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经费及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654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经费及设施
分类号: G467.2;G526
页数: 10
页码: 454-463
摘要: 1985年认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1986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学校以年度编制预算,由县教委审核,实行年终结算。县教委及乡镇政府定期对学校收支经费进行审查。县政府由分管副县长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这项工作,乡镇由镇长领导这一工作。
关键词: 德清县 经费 设施

内容

第一节 教育经费的管理
  1985年认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1986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1989年,县政府转发《关于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若于问题的实施意见》,明确县属中学、职业中学、高级中学、示范性幼儿园、实验小学和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由县教育局管理,乡镇初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属地方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作出的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规定精神,教育经费实行单列,县预算内拨款应占财政年度可用资金的20%以上,乡(镇)财政预算内经费总支出的40%以上应用于教育,财政超收部分用于教育的不少于40%。同时又确定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德清县教育经费管理模式是:1.县属学校教育经费由县教委管理,每所学校为独立核算单位。学校以年度编制预算,由县教委审核,实行年终结算。县教委按教育经费项目分期拨款。学校设会计、出纳人员。2.乡镇学校教育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各乡镇学校为独立核算单位。每年实行预、决算制度。每所学校设会计、出纳人员。县教委及乡镇政府定期对学校收支经费进行审查。
  1995年3月18日,全国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即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资、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并规定逐步增加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1998年,为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使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化,县教委增设纪检监察审计科,建立校长离任审计制度,同时不定期地对全县学校经费进行校长在任审计。
  2002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
  2004年9月20日,德清县成立德清县教育局县属学校财务结算中心,坚持“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单位理财不变、会计主体法律不变”的统一集中核算。从2005起,全县决定将三项经费(公办教职工人员工资、学校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建设经费)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做到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从而为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奠定基础。
  第二节 教育经费的来源与使用
  1988年,全县开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逐年增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各中小学教育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县属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县财政局划拨给教育局,冉由教育局按计划划拨给各学校,乡镇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由乡镇属地管理。教育经费来源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基建拨款、教育费附加征收、事业收入及社会捐款、集资办学经费等。教育经费的使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教学日常公用经费、基建维修费及各类设备费开支等。1988年,教育经费预算内收入626.7万元,教育费附加等预算外收入354.4万元。而到2005年,教育经费预算内收入17521.2万元,教育费附加等预算外收入18075.7万元,与1988年相比,教育经费预算内收入增加16894.5万元,预算外收入增加17721.3万元,确实做到了教育经费每年增长。
  其中预算外收入中的教育费附加征收发展过程:1988年起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实行专款专用。农村教育费附加按上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5%计征;城镇教育费附加以单位和个人交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税额为依据,按税额的1%计征。农村教育费附加乡收乡管乡用,当时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工资的乡筹部分,民办教师退休后每月的固定生活补贴,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和设备添置,教育经费和农村中小学生活福利开支的补充。1989年共征收教育费附加171.6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87.1万元,城镇教育费附加84.5万元。
  1994年,德清县完善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教育投入体系、完善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加强对城镇、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工作,城镇教育费附加按新“三税”的3.5%征收,乡镇、村办工业企业(包括联营、股份制、个体企业等)按销售收入的5%计征,商业、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饮食、服务业等按营业额的0.5%计征,农民按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2%征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城镇有收入的居民按每人每年20元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实行专款专用,审计部门会同财税、教育部门定期对教育费附加征收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2004年,用于教育的教育费附加为3841.5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2357.5万元,城镇教育费附加1034万元。2005年,用于教育的教育费附加为4615.4万元,其中农村教育费附加3437.4万元,城镇教育费附978万元。1988—2005年,每年征收的教育费附加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这期间,自2002年7月1日起,德清县实行税费改革,向农民征收上年人均纯收入1.5%一2%的教育费附加,并对该经费实行转移支付,予以保障。
  全县教育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教职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基本建设。从1988—2005年支出情况看,其中19934人员经费支出1518.4万元,公用经费支出789.2万元,基建支出403万元。1994年人员经费支出2521.5万元,比1993年增长1003.1万元,增长率达66%,公用经费支出1187.3万儿,比1993年增长398.1万元,增长率为50.4%;基建支出736.6万元,比1993年增长333.6万元,增长率为82.8%。主要原因是1993年10月工资改革后,人员经费急剧上升,另外工资改革后物价上涨也导致公用经费增长明显。2005年人员经费支出已达20037.2万元,公用经费支出也达6023万元,基建支出为5708万元。政府为教育部门“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做了最大的努力。
  2005年,加大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落实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确保县财政对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比2004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其中县教育局本级财政顶算内拨款5856万元,城镇教育费附加安排880万元,农村教育费附加安排1350万元,城市维护费安排104万元,配套设施费、高教建设费及土地出让费安排762万元。另外还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完成融资1300万元,申清了外来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专项资金30万元,实施“四项工程”所需资金4657.118万元,及中小学布布局调调整专项资金120万元。
  第三节 校舍
  1984年,德清县学校校舍陈旧,全县危房面积达55440平方米,占学校总校舍面积的30.4%,各学校“跃进房”、“文革房”、“简易房”不少。县政府确定把解决中小学校危房问题作为校舍建设的突破口,把加决学校危房修缮改造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并把改造学校危房列入各乡镇年度考核内容。县政府由分管副县长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这项工作,乡镇由镇长领导这一工作。19841988年,解决学校危房问题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及时修缮校舍。县政府搞好专项补助,采用一次性追加经费和奖励性的办法,鼓励乡镇、村级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好校舍修缮。1988年,全县各乡镇共筹措教育经费223.1万元,修复校舍4862.5平方米,其中排除危房2591.4平方米。通过全县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五年的努力,学校危房只剩下328平方米,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的0.14%。
  1989年,全县各乡镇基本排除了学校危房55000平方米,新建校舍38298平方米。1984—1989年,全县改造教学楼62幢、学生宿舍楼4幢,拆建村校112所,使学校建设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校舍建设工作中主要任务是改造破旧校舍,达到校校“六配套”(指校舍、课桌椅、操场、校门、围墙、厕所的配套)。县政府连续下发了《关于中小学校舍建设管理的若干规定》、《德清县中小学破旧校舍改造规划》和《关于印发〈德清县村校改造若干规定〉的通知》,建立了补助、奖励制度,调动乡镇、村两级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完小、村校的改造进度。
  至1992年底,全县基本完成破旧校舍的改造工作。1990—1994年,全县新建校舍11.58万平方米,改造村校108所,完成了德清一中学生宿舍楼、德清四中学生宿舍楼、德清三中综合实验楼、莫干山学院等工程项目。新建的武康逸夫小学和县成人文化教育中心均于1994年投入使用。
  1994年起,加快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和县属学校建设步伐。县政府把新建5所乡镇中学的教学楼作为为民办实事内容之一。县政府与高林乡、钟管镇、徐家庄镇、下舍镇、秋山乡签订了落实责任书,共计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1993—1994年,雷甸、钟管、上柏、城关、油车、下舍等乡镇共为教职工建房259套,改善了部分教师的生活条件。
  1995年,新建三合、城关、莫干山等6所中学的教学楼和上柏小学等10所小学的教学楼,其中武康东风村投资180万元新建的东风小学成为全市第一流的高标准农村小学。同时广泛发动全社会以及境外人士捐资助学。1993年以来,境外人士沈炳麟先生先后4次捐资64.7万元,用于建造新联小学,三合四都、沿河、大赛3所村小和高桥乡天皇殿小学。邵逸夫先生捐资港币50万元建造了逸夫小学。闻儒根先生捐助10万元,用于建造士林白彪村校。
  1996年,全县新建校舍35616平方米。同年9月,县机关幼儿园园舍竣工并投入使用,德清二中综合楼、南路中学教学楼、士林成校教学楼投入使用,钟管成校、武康成校、莫干山成校、秋山中心学校启用了新校舍。
  1997年,全县学校校舍面貌进一步改观。中小学、成校、幼儿园占地面积已达到8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到38.9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扩建校舍32万平方米,投入基建资金2400余万元。德清高级中学一期工程、德清四中综合楼、钟管中学教学楼、武康小学教学楼等重点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德清一中综合楼、职高综合楼、下舍中学综合楼、高林中学综合楼、钟管小学教学楼、秋山小学教学楼等相继动工兴建。教职工住房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全县共竣工教职工住宅192套。
  1998年,全县中小学、成校、幼儿园占地面积达到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扩建校舍2万余平方米,投入基建资金1818万元。德清一中综合楼、职业中专综合楼、秋山中心小学教学楼、钟管中心小学教学楼、下舍中学综合楼、高林中学综合楼等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市镇中、武康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县属重点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德清一中体育馆、洛舍中学综合楼、清溪小学教学楼、城关中心小学教学楼等相继动工兴建。全县共竣工教职工住房85套。
  1999年,全县中小学、成校、幼儿园占地面积达到1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扩建校舍2.9万平方米,投入基建资金2200万元。新市镇初级中学一期工程、德清一中体育馆、洛舍镇中心学校综合楼、清溪小学综合楼、城关中心小学教学楼等工程竣工并投人使用。高桥镇初级中学、士林中学搬迁工程也相继动工。教职工住房进一步得到改善,一年中,全县共兴建教职工住宅92套,城镇教职工住房成套率已达76.19%。
  2000年,投入校舍基建资金3300万元,新建校舍4.4万平方米。德清二中、高桥中学、士林中学、三桥小学顺利搬迁至新校舍。
  2001年,学校校舍建设全年投入资金3620万元,竣工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筏头中学顺利搬迁,二合中学教学综合楼、洛舍中心学校教学综合楼、钟管中学学生宿舍楼、新市镇中学生宿舍楼投入使用。
  2002年,投入校舍建设资金7500万元,新建校舍9.5万平方米,其中竣工2.5万平方米。德清三中搬迁至新校舍。钟管综合高中、千秋外国语学校、德清高级中学等学校的教学楼、综合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县中小学第一轮布局调整基本完成。
  2003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被列为重点工作,全年完成校舍建设投资15097万元,竣工面积73254平方米。德清职业中专投资达6000万元,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的新校区投入使用,德清职业中专顺利搬迁。新建德清一中工程开始建设。
  2001年,新建校舍总面积121731平方米,完成投资2.0716亿元。其中,新德清一中占地201亩,按54个班规模设计,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县实验学校征地110亩,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总投资5500万元。这两所学校新校区均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另外,千秋外国语学校综合楼、县综合高中宿舍楼、洛舍中心学校食堂、下舍中心学校食堂、德清高级中学综合楼均已竣工,中利达外国语学校、上柏幼儿园均完成整体新建。全县高中段学校均完成新建扩建工作。
  2005年,学校建设项目达12个,资金投入达2615万元,建筑面积23044平方米。新市职高教学楼、新市中心小学综合楼、新市士林小学综合楼、新市中心幼儿园综合楼、千秋外国语学校行政图书楼、筏头中学学生宿舍楼、三合中学学生宿舍楼均投入使用,为全县农村的教育均衡化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四节 学校设备
  国家教育部1983年制定了中小学实验室建设规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1984—1987年,第二阶段为1988—1990年。1986年,省教委先后转发了国家教委印发的小学、中学《电教器材配备目录》,要求按目录加强器材配备。1987年6月,省教委又发出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几点意见》,德清县按上级的要求开展学校教育装备工作。
  1988年,全县学校以实验室建设为重点,添置15万余元的仪器、电教器材,有8所中小学购置了教学录像机,农村初中建起了理、化、生实验室。全县实验室的建设率达90%,比1987年提高10%。乡镇中心小学仪器配备均达省级二类及以上标准;6所乡镇中学的理、化仪器从省级三类提高到省级二类标准,生物仪器配备达省级二类标准;部分村校的配备达省级三类标准。1988年,全县确定了13所学校为县电化教育试点学校。
  1989年,学校实验室建设进展较快,全县的初中除个别正在搞基建的外,都已建起了理、化实验室,有三分之一的乡(镇)中心小学建起了综合实验室。全年教学仪器增加价值近8万元。全县中小学除17所乡初中的生物仪器配备只达省级三类配备标准外,其余中小学各科仪器配备都已达到省级二类或以上标准,部分村小的仪器也已达到省级三类标准。
  1990年,根据省政府“为了使全省电视卫星教育工作协调、稳步发展,首先要做好试点工作”的指示,省教委确定德清县为全省卫星电视教育试点县。建立了德清县电化教育中心,负责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同年5月,确定城关镇等21个乡镇为首批卫星电视教育试点单位,并成立了县卫星电视教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1990年,学校录像放映达619场,观看人员达68455人次。
  1991年,中小学实验室与电教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各中学已普及实验室,中心小学有三分之二建起了综合实验室。各乡(镇)学校在普遍建立放像点的基础上,增添电教设备,中小学(成校)分别建立了放像点。通过卫星电视教育节目的接收、制作,添置近1000小时的录像带。
  1992年,增加实验用房614平方米,县统一标准配套实验桌,配合市教仪站做好乡中小学的实验一试、二试考查工作。实验教学研究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篇。1992年底,全县实验室面积达2458平方米,仪器室面积达1591平方米,实验桌858只,仪器橱558只。中学实现校校有实验室,小学近80%的学校有实验室。
  1993年,全县新增加完成“二机一幕”(投影机、录音机、银幕)建设的班级235个,投入经费14.83万元;新增加7个教学录像点,投入经费2.45万元;新增加完成自然、数学仪器建设任务(达到省定标准)的村小18所,投入经费5.58万元;音像教材投入经费5.56万元。
  1994年,全县完成六配套学校数已达283所,占应配套学校的90.4%,全县40%的班级实现了电化教育“二机一幕”。
  1995年,省“两基”评估验收组对德清县进行验收,学校教学仪器、设备两项均达标,顺利通过省“两基”评估验收。
  1996年,全县有7所学校新建了实验楼,总面积近3500平方米,投资150多万元,并添置了8万多元的配套设施。全县中小学仪器经费投入近30万元,电教设备与音像教材经费投入20多万元,图书装备投入近10万元。全县有4所学校新建了语音室,5所学校新建了电脑房,2所学校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整个教育技术装备及配套用房等投入超过300万元。全县共有学生实验室100个,仪器室111个,仪器橱829只,实验桌1505套,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仪器配备均达到省级要求。同年12月,顺利通过了省教委实验教学普及县的验收。
  1997年,教育技术装备费投入180多万元,新建标准自然实验室24个,新增“二机一幕”近200套,新增图书近15万册,新建语音室4个,电脑房2个,电脑56台,闭路电视系统1个。全县中小学80%以上的班级配备了“二机一幕”。生均图书量中、小学分别比1996年度递增6.47册和1.34册。同年12月,逸夫小学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先进集体。
  1998年,学校装备工作得到加强,新建了标准化实验室16个,语音室5个,电脑房3个,闭路电视系统1个,90%以上的班级配备了“二机一幕”。合格学校和示范性学校建设均取得成效。
  1999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全县各类教学仪器设备经费总投入528.5万元,其中实验仪器投入约130万元(包括音、体、美、理、化、生仪器),劳技设备投入约77万元,电教设备投入119万元,计算机设备投入133万元,语言设备投入17.5万元,图书投入约35万元,音像教材投入17万元。是年,德清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首批教育强县和素质教育实验县。
  2000年5月,成立招标小组,对学校采购大宗物品实行公开招标制度。除基建以外的学校采购,包括设备的添置、改造、升级、维修等,凡一次性采购1000元(含)以上,原则上都应经装备站招标。10月,德清县教育网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全县共投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经费390万元。学校音、体、美、劳、卫、实验设备配备基本达到省教育强县标准。
  2001年,德清县加快了教育装备现代化步伐。100%的乡镇以上中小学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德清一中、德清高级中学还新装备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全县新建成电子阅览室2个,多媒体教室7个,全县多媒体教室达到14个。德清高级中学、城关中心小学被省确定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2年,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投入装备经费1336万元。装备计算机1307台,全县中小学校共有计算机房79个、计算机3549台,平均15.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装备多媒体教室49个,全县多媒体教室达到59个。装备语音室5个,全县共有语音室33个。装备校园广播系统14个,全县共有校园广播系统39个。装备校园电视系统9个,全县共有校园电视系统19个。装备非线性编辑系统2套。8月份着手规划全县“校校通工程”,11月份正式签约实施。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行光纤接入。新建德清二中、逸夫小学、钟管中心学校3个校园网,全县共有校园网9个。县教育局信息中心进行改建,共计投入人民币300万元,使全县教育城域网正式建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校通”,翻开了德清数字教育新的一页。全年累计完成教学仪器360余万元的征订任务,其中教学强县复查仪器装备310余万元,全县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达到了历史新高。全县81.3%的乡镇进入省教育强乡镇行列,并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强县复查验收。2002年,德清县教育局的工作思路中把信息化工程列为年度四大工程之一,县教育局成立了德清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德清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统一协调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各方面工作。德清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被评为省音像教材发行先进集体。
  2003年,继续加大装备投入,全年投入经费1042万元(其中理、化、生、音、体、美、卫、劳、仪器设备投入100余万元,音像教材投入50万余元),共装备计算机599台,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27个,校园广播系统3个,校园闭路电视系统2个,校园网络系统3个,课桌椅1166套,阶梯教室2个,理化生实验室10个,空调136台,其他办公用品、打印机、复印机等5批。县中心机房和中心小学以上49所学校接人光纤并安装了光纤收发、路由及交换设备,未通光纤的学校也全部用ADSI接人,硬件建设一期工程完成。4月1日起,实行无纸化办公,公文流转实行电子化。加强省级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逸夫小学在省第一批实验学校中期评估中,因成绩突出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德清高级中学、城关中心小学为省第二批实验学校。县装备站获得了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集体的称号。
  2004年,教育信息化得到全面普及,全年投入资金达1157万元。新增价值149万元的教学仪器,全县各类教学仪器配齐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了教育集中采购制度,成立德清县教育集中采购招投标评委库,完善了教育集中采购的10步操作流程。德清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被评为浙江省教育装备工作先进集体,德清教育网被评为省优秀教育网站。
  2005年,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全县共有计算机6005台,机生比分别为高中1:4.7,初中1∶9.1,小学1∶10.3。新增多媒体教室130个,全县共有多媒体教室225个。另有语音教室38个,校园网局域网16个,校园广播系统42个,闭路电视系统25个,各类功能教室720个,全县理化生(小学自然)实验室187个,音体美劳图书等功能教室533个。新增价值69万元的教学仪器,全县各类教学仪器配齐率达到100%。新增配陶艺教室1个,改造旧机房5个。以教育系统的局域网平台为基础,推进德清教育的信息化工作,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与资源本土化建设。教育网站拥有各类教育资源600G,为全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上共享、交流的平台。2005年,县教育局投入45万元建成远程交互式教学平台,并为农村完小教学点配备了40套光盘放映设备,进一步提高了教育信息的应用水平。德清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被评为浙江省音像教材发行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德清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 古代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人物等四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