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南山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000
颗粒名称: 五、南山线
分类号: I269;K928
页数: 51
页码: 214-262
摘要: 龙井寺(龙井);嘉木清芬 (江 华) 龙井问茶 (王个簃 陆俨少);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江泽民沙孟海) 研露漱香之庐(马世晓);龙井山园;古越寨(薛 驹) 望湖楼 (刘 新) 龙井茶叶博物馆(刘江);浙江辛亥革命烈士墓群;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 天若有情, 应识四方猛将士;;龙井草堂;龙井草堂(启功 沈鹏) 遗 园(范 曾)
关键词: 楹联 南山线 西湖

内容

龙井寺(龙井)
  嘉木清芬(江华) 龙井问茶(王个簃 陆俨少)
  涤心(乾隆题 魏之祯重书)
  清虚静泰(乾隆题 林剑丹重书) 问茶楼(沙孟海)
  问山得路宜睛后,汲水烹茶谷雨前。(乾隆题 明庵重书)
  茶为国饮(郭仲选)
  深谷盘回入,灵泉觱沸流。(王维澄题 孙钊重书)
  岚翠浮香(来胜)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青。(古联 黄寿耀重书)
  风篁余韵(吴震启)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张旭光书东坡句)
  翠接明湖,青涵古井;云生幽壑,香渡遥峰。(吴亚卿撰 卢前书)
  秀萃堂(沙孟海)杭为茶都(宋涛)
  篁岭卷阿(乾隆题 张索重书)
  欣于所遇何空色,乐在其间足古今。(乾隆题 汪廷汉重书)
  江湖一勺亭(吴寅)
  王豪珠顶无离即,皓月清池得证园。(乾隆题 戴家妙重书)
  湖山第一佳(乾隆) 御书楼(乙庄)
  湖山佳处留清韵,襟抱开时发浩歌。(吴亚卿)
  敲石玲珑云作谱,修篁排宕岭似弦。(吴茂岩撰 陈璋书)
  松际谷声清磬合,竹间云气小楼迷。(古联 张琛如重书)
  听泉(集字)
  松上落来惊鹤梦,潭中泻下杂龙吟。(张昱撰 李章庸书)
  泉聚龙泓,低吟石罅;云揭鸟迹,暂息林梢。(古联 王漱居重书)
  龙井二老亭过溪亭(以上均署款“苏轼书”)
  散珠飞瀑晴犹雨,激石流泉静有声。
  挥毫泼墨诗书画,谈天说地日月星。(以上刘兵)
  萦云细路杳无尽,落石飞泉静有声。(释道潜题涤心亭 王板哉重书)
  泉从石出情宜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陈眉公撰 刘炳森书)
  江湖一勺亭(康有为题 吴寅重书)
  江涛夜合秋声壮,湖雨春添黛色浓。(夏言撰题 周慧珺重书)
  方圆庵(朱关田)
  檐牙徇铎关幽事,溪曲舞弦出妙音。(郑清之撰题 张耕源重书)
  浣花(乾隆)
  泉聚龙泓,低吟石罅;云揭鸟迹,暂息林梢。(古联 胡小罕重书)
  庭前清松蔼春风,座右图书娱昼景。(无款)
  清籁犹闻(乾隆题 大中重书)
  月色占三分,边照主人边照客;
  风光融一体,半连湖水半连天。(周继勇撰 长青书)
  凤篁亭(乾隆)
  缘阶井沿通泉乳,绕殿花香挂薜梦。(齐英撰题 陈忠康书)
  云谷声光(驾沧)
  照座不须红蜡烛,可人唯有蕙炉烟。(石雨)
  风流二老归灵鹫,笔墨千年续楚骚。(郑清之)
  景光迅尔(丛文俊)
  坐见空亭招墨客,卧听啼鸟试清音。(陈必善)
  山中消受(沈乐平)游情曼衍(王小勇)
  赏景敲诗,胸中锦绣随吞吐;
  烹茶邀月,壶里乾坤任品评。(朱其亮撰 李章庸书)
  过溪亭(乾隆)
  三笑仍留遗迹,片时暂息行踪。(无款)
  新茶满壶(李文采)
  旧壁苔生寻旧刻,
  新酽茶熟试新泉。(戴元撰题 羊晓群重书时改新酽为“新岩”)
  风泽万物(余正) 来馈乡茗(苏轼题张索重书)
  受其瑰奇(乾隆)
  人地相宜(卢乐群)振鹭(乾隆)
  幽明径仄树容美,清澈水穷苔色新。(冯梦祯联句)
  神仙栖处(骆恒光) 新筿蒙茏(郑成山)
  山房独擅云溪胜,荪壁犹存翰墨香。(吴进文撰 石君一书)
  蓄深发远(杨西湖)
  晨鸟暮还,闲游放意固为好;
  凉风将夕,相酌任其无所先。(黄晋撰题 陈盛遐重书)
  清淑所钟(戴家妙)
  异国顿消乡井念,小堂新作画图粉。(古联 李早书)
  竹里细烹清睡思,风前小啜悟诸禅。(刘美)
  滴沥庐山雪,分携顾清香。(魏山源)
  龙井寺在风篁岭。龙井泉古名龙泓、龙湫或龙泉,龙井之名初见于北宋秦观《龙井记》,所以是杭州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水井,为“西湖廿四景”之“篁岭卷阿”与“西湖新十景”之“龙井问茶”所在地。按《资治通鉴》记述,东晋咸和年间(326-334),葛洪曾在此炼丹。
  龙井寺原名延恩衍庆院。《咸淳临安志》称:后汉乾祐二年(949),居民凌霄募缘建,为报国看经院,北宋时改名寿圣,东坡书额。南宋初又改广福院,淳祐六年(1246)赐名延恩衍庆寺。元丰元年(1078),高僧辨才禅师自天竺归老于此,与苏东坡、赵阅道友善,后人因建三贤祠祀之。因寺内有井,南宋度宗时,潜说友在寺前建门,以篆书“龙井”,自此习称龙井寺。但附近一带山区所产茶见诸文字,始见于元朝虞集的《游龙井》诗。可见龙井一带产茶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北宋,但以“龙井”命名,则是明代以后的事了。旧时有联额:
  龙井(潜说友原题 董其昌、乾隆均曾重书)
  风篁余韵 不著一相
  秀萃明湖,游目频来过溪处;
  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以上乾隆)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张岱)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链。(唐蜗居题三笑亭)
  兴来临水敲残月,谈罢吟风倚片云。(释辩才撰 孙隆题片云亭)
  丘壑两分,路入方圆禅窟;
  江湖双见,泉飞新归山亭。(李承勋撰题过溪亭)
  炉篆得芗抽露穟,石泉借茗作云涛。(郑清之题风篁阁)
  竹径随泉上,山云触石生。(米芾题风篁阁)
  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叶绍荪题荪壁山房)
  竹里细烹清睡思,风前小啜悟诸禅。(刘美)
  滴沥庐山雪,分携顾清香。(魏山源)
  龙井泉水系从石灰岩中渗出,汇于周径与深度各约2.5米的圆井中,永不枯竭,是典型的喀斯特结构。由于流入井的山泉比重不同,如果用棒搅动井水,水面会出现头发丝状分水线,杭州人称之为“龙须”,成为全国独有的奇观。至于井的来历,在《武林旧事》有“(龙井)在风篁岭,岩壑林幽樾古,石窦一泓,清澈翠寒,甘美可爱,虽久旱不涸”的记述,与今日所见甚同。
  中国人的喝茶习惯,在《诗经》中就有“九月叔苴,采荼新樗”、“谁为荼苦,草苦如荠”等的不止一处记载,不过那时把茶字写作“荼”罢了。杭州诸山产茶的历史也很早,有陆羽《茶经》“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苏东坡诗“白云峰下两枪新”和《咸淳临辈志》“西湖名茶,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竺白云峰产者名弊云茶”。直到明《万历杭州府志》及《钱塘县志》,才分别载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和“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名龙井茶,又翁家山也产茶”。民国间,龙井茶按产地分狮(峰)、虎(跑)、云(栖)、龙(井)四大类,解放后又增加梅家坞,合称狮、虎、云、龙、
  梅。上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又将“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种,归并为“狮峰龙井”(即原“狮”、“龙”字号)“梅坞龙井”(原“梅”、“云”字号)和“西湖龙井”(即“虎”字号及其他周边茶叶)等三大品类。
  “龙井”二字既是井名,又是泉名、寺名和茶名。龙井茶叶最早见于元代初期文人虞集“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诗句。至于诗中有“烹煎”二字,恐是当时制茶叶还是采用蒸青法的,改用炒青茶叶恐还在其后,直到明代才有“采取龙井茶,还煮龙井水”说法,至此正式有“龙井茶”的“专有”名字了。龙井茶的名气很大,在《红楼梦》书中不仅有妙玉用冬天从树叶上拂来的雪水沏茶款待宝玉,说了一段茶与水的关系和怎样沏茶的要诀,还连带描述从杭州购去的贡品龙井,称:“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半回尝。”
  龙井一带人文历史荟萃,其北山下,有小溪名虎溪,因其旁有一巨石形同虎踞而名,溪上有桥名虎溪桥。北宋元丰初年,高僧辨才禅师(字元静)卓锡龙井寺。因杭人慕名寻访不断,他就仿庐山惠远和尚送客故事,在寺门上贴了个“山僧老矣,精神衰惫,不以趋承,谨以二则预告:殿上闲话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垂顾大人,伏乞相谅。山僧元静叩”的告白,用以辞谢来访者。
  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慕辨才大名谒访,夜晚宿于寺中,僧俗促膝谈心,顿成莫逆。第二天辨才送苏东坡下山,两人边谈边走,不知不觉间竟过了虎溪桥,跟随的小和尚大叫:“送客已过虎溪桥矣。”苏东坡连忙谢罪说,误了禅师清规。辨才和尚笑笑称:“与子成二老,过溪亦风流。”从此虎溪桥又名二老桥或过溪桥,后人在桥上建亭,上悬集东坡书法的“过溪亭”、“二老亭”匾,用以纪念坡翁与辨才和尚的高洁友谊。在公路未开时,那里是上龙井必经之路,抗战后笔者上山时,亭上匾额已改“龙井”(集东坡字)二字。
  乾隆二十六年(1761),为迎接皇帝南巡而重建龙井寺,第二年,乾隆临幸。现在他所书“篁岭卷阿”等匾额早已不存,但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方园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等御题“龙井八景”大都还在(附:乾隆未题名前原有“龙井十景”,即辟尘炉、神运石、一片云、泛花池、插剑泉、浴麟池、仙人洞、过溪亭、风篁岭、狮子峰等)。因此,凡来杭州的人,龙井不可不去,“游龙井(山),赏龙井(景),坐龙井(寺),听龙井(史),汲龙井(泉),沏龙井(茶),品龙井(茗)”是很有韵趣的雅事。
  龙井之胜在泉,但山色也特迷人。四周碧嶂千叠,崖石峥嵘,古木参天,修竹漫山。尤其是青藤遍蔓、藓苔如绣,虽夏日仍凉爽宜人。宋人秦少游著文说:“(龙井)草木深幽,流水淑淑悲鸣,殆非人问之境。”有的书上则描写:“(这里)林樾幽古,山麓深沉,满山空翠翠之色,冷冷欲滴。而石涧流泉、淙淙不舍昼夜。闲花寂革,铺深深山;鸟韵樵歌,响答山林。”现在“樵歌”是听不见了,但鸟语、流泉与山麓深沉、黛石空翠风光,依然显示着不同于其他景色之美。
  近来有些书上引用《万历杭州府志》,称龙井寺泉于“皇明正统三年(1438)从老龙井之旁移来”。但这段历史,包括《成化杭州府志》等史书均不认同。特别是在《西湖游览志》上,明确龙井寺古称广福院,而老龙井处为“净林广福院”,明白说明两者不是同一处,更与胡公庙不搭界。至于老龙井的出现,最早也见于《西湖游览志》:“龙井之上为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由此可见,所谓“老龙井”的出现,也应该是明朝以后的事了。(参见“龙井御茶园”条)
  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江泽民沙孟海) 研露漱香之庐(马世晓)
  七碗居(何水法) 清露(林剑丹) 一品亭(驾沧)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杨汝岱) 国际茶文化研究中心(刘枫)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乔石)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吴子刚书郑板桥句)
  茶帘清与鹤同梦,竹榻静听琴所言。(施闰章)
  放晖凭水阁,把盏读茶经。(张处德撰 沈定庵书)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五老峰北双峰,是我国唯一一座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1991年4月建成开放。茶博馆集科研、学术交流与休闲、服务功能于一体。馆内布局典雅、小桥流水,茶饮植物欣欣向荣,茶文化氛围自然浓醇,既是收藏茶文物和文献资料的专业场所,又是培养茶专业人才、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井山园
  古越寨(薛驹)望湖楼(刘新)龙井茶叶博物馆(刘江)
  原始文明,鸟耘田野,饭稻羹鱼曙光启;
  古老民族,兽拓草莽,巢户篷窗气象新。(驾沧)
  唐宋元明清,从古喝到今。(汪星燚)
  泉灵桂馥,不遗迟暮;意切情真,何必磬钟。(任平)
  半庭人静惊初懒,九月秋迟始桂花。(王冬龄书郁达夫诗句题迟桂亭)
  茗贵称龙井,泉清让虎跑。(陈振濂题小方亭)
  登山望,西湖碧波如镜映上月;
  枕石听,之江怒潮似雷震乾坤。(朱关田题望湖亭)
  茶香四溢,疑是瑶台仙境;
  雾森云起,应是人间福地。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郭仲选书王维诗句)
  溪水送绿,清泉可酿野味异;
  秋月飘香,黄粟渐熟山珍鲜。(任平撰骆恒光书题村外村)
  龙井山园在龙井寺与翁家山之间,海拔超过200米,是近年开发以茶文化为主体,集真山真水和野趣的山体公园。园内古木森森,屈藤绕绕,怪石嶙嶙,山泉淙淙,特别是从日本引进的森林雾化项目,使空气更加新鲜湿润。据测定,此处每毫升空气中负离子含量,为都市住宅区的2000-5000倍。在一片自然风光的原始生态环境中品茶、赏景、拾野,处处悠然,妙趣无比。
  2003年初,龙井山园推出一条63字的上联,并以6.3万元的高额奖金,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下联。全文是:
  西湖吞日月、龙井衔西湖,左牵狮子山、右挽南高峰。花香春夏秋冬,藤缠东西南北,遍野四时草茵茵,满园千古木葱葱。人来人往,天地间清风使者,黄金芽无双品。
  这首“一字千金”的征联,从全国送来的5000多件参赛作品中,竟无一人按设擂标准折桂。据专家评议,该联“机关”重重、难度极大。最后评出12位参赛者,获“打擂参与优秀奖”以资鼓励。兹录其二以代表:
  东海纳乾坤,钱塘入东海,前瞻六和塔,后依西兴镇。江润男女老少,浪卷唐宋明清,腾空千尺涛滚滚,极目万里波漫漫。潮起潮落,朔望时明月佳人,白玉手有众亲。(应冲云)
  东海流霞烟,钱塘奔东海,前眺灵隐寺,后眈六和塔。景修阴晴雨雪,林抱亭榭楼阁,叠峦九谷云霭霭,层岭百盘泉淼淼。鸟走鸟回,晨昏里雅室茗宾,碧玉液此独仙。(梅志一)
  浙江辛亥革命烈士墓群
  国魂不死(孙文)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猛将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维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黄兴挽徐锡麟)
  革命十余年,亡命十余年,草草劳人,半段缘沉长饮恨;
  西湖一勺水,东湖一勺水,家家春社,数声铜鼓唱迎社。(朱瑞挽陶成章)
  浙江辛亥革命烈士墓群在风篁岭下南天竺,建于1981年9月,该处原系隋朝演福寺旧址。
  徐锡麟墓原在孤山东麓面湖,伴葬的还有陈伯平及马宗汉两烈士。陶成章墓原在今杭州饭店前,伴葬的有杨哲商和沈由智两烈士。均建于民国元年(1912)1月。1954年,在清理西湖边墓葬时,曾迁至鸡笼山,得周恩来总理指示后迁回原处。1964年12月又迁鸡笼山,“文革”中被平。1981年政府发文件兴建“浙江辛亥革命烈士墓群”后,又迁骨殖来此处。(参见“浙江忠烈祠”条)
  龙井草堂
  龙井草堂(启功沈鹏) 遗园(范曾)
  独专山水乐,还作鲲鲸游。(杨宾)
  龙井曾得东坡赏,草堂长记杜甫书。(金庸)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许鉴)
  龙井草堂在过溪亭之北,依托一个充满野趣的江南古典式园林。秉乘“独占山乐,还作鲲鲸游”的主题,渲泽中国传统。园内幽雅清静,系一处高档次、庭园式的餐饮场所,现已成龙井景区的组成部分。有浙江大学某博导撰《醉花阴》词赞之:
  临水柴门竹影护,只合幽人住。风满荷叶塘,一坡茶园,习习凉风度。绿阴碧藓开樽处,客醉忘归去。远树野雀啼,辄雨辄霁,疑是蓬莱路。
  龙井御茶园(老龙井 胡公庙)
  龙井村(乔石) 龙井御茶园(启功) 狮峰楼(亚明)
  狮峰潭(肖峰) 胡公亭(刘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款)
  老龙井位于龙井村(旧名晖落坞)之西北,现已连同胡公庙建设成“龙井御茶园”,并于2002年5月1日开放。
  关于老龙井的来历不详,崖上“老龙井”三字传系东坡手笔,但不见于史志且和坡翁书法毫无相似之处。不久前,有人在池畔崖上塑了个龙头,完全破坏了野趣,很是不伦不类,画蛇添足。关于老龙井的记述,最早见于明代的《西湖游览志》,至于苏东坡诗中有关“龙井茶”的描写,并不仅是杭州龙井寺一处,还有余杭径山寺龙井和余姚龙泉寺龙井,全部与“老龙井”风马牛不相及。
  由于杭州有乾隆皇帝在老龙井处赐封“十八棵御茶”的传说,近年有关部门将所谓的“宋广福院”(按史志应是“净林广福院”,该名显然是后人所为)和老龙井这两处本来互不搭界的地方,于本世纪初合并改建为“龙井御茶园”。关于“乾隆御茶十八棵”的来源,最早见于清宣统三年杭州御使赵尧生的《龙井访茶记》:“高宗皇帝(即乾隆)南巡,啜其名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园里十八株(茶树),荷褒封焉。”这段文字史实且不说不见于其他史志,“王氏方园”所在位置都没有说清楚,甚至是皇帝哪一年来过这里也只字不提。另据杭州市佛教协会编著的(余杭)《径山寺志》称:“龙井十八棵又名狮峰十八棵,是由北宋时寿圣院(即龙井寺)僧人妙聪,从锡兰(今名斯里兰卡,世称狮子之国)带回的十八棵茶树繁殖起来,所以连同附近的高山也称作了狮子峰。”由此看来,这十八棵茶树早在北宋就存在了,难怪在纪录乾隆巡杭行踪的《西湖志纂》上,竟找不到蛛丝马迹。
  胡公庙又称显仁庙,祀宋代杭州太守胡则。旧时有联:
  龙井隐佳城,荡寇平潮昭显应;
  狮峰复古庙,祈年社赛荐馨香。(佚名)
  刚毅木讷近仁,生原无忝;聪明正直而一,没则为神。(佚名)
  进以功、退以寿,冠冕历三朝,不独虎林怀旧德;
  赫夫声、濯夫灵,恩膏流万姓,永依龙井护佳城。(佚名)
  墓对狮峰,来看石磴千寻,足与方岩增众望;
  祠当龙井,愿借清泉一勺,好为正史洗公冤。(应宝时)
  宿望压群英,政继大苏、铭传小范,复得颖滨海岳,摹绘山灵,悉数皆为公后辈;
  孤坟欣有偶,林家和靖、岳氏精忠,傍乃菊涧梅川,经营湖上,相依都属宋名流。(吴超)
  政绩炳日星,鄂褒事业,李杜才思,翘担古今儒臣,佳气独钟龙井秀;
  享祀虔霜露,呵护一朝,馨香千秋,聿佐湖山圣界,盛名永镇虎林庥。(何光仪)
  生垂惠政泽斯民,赋可宽、苛可除,事业聿昭麟史;
  阴助王师歼厥寇,声之赫、灵之濯,庙貌重建狮峰。(孔昭蕊)
  碧天星月照千秋,青山瀑泉呼万岁。(佚名)
  胡则(963-1039),原名厕(按古义为“清”的意思),字子正,又字则仕,金华永康人。北宋进士,建隆及景祐间先后两度知守杭州,有“六持使节、十握州符”的政历,官至兵部侍郎。《西湖游览志》称:“显仁庙,宋时以祀郡守胡公则仕,当真宗、仁宗(998-1038)朝再牧杭州,有惠政,退老西湖。宝元(1038-1040)初,天子特命其长子楷通守杭州使养。卒葬于此,遂立庙祀之。”“文革”中,胡公庙及墓均废圮。
  1958年8月,毛泽东从庐山开会返京时途经金华,在火车上对原永康县委书记说:你们永康方岩山有个胡公大帝,是出了名的。其实胡公不是佛、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清官,他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人民很纪念他罢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于是当地人在新建的胡公亭前,悬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无款楹联,作为给“父母官”的箴言。
  现在,龙井御茶园固然修建得十分富丽堂皇,但建筑已缺乏杭州农村特色,很是不伦不类。园内新刻称为乾隆御笔的“十八棵”手书碑,字体却与皇帝笔法迥异,所钤“御宝”及“宸翰”印也不合规矩。而所谓的“十八棵御茶”,全是近年新植,连同园内栽有两株腊梅树称之“宋梅”,都令人莫名其妙。腊梅并不是“梅”,在植物学上两者既不同属更不同科(梅花属蔷薇科李属,腊梅属腊梅科)。因此,笔者以为,这恐是西湖建设中的最大败笔。(参见“龙井寺”条)
  十里琅珰
  十里琅珰(沈鹏)
  泉声时伴风篁韵,茶味长留谷雨青。(卢前)
  智者乐水(无款)
  鸿迹清溪传逸事,龙泓翠壁览高处。(王翼奇)
  十里琅珰又名琅珰岭或郎当岭,系龙井寺西南高山,与五云山相连,绵延数公里,海拔200米以上,是西湖群山中最长和视野最开阔,且一路澄静明秀的岭。
  关于琅珰岭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按字义本应是“郎当”,即宽大衣裤的意思,杭人有句“抖抖绸衫郎当裤”的俗谚,借喻来此爬山的人,心身松驰,放浪形骸。这个说法是否有典可据不敢肯定,但倒也是能说明问题的。
  灵石樵歌(灵石寺)
  “灵石樵歌”在小麦岭西南的灵石山灵石寺附近。灵石山又名吉庆山,高90多米,从今中国茶叶博物馆或双峰村均可登临,寺始建于元朝。所谓“灵石”,是因阳光照在山石上,山于石内含矿石结晶体,能散发五彩光辉。又因周围多峰峦,打樵人在砍柴时常引吭高歌,歌声在山谷中回响,故名“灵石樵歌”。现在峰峦怪石仍在,而寺庙已无法再寻,至于打樵人的歌声,更是早已绝响了。旧时有联:
  崖寺金碧暗,石泉肝胆清。(范成大)
  猿啼鹤唳清相似,野调山腔近自然。(高得肠)
  烟霞洞
  烟霞古洞(方介堪) 烟霞此地多(金焘)瑞 彩絪蕴(张荣生)
  烟霞胜境(居正) 舒啸亭(吴亮平) 象象(来丰阳)
  大好湖山(佚名) 待霞(柯天弃) 啖霞(吴作人)
  烟霞洞天(聂麟书)
  品霞撷秀之轩 采英名山,撷秀于野;淡烟笼翠,明霞增妍。一瓯临窗,香留齿舌;流连忘返,堪以名轩。李亚如书并跋。
  陟圮已亭(陆维钊)
  得来山水奇观,与君选胜;对此烟霞佳景,使我思亲。(金凤藻)
  三月湖光杭郡景,六朝山色秣陵秋。(潘焘)
  一角夕阳藏古洞,四周岚翠接遥村。(盛桂撰吴荣书)
  半亭半亭原名可中亭,为水乐洞上涉烟霞洞路径之半。陆维钊。
  旧径新途应得半,高山平岭可中亭。(佚名)
  吸江亭(溥杰)
  四大空中,独留云住;
  一峰缺处,还看潮来。(戴启文撰题 尉天池重书)
  呼嵩阁(王个簃)烟霞(佚名)
  东坡千载人,游于物表;钱塘万顷白,来自云端。(金绍坊)
  半空虚阁有霞住,六月深松无暑来。(古联 王荫槐重书)
  烟霞洞在烟霞岭下。按志载:后晋开运元年(944),弥洪和尚云游来此结庵洞口名烟霞寺。某夜,弥洪得梦见说洞内有圣迹,醒来后寻至洞内果见石刻罗汉六尊。又据《咸淳临安志》称:吴越王钱谬有次梦见一名和尚对他说:我有十二兄弟已找到六人,其余请你设法聚之。说明洞内的六尊石刻罗汉的历史要早于吴越国。由此推算,烟霞洞石窟的造像艺术,至今至少已有1100年历史。此说若确,该洞恐是杭州人开凿的最早的山洞了。
  烟霞洞的石刻造像较大的有三十八尊,大都是五代时(907-960)利用天然岩穴镂刻而成,其中释迦像和弥勒佛像、披帽佛像以及洞口两侧的观音像(一为念珠观音,一为杨枝观音。有说一为大势至菩萨,误),是该洞造像中雕琢最精美的,其面相丰丽、神态生动,令人有呼之欲出的感觉;身上披的薄衣仿佛随风飘忽,隐约可见胴体的曲线美,为杭州诸造像中最难得的珍品。可惜“文革”时在有关部门领导“亲自指挥”下,石像被砍头断臂,千年文物遭此浩劫真是惨不忍睹。巴金先生在《病中集·又到西湖》中愤怒地写着:“不用说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成绩。”现在所见的诸佛像,全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根据照片,山雕塑艺术家恢复的。
  烟霞洞四围,有许多与峰峦苍崖相结合的精巧玲珑的建筑,与玉泉景区的布局炯然不同,称得上是匠心独运。此外,还有苏东坡、董其昌等许多名家题诗刻石,特别是岩石形象奇特,有像五指倒垂(实际上是五支石笋)而闻名的佛手岩虽然幸存,可惜坡仙的题字也只能见之于史书了。在烟霞洞口之西的象鼻岩更是惟妙惟肖,一块酷似母象的巨大岩石,两耳垂贴,象鼻拖地,腹下还有一只小象仿佛胆怯不肯离开。岩上刻上“象象”二字,更是画龙点睛地道出其神形俱肖,生气栩栩。据载:在唐朝之前,这里广种梅树,是杭州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不知在何时有人在洞口所凿雕的一座伪称东坡的石像,长期以来很受商贾崇敬礼拜,被称之为财神像。
  南山三洞之中,石屋、水乐均可以顾名思义,但唯“烟霞”来历不清。据考证,洞名“烟霞”出典大致有三:一是山洞位处群山四合处,山峦岚气,久集不散,晨昏之际经阳光照射,形成“此地烟霞多”的胜景;二是着眼洞内的石钟乳景观,在阳光斜射下有五彩烟蕴之色;三是此地名烟霞岭,洞以岭名也是顺理成章。笔者以为要领会洞名烟霞的真谛,游人不妨在凌晨或黄昏来此亲历领略,相信定有所得、不虚此行。
  在烟霞洞曾发生过一件可记入中国革命史的大事:民国26年(1937)3月下旬,周恩来同志偕潘汉年同志与国民党蒋介石的代表张冲,在这里秘密谈判了十天,双方同意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中国革命掀开历史新的一页。旧时烟霞洞有联:
  一见问灵源,师出离山吾听水;
  卅年依古洞,世方沉陆独看湖。(柳宝琛)
  山有烟霞未是贫,梅花开遍前头路。(释慧山)
  红屋临岩绝世情,天风吹下转轻声;
  苔花满地无人扫,松际来云鹤不惊。(溥儒)
  倘他日蜡履重来,须记取山中松径;
  携一片红云归去,莫错认世外桃源。(佚名)
  钱如真可通神,此座巍然,何不与烟霞终古;
  石也有时变相,长公仙矣,莫非是因果前缘。
  地逢石壁双峰起,天占钱塘一角多。(以上时逢仙)
  谁谓我屋、谁谓我家,本来栖息人间,难得此近山远水;
  何必学仙、何必学佛,也算优游洞府,便不是俗骨凡胎。
  凿洞宝藏兴,烟霞本是金银气;
  题龛名辈集,熟客谁逢春婆梦。
  阿堵晦如深,保存廉耻几许,清理烟霞洞石像;
  拍马名易假,识破文忠称谓,本来面目是财神。(以上蔡蒙)
  世有活财神,顽石何灵,岂以烟霞偿外债;
  山无真名士,清流自许,只将文字托姻缘。(佚名)
  南高峰
  南高峰 骋望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句 以上均为唐诗祝书)
  南高峰海拔302米,位于南山三洞之北的烟霞岭上,山顶原有龙王庙和荣国寺及可登临的荣国寺塔,塔内四周绘有佛教壁画,入夜塔顶燃灯为山下游人指引方向。建于后晋天福年间(936-942),恐是杭州史上最早最高的建筑物,但名称来源不详。据载,战前尚存塔基,现则更是毁圮不存了。旧时有联:
  凭栏霄月近,倚杖海云回。(田汝成)
  我来正值黄梅雨,终日楼头看山雾;
  才看遮云玉皇山,回头已失楼前村。(戴仁)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楼俯看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佚名)
  揽长江似带,俯平湖如环。(佚名)
  南高峰与北高峰遥遥相对,两峰之间层峦叠嶂,从湖上望去,近若咫尺的双峰兀突争雄。尤其是在晴雨明晦气象下,两峰云景奇异多变,蔚为多幻,使人云山难分:雨后初晴,云铺山腰,峰顶的茫茫层云犹如絮掩,衬以翠黛双峰若沉若浮、时隐时现,仿佛是一望无际、浩渺大海中的两个仙岛。有时群山还处在云遮雾锁,顷刻间双峰突然钻云破雾,在湛蓝的穹空中露出峥嵘姿态,令人叹为观止。在玉泉景区之南的洪春桥,历来是观景胜地。但是近几十年来的封山育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赏。(参见“北高峰”条)
  1951年春天,朱德总司令来游南高峰,因山路不好走,随从人员劝他下山休息。朱老总说:“我要考验一下自己的体质。”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紧张时期,他边走边鼓励随从,要站得高看得远,坚信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一定能战胜美国帝国主义封锁,克服经济困难而最后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老帅健步登上峰顶,在极目四望中,口吟北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诗句。现在,其后两句已制成楹联挂在山顶亭子柱上。1960年6月33日,元帅再度登上南高峰,并赋五绝:
  登上南高峰,钱塘在眼中。
  回首西湖望,江山锦绣同。
  从此,朱老总的诗作也成了登山者常吟的名句。
  水乐洞
  水乐洞(释安云)留云谷(佚名)人间福地(方纯仁)
  空虚(闵佛光) 空谷传声(苏礼用) 水乐洞天(杨孔远)
  天然琴声(佚名) 此洞优雅(赵连生) 幽谷流声(陆欣荣)
  智水仁山(佚名) 仙泉(金少伟) 高山流水(黄秋生)
  清乐梵音(释大方) 听无弦琴(佚名) 仙泉(佚名)
  空虚(佚名) 渐明(谢东升) 清亮(孙志宏)
  (以上均为摩崖石刻)
  南山三洞之一的水乐洞,在烟霞岭下的上满觉陇村,为西湖诸山中最独特的石灰岩溶洞。据史书载,吴越国时称西关净化院,当时就发现“水声如金石”和“(泉)味清甘与龙井埒”。北宋熙宁二年(1069),杭州郡守郑獬命名为水乐洞。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曾游此并作《水乐洞》诗。南宋时,先是孝宗赐赠宠臣李肃作别业,后为宁宗改赐某杨姓郡王为别墅,最后为权相贾似道价购,乃重开水道,再现泉水声,并在洞外按苏东坡诗意,建“声在”、“水乐园”、“爱此”、“留照”、“独嘉”等亭榭,洞内石壁上镌刻“漱石”、“天然琴声”等题字。洞内泉水一路飞泻,形成多道小瀑布,发出丁冬的“无弦琴”声,成为千年来的奇观。按“水乐”含义,“乐”字应读成Yuè,但因传说中有南宋权臣贾似道说过“余知水之乐”这样的话,尽管不见史传,数百年来杭人因此而习称“水Lè洞”。这样,导游碑上的英文译名WatterMusicCave,也应随俗改成HappyWatterCave才是。旧时有联:
  路向峰腰转,泉从洞中来。(王炎)
  台池间明月,泉石痼烟霞。(岳珂)
  悬崖滴水鸣金磐,游涧流泉走玉沙。(佚名)
  水乐洞为一洞两口,深60多米,中间以巨岩崖相隔,入内便是一方形泉池,泉水从此通过岩下暗道流至洞外。跨过方池上的石梁再进内,洞体豁然开朗,穹若广厦别有天地。游人在石凳上小息,静聆泉声铮淙,音韵悠扬,只觉胸襟尘嚣顿消,有说不尽的享受。岩壁上镌刻的“高山流水”、“清乐梵音”等遒劲题字,其实都是心有所感,妙手偶得。洞内,千奇百怪的钟乳石随处可见,万形纷呈,诱人想象。原先洞内还有石龙吐延、炎结龙背、倒挂香蕈、三节莲藕、石手扶笋、空中石鼓等钟乳石景象,和刻在洞壁上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石像,洞顶还有飞天刻像(成于何时无考),可惜均在“文革”中被捣毁。
  石屋洞
  石屋洞(方去疾) 清磬(谢冰岩) 苍苔峭壁(沈鹏)
  沧海老螺(老田) 甏云(刘韵河) 擒云亭(陈叔亮)
  仙境(佚名) 吟香(金鉴才) 桂魄流香(王世襄)
  湖南第一洞天(姚元之)
  林深容月色,古洞隐春秋。(李文采)
  古树苍苍金粟月,亭赏朗朗一洞天。(古联 蒋维嵩重书)
  桂花厅(吴养木)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古联 顿群重书)
  宿鸟翻云去,雷惊触石回。(朱彝尊)
  石屋洞为“南山三洞”之一,在石屋岭下。洞高约10米,宽近20米,深为10米余,俨若天然厅厦而得名。洞口原有一小型古塔,洞内有诸多古人题刻,洞顶还有飞天刻像,惜均在“文革”中被毁去。洞始于何时不详,据考证,应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开山造像。据后周《梁文造像题记》,说洞内原有罗汉为516尊。旧时有联:
  江霞遥映上天竺,海日正抱南高峰。(佚名)
  庭院深,深深几许;香馥悠,悠悠然来。(佚名)
  地连石屋双峰起,天放钱江一角来。(佚名)
  筑墙防虎越,登阁俨烽台。(佚名)
  吴越末年,钱弘俶在洞外建大仁禅寺,或称满觉禅兴院,习称石屋寺。按清代学者俞樾《石屋洞记》:“(因咸丰年间洞内罗汉像被毁)光绪二十五年(1899),虎跑寺住持品照和尚,去常州(天宁寺)摹画五百罗汉像来杭,刻于石屋洞内。”据考:杭州的罗汉像最早是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塑于净慈寺,清嘉庆三年(1798),常州知府胡某派人来杭绘制,仿塑在天宁寺内。咸丰间,净慈寺罗汉殿被太平军焚毁,光绪间杭州派人去常州摹绘重塑。可惜又在十年浩劫中被毁去。现在所见的罗汉是“文革”后按浙江图书馆的拓本重刻的。(参阅“灵隐寺”及“净慈寺”条)
  石屋洞之奇,奇在洞的上方还有洞,洞洞相连。游人站在洞口探视,能见到主洞石侧有可容数人的小洞,上宽下窄状如海螺,人称“沧海浮螺”。《春在堂随笔》称:“西湖山洞之最者……在南山路者,曰烟霞、曰水乐、曰石屋,而以石屋为最轩敞,如夏屋然。洞后一穴,上宽下窄,署曰‘沧海一螺’,像其形也。”传说宋高宗因避金兵于此而赐名。
  石屋洞还是一个丹桂飘香的世界,自此迤西经满觉陇村直至翁家山,一路桂花如云,连绵不绝。秋天,数不清的黄粟遍野,香飘馥郁,树树金银,清沁肺腑。杭州以桂花为市花,大小公园遍植桂树,唯独这里为最盛,“石屋赏桂”在古代就成为杭城韵事了。洞外原有名“匏庵”的古尼庵内,曾悬明末大画家陈洪绶书杜甫句“侧身天地更怀苦,回首风尘甘息机”联,惜早已不存。
  满陇桂雨公园(杭州市少年儿童公园)
  满陇桂雨(刘海粟) 满陇桂雨公园(王冬龄)
  桂雨书院(朱关田) 月老阁(骆恒光) 吴刚酒肆(吴山明)
  月桂馆(刘江)恐龙谷(骆恒光)
  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肖峰)
  月华殿(吴山明)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金粟亭(郦一平)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仿郁达夫手迹)
  桂子落秋月,荷花赧羞颜。(陶程华)
  长春门庭日有喜,传世孝友福无疆。
  莫教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以上陈梦麟)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秋月春风在怀抱,吉金东石为文章。(以上郦一平)
  杭州人植桂赏桂的风俗很早,但与茶叶一样集中在天竺、灵隐一带。唐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山寺月中寻桂子”和“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名句,都是指灵隐武林山中。自唐代中叶始,原石屋寺周围一带村民开始以植桂树售桂花为副业,所以“满陇桂雨”之名自古相传。“西湖新十景”之一的“满陇桂雨”,就以水乐洞与石屋洞之间的满觉陇村为中心。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桂花,在1983年被评为杭州市的市花。
  满觉陇赏桂历史悠久。后晋天福四年(939),这里就建有满觉圆兴院,取禅义“圆满觉悟”的意思,所以称这个村子名“满觉陇”(陇与垄通,意思是夹在山中的田亩)。从这里直到翁家山,家宅四周遍植桂树,秋天桂树盛开,落花如雨,习惯称之“桂雨”,使游人如入众香之国。千百年来,白居易、宋之问、陆游、李清照以及近代大家巴金、徐志摩、瞿秋白等骚客雅士,无不在此留下赏桂诗文,特别是郁达夫的一篇《迟桂花》,更给游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据近人描述:“(从石屋洞直上风篁岭)每年中秋前后,桂芳飘香,游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在这里放眼四望,只见那叶密千层绿的桂花林中,那漫溢着郁馥芬芳的桂花,白如银、红似丹、馨如兰,一串串、一簇簇缀满枝头,真是树树堆金雪、清香沁肺腑,令人醉倒。”形成杭城特有的风景线。
  “满陇桂雨公园”系近年新建,以桂花为主体的人文景观,位于虎跑路与满觉陇路的交叉处,是欣赏山、水、洞景色,晶桂馥茶香的园林。这里除了秋天赏桂之外,还可见杜鹃、樱花、紫薇、红叶等组成的四季胜景。山于传说月中有桂树,因此园内建筑命名都与月亮“挂钩”,如广寒宫、月华殿、月老阁等,是“桂文化”的综合。现已改为杭州市少年儿童公园了。
  虎跑寺(大慈定慧寺虎跑泉)
  虎跑泉(谭道一) 梦虎(顾廷龙) 虎移泉脉(沙孟海)
  虎迹泉涌(姜东舒) 千重秀(赵征宇) 叠翠轩(马世晓)
  罗汉堂(董正贺) 翠樾堂(吴铁生) 山泉居(唐诗祝)
  仰止亭(何水法) 江南第一茶(驾沧) 钟楼(朱关田)
  清音(陆抑非) 虎跑梦泉(赵朴初)
  已种稚松三百本,待移苍竹一千根。(马一浮)
  玉瓯冰雪
  西子世珍龙井茗,南屏德水虎跑泉。(以上王京盙)
  山势北连三竺去,泉声西自五云来。(张以宁撰题 王澄重书)
  龙井茶香留客坐,虎跑水洌请君尝。(郭仲选)
  虎已归山,放心席地;茶将入座,随意聊天。(吕迈)
  石涧泉喧仍定静,松荫路转入清凉。(佚名)
  滴翠轩(王冬龄)
  山翠滴前楹,榜草曾留名宦迹;
  泉香留片石,画兰争访圣朝碑。(陈小豪撰题 马泉重书)
  龙华会上,三花三宝三皈衣;
  虎跑泉边、五德五行五戒中。(上海万缘会)
  一心一德,有志竟成佛;
  三思三省,无过方达圣。(上海觉世真坛)
  “西湖新十景”之一的“虎跑梦泉”,在西湖西南大慈山下的虎跑寺内。虎跑泉与龙井茶是西湖双绝,杭人称之为“龙虎茶”。在明朝《四时幽赏录》中写着:“西湖泉水以虎跑为佳,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谷雨前采茶旋焙,时汲虎跑水烹享,香味清洌,涤沁诗脾。”难怪有人说:“未尝虎跑饮,枉作西湖游。”
  虎跑泉的水质特纯,水色晶莹,水味甘洌醇厚,每公升水中含矿物杂质少于0.2克,其中几乎无硅酸盐沉淀物,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则有30多种。其中氡含量量多达26埃,远远超过氡含量13埃可称“矿泉水”的国家标准(据考察,“虎跑泉”的范围甚广,遍及钱江边的月轮山与古荡、西溪)。泉水表面张力很大,当水面高出杯口5毫米也不外溢,颇为奇观,被人们戏称为“四好”水:好喝(泡茶)、好看(清澈无比)、好玩(用硬币放入水杯中作耍)和好听(过山门后听泉水叮咚也是一乐)。古人有诗赞曰:“虎跑泉勺一盏平,投以百钱凸水晶。绝无点点复滴滴,玉海凝冰山泉清。”更有一本书上写着“虎跑泉水竹风炉,龙井茶芽瓷瓦壶”这样的字眼,说明煮虎跑水要用“竹风炉”煨,沏龙井茶要用“瓷瓦壶”盛,这样的茶才好喝。虎跑水成为乾隆幸杭时“专用水”。1955年4月和1957年3月,周恩来总理陪原苏联和捷克领导来游,虎跑水竟使贵宾恢复童真并乐而忘返。
  虎跑泉号称“天下第三泉”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唐代茶圣陆羽在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品尽天下甘泉之后,将其中评价最高的六处排了个序次:以镇江金山寺冷泉为第一,无锡惠山泉称第二,虎跑排名第三,苏州虎丘方井、扬州平山堂一口泉和庐山招隐泉分列四、五、六。一说是清乾隆帝用银斗称水的重量排名,以北京西山玉泉为第一,镇江金山寺冷泉为第二,杭州虎跑泉与无锡惠山泉并列第三,济南趵突泉为第四。另外,还有北京玉泉为第一,甘肃伊逊河与镇江金泉并列第二,而无锡惠山泉和杭州虎跑泉并列第三的说法。在杭州,虎跑泉则与龙井泉和玉泉(抚掌泉)合称“杭州三大名泉”。
  史载,唐朝元和四年(809),有位法名性空的山西蒲州和尚云游至此,见山林茂郁环境幽静,就建庵“广福院”修行。因地处大慈山下,故改称“大慈禅寺”。咸通三年(862)性空禅师圆寂,徒众在寺中建“定慧之塔”纪念,并定寺名为“大慈定慧寺”,北宋太平兴国间又改名“法云祖塔院”。南宋末,寺院一度荒芜作为军营,至元朝大德间才重新恢复称“大慈定慧寺”。尔后,寺院又多次毁坏,现在的虎跑寺规模,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后厘定的。
  关于寺名“虎跑”的来历,是源于一段神话故事:性空和尚在这里建庵修行后,苦于周围无水,生活不便,经常祈祷上苍多赐甘霖。某夜,和尚在梦中见神人告诉:“将遣二虎把南岳衡山的童子泉移来此处。”第二日清晨,性空果见两只老虎在寺后“跑地作穴”,泉水顿时涌出地面,和尚就名泉为“虎跑”。“跑”字古义有“疾走为跑”和“用脚刨地”两种解释,所以“跑”与“刨”通。从而在近1200年间,杭州百姓一直呼之为“虎跑寺”,至于其真正大名,反而没几个人能说得。旧时有联:
  虎跑泉眼趋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佚名书东坡句)
  涧阿怪树龙新抉,石罅灵泉归虎跑。(高得旸)
  虎曾听法泉跑出,龙或逃禅挟雨飞。(张与)
  灵泉涌地寒浸骨,胜迹名高著虎跑。(康熙)
  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乾隆)
  舍利映明月,泉清月冷指迷津,独创南屏曾虎跃;
  圣迹重绿叶,山峻叶翠拨沉沦,垂光东城作龙吟。(吴极)
  古墨露垂秋,苏长公榜留书草;
  幽香风蕴夕,潞佛子石映画兰。(丁丙)
  铸佛道场成佛地,出山霖雨在山泉。(陈夔龙)
  灵毓贵人峰,泉涌虎跑,历五十三参,众生来渡;
  悟尘世惊梦,钟鸣鲸吼,愿一百八杵,大地同闻。(丁立诚)
  行云流水会高士,明月清风忆古人。
  及早回头,去假修真真不假;
  立即入道,建功积德德行功。(以上上海仁德善会)
  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
  神仙有法,只生欢喜莫生愁。(王致恭)
  亦儒亦圣,三教同流原一体;
  苦心苦口,八方劝善渡众生。(戴云轩)
  遇黄石,赤松讲道经;伴龙吟,虎啸读楞严。
  宝杵伏虎威,道卫三洲征感应;
  法轮转龙藏,岩依五戒广神通。(以上朱景彝)
  龙咒钵中安,西方圣人,现四十八臂、具天神力;
  虎移泉眼至,南岳童子,历百千万劫、留此真源。(丁修甫)
  虎跑虽历来以泉闻名于世,但这里的山光也别具一格,堪称幽绝之境。当游人步入头山门(现为售票处),就觉得心旷神怡,大有脱离尘嚣之感。按近人描述:“一条平坦的青石板路,直铺向山坳深处。两旁青山耸峙,叠嶂连天;山上杂物繁茂,竹影摇空。一泓清泉沿着路旁的溪间,琤琤琮琮,跳波赴壑,奔流而下,仿佛向游人唱着欢迎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顾盼所及,处处都有撩人迷恋的妙趣,驰名中外的虎跑寺,就隐隐掩藏在这茂林修竹、鸟语花香的深山翠谷之中。石板路尽头,是一座供人小憩的凉亭,亦称二山门。这里临溪涧处假山重叠,峰石回耸,松风参差,泉清聒耳颇令人驻足……”这是多么令人神驰向往的地方啊!
  景区内有处茶室,内有书法家题字:
  翠樾堂(胡铁生) 山泉居(唐诗祝)
  一脉泉声出上方,千年虎迹传灵秘。(蒋北耿)
  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
  李叔同纪念馆(启功)
  书巢 以戒为师
  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见事贵乎真理,处事贵乎心公。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以上为弘一法师手笔)
  弘一精舍(沈定庵) 仰止亭(何水法)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赵朴初)
  密身净名,与湖山不朽;鹜才多艺,开风气之先。(沙孟海)
  艺术精能称众长,声名中外春雷震;
  律宗功德诚无量,词曲诗书国宝传。(钱君匋)
  人生犹如西沉日,富贵终如草上霜。(沈定庵书弘一法师句)
  艺术精能备众长,声名中外春雷震;
  律宗功德诚无量,词曲诗书国宝传。李太老师叔同先生,幼聪颖。留学日本,专研西洋绘画、音乐、戏剧,成就至高。归国后,主《太平洋报》鼓吹爱国。后任教浙江两级师范图画手工,传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诸及门弟子,与欧阳予倩等创春柳社,主演《茶花女》。西方艺术传入我国,乃先生启蒙者也。旋于杭州定慧寺皈依佛门,号弘一,专律宗,谥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壬申岁朝再传弟子桐乡钱君匋撰并书。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又名广侯,除号息霜外,别署多达70多个,出家为僧后法名弘一,人称弘一法师。祖籍浙江平湖,诞生于天津。早年就学于南洋工学,1905年留学日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研习西洋油画,后又入音乐学校学钢琴。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组织“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自扮剧中女主角,是我国话剧及新音乐开拓者之一。1910年,任天津工业专门学堂图画教员,次年加入“南社”,后又在上海主编《太平洋报》副刊画报及《文美杂志》,1913年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原杭州师范学校最早前身)音乐、美术教师。李叔同毕生致力于艺术,是集美术、音乐、诗词、书法、戏剧、金石、文学等七术于一身的大师,是中国现代话剧之鼻祖,1918年在虎跑寺出家。
  据朱馥生先生考证,李的出家原因,“是目视社会腐败,且连年战火,生灵涂炭”。而突发原因是“(李)原想出资30万银元在里西湖办一所艺术师范,不巧天津老家钱庄破产。原先他想把办艺术师范的大门看成‘我的报国之门’,现在报国之门砰然关上,只有佛门大开,于是决心皈依佛门,寻求精神寄托”了(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卷》)。
  李出家后初奉净土宗,后专修律宗,并往温州、福建泉州各寺云游。抗战爆发后,到处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条幅送人,以激励佛教徒众爱国抗日。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温泉圆寂,其部分灵骨葬于杭州虎跑寺,部分留葬泉州。所有自刻(包括夏丐尊馈赠的)印章共计93方,壁藏杭州西泠印社鸿雪径,外罩“印藏”刻石以示标记。主要音乐作品有《春游》、《送别》(曲作者为美国人奥特威,系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歌和日本电影《啊!野麦岭》插曲)等数十首;书法超脱清秀,独具一格。佛学作品有《案茄集》、《四化律比丘尼》等10余种。李氏逝世后,有人诗赞:“绝代才华绝代姿,一生身世一篇诗;朱门年少空门老,艺术宗师禅法师。”短短28个字,全面描绘了一代艺术宗师和一代高僧的身世和才华风貌。
  弘一大师纪念塔由李氏学生叶圣陶、丰子恺等人集资建于1953年1984年,政府在寺内辟建“李叔同纪念馆”,1998年又恢复弘一法师“行断食”时所居住的方丈楼为“弘一精舍”,为虎跑寺又增添了一处人文光彩。
  济公塔院
  济公殿(周谷城) 济颠塔院(朱复戡) 游戏人间(唐诗祝)
  一柄破蕉扇,一领垢衲衣,终日嘻嘻哈哈,人笑痴和尚,和尚笑人痴,你看怎样?
  奔来豁虎跳,跹去翻斤斗,到处忙忙碌碌,我为渡众生,众生不我渡,佛唤奈何!(姚锦标)
  葫芦斋
  动静玄机凝妙道,去来踪迹显神通。(以上马世晓)
  弘法旨、渡众生,惟此颠僧称活佛;
  澄禅缘、参妙法,何妨玩世显神通。(台湾省二十九人团)
  谁识如来面目,不坏金身犹在世;
  是真菩萨心肠,浑然铁舌尚留尘。(报本团上海办事处)
  颠倒痴狂,足成顽廉懦立;
  喜笑怒骂,皆是玉振金声。(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分会)
  济公系南宋时期的神话人物,但历史上确有其人。俗姓李,浙江天台人,初在国清寺为僧,十八岁时在杭州灵隐寺剃度出家,法名道济,为临济宗杨岐派六世传人,著有《镌峰语录》。生前行为颠狂、嗜酒食肉
  并好助人,人称“颠和尚”或“疯和尚”,嘉定二年(1209)73岁时,圆寂于杭州虎跑寺。《湖隐方园叟舍利铭》载:“道济言行叵测,有济物利生神通,感应事迹甚多。”据专家考证:“(济公)故事最早起源于南北朝,经宋元明清说书人口头讲述与文人加工,才形成如元代孔尚任杂剧中的《疯僧》和清代《醉菩提》、《南屏醉迹》传奇,最后在康熙年间出现三十六回的《曲头陀济公》和乾隆间一百二十回《济公传》等小说、话本、说唱、曲艺作品,近年又拍摄成电视剧《济公》。”据传,济公另一原型是南朝高僧宝志,按前梁《高僧传》:“(宝志和尚)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说话难以明白。”在《南史·隐逸传》上,也有:“(杭州百姓)俗呼宝公为‘志公’。”因“志”与“济”音相近,故也相传并讹名叫“济公”。旧时有联:
  西竺垂光,授紫金衣钵;南屏应化,藏苍翠湖山。(黄觉雅)
  愿借吾师手中半页蕉,煽灭若辈热中热;
  留得此地山上一勺水,渴解众生难上难。(彭教仁)
  佛法本无边,微笑拈花,入我门来即是岸;
  众生皆有托,庞然此腹,听泉石山独安禅。(陈夔龙)
  本罗汉化身,八百春秋藏舍利于此;
  现如来妙相,万千佛子问根器若何。(凌曾社)
  一塔留传,万年古壤;十方信仰,四知精蓝。(王震)
  六根清修净果,自南屏响出,屯泉终古属灵山;
  一笑说拈花钵,从西竺传来,有塔当年埋活佛。(高赓銮)
  石黛饰幽草,山青浑古苔。(蔡云超集李白句)
  八百里湖山,俱叠高僧脚印;
  十万家灯火,尽绕活佛灵光。(佚名)
  炉火红深,与我煨芋;窗树绿满,烦公写蕉。(吴敬羲)
  民问关于济公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有《飞来峰的故事》、《济公斗蟋蟀》、《济公背新娘》及《运木古井》等等。南屏净慈寺内有口“运木古井”,就是按济公“井中运木”的传说设制的。(参见“净慈寺”条)济公塔初建于宋嘉定二年(1209),后于清乾隆元年(1736)重建。在塔院有块刻着《疯僧扫秦》故事的浮雕,其中的“秦”是指秦桧,但
  疯僧却不一定是济公。济公在18岁(1153年)出家,而秦贼虽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死去,当年济公尚未去净慈寺,而且出家仅两年的小和尚,无论如何是不会有如此高超“法术”的。
  太子湾公园
  引水亭(薛驹)
  引力竟神通,汩汩清流,不舍昼夜;
  水源何绵邈,深深幽径,净化湖山。(沙孟海)
  太子湾公园在西湖之南、张苍水墓之西,此处原先是一片沼泽湿地,系南宋庄文、景献二位太子墓葬处,故名太子湾。上世纪50年代两次浚湖,所有湖泥堆积这里,后于1989年开发成摹西方园林风光的公园,在杭州独树一帜。引水亭建于1987年,有隧道穿山直通钱江,用以引江调节西湖。
  太子湾公园的秀丽在湖上别具一格,与其他景区几无丝毫雷同之处,不仅是情侣窃窃私语、互表衷情的浪漫场所,更是新婚燕尔拍摄结婚照片的最佳所在。
  张苍水祠(墓)
  好山色 劲节孤忠(沙孟海) 忠烈千秋(启功)
  碧血支天(沈定庵) 南泠亭(朱复戡) 张公苍水墓道(沙孟海)
  东浙结丹心,钱沈几人同一辙;
  南屏埋白骨,岳于二墓共千秋。(赵光撰题 顾廷龙重书)
  赠鹿果然圆归梦,牧羊何事动哀思。(张梅撰题张令杭重书)
  慷慨捐躯、从容殉节,书生膺重寄,凭赤手以回天,当年冀鲁通
  滇、海国梦金銮,溅血表两间正气;
  壮怀烈发、义愤填胸,戮力竟无功,缅同心于异代,相共友于师岳,湖山埋铁骨,鼎足成千古完人。(王家振撰 郭仲选书)
  纵横海陆、入闽回浙,廿年赤手挽狂澜,一掷身躯报故国;
  俯仰河山、师岳友于,三片丹心昭日月,长留信史传忠魂。(桂心仪撰题 丁乙卯重书)
  东浙谱悲歌,两士罗杨从患难;
  西湖增壮色,千秋于岳共光辉。(郑玉浦)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阮元书张苍水句 王蘧常重书)
  抔土表忠魂,湖山生色;
  阖门留正气,日月争光。(周巨涟撰题 谭建丞重书)
  张苍水祠墓在南屏山荔枝峰麓,即今章太炎纪念馆西侧,祀瘗明末东阁大学士佥都御史兼兵部尚书张苍水。
  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字玄著,浙江鄞县人。1645年清军入侵江南,20岁的平民张苍水投笔从戎,随明朝监国鲁王从舟山退至厦门,坚持与清军战斗20年之久。后与郑成功联师北伐,在攻打芜湖时,兵败而回军舟山。康熙三年(1664)春,因叛徒出卖被俘,八月押回杭州。途中,张苍水拒绝清军以要挟妻儿为诱降条件,写了两首掷地有声、名垂千古的七律《入武林》,以明心曲。其一为: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另有一首七绝《忆西湖》,诗曰: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字字泣血,句句铿锵,视死如归,真大丈夫也!
  同年九月初七,张苍水与幕府罗子木、义仆杨冠玉和皂隶叶云等三人在弼教坊(今中山北路)就义。临刑前,他遥望凤凰山,口吟“我年
  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诗,还大声呼叫:“好山色”,凛然为国捐躯。
  张公遇难后,由黄宗羲等集资葬遗骸于南屏山下。起初,由于清政府的阻挠,该墓未能立碑,但杭人深感张公爱国忠贞,墓前常有“包麦饭而祭者”,“寒食酒浆、春风纸蝶、岁时浇奠不绝,而部曲过其墓者,犹闻哭于野”。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迫于汉满民族矛盾激化,赐谥“忠烈”并敕允筑墓。光绪间,杭人建祠墓并树“南泠亭”纪念。墓共三丘,西侧瘗幕宾罗子木,东侧瘗义仆及皂隶。“文革”中三墓均毁,祠被长期用作园林工人住房,现祠墓系于1982年重建。墓道上的石鸟、石虎、石羊、石犬(明代后所加石兽),系从他处移来的明朝遗物。旧时有联:
  作万古忠义心,不愧文山随北虏;
  争一片干净土,愿从武穆峙南屏。(盛在镐)
  报国有孤臣,取义成仁,史策从兹传事业;
  褒忠膺盛典,春尝秋荐,湖山终古祀馨香。(包祖荫)
  十九年大志莫伸,可与盟心唯瞿史;
  千百载孤忠不泯,依然谈笑共杨罗。(方义路)
  事业已为前辈录,典型留作后人看。(阮元)
  章太炎纪念馆(附章夫人汤国梨墓联)
  章太炎先生纪念馆(周谷城)
  菿汉昌言,是旧民主革命健将;
  泌丘高致,推本世纪国学宗师。(沙孟海)
  革命仰先驱,岂独文章称巨子;
  湖山添胜境,长留楷范励来人。(张学理撰沈定庵书)
  维新真学问,革命大文章。(萧娴)
  先哲精神、后生楷模,清风宛在;
  七被追捕、五入牢狱,浩气长留。(李长路)
  吴其沼乎,昔诵遗言惭后死;
  国已兴矣,今将喜讯告先生。(周瘦鹃)
  近代之英杰,后世之楷模。(缪云台)
  遗志托南屏,谋国岂逊张阁学;
  高名仰北海,传经难忘郑公乡。(汤丙正)
  为国为民,九死一生终不悔;
  兴文兴教,千秋绝业赖薪传。(姚奠中)
  著书常载青牛背,邂世无庸金马门。(汪日章书章太炎句)
  嘉杨焦土之屠,辨夷夏而摧折清廷,千秋大义归伊吕;
  名世文字之狱,明汉贼而张皇儒行,百代道义在血轲。(姜亮夫)
  扶雅堂(集章太炎字)
  北斗文光冲虎跑,南屏山色映牛眠。(孙履安)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又名绛,号枚叔,浙江余杭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入西湖诂经精舍从俞樾学习经史,1895年因钦佩康、梁“公车上书”而参加强学会。1897年任上海《时务报》撰述,宣传改良思想,次年赴武昌协助张之洞创办《正学报》,政见不同而被逐。戊戌政变后逃亡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次年辑订《訄书》,旋去日本结识孙中山,同年秋回上海编辑《亚东日报》。1900年7月,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王会”,因不满唐既“排满”又“勤王”,当场剪辫以示决裂,从此倡言革命不遗余力。
  1902年,章再次逃亡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号召中国留学生“雪涕未来,以志亡国”。次年春回上海任“爱国学社”教员,6月在《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保皇派改良主义谬论,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民主革命,人称之为“义师先声”,不久被捕。章在狱中与蔡元培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6月出狱后,去日本参加同盟会任《民报》主编。1908年,《民报》被日本政府封闭。次年,与陶成章等用“光复会”名义进行排满活动,被推为会长。
  1911年11月,上海光复后章氏回国,即以“革命军兴、革命党消”
  的理由,要求解散同盟会。1912年1月,在上海成立“中华民国联合会”和刊行《大共和日报》,自任会长、社长,兼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是年冬,被派任为东三省筹边使,组织绘制黑龙江省地图。1913年4月,得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后,就策动词伐袁世凯,在北京被捕入狱,直到袁死后获释。
  五四运动后,章太炎的思想渐入保守颓唐,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及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国共合作”,宣扬“尊孔读经”。但在“九一八”事变后,他极力谴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1934年定居苏州,1936年病逝,遗著有《章氏丛书》十三种、《章氏丛书续编》七种、《章氏丛书三编》等。按太炎先生的一生,应是功于民国诞生的一生,有贡献于中华学术的一生。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在苏州病逝后。国民政府根据张继、居正、冯玉祥等人提议,决定对太炎先生遗体举行国葬,并选定南屏荔枝峰下民族英雄张苍水墓之侧为墓地,后因战事纷扰而未实现。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太炎先生对辛亥革命及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安葬事,周恩来总理给苏、浙两省领导人的函中称:“(章的一生)是革命与学问的一生”,“先生是一代儒宗、朴学大师,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是我们浙江人的骄傲”,并拨专款备葬。浙江省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以邵裴子为主任委员,沙孟海等为委员的治丧委员会筹备安葬事项。
  1953年4月3日,章太炎的灵柩从苏州隆重移来杭州,葬礼由马一浮主持,邵裴子、范烟桥、宋云彬等知名学者分致悼词。全国政协和苏、浙两省领导机关等送来花圈,沈钧儒、黄炎培、马叙伦等也发来唁电。惜在“史无前例”的年代,静卧地下的先贤也未能豁免浩劫,先生遗骸被暴陈荔枝峰下,其上仅用薄土浮掩。“文革”后,省政府拨出专款,饬令杭州市有关部门修复墓葬并定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尔后,全国政协行文,定于1986年在杭州举行纪念章太炎逝世50周年活动。
  1985年2月,章太炎的孙子章念驰来杭,向省有关部门商请祖母汤国梨夫人与祖父太炎先生合葬事,由省文化厅副厅长兼文物局长毛昭晰教授接待,并代表政府表示同意。但鉴于“章太炎之墓”碑稿系先生于民国4年(1915)在狱中自书,不宜更换,决定将国梨夫人墓在章太炎墓之侧另建。同时,又告诉拟建立章太炎纪念馆和成立章太炎研究会等计划,希望家属能提供太炎先生的手稿、信札、著作及生前使用过的遗物以供展览。不久,太炎先生之子章导在回信中表示,“愿意将父亲遗留文物全部捐献纪念馆”。浙江省及杭州市主要领导对建立纪念馆十分关心,立即批地、拨款并指定专人着手筹备。尔后,由毛昭晰、陈文锦专程去北京向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和国家文物局汇报时,还拜访了缪云台、周谷城等知名人士。
  1986年6月14日,“章太炎逝世50周年纪念会”暨“章太炎学术讨论会”,如期在杭州隆重召开,100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与会。8月6日,纪念馆破土动工。之后,毛、陈等又先后三次赴苏州商议章太炎文物的赠送事宜。1987年5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章太炎文物捐赠仪式”时,中央首长薄一波和邓力群、王蒙、王维澄、朱厚泽、廖井丹、谢辰生等同志出席。1988年1月12日,章太炎纪念馆落成开馆,全国政协、民革中央、文化部、民进中央等领导机构代表张洽、李赣骝、徐文伯、楚庄等莅杭出席,省市领导陈法文、李德葆、王家扬、孙家贤、吴仁源、钟伯熙、杨招棣等和知名人士王元化、沙孟海等也出席会议。
  太炎先生墓旁为章夫人汤国梨先生墓,墓碑为沙孟海所书,并有联:
  大师讲学称贤助,淑德扬风仰久长。(蒋吟秋)
  国事心常在,梨花手自栽。(江波)
  梦断惊魂,师座春风悲已远;
  回灯怯影,锦帆夏日泣声传。(朱延春)
  净慈禅寺(附祝愿世界和平讲经大会联)
  南屏晚钟(康熙原题为“南屏晓钟”,后改)
  塔影圆明清净地,钟声响彻夕阳天。(陈蔚)
  石上留天语,钟声洗佛心。(徐子禹)
  蒲牢鸣百八,尘梦醒三千。(释心融撰虬客书)
  平湖印月开宗镜,远树来风渡晚钟。(陈华)(以上题山门)
  南无阿弥陀佛(商向前)放生池(王京盙)
  广施慈心于万物,鱼乐人亦乐;
  普发宏愿济大千,放生救众生。(何宝珊)(以上题放生池)
  具平等相(释月音)皆大欢喜(佚名)三洲感应(俞德明)
  禅宫寂寞堪磨杵,
  佛性庄严也佩韦。(古联朱德源重书)(以上题天王殿)
  钟楼(商向前)华藏庄严(释雪相)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善提。(释雪相)(以上题钟楼)
  大雄宝殿(沙孟海)
  得值万亿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所有一切众生,令人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王震集《金刚经》句)
  植西土正因,相期震旦有情,我爱休耽犛尾好;
  揽南屏全胜,应令晋家高士,清游更度虎溪来。(章炳麟)
  一偈遍梵天,看东土普现光明,照澈净慧因缘、庄严色相;
  百年有桑海,与西湖长留香火,记取灵山塔影、上界钟声。(于右任)
  雷峰塔红卧门前,南屏钟翠沉烟外,看琉璃照彻、璎珞辉煌,又道潜归来,只手换祗园小劫;
  钱塘江声销帆背,西子湖风入松巅,隔梵呗氤氲、旃檀馥郁,望表忠无恙,大轮演武庙雄图。(沈轶刘撰 释虚谷书)
  净理胜因,愿从今日称居士;
  慈恩慧业,长与名山作主人。(谭泽闿)
  问何人与禅定法喜为缘,几时探寂随机,重见三十二重如来宝相;
  唯是处有绿水青山可住,好约闲云野鹤,来听一百八下慧日钟声。(古联 邓散木重书)
  六桥烟水、三竺香云,正觉南屏钟破晓;
  双树戢晖、五天潜响,欲欣东土佛常春。(释太虚)
  宝刹镇临安,代传西竺缁衣,密义广宣,长此象形卷湖月;
  洪川称明圣,对映南屏翠帘,慧光普照,永斯风景靖江潮。(尹觉任)
  山河大地,露法王身,南北高峰,看天目西来、江流东去,一笑证前因,无非净觉;
  凡圣含灵,现平等相,颠狂神迹,伴苏堤遗爱、岳庙精忠,三仁得妙果,即是慈祥。(高振霄)
  踢去夕阳、喝来明月,试问南北峰头,毕竟有甚来去;
  朝生虫臂、暮死鼠旰,且看宇宙源底,浑然不落死生。(芝峰)
  大堤垂柳、青到寺门,安排一角灵山,供养压严法相,四序常春,仅好湖堧留净土;
  前坞斜阳、红分莲座,明澈八功德水,旋转寂默金轮,六时俱念,又从云外吼清钟。(虬庵)
  香刹净梵千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世间,若能书写诵读,受持得种净因、自成净果;
  佛法慈悲一道,古不异今、今不异古,诸天菩萨,均以无我众生,寿者大开慈宇、普渡慈航。(金汤侯撰徐生翁书)
  塔山飞坐、一样空华,今逢末世万年初,如是道场,愿尔众生圆觉;
  珠照灯传、三轮真谛,顿悟现前四大假,倘求法相,莫忘梵境压严。(潘天寿)
  后周古刹、道潜开山,法眼观雷峰夕照;
  北宋名兰、延寿主席,净根闻南屏晚钟。(释茗山撰刘江篆)
  净业在加持,无垢湖光,四众心开圆镜智;
  慈云垂庇荫,常明山色,三时人仰佛头青。(启功)
  净土禅宗,弘传千载,大德高僧,历代师承弘正法;
  慈云慧日,普被三根,宰官居士,杭城善信普归心。(释茗山)
  依净土以印净心,回峰现亿万化身,觉悟群迷成净果;
  引慈航而宏慈量,慧日照三千世界,庄严重耀证前缘。(梁楚音)
  转梵轮无量无边,胜迹溯南屏,百八钟声留共省;
  修净土即心即佛,大慈参上乘,万千劫数看俱消。(雷震)
  七情不染、八德为馨,二酉精藏、九思终益;
  四大能空、五蕴自破,三宝充固、六尘皆悦。(佚名)
  视贪嗔痴爱为劫敌,持此不二法门,证无上果;
  含动植飞潜皈化宇,愿与大千世界,结至善缘。
  松韵鼓笙簧,和南屏之晚钟,清如雅秦;
  禅心定开慧,对雷峰之夕照,湛若明生。(以上郑烨)
  三洲感应难思,汝有真修我护法;
  一杵威神可畏,人无邪念自降魔。(释大光)
  水明了澈证真如,句句甘露,觉海无边,了达二门明自性;
  宗镜妙音如旃檀,片片皆香,囊括群经,廓通三乘达宝所。(佚名)
  佛旨自圆融,象教东来,若人入塔庙,任他谤佛骂佛,尽成佛道,
  因果一顿渐,法幢再起,是谁修福德,无论遍因报因,皆是因缘。(佚名)(以上题大雄宝殿)
  运木古井(俞德明)
  运木寓禅机,井里蕴无边妙谛;
  掬泉消俗障,胸中添几许清凉。(王漪仙)
  古井通海,大木东来,起绀殿姿雄南屏;
  梵钟连天,宏声西回,饶灵塔影映北山。(陈洁行撰袁一帆书)
  (以上题运木古井)
  酒肉旧生涯,是佛家游戏神通,隐示当头棒喝;
  湖山新卜筑,借此地遗留醉迹,来听每晚钟声。(孙肇圻)
  如醉如癫,神通遍三千大千世界;
  降龙伏虎,灭□度有色无色众生。(上海红卍字会)
  胜迹传千秋,若口婆心讽末俗;
  慈恩留万古,现身说法挽清风。(余绍舜)
  独木隐清泉,此是僧家无上法;
  梵宫重选佛,要知罗汉有神通。(欣庵)
  井水不波,安禅好学木居士;
  山光衣旧,兑法今无颠道人。(佚名)
  有丈夫伟然者,六摄桧杵、蔽江东下,至今香积井中,犹留得最后檀波罗蜜;
  是大雄相原非,一演色身、说法西来,当年南屏教下,曾度过无限光音天人。(粪翁)
  万善同归,慧日放光照法果;
  一心不乱,慈云普荫净人间。(刘江)
  云鸾开俗世,八百长春显灵踪;
  风鹤遍神州,方寸地堪称乐土。(查维汉)(以上题济公殿)
  气毒烟火燃,怖畏军阵中,称其名故,即将解脱;
  发大清净愿,具足神通力,如是自在,游于婆娑。
  (经亨颐集《法华经》句)
  音即是寂、寂即是音,观到精深微妙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悟来地水风火余。(陈寥士撰夏承焘书)
  (以上题观音殿)
  忆毕生定慧兼修,竟完西愿;
  看一点精灵不昧,永表南屏。(王震)
  即佛即心,大云忽雨翼龙降;
  有禅有净,古塔重光角虎来。(释大虚)
  千余年塔庙重新,湖水满门前,宗镜悬空垂法鉴;
  百八车日行不息,钟声清夜后,弥陀应世著香花。(释虚谷)
  宗镜圆照,万善同归,本教义而续慧命;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振大机以警群伦。(释印光撰萧退闇书)
  佛魔无逃形,宝镜光寒秋月净;
  儿孙须着眼,玉池华发故乡亲。(释芝峰)
  (以上题宗镜室)
  三迁来吉壤,是塔与南屏永固;
  一心融□城,此公传西域明灯。(王邈达)
  随处得宗,一湖春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马一浮)
  净土突兴、禅宗不败,打破门庭、独树家风,赖角虎四偈;
  玄奘以后、藕益之前,融通性相、支维慧命,得大师一人。(释大醒)
  永明塔院(刘江)
  清净此南屏,钟磬声中,解悟弥陀曾说法;
  乱离念东土,虫沙劫里,闲同慈氏重临凡。(释智任)
  容岛佛比邻,留得梅花遗蜕;
  笑弥陀饶舌,云是明月前身。(夏承焘)
  宗镜大道场,集万善同归,冥主钱王,感尝奉为师表;
  寿宁新祖塔,对一湖共澈,缁流东土,齐来深种菩提。(释兴慈)
  (以上题永明塔院)
  重波玉槛,案泉灵木依然,南宋以来余古迹;
  镇对雷峰,荒垒斜阳空好,西湖到此倍沧桑。(佚名)
  不逢哥利王,何将漆身为厉;
  若迂秦丞相,也惊垢面疯痴。(释了凡)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心难清。(佚名)
  南屏秋色归诗版,北苑春光证画禅。(释际祥)
  江山一览无余景,钟声频闻落半空。(释太灵)
  一室春风兰气,半窗明月梅花。(释达受)
  瘦影在窗梅得月,凉云满地竹笼烟。(王梦楼)
  佳酿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释明中)
  一磬梵声涛在山,满林花影竹苞园。(佚名)
  净慈寺是“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所在地,连同孤山圣因寺以及灵隐寺、昭庆寺,是清朝著名的“四大丛林”。旧时有联:
  湖南佛国,震旦灵山。
  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以上康熙)
  正法眼藏
  慧日高擎,貌座自安圆觉相;
  慈云近楼,蕊幢时转妙明机。(以上乾隆)
  细剪山云缝破纳,闲捞溪月作蒲团。(陈蔚)
  百八杵钟声撞醒痴梦,五千言慈典参破禅机。(佚名)
  永镇雷峰,历劫红羊观自在;
  湖生月印,化身缁衣觉如来。(程雪龄)
  照遍万国九州,咸皆庇荫;光临大千世界,群庶沾恩。(沈宗曾)
  后周显德元年(954),吴越国王钱弘俶为供养永明和尚,在南屏山慧日峰下建寺,称“慧日永明院”。南宋高宗赵构为悼念“北狩”的父亲宋徽宗,扩建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尔后几度焚毁又几度重建。净慈寺的规模很大,有僧众数百人,仅次于灵隐。据清代学者俞樾称:“(寺)因山为屋,高高下下,具有画意。”“文革”中一度为军队使用(幸因军人将所有殿宇石柱全部用石灰涂饰,所以净慈寺成为湖上保存自清末至民初楹联最多的地方),1982年由佛教协会收回重建(1985年重挖放生池)。寺内大钟山杭州制氧机厂重铸,计高3米,直径2.3米,重量超过10吨,上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撰铭文:
  相印以义,相应以心。无情说法,眼处闻声。
  此岸彼岸,小鸣大鸣。千秋万世,相承和平。
  所谓“南屏晚钟”,就是净慈寺和尚在早晚做功课时的撞钟声,在南屏山谷中回荡,再反响到湖上,很是壮观。明洪武十一年(1378),住持娄简和尚铸以重二万余斤的巨钟,更使钟声远闻十里方圆。《西湖志》称:“寺钟初动,山谷皆应,逾时乃息。盖慈(南屏)山隆起,内多空穴,故声特远,响入云霄。”清康熙南巡时,将传自南宋的“南屏晚钟”景名,按佛教晨钟暮鼓的规矩,改为“南屏晓钟”。其实,杭人称南屏晚钟是因为湖上除净慈寺外,栖霞岭下的凤林寺也撞钟,而且从唐朝开始就称“凤林晓钟”,从此两寺钟声南北响应,轰然震荡湖上。所以,在葛岭宝灿亭有“晓霜背听凤林钟”联文。因为“凤林晓钟”早在唐朝就存在,所以,康熙只得从北京寄来“晚”字更改(现在寺前的御碑上,很明显看出“晚”字与另三字不是同时写成的)。
  按和尚做功课的击钟节奏,一般的都是以撞击108下为限,象征一年四季中的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并七十二侯,“年年大吉、季季平安、侯侯如意”。但撞钟的节奏全国各地各不相同。传说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是“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百单八”,不紧不慢,显示皇家的庄严大度。苏州寒山寺则以“均匀缓急,一百零八”的撞击法,对修身养性功底浅薄的人,就不易撞好。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击钟法犹似套路拳法,“前发三十六,中击三十六,后击三十六,前后共击一百八”。唯净慈寺的撞法是:“前击七,后击八,中击十八齐齐发,更兼最后击三下,三度共成百零八。”真可谓集“春击寒山钟,夏撞少林声,秋敲永乐响,净慈在严冬”之大成。笔者仅抄录资料未及亲聆,希望去净慈烧香的朋友,仔细听听“南屏晚钟”的撞击节奏,其定然是饶有兴味的。
  在净慈,因有“运木古井”和五百罗汉堂的神话,至今仍为游人谒寺时必寻的“古迹”。相传南宋嘉泰间,净慈大殿失火,长老无力重修。寺僧济颠说:我已募得一批木料,三日间必然运到。三日后,长老派人去问济公,只见他醉得昏昏沉沉,对来人说:木料早已运到。长老惊问:木料现在何处?济公说:香积橱(即厨房)内古井与四川的大山大江相通,木料已顺江而下经东海转钱塘江,全贮于井内。长老信以为真,在井上装起辘轳,命济公下井提取。果然,从并中提出根根巨木。当运出第72根后,济公在井下问:“够了否?”上边的人呼答:“够了。”于是第73根大木就留在井下,再也无法提升上来。后人在井上建亭覆盖,上悬“运木古井”匾额。这当然是个不现实的神话,无非是赞美“济公活佛”的神通广大。
  至于五百罗汉堂来历的传说大致是:钱弘俶建净慈寺时,根据祖父钱谬蕉在烟霞洞雕刻十八罗汉故事,在司兴建了十八罗汉堂。住持道潜禅师说:按佛经,罗汉应有五百名而不是十八名。钱弘俶认为不合先王遗意而不同意。当晚他做了个了个噩梦,有五百名大汉保护他脱了脸境,他于是同意在寺内筑五百罗汉堂。据考,净慈寺建五百罗汉堂是南宋景定间的事,与钱弘俶完全不塔界。按志书,杭州佛寺中有罗汉塑(雕)像不下十处,其中以灵隐、净慈、虎跑、下天竺和烟霞洞及石屋洞为最著,并且以净慈寺为最大,数字也各不相同,有多达518尊的,也有少及16尊的(苏州紫金庵)。关于罗汉的来历,按《涅槃经》载:“昔有五百商人,出海采宝,值千盗攘去,并剜其目,日夜号之。有告之曰:灵鹫佛氏慈云近楼,蕊幢时转妙明机。(以上乾隆)
  细剪山云缝破纳,闲捞溪月作蒲团。(陈蔚)
  百八杵钟声撞醒痴梦,五千言慈典参破禅机。(佚名)
  永镇雷峰,历劫红羊观自在;
  湖生月印,化身缁衣觉如来。(程雪龄)
  照遍万国九州,咸皆庇荫;光临大千世界,群庶沾恩。(沈宗曾)
  后周显德元年(954),吴越国王钱弘俶为供养永明和尚,在南屏山慧日峰下建寺,称“慧日永明院”。南宋高宗赵构为悼念“北狩”的父寺宋徽宗,扩建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尔后几度焚毁又几度重建。净慈寺的规模很大,有僧众数百人,仅次于灵隐。据清代学者俞樾称:“(寺)因山为屋,高高下下,具有画意。”“文革”中一度为军队使用(幸因军人将所有殿宇石柱全部用石灰涂饰,所以净慈寺成为湖上保存自清末至民初楹联最多的地方),1982年由佛教协会收回重建(1985年重挖放生池)。寺内大钟山杭州制氧机厂重铸,计高3米,直径2.3米,重量超过10吨,上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撰铭文:
  相印以义,相应以心。无情说法,眼处闻声。
  此岸彼岸,小鸣大鸣。千秋万世,相承和平。
  所谓“南屏晚钟”,就是净慈寺和尚在早晚做功课时的撞钟声,在南屏山谷中回荡,再反响到湖上,很是壮观。明洪武十一年(1378),住持娄简和尚铸以重二万余斤的巨钟,更使钟声远闻十里方圆。《西湖志》称:“寺钟初动,山谷皆应,逾时乃息。盖慈(南屏)山隆起,内多空穴,故声特远,响入云霄。”清康熙南巡时,将传自南宋的“南屏晚钟”景名,按佛教晨钟暮鼓的规矩,改为“南屏晓钟”。其实,杭人称南屏晚钟是因为湖上除净慈寺外,栖霞岭下的凤林寺也撞钟,而日从唐朝开始就称“凤林晓钟”,从此两寺钟声南北响应,轰然震荡湖上。所以,在葛岭宝灿亭有“晓霜背听凤林钟”联文。因为“凤林晓钟”早在唐朝就存在,所以,康熙只得从北京寄来“晚”字更改(现在寺前的御碑上,很明显看出“晚”字与另三字不是同时写成的)。
  按和尚做功课的击钟节奏,一般的都是以撞击108下为限,象征一年四季中的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并七十二侯,“年年大吉、季季平安、侯侯如意”。但撞钟的节奏全国各地各不相同。传说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是“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百单八”,不紧不慢,显示皇家的庄严大度。苏州寒山寺则以“均匀缓急,一百零八”的撞击法,对修身养性功底浅薄的人,就不易撞好。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击钟法犹似套路拳法,“前发三十六,中击三十六,后击三十六,前后共击一百八”。唯净慈寺的撞法是:“前击七,后击八,中击十八齐齐发,更兼最后击三下,三度共成百零八。”真可谓集“春击寒山钟,夏撞少林声,秋敲永乐响,净慈在严冬”之大成。笔者仅抄录资料未及亲聆,希望去净慈烧香的朋友,仔细听听“南屏晚钟”的撞击节奏,其定然是饶有兴味的。
  在净慈,因有“运木古井”和五百罗汉堂的神话,至今仍为游人谒寺时必寻的“古迹”。相传南宋嘉泰间,净慈大殿失火,长老无力重修。寺僧济颠说:我已募得一批木料,三日间必然运到。三日后,长老派人去问济公,只见他醉得昏昏沉沉,对来人说:木料早已运到。长老惊问:木料现在何处?济公说:香积橱(即厨房)内古井与四川的大山大江相通,木料已顺江而下经东海转钱塘江,全贮于井内。长老信以为真,在井上装起辘轳,命济公下井提取。果然,从井中提出根根巨木。当运出第72根后,济公在井下问:“够了否?”上边的人呼答:“够了。”于是第73根大木就留在井下,再也无法提升上来。后人在井上建亭覆盖,上悬“运木古井”匾额。这当然是个不现实的神话,无非是赞美“济公活佛”的神通广大。
  至于五百罗汉堂来历的传说大致是:钱弘俶建净慈寺时,根据祖父钱镠在烟霞洞雕刻十八罗汉故事,在寺内兴建了十八罗汉堂。住持道潜禅师说:按佛经,罗汉应有五百名而不是十八名。钱弘俶认为不合先王遗意而不同意。当晚他做了个噩梦,有五百名大汉保护他脱了险境,他于是同意在寺内筑五百罗汉堂。据考,净慈寺建五百罗汉堂是南宋景定间的事,与钱弘俶完全不塔界。按志书,杭州佛寺中有罗汉塑(雕)像不下十处,其中以灵隐、净慈、虎跑、下天竺和烟霞洞及石屋洞为最著,并且以净慈寺为最大,数字也各不相同,有多达518尊的,也有少及16尊的(苏州紫金庵)。关于罗汉的来历,按《涅槃经》载:“昔有五百商人,出海采宝,值千盗攘去,并剜其目,日夜号之。有告之曰:灵鹫佛氏能救汝苦,予我重宝,引汝见之。商人且行且舍至大林精舍,佛为说法,为证阿罗汉果。”所以罗汉又称阿罗汉。净慈寺内也有“五十三参”塑像,规模与灵隐寺同,惜毁于“文革”中。(参见“灵隐寺”、“石屋洞”条)
  中国金鱼最早出于杭州净慈(也有说在六和塔)的依据,除有东坡“我识南屏金鲫鱼”诗句外,元代《净慈报恩寺记》和明代《西湖游览志》也记有某年岁旱,湖水尽涸,“(净慈)寺西山泉中,有金鱼鳗鱼游焉”等文字。原先,“南屏晚钟”碑立在“万工池”(该池开挖于北宋熙宁间,清初已湮塞为菜圃,1985年得新加坡何姓华人助资重开)前,背后就是夕照山和雷峰塔。
  1952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净慈举行“祝愿世界和平讲经会”,由114岁的虚云长老主持,上海玉佛寺方丈苇舫法师开讲《金刚经》。坛上有联:
  是法门龙象,是缁林领袖,在可爱祖国土地上,阐扬圣谛;
  为人类幸福,为世界和平,与罪恶魔鬼斗争中,创造乐园。
  雷峰塔
  雷峰塔(启功)雷峰阁(刘枫)夕照亭(陆抑非)
  雷峰西照(集康熙字)雷峰夕照(集乾隆字)汇文轩(卢乐群)
  放大光明(沈定庵)藕香居(余正)亲缘阁(骆恒光)
  妙香台(徐润之)雷峰胜境(章祖安)花中城(李怀清)
  湖天涌七层佛国浮屠,杰构上摩空,允宜鉴古观今,击节迎百杵疏钟、千年夕照;
  吴越留两浙人文胜迹,鸿犹逢入世,正好凭高眺远,披襟览一轮海日、万丈江涛。(王翼奇撰朱关田书)
  亭园花茂春风暖,湖亭月照楼台明。(杨国平撰赵征宇书)
  如意苑(马世晓)
  抱朴结庐、端平驻跸,湖上好亭台,增阅历蓬莱清浅;
  甘园旧迹、谢府遗踪,峰前新卜筑,更招邀寰宇英贤。(李名芳集李昱句 赵雁同书)
  阿兰若处,法雨溥施,布地金沙瞻宝箧;
  窣渚波中,佛香乍爇,诸天龙象护华鬘。(林若峰撰蒋北耿书)
  十景团圆顺人心,雷峰重辉西照,明月三潭浸诗魂,醉苏堤春色、喧花港千红、曲院听荷雨,齐踊跃,兰舟争发东岸;
  双标磊落开仙境,保俶峭立北山,平湖百态张画本,凛岳庙秋风、叠柳浪万绿、断桥看雪晴,喜登临,宝塔又升南屏。(亦芳撰 景迪云书)
  快引嘉宾留夕照,好登新塔看杭州。(邱戎华)
  风月最相宜,我欲弄舟,划开秋水千重碧;
  桑榆犹未晚,谁同登塔,撷取夕阳一片红。(苏振学撰一如书)
  山光杨柳岸,塔倒塔修,与千年神话佛话,同载入西湖佳话;
  烟景夕阳时,象生象灭,率万种人情世情,俱化成东土风情。(郭卿海撰 沈立新书)
  停杯问明月,看四面秋山、光环塔外;
  引袖拂清风,送一帆春水、绿至湖心。(黄铎吉)
  突兀复奇观,依然是夕照前村、秋涛涌岸;
  苍茫传故事,最难忘僧藏蟹壳、塔祭蛇仙。(白启寰)
  竹韵敲余,翠岫停云苍蔼重;
  荷风动处,金波弄影晚霞明。(叶玉超撰 萧耘春书)
  新塔峙雷峰,近楼双堤、远激三竺;
  明湖映雪树,晴看夕照、雨听晚钟。(吴亚卿撰 刘江书)
  毁于火、毁于兵,几许沧桑,都付与荒烟落照;
  谋于朝、谋于野,十方欢喜,共生成宝界浮屠。(吴战垒撰 郭仲选书)
  云梯直上,佛面天风浩浩,看数峰夕照熔金,百顷湖光塔影,都写入丹青巨卷;
  玉鉴初开,当头明月依依,听几杵疏钟曳韵,万家楼阁笙歌,俱谱成市井新声。(金鉴才)
  雷峰塔在净慈寺前的雷峰山上,初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一说为开宝八年),为吴越王钱弘俶妃孙氏,受宋太祖赵匡胤册封为“吴越王妃贤德顺睦夫人”而建造,故又名王妃塔,杭人以为“王”系姓氏,且王、黄二音不分而讹称黄妃塔。又因宝塔建在南屏支脉雷峰之上,故习称雷峰塔。
  据史载,吴越王钱弘俶原拟建宝塔十三层,因财力局促改为七层。北宋末年因战乱而塔身受损,南宋重建时又去掉两层,最后成为五层八面的砖塔。塔身内八面砌《华严经》石刻,塔下供有金铜罗汉像16尊,塔上则重檐飞栋,人们可登临其上眺望湖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日寇侵杭,以为塔中可藏伏兵,纵火焚塔,使木结构檐廊全部烧毁,只剩红赭砖砌的空壳,望去颓然苍老,与宝石塔(即保俶塔)玉立亭亭相对照,清康熙间有“雷峰似老衲,宝石似美人”的俗谚。许多人以为,“雷峰夕照”是指红砖垒成如“老衲”似的残塔,在夕阳中灼灼生辉,其实不然。先前,宝塔金刹高耸,屋檐飞鎏,在西下阳光中闪烁耀眼,所以在宋代就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令人惊讶的是被焚后的雷峰塔虽仅剩砖壳,却巍然凌空突兀,在湖上耸峙四百多年,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按《西湖志》的描述,焚毁后的雷峰塔,“砖皆赤血,日光西照,亭塔金碧,与山光相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每当夕阳西陲,塔影横空,此景最佳”。所以英国特使于1793年向乾隆祝寿时,被邀游西湖观赏夕照下的雷峰孤塔风光。清朝末,杭人传言塔砖能治妇女不育男孩症,迷信者就纷纷前往盗挖,终于在民国13年(1924)农历八月廿七日(9月25日)下午1时40分,巍巍雷峰塔终因不支而轰然倒坍。
  “雷峰夕照”景名,系出典自林和靖《雷峰诗》“夕照前村见”诗句,后来就有了南宋画院创作的《雷峰落照》及《雷峰夕照》的传世名画,元代诗人尹廷高作了“烟光山色淡漠风,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画传欲归尽,孤峰犹带夕阳红”的诠释。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宋代《太平广记》中《李广》的故事和南宋间国库空虚,政府拟拆除雷峰塔下祠砖加固杭州城门时,发现塔下出现白色巨蛇的传说,创作了杂剧《西湖三塔记》,并写成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哀怨动人的爱情神话,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许多剧作家根据冯梦龙的话本创作的《白蛇传》,全国各地方剧种几乎都上演过。于是,雷峰塔连同白堤上的断桥,几乎又成了国人皆知、海外传颂的神话故事。旧时有联:
  浮图会得游人意,挂住夕阳一抹金。(佚名)
  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佚名书林和靖句)
  大观绚烂催红叶,小说荒唐镇白蛇。(秦敏树)
  据2003年12月22日杭州《都市快报》报导:1955年4月初,毛泽东在浙江省委领导陪同下来到南屏山下。他指着雷峰塔遗址对随从人员说:“白娘子是反封建、争取婚姻自由的,压在塔下的不应该是白娘子,而应该是那个不尊重女权的法海才对。”同时也随便谈及重建雷峰塔以补救十缺一的“西湖十景”等,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实现。1999年,杭州市政府决定按上海博物馆藏南宋李嵩所绘的《四湖图卷》图样重建雷峰塔,从2001年3月开始发掘动工,2002年5月落成。新塔高五层,计61.9米,钢构框架、铜梁铜瓦,古朴庄严、巍峨雄伟,既有江南风韵,更具世纪新姿。重现了“每当落日镕金、余霞散绮,正见塔影横空,孤峰染紫,亭台金碧,倒映澄波,风雨晦明,景随时异,装点得西子湖更呈婀娜”风光。此外,又据2002年2月1日《杭州日报》报道:为重建雷峰塔,有关部门曾向全国发起匾额、楹联的公开征集活动,(包括定向约请专家创作)共得2322副,可见这座塔的社会影响之广泛。
  据史书记载,雷峰塔还有皇妃塔、卢妃塔、雷妃塔、黄皮塔和西关砖塔等称呼,其中除黄皮塔是因塔身颜色和西关塔是因地处杭城四关门之外,有趣的是王妃、黄妃、皇妃的称名竟出现在同一权威史志之中。但据《宋史》(卷四百八十)及《西湖梦寻》等史书记载,钱弘俶妃姓孙,名太真。开宝五年(972),即筹建雷峰塔的当年,钱弘俶俶受赵匡胤册封为邓王,孙氏被封为吴越王妃贤德顺睦夫人。太平兴国二年(977),也就是宝塔落成当年,孙氏死于杭州,葬于石人岭下。因此,笔者推定建塔的最重要原因,是宋朝廷接受吴越国纳土。此外,所谓钱弘俶“手书”的《华严经》碑及《吴越王钱弘俶黄妃塔碑记》,由于与史实不合,早在宋、明时就有学者断定其均系后人诈名伪刻。如果真是出自钱弘俶笔下,怎么自己仅仅是个“王”而不是“皇”的身份及连自己“唯一”的老婆姓什么也不知道?至于为“奉藏佛螺髻发”或民间传说为庆贺黄妃生子而建,也只是评话、小说而不是正史,所以也无所谓追究它的真实性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杭城有识之士纷纷向政府提出重建雷峰塔的呼吁,1983年5月,国务院批准包括重建雷峰塔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后笔者出差北京专门向俞平伯先生作了报告,时伯娘耐圃老人健在,欣谈在俞楼遥见雷峰塔坍塌时的状况,说“一切犹在眼前”。当询及平老文章(即《雷峰塔考略》)中塔有王妃、皇妃别称到底是怎么回事时,平老说:关于雷峰塔又名黄妃塔和皇妃塔,早见于宋志,但王妃姓孙不姓黄,杭州人“王”、“黄”音不分,王妃塔也就误成黄妃塔了。但称皇妃塔则不可。按史书,钱镠病重时再三告诫儿子元瓘:“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之大礼。”还遗命“去国仪,用藩镇法”,从此在吴越历经后晋、后汉、后梁、后周及宋,一直用“王制”而“不复建元”、“因未尝称帝也”。钱弘俶无非是一个地区藩王,自公元948年继位后,先是用后汉、后周年号,而后又改用宋纪元,可见绝对不敢僭称为“皇”。这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平老还说:“明明是王,‘那哈’会变成皇呢,所以称皇妃塔纯粹是瞎讲讲的。”大姐俞成在旁插了句:“一个是King,一个是Emperor,王奶奶遇见汪奶奶,差的不是一点、两点呢”引得一场哄堂大笑。
  按《杭州日报》向全国公开征集的联文,除部分邀请名家书法悬挂外,其他经录取但未悬用联文还有:
  三吴多少事,一塔古今情。(孔为庚)
  细雨牵船,庆云护塔;斜阳恋树,斜月窥峰。(林小然)
  一塔通灵,东浙早潮来有约;
  千年证情,南山夕照映无声。(李邦芩)
  落日心犹壮,孤峰塔更奇。(林小然)
  几片红云妆夕照,一潭碧水映雷峰。(汪绍良)
  魏源墓
  魏源墓在南屏山阔石板路147号后山坡(1964年移葬马坡岭,即今吉庆山隧道附近)。旧时有联:
  烟雨漫湖山,佳壤初封,千古儒林凭吊奠;
  姓名留宇宙,连篇在牍,几行涕泪点斑斓。(何绍基)
  勿饮酒,日食一斗饭;不择地,文如万斛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以上龚自珍)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省隆回县人,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曾任江苏高邮知州,后受林则徐委托编辑《海国图志》百卷,全面介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宗教、军事、文化等清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论点。病逝于杭州清波门长桥东园僧舍(今南山路96号)。
  小有天园(壑庵)
  小有大园为宋代兴教寺址,在元末已废圮不存,遗迹在今南屏饭店内。据载:“(小有天园)旧名壑庵,位于夕照山濒湖处。原在寺内有金池,是我国最早发现金鱼的地方。苏东坡的‘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会’,即是咏此。”清朝时,杭人汪之萼于其地经营别致花园,人称“赛西湖”。
  在南屏山周围,除小有天园外,还有宋高宗的湖上御苑真珠园(后来赠张俊作别墅)、宋理宗赐赠贾似道的翠芳园、宋孝宗内侍甘升别墅甘园(又名湖曲园,也称“小蓬莱”)和皇家赠予韩侂侂而改名的南园及胜景园等等,至今则遗址也难寻找。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第一次巡杭时,曾临幸壑庵,赐题“小有天园”。后来又二次临幸,还亲登夕照山,御题半山亭名“胜阁”,回京后将小有天园连同瞻园(南京)、狮子林(苏州)和安澜园(海宁)并称“江南四大名园”,惜毁于咸丰兵燹。旧时有联:
  小有天园 胜阁 入云
  每逢善事心先热,或见奇书手自抄。(以上乾隆)
  深护翠屏宜贮月,细铺瑶草亦耕耘。(佚名)
  小有天园附近有宋代司马光隶书《家人卦》与《中庸》摩崖石刻及米芾行书“琴台”等公尺见方大字。但早在南宋时就有人认定《家人卦》不是司马光书法,不过传至今日已是千余年前遗物,所以应该都是杭州的历史文物瑰宝。
  白云庵(月下老人祠)
  白云庵原在雷峰塔东夕照亭下的南宋御苑翠芳园内。据《梦粱录》载:“净慈寺前翠芳园,旧名屏山园,内有八而亭堂,一片湖山,俱在目前。”内有宋理宗赵昀偕嫔妃下湖登岸的船坊,明末,白云上人在原址建庵,故名白云庵。清初,杭人汪献重修时,改名慈云庵,乾隆帝巡杭时,曾先后两次临幸,赐名“漪园”,后又毁于太平军战火。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杭州大藏书家丁丙重建,并在庵旁添建月下老人祠。
  辛亥胜利前,住持意周和尚是被雍正戮尸的吕留良之后,倾向共和,此处便成为革命党人在浙江的三个秘密据点之一(另二为绍兴大通学堂和嘉兴温台处会馆),孙中山先生称意周为“革命和尚”,并亲题匾额褒奖。民初,在这里曾建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祠。抗日战争中杭州沦陷,白云庵又改为游击队员的掩护点,后被日寇发现而纵火焚烧。抗战胜利后,北山凤林寺和尚在乾隆钓鱼台遗址之北重建了仅塑有月下老人的白云庵,1958年汪庄扩建时毁去。
  月下老人故事始见于唐代《续幽怪录》,大意是说有名叫韦固的青年投宿旅店,见一老人在月下翻书似在查引索据。老者对韦固说:这是一本关于天下男女婚姻的书,我用一根根红线把他们牵在一起,将来就结成夫妻。第二天,韦固随老人入市,见一老妪抱一名三岁女孩过来,老人对韦固说:这个小女孩就是你未来的夫人。韦固听了十分生气,雇佣流氓去杀女孩,但流氓只是刺伤了老妪的眼睛就逃跑了。若干年后,相州刺史王泰招韦固为婿,韦见妻子姿容淑丽,奇怪的是常在眉间贴一“花钿”(以金箔制成的花状饰物),就问以原故。王女告诉:若干年前保姆抱她入市,被一狂徒刺伤。韦固再问保姆受伤否?王女告诉被刺瞎眼睛,刀尖划伤我的额头,所以常用花钿掩遮。韦固慨叹:婚事前生注定也。韦固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但这则神话式的故事是否真有,我们也不必追究。不过男女青年在月老祠内求签,却是敢于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下,私下倾吐自己对爱情的“自主”追求。旧时有联
  漪园 香云法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佚名集王维句)
  瓶添涧水盛将月,纳桂松梢惹得云。(以上乾隆)
  明禅达义(孙文)
  哲人云亡,邦之不幸;共和复活,民何能忘。(释德山)
  石墨一枝春,问山僧:梅子熟未?
  梵种几杵晓,唤世人:尘梦醒来!(金日修)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佚名集《琵琶记》、《西厢记》句)
  此老最多情,不独管婚嫁两事;
  几人得如意,要知有因果一层。(佚名)
  愿将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佚名)
  野花门庭云亦懒,荷花世界梦亦香。(佚名)
  据史志,杭州在历史上有多处月下老人祠,至清末,唯有南屏山前的香烛最盛,笔者以为,其原因恐是与祠内签文均出自《诗经》、《论语》及许多著名诗篇有关。有趣的是签文的字数、句数、长短每条不一,极会被富有想象空间的青年们接受,兹录数首如下:
  嘉耦曰配。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花好、月圆、人寿。
  欲速则不达。见小,则大事不成。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逾东墙而楼其处子,则得妻;不楼,则不得妻。
  意中人、人“中意”,无情花鸟也情痴,解结枝头学并栖。
  ……
  诗签文句优美,有的还用意双关,可按求签人的心理以求得诠释,月含意睿永;有的则富有耐人寻味的文字。特别是有的签文只有“姑舍是”、“再,斯可矣”三五个字。当然,多数则是五言绝、七言绝、律诗,因出于名人笔下,极具文学价值。
  近年,在有的书上说,月下老人祠内原有的百条签文,是由俞曲园和金可庵从《诗经》和《西厢记》中集得。笔者居京时曾与平伯先生谈及曲园公为白云庵集签文事,平老矢口否定并责之“瞎讲”。据查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御赐漪园西湖月下老人祠签》有序称:“(光绪十四年由杭人丁丙重建月下老人祠)时有书生求宿,叩以身世,曰歙籍赴京落第,无颜返里,膳食半年。接家信,以父病回里,无力报僧,出签诗55首为谢,俟异日有缘,再足百条之数。”至此,后45条是否由浙江省西湖博物馆馆长金可庵所续暂不作定论,而所谓“由俞曲园集辑”之说,则完全可以推翻。至于“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联,早见于《两般秋雨庵随笔》,也非近人所辑。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西湖楹聯與景典》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本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幅(处),其中包括了孤山线、北山线、西山线、南山线、湖滨线、凤凰山及之江路、吴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