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4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4
页码: 48-51
摘要: 民国元年至民国五年,全县已有国民学校46所,其中高级国民学校6所。民国十一年,实施新学制“壬戌学制”,小学修业年限缩短一年,国民学校改称完全小学和初级小学。民国十六年以后,入学儿童逐年增加,学校也随之增多。德清县对学校管理、教育制度、经费分配等均作了一些改革。县教育局在局长下设课长、督学,并成立了区教育委员会,协助县教育局监督全区教育并负责区内教育的兴革事宜。与此同时又成立了县教育款产委员会,管理全县学产和每月颁发各学校的教育经费。抗日战争时期,德清、武康两县相继沦陷,各校疏散停课。两校均呈准立案。六、加紧实施国民教育。以上提案,仅一纸空文,均未付诸实施。
关键词: 德清县 教育 发展

内容

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五年(1916),全县已有国民学校46所,其中高级国民学校6所。
  民国十一年(1922),实施新学制“壬戌学制”,小学修业年限缩短一年,国民学校改称完全小学和初级小学。民国十六年(1927)以后,入学儿童逐年增加,学校也随之增多。德清县对学校管理、教育制度、经费分配等均作了一些改革。县教育局在局长下设课长、督学,并成立了区教育委员会,协助县教育局监督全区教育并负责区内教育的兴革事宜。与此同时又成立了县教育款产委员会,管理全县学产和每月颁发各学校的教育经费。
  民国十八年(1929),邑绅许炳堃建议县长黄人望推行“五里方”教育计划,即每五方里为一教育区,每区由县设立小学1所,区内学龄儿童皆得入学,并附设夜班,令“一般年龄在25岁以下之青年强迫入学,补习国民知识及宣传党义”。
  民国十九年(1930),本县实施中心小学辅导制,以学区为单位,设立中心学校1所,负责对全区初小的辅导工作。
  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黄郛(字膺白)捐资创办私立莫干小学于武康县莫干山麓庾村,兴建校舍,附设“三场”,提倡耕读并重,贫苦学生免费入学。该小学是当时全省颇负盛名的一所学校,各地学生前来就读者甚众。
  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湖州东吴大学附中、湖郡女中迁校武康莫干山,不久即后撤。是年九月,黄郛夫人沈景云创办了私立莫干临时中学,报名入学者90余人,以后扩大至190余人。
  同年,德清余不镇蔡子良创设清溪补习中学,新市镇钱翼民创设私立新市中学(该两校创办不久,因日寇据驻面停办)。私立莫干临时中学嗣后几经嬗变,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改制为武康县简易师范学校,为本县中等教育之创始。
  抗日战争时期,德清、武康两县相继沦陷,各校疏散停课。以后在国民党县政府控制的地区,各学校陆续复课。
  民国三十年(1941),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德清县在靠近敌占区的干山、茅山、石塘、大渭、河墩、大麻、钟管、白彪、韶村、梅林等10个乡分别建立流动学校各1所(短期小学性质),以抢救失学儿童和进行抗日宣传教育。
  民国二十一年(1942),德清、武康两县加强推行义务教育和民众教育,各乡(镇)成立强迫人学委员会,调查失学儿童和文盲盲,实施强迫入学。当时的国民教育是根据行政区划分的,德清县划分为余不、新市、下舍、洛舍、大麻五区(含2镇13乡),设区乡中心学校5所、国民学校50所、私立小学1所、流动学校10所,在校学生共2798人,成人班学生1315人,教职员85人;武康县划分为余英、英红、阜溪、湘溪四区(含4镇6乡),设乡镇中心学校8所、国民学校42所、流动学校14所、私立小学1所,入学儿童共2730人,成人班学生共1016人,教职员83人。此情况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由于师资不足,1944年德清创办了简易师范学校1所,武康县立初级中学改为武康县简易师范学校,开始培养师资。
  民国二十七年(1948),湖州天主堂教区爱尔兰神父与教友李善祥在新市镇创建了私立若瑟小学。同年,永凝乡(今士林乡)民李文创办私立达凤小学于青墩村(白彪村)。两校均呈准立案。
  自民国二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本县小学教事育业虽略具规模,但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拮据,师资设备匮乏,大部分学校的校舍破陋不堪,加上人民生活艰辛,子女无法入学,10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多参加劳动以补家庭收入之不足,因此入学率极低。民国时期,德清余不镇、新市镇、洛舍区3所中心国民学校附设幼稚班,入学幼儿不多。当时既无专职幼师,又未设置幼教课程,与小学一并上课。中等教育仅简易师范学校2所,学生寥寥无几。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实施国民教育概况调查统计,德清县学龄儿童共19212人,入学儿童仅6076人,占学龄儿童数约31.6%;武康县学龄儿童共6589人,入学儿童3245人,占学龄儿童数约49%。是年10月,武康县参议会指出:“本县国民教育推行迄今,因学校基金不足,经费来源无着,致各校时有弦歌中辍之忧。”
  民国三十七年(1948),武康县第一届县参议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普及国民教育十大提案:
  一、请免收清寒子弟入学学米、杂费。
  二、请县府恢复已停办之保校以重教育。
  三、增筹国民教育经费。
  四、鼓励私人团体设立学校。
  五、扩大成人教育。
  六、加紧实施国民教育。
  七、改善教师待遇。
  八、推进师范教育。
  九、筹建中心学校及保校校舍。
  十、切实办理社会教育。
  以上提案,仅一纸空文,均未付诸实施。
  民国时期,德清、武康两县的教育事业,虽较明清时期有所发展,但百孔千疮,仅略胜一筹而已。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德清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 古代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人物等四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