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79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4
页码: 153-156
摘要: 1956年,新市镇南坝大队第一座电力排灌机埠建成,这是德清县农业用电的开始。1961~1963年全县共建成排灌机埠303座,安装配电变压器282台,为农村配电网的形成,打下物质基础。部分公社大队所在地开始装设单相照明线路,机埠就近的生产队也开始拉线照明。农村触电死亡事故明显增多,1972年共发生触电死亡事故23起,为历年之最。1985年德清县农电管理总站建立,有计划按统一标准改造建设农村用电合格村,重点改造农村低压线路与接户装置。重新制订德清县农村用电“标准村、合格村”建设验收标准,对80年代已整修线路设施重新认定,并把重点转移到尚未经过改造的用电村上。1993年正式授牌,德清县成为全省第八个大电网供电的农村电气化县。
关键词: 农村 电气化县建设 德清县

内容

1956年,新市镇南坝大队第一座电力排灌机埠建成,这是德清县农业用电的开始。1961~1963年全县共建成排灌机埠303座,安装配电变压器282台,为农村配电网的形成,打下物质基础。部分公社大队所在地开始装设单相照明线路,机埠就近的生产队也开始拉线照明。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供电部门的管理视为“管卡压”而废置,大多数生产队使用废旧铝线、拆股线、塑料线甚至铁丝用作架空线。电杆大多用毛竹、松木代替,有的甚至用小竹、借活树当电杆,从就近机埠接来电源,布开低压电网,供农户照明。至1970年初,全县农村已形成低压架空线路1190千米,其中,极不安全低压线路(三级)800千米。由于低压线路质量太差,倒杆断线经常发生。农村触电死亡事故明显增多,1972年共发生触电死亡事故23起,为历年之最。1975年始各乡镇配备电力专管员。
  80年代初,各公社电管站相继成立,农村用电管理得到加强。同时,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农村开始随电费额征收10%维修管理费,农村低压线路和用电设备开始有序进行整修和改造。1985年德清县农电管理总站建立,有计划按统一标准改造建设农村用电合格村,重点改造农村低压线路与接户装置。至1990年共完成183个村改造,投入资金560万元,整改和新架低压线路1844千米,占全县农村低压线路35%。
  二、电气化县建设
  1991~1992年,围绕电气化县建设开展工作。重新制订德清县农村用电“标准村、合格村”建设验收标准,对80年代已整修线路设施重新认定,并把重点转移到尚未经过改造的用电村上。县供电局专门成立农村电气化低压电网工作组,分管农电局长兼任组长,1991年3月,县农电总站制订《农村用电标准合格村装置规范》,并在城关乡大友村为建设标准村样板,组织全县各乡(镇)电管站现场观摩,同年又举办2期施工工艺培训班,有施工负责人104人·次参加培训。
  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使农村低压电网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到1992年11月全县已建设用电标准合格村124个(其中标准村52个),占全县总用电村41.4%。同时改造农村配电房36座,新建配电房280座,整改农户用电设施33903户,建成8米水泥电杆、截面25毫米2导线为主体的农村低压线路3155.56千米,总共投入整改资金1593.67万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476.5万元。为实现农村电气化县打下坚实的基础。
  1992年12月通过省计经委,省市电力局现场验收(见图5-4)。1993年正式授牌,德清县成为全省第八个大电网供电的农村电气化县。
  验收以后,县供电局和农电总站继续抓好农村标准合格村建设不停步,坚持标准不变、速度不减,又有95个用电村建成标准合格村,至1997年末全县建设标准合格村219个,占全县总用电村73.24%。共投入资金4206.27万元,其中,维修金拨付3309.37万元,村户自筹896.90万元,徐家庄11个用电村,均为用电合格村。该镇成为德清县第一个达到农村用电合格村的镇。
  至1997年末,尚有80个村未经改造,占26.76%,尚需继续努力,准备用最短时间,全部建成标准合格村。

知识出处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中国电力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1918~1997年德清县电力工业的发展情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记载德清县电力工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