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966
颗粒名称: 苏堤
分类号: I269;K928.7
页数: 3
页码: 165-167
摘要: 云开树色千山合,月上荷香万顷新。苏堤为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守杭时,以疏浚西湖的葑泥堆筑而成,“苏堤春晓”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苏东坡先后两次来杭州任地方官。元祐四年,苏公再度来杭州并任知州,见西湖水面已被侵占达半,成为茭田荷荡。苏公考察灾情后,认为其中有个极重要原因是西湖因人为湮塞而失去吞吐、调节作用。于是,他决定从库中取米四百石以“平粜”饥民,并向宋哲宗上呈《乞开杭州西湖状》,提出“西湖不可废”的理由以及采取以工代赈解决民众困难的办法。明嘉靖间,有个名王钱的人出任杭州知府,下令凡犯轻罪者,罚在堤上植桃树以增添苏堤春色。堤上康熙御题的“苏堤春晓”碑,系清代原物,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珍贵的文物。
关键词: 西湖 楹联 苏堤

内容

苏堤春晓(姚雪垠) 仁风亭(董正良) 醉春亭(顾宏)
  夕佳亭(陈振濂)
  云开树色千山合,月上荷香万顷新。(陈振濂)
  苏堤为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守杭时,以疏浚西湖的葑泥堆筑而成(后由接任知州林希命名),“苏堤春晓”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
  苏东坡先后两次来杭州任地方官。第一次为熙宁七年(1074)出任杭州通判,因豪绅侵湖葑田,西湖水面有十之二三被湮塞,由于自己不是主要官吏,即使有所见也无所作为。元祐四年(1089),苏公再度来杭州并任知州,见西湖水面已被侵占达半,成为茭田荷荡。恰巧,这年杭州大旱,农田更是龟裂无收,百姓汲饮也呈困难。第二年则逢大雨,钱江两岸一片汪洋,城区的许多地方也成泽国,民众苦不聊生。苏公考察灾情后,认为其中有个极重要原因是西湖因人为湮塞而失去吞吐、调节作用。于是,他决定从库中取米四百石以“平粜”饥民,并向宋哲宗上呈《乞开杭州西湖状》,提出“西湖不可废”的理由以及采取以工代赈解决民众困难的办法。
  经朝廷批准,苏公组织了近20万民工于元祐五年(1090)开始治湖。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把湖中葑草、苇根打扫干净,恢复了西湖烟水淼淼的旧观。再在用淤泥堆成的从北山到南屏的长堤上,分架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在《梦粱录》上写作“束蒲桥”)和跨虹等六座石桥,使前后湖能行舟楫,南北山可通行人。堤旁遍植杨柳夹以桃花,使四季垂柳如烟帘,春日红花若火染,即杭人所谓“苏公堤上六吊桥,一枝杨柳夹枝桃”的赞美。每逢春日,湖上景色如画,堤上游人如织,煞是风光。据《西湖游览志》载,“南渡后,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创作《西游记》的吴承恩在畅游苏堤后,有一首《菩萨蛮·题桃花》赞美:
  人人尽道钱塘好,西湖堤上春光早。杨柳袅袅青丝,浓汝
  间柳枝。 六桥香不断,处处东西风。十里锦霞天,多情映
  画船。特别是每新旧年更迭前后一月,这里便是卖艺、杂耍的游乐处。旧时有联:
  浅水笼云横暗霭,微风熏暖弄轻柔。(高得旸)
  淡烟斜日弄清影,浴鸟飞鹭窥红妆。(汤涣)
  杨柳又多前日景,梅花只少近人诗。(叶茵)
  故乡无此好湖山,合如鸾鹤偶飘坠;
  何人更似苏夫子,肯与梅花作伴来。(陈曾寿)
  水西云北月香,湖影晴光雨色。(佚名)
  杭人把苏堤六桥称作“六吊桥”的出典是:原来的西湖范围西及今洪春桥,南至赤山埠、茅家埠,北为今玉泉公交站附近的耿家埠,但苏公所筑六桥不是现在所见的石拱而是平桥。又因为西湖是个无上游的“死湖”,由西山流泻之水,仅靠少数几处闸门排泄。春日水涨,桥上的条石就被“吊”起,以便香客乘船经后湖去茅家埠上灵隐进香,有南宋范成大“底事今年春涨水,去年曾与画桥平”诗为证。近年经西湖史专家考证认定,湖上六桥是自南宋才改为圆拱形的。
  堤上六桥烟柳笼纱,夹以几声莺啼,令人陶然欲醉;堤外左右水波荡漾,春风吹皱湖面,游人从垂帘似的柳枝中望去,远山淡黛如漠,再近视几枝红桃娇艳无状,霎是沁脾。明嘉靖间,有个名王钱的人出任杭州知府,下令凡犯轻罪者,罚在堤上植桃树以增添苏堤春色。解放后的几十年间,经过多次整修,六座拱桥全部更新,堤岸均加砌石驳岸,平整堤面,广植花木,使苏堤四季春意盎然,在春日里则更加妩媚动人。堤上康熙御题的“苏堤春晓”碑,系清代原物,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珍贵的文物。(参见“白苏二公祠”条)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西湖楹聯與景典》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本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幅(处),其中包括了孤山线、北山线、西山线、南山线、湖滨线、凤凰山及之江路、吴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