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供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71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供电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18
页码: 83-100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和50 年代,各地方电厂分散德清、武康两县四镇,供电业务均按各自的规章制度。 1961 ~1962 年,35 千伏德清、新市变电所相继建成投运,新安江、杭州电网的电能输入县境。 1961 年9 月德清县供电所成立,接着大力进行以农田排灌为主体的全县供电网络建设,供电范围遍及全县25 个乡镇(除南路公社未通电), 1962 年供电量617 万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3650千瓦。
关键词: 德清县 供电 调度管理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和50年代,各地方电厂分散德清、武康两县四镇,供电业务均按各自的规章制度。1961~1962年,35千伏德清、新市变电所相继建成投运,新安江、杭州电网的电能输入县境。1961年9月德清县供电所成立,接着大力进行以农田排灌为主体的全县供电网络建设,供电范围遍及全县25个乡镇(除南路公社未通电),1962年供电量617万千瓦·时,供电最高负荷3650千瓦。
  1963年3月德清县电力公司划归部属企业,供电工作纳入大电网系统管理,建立正常的供电秩序,设专职调度员、安全员,配备变电和线路技术人员,建立运行、检修工作制度。根据安全、经济、多供、少损的方针,努力做好供电工作。1965年供电量为1240万千瓦·时,最高负荷3950千瓦,实现利润15.8万元,线损率降至11.13%。
  70年代开始,乡村企业逐步兴起,电力建设滞后,电网常低频率,低电压运行,被迫紧急压负荷、拉闸停电。改革开放以来,德清电力公司通过企业整顿,加强企业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供电秩序趋向正常。电网建设步伐加快,80年代先后新建110千伏德清、新市两座变电所。1990年全县供电量26174万千瓦·时,最高负荷44500千瓦。线损率为7.58%。
  进入90年代,随着220千伏莫梁变电所建成投运,德清县电网建设逐步完善,企业管理进一步深化,提高供电安全、经济运行水平。1997年供电量52101万千瓦·时,比1990年翻了一番,最高负荷82300千瓦,负荷率86.6%,线路损失率降为4.99%,电网的主要设备完好率达100%。各变电所10千伏出线电压稳定在10.9~9.8千伏之间,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要求。
  第一节 电力调度
  一、调度管理
  1961年35千伏德清变电所建成投运后,始有电力调度职能。当时调度由生产技术负责人沈悦晞兼任,1964年起设专职调度员1人,装置外线电话1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撤并机构,调度职能并入35千伏德清变电所,由当班人员兼任。新市地区10千伏馈线倒闸操作,委托新市电管站(现供电所前身)发布停、复役操作命令。事隔不久又单独设置专职调度员1人,1972年调度职能仍并入35千伏德清变电所由当班人员兼任。
  1977年5月20日德清县电力公司调度室成立,配备调度员施建强1人。调度管辖范围为35千伏德清变电所、新市变电所和武康变电所、对河口电厂变电所、武康化肥厂变电所、獐山石矿变电所等。县调管辖设备包括:主变压器10千伏断路器以下设备的停、复役操作及事故处理;主变压器及以上35千伏开关设备,属嘉兴供电局调度所管辖。考虑到通信不便,主变压器拉空载授权县调度室。翌年增配调度员1人,实行两班制值班。1979年调度室迁至朝东办公楼三楼(见图3-1),设施有所改善,调度员增至3人,以适应110千伏德清变电所建成投运。80年代相继新增35千伏勾里、干山、三合3座变电所和110千伏新市变电所。1988年调度室搬迁局办公大楼二楼,调度员增至4人。
  1990年开始,区调将35千伏设备调度权下放,德清县电网内的35千伏线路、35千伏变电所全部设备,县内小水、火电厂35千伏直供用户变电所,均为德清县调度室管辖。调度范围从早期的10千伏设备,增加到目前的110千伏变电所3座、35千伏变电所7座、用户变电所22座、热电厂5座,还有220千伏莫梁变电所35千伏出线3回。调度员配至6人。
  二、运行方式
  60年代35千伏德清、新市变电所相继建成投运,德清变电所由半山发电厂35千伏半德3537线供电,新市变电所由110千伏石门变电所35千伏新市323线供电,武康变电所(简易)由35千伏德化347线供电。德清变电所与新市变电所由10千伏德东103线环通,德清变电所与武康变电所由10千伏秋山107线环通。形成60~70年代的电网运行方式。
  1980年110千伏德清变电所建成投运,半山发电厂至110千伏石门变电所原半嘉1188线开口进德清变电所,再从梅溪发电厂出一回110千伏梅德1155线至德清变电所。80年代35千伏勾里、干山、三合变电所相继建成投运,1989年110千伏新市变电所建成投产。进入90年代又先后有35千伏庾村、雷甸、钟管变电所建成投运,尤其是220千伏莫梁变电所建成,不仅为武康变电所升压110千伏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德清县提供了充足的电源。
  1982年新建35千伏勾里变电所,正常运行方式时,由110千伏德清变电所的德勾401线供电,35千伏新勾425线上35千伏新市变电所35千伏母线。35千伏新市323线停电检修时,可由35千伏新勾425线供新市变电所电源。
  1986年35千伏干山402线建成,供35千伏干山变电所电源。1987年35千伏三合变电所投运,由原来的35千伏良德3536线开口进三合变电所,德清侧命名为35千伏三合404线,为三合变电所主电源,良渚侧为35千伏湘溪3536线,作备用,后移交余杭供电局。
  1989年110千伏新市变电所投运,110千伏石德1189线开口进新市变电所110千伏母线。
  1990年35千伏庾村变电所建成投运,电源由35千伏跨塘405线延伸,1994年改接110千伏武康变电所35千伏出线。
  1991年湖州电力局架设菱湖变电所至新市变电所110千伏菱新1155线,德清电网与湖州市电网110千伏环网运行。
  1992年35千伏雷甸变电所建成投产,由德清变电所35千伏德雷406线供电。同年湖州电力局在德清县建成220千伏莫梁变电所,使德清电网日益完善。1996年110千伏武康变电所正式升压110千伏运行。正常运行方式:220千伏莫梁变电所供110千伏德清、新市、武康变电所。这3座110千伏变电所分别供其他35千伏变电所,此外莫梁变电所还有35千伏出线直供35千伏干山、钟管变电所。220千伏莫梁变电所与110千伏德清、新市、武康变电所35千伏部分,可环网运行,使供电可靠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截止到1997年德清电网已经形成110千伏电压等级为框架,35千伏为网络环通,10千伏分布全县21个乡镇的电网结构。
  三、继电保护装置
  60年代德清电网的继电保护,全部采用国产电磁型直流保护装置,35千伏德清、新市变电所的主变压器采用电流速断、重瓦斯为主保护,过电流为后备保护,过负荷和主变压器超温为信号保护。10千伏线路采用限时速断、过电流保护及自动重合闸装置。由嘉兴供电局调度所负责整定计算,由嘉兴供电局检修队负责安装调试。
  1980年110千伏德清变电所投运,主变压器采用纵联差动、重瓦斯等为主保护。1992年35千伏雷甸小型化变电所建成,该变电所采用集成电路保护,既节约投资,又使保护反应更加灵敏可靠,标志着德清电网继电保护向高科技迈进,使继电保护从电磁型向微机型保护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自从1980年110千伏德清变电所投运后,县供电局调度管辖的35千伏线路、35千伏变电所主变压器,均由县供电局生产技术股进行整定计算。从1983年开始,移交调度室负责整定计算至今。
  四、通信设施
  60年代初,经德清县邮电局同意,德清至新市租杆架线,装有直通电话,不久,因线路腐蚀而停用。1980年以前县调度与区调度、省调度及所属变电所、电管站的联系,仅靠外线电话。1980年4月110千伏德清变电所建成投产,开始装有电力系统内部通信设备。当时110千伏德清变电所安装1台20门小总机,型号DT-20。架设一条20对音频电缆至县供电局调度室,长1千米,通过110千伏半德1188线C相,作为电力载波通道,安装2J-3型载波机,开通了110千伏德清变电所、德清县调度与省局调度之间的通信。通过110千伏石德1189线C相,110千伏石门变电所桥路至110千伏嘉兴变电所,安装2J-3型载波机,开通了110千伏德清变电所、德清县调度与嘉兴区调度之间的通信。此后,凡35千伏变电所建设,均考虑电力载波通信装置。1984年湖州电力局成立,及时开通了德清县调度与湖州电力局调度的载波通信。
  1984年又以无线电台组成无线通信网络,用于调度室与各变电所及施工、检修现场的通信联络。1992年安装投运1台80门行政交换机。
  1997年止,全县供电系统共开通载波电路14条,有载波机27台、总机4台、音频电缆4条、无线扩频电台4台。除了通话,还为调度自动化提供了远动数据通道。
  第二节 供电质量
  一、电压
  德清县电网现行电压等级分4种,低压为220/380伏,高压为10千伏、35千伏、110千伏3种。最初民国7年(1918年)新市仁记电灯公司创建时电压为直流220伏。民国12年(1923年)德清电灯公司安装交流发电机电压为220伏。新中国成立后,武康人民永安电厂首次安装三相交流发电机,电压220/380伏。1952年重建德清电厂,电压为220/380伏。
  1955年新市到南坝机埠,通过变压器升高为23千伏送电。1956年武康人民永安电厂将电压升高为2.3千伏送电至三桥埠。1958年德清电厂供附近农村照明用电,也用过2.3千伏电压送电。
  1959年德清引接余杭塘栖10千伏电压。1961年35千伏德清变电所建设,引入余杭良渚35千伏电压。60~70年代,35千伏及10千伏电压已成为德清县电网的主要电压等级,220/380伏电压为全县用电电压等级。
  1980年德清县第一座110千伏德清变电所投运,主电源由梅溪电厂的110千伏电压输送。
  在各变电所安装和使用的直流110伏电压,为变电所保护动作、断路器合闸和中央信号、事故照明之电源。以蓄电池组为电源,以整流及浮充电机为原动力。
  德清县除以上几种电压外,还有220千伏莫梁变电所和路过县境的500千伏繁瓶线、瓶斗线。属于超高压。对河口电厂和部分热电厂,其发电机的一次电压为6.3千伏,均需升压为10千伏或35千伏,并入大电网。
  德清县供电电压60~70年代普遍较低,曾在35千伏德清变电所安装35千伏CY1-20-1电容器78台计1560千乏进行补偿。各变电所安装一定数量的并联电容器,3座110千伏变电所共安装24300千乏,7座35千伏变电所共安装15600千乏。重视各变电所的出口电压,及时调整主变压器的分节开关。35千伏输电线路和10千伏配电线路重点换粗导线,增加供电能力,提高供电质量。
  90年代以来,供电电压日趋稳定,1997年各变电所的母线电压为11千伏至9.7千伏之间,符合要求。
  二、频率
  新中国成立以前,地方电厂发电期间,主要供照明电,动力电几乎没有,所以对频率无要求。随着德清县系统电网的建立和完善,频率逐步引起重视。为稳定频率,提倡均衡用电,实行计划用电,合理调度负荷。德清县所属变电所,目前均安装频率表,供抄录数据,积累资料。
  三、供电可靠率
  供电可靠率目前成了供电部门的主要指标之一,供电可靠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供电企业的供电质量和管理水平。从1988年开始,为提高供电部门的信誉,认真落实“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供电宗旨,特将供电可靠率提高到供电企业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县供电局采取多种措施,计划用电与设备检修相结合,压缩临修停电。加强计划检修,规定35千伏设备检修提前一星期申请,10千伏设备检修,如大面积停电要提前3天申请,尽量减少停电时间,有效地控制无计划停电的现象。
  进入90年代,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列入考核范围。供电企业加大力度,进行电网改造,特别是城网改造力度前所未有,从主干线到分支线,从高压到低压,直至低压进户线都进行了大整修。尽量减少停电次数,减少停电时间,供电可靠率由不到92%,提高至1997年底的99.6%,不仅为德清县工农业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为供电企业本身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质量管理
  供电部门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加强运行管理,确保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同时注重合理加装无功补偿装置,及时调节变压器分接头位置,稳定电压,提高功率因数,以达到经济运行的目的。1991年德清县供电局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见图3-2)。
  图3-21991年德清县供电局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
  从1997年德清县电网3座110千伏变电所、7座35千伏变电所的运行状况分析,主变压器容量、受电电量、无功装置,均配置适当,电压和功率因数符合要求。
  第三节 运行
  一、变电运行
  德清县变电运行工作,从1961年全县第一座35千伏德清变电所投运开始。当时主要变电技术骨干集中于德清变电所,并由县电力公司生产技术负责人直接管理,执行变电所三班制值班,配备值班人员7名。1963年德清县电力公司划归嘉兴供电局领导,运行工作由嘉兴供电局指导,开始按系统正规化管理,使变电运行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值班人员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运行记录和操作制度、设备巡视制度等相继建立。
  獐山轧石厂、武康化肥厂35千伏用户变电所先后投运,供电部门为确保安全运行,对2家用户变电所的值班人员进行技术操作培训,开展技术问答,贯彻部颁《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以执行“二票三制”(操作票、工作票;交接班制度、设备巡逻检查制度、设备缺陷管理制度)为中心的运行管理制度,提高用户变电所安全运行水平。
  “文化大革命”开始,变电所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被当作“管、卡、压”,一度受到冲击而放松。70年代后期,加强变电运行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华东电业管理局规定的倒闸操作“六要十二步”(一要有使用操作人和监护人;二要有现场一、二次设备明确标志;三要有与现场设备和运动方式相符的一次接线模拟图;四要有合格的操作票和确切的调度命令;五要有统一确切的操作术语;六要有合格的操作工器具。第一步接受调度发操作任务的预令;第二步操作人填写操作票;第三步审票人审核操作票,第四步操作人,监护人相互考问,第五步调度发布正式操作命令,第六步监护人逐项唱票,第七步操作人复诵并核对设备,第八步操作人操作并逐项钩销,第九步检查设备并使模拟图与设备状态一致,第十步向调度汇报操作完毕;第十一步做好记录和签销操作票;第十二步复查评估),重新整顿规章制度。1980年110千伏德清变电所的建成投运后,于1985年根据需要建立变电工区,加强运行管理。重新修订各变电所的现场运行规程、操作规程,各变电所典型操作票汇编成册。结合经济责任制,对变电所的设备完好率、继电保护动作正确率、“二票”(操作票、工作票)合格率、无功补偿设备投运率、劳动出勤率等指标,与经济责任制挂钩考核。
  90年代以来德清县各变电所均实行两班制值班,遇抗洪排涝、系统负荷监测等特殊情况,实行三班制值班。
  用户变电所根据生产班次值班。排涝站开机时实行三班制值班,其余时间留守专人保卫值班。变电所的当值人员的主要职责监视仪表,巡视检查运行设备有无异常情况,按时抄录仪表的运行数据,正确进行倒闸操作,及时正确处理设备故障和事故,完整地记载变电所的运行情况,同时做好保卫和清洁卫生工作。
  运行人员的技术培训,坚持以岗位培训为主。除省、市电力局统一组织技术培训外,县局生产技术、安全监察等部门不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开展技术问答。新工人上岗先跟班实习,考试合格后,方可单独值班。至1997年底全县3座110千伏变电所、7座35千伏变电所,共有值班人员43人,运行工区管理人员3人。
  110千伏变电所参加市局统一组织的安全竞赛和对口检查。为防误操作和小动物事故,新装和改装防误装置,对开关室、主控室做好电缆沟堵塞工作。配备必要消防设备,对电缆进行防火保护处理。坚持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活动,每季开展一次反事故演习。
  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无人值班。1996年完成德清、新市、武康3座110千伏变电所“二遥”(遥测、遥信)改造,1997年在35千伏三合变电所试点基础上,又先后完成6座35千伏变电所改造,具备“三遥”(遥测、遥信、遥控)功能,其中35千伏雷甸变电所达到“遥测、遥信”功能。供电局每年投入变电所绿化费用上万元,建有绿化走廊、花坛,四周种上各色花卉树木,为创建花园式变电所、标准化变电所而努力。1997年变电所运行人员分布情况见表3-3。
  二、线路运行
  1961年未接通大电网之前,德清电厂仅负责一条10千伏塘栖至德清12千米线路及城关镇低压线路的运行工作,新市、武康电厂各自负责管辖范围的低压线路运行工作。1961年7月35千伏德清变电所建成投运,增加了良渚至德清35千伏输电线路以及德清变电所出线的10千伏线路,线路运行管理由德清县供电所(后改县电力公司)负责,分别落实到下属城关、新市、武康电管站运行,1963年增设东庄桥电管站,1965年撤销,并入城关电管站。1963年德清县电力公司归属嘉兴供电局领导,线路的运行管理在嘉兴供电局指导下进行。
  60年代初,发动群众护线。35千伏线路沿线聘用护线员巡线,10千伏线路委托当地机电手巡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取消。线路运行根据规程,制订运行现场规程,制订巡视制度。日巡·35千伏输电线路每月1次,城镇10千伏线路每月1次,农村主干线每季1次,分支线视情况进行,不作明确规定。夜巡凡新建线路投运前,必须进行日巡,投运后进行夜巡,对老线路不作夜巡要求。此外用电高峰或气候突变时需安排特巡。春季巡线注意通道,夏天巡线重视弧垂,做好巡线记录,加强缺陷管理,及时组织消缺。
  1980年110千伏梅德输变电工程建成,先由德清电力公司运行,1983年移交嘉兴供电局线路队运行。由于35千伏线路数量增多,德清县电力公司于1983年成立大修班专管35千伏输电线路的运行检修工作。城关、新市、武康3个供电所专管10千伏线路和三大镇的低压线路运行。农村低压线路由所在乡(镇)农电站负责运行管理。1985年县供电局的大修班撤销后,35千伏线路按地区划分到各供电所,人员分配到各供电所,由各供电所负责运行,至今未变。
  第四节 检
  一、变电检修
  德清县配电变压器检修始于1963年冬,由县电力公司电修车间承担,计划五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安排20%左右配电变压器进厂冬修。1979年成立集体企业德清电器修理厂以后,配电变压器检修划归该厂负责,1983年始该厂以生产低压开关柜为主,配电变压器检修重新归属县供电局电修车间。1985年变电工区成立,电修车间并入变电工区。
  配电变压器检修,起初不分大修小修一律要求送进厂,后来为了减轻用户运输困难,缩短用户停电时间,推行现场检修。现场检修限于小修,处理桩头发热、渗油或箱壳油漆等,对线圈短路、油质恶劣等需进厂烘干、滤油、重绕线圈等大修项目,仍须进厂检修。
  变电检修始于1961年,由县电力公司电修车间负责对变电所10千伏部分设备的检修,大修和预防性试验均由嘉兴供电局检修队负责。当时由于新工人多,技术水平低,因此在青年工人中开展“三熟三能”(熟悉本岗位工作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和事故处理;熟悉有关规程制度。能正确操作和分析运行情况;能及时发现缺陷和正确排除故障;能掌握设备的维护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基本功训练,强化管理。70年代末,嘉兴供电局将35千伏变电所检修和试验下放给各县电力公司自行负责,给各县配备试验设备一套。至1985年随着县管辖的35千伏变电所日益增多,成立德清县供电局变电工区,负责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工作。工区下设配电变压器、变电一次、变电二次、高压试验等组,初步建立起一支修试力量。1993年始,变电工区改为运行工区,专管变电运行。变电检修划给德清县电力实业总公司,成立检修队,承担全县电气设备的修试工作。
  变电检修是根据不同设备的类型,确定修试周期和试验项目,制订变电检修现场规程,并规定每年春天对各变电所及用户变电所的设备进行一次预防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来确定设备的检修项目。对运行中的设备,根据断路器跳闸次数和隔离开关、继电保护等运行状况安排临修。对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按周期进行校验,对带缺陷运行的设备实行跟踪观察。对新设备投产,做好投产试验。所有检修、试验项目均填写检修记录和试验报告单,管理严格工作有序。1997年底,形成了一支有20人的变电检修队伍。由于认真做好检修工作,及时消灭三类设备,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使设备完好率达到100%。
  二、线路检修
  1961年以前德清电厂负责1条10千伏线路12千米(塘栖至德清)检修。城镇低压线路,由各地方电厂自行负责检修。
  1961年7月,德清由大电网供电以后,始有35千伏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10千伏线路从1条12千米,发展成连通新市、武康的10千伏配电网络。这些线路由新市、城关、武康电管站各自负责检修。农村低压线路由各乡(镇)机电站(农电站)或产权所有者自行检修。1983年以后35千伏线路由德清县供电局大修班管辖,负责运行和检修。图3-3为35千伏双回路输电线路检修作业。110千伏线路由嘉兴电力局线路队检修。10千伏线路的检修项目一般为木杆换水泥杆,更换导线,木横担换瓷横担。35千伏检修大项目有:德清3536线木杆换水泥杆;新市323线全线更换铁横担;德化347线调换导线和绝缘子。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10千伏线路检修重点项目,主要是二线改三线和换粗导线。
  正常的10千伏线路检修项目:清扫绝缘子,调整横担和导线弧度,扶正电杆,调整拉线和清除鸟窝。35千伏增加测零值绝缘子。对焊接杆和铁塔进行铁件防锈处理,对有带架空地线的接地线,测量接地电阻。
  第五节 线损
  一、线损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德清县的地方电厂对用户供电,其线损由各电厂自行管理,由于厂小,用户也少,供电量不大,而且实行包灯制,加上设备简陋,管理薄弱,线损均在15%左右。
  1961年接通大电网以后,线损工作由县电力公司统一管理和核算。因电网初建,各项管理基础较薄弱,线损率仍较高,当年总供电量174万千瓦·时,线损电量达27万千瓦·时,线损率为15.52%。1963年德清县划为部属企业后,逐步对原有线路进行改造,并建立起正常的供电秩序,线损率有所下降,1965年为11.13%。
  “文化大革命”期间,刚建立不久的供电秩序受到冲击,线损一直徘徊在14%左右,其中1967年线损率高达19.8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供电企业开始恢复正常的供电生产秩序和用电管理秩序。1978年全县供电量达到7445万千瓦·时,线损率下降到9.54%。
  80年代为加强线损工作管理,县电力公司(供电局)成立了线损管理小组,针对薄弱环节,不断改进降损措施,使线损指标稳中有降,1985年降到6.15%。80年代后期,乡村企业大规模发展,供电量上升很快,电网结构与实际用电不相适应,造成线损率回升,均在8%以上。进入90年代,重点放在35千伏变电所合理布点上,线损指标纳入各级考核范围,实行按月计算,按季度考核,年终评比收到良好的效果。1996年德清县供电局被湖州电力局评为降损节电先进集体(见图3-4)。
  二、降损措施
  降损措施分为降低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两类,生产技术股与调度室负责技术线损,用电股与农电股负责管理线损。
  “文化大革命”后,努力降低技术线损,加强电网技术改造,重视35千伏变电所的合理布点,缩短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换粗导线改善线路质量,合理调度负荷,推广使用低能耗变压器,效果显著。
  用户管理线损重点开展营业普查,安装归口表,推广使用计量柜,查配电盘和表计接线,严格执行用电监察,查处违章窃电,有效地控制了偷漏电现象。
  具体有以下5项工作:一是把各变电所主变压器,全部改为低损耗变压器;二是各变电所合理配置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三是推行安装归口表箱12647只,计量柜2010台;四是对10千伏线路实行分线核算线损,凡是大于10%的线路单独列出重点治理;五是在1997年国家以打击盗窃电能、破坏电力设施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追回电量214515千瓦·时。采取以上措施后,线损率明显下降,从1978年开始进入10%以内。1990年为7.58%,到1997年降为4.99%,下降2.59个百分点,较好地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第六节 安全监察
  一、安监组织
  1961年接通大电网后,安全工作由生产技术负责人兼管,对下属各电管站、变电所、车间,指定熟悉技术业务、有实践经验、工作负责的工人兼任班组安全员。1964年公司的安全工作改由经验丰富的吴永昌老师傅担任。1979年以后根据上级规定,明确各级安全员的职责、职权,使其有职、有责、有权,以维护安全监察组织在安全生产活动中权威性,公司安全员享受股室级待遇,班组安全员享受副班组长待遇。
  1982年,德清县供电局成立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分管生产的副局长担任组长,形成了较完整的安全组织网络。1986年开始,明确县供电局局长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1996年德清县供电局正式成立安全监察股,除股长外另配备工作人员2名,由生产副局长直接领导,使安全监察工作走上正规。
  二、安全措施
  1961年初建35千伏变电所时,值班人员委托海宁县长安变电所进行技术培训,学习兄弟变电所的管理经验,根据他们的规章制度,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不断改进,制订出自己的规章制度。
  1964年嘉兴供电局将抓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列入议事日程,颁发了变电所第一种工作票、第二种工作票和电力线路第一种工作票、第二种工作票(统称工作票)及变电所倒闸操作票,严格交接班制度、设备巡回检查制度、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在实施这“二票三制”过程中,对工作票签发人要求甚严,由嘉兴供电局指定专人发文公布。针对全县设备情况,制订相应的“二票三制”,坚持执行。在线路方面制订了停、送电制度、验电接地制度,配备必需的安全工器具,杜绝约时停送电的旧习。
  “文化大革命”开始,规章制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绝大多数职工自觉坚持安全第一,认真执行各项安全措施,变电所对“二票”一直坚持进行。
  70年代后期,深入开展百日生产无事故,千次操作无差错的劳动竞赛,县电力公司、生产班组和个人建立起安全日记录。恢复对生产工人、技术人员进行一年一度的《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学习考试,不合格者,不许单独上岗工作。同时建立班组安全活动制度,每周半天,每月不少于2个工作日,规定公司领导和公司安全员分别参加各班组安全活动。
  1984年因嘉兴地区划成嘉兴、湖州两市,分设嘉兴、湖州电力局。德清县供电局归湖州电力局领导,湖州电力局在安全生产上突出抓三条:一是整顿各级安全组织,明确行政领导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二是将安全生产与经济责任制紧密挂钩纳入考核;三是严格考核“二票”合格率和统一安全日统计口径。县供电局首先调整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人员,每年制订安全技措计划,建立长期安全日累计奖执行办法,每年开展春、冬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强车船交通工具管理,下发德清县供电局[88]35号文件,理顺安全生产的关系,调动了广大职工生产积极性,先后在1988年12月和1995年12月创县局安全生产无事故考核安全日500天和1000天的可喜记录,受到湖州电力局嘉奖。
  三、事故选例
  1.触电工伤事故
  1964年5月28日下午4时,武康电管站陈××去筏头给公路指挥部送电,
  在无工作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安装跌落式保险具熔丝,因工作不慎误碰跌落式保险具的上桩头,造成触电,从门形杆3米高处跌下,当场昏迷,急送筏头医院抢救,后转杭州治疗,因重伤而转岗。
  2.大面积停电事故
  1977年元旦起,大雪连绵,一个月内断断续续降雪18天,积雪厚达129毫米,造成全县大面积停电,共毁坏高低压电杆5779根。
  3.小动物事故
  1977年6月35千伏德清变电所,室外露天(未装网罩)安装的串联电容器组,遭猫害引起电容器爆炸,损坏电容器43台,经济损失2.2万元。
  4.施工倒杆事故
  1980年4月13日,线路施工班在原35千伏德化347线5号杆拆线,由于盲目拆除四方拉线,造成浅埋13米水泥杆倒杆,正在杆上作业的线路工戴××,随杆倒下受伤,经抢救无效而身亡。
  5.倒送电触电事故
  1989年12月,城关供电所在雷甸杨墩进行10千伏线路调线工作,由于预制场主沈××私拉乱接,将朱家旺机埠与火车坝机埠的低压线用三芯橡皮线连通,使朱家旺机埠电源通过火车坝机埠配电变压器倒送到10千伏线路,而使城关供电所施工班正在工作的村电工周××触电身亡。图3-5为事故现场会。
  6.重大交通事故
  1996年1月25日傍晚,局运输队陆××驾驶桑塔纳轿车,从金华返局途中,路经萧山市郊丁字路口,会车时因对方车灯很亮,影响视线,车速又快,发现行车道上有自行车带人横穿马路,紧急避让时,将自行车所带的陈××撞倒。陈××被送医院后,抢救无效身亡。
  7.违章操作事故
  1997年1月27日,35千伏勾里变电所停电进行预防性试验,在进行恢复送电操作时,值班员姜峰操作前未在模拟板上模拟操作,操作过程中又去接听电话,造成操作漏项,未拆接地线,就汇报县调,当110千伏德清变电所送电时,造成带接地线合闸的严重事故。
  1997年7月23日上午9时许,110千伏新市变电所在贴示温蜡片,徐××违章操作,擅自拉开2号电容器柜的总隔离开关,造成相间短路,2号主变压器10千伏断路器因过流跳闸,损坏电容器开关柜的电流互感器、真空包、电缆头等设备,价值近3万元。
  8.火灾事故
  1996年4月20日晚上,农电系统多经企业宏溪工贸公司电器门市部(武康镇千秋街96号)发生火灾,造成经济损失14.8万元。

知识出处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德清县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中国电力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1918~1997年德清县电力工业的发展情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记载德清县电力工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