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革与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5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沿革与成果
分类号: G522.5
页数: 5
页码: 209-213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求学校提倡工读。1950年,德清初中成立工读委员会下设农垦、经管、饲养、通讯四组,负责管理生产劳动事宜。4—6月,德清、武康两县相继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教师大会贯彻上级有关劳动教育的指不。从此生产劳动纳入思想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如德清初中部分师生,承接水北蚕种场春蚕采桑任务,以劳动所得添置活动双杠一架,价值800元。武康初中在扩建校舍时,全体师生课余参加义务劳动,修筑校内道路,搬运基建材料。全县掀起了劳动建校热潮。
关键词: 德清县 沿革 成果

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求学校提倡工读。1950年,德清初中成立工读委员会下设农垦、经管、饲养、通讯四组,负责管理生产劳动事宜。同年武康初中开展以工养读”发动师生开荒种菜,供应食堂降低伙食成本,减轻学生负担,同时通过劳动实践,改造师生世界观。1954年中央提出“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是教育工作为总路线服务的具体表现。”4—6月,德清、武康两县相继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教师大会贯彻上级有关劳动教育的指不。从此生产劳动纳入思想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各校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活动,如种植蔬菜、参加夏收夏种、搞“小秋收”等。有的学校还走出校门,承接有报酬的生产任务。如德清初中部分师生,承接水北蚕种场春蚕采桑任务,以劳动所得添置活动双杠一架,价值800元。武康初中在扩建校舍时,全体师生课余参加义务劳动,修筑校内道路,搬运基建材料。新市初师和各乡(镇)中心学校也组织师生参加建校劳动。全县掀起了劳动建校热潮。
  1957年,《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和《一面劳动,一面读书》的社论,将学校开展的生产劳动发展为勤工俭学活动,使其兼有育人”和“聚财”双重任务。
  1958年,《人民日报》提出勤工俭学是一件有意义的值得大力提倡的事情。”接着省教育厅下达开展勤工俭学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必须实行一面劳动,一面读书”的教育制度。是年,德清、武康两县合并。10月组织教师赴杭州参观浙江省首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12月,又派出两名代表上北京参观全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德清县制订方案,提出《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最低标准》学校成立勤工俭学委员会,下设技术指导检查组、农业组、饲养组、手工劳动组、总务计划组。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生产队,建立劳动卡,建立工分登记制度、检查评比制度、奖惩制度等。还规定了勤工俭学中劳动成果的分配原则1先公后私,2集体生产为集体所有,3提成5%—10%作为劳动优胜奖金,4照顾贫困学生的学习费和生活费5举办集体福利事业,提取一定的公积金和公益金。
  各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1959年4月统计,全县学校种水稻200亩、旱地作物495亩,养猪123头、羊284只、兔子316只、家禽174只。各校还一哄而上办起了炼铁小高炉、土硝厂、竹器厂、农林场、菌种场等。其中粗具规模的有产品投放市场的是一中菌肥厂、二中科学糊精厂。在“浮夸风”的影响下各校出现的挂牌小工厂竟有288个之多。片面强调生产劳动,影响了正常教学。省教育厅曾指示在现有教学时间内,每周可安排8小时以上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还规定年满14岁的学生一年劳动不少于100天”。德清县在《勤工俭学、勤俭办学补充意见》中提出争取两年内学校办公费日给”、“争取五年内连同教师工资在内不再向国家要钱”等口号。据1958年10月底统计上报数字,当年(1—10月份)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学师生有1539人,劳动时间48170天,平均每人31.2天,全县小学师生31611人,劳动510580天平均每人16.2天。过多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1961年,贯彻“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方针,执行《全国中小学若干问题的决定(初稿)》,纠正浮夸风”撤销了条件不足的校办小工厂、农场,大幅度压缩学校中的生产规模。
  1964年,刘少奇同志冉次强调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全国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1964年春,经省教育厅批准,德清二中被列为半农半读试点学校,校办农场开辟水稻田25.8亩、桑地蔬菜地45.5亩、附设养蚕室、畜牧场。因为重视科学管理、高产试验、推广良种,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教育在学校改制的第一年,就获得教育生产双丰收。例如养蚕室的春茧品质列为武康片之首,应届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名列嘉兴地区前茅。
  “文化大革命”使得正趋于健康发展的勤工俭学活动遭到严重破坏。半农半读学校被砍,推行所谓“开门办校”,大办农场,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如一中“秋北农场”、二中“黄墩农场”、城关小学“八八农场”。校办小工厂几乎全部砍去。大批师生长期下工厂“学工,接受“工人阶级冉教育”,长期进驻农场“学农”,向贫下中农学习,以劳动代替教学,学校教育质量因之大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1979年,教育部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提出发扬勤工俭学的光荣传统,坚持“育人”和“聚财”的正确方向,使勤工俭学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980年初,德清县根据省教育行政会议精神,号召各级学校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筹办工厂,整顿原有农场。同时着重抓好几所骨干校办企业(如二桥中学铸钢厂、一中特种耐火材料厂、三中五金电器厂、新市小学电视组件厂),并投资35万元,筹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精密铸钢厂。据年底统计,全县已有校办厂17家,工业产值100万元,创利14.44万元,农场占地158.8亩粮食产量9.7万公斤,纯收入7924元;加上其他收入2653元,全县勤工俭学总收入15.5万元。在这一年中,县文教局为校办企业配备了行政管理人员,招收固定工人,制订财务制度,使部分校办工厂逐步建立起正常的企业管理制度,从作坊型转向工厂化。
  1981年3月,成立德清县校办企业公司,对内称为县文教局勤工俭学办公室。为了加强对校办企业的扶助和领导,着手调整充实各企业的领导班子,通过短期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骨干工人的技术水平,并具体协助各企业解决产、供、销等问题,加强了各企业问的横向联系。
  1983年8月,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会议在北京召开,制订了《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提出“加强领导,加强管理,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的方针。12月,德清县在新市镇召开勤工俭学工作会议,作了1980—1.983年4年勤工俭学工作的总结4年纯收入111.9万元,其中用于修建校舍的有27万余元,占总投资的7.36%,用于添置教育设备、改善师生福利的有25万余元。不仅补充了教育经费,而且巩固了校办企业自身。会上还奖励了新市小学电视组件厂、一中特种耐火材料厂和三桥中学铸钢厂3个先进单位。
  1985年底,全县校办企业发展到72家,服务部3个,农场3个,设备较完善、产品畅销对路、经济效益较好的有15家(个),其中本年内创利万元以上的有14家(个),创利10万元以上的有4家(个)。全年工业产值550万元,获利100余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1.72万元,从收益中提取了30余万元补充教育经费。但大部分校办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原因是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结构差,产销不对路。如当时社会上出现“西装热”,德清县也形成“领带生产热”,全县校办企业曾有21家领带厂,由于一哄而上,好景不长,马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
  鉴于以上清况,1986年到1987年间对全县校办企业进行了整顿。一方面,调整了产品结构,对销售困难、经营管理不善的校办企业,坚决采取停产、转产措施。如三中涂料厂转产市场畅销的饴糖、酱色,高能耗的精密铸钢厂转产为黏结型彩色笔笔尖和自行车配件。另一方面,挖掘潜力,开拓新门路。如三桥铸钢厂投资组建金工车间,使产品能在厂内配套加工,并筹建工业泵叶轮厂,一中校办企业跨出新路子,发展珍珠养殖业。经过对企业的整顿,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从企业的数量上看,似乎减少了,但是企业的基础反而扎实了,不少企业扭亏为盈。1986年全县校办企业工业产值601万余元,1987年为682万余元,比调整前的1985年分别上升了16.7%和32.6%。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德清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 古代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人物等四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