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教研、科研、学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633
颗粒名称: 第十章 教研、科研、学会
分类号: G40-03;G523
页数: 19
页码: 408-426
摘要: 1988年,县教研室设在乾元镇县教师进修学校内,中小学教研员共15人,分小学、中学两个组。小学组语文教研员2人,数学教研员2人,幼儿教育教研员1人;中学组分学科设专职教研员,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各科共有10名教研员。教研室主任负责全面工作,中学组设副主任1人,小学组设副主任1人。为了系统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全县中小学分学科建立了县级教研大组,各大组人员一般为8—12人,由全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大组指导各校教研组的教研工作,协助教研室组织全县性的学科教研活动。德清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关键词: 德清县 教研 科研 学会

内容

第一节 教学研究
  一、教研组织
  1988年,县教研室设在乾元镇县教师进修学校内,中小学教研员共15人,分小学、中学两个组。小学组语文教研员2人,数学教研员2人,幼儿教育教研员1人;中学组分学科设专职教研员,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各科共有10名教研员(音乐、美术是兼职)。教研室主任负责全面工作,中学组设副主任1人,小学组设副主任1人。
  为了系统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全县中小学分学科建立了县级教研大组,各大组人员一般为8—12人,由全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大组指导各校教研组的教研工作,协助教研室组织全县性的学科教研活动。
  1989年10月,县教研室并入县教师进修学校,称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仍保留县教委教研室牌子,其行政和业务职能不变,中小学教研员的工作职责不变。
  1990年,为了便于教研活动,交流教研信息,进一步健全了县、片、校三级教研网,按行政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片。东片为8个乡镇的中小学,由德清三中、新市小学为召集单位;中片为10个乡镇的中小学,由德清一中、清溪小学为召集单位;西片为8个乡镇的中小学,由德清二中、武康小学为召集单位。每片教研组负责人由县教研室确定。
  德清县人民政府搬迁至武康镇后,1997年7月,县教研室搬迁到武康镇兴康北路县广播电视大学内。县教研室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分设,县教研室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教研员人数基本不变。
  2003年,县教研室搬迁到新建的电大综合楼四楼,教研员人数稍有增加,小学教研员7人(包括幼教教研员1人),中学教研员10人,职教类的教研员1人。继续保持片教研大组的形式。东片为新市、钟管、禹越3个乡镇的学校,以新市镇中、新市小学为召集单位;中片为乾元、雷甸、三合、洛舍、新安5个乡镇的学校,以德清四中、清溪小学为召集单位;西片为武康、莫干山、筏头3个乡镇的学校,以德清二中、逸夫小学为召集单位。
  2005年,小学设思品、语文、数学、科学常识、英语、音美、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9个教研大组,初中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政治、历史与社会、体育、音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10个教研大组,高中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体育10个教研大组,幼儿园设健康、社会、科学教研大组和语言、艺术、游戏教研大组,职成教设语文、数学、英语、加工制造、旅游、信息技术、综合7个教研大组。根据学科教研大组每两年换届的制度,调整县教研大组成员。
  二、教研活动
  1988年,德清县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指导下,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中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实验。实验面由原来的1个教学点2个实验班87名学生参与,发展到8个教学点30多个实验班1300多名学生参与。同时,县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德清县初中劳技课讲义》,在全县初中使用。另外,还组织中小学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进行了教材、教法进修。
  1989年,组织全县教师认真学习和讨论《九年制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加强起始年级的教研工作。各学校都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专题活动。建立和完善了《教研室岗位职责》,要求各教研员每学期完成听课50节,撰写专题调查材料一份。建立和健全县、片级教研组织,完善教研体制,加强对各片学科教研工作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各科教师备课、教材教法辅导、实验操作培训、学法教法研究讨论会等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学科竞赛。
  1990年,加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中小学师资的水平。各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中师、大专学历的函授。抓好《湖州市教学常规要求》的贯彻实施。复式教学常规在三合乡试点并作了调查小结。中学语文、中学化学都制定了《教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中学物理制定了《中学物理实验操作规范》。加强各校教研队伍建设。召开了小学教改经验交流会。抓好高中分流教育试验。对德清二中高三职业班进行教育改革,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编印《中学教研》5期、《小学教研》16期。小学数学方面汇编了《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幼儿教育方面汇编了《幼教各科优秀教案》。
  1991年,举行了德清县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中学组评出“教坛新秀”14名,小学组评出“教坛新秀”12名。推荐姬慧、唐学忠、孔锦丽、叶伟庆参加市级“教坛新秀”评选。同年,全县举行首届劳技职教成果展览,共收到图片、剪纸、编织、刺绣、小制作、书画等作品3000余件,10所学校获组织奖,41件作品获优秀奖,其中小学18件,中学18件,职高、技校、德清四中职高班5件。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板书比赛,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钢笔字比赛。
  1992年,教研工作以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目的。教研室对4所城镇小学进行调查,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10项规定。保证小学生在校时间每天不超过六小时,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学校每学期考试次数规定为两次(期中考、期末考)。滥订、滥编、滥发练习册现象得到控制。县教研室认真开好教学质量分析会和教研成果交流会。
  1993年,全县开展第四届中小学教师“教坛新秀”的评比,评出中学“教坛新秀”16名,小学“教坛新秀”23名,幼儿园“教坛新秀”6名。开展县首届中老年教师教学比赛,评出了优秀奖。组织了义务教育新教材的备课活动,初一和小学一年级全面使用新教材。深入开展了“教育质量年”活动。召开了全县音美教师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了钟管小学等7所乡镇小学和钟管北代舍小学重视音美教学和特色教学的经验。举办了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电教、复式教育等骨干教师培训班11期,受训340人次。到1993年12月,全县已有149位幼儿园教师、518位小学教师、28位初中教师获得专业合格证书。
  1994年,召开了全县高中教学工作会议,树立教育质量是教学生命所在的思想。德清三中就提高教育质量作了介绍,全县高中学校交流了提高质量的计划。明确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的思路,对高一、高二年级从严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提出了“有一分希望,作十分努力”的口号。高中毕业建立激励机制,以会考促高考,以竞赛促教学。
  1995年,县教研室制定了《中小学教育质量考核奖励办法》。在莫干山中学举办了首期德清县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由于活动内容丰富,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技夏令营。德清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1996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把发展高中段教育作为全县教研工作的重点。各级学校确定了“以教学为中心,质量立校”的观念。在教学管理上完善了《初中学科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和《小学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办法》,对普通高中实施了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并对高中段各年级实行了备课、测试、阅卷、评价四个统一。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实行集中考试,力争公正、客观。
  1997年,县教研室进一步加强了教研员队伍建设,成立了中共德清县教委教研室支部,并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教研员,通过笔试、口试、考核聘任了2名青年骨干教师分任中学劳技和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试行四级评分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县共有63个教研组开展了艺术教育研究活动,有188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县发表、获奖和交流。积极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和体育达标等活动,举办了中小学生夏令营、科普报告会。同年11月,省、市教委对德清县教研室进行评估验收,验收结果为优秀。
  1998年,教研活动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开展了教师说课比赛、论文评比、学科竞赛、教学研究、教学骨干献艺等活动。加强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建设,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县各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抓好学科竞赛,全年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学科竞赛17次,共获全国级奖32个、省级奖12个、市级奖45个。在中小学数学学科、“三小”(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竞赛中,表现尤为突出。
  1999年,县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大组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推进、强化素质教育”的主课题,促使教学研究课题化,加强了“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提高45分钟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对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进行电脑培训,举办了中澳电子琴项目培训班、全县体育教师培训班、心理健康培训班等。各校以实现“两高一减”(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中心,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县教委制定了《德清县小学生素质评定办法》,修订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办法》。
  2000年,县教研室建立了教研总课题《研究学习规律,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途径》,各教研员分别负责20项子课题的研究,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作业反馈、测试、请教师座谈、共同探讨等方式,该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极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引进课堂,通过观摩、评比等方法,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局面。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有效的监控,监测注重联系实际,重视综合各科知识和测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中小学抓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各校广泛地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2001年3月,全省中小学“减负增效”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德清县召开。5月,德清县承办省教学过程科研化现场研讨会,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德清分会,并对全县5000名师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从2001学年开始,全县小学五年级普遍开设英语课。暑假期间,县教研室对新上岗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培训。县教研室组织有关教师参加新教材备课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互相交流等活动。湖州市研究性学习课现场会在德清一中召开。
  2002年,全县教研活动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初中教学和小学教学进行了精品课展示,让县内优秀教师上研究课、示范课,请省内专家点评和做讲座,通过教师和专家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组织湖州市及德清县优秀教师巡回送教,本县的优秀教师还去安吉、长兴、湖州中送教。全县幼儿教育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试点实施为切人口,进行幼儿开放式教学活动的探讨。对有全日制学生的成职教类学校进行了教学常规的检查,完善了成职教学校的教学管理。
  2003年,中、小学教研员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通识和学科培训,完成了对新课标的解读。教研员对新课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做到不培训者不上岗。小学监测采用语、数、英、常识、音、美、劳一份试卷一次检测的办法。一年来,邀请省功勋教师、省特级教师15人来德清讲学和作教学展示。同年,评出首届德清县中学小学、幼职教“教学新苗”一等奖25名,二等奖50名,三等奖93名。
  2004年,开展了德清县中小学、幼职教第二届“教学新苗”和县第八届“教坛新秀”、第五届“教学中坚”的评比二工作,评出县“教坛新秀”56名,“教学中坚”25名,“教学新苗”204名。全县开展初中、小学和幼教等各学科新课程精品展示活动12次,县优秀教师上研究课、示范课,请省内专家点评和做讲座。高中段学校进行了“高三教学情况调研”和“高中青年教师情况调研”两个专项调研工作,各教研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调研报告。教研室对10所中小学进行新课程专项调研,通过调研总结经验、整改问题,改进教学方法。逸夫小学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2005年,开展德清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的创建工作和评比活动,推行新的教研模式,做好校本教研的指导工作。开展第一批德清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评选活动,并推选第二批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首批德清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为新市完小、德清二中、武康幼儿园、机关幼儿园、德清四中、乾元中学、华盛达外语学校、清溪小学、雷甸小学、士林小学,其中新市完小、德清二中、武康幼儿园、机关幼儿园被评为湖州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武康幼儿园被推荐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全县评出“教学新苗”159人。在师徒结对活动中,全县评出优秀对子56对。全县高中物理精品课展示活动在德清一中举行,高中数学精品课展示活动在德清高级中学举行。在逸夫小学,全县有6位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教学展示。
  德清县教学工作中,获市级先进个人及荣誉称号的教师名单如下:
  1.湖州市“学科带头人”
  褚林根(德清一中)邱林甫(德清高中王建民(德清一中)
  王延光(德清高中)姬慧(德清高中)
  2.湖州市“教学明星”
  (1)首届
  姬慧(武康高中)赵建立(德清四中)
  (2)第二届
  王延光(德清高中)王建民(德清一中)钟振华(德清一中)
  骆霞琴(德清二中)姚荣林(士林小学)徐敏(逸夫小学)
  陈加元(德清职高)
  (3)第三届
  褚林根(德清一中)朱晓华(德清高中)金毅(雷甸中学)
  3.湖州市“教坛新秀”
  (1)第一届(1985年)
  贾连珍(莫干山乡劳岭小学)唐学忠(德清三中)王建民(德清一中)
  戚梅芳(下舍中心小学)
  (2)第二(1989年)
  邱林市(德清一中)亓建胜(德清一中)姚荣林(士林中心小学)
  嵇振勇(德清高中)张志鸣(德清三中)叶莉囡(德清三中)
  工建民(德清一中)周强铭(德清三中)任桂荣(城关一小)
  孔锦丽(新市小学)沈爱菁(德清一中)冷占英(德清一中)
  陈正治(德清三中)戴建成(城关一小)张锡根(城关一小)
  (3)第二届(1991年)
  唐学忠(德清三中)姬慧(德清一中)孔锦丽(高林中心小学)
  叶伟庆(新市小学)
  (4)第四届(1994年)
  沈红宇(德清一中)翁寒列(城关)沈建英(城关一小)
  陈水红(城关一小)黄伟玲(中心幼儿园)
  (5)第五届(1997年)
  褚林根(德清一中)夏晓根(德清一中)沈林伟(上柏小学)
  赵水囡(清溪小学)叶伟庆(德清高中)王珏心(机关幼儿园)
  (6)第六届(2000年)
  中学
  曹根荣(德清高中)周晓萍(德清二中)范岚冰(德清一中)
  朱晓华(德清高中)姚如宏(德清二中)施金凤(德清高中)
  陈琛琛(德清高中)费惠芳(华盛达中学)蒋蕊芝(德清高中)
  谢卫勇(德清高中)姚红英(德清高中)周贤山(德清一中)
  陆国民(德清高中)嵇永忠(德清二中)夏晓根(德清一中)
  潘强(德清一中)沈爱平(德清二中)叶淑民(德清二中)
  朱根荣(士林中学)叶伟庆(德清高中)王忠宇(筏头中学)
  余建平(德清高中)周事强(德清二中)朱朝晖(华盛达外语学校)
  小学
  沈耀森(清溪小学)沈志伟(逸夫小学)杨丽红(清溪小学)
  陈云(三桥小学)周宏亮(清溪小学)孙志梅(逸夫小学)
  陈岚(新市小学)
  幼儿园
  潘海燕(机关幼儿园)张建芬(武康幼儿园)
  (7)第七届(2004年)
  中学语文姚芳(德清高中)张琴英(华盛达外语学校)徐海明(德清三中)
  中学数学:洪学娟(德清一中)陈孟杰(雷甸中学)
  中学英语:陈小琴(德清高中)
  中学政治台:陈勇(德清四中)
  中学历地(社会):佘琳(德清高中)
  中学理化:施国芳(德清高中)姜伟(德清高中)
  小学语文:姚文忠(逸夫小学)张玲(清溪小学)
  小学数学:陈宏伟(上柏小学)姚水明(新市小学)
  小学艺术(美、音):孙慧惠(逸夫小学)
  职成教:张丽琴(职业中专)李振莲(职业中专)
  幼教:王映(机关幼儿园)钱晓娴(新市幼儿园)4.湖州市教学能手
  (1)第一届
  褚林根(德清一中)夏晓根(德清一中)曹根荣(德清高中)
  沈凤佳(逸夫小学)赵水囡(清溪小学)沈林伟(上柏小学)
  汪银仙(秋山小学)沈景梅(清溪小学)宋生来(清溪小学)
  周武杰(德清职高)史宇平(成教中心)沈红宇(武康成校)
  (2)第二届
  范岚冰(德清一中)金毅(雷甸中学)朱晓华(德清高中)
  姚如宏(三桥中学)蒋蕊芝(德清高中)谢卫勇(德清高中)
  姚红英(德清高中)陆国民(德清高中)姚晓明(德清一中)
  潘强(德清一中)骆霞琴(德清高中)朱根荣(勾里中心)
  余建平(德清高中)叶伟庆(德清高中)朱朝晖(华盛达外语学校)
  倪晓琴(逸夫小学)姚坤炎(新市完小)孙志梅(逸夫小学)
  吴国民(职业中专)陈玲玲(武康成教)王钰心(机关幼儿园)
  张建芬(武康幼儿园)
  第二节 教育科研
  一、发展概况
  德清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是德清县教育委员会教科室。1991年7月,县教委建立教科室,教科室主任由教研室主任兼任,教科室未设专职人员,教育科研工作由各科教研员兼管。1997年10月,成立德清县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室副主任唐天民兼所长,教科所与教研室合署办公。1999年7月,教科所独立办公,配专职教科人员两名,所长嵇瑞芳。1999年11月,更名为德清县教育科学研究所,是德清县教育局的一个事业科室,办公地点在县电大综合楼二楼。至2005年12月,教科所专职人员增至4人,所长厉正孚。自1997年以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教育科研网络建设,有60余所学校建有学校教科室,任命学校教科室主任,具体管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学校内部科研档案,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制订学校科研发展规划,组织省、市、县各类课题研究活动。
  1996年,县教育科研课题组的《新形势下深化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和德清三中的《加强对在校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获省三等奖,县教师进修学校许巍老师的《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自然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获市教科二等奖。莫干山初级中学和逸夫小学被评为市教科先进集体。为了加强对教科工作的领导,各校纷纷建立、健全教科组织,清溪小学、逸夫小学还建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教科室。
  1997年,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逸夫小学的《开展行为规范达标活动的实验与研究》获省等奖,《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获市二等奖,逸夫小学还被评为省教科先进集体。全县承担了2项全国科研课题(分别由清溪小学、逸夫小学承担)2项省级课题(分别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研室承担),8项市级课题,66项县级课题,开展课题研究的学校已有72所。
  1998年认全县承担了1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子课题(分别由县教研室、清溪小学、逸夫小学承担),11项省级课题,11项市级课题。其中普通中小学承担的省、市级课题共23项,承担研究的学校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26.1%。全县各中小学承担县级课题63项,承担研究的学校占全县总数的74.6%。县教科所组织19971998年县级教科成果评比,评出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
  1999年,聘请了18名既有教育教学理论又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科研骨干为县兼职教科员,成立了德清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学校也建立了教育科研组织,并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各学校共承担县级课题40项、市级课题10项、省级课题7项、国家级课题3项,其中莫干山小学的《少先队社社会活动的组织与实践》获1998年度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等奖。逸夫小学、莫山小学被评为市级(1997—1998)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德清高级中学被命名为市级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
  2000年,德清县教委荣获“1999年度省重视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逸夫小学、清溪小学被湖州市教委命名为市级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德清一中荣获“1999年度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嵇瑞芳和德清高级中学施剑儒荣获“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德清一中的省级课题《高中选修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获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德清高级中学的省级课题《面向21世纪的中学德育研究》获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县教科所的《减负增效调杳报告》和逸夫小学的《常识课课型研究》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同年4月,县教科所组织邀请关专家对、1999年度县级各类课题进行了鉴定和评比,评、出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等奖21项。同年还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4项,市级课题20余项。县级课题立项84项,编写出版《德清教育》2期。组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科研骨干参加省级培训40余人次,组织全县各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参加省级培训100余人次。
  2001年,教科所承担的《构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县机关幼儿园承担的《城镇幼儿玩沙游戏的实验研究》和德清高级中学承担的《高中物理课堂‘学与教’新模式探究》,均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德清一中原获省一等奖的省级课题《普通高中选修课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又获省“九五”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雷甸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验的先进经验在《光明日报》头版作了报道。市级规划课题获奖26项,教育学会学术系列课题结题(论文)获国家级奖38项,省级奖158项。省级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模式实验方案》在杭州通过专家论证。德清一中的《普通高中选修课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成果在全市高中学校推广,机关幼儿园的《示范幼儿园科研科学化管理》在全市幼儿园推广。机关幼儿园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武康中心学校、武康幼儿园被命名为省活动课程研究会实验学校。
  2002年,全县呈现出良好的教科研局面,省级课题结题6项,市级课题结题19项。2项(《农村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在农业气象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荣获省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17项获市优秀科研成果奖。县级课题研究质量明显提高,完成县级课题研究结题7()项,评出一等奖15项,二奖24项,等奖31项。县机关幼儿园《城镇幼儿玩沙游戏的实验研究》在全市3县4区50余所省(市)示范性幼儿园(含上等级幼儿园)中推广。德清一中承办了全市研究性学习现场会。武康幼儿园成为华东地区第二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德清一中、德清二中、逸夫小学、机关幼儿园被省教科院命名为省教科研百强学校。
  2003年,全县教育科研的氛围越来越浓,教育科研的层次步步提升。德清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德清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理与研究》两个课题均荣获国家教育部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农业气象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索养的研究》和《小学常识课课型与教法研究》课题均获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农村初中学生认知特点与语文学科策略研究》和《在农业气象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索养的研究》三项科研成果在全县学校内推广。教育科研园地进一步繁荣,全年编印《德清教育科学》6期。以科研培养教师取得成果,省级“教改之星”评选中不有3人获奖,其中1人获金奖,市市级“教改之星”评选中有4人获奖。德清一中、洛舍中心学校,雷甸小学、、德清二中4所学校用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在省教育学会召开的“适应时代要求,创建特色学校”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2001年,新市完全小学和武康幼儿园通过市验收,被确定为湖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钟管中心学校、高桥中学、新市中心小学和勾里中心学校被确定为县级教科研实验基地。武康镇成校的研究课题《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导航式”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县机关幼儿园的研究课题《区域活动中教师干预与小班幼儿参与面的实践与研究》荣获上海市教科院组织的“黄浦杯”长二角教育发展优秀科研论文一等奖。顺利地完成1与德清县融入杭州都市圈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和《德清县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情况》两项调研报告。全县开发校本课程12种。教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有9项省、市优秀科研成果在全县推广。
  2005年,全县省、市规划课题结题35项。《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荣获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构建探究性学习整体推进新模式》荣获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利用本土资源区域性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荣获2004年度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获2004年度湖州市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25项;获2004年度湖州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等奖3项。县级课题研究结题91项。清溪小学、逸夫小学、机关幼儿园、新市镇完全小学、武康幼儿园、德清高级中学等6所学校通过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复查验收。中利达外国语学校、中心幼儿园、实验学校、英溪小学通过验收,被确定为县级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全县有6项省、市获奖的优秀科研成果在县内进行推广。成功举办省市级《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推广研讨会,该成果在2005年《上海教育科研》第七期上发表。德清县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在湖州市教育科研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
  二、课题研究
  三、成果介绍
  1988—2005年,德清县获省级奖的部分重大教育科研成果介绍如下。
  1.《构建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本课题是德清县进行区域性教育改革实验的一项省级规划课题,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2001年4月19日,在杭州举行了由来自省教委、浙江大学教育系、省教科院、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参加的课题立项论证会。实验一年后,于2002年5月又被省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确定为省级规划重点课题。2004年5月完成课题研究。成果获湖州州市2004年度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4月19日至2()日,由湖州市教育局主办,德清县教育局承办,在武康隆重举行成果推介会议,省、市、县领导以及湖州市全市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到会,成果在全省推广。本课题研究内容为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特点、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改革、评价体系、布局调整、技术装备、资源利用、师资培养、班子建设、德育工作、校本课程等,通过研究构建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课题实施策略:一是县教育局提供人事、财物、评估的支持系统。具体策略为:(1)人事制度政策实行聘任制并向聘用制转变;(2)加大全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3)建立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评估体系;(4)加强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培训。二是学校内部构建九年一贯制管理模式。具体策略为:(1)搭建一体化管理网络;(2)健全系列化管理制度;(3)实行“二段小循环”教育格局;(4)学科内容一体化考虑;(5)合理利用教育资源;(6)引进和培养教师人才;(7)一体化的德育;(8)校本资源开发和校本课程建设。课题理论成果:构建了农村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形成“理念先行、行政引领、班子精干、三段循环、教学一体、资源共享、德育领先、制度系列”办学新格局。
  2.《利用孟郊故里人文和自然资源区域性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再实践研究》
  本课题是德清县教育局2005年为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县域范围内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针对全县可用社会、自然等教育资源以及基层中小学校自身办学条件而建立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以“校本课程特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开发一批具有本地人文、自然等特点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培养,校本课程建设理论”为研究内容。在对全县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系统总结利用本地可用人文、自然等资源,区域性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在实践中探索校本课程的概念、特点、呈现形式、资源分类、操作程序、师资培训途径等问题。本课题研究以形成性研究为主,实证性研究为辅。课题提出“建立组织、精心策划、注重培训、开发利用、形成特色、总结反思”24字区域性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本研究有力推动了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县内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同时也提高了本县教师的专业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本成果已获2004年度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目前为浙江省重点规划课题,仍在继续研究之中。
  3.《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导航式”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导航式”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是武康成校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果,于2004年3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为成教事业主体的乡镇成校,应该把学校真正办成培养决策型、管理型、经营型、操作型等人才的教学实体。学校要因地制宜,在办好主体专业——学历班的基础上,抓好其他各种各样培训下作,形成不拘一格的培养人才的格局。
  乡镇成校最大的特点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教学、实验、推广、服务和经营”一条龙。其培养人才的特点是实用性和针对性。其培养力法一般以学校自办实习基地为主阵地,以校外实验基地和联系点上的示范户、专业户、重点户为结合点,并主动联系农委、科委、农技推广站,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项日、统一实施。从1992年起的《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的实验与推广》到《早园竹多年覆盖衰败林地的复苏改造》冉到《绿色早园笋的开发及产业化》的一系列项目实施,充分体现了”实验、推广、培训、服务”一条龙的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的特征。为了推广早园竹早出笋高产量技术,确定了有一定科技意识的农户27户进行推广试验,对农户进行栽培技术培训,以不范户带动周围群众。“早园笋早出高产覆盖技术”在全县乃至周边县市推广应用,应用面积从1992年的0.22亩发展到目前2.8万余亩,促使德清县每年早园竹收入增加1.5亿元以上。乡镇成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教学实体,又是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充分发挥了学校的综合服务功能。武康成校经过十儿年艰苦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
  第三节 教育学会
  德清县教育学会是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各级各类学校自愿参加的群众团体。团体接受县教育局、县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是湖州市教育学会的下属组织。团体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倡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编辑出版学术书刊、教育科学研究资料和学会简报;对德清县教育政策和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咨询活动,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服务;开展对会员的冉教育,普及教育科研知识,传播先进教育科学理论,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表彰、奖励在科研工作、教育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教育工作者;加强与各兄弟学会的横向联系。
  德清县教育学会于1986年1月11日成立,至2005年换届44次,每次都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
  为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和教学工作研究,使学会的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1990年6月开始成立专业分会,至2005年共有专业分会6个。
  学会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举办教育科研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召开各专业学术研讨会,发动会员撰写教育学术论文,承担市、省、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等。学会1991年以前编印了《德清教育学会会讯》20余期。1991年7月,创办刊物《德清教育》。《德清教育》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办刊方针,力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学术阵地,反映教育科研成果,传播教育科学信息,普及教育科学知识,特别突出反映德清县各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展情况。一般清况下《德清教育》每年出版2期,从创刊至2005年,共出版18期。1992年,学会组织编写的《德清——我的家乡》、《劳动技术》作为乡土教材在全县小学、初中使用,1998年8月进行了修订,一直使用到2003年。
  德清县教育学会于2002年6月举办了德清县假日活动中心,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假日活动。其开办宗旨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组织青少年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挖掘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特长,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县假日活动中心是民办性质的教育培训机构,首任主任嵇瑞芳,2002年11月由厉正孚任主任。至2005年,在全县中小学校共设立38个假日活动基地,每年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假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德清县教育学会在加强教育研究,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得到了省、市教育学会和县民政局的肯定。1990年,县教育学会被湖州市教育学会评为市级先进学会。2000—2002年和2003—2004年连续两次被浙江省教育学会评为浙江省教育学会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德清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 古代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人物等四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