民积极种茶及改善生活的热情。
  自1956年以来,梅家坞先后接待过的外国国家元首和首脑有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巴西总统古拉特、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和王后、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和王后、利比亚总统托尔伯特、阿根廷总统魏地拉、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长金永南等。我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李富春、何香凝、陈毅、贺龙、彭真、邓颖超、习仲勋、叶剑英、乌兰夫等也先后来这里参观指导。
  另据学者在2003年第二期《杭州研究》中发表文章,称“梅家坞有乾隆皇帝亲采过的24棵茶树”,但出典不详,姑录之以供考证。村内有礼耕堂,主人张照为清代康、雍、乾三朝元老,今湖南省洞庭湖岳阳楼上存有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岳阳楼记》碑,就是张照的书法遗作。
  宋城
  杭州宋城(王光英)
  南倚钱江,引九曲清流萦玉带;
  北邻西子,看五云瑞霭护琼楼。(张学理撰 欧阳中石书)
  韵事记难忘,讵潮生潮落、花谢花开,依旧好山好水、宜晴宜雨皆入画;
  古城疑未识,喜益秀益奇、流光流彩,更看斯苑斯楼、如诗如画不胜情。(王其煌撰 姜东舒书)
  现古今园林,宋城分外潇洒;
  聚中外景观,天堂更增娇容。(刘枫)
  北望中原,莽莽苍山归梦远;
  南濒浙水,滔滔白浪看潮来。(徐元撰 孙钊书)
  几度沧桑,已非过去江山塔影;
  满怀憧憬,更绘未来人间天堂。(叶一苇撰 吕国璋书)
  月下老人祠(邢会豪)
  求美玉无瑕,鸳鸯难结对;
  唯真情有意,鸾凤总成双。(徐加松撰 吕迈书)
  系足无差,到来皆是多情种;
  同心有愿,归去遍开并蒂花。(欧阳诚撰 林剑丹书)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原白云庵联 刘江书)
  日光历历城中景,喜气洋洋员外家。(沈定庵)
  紫陌香街,仿佛前人图画;丹墀玉阶,依稀南宋风光。()
  中原江南千里情,北宋南宋一脉承。()
  财神殿(吕迈)
  生财循正道,客户源源来四海;
  许愿要真诚,福星闪闪照前程。(冯增荣)
  孙家正店(吕国璋)
  有名店、店有名,名扬四海;
  迎客楼、楼迎客,客满一堂。(郭仲选)
  熏心只觉气若兰,入口方知浓如酒。(珊卡)
  仙山琼阁()
  春雨霏微,山色空濛,西子有情多妩媚;
  杏花绰约,酒香飘溢,宋城无日不清明。(徐元撰 王冬龄书)
  欲向城内求妙药,须知苑内有名医。(徐加松)
  琼林苑
  大江上下,沉浮多少英雄豪杰;
  宋城南北,演绎几何锦绣文章。(以上清时)
  宋城棋院(陈安羽)
  一条界河,运筹帷幄,演古今春秋;
  两军对垒,决胜千里,看将帅风流。(钟闻撰 珊卡书)
  宋城在转塘镇大渚桥,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是杭州第一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全城共占地160余亩,于1992年动工,1995年5月开业,使杭州再现宋都的繁华景象。城内斗拱飞甍、车水马龙,工作人员着南宋服饰,加以江南风情的基调,宋城的出现更加积淀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厚度。
  大门前广场有九根石质雕龙巨柱,每根高10米,径粗约1米,比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蟠龙柱还大。柱上有一大一小母子龙盘缘向上,工艺精细,与北京北海九龙壁并称“北京九龙壁,杭州九龙柱”。城门楼高20米、宽50米,巍峨硕大,全按宋代营造法式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城门洞甬道采用南宋皇城留下的青石板铺就,也确是难得的“历史珍品”。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西湖楹聯與景典》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本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幅(处),其中包括了孤山线、北山线、西山线、南山线、湖滨线、凤凰山及之江路、吴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