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6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G522.5;G522.8
页数: 4
页码: 463-466
摘要: 建立劳动教育基地49个,有耕地100余亩,水荡62亩,牧场地8.5亩;养猪375头,鸡4.2万只,鱼3万尾。校办企业已有持照企业38家,固定资产294万元,流动资金750余万元,职工980名。德清一中的特种耐火材料厂已成为全县90家耐火材料厂的“龙头”,三桥中学铸钢厂、新市小学电视组件厂等4家单位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县教育系统年工业产值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超50万元的企业有8家。这两年的勤工俭学收入,用于修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福利方面的有120万元。新市小学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农、副业和其他勤工俭学总收入42.5万元,创利2万元。全年总产值1520万元,上缴税金65万元,用于补充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的达50多万元。
关键词: 勤工俭学 校办企业 中小学 德清县 中小学生

内容

1988年,开展勤工俭学的中小学有295所,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90.7%;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学生有26189人。1989年,开展勤工俭学的中小学有309所,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95%;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学生有23194人,占全县学生数的85%。建立劳动教育基地49个,有耕地100余亩,水荡62亩,牧场地8.5亩;养猪375头,鸡4.2万只,鱼3万尾。校办企业已有持照企业38家,固定资产294万元,流动资金750余万元,职工980名。德清一中的特种耐火材料厂已成为全县90家耐火材料厂的“龙头”,三桥中学铸钢厂、新市小学电视组件厂等4家单位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工业产品有铸钢件、耐火纤维制品、建材、机械配件、电子电器配件、工业化工、日用化工、各类食品、塑料品、竹制工艺品等16个大类100余种产品。全县教育系统年工业产值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超50万元的企业有8家。1988年、1989年两年总产值达2868万元。这两年的勤工俭学收入,用于修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福利方面的有120万元。新市小学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1990年,全县开展勤工俭学的中小学达306所,勤工俭学开展面达94%;参加劳动的学生人数有28428人,普及率为82%。德清职业高中的农业实验场和校园经济,高林乡学校的葡萄园,龙山乡的早园竹和南路乡学校的食用菌基地、笋竹两用山,都各有特色,体现了勤工俭学与劳技教育的有机结合。农、副业和其他勤工俭学总收入42.5万元,创利2万元。全县校办企业已有持照企业60余家。下半年通过治理整顿,全县41家校办企业中,有市级先进企业1家,省级系统先进企业2家,国家级系统先进企业1家。全年总产值1520万元,上缴税金65万元,用于补充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的达50多万元。
  1991年,全县学校勤工俭学围绕国家提出的“质量、品种、效益年”这个中心,强化基础管理。校办企业在以化工、电子为主的多类行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年总产值2795万元,税利158万元。德清县制笔厂的合成纤维笔尖、德清余英化工厂的三氮唑甲酸甲脂获县政府新产品“金星奖”。全县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中小学达310所,开展面为95%;中小学生参加劳动数达31950余人,普及率为80%。勤工俭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也使厂校关系更加密切。
  1992年,开始重点扶持骨干企业,抓好技改工作,促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制定优惠措施17条。德清县校办产业特色在于化工工、服装、电子行业。对一些高能耗、低效益的产品进行淘汰,促进校办企业上等级、上水平。制定《德清县中小学勤工俭学学校领导考核办法》,对考核取得等级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全年总产值达到4100万元,税利230万元,在湖州市校办企业中处领先地位。全县326所中小学中已有307所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开展面达94.1%;建立劳动基地51个,接受劳动技术教育的学生已达2618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72.2%
  1993年,扩大校办企业阵营。县教委制定了《鼓励校办企业上规模、争效益、增后劲的若干意见》。引进外资200万元,完成产值4982万元,税利575万元。
  1994年,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积极扶持校办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德清县制笔厂聚氨酯纤维笔尖项目获得浙汀省轻纺工业科技进步奖,德清县制笔厂被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浙汀省教育委员会评为浙江省骨干校办企业。
  1995年,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完成总产值1.2亿元(其中校办企业公司直属企业完成9300万元),纯收益为360万元。
  1996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了宏观调控。遵照省教委对校办企业的有关文件精神,德清县开始对校办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同时坚持抓重点,抓骨干,推行“倒逼成本法”和“双增双节”活动。全县校办企业总产值10191万元,税利800万元。
  1997年,德清县校办企业公司对全县校办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门别类地重新审核界定,分三批注销了57家长期亏损和挂靠的校办企业,保留了64家由学校出资并派人经营管理的校办企业,并经省教委批准,统一颁发了校办企业认证证书。同时,县校办企业公司按照县政府的扶优扶强政策,使全县校办企业稳步发展。德清县制笔厂一直被县政府列为县优强企业。同时确定德清县制笔厂、贵稀粉末金属厂和县东来实业公司为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全县校办企业总产值14694万元,实现税利840万元。
  1998年9月,县校办企业公司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开始启动了德清县校办企业的体制改革。经中介部门的资产审计评估,企业制定改制方案并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主管部门审批等一系列改制程序,花了近三年时间,将全县所有的校办企业(包括县校办企业公司自身)实行了“双置换”(即置换企业资产,置换职工身份)政策,将原校办企业(德清制笔厂、新市助剂厂、贵稀金属粉末厂、新市电视组件厂、特种耐火材料厂、沪江电子仪器厂等)全部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现代企业。改制后的企业与学校完全脱钩,并实行属地化管理。到2000年8月底,德清县教育系统校办企业已全部完成了企业的改制工作,改制面达到100%。
  2001年10月,县校办企业公司作为管理机构被撤销,全县校办企业的改制工作圆满结束。回顾20多年校办企业公司的发展历程,校办企业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德清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德清一中、德清三中、三桥中学、新市小学等,通过校办企业的收益建起了教学楼、教师宿舍楼,添置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校办企业为德清县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02—2005年,随着校办企业改制的结束,在新的形势下,勤工俭学办公室以“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思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办好劳动“基地”,推进学校社会后勤化服务上来。
  近年来,勤工俭学办公室的主要工作是:
  1.指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了91个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劳动基地都做到了“四有”(有牌子、有领导班子、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
  2.对教育用品进一步实施了规范化管理。全年统一征订、发行学生用练习簿,同时对学生服装的征订、制作进行了公开招标和全程的质量监督。对职教类教材、幼儿教材及其他地方教材、学具进行了征订和发行,有效地遏止了非法出版物流入学校。对学校食堂用大米实行统一招标采购,食堂用猪肉实行定点供应。
  3.2003年起与德清升华集团联合设立了德清县升华奖学金。2003年,向全县100多名优秀的贫困中小学生发放10万元奖学金。2004年,向全县102名优秀的贫困中小学生发放10万元奖学金。2005年,向全县100名优秀的贫困中小学生发放10万元奖学金。
  4.对县属学校的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自2002年以来,完成了德清一中、德清三中、德清二中、德清职业中专、实验学校、千秋外国语学校、英溪小学等学校有关工程的建设。
  5.协助县教育局对建立德清县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进行调研,成立德清县中小学生实践教育中心筹备小组,选择因迁建而空闲的原士林成校校址为县中小学生实践教育中心。实践教育中心占地面积17.5亩,另在校园外租用农田100亩,设置了军训场地,投入资金500万元。按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布局分成了5个区,即大棚蔬菜区、立体农业区、苗木区、养殖区、学生自助野餐区。德清县中小学生实践教育中心的建立,为中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全县中小学生分期分批去实践教育中心参加农业劳动、军事训练、劳技制作,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德清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 古代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人物等四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