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西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报纸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872
颗粒名称: 我爱西湖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自 序)
  当《西湖楹联与景典》出版之际,谨以极度的挚诚感谢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终身教授毛昭晰先生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杭州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先生,分别为本书撰写序言与翰题书名,使这册原本平白无奇的书,顿时增添了耀眼光采。
  但是,我心里明白,能承蒙两位山斗的抬爱和赏识,无非是他们对一名卸甲老兵“老有所学”的鼓励而不表明其他。 益发感人的是年届杖朝耄耋且有严重眼疾的毛老先生,在病床上以衰微视力审读书稿时,还在50 余处用铅笔作批示或作记号,提示我在这些地方必须重作考证或是审慎修改。这种饱学广闻、宏达畅识又极度认真且海人不倦的殷殷之心,着实令人钦敬而铭感不忘。
  《西湖楹联与景典》全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 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 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 幅(处)。 因此,这本书应是从各方抄录所得(凡所抄原字字迹不清楚- 概以“□”或“( )”代替),称不上什么“著作”,至多是在誊抄过程中凭个人见解而有所取舍罢了。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前后竟耗费了整整十余年岁月,个中除了许多新联要靠跋涉至现场所得外,其中又在三年中住院四次动了两次大手术,这也是造成拖沓的重要因素。
  郭沫若先生说过:“由来胜迹流传久,半是存真半是猜。”所以,若要认真考证景点的历史由来,本非易事,何况湖上有许多景迹已经在历史变化中堙圮不存。 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就“历史”和“文化”这两个词的含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合二为一来理解,但就其内涵实质而言,毕竟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因而来不得半点虚假,不像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只要逻辑上立住脚,可以怎么想就怎么讲。
  试以雷峰塔的来历与命名为例。 关于塔的来历,如果真如小说中所讲,是法海用来镇压白娘子的,人们也就不会追究根源了。 问题是在史书中有钱弘俶为“迎奉佛螺发髻”或是“庆贺爱妃黄氏喜得贵子”而建造的说法。 尤其是后者,由于诸书说法不一,由此产生了宝塔有“皇妃”、“王妃”及“黄妃”等多种名称。所谓“皇妃”与“王妃”,是地位身份的标志,不可能一个人兼得,何况钱弘俶自己也仅仅是个“吴越王”。 “王”与“黄”是姓氏,怎么可能一个女人有两个姓? 西湖上类似这样的例子不少,而且都见诸文字,有的还出现在史志甚至遗留在文物上,因此必须化时间核实了。
  至于我为什么要化大力气来“抄编”这本书,说来也很简单。
  第一,我爱西湖。 我的老家与出生地都不是杭州,但是早在欢庆抗战胜利的爆竹声中,就来到西湖边住下,后来又随长辈定居在孤山西麓。所以,自己即使称不上是个“杭州佬”,算个“老杭州”则是不为过了。我目睹湖光山色的清丽毓秀,觉得做个杭州人实在太惬意了。 入伍之后有机会到过许多地方,深切感受到自己能生活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中的幸福,但是能像“步步有景、景景有典”的西湖这样的地方,又觉得实在是太少了。
  什么是“典”,典就是历史掌故。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杭州的许多古迹已在历史变迁中被毁损,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也由于一次次浩劫或随着老辈人的谢世而销声匿迹。 说白了,现在要找一本能全面且较正确介绍西湖文化历史的书籍已十分不易(特别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后出版的,即使是出自权威学者笔下,也多有讹误),从而西湖文化出现了断层。所以,我最大的愿望是要让“伢儿们”晓得点西湖和杭州的“老底子”。
  第二,楹联是全世界唯我中华独有的文化奇葩。 从格律诗中派生“独立”的楹联,是汉文字、汉文学、汉文化所特有,且具多种“特殊功能”的瑰宝。 在名胜古迹悬挂,使得游人能对此处佳境的历史由来、风光特色有个提纲絜领的了解(匾额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外,还能借景喻情地从中悟出些社会现象中蕴含的哲理。 比如:“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和“春水绿浮珠一颗,夕阳红湿地三弓”联是描写湖上风光的,“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和“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联,是对历史事件与社会现象的褒贬,而“飞瀑渟泉,迹在名山偏耐冷;巨雷纵壑,心如止水总无惊”及“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联,则是希望游人从观景中悟出些人生哲理来。
  鉴于湖上古联许多已经不存,新中国成立后,西湖楹联也只是在上世纪80 年代才出版“选集”。直至本世纪初,虽有专集问世,但又由于几经传抄,文字讹误甚多。 近年来,园文部门敦请名家创作了许多新联和重书了不少旧联悬于景点,不知出于什么缘由,有个别处竟连出处也搞错了,至于重书联更是讹误堑频,如风雨亭中联上的“碧血常开胜利花”句,显然曲解了作者本意,而新悬于断桥边的“断桥桥不断,残雪雪已残”联写成“残雪雪未残”,则是连对仗与出典也弄偏差了。
  “对对子”在我小辰光是一种“游戏”,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日渐陌生,楹联创作和书写更成为少数人的“专业”。 因此要积极设法,务求延长这朵奇葩的生命。 不久前,从媒体得知,某名人对政府挽救濒临危灭文化遗产的举动很不以为然,他说:任何事物与人的生命一样,都有个“新生、发展、消亡”规律,意思是对诸多即将消亡的历史文化菁华,是用不着化大力气去抢救的。 说明他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价值了解得太少了,可悲可叹!因此,在这本书中,楹联的篇幅占据了一半,其目的是为普及、拯救这个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第三,西湖文化的核心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古时有位诗人说过:“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所以,凡是来过西湖的人,无不去瞻仰岳飞、于谦等诸多民族英雄。 大约在“文革”前夕,有位大人物在湖上逛够了之后,写了首《满江红·杭州感事》词,其中有“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羞污半面妆”的句子。 不久,西湖上掀起了大规模号称“破旧立新”的平坟运动,成为杭州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我们不禁要问:埋葬在西湖周边并令杭州人引以为荣的诸如岳飞、陈文龙、洪皓、于谦、张苍水直至辛亥先烈,谁是“妖骸”?
  于是,我又联想到人们称西湖为“西子湖”的原委了。 本来,坡翁诗中“若把西湖比西子”,是赞西湖如同西子般的美丽。 西子就是传说中的古代美女西施,她为了祖国的复兴,甘愿抛却父母、远离故乡,甚至舍弃爱情,从越国到吴国,最后为复兴越国而无偿地贡献了全部青春。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 所以,我以为西施与岳飞等英雄一样值得人们崇敬。 因为西施是史前500 年的历史人物。所以,称西湖为西子湖的深邃含义,是表示薪火相传,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最后,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先后得到原浙江省文化厅文声副厅长、“杭州文史丛编”主编王其煌先生、原杭州市档案局阮道舟局长和浙江旅游学院旅行社管理系张建融主任等学者的赏识和鼓励。 连同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和地方志部、西湖博物馆和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及岳庙管理处、钱江管理处与凤凰山管理处同志给予的方便与支持,一并致以由衷的谢忱。 另外,还有以杭州市古典建筑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原杭州下城区房管局斯保焕局长与原杭州大学历史系孙如琦副教授、江西医学院赵子余教授和空军军校部原教研室副主任周嵩麟教授等老同学、老战友们“怂恿”般的关心,都表示发自肺腑的申谢。但是,我自知学问浅薄难孚众望,倘若因出现差谬而误导读者,则以虔诚、惭怍且惴惶之心,恳请予以批评、指教。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西湖楹聯與景典》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本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幅(处),其中包括了孤山线、北山线、西山线、南山线、湖滨线、凤凰山及之江路、吴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