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竺(法喜讲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957
颗粒名称: 上天竺(法喜讲寺)
分类号: I207.6;K928.75
页数: 8
页码: 143-150
摘要: 西湖楹联;西山线;上天竺
关键词: 沈定庵 观音菩萨 观音像 法镜寺 天竺山

内容

上天竺法喜讲寺 晋代古刹 天王殿 威镇三洲 (以上俞德明)
  观自在菩萨 (汪子高) 五观堂 (姜东舒) 圆通宝殿 (无 款)
  慈航普渡(许慰石) 圆融无碍(刘 江)
  五观若明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难消。 (姜东舒)
  山静之闲,如是因缘如是法;
  鸟鸣花放, 尔时境界未时心。 (刘 江)
  天竺国中, 满路香云登正觉;
  金容不远,峰头触目即灵山。 (古联 钱法成重书)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世事岂止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高地, 于人何所不容。 (佚 名)
  宝月昙花, 三竺频开莲界; 降魔护法, 十字共仰金身。 (佚 名)
  浩大功勋, 护法安僧同守正;
  聪明正直, 受持结愿本无私。 (佚 名)
  不二为法门, 历劫常留新日月;
  大千归觉海, 诸天咸与护云霞。 (陈世昌)
  宣梵呗, 在东浙何盛哉:若灵隐、 若净慈, 并此鼎足而三, 宝筏渡群生, 怕什么苦海孽河, 肯念弥陀都解脱;
  辟禅关, 据西湖之胜也:比鸡园、 比鹫岭, 或信地形无二, 幽坛忘世虑, 绊不住名缰利锁, 静参揭谛自逍遥。 (余绍舜)
  观自在到最高峰, 何处觅音声, 看慧日照临, 一片西湖皆净土;
  大慈悲度无量劫, 来游诸士女, 果迷津识破, 千寻南海不扬尘。(顾竹轩撰 韩国钧书)
  是福地、 是洞天,佛法无边, 片叶慈航资济渡;
  有崇山、 有峻岭, 湖光并映, 三莲雄殿聿辉煌。 (姜 乾)
  象鸣狮吼、 感应无方, 列八十四位咒将护持上竺, 圆通观自在;
  月窟天根、 灵光最胜, 有百千万亿众生朝拜名山, 解脱见如来。(张通谟撰 仲纯书)
  山名天竺, 西方即在眼前, 千百里接踵朝山, 海内更无香火比;
  佛号观音, 南无时闻耳畔,亿万人同声念佛,世间毕竟善人多。(陈家干)
  人世本微尘, 为甚须臾争意气;
  名山开胜境,何如此处学长生。 (陈效明)
  佛从南海飞来, 本法双举, 白毫光里, 有莫测身云, 现三十二声寻声救苦;
  法播东土弥扬, 权实俱存, 无生盖中, 显大千世界, 发十二宏愿教礼度人。 (释宽量撰 叶为铭书)
  疾爱贪嗔、淫佚骄奢,人欲太横流,酿成水火刀兵, 自造滔天浩劫;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佛光能普照,愿祝慈悲感应, 召回大地祥和。(佚 名)
  山中鸟语花香, 活泼天机,好参妙谛;
  湖上风清月白, 真空景象, 即是如来。 (佚 名)
  世路崎岖, 看迷人捷足登山, 争到悬崖无退步;
  佛天悲悯, 愿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 (佚 名)
  从何处参透禅机, 试听灵隐钟声、钱江潮信;
  愿大家解除烦恼, 莫笑金刚怒目、 菩萨低眉。 (李根兴)
  像留奇木、 庐结名山, 舍利屡放光, 西子湖头西竺似;
  寺近诸天、 钟闻下界, 普陀遥在望, 白云峰里白衣来。 (钱 罕)
  天竺最高峰, 到此方知, 不落三千世界;
  西湖大圆镜, 当前即是, 只余一片光明。 (夏寿田撰 马祥生书)
  一心清净本无双, 溥利永垂万禩;
  三竺巍峨居最上, 普光明照十方。 (黄渭樵)
  水鉴当民鉴, 慈云作庆云。 (长白三宝)
  大雄宝殿 (赵朴初)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已了如来真实义;
  四大皆空, 五蕴非有, 是谓般若空多心。 (王正良)
  立马吴山, 忆频年转战沙场, 履险如夷, 宝筏自天援苦海;
  还辕湘水, 愿今日皈依竺国, 指迷彻悟, 瓣香异地拜慈云。(李世颜)
  法脉接祗园, 紧依鹫岭, 切莫分谁教谁律谁禅宗, 但能自性自度, 皆能大觉;
  应身边尘刹, 普摄僧海, 经彻悟无我无人无众生,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原海潮寺联 姜东舒重书)
  般若华严参妙谛,松风云水悟禅机。
  安住诸佛菩提道, 涤除炎热使清凉。
  八风飓飓吹不动, 定也; 五戒等等勤戒法, 本欤。 (以上詹瀛生)
  接天古寺浮烟树,释唯心经度众生。 (徐弘道)
  山色淡随僧入院,松声静与客谈玄。 (沈定庵题禅房)
  是何年初开讲寺, 雨曼陀罗花, 觉诸有情,从古东南多佛国;
  于兹山元号上方, 向阿兰若处,观大自在, 原来咫尺即西天。(王翼奇)
  定中清息无人晓,本地风光只自知。 (释木鱼)
  大士留法相, 禅门近儒家。 (许竹楼)
  永离尘秽, 毕竟清净; 勤修众善, 具足菩萨。 (钱法成)
  一切如来同赞善, 十方众生悉慰安。 (沈定庵)
  大觉甚深功德海, 乘香具足旃檀林。 (释怡藏)
  定慧圆融, 心同法界; 本性无碍, 道契真如。 (无 款)
  旧联(额)集录:
  法雨慈云(康 熙)
  敕赐法喜寺 宝陀飞观
  绕座法轮明宝月,盈阶甘雨散华天。 (以上乾 隆)
  佛亦爱临安, 法象自北朝留住;
  山皆学灵鹫,洛迦从南海飞来。 (张 岱)
  生欢喜心,证菩提果;登清凉地,结香火缘。 (佚 名)
  野鹤闲云,喜到人间净土;
  镜花水月,频添此地清光。 (佚 名)
  救百千万劫,具大慈悲、 湖山无恙;
  现三十二身,说妙功德、物我同春。 (寇九山)
  苦楚历一生,想从前苦守真修、苦经焚炙,苦志、苦心,独临苦海;
  慈悲昭万古,看此日慈周无壤、 慈遍寰区,慈人、慈物,普渡慈航。(朱量垣)
  三天竺位于灵隐寺南武林山中的天竺山。 在历史上,杭州的山林岩壑一直称以“灵竺之胜”,就是指灵隐飞来峰至天竺山一带。
  天竺寺的名称来源,系以山名寺。 所谓三天竺,一是上天竺法喜寺、中天竺法净寺、下天竺法镜寺的总称,二是单指距灵隐最近也是三寺中建寺最早的法镜寺(即下天竺),但三寺均祀观音菩萨。南宋时,天竺山一带几乎三步一寺、五步一庙,前踵后接 (至今大都已无遗址可寻),所以又称“佛国山”。
  下天竺讲寺又名天竺寺或法镜寺,是天竺三寺院中最早的。 原是慧理和尚所建灵隐寺的翻经院,建于东晋咸和五年 (330),相传东晋大文豪谢灵运曾在此翻译佛经。 隋朝时称南天竺寺, 五代后又一度改为五百罗汉院、灵山教寺、荐福寺等,直至清康熙间定名为“敕赐法镜寺”。 寺的规模原为天竺三寺之最,有“群宇二百区之称”, 山门曾与灵隐寺合一,悬有白居易诗句“一山门作二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联。 寺建有“药师如来坛”, 系按《药师经》 教仪设计而成,造型别具一格, 故称“药师坛场”,为国内佛寺所独有。 现在,下天竺是杭州唯一的比丘尼寺。
  据《咸淳临安志》 载:“自飞来峰至(下天竺)寺后,诸岩洞皆嵌空玲珑,莹滑清润,如伏龙飞凤、如层华吐萼、如皱彀叠浪,穿幽透深不可名貌。”寺西莲花峰东麓,有记述唐朝李源与圆泽和尚三生交友传奇的“三生石”,高大峭拔,玲珑剔削。 上面除篆有“三生石”三字外,还有宋、元、明等名家题字摩崖, 惜已漫漶不可辨。 这则故事最早见于唐宋传奇《甘泽谣·园泽》,其清节虽然离奇,但确是赞美了朋友间相待至诚、坚守信约的传统美德。 原有序联:
  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 (贯 休)
  法净寺即中天竺禅寺。 相传隋开皇十七年(597),有位自称寿高千岁的印度宝掌和尚,从西土来此入定建立道场,筑寺名万寿院,故寺后山峰称中印峰,又名千岁岩。 五代末,吴越王钱弘俶重修庙宇并改名崇寿院,后受宋徽宗赐名“中天竺万寿永祚禅寺”,明初改称“中天竺寺”,清乾隆间敕赐“法净寺”。 尔后屡焚屡建,特别是在民国36 年(1947)的一场大火,使藏宝及经文几乎损失殆尽。
  法喜寺即上天竺讲寺,也为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初名天竺看经院,南宋时称上天竺灵威观音院。 传说后晋天福四年 (939),有名叫道翊的和尚向当局报告:某夜忽见山有光,寻之得一巨木,携回刻观音像供奉,香火从此兴旺起来。 或说吴越王钱弘俶梦见一白衣人叩求赠赐居所,因此就建了这座庙,并奉祀观音菩萨乃至今日。 南宋时高宗、孝宗父子均曾亲自来寺进香。 清乾隆间扩建为天竺三寺中规模最大的庙院。 每年的三个观音圣诞(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杭嘉湖一带及远及江苏的善男信女皆来此朝山进香,其中又以六月十九为最盛,至夜香烛连绵直至灵隐,“天竺香市”之名就来源于此。 但杭州香市除天竺外,岳庙、吴山、昭庆寺和老东岳等处的也十分有名,盛况在解放初仍存。
  天竺三座庙院至解放前虽已渐衰落,但诸多殿堂大都存在。 解放初,先是作为浙江省干部学校校舍,“文革”后,又因作杭州温度表厂、压力表厂和长征塑料厂的生产厂房及省机械学校校舍,殿内神像全部荡然不存,多数殿宇也被拆除改建,上天竺原有康熙题《重修上天竺等碑》 和乾隆题“法喜寺”、“法净寺”匾,也均毁弃不存。 现在的三竺庙院是从1981年后, 由杭州市佛教协会陆续恢复重建,1989 年开放。
  据传,建炎四年(1130) 金兀术追杀高宗来到杭州,听说上天竺的观音菩萨很灵验, 前去朝拜后就偷偷把木雕的观音像劫去,供奉在北京附近的一所寺院里。 金兵退走后,大竺寺和尚就用木头另刻一尊观音像藏在寺里的一口井中,佯言观音夜托梦说,金兀术劫走的是“假”观音,而“真身”仍在天竺寺内,并且在官府堂堂眼目下,把观音像从井中取出。这则故事既解决了观音庙里无观音的危机,还为上天竺多了个“观音井”的神话。 听说藏观音像的那口井,就在今殿内的菩萨座下。
  按佛教教义,观音原名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菩萨,在佛教中与大势至菩萨共侍阿弥陀如来推行教化。 按《法华经》:“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即世观其声音, 皆得解脱。”所以,佛教信徒呼之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在我国唐朝前所有手绘观音皆为男像,宋朝后,先是讹为女身,后又变为妙庄玉女(现日本国观音仍为男身)。 浙江普陀洛迦山是世界朝拜观音菩萨的最大圣地。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 因避讳而改名)。 观音菩萨经常以不同“法象”呈现人间。 如:圣观音、杨枝观音、水月观音、如意观音、白衣观音、念珠观音、 白莲观音、鱼篮观音、千手观音及送子观音等多种法号的塑身,在广大寺院供奉。
  三天竺固是佛境胜地,但其山色风景更为诱人。 天竺峰高455 米,为西湖第一高峰。 与之毗连的白云峰高417 米, 为西湖第二高峰, 山顶常有白云缭绕,四周层峰叠浪,若翔若舞,近挹青翠,远收黛绿,俨若立体山水画卷。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的一个中秋夜,有人看见月中桂子纷纷降落此山,所以有诗人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和柳永“有三秋桂子”等诗句,都是指这则传说。 山中遍植桂花树,若在秋月之夜到此, 不啻身入浓郁的众香国。 即使其他季节来游,亦饶有“山林洞壑泉”的独特景色。 因此,在史书中记有:“三竺之胜,实不在寺宇,而在四周之山。 周围数十里,岩壑幽秀,峦峰错峙,峰洞玲珑,荣拔清朗,层花累萼,皱彀叠浪,妍态怪状,不可缕陈。 吾人仅仅于寺求之,亦已误矣。”
  旅游是门深奥的学问,关系到人文、历史、 山川、地质、生物等许多知识与美学的修养。 因此,真正懂得旅游的人,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享得其中乐趣。 毛泽东有句名言:“对于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凡是来游杭州的人,若能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史和审美常识,定然更会感觉到西湖山水美的真谛。
  相传在天竺山产有质地晶莹且嵌空玲珑的观赏石, 习称“天竺石”。白居易在杭州当了三年“市长”,不单依旧两袖清风,而且把积累的俸银捐留在杭州官库,却从天竺山取走了几块石头。 他在诗中写道:“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无独有偶,苏东坡离杭时,也向寺僧乞讨天竺石留念。 此两则轶事既说明天竺石的价值,也说明这两位是封建时代耿正如石、清廉如水的官吏,令人肃然起敬。
  位处法喜寺西北的石人岭顶上的过路凉亭中,有副以“辶”偏旁字组成的楹联,兹录之如下:
  石人亭(孔 阳)
  进退迟速运迂通, 远近通达逍遥过。(佚 名)
  另在法喜寺的东北不远处的中印庵,也与自称寿高千岁并来自印度的宝掌和尚有关,故名,距今已有1400 多年历史,与天竺诸寺一样供奉观音菩萨。 因年久废败,1992 年经沪杭佛教界共同修复。 内有联额:
  中印古刹(沈定庵) 华藏世界(木 鱼) 幽冥教主(驾 沧)
  慈航普渡(俞德明)
  尊极寰中,金容焕发人间仰;
  高悬祖印,王宇澄清日月明。 (沈定庵)
  满眼绿水青山,无殊华藏庄严地;
  赏心奇花修竹,便是如来清净身。 (潘长根)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西湖楹聯與景典》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本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幅(处),其中包括了孤山线、北山线、西山线、南山线、湖滨线、凤凰山及之江路、吴山等。

阅读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一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二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三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四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五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六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七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八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九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十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十一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十二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十三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十四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十五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十六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十七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十八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十九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二十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三十
相关作品
上天竺联之四十
相关作品
过路凉亭联
相关作品
中印庵联之一
相关作品
中印庵联之二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