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山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938
颗粒名称: 三、西山线
分类号: I207.6
页数: 36
页码: 116-151
摘要: 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鱼有化机参活泼,人无俗虑悟禅心。水翻鸭绿,山叠螺青。休羡巨鱼夺食,聊饮清泉洗心。未若此间乐,安知我非鱼。桃花红压玻璃水,萍藻深藏翡翠鱼。泉清、风清、心清,活水源头清如许;鳞中大隐,庄书王画;爱护鸟兽蛇蛙,珍惜林木草花。以天地之心存心,以山河之气养气;以松柏之节砺节,以生命之命立命。玉泉在仙姑山下清涟寺内,与虎跑泉、龙井泉合称“杭州三大名泉”。由于池内蓄养大青鱼,“玉泉鱼跃”便成为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与“花港观鱼”并列为西湖两大观鱼胜景。开山筑庵,后晋天福初建寺称净空禅院。玉泉景区原有三处泉眼。山仍夕照醉红叶,湖剩寒波泛白鸥。
关键词: 西湖楹联 景典 西山线

内容

玉泉(清涟寺杭州植物园)
  杭州植物园(江华) 鱼乐园(董其昌) 玉泉(周昌谷)
  清乐堂(朱关田) 闲定轩(姜东舒) 片云弦月(何水法)
  碧莹亭(陈振濂) 如鱼得水(沈定庵)
  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徐渭撰题 启功重书)
  鱼有化机参活泼,人无俗虑悟禅心。(董其昌)
  水翻鸭绿,山叠螺青。(董其昌撰题 刘江重篆)
  休羡巨鱼夺食,聊饮清泉洗心。(沈铭撰题 钱君匋重书)
  未若此间乐,安知我非鱼。(王荦撰题 王冬龄重书)
  桃花红压玻璃水,萍藻深藏翡翠鱼。(马忠骏撰题 程十发重书)
  泉清、风清、心清,活水源头清如许;
  水乐、树乐、人乐,浓荫深处乐无穷。(刘辉工撰 杨西湖书)
  鳞中大隐,庄书王画;
  山外清涟,天咏颠题。(洪尚之撰 郭仲选书)
  爱鸟亭(湛青)
  爱护鸟兽蛇蛙,珍惜林木草花。(吴富民)
  以天地之心存心,以山河之气养气;
  以松柏之节砺节,以生命之命立命。(吴方笑薇撰 湛青书)
  玉泉在仙姑山下清涟寺内,与虎跑泉、龙井泉合称“杭州三大名泉”。由于池内蓄养大青鱼,“玉泉鱼跃”便成为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与“花港观鱼”并列为西湖两大观鱼胜景。
  清涟寺建于南齐建元中期(公元480年左右),相传由高僧昙超来此
  开山筑庵,后晋天福初建寺称净空禅院。南宋理宗赵昀御书“玉泉净空之院”,故又名玉泉寺或净空院。清康熙帝曾三次来此游幸,改寺名为清涟寺,乾隆帝来此巡幸时,题额“清涟禅寺”。咸丰间,清涟寺遭太平军焚毁,光绪后重建,直至民国8年才基本恢复旧观。清涟寺的范围很大,头山门在今曲院风荷公交车站附近(解放初尚存),现在的玉泉景观则是于1964年重新设计修造,成为一处山林园林,已全无当年寺院痕迹。旧时有联额:
  清涟禅寺(乾隆)绉月廊(陈老剑)
  知有濠梁乐,岂无江海心。
  浩浩羡无涯,身坐宫中通造化;
  洋洋皆所得,眼观池内起慈悲。(以上陈小豪)
  鱼有化机参活泼,人无俗虑悟禅心。(盛和颐)
  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
  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陶文毅)
  山叠螺青,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是乐境,
  水翻鸭绿,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惟有遗音。(宋教仁)
  非鱼知鱼乐 “鱼乐”出于《庄子秋水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乐乎?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故黄庭坚曰:乐奠于濠上。康有为。
  龙门尽险何须跃,花港虽深莫此清。(阮中立)
  玉泉景区原有三处泉眼。一是原大雄宝殿庭前(现金鱼展区)的“晴空细雨泉”。据载:“(泉池内)泛沤如粟,漫散泉(池)面,俨若细雨浙浙然,天阴尤现,游人或误为天雨者也。”另一为细雨泉背后的“珍珠泉”,在书上也写着:“以足顿(池畔)地而,有如珠之水泡连串向上。”由于“文革”中“深挖洞”而引起部分泉源改道,“细雨”及“珍珠”两泉奇观已不复见,仅留下嵌在池壁的“晴空细雨泉”及“古珍珠泉”两块石刻供游人遐思。其三为今观瞻鱼乐的大池“抚掌泉”,计长、宽、深各约为15米、10米及3米。池中有股涌泉,汩汩冒水且终年不息,泉水清澈冷冽,晶莹如玉。按史志,隋唐时水量极大,在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中,称能“其泉溉田千顷”。关于这股泉水的来历,还有
  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昙超和尚在这里设坛讲经时,来听讲宣法的人群中有位老者说:我是富春江上的龙王,有兄弟五人。因当地百姓开山断了水源,几位兄弟都怒而不肯再下雨济民,希望师父前去开导开导。昙超说我现住的庵边就没有水,你能帮我引点水来否?老者答:那容易。随即拍了几下掌,讲台前就涌出了一股清泉,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玉泉大池,所以又名“抚掌泉”,后来就辟池养鱼其中。当然,神话无非是说说听听,但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玉泉水已经涌流1600多年了。
  现在的玉泉景区造型新颖,庭院布局别具一格。当游人步入观鱼区大门,迎而是一个大窗框的小天井里,立着一块嵯峨的太湖石,旁种“岁寒三友”松、竹、梅,其后衬以一堵白墙,宛若一幅立体中国画,从不同角度观察,都能呈现出不同的画而。构图巧意天成,充分体现出中国园林建筑的传统特色。“晴空细雨”庭院里陈列的几十缸各色名贵的金鱼珍品。金鱼是我国特产,史传最早源自杭州,所以在玉泉供人观赏的金鱼,其品质之高及品种之多均为国内罕见。
  杭州植物园初建于1956年,占地230多公顷,先后引种3400多种国内外名贵的花草树木,为我国植物品种最多的植物园之一。园内树木葱翠,池泉映碧,建有森林园、山水园、百草园和杜鹃、桂花、紫薇及竹类等专业园区。春夏秋冬,遍地蓊郁,树树繁花、处处飘香。无论是春天玉兰竞发、枝枝堆雪,还是夏季荷花怒放、远播清馨,尤其是秋天桂花满树、香飘天外以及冬天的腊梅泛金、暗香浮动,都能引得游人陶醉忘返。近年新建的“韩美林艺术馆”,更是增添了玉泉的光彩。
  灵峰(寺)探梅
  灵峰探梅(唐云) 庾岭老友(费新我) 掬月泉(周庆云)
  别有春天缘(以上吴子刚) 品梅苑 翠羽珠玑 赞梅轩
  洗钵(以上沈立新) 眠云堂 花月楼 掬月泉 香云
  漱碧瑶台 百亩罗浮 香雪深处 笼月楼(以上匾额均无款)
  “灵峰探梅”在玉泉之西、青芝坞下。此地原为灵峰寺旧址,为吴越王钱弘佐建。初名鹫峰禅院,并延请伏虎禅师主持,有僧人数百,占地千亩。北宋英宗敕“灵峰禅寺”额。始建时周围有一片杨梅林,诗人周紫芝有诗:“绿树千枚与万枚,灵峰寺里看杨梅。青山行尽归且去,红子熟时应再来。”用以描述满山夭灼之盛竟盖过青山。大约到了明朝,杨梅林衰败,改植梅树,并成为与孤山、西溪比肩的杭城三大赏梅胜地。
  中国人对梅的认识很早,在3000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不过那时的梅仅仅用作酸味的调料。大约到了西汉初期,梅被当作观赏植物栽种。唐朝人赏梅风气特盛,有“独步早春,自全六下”的描写,五代时梅花不仅入诗,而且更作为题材广泛入画了。杭人赏梅在唐朝就兴盛,白居易诗中“孤山园中丽如玉”及称孤山为“梅花屿”,说明梅花在杭州已具有重要地位。北宋隐十林和靖的诗篇,更是把梅花的境界提到“梅以韵胜,以清高著世”,和“傲霜斗雪能识春”的高度,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在杭人的口中,根据地域和气候不同,还有“孤山踏雪寻梅,灵峰雪霁探梅,西溪雪中赏梅”的俗语。
  清初,因灵峰寺地处偏僻,香火不盛,故而僧散寺败。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建灵峰寺,至乾隆初才恢复旧观。咸丰初,镇浙将军长白固镇治寺周为园,遍植梅树及果木,且因地处高阜,梅花较他处早开,是为“灵峰探梅”之由来。宣统二年(1910),吴兴(今湖州市)富商周庆云来此栽梅三百本,寺右筑“补梅庵”,庵右掘“掬月泉”,于山腰重建明代的“来鹤亭”(“文革”中毁去,2001年4月再建),与宝石山来凤亭呼应。抗战期间,梅树被日寇砍伐殆尽,寺舍用作军火库,至解放初,仅洗钵池、掬月泉、来鹤亭岿然幸存。旧时有联:
  漫空翠竹扶山住,数点红梅补屋疏。(沈钧儒)
  布置幽居,最好是雅座几椽、梅英数点;
  湖山佳处,端不在琼楼百尺、花样一新。(金开棣)
  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吕光远)
  竹雨松风梧月,香烟琴韵书声。(金田题笼月楼)
  何处流泉生石上,有人鸣玉在云中(刘基题掬月泉)
  梅花已香迎暗土,涧泉犹冷带冰流。(周涛题松凤阁)
  山仍夕照醉红叶,湖剩寒波泛白鸥。(秦敏树题灵峰亭)
  快日排登临,心远地偏,怎禁恁秋老西湖、寒生北郭;
  入山容放鸟,地闲人静,最好是松间煮雪、竹外探梅。
  踞鹫岭、面芝坞、傍桃源,小筑茅亭,是林涛最幽处;
  曲江涛、吴山云、西湖月,生成画本,亦宇宙之大观。(以上周庆云)
  占得云峰十笏地,移来孤屿万梅花。(坚匏主人)
  小住为佳,梅鹤有情联眷属;
  大观在上,云山经用始鲜明。(戴启文)(以上题补梅庵)
  放鹤故应笑坡老,观梅何必问逋仙。(杨士燮)
  此地还宜招鹤伴,隔湖常看渡鸥来。(俞彬蔚)
  高亭临极巅,无数云山供点笔;
  皓日出岭表,才有梅花便不同。(坚匏主人)(以上题来鹤亭)
  即同灵隐双傍路,不减云栖三聚亭。(佚名)
  烟艇横斜花港湾,云山出没柳行间。(佚名集杨万里诗句)
  流水悟禅机,砭耳松风僧洗钵;
  空亭忘世事,沁心梅月客横琴。(王体仁)
  南北高峰天外笔,东西流水屋头琴。(佚名)
  现三十二妙应身,度尽尘刹;
  施一十四无畏力,福备群机。(醉甜生)
  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佚名)
  振三五六经之羽翼,罗二十八宿于心胸。(佚名)
  堂可藏云,山开伏虎;泉堪洗钵,池有潜龙。(佚名)
  信足梅笑地,放眼湖连天。(佚名)(以上题灵峰亭)
  1956年,杭州市辟玉泉建植物园时,这里划定为果木区。1986年,市园文局再投资重建“灵峰探梅”胜景,引种50多个品种的梅树共6000多株,范围扩大为12公顷,使“灵峰探梅”成为与孤山“梅林放鹤”齐名的市内赏梅胜地。这又因树多品种多,放蕊独早,再加上布局别具匠心,与山岙幽谷、苍松翠竹、亭阁流泉,特别是与历史遗迹的有
  机结合,使文化气息浓郁,成为一年四季都有游人寻求山林野趣的胜境。
  在灵峰之上还筑有一小亭,柱书“中华民国岁次壬申(1932)春三月”,款识已模糊不清,但有二柱联仍清楚可读:
  江水远环千嶂外,晴漪近抱一湖中。()
  无限风光环云路,且留绿影畅游踪。()
  碟冢(陈蝶仙墓)
  蝶冢在灵隐路杭州香料厂附近,为近代实业家、小说家、爱国文人陈蝶仙故庄,遗址今存。旧时有联:
  云水松月抬白鹤,石泉板火煮乌龙。(章松庵、陈蝶仙联句陈蝶仙书)
  花鸟与人若相识,富贵与我如浮云。(陈蝶仙自题)
  陈蝶仙(1879-1940),杭州人。清末举人,一度任镇海县知事。后弃官在《大观报》、《女子世界》等报章杂志社任编辑、主编,著有小说《泪珠缘》、《玉田恨史》、《琼花劫》等五六种,并与人共译《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民国后加入以柳亚子为首的南社。
  1917年后,陈蝶仙致力于民族工业,提倡国货。先后创办造纸厂、镁粉厂和家庭生活用品厂,生产“无敌牌”(商标为一只蝴蝶)牙粉、花露水、雪花膏等化妆用品,其产品风靡大江南北,引起了日本商人的注意,并派人用炸弹威胁。但陈不畏强敌,在照常生产之外,暗地将企业西迁大后方。原西泠桥北堍有一蝶来饭店(现已并入杭州饭店),开张时梅兰芳、萧长华与胡蝶等众多名伶专程来杭演出,名噪一时,现则为杭州香格里拉饭店之一部分。据长辈所言,蝶来饭店有个不接待日本人住宿的公开规矩,当时在杭城引起轰动,这也充分表明蝶仙先生的爱国情操。
  云松书舍(附:茶人之家联)
  云松书舍(汪道涵) 松风明月楼(沈鹏) 听松亭(姜东舒)玉兰亭(驾沧) 赏心斋(朱关田) 素竹清芬(谢冰岩)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自撰 邬西濠书)
  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刘江)
  耕耘轩(周而复)
  芸锄有益皆新获,枕藉无穷是斯篇。(马世晓)
  胸中锦绣三都赋,笔底烟霞五岳云。(周沧米)
  云松书舍在洪春桥畔,建于1996年,系浙籍香港著名出版家、小说家金庸(查良)先生自建的藏书楼。占地面积3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园内楼台亭阁、假山池榭齐全,极富江南园林风格。因地近“双峰插云”和“九里云松”景点,故命名“云松书舍”。书舍建成后,金庸先生将书舍连同藏书6000余卷(集),全部无偿赠送给杭州市人民政府。
  附:“茶人之家”在云松书舍之东,内有匾额楹联:
  茶人之家(沙孟海) 九源茶道院(蒋北耿)茶亦醉人(费新我)
  六羡轩嘉木堂(沈立新)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董寿平书郑清人诗句)
  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朱关田)
  雀舌龙团,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为“西湖十景”之一,曾名“两峰白云”,为南宋宫廷画名,位于洪春桥(古称横冲桥)附近,至今有由康熙题碑的御碑亭,原是观赏南北双峰直抵云际的好地方。解放后由于封山育林,在这里已是直面难见“插云”之景。(参见“南高峰”、“北高峰”条)旧时有联额:
  双峰插云(康熙)
  风起云行快,山高日上迟。(佚名)
  灵隐禅寺(云林禅寺 附:石莲亭、青莲山房联)
  灵隐寺(江泽民) 云林禅寺(无款) 灵鹫飞来(黄元秀)
  最胜道场(龚勉) 威镇三洲(佚名) 皆大欢喜(陈知庠)
  神通广被天涯海国(方汉云) 大千世界(佚名)
  阎浮静域(钱罕) 普济群先(佚名) 识海澄园(佚名)
  降伏四魔(佚名) 万象依归(马公愚) 龙华说法(佚名)
  仰之弥高(朱曙) 脐中放光(叶为铭) 见德亭(释木鱼)
  五百罗汉堂(傅耕野林曦明释木鱼) 灵鹫神行(黄苗子)
  梵山仙隐(无款)
  灵隐(康熙)
  落笔垂馨,下马归舟君独去;
  铭碑拓胜,闻香听梵我还来。(林声耀撰 冯其庸书)
  倚槛豁清眸,醉鹫岭光风、云林气象;
  抚碑融暖意,歆湖山新致、天地如春。(蒲松涛 驾沧书)
  境净趣无穷,四壁云山空俗障;
  水流机不息,一亭烟雨惬宸衷。(李利忠撰 余正书)
  逼烟梦灵鹫,隐隐江潮腾海日;
  穿月桂康衢,熙熙人家话龙舆。(徐弘道撰 周志高书)(以上题御碑亭)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谭建丞)
  立定脚跟,背后山头飞不去;执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来。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以上张载阳)
  鹫峰从天竺飞来,乃生成佛地;
  鹿苑弘泉唐施济,为汲引圣湖。(王震)
  说法现身容大度,救出世人尽欢颜。(佚名)
  布袋无双,破颜垂笑,尔等莫待龙华三会;
  法门不二,大腹能容,来人全凭念佛一心。(佚名)
  峰从天外飞来,见一线光明,万壑松涛开觉路;
  泉从石边流出,悟三生因果,十方华臧证根源。(王念)
  自离兜率天宫,只因扩演宗风,瑜珈论说传东土;
  指点善才重子,若要参寻证果,毗庐楼阁在南海。(佚名)
  本来妙好威仪,幻成珠饰双缨、庄严法相;
  如此婆娑世界,仗着金刚一杵、扫荡世界。(佚名)
  辅正摧邪,教承大觉;振威显圣、德副群心。(佚名)
  佛阐发无边,看我呢坦腹露胸、终归一笑;
  峰飞来何处,愿人们下心低首、普渡众生。(佚名)
  悟道一念自开怀,圆舒八臧之奇,是谓因意而发,意似檀孕檀枝、大慈悲门;
  笑到尽头难开口,横吞五乘之粹,方知从心而出,心犹兰生兰叶、多欢喜地。(佚名)(以上题天王殿)
  大雄宝殿(沙孟海)妙相庄严(月江)慈航普渡(郭仲选)
  合三百六十古精庐,此云祖山应得殊,胜利益安乐;
  积无量千万语善根,故名佛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汪嵚撰 胡宗成书)
  宝坊阅千载常新,楼阁喜重开,依旧前台花发、清夜钟闻、东涧水流、南山云起;
  胜境数西湖第一,林泉称极美,试看驼岘风高、鹫峰石峙、龙泓月印、猿洞苔斑。(古联 沙孟海重书)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读;
  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江庸撰 吴敬先书)
  古德如安禅,似岳镇西湖,看庭前树老、陌上花新,纳僧莫道闲机境;
  林神常奉足,喜法流东土,任狮子嚬呻、象王蹴踏,游人只认好溪山。(马一浮)
  入殿参三世释迦,不须问过去未来,仗现在一尊,微笑拈花,指点群迷登觉岸;
  开山是东晋惠理,无论为云门临济,均禅宗嫡派,顶香持戒,永传家法守丛林。
  苦海驾慈航,看出没众生:有登彼岸、有溺深渊,百千万劫凭缘法;
  善门呈宝相,发善提宏愿:或现宰官、或为童子,五十三参证佛心。(以上张宗样) (以上题大雄宝殿)
  六和堂(郭仲选)
  应事岂宜有俗意,为人不可无世情。(释竹禅)
  黄叶半疏霜后梦,秋声千点雨中禅。(释竺糜)
  灵山掩映来千佛,法雨空濛润六桥。(顾廷龙)(以上题六和堂)
  药师殿(赵朴初) 妙树成行(沈定庵) 佛光普照(朱关田)
  利益安乐(郭仲选) 愿力无边(姜东舒) 普济群灵(沈定庵)
  延寿道场(俞德明) 众难解脱(朱德源) 广结善缘(章其炎)
  众善奉行(孙阳泉)
  药师如来,大愿发十二,教循遵礼,苦行修善果;
  琉璃世界,尊经诵州九,虔诚念拜,誓求得再生。(姜亮夫)
  十二药义荷负有情,渐修梵行,光辉一心一世界;
  七千眷属盛陈天愿,护念神力,证得三藐三善提。(陈训慈撰 商向前书)
  灵隐腾辉,西湖环秀,暮鼓晨钟护古寺;
  飞峰拥翠,冷泉奔流,慈云法雨济群生。(潘景邦撰 陈从周书)
  消灾延寿,满愿随心,药师如来施慧德;
  利乐有情,庄严刹土,琉璃世界放光明。(释真禅)
  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尊伦;
  广大行愿利有情,一切所求皆得遂。(释明旸)
  五蕴皆空、一尘不染,虽非类横侵,终与感化而归正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有情通则,更期精进共证菩提。(谭建丞)
  发十二誓愿起沉疴,广济良方,尘界均沾法雨;
  阅千六春秋适盛世,重兴净土,灵山复现慈云。(张学理 撰武中奇书)(以上题药师殿)
  藏经楼(俞德明) 华藏世界(王冬龄) 庄严国土(释真道)
  静观众妙(蒋抑卮) 灵隐学堂(集赵孟頫字)(以上题藏经楼)
  续慧佛命(于右任) 游戏神通(集米芾字)(以上题道济禅师殿)
  岂惟江左公卿,尽倾支循;
  仅有襄阳耆旧,未识遂安。(释如璧)
  江山一览无余景,钟声频闻落半空。(释大虚)(以上题方丈室)
  杭州灵隐寺初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之一,比唐玄奘西天取经还早300多年。杭州人信佛始于东晋,兴于五代而盛于南宋(按《梦粱录》载,南宋时全城有佛寺486所)。所以,灵隐寺应是杭州佛寺之山祖。
  据传,东晋时有位名慧理的印度和尚、,云游来到杭州。一天,他走进武林山中,眼见此峰峦突兀、怪石嶙峋的山峰,惊呼:“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小岭,不知为何飞来!”后人就称这座小山为“飞来峰”或“鹫岭”。因周围峰高林密、山川毓秀,慧理认为“佛在世界,多为仙灵所隐”,就决定在此建庙修行,并以“灵隐”寺为名。山门所悬“绝胜觉场”匾额,传说为东晋葛洪(又说为唐朝宋之问)所书。又据传,在此附近的灵山、灵峰、永福及(下)天竺寺,也是慧理建造,连同灵隐共称“南山五寺”。
  吴越时钱弘俶将寺院扩而大之,其时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之称,僧房达千余间,僧众超过三千人。苏东坡有诗赞之:“高堂会食罗千夫,横钟击鼓喧朝哺”,因而号称“东南第一山”。在《西湖梦寻》中记载:“(灵隐寺)香积厨(即伙房)中,初铸三大铜锅,锅煮米三石可食千人……”足见当时灵隐寺僧众之多。至于规模,灵隐寺山门曾与(下)天竺寺合一,遗址应在今景区入口处附近。
  北宋景德四年(1007),寺额改悬“景德灵隐禅寺”。南宋时,高宗赵构常临幸灵隐进香,与余杭径山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杭州净慈寺合称为浙江“禅院五大名山”。理宗赵昀御赐“妙庄严城”与“觉皇宝殿”匾额。元朝间寺宇被毁,明代重建时,直名“灵隐禅寺”,此名一直相沿至今。
  现在山门上悬的“云林禅寺”匾额,传说是清康熙帝玄烨在寺内朝佛时宸翰。至于康熙酒后题匾,把“靈”字结构书写超格的故事,最早载于《清朝野史大观·高士奇之随銮》章节。民国初,有人当作笑话收入《庄谐选录》,解放后,又扩大内容编写了《康熙题匾》民间故事,发表在《西湖》杂志上,最后被旅游部门写进导游员教材。其实,只要稍有点常识,就不难看出故事的破绽:首先,既是皇帝墨宝,怎么会不落“御笔”款和钤“宸翰之宝”;第二,康熙在杭州的留墨不少,“西湖十景”都是由这位皇帝题碑,“云林禅寺”四字却无一笔与他的手迹相像;第三,此故事竟在雍正间李卫主纂的《西湖志》和乾隆时的《西湖志篡》中均不见载;第四,在高士奇所著陪同康熙下江南的《扈从西巡目录》及《随辇集》上,也找不到皇帝御题“云林禅寺”的史实。不过,康熙赐题“云林禅寺”的故事,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据志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皇帝驻跸灵隐寺。第二天,他登上了北高峰,见山林云层蒸腾,金黄色的佛寺隐约其中,自我感觉超世脱俗,便见景生情,信口背颂杜甫的“江汉终我老,云林得尔曹;哀弦绕白雪,未与俗人操”诗句。下山后,乘兴应住持谛晖和尚的请求,挥笔写了“云林”条幅。和尚即据此改寺名为“云林禅寺”,并在天王殿东山门立“云林寺宪禁碑”。后来不知在什么时候,又挂上这块运笔拙劣的“云林禅寺”匾。由于已成事实,且与皇帝御书有关,因此,在《西湖志》上,也只好写上“亲洒宸翰‘云林’二字,赐名云林寺”了。但是,杭州老百姓,一直称之为“灵隐寺”。故事中提醒康熙把“靈”字改写为“云”字的高士奇,是清初杭州大名士,很得皇帝宠信。康熙说:“(朕)得士奇,始知学问门经。”足见对他的评价之高。
  灵隐寺在全国寺院中极有地位。立在大雄宝殿前两侧仿木架构八角九层铁塔和天王殿前的左右经幢,分别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和开宝二年(969)。天王殿内手执降魔杵的护法天尊韦驮像,据说是南宋遗物,至今已八百年上下。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是解放后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邓白、史岩等专家,按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改释迦、药师、弥勒三佛像为单塑释迦一像,并将原来双目紧闭、双手合十的佛像,改为双目微睁、右手向上、左手伏膝的“趺坐式说法相”设计,全高19.6公尺(加座共高25公尺),用24块香樟木合榫雕成,在国内数属一二。与释迦牟尼佛像相背的“五十三参”群体彩塑,表现善财童子在南海参拜五十三位佛佗始成正果的故事,这是国内诸多寺庙中最大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时,面对“五十三参”彩塑说:我到过许多国家,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精致伟大的雕塑。又传,大雄宝殿上的四支红漆大柱,系出自美洲,原是准备作为修颐和园的材料,后由盛宣怀运来杭州供重修灵隐寺之用。寺内藏品有唐代贝叶真经、东魏镏金佛像、宋代缅甸玉佛、清雍正朝木刻龙藏雕版等,在佛教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灵隐罗汉堂规模很大,在国内位列一二。此系南宋绍兴年间仿净慈寺罗汉像塑造,后几次毁后重塑,最后一次为清宣统二年(1910)由邮电部尚书盛宣怀独资重建,惜在1936年11月23日火毁。至于灵隐罗汉堂的起火原因,据说是因守护罗汉堂的和尚偷刮菩萨身上的饰金出卖,最后无法交代“监守自盗”的行为而纵火。由于抗战开始无法继续查下去,最后就不了了之。1999年重新建成的“五百罗汉堂”,共计有用铜铸成高1.7米以上的罗汉像504尊(原有525尊,与苏州戒幢寺同),每尊重1吨,连同高12.62米、周长7.77米的“四大名山”铜殿均为全国少有。共耗资人民币5000多万元,并改“田”形殿廊为“卍”字形。按,罗汉是梵文Arhat的音译,也称阿罗汉,原是小乘教中修行成正果的最高段位,民间流传为法力无边的菩萨。但是,其来历和总数在各种书上说法不一。
  解放后,灵隐寺受到政府的保护。1953年,周恩来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偶然问起杭州寺庙的情况。当得知灵隐寺已年久失修,大殿有倒坍危险时,指示要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古刹。时任省委书记兼浙江省政府主席谭震林,邀请徐森玉、赵朴初等专家共商修理方案,把高达336米的大雄宝殿,全部改建成钢骨水泥的永久性建筑(1957年、1961年政府都拨款重修)。周总理还特批黄金96两供涂饰佛像全身之用。1975年11月,又作全面整修,政府又批拨黄金100多两为佛像贴金箔及重描彩绘。特别是在“文革”年代,所幸有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作“不许破坏,要全面保护”的指示,灵隐寺主体建筑才能完好保存至今(详见《杭州佛教》总13期,《周恩来总理与灵隐寺事件》),但可惜已有约三分之二的屋宇被毁。现在所见的药师殿、藏经楼、道济禅师殿、罗汉殿和钟鼓楼等,都是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重建的。其中有2006年重建的灵隐寺鼓楼,内置直径3.39米的大鼓,比号称“中华第一大”的上海静安寺鼓,还大0.14米,计重两吨,用钉2560枚,称得上是“中华之最”了。
  弥勒殿和弥勒佛像是江南佛宇特有的寺庙组成。传说五代时有个每天携布袋沿街募缘的胖和尚,法名契此,浙江奉化人。圆寂前留下“弥勒其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偈语。从此人称弥勒佛,其像成天镇坐山门携大布袋向香客化缘。旧时灵隐南还有联额: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迎海气;
  鹫峰云敛,千岩桂月映湖光。(赵孟頫)
  云林 禅林法纪
  禅心澄水月,法鼓聚鱼龙。(以上康熙)
  鹫岭龙宫 涌波披云
  峰从西竺来,云根无住;泉自上方出,月印常圆。
  佛法度三千,心愿俱坚胜苦海;
  尊名称五百,形容难判供慈航。(以上乾隆)
  佛力无边、毒龙扰座、沧桑付泡影,四栏花药静风幡;
  觉场绝胜、灵鹫盘峰、香火收因缘,三竺云烟扶宝盖。(陈修瑜)
  此地距西天咫尺,奇峰插云表,千秋胜迹吾飞来;
  吾乡与南海比邻,古国听潮音,一样灵踪不肯去。(佚名)
  岭边树色含风冷,石山泉声带雨秋。(佚名题宋之问诗句)
  附:在灵隐道上原先有亭名“石莲”,其亭柱有联:
  寒声不辨浙江潮,黛色总疑天目雨。联文对仗工整,活活画出九里松一路风光,现亭仍在而联则已不存。
  另在寺西原有青莲山房,为明代官员包涵别墅(已毁),建筑恢宏,内有御书楼,上悬联:
  莲峰紫翠看皆好,乔木风烟画不如。(汤右曾)
  春淙亭
  春淙亭 春淙亭在合涧桥上,亭名取自东坡“两涧春淙一灵鹫”诗句。清乾隆九年(注:应是乾隆八年),寺僧在回龙桥建桥亭,移春淙亭于此。壬申年陈从周书,陈进跋。
  山水多奇踪,两涧春淙一灵鹫;
  天地无凋换,百顷西湖十里源。(黄文中集东坡、太白句并书)
  泉水在山清,听天籁淙淙,到此且停又不惜;
  烟岚随地好,问尘寰扰扰,几人来作小游仙。(石冶棠)
  春淙亭初建于明代,原位于飞来峰路口合涧桥上,以东坡“灵隐寺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诗意命名。清乾隆八年(1743),寺僧义果迁亭至此。民国22年(1933)又改为钢砼水泥结构。
  壑雷亭
  壑雷亭(楚图南)
  飞瀑欲凌空,远渡峰头作霖雨;
  出山能泽物,先从壑底起风雷。(查亮采撰题 任政及钱茂生先后重书)
  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
  泉能泽物,出山要有热心肠。(时庆莱)
  壑雷亭在冷泉亭之东,南宋淳祐间,由京尹赵与■所建。原先亭下筑有闸以蓄泉水,每逢山雨滂沱,涧内溪水暴涨,开闸放水时,山泉似怒涛涌雪,声震峰峦。取苏东坡“灵隐寺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诗意命名。清光绪中重建,民国4年,许炳傲改成今状。旧时有联:
  不著一相,出身双辉。(时庆莱撰题 钱定一书)
  飞瀑停泉,迹在名山偏耐冷;
  巨雷纵壑,心如止水总无惊。(许应荣)
  止水盟心,三代德俭还似水;如雷贯耳,一鸣人巨更惊雷。
  饮酒横琴消永日,跳波赴壑如奔雷。(以上许炳傲)
  利欲纷驰,脚下安知万丈壑;
  贪心未尽,眼前听取一声雷。(释华山)
  谁将一夜山中雨,换取三江八月涛。(周紫芝)
  冷泉亭
  冷泉亭 此亭始建于唐,白居易为之作《冷泉亭记》。亭址在水中央,后毁于山洪,明万历年间移亭于岸上。陈进跋,郭化若书。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欧阳中石书 王维诗句)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董其昌撰题 许麟庐重书)
  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石冶棠引俞樾句 题李铎重书)
  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古联 王伯安重书)
  峰既能飞,去来何碍;泉宜可饮,冷暖自知。(王翼奇)
  峰欲飞来无净土,泉甘耐冷有名山。(黄文中)
  冷泉亭在灵隐寺天王殿前。初建于唐,白居易守杭时曾作《冷泉亭记》。至于泉水以冷命名,系出于其上据传有处“暖泉”,但志籍中均只见其名,却不见其在。按《西湖志》:“亭原在水中。冷泉先可通船,明万历间由郡守将亭移置岸上。”相传亭额原先仅为“冷泉”二字,为白居易所书,苏东坡守杭时再续以“亭”字,惜早已亡失。明代董其昌重书亭额,一直传至战后又不知所往。解放后,冷泉被泥沙淤塞,现在的眼是1953年清理灵隐涧时,重新挖掘出来的。旧时有联:
  圆机夙共溪相答,妙语人同石共谈。(雍正)
  山峰岂有飞来悔,泉水偏从冷后流。(赵铁山)
  常恐峰来更欲去,不愁泉冷热无时。(黄霖)
  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峰高世外,孰从飞去悟来因。
  世出世清一泉水,住无住心半峰云。(以上升泰)
  南高峰、北高峰,世事尽倘来,莫问峰来何处;
  在山泉、出山泉,人心先耐冷,才知泉冷几时。(杨叔怿)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左宗棠)
  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
  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金安清)
  洗热肠,泉是冷好;卫净土,峰特飞来。(范抡选)
  丘壑定禅心,泉水出山犹自冷;
  烟云空变幻,峰峦何处更堪飞。(郭昆焘)
  洗热肠,泉是冷;护净土,峰飞来。(祝庆年)
  胜景重新,门前峰列如屏,未必飞来飞不去;
  佳游若昔,亭畔水清可掬,漫论泉冷与泉温。(瞿传尊)
  未出山时,一寒至此;飞来峰下,有亭翼然。(李淡愚)
  有本者如是,知几其神乎?(吴芝瑛)
  近年来,有人在“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的俗谚中,加进了“两高不高、冷泉不冷”,称之“西湖五怪”(按杭谚还有短桥不短、新桥不新、三潭不潭、曲院无曲和柳浪闻莺不见莺等共所谓“西湖十怪”)。其中的长桥不长是短的,断桥不断是完整的,孤山不孤是山体与栖霞岭在里西湖底部是相连接的,而“冷泉不冷”却真的是冷的。虽然在南宋的《武林旧事》中,说其上有醴泉、温泉,但近千年来,谁也没发现过。而且从唐朝王维、白居易以来的名家所咏,恰恰是赞泉冷而不在于“热”,如“古木三秋猿已去,寒泉六月雪横飞”;“泉声咽石奔难住,岚气侵衣湿不飞”等等。
  但是“冷泉不冷”的说法,却是从哲学推理的角度对社会现象所作的思悟。明代诗人林丹山写道:“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好一个“冷暖年来只自知”,诗人怀疑泉水出山是否真“冷”,为什么流到载歌载舞的“销金锅”(西湖别称)热浪里,竟一丝“冷”意也没有了?杨万里也说道:“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这四句诗是嘲讽冷泉在山似壑雷鸣,流到西湖就悄不作声,对照有些荣禄高位人士,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清正廉明,而私下贪墨恋贿、奸佞淫秽的卑鄙行为,冷泉正是绝好的讽刺。所以,清代杭州诗人厉鹗游灵隐后,在诗中有“听泉今见解人稀”和金安清联文中“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的话,都是要后人品解“冷”字滋味,从壑雷声中悟出人生哲理来。
  有个神话故事倒是蛮有意思的:宋代,灵隐寺内有个爱吃狗肉的和尚,名叫济颠,常在寺前山后的水涧里摸螺蛳来下酒。有一天,当螺蛳烹煮半熟时,被一多嘴的小和尚向方丈告发了,济颠急忙将螺蛳扔在寺前的冷泉里。不料,这些已剪了尾巴又烧得半熟的螺蛳丝竟活了下来,照样在水中产子生孙。从此,冷泉中的无尾螺蛳就成为西湖飞来峰的一绝。其实,螺蛳受溪水冲击而断尾的现象十分普遍,不过在灵隐寺前讲这则有趣的神话故事,又给冷泉增添了神秘色彩。
  飞来峰
  灵隐飞来峰(郭仲选)
  秉教统领诸天,大千世界;以宝普施众愚,不二法门。(王柏龄)
  飞来峰正对灵隐寺山门,高167米,长约800米、宽约400米,相传印度高僧慧理和尚(其墓即春淙亭前的“理公塔”)来此时,说“此峰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日飞来”,故名。峰体由石灰岩构成,因地壳变动与流水浸蚀形成喀斯特地貌,故多奇岩、怪石和窈洞。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浙游日记》中,赞飞来峰:“此峰尽骨露,石皆嵌空玲珑,洞俱透漏穿错。洞顶灵石攒空、怪树搏影,跨坐其上,不减群玉山头也。”所以,苏东坡曾赞美“湖上青峰,当以飞来峰为第一”。
  峰岩北侧凿有自五代至宋、元时期(10世纪中期至14世纪前期)的153龛470余尊佛像(现仅存355尊)。其中布袋僧(即弥勒佛,杭州人叫“哈喇菩萨”)高2.6米、宽9米,刻于南宋,是我国石窟艺术珍品之一。在飞来峰与莲花峰交界处,原有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的神尼塔,其是杭州最早见于史志的宝塔。王安石的“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就是对该塔的描述,说明它在北宋时仍存。但尔后毁圮于何时欠详,不过现在还有几处石阶可寻。旧时有联:
  飞来峰(康熙)
  灵鹫向云中隐去,奇峰自天外飞来。(佚名)
  不愁泉冷无时热,常悲峰来更善飞。(佚名)
  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莫若求己。(佚名)
  泉冷几时,问孤松而不语;峰来何处,输老鹤以长栖。(佚名)
  连峰紫翠看皆好,乔木风烟画不如。(佚名)
  关于“飞峰一动,不如一静”联的出典是:南宋理宗赵昀来灵隐进香时,由慧远禅师陪同。皇帝问:飞来峰既能飞来,为何不飞回去?和尚说:佛国弟子一动不如一静。后来到了天竺,皇帝又问:人家有事来求观音,观音有事该求谁?和尚答:求自己呗!不是常说求人不如求己吗?这则传说不管是否真有其事,但它富寓哲理是不可否认的。
  呼猿洞
  呼猿洞在飞来峰西北麓。相传慧理和尚认定此峰从印度飞来,众人不信。慧理说:峰麓有呼猿洞可证,内豢养黑白猿各一,可以呼来。随后,黑白猿果然随慧理的呼唤出洞。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神话。但是,在杭州的史志中记有:“南朝宋时灵隐住持智一和尚善长啸,并豢猿于飞来峰洞中。智一长啸时,猿能应声出洞,故人称智一和尚为‘猿父’,好事者施以斋食处称‘饭猿台’。”按《西湖梦寻》:“今(顺治十四年)黑白二猿尚在,有高僧住持,则或见黑猿或白猿,具德和尚到山,则黑白皆见。”表明在清朝初年灵隐寺僧仍有豢猿习惯。另外,洞口不远处有一座杭州唯一的男观音像。旧时有联:
  生公说法,雨坠天花,莫论飞去飞来,顽皮石也会点头;
  慧理参禅,月明长啸,不问是黑是白,野心猿都能答应。
  洞里白猿呼自出,崖前残石悔飞来。(以上张岱)
  翠微亭
  翠微亭(佚名)
  岿存岳峙 翠微亭乃宋韩蕲王所建也,于今七百有余年矣。亭馆坍毁,就其故址重建,庶岿然尚存与岳庙对峙。西子湖头,双忠宛在,长留古迹于不朽云。王震,一九二七年。
  万壑松风和涧水,千年豪杰壮千秋。(魏敷滋、南芳甫集句并书)
  路远峰回藏古迹,亭空人往仰高贤。(姚鼐)
  灵鹫何来,佛国有缘留净土;
  骑驴且去,江山无恙付斜阳。(陈训正)
  回钟宕漾融闻性,幽翠玄微印觉心。(释太虚)
  孤亭似旧时,登临壮士兴怀地;
  鹫岩标远胜,翻动平生万里心。(黄文中集句)
  翠微亭位于飞来峰北侧山腰,相传是南宋名将韩世忠,于绍兴十二年(1142)因愤岳飞被冤害为寄托哀思而建。岳飞死后不久,韩世忠因被夺兵权,即自号清凉居士,骑驴浪迹西湖山水间。一日,忽而自然吟起岳飞《登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趁催月明归”诗句,于是有感于心,故建翠微亭以示怀念故友。亭畔有韩世忠子韩彦直的题记刻石,至今完好存在。文曰:
  绍兴十二年,清凉居士韩世忠,因过灵隐览地形,得归基建新亭,榜名“翠微”,以为游息之地待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彦直书。
  原亭早已不存。清光绪中,杭人丁丙发起重建。民国16年(1927),寺僧慧明又募缘再修,并改木结构为钢砼结构。翠微亭东侧岩上,镌有“月桂”二字,相传是唐朝诗人宋之问创作“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诗句的地方。
  北高峰(附毛泽东诗亭联)
  何以为宝,唯善以为宝,则财恒足矣;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又从尔招之。(董其昌撰题 徐邦达重书)
  茀禄尔康,福泽共西湖月满;
  正直是与,财源如浙潮东来。(俞樾)
  北高峰在灵隐寺之北,海拔355米,在西湖群山中实在称不上高,但是因山顶建有石塔,连同在山顶也建有宝塔的南高峰(高257米),从湖上遥遥望去,犹如两支利剑直插云端,其间层峦叠嶂、秀出群山,所以“双峰插云”从南宋始,就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
  关于双峰,据说还有个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眷恋致病的故事:白太傅离开杭州之后,因为时刻怀念西湖,竟生起“相思病”来。他对友人说:“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痛思舍去总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恋恋依依唯自系,甜甜美美实他留;诸君能问我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有人问他究竟“相思”什么?白太守说:“乃是南北两峰,西湖一水也。”这则故事是否真有暂且不说,不过确有许多文人骚客,为南北高峰美景所倾倒。如“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煞侬”;“南北高峰巧邂人,旋生云雾半腰横”,以及“高峰千仞玉嶙峋,石蹬跻攀翠霭分。一路松声长带雨,半空岚气总成云”等一系列诗篇,都是赞颂两峰在晴雨明晦间奇异多变的云景。特别是因双峰峙立湖上,巍然突兀,比作令杭州人骄傲的岳飞和于谦两位民族英雄很是贴切。有首西湖竹枝词颂称:“山川不改仗英雄,浩气能排岱麓松。岳少保和于少保,北高峰对南高峰。”
  南北双峰景色之美在于云雾。每当缕缕晨雾从山下冉冉升起,从湖上遥望,朦胧的两峰恰似一对面蒙轻纱的少女,娇怯含羞、影影绰绰,显露着隐约飘逸之美。峰巅的两座石塔,更似利剑般地直刺云端,刹是锋利。尤其是夏季大雨过后,山间云雾蒸腾,“云浓似山、山淡似云”,“絮掩峰顶、茫茫一片”,这时双峰又酷似烟雾浩渺大海中的两座仙岛,若浮若隐,而整个西湖则恰似一巨幅水墨山水画。因此,有人在游记中写着:“峰耶曰是云,云耶曰是山;山为湖云混,雨后无真山。”说明南北高峰的美,就美在使人“云山难分”,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虽也有,但在西湖却别有一格。民国初以前欣赏“双峰插云”最佳处是在洪春桥附近,解放后加强山林绿化,遍地植树,现在观双峰景色最好的地方,应是湖上和苏堤望山桥畔。(参见“南高峰”条)旧时有联:
  钟磬声从地底闻,江湖俯看怀中泻。(邓林)
  锡命在西方,斯民庇纶音乐利;
  声灵邻北极,神圣握天下财源。
  善人是富,随东西两浙流水俱长;
  盛德在金,与南北高峰参天并峙。
  峙北高峰,灵隐寺巅尊帝释;
  主西藏府,销金锅内妙权衡。(以上姚承熙)
  江气白分海气合,吴山青尽越山来。(张公亮)
  原先,攀登北高峰是从灵隐寺后循韬光径上山:两边青峦重迭,堆黛铺锦,满目杂花乱陈,耳际山岚水音,令人陶醉而忘却疲劳。现在山顶筑有浙江电视台发射塔,建于宋代的华光庙也重新修建,而且从山顶至白乐桥毛源洼,架有现代化的索道,使游人登高览胜更是方便了。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来杭,多次登北高峰借以凌空眺望江湖河海及杭州城景,尔后都分别赋诗述怀。毛泽东于1955年4月9日登山后所撰《五律·看山》,全文为: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落下,欢迎有晚莺。
  现在,北高峰上立有毛泽东手书碑及纪念亭。亭柱有联:
  战乾坤,睿智奇谋驱长夜;
  揽古今,雄才大胆辟新天。(朱关田)
  巨人三凌顶,诗赋天堂美景;
  神州万载春,辞凝华夏真情。(郭仲选)
  朱德元帅于1961年1月27日所撰《登西湖北高峰》诗的全文是:
  登上北高峰,海拔三百三。缓行一时半,二次到顶巅。
  西面看天竺,北望有莫干。南对南高峰,东看大平原。
  西湖在眼底,灵隐在膝前。吴山与玉顶,四面山相连。
  钱塘到龙井,公路一小圈。十年植花木,盛装此湖山。
  十年修公路,大圈套小圈。十年勤培养,天堂逊人间。
  法华寺
  法华寺(赵朴初)
  我笑有因真可笑,你忙无甚为谁忙。(释月真)
  大雄宝殿(赵朴初)
  佛法同圆,智慧三千参妙谛;
  梵华寂照,钟声百八涤尘心。(詹瀛生)
  南岳高峰,蕴天地精髓,堪羡玉液仙泉,毓秀钟灵人气旺;
  法华古寺,阅沦桑兴替,际会文明盛世,暮鼓晨钟殿宇新。
  (李文煦)
  普雨法雨润一切,难竹若竹为众生。(释法相集《华严经》句)
  法华寺在北高峰北麓法华坞。传说始建于东晋,有昙翼禅师在此面山颂《法华经》12年,感动了普贤菩萨显现法相,朝廷敕建法华寺表彰,并名山为法华山。宋高宗南渡路过西溪,敕赐为“龙归寺”。明朝隆庆间(1567-1572),云栖寺株宏大法师在这里大开丛林,称“云栖别室”。崇祯间复名法华寺,清代重修后惜又毁于1971年。现寺于1998年重建,2000年开光。
  法华寺历来是“西溪赏梅”和品茶的胜地,所植梅树皆是“不但花萼之奇,即虬枝铁干,潦倒离披,千奇百怪莫能名状”,惜今已一枝不剩了。另按志载:“法华山地处北高峰之阴,其东群峦夹峙,环山幽境,云雾缭绕。多茶树,法华寺前僧侣所植一片茶树特佳,称‘法华茶’。”加之半山有法华泉(即东法华泉,现存),清液岩涌,用此烹茶,味甘醇香。
  韬光庵(附:普圆庵联)
  韬光胜境(商向前) 诵芬阁(谷溪) 白云深处(周济人)
  一瓯亭(邹梦禅) 扶幽(吕迈) 选胜(吴聘真)
  溪云(沈炳)篁谷(丁茂鲁)
  韬光径过灵隐循山径直上韬光,石级层层,翠竹夹道,景至清幽而意尤深远也。张华父篆,魏之祯跋。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舒同重书宋之问句)
  韬晦承吕姜,耽禅悦静观万物;
  光华耀中华,阐圣教普救群黎。(冯极常撰 周孟庵书)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吴忠礼撰题启功改“声声自在”与“色色皆空”为“有声俱妙”及“是色非空”,李骆公重书)
  要将人力回天,枝枝香满;留得春光驻世,月月花开。(张宗祥)
  韬光庵(也作弢光庵)坐落在灵隐寺西北巢枸坞。相传唐朝长庆三年(823),有个诗名均高的和尚,名叫韬光,从四川云游至此。面对巢枸坞,忽然想起临行时师父赠予“遇天可前,逢巢即止”偈语,就决定在此卓锡。后人就因人名庵甚至因庵名地,称之为韬光。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的“韬光观海”,是因从庵内金莲池循级而上,有座“观海亭”坐山巅平台而名。旧时有联额:
  云岑日观(乾隆) 韬光观海(李卫) 黄鹤飞来(佚名)
  翠云入丛篁,赤诚盘峰嶂。(乾隆)
  岭树湖云沉足底,江潮海日上眉端。(祁世长集林则徐句)
  到处台,须悟丹经百炼;非吾侣,那知亭出三真。(陈廷英)
  韬晦竹林深,客至徘徊,一尘不染;
  光辉莲座放,堂开迤逦,万象皆空。(王信孚)
  鸿爪雪泥,著迹岳阳楼上;云妆烟驾,降真灵隐山头。(徐绍诚)
  到此已超诸色界,来时权作小游仙。
  屐迹尚堪寻,高阁登临,此境仍然图画里;
  山灵如归识,群峰逻列,我来相约昆弟行。(以上德馨)
  科第有神仙,到处云烟堪供养;
  招集群季侣,满城风雨此登临。(何绍基)
  山衔古寺穿云去,树隐流泉倚石听。(佚名)
  仙佛缘中,湖山胜起;楼台影里,云水闲时。(魏成宽)
  花气暖浮千嶂雨,松声凉洒一路风。(陆孟昭)
  白昼龙蟠云气里,青天人立雨声中。(袁公模)
  古桂双枝栖白鹤,寒池十丈长青莲。(方润章)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云雾;
  登高壮观天地间,一龛香火一仙山。(邹镜堂)
  炼性炼形毋着相,丹成丹熟不生心。(虚道人撰那天居士书)
  诀授云房,涉水登山,一枕黄粱超法界;
  诗题鹤观,度人济世,千年丹篆仰仙踪。(黄瀛元)
  炉火著千秋,练就真元成善果;
  仙丹施一点,救回灾病起残生。(江鉴磐)
  湖光塔影连三竺,海日江潮共一楼。(黄文中撰王得才书)
  性自天生,天定胜人、人定胜天,法力苦修持,佛印早参罗汉果;
  悟由静出,静能之勤、勤能之静,禅机原活泼,我来请吃赵州茶。(卢文杏)
  一卷诵清芬,溯从蜡屐游时,台阁山林重入画;
  两家怀祖德,行到绿荫深处,甘棠乔木竟同春。(徐琪)
  史传,唐代越州(今绍兴)长史宋之问,在探访韬光庵后回灵隐寺,凝神创作了《题灵隐寺》诗,当吟到“楼观沧海日”句就连不下去了,这时殿边闪出一位老衲,接口连吟“门对浙江潮”,使宋之问一下子摆脱了窘态,完成了这首传世名诗。第二天,宋再想去找这位老和尚时,却到处寻不见。后来,听人说他就是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义乌诗人骆宾王。再以后,人们把这两句诗作为对联刻在亭柱上,配上大书“观海”二字的匾额,向游人展示这里可近观西湖、远眺江海,且都能一目了然。所以,在《湖山小记》中有:“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我目中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韬光又成为道观,所以,这里既有佛殿又有道观设置。此外,还有一处苏东坡留题石刻(重镌),应是很难得的北宋遗留物。山下原有普圆庵又名石笋庵,今废。但有联两副,即:
  白云秋补衲,清涧夜调琴。(张以诚)
  漠漠陇头归去雁,荫荫松下远来僧。(赵循道)
  三天竺(附石人亭、中印庵及三生石联)
  三竺空濛(文怀沙)四围烟霭(朱关田)
  下天竺(法镜讲寺)
  圆通宝殿藏经楼(以上俞德明) 皆大欢喜(佚名)
  威镇三洲(佚名) 药师坛场(沈定庵) 戒香(释一音)
  三竺并传,一样金身,世上皈依独后;
  五峰环绕,千年香火,人间瞻拜为先。(释子敬)
  开辟灵山,创来千百余年,惟此道场第一;
  慈悲佛国,添得上中两院,居然天竺成三。(吴超撰 陈凤诰书)
  白云洒诸天,现清净身,鹫岭云林,何处非祗园精舍;
  和风惠两岸,以自在力,五峰三竺,此间是慧海慈航。(詹瀛生撰 刘江书)
  发十二宏原,利乐有情,青山荫里松长润;
  修三千智慧,观心无碍,白藕池中水亦香。(詹瀛生)
  三生石法性尚存,借问几时还棹;
  九里松景观重现,停看群鹤冲天。(张学理撰 张耕源书)
  灯影、月影共幢影,庄严佛国;
  钟声、鼓声伴泉声,惊醒尘寰。(张学理撰 姜东舒书)
  法镜现慈云,观秋月春花,尽是三空妙谛;
  智灯悬宝座,听晨钟暮鼓,无非一点禅机。(佚名)
  真实不虚,大慈悲渡一切苦恼;
  意识无界,空色相现五蕴光明。(佚名)
  旧联(额)集录:
  法镜寺(乾隆)
  日日携空布袋,少钱无米,却剩得大腹宽怀,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东西。(盛西图)
  整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终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佚名)
  菩萨本慈悲,善恶一毫难假借;
  冥王虽严烈,生死万劫恰公平。(佚名)
  问尔辈,从前何等人样,尔自摸心头再来拜佛;
  朝我过,往后莫行歹事,我这条鞭下不肯容情。(佚名)
  甘露瓶中荣宝树,慈云座下锡祥麟。(杨琛)
  紫竹林中观自在,上有吼、下有鳌,合文普尊神大士,乃成三鼎足;
  红花莲中坐如来,左立狮、右立像,现庄严法相高僧,不独一金身。(佚名)
  溯当年创建莲台,秀气结鹫岭一脉;
  看今日重新绀宇,祥光开天竺山门。(佚名)
  法开宏界,依然西国;慈航普渡,总在南洋。(佚名)
  梵五香、清五浊,法喻青莲,应识灵机入证;
  玄六欲、得六通,道传白月,从知妙谛因心。(朱文海)
  白衣仙人,瓶中水杨柳;朱芾男子,天上石麒麟。(魏成宪)
  吉士叩坛场,彼自得意,非为享多仪而福也;
  凶人犯法律,吾岂无闻,正欲盈其恶以诛之。(佚名)
  石晋现相、吴越开基,历今九百余年,依然见岭护慈云,问莲座扬辉、何如南海;
  灵竺在中、法镜居下,每届春秋佳日,都来乞瓶倾甘露,愿杨枝遍洒、长说西湖。(吴超)
  中天竺(法净禅寺)
  法净禅寺(蒋北耿) 大雄宝殿(俞德明) 圆通殿(集赵孟頫字)
  兴慈远悲(沈定庵) 玉佛堂(朱关田)
  三竺起祥云,大慈悲广布福地,开法眼、循法手,洒甘露人间,长使众人蒙利乐;
  五峰无俗障,诸善信偕登觉岸,弘六度、安六忍,学普门功德,只凭一念好修行。(詹瀛生)
  沧海变更,檐宇再修留古意;
  斗星转换,山门重启见新颜。(刘江)
  旧联(额)集录:
  灵竺慈颜(康熙) 法净禅寺(乾隆)
  耸峙山腰,普渡人间苦厄;
  中分法界,群瞻自在慈悲。(佚名)
  我具一片婆心,抱个孩儿送汝;
  你做百般好事,留些阴骘与他。(佚名)
  我们中缔结福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
  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胡适)
  上天竺(法喜讲寺)
  上天竺法喜讲寺 晋代古刹 天王殿 威镇三洲(以上俞德明)
  观自在菩萨(汪子高) 五观堂(姜东舒) 圆通宝殿(无款)
  慈航普渡(许慰石) 圆融无碍(刘江)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姜东舒)
  山静之闲,如是因缘如是法;
  鸟鸣花放,尔时境界未时心。(刘江)
  天竺国中,满路香云登正觉;
  金容不远,峰头触目即灵山。(古联 钱法成重书)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世事岂止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高地,于人何所不容。(佚名)
  宝月昙花,三竺频开莲界;降魔护法,十字共仰金身。(佚名)
  浩大功勋,护法安僧同守正;
  聪明正直,受持结愿本无私。(佚名)
  不二为法门,历劫常留新日月;
  大千归觉海,诸天咸与护云霞。(陈世昌)
  宣梵呗,在东浙何盛哉:若灵隐、若净慈,并此鼎足而三,宝筏渡群生,怕什么苦海孽河,肯念弥陀都解脱;
  辟禅关,据西湖之胜也:比鸡园、比鹫岭,或信地形无二,幽坛忘世虑,绊不住名缰利锁,静参揭谛自逍遥。(余绍舜)
  观自在到最高峰,何处觅音声,看慧日照临,一片西湖皆净土;
  大慈悲度无量劫,来游诸士女,果迷津识破,千寻南海不扬尘。(顾竹轩撰 韩国钧书)
  是福地、是洞天,佛法无边,片叶慈航资济渡;
  有崇山、有峻岭,湖光并映,三莲雄殿聿辉煌。(姜乾)
  象鸣狮吼、感应无方,列八十四位咒将护持上竺,圆通观自在;
  月窟天根、灵光最胜,有百千万亿众生朝拜名山,解脱见如来。(张通谟撰 仲纯书)
  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千百里接踵朝山,海内更无香火比;
  佛号观音,南无时闻耳畔,亿万人同声念佛,世间毕竟善人多。(陈家干)
  人世本微尘,为甚须臾争意气;
  名山开胜境,何如此处学长生。(陈效明)
  佛从南海飞来,本法双举,白毫光里,有莫测身云,现三十二声寻声救苦;
  法播东土弥扬,权实俱存,无生盖中,显大千世界,发十二宏愿教礼度人。(释宽量撰 叶为铭书)
  疾爱贪嗔、淫佚骄奢,人欲太横流,酿成水火刀兵,自造滔天浩劫;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佛光能普照,愿祝慈悲感应,召回大地祥和。
  (佚名)
  山中鸟语花香,活泼天机,好参妙谛;
  湖上风清月白,真空景象,即是如来。(佚名)
  世路崎岖,看迷人捷足登山,争到悬崖无退步;
  佛天悲悯,愿众生回头是岸,早离苦海渡慈航。(佚名)
  从何处参透禅机,试听灵隐钟声、钱江潮信;
  愿大家解除烦恼,莫笑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李根兴)
  像留奇木、庐结名山,舍利屡放光,西子湖头西竺似;
  寺近诸天、钟闻下界,普陀遥在望,白云峰里白衣来。(钱罕)
  天竺最高峰,到此方知,不落三千世界;
  西湖大圆镜,当前即是,只余一片光明。(夏寿田撰 马祥生书)
  一心清净本无双,溥利永垂万禩;
  三竺巍峨居最上,普光明照十方。(黄渭樵)
  水鉴当民鉴,慈云作庆云。(长白三宝)
  大雄宝殿(赵朴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了如来真实义;
  四大皆空,五蕴非有,是谓般若空多心。(王正良)
  立马吴山,忆频年转战沙场,履险如夷,宝筏自天援苦海;
  还辕湘水,愿今日皈依竺国,指迷彻悟,瓣香异地拜慈云。(李世颜)
  法脉接祗园,紧依鹫岭,切莫分谁教谁律谁禅宗,但能自性自度,皆能大觉;
  应身边尘刹,普摄僧海,经彻悟无我无人无众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原海潮寺联姜东舒重书)
  般若华严参妙谛,松风云水悟禅机。
  安住诸佛菩提道,涤除炎热使清凉。
  八风飓飓吹不动,定也;五戒等等勤戒法,本欤。(以上詹瀛生)
  接天古寺浮烟树,释唯心经度众生。(徐弘道)
  山色淡随僧入院,松声静与客谈玄。(沈定庵题禅房)
  是何年初开讲寺,雨曼陀罗花,觉诸有情,从古东南多佛国;
  于兹山元号上方,向阿兰若处,观大自在,原来咫尺即西天。(王翼奇)
  定中清息无人晓,本地风光只自知。(释木鱼)
  大士留法相,禅门近儒家。(许竹楼)
  永离尘秽,毕竟清净;勤修众善,具足菩萨。(钱法成)
  一切如来同赞善,十方众生悉慰安。(沈定庵)
  大觉甚深功德海,乘香具足旃檀林。(释怡藏)
  定慧圆融,心同法界;本性无碍,道契真如。(无款)
  旧联(额)集录:
  法雨慈云(康熙)
  敕赐法喜寺宝陀飞观
  绕座法轮明宝月,盈阶甘雨散华天。(以上乾隆)
  佛亦爱临安,法象自北朝留住;
  山皆学灵鹫,洛迦从南海飞来。(张岱)
  生欢喜心,证菩提果;登清凉地,结香火缘。(佚名)
  野鹤闲云,喜到人间净土;
  镜花水月,频添此地清光。(佚名)
  救百千万劫,具大慈悲、湖山无恙;
  现三十二身,说妙功德、物我同春。(寇九山)
  苦楚历一生,想从前苦守真修、苦经焚炙,苦志、苦心,独临苦海;
  慈悲昭万古,看此日慈周无壤、慈遍寰区,慈人、慈物,普渡慈航。
  (朱量垣)
  三天竺位于灵隐寺南武林山中的天竺山。在历史上,杭州的山林岩壑一直称以“灵竺之胜”,就是指灵隐飞来峰至天竺山一带。
  天竺寺的名称来源,系以山名寺。所谓三天竺,一是上天竺法喜寺、中天竺法净寺、下天竺法镜寺的总称,二是单指距灵隐最近也是三寺中建寺最早的法镜寺(即下天竺),但三寺均祀观音菩萨。南宋时,天竺山一带几乎三步一寺、五步一庙,前踵后接(至今大都已无遗址可寻),所以又称“佛国山”。
  下天竺讲寺又名天竺寺或法镜寺,是天竺三寺院中最早的。原是慧理和尚所建灵隐寺的翻经院,建于东晋咸和五年(330),相传东晋大文豪谢灵运曾在此翻译佛经。隋朝时称南天竺寺,五代后又一度改为五百罗汉院、灵山教寺、荐福寺等,直至清康熙间定名为“敕赐法镜寺”。寺的规模原为天竺三寺之最,有“群宇二百区之称”,山门曾与灵隐寺合一,悬有白居易诗句“一山门作二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联。寺建有“药师如来坛”,系按《药师经》教仪设计而成,造型别具一格,故称“药师坛场”,为国内佛寺所独有。现在,下天竺是杭州唯一的比丘尼寺。
  据《咸淳临安志》载:“自飞来峰至(下天竺)寺后,诸岩洞皆嵌空玲珑,莹滑清润,如伏龙飞凤、如层华吐萼、如皱彀叠浪,穿幽透深不可名貌。”寺西莲花峰东麓,有记述唐朝李源与圆泽和尚三生交友传奇的“三生石”,高大峭拔,玲珑剔削。上面除篆有“三生石”三字外,还有宋、元、明等名家题字摩崖,惜已漫漶不可辨。这则故事最早见于唐宋传奇《甘泽谣·园泽》,其清节虽然离奇,但确是赞美了朋友间相待至诚、坚守信约的传统美德。原有序联:
  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贯休)
  法净寺即中天竺禅寺。相传隋开皇十七年(597),有位自称寿高千岁的印度宝掌和尚,从西土来此入定建立道场,筑寺名万寿院,故寺后山峰称中印峰,又名千岁岩。五代末,吴越王钱弘俶重修庙宇并改名崇寿院,后受宋徽宗赐名“中天竺万寿永祚禅寺”,明初改称“中天竺寺”,清乾隆间敕赐“法净寺”。尔后屡焚屡建,特别是在民国36年(1947)的一场大火,使藏宝及经文几乎损失殆尽。
  法喜寺即上天竺讲寺,也为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初名天竺看经院,南宋时称上天竺灵威观音院。传说后晋天福四年(939),有名叫道翊的和尚向当局报告:某夜忽见山有光,寻之得一巨木,携回刻观音像供奉,香火从此兴旺起来。或说吴越王钱弘俶梦见一白衣人叩求赠赐居所,因此就建了这座庙,并奉祀观音菩萨乃至今日。南宋时高宗、孝宗父子均曾亲自来寺进香。清乾隆间扩建为天竺三寺中规模最大的庙院。每年的三个观音圣诞(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杭嘉湖一带及远及江苏的善男信女皆来此朝山进香,其中又以六月十九为最盛,至夜香烛连绵直至灵隐,“天竺香市”之名就来源于此。但杭州香市除天竺外,岳庙、吴山、昭庆寺和老东岳等处的也十分有名,盛况在解放初仍存。
  天竺三座庙院至解放前虽已渐衰落,但诸多殿堂大都存在。解放初,先是作为浙江省干部学校校舍,“文革”后,又因作杭州温度表厂、压力表厂和长征塑料厂的生产厂房及省机械学校校舍,殿内神像全部荡然不存,多数殿宇也被拆除改建,上天竺原有康熙题《重修上天竺等碑》和乾隆题“法喜寺”、“法净寺”匾,也均毁弃不存。现在的三竺庙院是从1981年后,由杭州市佛教协会陆续恢复重建,1989年开放。
  据传,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追杀高宗来到杭州,听说上天竺的观音菩萨很灵验,前去朝拜后就偷偷把木雕的观音像劫去,供奉在北京附近的一所寺院里。金兵退走后,大竺寺和尚就用木头另刻一尊观音像藏在寺里的一口井中,佯言观音夜托梦说,金兀术劫走的是“假”观音,而“真身”仍在天竺寺内,并且在官府堂堂眼目下,把观音像从井中取出。这则故事既解决了观音庙里无观音的危机,还为上天竺多了个“观音井”的神话。听说藏观音像的那口井,就在今殿内的菩萨座下。
  按佛教教义,观音原名观世音又称观自在菩萨,在佛教中与大势至菩萨共侍阿弥陀如来推行教化。按《法华经》:“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即世观其声音,皆得解脱。”所以,佛教信徒呼之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在我国唐朝前所有手绘观音皆为男像,宋朝后,先是讹为女身,后又变为妙庄玉女(现日本国观音仍为男身)。浙江普陀洛迦山是世界朝拜观音菩萨的最大圣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因避讳而改名)。观音菩萨经常以不同“法象”呈现人间。如:圣观音、杨枝观音、水月观音、如意观音、白衣观音、念珠观音、白莲观音、鱼篮观音、千手观音及送子观音等多种法号的塑身,在广大寺院供奉。
  三天竺固是佛境胜地,但其山色风景更为诱人。天竺峰高455米,为西湖第一高峰。与之毗连的白云峰高417米,为西湖第二高峰,山顶常有白云缭绕,四周层峰叠浪,若翔若舞,近挹青翠,远收黛绿,俨若立体山水画卷。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的一个中秋夜,有人看见月中桂子纷纷降落此山,所以有诗人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和柳永“有三秋桂子”等诗句,都是指这则传说。山中遍植桂花树,若在秋月之夜到此,不啻身入浓郁的众香国。即使其他季节来游,亦饶有“山林洞壑泉”的独特景色。因此,在史书中记有:“三竺之胜,实不在寺宇,而在四周之山。周围数十里,岩壑幽秀,峦峰错峙,峰洞玲珑,荣拔清朗,层花累萼,皱彀叠浪,妍态怪状,不可缕陈。吾人仅仅于寺求之,亦已误矣。”
  旅游是门深奥的学问,关系到人文、历史、山川、地质、生物等许多知识与美学的修养。因此,真正懂得旅游的人,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享得其中乐趣。毛泽东有句名言:“对于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凡是来游杭州的人,若能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史和审美常识,定然更会感觉到西湖山水美的真谛。
  相传在天竺山产有质地晶莹且嵌空玲珑的观赏石,习称“天竺石”。白居易在杭州当了三年“市长”,不单依旧两袖清风,而且把积累的俸银捐留在杭州官库,却从天竺山取走了几块石头。他在诗中写道:“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无独有偶,苏东坡离杭时,也向寺僧乞讨天竺石留念。此两则轶事既说明天竺石的价值,也说明这两位是封建时代耿正如石、清廉如水的官吏,令人肃然起敬。
  位处法喜寺西北的石人岭顶上的过路凉亭中,有副以“辶”偏旁字组成的楹联,兹录之如下:
  石人亭(孔阳)
  进退迟速运迂通,远近通达逍遥过。(佚名)
  另在法喜寺的东北不远处的中印庵,也与自称寿高千岁并来自印度的宝掌和尚有关,故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与天竺诸寺一样供奉观音菩萨。因年久废败,1992年经沪杭佛教界共同修复。内有联额:
  中印古刹(沈定庵) 华藏世界(木鱼)幽冥教主(驾沧)
  慈航普渡(俞德明)
  尊极寰中,金容焕发人间仰;
  高悬祖印,王宇澄清日月明。(沈定庵)
  满眼绿水青山,无殊华藏庄严地;
  赏心奇花修竹,便是如来清净身。(潘长根)
  双桧峰
  双桧峰在上天竺白云峰北。据载,峰顶有平地如掌,可眺览、可觞咏,俗谓“负樵者至此而喜”,故又称欢喜台。又因顶上植两株桧树,故名。笔者老矣,此峰未曾登涉,故而只凭抄书纪之。
  鹤巢无顶树,蝉挂有藤枝。(毛先舒)
  浙江省佛教协会
  护国兴教(赵朴初) 观山听泉(朱关田) 觉苑(郭仲选)
  乐善亭利乐有情(刘江)慧炬常明(沈定庵)
  为善最乐(俞德明) 千岁堂(释妙善)
  千岁创名刹,万世传佳话。(刘江)
  会诸山大德僧伽,阐扬正教;
  集历代优良传统,启迪启昆。(吴立民)
  山寺月中寻桂子,鹫岭岩前访梅花。(驾沧集句)
  佛日高悬,光照世界;法轮常转,普利人天。(沈定庵)
  延寿堂(俞德明)
  庄严佛国,利乐有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刘江)
  清池皓月照禅心,翠竹黄花皆佛性。(驾沧)(以上题延寿堂)
  春夏秋冬李二鲜,红白黄绿般般好。(骆恒光)
  十万饭粒惜珍珠,五叶华光丛法宝。(佚名)(以上题斋堂)
  浙江省佛教协会在中天竺寺西,系近年新建的院舍。
  山外山庄(吟庐)
  “山外山庄”在天竺白云峰下,吴越王钱镠32世孙钱士青别业。旧时有联:
  放眼九州宽:忆当年督学西欧,保商北美,政教复考查,六载游遍全球,行箧犹存沧海记;
  寄情三竺胜:查此日听泉石上,邀月林间,湖山共凭眺,百岁外秀群嶂,吟庐舍旁白云窝。(钱士青)
  钱士青(1874-1957),名文选,光绪举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堂译文馆,在宣统间参与筹备北京南苑机场的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解放后,该处先后用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六航空学校及笔者所任教的高级航空学校校舍),是中国航空事业创始人之一。后任驻美国旧金山领事,民国初任浙江盐务稽查所长及驻英、日等国使节。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召开时,钱以英文撰写西湖轶事、传说等资料向外宾介绍。解放后任政协杭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是杭州近代大藏书家。现该庄早已不存。钱氏另有别墅在花港红栎山庄附近,称湖外湖庄,现也纳入花港公园内。(参见“湖外湖庄”条)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西湖楹聯與景典》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本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幅(处),其中包括了孤山线、北山线、西山线、南山线、湖滨线、凤凰山及之江路、吴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