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线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72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线损
分类号: TM726
页数: 3
页码: 95-97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德清县的地方电厂对用户供电,其线损由各电厂自行管理,由于厂小,用户也少,供电量不大,而且实行包灯制,加上设备简陋,管理薄弱,线损均在15%左右。因电网初建,各项管理基础较薄弱,线损率仍较高,当年总供电量174万千瓦·时,线损电量达27万千瓦·时,线损率为15.52%。1963年德清县划为部属企业后,逐步对原有线路进行改造,并建立起正常的供电秩序,线损率有所下降,1965年为11.13%。“文化大革命”期间,刚建立不久的供电秩序受到冲击,线损一直徘徊在14%左右,其中1967年线损率高达19.81%。采取以上措施后,线损率明显下降,从1978年开始进入10%以内。
关键词: 线损 德清县 电力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德清县的地方电厂对用户供电,其线损由各电厂自行管理,由于厂小,用户也少,供电量不大,而且实行包灯制,加上设备简陋,管理薄弱,线损均在15%左右。
  1961年接通大电网以后,线损工作由县电力公司统一管理和核算。因电网初建,各项管理基础较薄弱,线损率仍较高,当年总供电量174万千瓦·时,线损电量达27万千瓦·时,线损率为15.52%。1963年德清县划为部属企业后,逐步对原有线路进行改造,并建立起正常的供电秩序,线损率有所下降,1965年为11.13%。
  “文化大革命”期间,刚建立不久的供电秩序受到冲击,线损一直徘徊在14%左右,其中1967年线损率高达19.8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供电企业开始恢复正常的供电生产秩序和用电管理秩序。1978年全县供电量达到7445万千瓦·时,线损率下降到9.54%。
  80年代为加强线损工作管理,县电力公司(供电局)成立了线损管理小组,针对薄弱环节,不断改进降损措施,使线损指标稳中有降,1985年降到6.15%。80年代后期,乡村企业大规模发展,供电量上升很快,电网结构与实际用电不相适应,造成线损率回升,均在8%以上。进入90年代,重点放在35千伏变电所合理布点上,线损指标纳入各级考核范围,实行按月计算,按季度考核,年终评比收到良好的效果。1996年德清县供电局被湖州电力局评为降损节电先进集体(见图3-4)。
  二、降损措施
  降损措施分为降低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两类,生产技术股与调度室负责技术线损,用电股与农电股负责管理线损。
  “文化大革命”后,努力降低技术线损,加强电网技术改造,重视35千伏变电所的合理布点,缩短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换粗导线改善线路质量,合理调度负荷,推广使用低能耗变压器,效果显著。
  用户管理线损重点开展营业普查,安装归口表,推广使用计量柜,查配电盘和表计接线,严格执行用电监察,查处违章窃电,有效地控制了偷漏电现象。
  具体有以下5项工作:一是把各变电所主变压器,全部改为低损耗变压器;二是各变电所合理配置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三是推行安装归口表箱12647只,计量柜2010台;四是对10千伏线路实行分线核算线损,凡是大于10%的线路单独列出重点治理;五是在1997年国家以打击盗窃电能、破坏电力设施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追回电量214515千瓦·时。采取以上措施后,线损率明显下降,从1978年开始进入10%以内。1990年为7.58%,到1997年降为4.99%,下降2.59个百分点,较好地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知识出处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中国电力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1918~1997年德清县电力工业的发展情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记载德清县电力工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