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电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76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电建设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7
页码: 135-141
摘要: 1961年3月德清县成立电力建设委员会,张克副县长兼任主任委员,并从县级机关抽调43名工作人员,其中科局长5名,下设办公室、专管电力建设事宜。1962年,德清县水利局改称县水利电力局。县电力公司从县工业交通局划归县水利电力局领导。1961年7月,良诸到德清35千伏木杆输电线路19.1千米架通,德清变电所建成通电,主变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翌年,又架通石门至新市35千伏输电线路16.45千米,新市变电所建成投运。1963年为使德清变电所电源可靠,又从半山发电厂新架设至德清变电所,35千伏水泥杆输电线路24.8千米。以后德清、新市2座变电所多次增加主变压器容量,同时建成后输变电设备产权移交县电力公司管理。
关键词: 农电建设 农网发展 德清县

内容

1961年3月德清县成立电力建设委员会,张克副县长兼任主任委员,并从县级机关抽调43名工作人员,其中科局长5名,下设办公室、专管电力建设事宜。1962年,德清县水利局改称县水利电力局。县电力公司从县工业交通局划归县水利电力局领导。
  1961年7月,良诸到德清35千伏木杆输电线路19.1千米架通,德清变电所建成通电,主变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翌年,又架通石门至新市35千伏输电线路16.45千米,新市变电所建成投运。1963年为使德清变电所电源可靠,又从半山发电厂新架设至德清变电所,35千伏水泥杆输电线路24.8千米。以后德清、新市2座变电所多次增加主变压器容量,同时建成后输变电设备产权移交县电力公司管理。进入80年代,新建勾里、干山、三合3座35千伏农村变电所,90年代又新建庾村、雷甸、钟管3座35千伏变电所。
  1997年末,全县农电网络中,有35千伏、10千伏和380/220伏3个电压等级供电,7座35千伏变电所分布全县各用电负荷中心,10千伏线路布局于全县各乡镇村机埠,380伏线路分布于各田头,220伏电源分布到各个自然村,送到农户家中。
  二、电力排灌
  1.建设发展阶段
  1955年新市电厂架设830米2.3千伏输电线路,在高林乡南坝建起全县第一座电力排灌机埠、安装电动机2台,容量22千瓦(经常使用1台),排灌面积30万米2。1960年末,雷甸公社大同大队建起马家桥机埠,利用塘栖至武林头丝厂的10千伏线路,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1台,安装电动机3台,总容量30千瓦,受益农田346.3万米2。1961年德清变电所通电以后,先在城关、雷甸、干山、二都等公社进行首批电力排灌机埠建设,共26座,安装变压器34台,共840千伏·安,安装电动机60台,总容量650千瓦,受益农田2271.1万米2。接着新建第二批电灌机埠,重点放在东苕溪导流港以西的易洪地区、二都、三合、上柏、秋山、龙山、千秋等公社。中部地区有城关、下舍、洛舍、戈亭、钟管及东部地区,共建275座。截止到1963年底,全县共建机埠303座;架设10千伏线路399千米;380伏线路19.3千米;安装变压器282台,总容量13450千伏·安;安装电动机553台,总容量9413千瓦,受益农田16543.4万米2。总投资达737.19万元,亩均投资30元,全县基本实现农田排灌电气化。
  电力排灌建设正值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施工条件十分艰难,工人们仍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排除种种困难,获得建设发展阶段的胜利。
  增容补点阶段,德清县电灌办公室于1964年撤销,日常工作转入水利电力局负责。这个阶段主要搞增容补点,由于建设发展阶段,片面求快,致使某些方面考虑不周,如灌区划分过大,机埠选址不当,容量配置不合理,出现能排不能灌等现象。为此在60年代中后期进行灌区调整,增设机埠或增大容量。前后全县共增加补点电力机埠85处,增设变压器106台,增大供电容量7795千伏·安。截止到1970年共建机埠388座,装机1278台,共13900千瓦,变压器388台,共21245千伏·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田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
  2.调整配套阶段
  70年代根据上级指示,农田水利建设,要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进行平整土地,搞园田化建设,做到既能排灌,又能降低地下水位,并按三天降雨300毫米不受涝的要求,按照每千瓦动力排灌农田3.33万米2的标准,变压器按电动机的比例2∶1配置,进行重新配套,全县又增补机埠320处,增设变压器235台,增大容量5840千伏·安。
  至80年代末电力排灌基本定型,全县共有电力排灌机埠1008处,装置电动机1441台,总容量21243千瓦,配置变压器715台,总容量32475千伏·安。受益面积调整为16336.98万米2。进入90年代略有调整,1997年底全县有电力排灌机埠1187处,装置电动机1631台,容量22530千瓦,配电变压器966台,容量56930千伏·安,受益田亩面积仍为16336.98万米2。1997年农业排灌用电量(含农副加工和脱粒)3135.17万千瓦·时,占农村用电总量的10%。实现电力排灌以来,先后战胜1961年26号台风、1962年14号以及1988年的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夺取农业丰收。1967年、1978年出现严重旱情,小河干枯,大河见底,持续高温,有76座机埠因取水困难,而临时拆迁,实现灌水保秋,达到旱年不减产的目的,这些灾年,如果没有电力排灌机埠,就难免酿成大灾年。
  。
  三、排涝站
  德清县东苕溪导流港以西,104国道以东,历来属于易洪易涝地区,尤其是导流港开阔工程后,东苕溪水系由导流港北泄太湖,导流港西岸的低洼地区,由于水位抬高,超过圩区承受力,常滞洪成灾,造成农业严重损失。报经省水利厅批准,1962年在导流西岸建成新民桥、五闸、塘泾(见图5-1)、新斗门4座大型排涝站。以后相继建成城西、洋口、狮山等一批排涝站,实行二级翻水。此后在圩区整治中、新建城南、茅山、洛舍、大世圩、东西畈、梅林等排涝站。1997年27座排涝站共安装变压器27台,容量为10765千伏·安。以增强排涝能力,确保农田旱涝保收,实现稳产高产。

知识出处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中国电力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1918~1997年德清县电力工业的发展情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记载德清县电力工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