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苏二公祠(白居易纪念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879
颗粒名称: 白苏二公祠(白居易纪念馆)
分类号: I269;K928.7
页数: 5
页码: 7-11
摘要: 欲共水仙共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韵分西子,柳堤边思一镜,画图亲手构;政惠杭州,梅屿上设两樽,芳醴肃容瞻。黎庶至今,思湖山俎豆双贤守;北宋时,杭人在竹阁祀白公,后附祀苏东坡及林和靖,称“三贤堂”。因白公别号香山,东坡乡籍四川眉山,林逋则隐居杭州孤山,故又称“三山祠”。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避乱江南,于苏、杭一带流亡,29岁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公所作诗篇能呼号人民疾苦。因46岁后自号东坡居士,故史称苏东坡。杭人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一堤好风光。实际上毛泽东在杭州曾先后创作了《看山》、《五云山》两首以西湖风光为主体的律诗,不过因为上述缘故,直到逝世后才被后人用来发表。
关键词: 西湖 孤山线 白苏二公祠

内容

英爽颉颃(余正)
  欲共水仙共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阮元题 李松重书)
  山水功臣(集米芾字)
  韵分西子,柳堤边思一镜,画图亲手构;
  政惠杭州,梅屿上设两樽,芳醴肃容瞻。(王漱居)
  贤达高风(周国城)
  但是人家有遗爱,曾为诗句结风流。(阮元集白居易句 张旭光重书)
  居易乐天(集释智永字)
  黎庶至今,思湖山俎豆双贤守;
  风华终古,在唐宋诗词两大家。(王翼奇)
  北宋时,杭人在竹阁祀白公,后附祀苏东坡及林和靖,称“三贤堂”。南宋时迁宝石山下,明代又迁苏堤。因白公别号香山,东坡乡籍四川眉山,林逋则隐居杭州孤山,故又称“三山祠”。清代再迁孤山。
  今白公祠原位于杭州市园文局岳庙管理处之西,祀唐朝出任杭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始建年代不详,但在《乾道临安志》中已有记述。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陕西渭南人。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避乱江南,于苏、杭一带流亡,29岁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因忤及权贵被贬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迁苏州、杭州刺史,最后授太子少保,著作总集名《白氏长庆集》。白公所作诗篇能呼号人民疾苦。唐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其间政绩卓著,兴修水利、筑堤护西湖和泄湖引水、灌溉良田,还重修六井便民汲饮。应召回京时,他又将俸禄之大部分留存杭州官库作为浚湖基金。杭人感其恩德,在湖上建白公祠非一处。又将白居易所筑之堤称“白公堤”(其位置大致在今石函路经杭州青少年宫东圣塘闸,再迤北至武林门。该堤虽已湮没不存,但可以看出,今少年宫之北的松木场地区地势低沉,每逢汛季,这里必然积水滂沦,可以想象当年若无湖堤捍卫,早成一片汪洋)。后人为弘扬白公治杭业绩,将唐代早有且经他多次吟咏的“绿杨荫里白沙堤”,改称为“白堤”。
  苏公祠原在白公祠内,祀北宋间先后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的大诗人苏东坡。
  苏东坡(1036-1101),名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因46岁后自号东坡居士,故史称苏东坡。坡翁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坛盟主和诗坛领袖,一生创作诗篇2700多首,其诗篇能一改宋初的艳冶绮靡,较多地反映市民阶层疾苦,“口快笔锐”,反映现实。所撰散文流畅自然,恣态横生,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又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及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成就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北宋四家”。
  北宋熙宁三年(1070),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东坡被贬任杭州通判,后又于元祐四年(1089)再度来杭任知州,居西湖先后共五年,所以在诗中自称“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可见他对杭州的深厚感情。苏公在杭州期间,常布衣简从出访民情,解决民间不平与疾苦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将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命于天,不能尽改”。特别是第二次他以“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的心情出守杭州时,正值西湖大旱,秋后又淫雨成灾,钱塘江水倒溢,苏公除开仓济民、出粜平价米外,还“遣吏挟医分坊治疡”,留下了他在杭州的许多故事,比如在灵隐冷泉亭所判“扇子案”,就是其中为人们习知的实例。
  要着重大书的是苏东坡在向朝廷《乞开杭州西湖状》中,既痛陈民间疾苦,又力申“西湖不可废”的五点理由。其中除第一条是官场套活外,其他四条如便利灌溉,放西湖水一寸可灌岸田1500多亩;满足民饮,免得百姓饮用咸水;充盈盐桥河水方便运输和用西湖水能酿酒增税等,都是十分切合民众实际的。尔后他在“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唱丰”诗中所称的“大堤”,即是用浚西湖泥筑就的苏堤。所以,杭州的西湖美景,与苏东坡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参见“苏东坡纪念馆”条)
  有人统计过:白公一生撰诗3000多首,其中有200来首是写杭州的;坡翁诗作中写杭州的超过300首,而以西湖为主题的竟达160首之多。可见他二人对杭州、西湖感情之深。所以,后人说:“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我以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清嘉庆三年(1798),杭嘉湖观察使秦瀛以“东坡两次宦浙,民惠甚大,妇稚莫不知之者,竞无专祠”为山,在孤山东麓白公祠附近建造了苏东坡专祠。清同治间,杭州大藏书家丁丙又集资重修,民国后又以苏祠为基础两祠并合,称“苏白二公祠”。民国16年(1927)租予国立西湖艺专作校舍,解放初改作“浙江省农业展览馆”,后为“阶级斗争展览馆”,但墙门上“苏白二公祠”字迹仍完整存在,直至上世纪80年代,重建浙江博物馆时拆除。2004年,市园文局在该祠原址之东,重建白苏二公新祠。祠内竖有17块明清碑刻,是历“文革”大灾后的幸存之物,十分珍贵(因苏公在苏堤之南已建有专祠,所以此处侧重纪念白公,又名白居易纪念馆)。旧时有联: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推出几篇新乐府;
  杭人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一堤好风光。(佚名苏州白太傅祠也有此联,仅“推出”、“杭人”及“一堤好风光”三处改为“唯有”、“苏州”及“三亩旧祠堂”。)
  两株玉蕊明朝暾,定是香山老居士;
  一盏寒泉荐秋菊,仍呼我辈不羁人。(陈曾寿集东坡句)
  明月来相照,好风与之俱。(马新贻)
  读书楼(华秋槎摹东坡笔法)横翠(汪少海)
  维先人两到公乡,怀古思贤,诗学愧承传砚训;
  有太傅一编词录,引泉荐菊,榜题应补读书堂。(张厚璟)
  昔日香山友、今与香山祀,载诵篇章,允配西湖新结社;
  生而退之状、殁而退之铭,聿传著作,派分东浙再开宗。(童谳德)
  铜琶铁板,赋大江东去;月明星稀,慨乌鹊南飞。(佚名集东坡句)
  湖上偶来留鸿爪,故乡无此好湖山。(华秋槎集东坡句)
  今日重来问鸥鹭,故乡无此好湖山。(汪少海集东坡句)
  图画香山,风流玉局;荷花世界,杨柳楼台。(佚名)
  自蛮乡、瘴海游历而还,胜地重临,凭管领六桥风月;
  与白傅、林逋先后相望,崇祠近楼,恰平分一席湖山。(德馨)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颖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忘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金安清书录黄岗苏公祠联)
  据说,有人曾问及毛泽东为何不创作有关西湖的诗词,他对身边的同志说:“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实在绝了。我不敢造次……”大有“崔灏题诗在上头”的谦逊姿态。这故事一则说明东坡对西湖的描写无人追比,二也表示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对白苏二公的钦敬诚服。实际上毛泽东在杭州曾先后创作了《看山》、《五云山》两首以西湖风光为主体的律诗,不过因为上述缘故,直到逝世后才被后人用来发表。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西湖楹聯與景典》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本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幅(处),其中包括了孤山线、北山线、西山线、南山线、湖滨线、凤凰山及之江路、吴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