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5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分类号: G726
页数: 7
页码: 151-157
摘要: 德清、武康两县,解放初期职工人数少,文化水平低。1950年下半年,德清县西葑丝厂首先办起工人业余学校,学员60人。1951年4月,德清县对全县职工进行调查统计,职工总数2678人,大部分是小学文化程度,半文盲162人,文盲760人。当时职工业余学校有裕纶丝厂职工夜校、新市职工业余学校、洛舍职工业余学校等3所,共8个班,学员336人,均系产业工人,教师30人。11月,城关镇和顺丰丝厂各开办工人夜校。至此,全县有职工业余学校5所,共12个班,学员507人。1953年初,德清县在新市镇创办职工业余中学,专职教师1人,学员440人。为了解决此项矛盾,县人民委员会、工会、团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开展职工业余教育。
关键词: 德清县 职工 业余教育

内容

德清、武康两县,解放初期职工人数少,文化水平低。1950年下半年,德清县西葑丝厂(次年并入顺丰丝厂)首先办起工人业余学校,学员60人(占全厂职工的32%)。1951年4月,德清县对全县职工进行调查统计,职工总数2678人,大部分是小学文化程度,半文盲162人,文盲760人。当时职工业余学校有裕纶丝厂职工夜校、新市职工业余学校、洛舍职工业余学校等3所,共8个班,学员336人,均系产业工人,教师30人(其中有部分为兼课的中小学教师)。11月,城关镇和顺丰丝厂各开办工人夜校。至此,全县有职工业余学校5所,共12个班,学员507人。
  1952年8月,武康县创办职工业余学校4所(地点在莫干、三桥、上柏、城郊),共9个班,学习时间每周6—12小时。职工业余学校由县工会主办,行政部门拨补一部分经费。
  1953年初,德清县在新市镇创办职工业余中学,专职教师1人,学员440人(后增至56人)。
  1955年底,德清县有753名职工参加业余文化学习,占职、数的31.8%。
  1956年2月,德清县委宣传部与县总工会、团县委联合召开了全县职工业余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全国和浙江省职工业余教育会议精神,公布《德清县职工业余教育基本情况和今后的任务》。会后各厂各镇都召开会议层层贯彻,有的厂办职校办起了扫盲班,又开设了初中班。
  厂办职校常发生学习与会议、与生产的矛盾,职工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计划常完不成。地区性职校如新市、洛舍职校,由于开展“商改”工作,一度停办。为了解决此项矛盾,县人民委员会、工会、团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开展职工业余教育。根据中央“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和“多、快、好、省”的原则,提出职工扫盲班、小学班要“大量发展,注意质量”,业余初中以上要“积极发展,力求正规,提高质量”,克服右倾保守思想,争取在2—3年建立起从小学到大学正规的业余教育体系。通知还规定工会将职校移交给行政部门主办,职校校长由县人民委员会任命,以后职校学习与生产、会议由厂行政部门统一安排。
  地区性职校采取到基层办学的方法。新市镇职校坚持面向产业工人的办学方针,除校部开设4个班外,又在油厂、米厂、电厂、酒厂等基层单位分设5个班和2个小组,根据各厂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如油厂、米厂工人上班实行双班制,学习时间也采取双班制,使日夜班工人都有学习机会;根据清卫所工人的工作情况,把学习安排在下午;电厂工人的学习则安排在上午),贯彻了学习与生产两不误的原则。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的业余教育工作,1955年起趋于停顿。1956年2月,县职工业余教育会议以后着手整顿,在新市镇办起德清县第一所手工业社职工学校,配专职教师1名。城关、洛舍两地手工业者人数较少,社员参加当地职工学校学习。据6月底统计,全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有423人(其中生产合作社干部80人)参加了业余文化学习。
  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地区性职校还采取联合办学的办法,如新市镇职校既与手工业社职校联办小学班,按文化程度统一分班上课,又与镇机关学校联办初中班。
  教学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生产服务。如顺丰丝厂职校配合先进生产者运动,把先进操作法和操作规程写成口诀作为职校教材,这样工人既认识了字,又记住生产要领。其他厂办职校配合扫盲教学,制作识字卡片,看图识字,搞智力测验(填字、拼字、连环字、字谜等),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搞好职工业余教育,教师是关键。各职校都要求配备专职教师。自4月起,德清国营养鱼场职校配备了专任教师,对尽义务的兼职教师发给津贴。同时对扫盲积极分子进行评比和奖励。如顺丰丝厂结合全厂季度评比,职校的优秀教师与先进生产者同时授奖和登上光荣榜,从而提高了职校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1956年底,德清县职工业余学校已有6所,地址分别在新市镇、城关镇、洛舍乡、顺丰丝厂、裕纶丝厂、国营养鱼场。共有25个班,其中扫盲18班,小学5班,初中2班。学员中产业工人占90%,手工业工人约占10%
  1956年,武康县职工业余教育也开始发展起来。4—6月,武康县职工业余学校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班,参加学习的人员中有职工170人,占职工总数的53%,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215人,占社员总数的20%。年底统计,武康全县职工教育有扫盲班学员185人,高小班学员22人,还有手工业合作社社员307人参加学习。
  1961年,职工业余教育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继续扫除文盲。适当地举办一些业余学校,开展政治、文化、技术教育。
  1964年统计,全县职工总数4176人,其中45岁以下青壮年职工2931人,接受职工教育的有831人,占青壮年职工总数28.4%。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职工教育基本中断。“文化大革命”后期,以政治夜校的形式取代了职工教育。
  粉碎“四人帮”后,职工业余教育得到恢复。经过调查,全县青年工人中文化补课对象有8180人,技术补课对象有8197人。
  1982年7月,嘉兴地区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德清县成立了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职教干部。接着召开全县主管局负责人会议,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先后有12个主管局及基层单位成立职教管理机构,并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的比例,配齐专(兼)职职教干部和专职教师。较好的主管局如商业局、粮食局、县供销总社、县农业银行、邮电局等都成立了职工教育股,除主管局领导成员中确定一人分管外,具体职教工作由专职干部或专职教师全面负责。同时进行调查摸底,以主管局为单位,落实职工“双补”规划。这一年,经过职教工作“四落实”大检查,开展全县性职工文化补课。据年底统计,有15个单位3100人次参加语文、数学两科统考,文化补课合格率达15%,超额完成嘉兴地区教委下达的“文补”合格率10%的指令性要求。
  1983年,德清县职工教育以青壮年职工文化补课为重点,对技术工种关键性岗位的职工优先进行安排。广开门路,全脱产、半脱产、业余学习一起抓。办学形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如德清化纤厂利用停产检修时间学习,农业局所属良种场、林场、蚕种场等利用农闲时间采取集中全脱产形式补课,商业局所属饮服、食品等公司利用下午营业空闲时间学习。这一年全县参加文化补课的职工总人数为6605人,占应补对象的80%,其中全脱产学习884人,半脱产学习659人,业余学习5062人。举办职工文化补课师资培训班2期,培训语、数两科教师近70名。7月,举行全县职工文化补课语文、数学统考,有63个单位2145人参加。其他办学单位自行组织考试,整个考试过程,由县职工教育办公室派人监督。
  在全面铺开职工文化补课学习的同时,各级各类职工业余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许多职校在办起初中班后,开始试办高中班。如县总工会职校、县商业局、县供销社职校共开办业余高中11个班,课程有语文、数学、化工、物理等;县人民银行、县农业银行开办业余职工中专(函授)2个班。通过一年试点,年底经考试,高中语文单科成绩达到结业水平者106人,高中数学单科成绩达到结业水平者88人。函授中专班学员参加省统一考试,全部结业。
  德清县职工教育办公室公布:1983年,全县举办职工教育的单位有205个,各级职校学员人数为:大专类共262人(职工高校4人,广播电大171人,函授大学54人,干部专修14人,其他19人),中专类共403人(中等专业21人,函授中专351人,干部进修12人,其他19人),中小学文化学习类共5918人(高中204人,初中5647人,小学33人,扫盲34人)。
  1984年,浙江省委指示:在体制改革中,职工教育管理机构不能削弱,只能充实加强。德清县委根据省委指示精神,明确规定:在县级机关中,凡有下属公司、矿、场、所、站等单位的主管局都应该把宣教股建立和健全起来;凡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单位都要成立宣教课,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的单位也要有1名党支部成员分管这项工作。这一年不少主管局和规模较大的厂、矿,都建立和加强了职教管理机构。
  为了加快职工“双补”(文化补课、技术补课)进度,厂办职校采取全脱产形式,先抓“双补”,紧接着开展“一训”(专业培训)。德清县职工教育办公室于1983年11月发起全县职工教育大检查,在自查互查基础上总结经验。德清县委召开德清县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推广顺丰丝厂利用业余形式,同步交叉进行“双补一训”的先进经验推广。该厂依靠厂党支部和厂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坚持每周4天业余时间对职工进行“双补一训”,到1984年1月,全厂职工文化补课合格率达88%,技术补课合格率达95%,其中关键性岗位与关键性技术工种的职工,“双补”合格率都在80%以上,为全县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何因地制宜开展职工教育提供了经验。会上还推广了人员少、单独办学有困难的单位,按系统、按地区联办教学班的经验,如县总工会职校到各单位开设分校,城关、新市、武康三镇联合办班,新市二轻系统6家企业联合办1个脱产班、4个业余班等。1982—1984年,县总工会职校系统为职工文化补课,成绩合格结业者有1136人次。1984年,新市二轻系统联合办班,文化补课合格率由1983年的33%提高到66.7%。
  1984年全年共举行职工文化补课结业考试50多次,达合格标准的有6022人,占应补初中文化课的职工总数(8180人)的73.6%;参加技术补课的,经过考核,达到“三级工”应知应会水平者有6403人,占应参加技术补课总人数(8197人)的78.1%。
  1985年,全县职工教育在基本完成“双补一训”的基础上,重点转向广大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德清县乡镇企业局和县教育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乡(镇)企业职工文化补课和技术培训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全县乡(镇)村办企业职工近3万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是1968—1980年间的毕业生;文盲、半文盲约占10%,提高这部分人的文化、技术素质是当务之急。《通知》要求各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智力开发和人才培训,把开展职工的文化补课、技术培训列入议事日程。规定今后各企业招工对象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通过考核,择优录用,新工就业要先经过上岗培训。关于在职职工的“双补”,具体规定: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包括1968—1980年期间的初中毕业生)均应进行文化补课,主要补语文、数学两科,经考试两科均及格者,由乡中学发给合格证书,一科及格者发给单科结业证书,这项工作计划在2—3年内完成。关于专业技术培训,以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取各基层办短训班的形式,达到工人技术等级标准规定的应知应会水平者发给合格证书,学习成绩作为考工晋级的依据。
  是年,德清县农职业高级中学建成开学,附设乡镇企业培训中心,根据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以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同时,全县已有10余个乡办起成人教育中心学校,担负起乡镇村办企业职工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任务。
  同年,全县职工教育总的趋势是逐步扩大中等专业和高等教育的规模。同时对乡镇企业领导干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如县培训中心曾举办多期乡镇企业厂长培训班。
  1986年,通过文化补课和技术培训,非但城镇企业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广大农村乡村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年初只占职工总数的33.3%,到年底提高到43%)。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德清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 古代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人物等四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