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021
颗粒名称: 雷峰塔
分类号: I269;K928
页数: 5
页码: 254-258
摘要: 雷峰塔 (启 功)雷峰阁(刘 枫)夕照亭(陆抑非)
关键词: 楹联 雷峰塔 西湖

内容

雷峰塔(启功)雷峰阁(刘枫)夕照亭(陆抑非)
  雷峰西照(集康熙字)雷峰夕照(集乾隆字)汇文轩(卢乐群)
  放大光明(沈定庵)藕香居(余正)亲缘阁(骆恒光)
  妙香台(徐润之)雷峰胜境(章祖安)花中城(李怀清)
  湖天涌七层佛国浮屠,杰构上摩空,允宜鉴古观今,击节迎百杵疏钟、千年夕照;
  吴越留两浙人文胜迹,鸿犹逢入世,正好凭高眺远,披襟览一轮海日、万丈江涛。(王翼奇撰朱关田书)
  亭园花茂春风暖,湖亭月照楼台明。(杨国平撰赵征宇书)
  如意苑(马世晓)
  抱朴结庐、端平驻跸,湖上好亭台,增阅历蓬莱清浅;
  甘园旧迹、谢府遗踪,峰前新卜筑,更招邀寰宇英贤。(李名芳集李昱句 赵雁同书)
  阿兰若处,法雨溥施,布地金沙瞻宝箧;
  窣渚波中,佛香乍爇,诸天龙象护华鬘。(林若峰撰蒋北耿书)
  十景团圆顺人心,雷峰重辉西照,明月三潭浸诗魂,醉苏堤春色、喧花港千红、曲院听荷雨,齐踊跃,兰舟争发东岸;
  双标磊落开仙境,保俶峭立北山,平湖百态张画本,凛岳庙秋风、叠柳浪万绿、断桥看雪晴,喜登临,宝塔又升南屏。(亦芳撰 景迪云书)
  快引嘉宾留夕照,好登新塔看杭州。(邱戎华)
  风月最相宜,我欲弄舟,划开秋水千重碧;
  桑榆犹未晚,谁同登塔,撷取夕阳一片红。(苏振学撰一如书)
  山光杨柳岸,塔倒塔修,与千年神话佛话,同载入西湖佳话;
  烟景夕阳时,象生象灭,率万种人情世情,俱化成东土风情。(郭卿海撰 沈立新书)
  停杯问明月,看四面秋山、光环塔外;
  引袖拂清风,送一帆春水、绿至湖心。(黄铎吉)
  突兀复奇观,依然是夕照前村、秋涛涌岸;
  苍茫传故事,最难忘僧藏蟹壳、塔祭蛇仙。(白启寰)
  竹韵敲余,翠岫停云苍蔼重;
  荷风动处,金波弄影晚霞明。(叶玉超撰 萧耘春书)
  新塔峙雷峰,近楼双堤、远激三竺;
  明湖映雪树,晴看夕照、雨听晚钟。(吴亚卿撰 刘江书)
  毁于火、毁于兵,几许沧桑,都付与荒烟落照;
  谋于朝、谋于野,十方欢喜,共生成宝界浮屠。(吴战垒撰 郭仲选书)
  云梯直上,佛面天风浩浩,看数峰夕照熔金,百顷湖光塔影,都写入丹青巨卷;
  玉鉴初开,当头明月依依,听几杵疏钟曳韵,万家楼阁笙歌,俱谱成市井新声。(金鉴才)
  雷峰塔在净慈寺前的雷峰山上,初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一说为开宝八年),为吴越王钱弘俶妃孙氏,受宋太祖赵匡胤册封为“吴越王妃贤德顺睦夫人”而建造,故又名王妃塔,杭人以为“王”系姓氏,且王、黄二音不分而讹称黄妃塔。又因宝塔建在南屏支脉雷峰之上,故习称雷峰塔。
  据史载,吴越王钱弘俶原拟建宝塔十三层,因财力局促改为七层。北宋末年因战乱而塔身受损,南宋重建时又去掉两层,最后成为五层八面的砖塔。塔身内八面砌《华严经》石刻,塔下供有金铜罗汉像16尊,塔上则重檐飞栋,人们可登临其上眺望湖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日寇侵杭,以为塔中可藏伏兵,纵火焚塔,使木结构檐廊全部烧毁,只剩红赭砖砌的空壳,望去颓然苍老,与宝石塔(即保俶塔)玉立亭亭相对照,清康熙间有“雷峰似老衲,宝石似美人”的俗谚。许多人以为,“雷峰夕照”是指红砖垒成如“老衲”似的残塔,在夕阳中灼灼生辉,其实不然。先前,宝塔金刹高耸,屋檐飞鎏,在西下阳光中闪烁耀眼,所以在宋代就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令人惊讶的是被焚后的雷峰塔虽仅剩砖壳,却巍然凌空突兀,在湖上耸峙四百多年,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按《西湖志》的描述,焚毁后的雷峰塔,“砖皆赤血,日光西照,亭塔金碧,与山光相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每当夕阳西陲,塔影横空,此景最佳”。所以英国特使于1793年向乾隆祝寿时,被邀游西湖观赏夕照下的雷峰孤塔风光。清朝末,杭人传言塔砖能治妇女不育男孩症,迷信者就纷纷前往盗挖,终于在民国13年(1924)农历八月廿七日(9月25日)下午1时40分,巍巍雷峰塔终因不支而轰然倒坍。
  “雷峰夕照”景名,系出典自林和靖《雷峰诗》“夕照前村见”诗句,后来就有了南宋画院创作的《雷峰落照》及《雷峰夕照》的传世名画,元代诗人尹廷高作了“烟光山色淡漠风,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画传欲归尽,孤峰犹带夕阳红”的诠释。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宋代《太平广记》中《李广》的故事和南宋间国库空虚,政府拟拆除雷峰塔下祠砖加固杭州城门时,发现塔下出现白色巨蛇的传说,创作了杂剧《西湖三塔记》,并写成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哀怨动人的爱情神话,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许多剧作家根据冯梦龙的话本创作的《白蛇传》,全国各地方剧种几乎都上演过。于是,雷峰塔连同白堤上的断桥,几乎又成了国人皆知、海外传颂的神话故事。旧时有联:
  浮图会得游人意,挂住夕阳一抹金。(佚名)
  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佚名书林和靖句)
  大观绚烂催红叶,小说荒唐镇白蛇。(秦敏树)
  据2003年12月22日杭州《都市快报》报导:1955年4月初,毛泽东在浙江省委领导陪同下来到南屏山下。他指着雷峰塔遗址对随从人员说:“白娘子是反封建、争取婚姻自由的,压在塔下的不应该是白娘子,而应该是那个不尊重女权的法海才对。”同时也随便谈及重建雷峰塔以补救十缺一的“西湖十景”等,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实现。1999年,杭州市政府决定按上海博物馆藏南宋李嵩所绘的《四湖图卷》图样重建雷峰塔,从2001年3月开始发掘动工,2002年5月落成。新塔高五层,计61.9米,钢构框架、铜梁铜瓦,古朴庄严、巍峨雄伟,既有江南风韵,更具世纪新姿。重现了“每当落日镕金、余霞散绮,正见塔影横空,孤峰染紫,亭台金碧,倒映澄波,风雨晦明,景随时异,装点得西子湖更呈婀娜”风光。此外,又据2002年2月1日《杭州日报》报道:为重建雷峰塔,有关部门曾向全国发起匾额、楹联的公开征集活动,(包括定向约请专家创作)共得2322副,可见这座塔的社会影响之广泛。
  据史书记载,雷峰塔还有皇妃塔、卢妃塔、雷妃塔、黄皮塔和西关砖塔等称呼,其中除黄皮塔是因塔身颜色和西关塔是因地处杭城四关门之外,有趣的是王妃、黄妃、皇妃的称名竟出现在同一权威史志之中。但据《宋史》(卷四百八十)及《西湖梦寻》等史书记载,钱弘俶妃姓孙,名太真。开宝五年(972),即筹建雷峰塔的当年,钱弘俶俶受赵匡胤册封为邓王,孙氏被封为吴越王妃贤德顺睦夫人。太平兴国二年(977),也就是宝塔落成当年,孙氏死于杭州,葬于石人岭下。因此,笔者推定建塔的最重要原因,是宋朝廷接受吴越国纳土。此外,所谓钱弘俶“手书”的《华严经》碑及《吴越王钱弘俶黄妃塔碑记》,由于与史实不合,早在宋、明时就有学者断定其均系后人诈名伪刻。如果真是出自钱弘俶笔下,怎么自己仅仅是个“王”而不是“皇”的身份及连自己“唯一”的老婆姓什么也不知道?至于为“奉藏佛螺髻发”或民间传说为庆贺黄妃生子而建,也只是评话、小说而不是正史,所以也无所谓追究它的真实性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杭城有识之士纷纷向政府提出重建雷峰塔的呼吁,1983年5月,国务院批准包括重建雷峰塔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后笔者出差北京专门向俞平伯先生作了报告,时伯娘耐圃老人健在,欣谈在俞楼遥见雷峰塔坍塌时的状况,说“一切犹在眼前”。当询及平老文章(即《雷峰塔考略》)中塔有王妃、皇妃别称到底是怎么回事时,平老说:关于雷峰塔又名黄妃塔和皇妃塔,早见于宋志,但王妃姓孙不姓黄,杭州人“王”、“黄”音不分,王妃塔也就误成黄妃塔了。但称皇妃塔则不可。按史书,钱镠病重时再三告诫儿子元瓘:“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之大礼。”还遗命“去国仪,用藩镇法”,从此在吴越历经后晋、后汉、后梁、后周及宋,一直用“王制”而“不复建元”、“因未尝称帝也”。钱弘俶无非是一个地区藩王,自公元948年继位后,先是用后汉、后周年号,而后又改用宋纪元,可见绝对不敢僭称为“皇”。这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平老还说:“明明是王,‘那哈’会变成皇呢,所以称皇妃塔纯粹是瞎讲讲的。”大姐俞成在旁插了句:“一个是King,一个是Emperor,王奶奶遇见汪奶奶,差的不是一点、两点呢”引得一场哄堂大笑。
  按《杭州日报》向全国公开征集的联文,除部分邀请名家书法悬挂外,其他经录取但未悬用联文还有:
  三吴多少事,一塔古今情。(孔为庚)
  细雨牵船,庆云护塔;斜阳恋树,斜月窥峰。(林小然)
  一塔通灵,东浙早潮来有约;
  千年证情,南山夕照映无声。(李邦芩)
  落日心犹壮,孤峰塔更奇。(林小然)
  几片红云妆夕照,一潭碧水映雷峰。(汪绍良)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西湖楹聯與景典》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本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幅(处),其中包括了孤山线、北山线、西山线、南山线、湖滨线、凤凰山及之江路、吴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