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德清县委文件(德委[2000]11号)《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2000—2010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675
颗粒名称: 中共德清县委文件(德委[2000]11号)《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2000—2010年)》
分类号: D630.1
页数: 10
页码: 488-197
摘要: 德委[2000]11号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机关部门:。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县的战略,加快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就德清县2000—2010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为开展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依法对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督管理,打击违规违法行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关键词: 德清县 县委文件 教育

内容

德委[2000]11号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2000—2010年)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机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县的战略,加快全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就德清县2000—2010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今后10年,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建立起具有德清特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我县创建工业经济强县、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
  ——教育思想现代化。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
  ——发展水平现代化。普及高中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
  ——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布局合理,横向衔接,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要;教学内容体现现代科学文化最新成果,教学方式方法开放灵活,考试评价制度科学。
  ——条件保障现代化。教育投入适应事业发展需要。教育基础设施与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管理水平现代化。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事业发展目标
  3.巩固提高“两基”成果,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全县基本达到省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到2005年,力争使所有项目达标;到2010年,使80%的项目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加大初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到2005年,全县共设小学65所,初中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到2010年,全县共设小学47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努力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到2001年,建成省示范性初中、小学各2所,到2005年,创建省示范性初中、小学各3所。
  4.逐步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到2002年,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到200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每个乡镇建好一所符合省乡镇幼儿园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到2001年,建成省示范性幼儿园2所;到2005年,创建省示范性幼儿园3所。
  5.大力发展高中段教育。扩大现有学校规模,从2005年起,每年招生人数可达到5000人左右,普职之比为1∶1。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2002年达到80%,2005年达到852010年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学要求。
  到2005年县属高中段学校全部进入省示范性(重点)学校行列其中创建2所省一级重占普通高中1所重点一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6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扩大浙江电大德清学院规模,争取浙江大学支持发展浙江大学莫干山学院,加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加快向农村延伸,参考人数不少于总人口的0.5%,全县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2005年达到20%,2010年达到40%0。
  7广泛开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挥6所上规模上等级成校的示范作用,建立联系学校体系,农村劳动力培训面达30%以上,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和职工培训机构,职工全员培训率达30%一40。建立远程教育体系,2005年前在德清有线台开播教育频段,利用电信DDN专线或广播网建立德清教育局域网。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8继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创造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在幼儿教育、高中段教育中开展国有民办等多形式的改革,探索吸引社会资金办学的新机制,继续支持社会力量单独办学或合资、合作办学,进一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引导、管理和监督,确保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9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明确县、乡镇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职责任务,加大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统筹权。乡镇政府王要负责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县政府统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占发展高中段教育,加大对教育经费、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统筹权。10加决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根据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的实施,逐步推行人事管理代理制。对落聘人员,做好培训、分流工作,其人事关系转入县人才交流中心。教育系统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考评结合、评聘分离,允许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改革分配、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在分配上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
  高中段及以上学校的后勤服务试行社会化。现有县属高中段学校以及县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逐步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新建和扩建的高中段以上学校原则上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和学校后勤服务企业以多种形式兴建学生公寓等后勤服务设施。
  11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为企业和农村培养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支持企业改革。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2正确把握素质教育内涵。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四个统一”的要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王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王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统一于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13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要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县级领导和乡镇党委、政府王要领导要定期到学校研究、指导、检查学校德育工作。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为开展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依法对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督管理,打击违规违法行为。乡镇要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劳动实习基地和德育基地。各级党政组织、工青妇、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要重视德育工作,齐抓共管,尤其是重视社区教育,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一素质教育灵魂,进一步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狠抓行为规范养成训练,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各学科中德育因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加强学科渗透工作,并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要加强校内外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家校联系和沟通,加强军校、警校共建工作,加强纪律、法制、安全、国防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加强德育科研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14.改进智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基础教育要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要结合学科教学切实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培养。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督检查机制,切实解决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学习的作风。加强教学研究,强化教研工作课题化,重点搞好教育目标价值的研究、教学过程的价值评价研究、开放性教学的研究、教学模式的研究等。学校要建立组织、落实制度,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认真搞好教师培养的“二五八”工程活动,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体现终端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把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评价内容。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较强的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增强专业的适用性。教材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技术教育培训要与技术革新、实用技术推广相结合。鼓励学生一专多能,推行学业“多证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15.普及、提高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确保“二课二操二活动”的正常开展,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年召开一次体育运动会和达标运动会,按规定做好学生体检、卫生防疫工作。要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开齐开足艺术类课程,积极做好艺术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加大特长生的选拔力度,组织艺术特长生测试。定期举办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或专场比赛、中小学现场书画比赛等活动,开展艺术教育科研活动和教师基本功培训。各类文化体育场所(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16.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加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相互沟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允许学生在一定阶段跨校流动。有条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行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3士2”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
  17.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办法。高中会考向社会开放,允许学生提前参加会考和重考。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逐步推行学校办学效能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报告制度。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
  五、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8.不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依法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在落实县委德委发[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增加对教育投入的若干意见》“从今年起(到2001年),预算内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2002年至2004年教育预算内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继续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依法加强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规范和完善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收使用方法。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收、管理,按照县政府德政发[1999]31文件规定办理;城市维护建设税、市政设施配套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益等收入,按德委发[1999]13号文件规定的比例用于教育。加强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经费的统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其中25%由省、市市、县政府统筹用于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发挥县教育发展总公司的作用,实现政府对教育的提前投入,促进教育事业尤其是高中段教育事业的发展。
  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成本分担机制。公办的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制度,逐步提高学杂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可实行按生均培养成本收费。
  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贷款、教育储蓄和教育保险,特别要推行教育信用贷款。完善奖学金、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制度,银行要积极发放信用助学贷款,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加强教育成本核算和监督管理,严格教育审计,规范收费行为,禁止各种乱收费。
  19.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实验室(专用教室)、实习培训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其他设施要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并不断提高各类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
  各类城镇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对学校建设项目所需用地指标,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
  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视频传输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建设开放式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教育系统互联网平台。到2002年建成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所。2010年,全县中小学基本普及计算机教育。
  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0·加强师德教育。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集中学习和制度建设,引导和培养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教育明星等优秀教师要充分发挥师德上的示范作用。要用师德标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坚决取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者的教师资格。选拔学校领导要特别注意思想品德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不断探索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1·强化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2002年前完成对中小学教师新一轮培训。2005年,基本实现幼儿园、小学教师专科化和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和校长获硕士学位者达到一定比例。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进修和深造等方面,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22·加强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建立教师资格验审制度,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教师工作。中小学在学校编制内经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完善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度,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师范院校毕业生要安排一部分到不范学校培养锻炼一段时间,再到其他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1作,发挥骨干作用。
  23.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县、乡镇两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教师法》,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广大教师,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营造尊重知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公费医疗保障水平应不低于或高于本地国家公务员平均水平。逐步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标准和班主任津贴标准。积极改善教师住房条件,使城镇教师住房面积达到或超过当地居民平均水平。
  七、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开创德清教育新局面
  24.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要地位。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真正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及领导干部联系学校的制度,把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绩,列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上级对下级考核以及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计划、财政、税务、物价、人事、劳动、建设、土管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巩固教育强县成果,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25·加强依法治教工作。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增加教育投入,依法保护师生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加强教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实行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重点。
  26.改革用人制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各用人单位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用人观念,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吸收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形成用人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良好风气。
  27.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要努力加强教育系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头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民办教育机构要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乡镇和学校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持校园稳定,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教育战线的领导和管理干部,要认真掌握现代经济、科技知识,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的规律,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附:德清县2000—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
  2000年12月25日
  德清县2000—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义务教育事业规划
  二、学前教育事业规划
  到2005年,各乡镇成立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合并乡镇和重点城镇可设2—4所)。同时,在现有幼儿教学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村小撤并后闲置的校舍,大力举办村级幼儿园(班),原则上做到一个村办一所幼儿园或班(人口、生源不足的可几村合办),并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力争达到县合格要求。
  三、高中段教育事业规划
  (1)普通高中
  (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四、高等教育事业规划
  五、成人教育、职工教育及远程教育规划
  (1)逐步调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布局。充分发挥上规模上档次成校在区域中的示范辐射作用,确定联系学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示范性成校和联系学校如下表:
  (2)充分发挥现有部门职工教育管理机构的作用,并于2010年前在优强企业建立职工业余培训学校(或确定职工培训联系学校),广泛开展职工培训,培训率在30%一40% 。
  (3)在2005年前,利用有线电视网,在县有线电视台开辟教育频段,开展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讲座、农村技校培训等;利有电信DDN专线或广电HFC网(有线电视网),建立德清教育局域网,设立远程教育机房和教育资源大型数据库,实现网上学习辅导、网上传输试卷等。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德清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 古代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人物等四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