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481
颗粒名称: 大事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7
页码: 9-25
摘要: 武康隐士织帘先生沈麟士在德清吴羌山之阳讲经授徒,为德清私人办学之始。武康始建县学,元末毁于兵。德清县令刘洞创建德清县学,在县西南。德清县令章鉴始创东莱读书堂于慈相寺东,后又设置东莱书院。德清知县方日乾修建织帘书院于德清余不溪吴羌山麓。邑人重建清溪书院。翌年,武康县成立官立两等小学堂,新市镇立益智女子高等小学堂成立。德清县长黄人望推行“五里方”教育计划,并强调“党义”教育及国民道德训练。德清县、武康县实施小学教员检定考试,并成立小教讲习所,培养师资。9月,德清县教育工会委员会正式成立。全国进行第一次选举,教师暑期参加工作组填写选票、公布选民榜等工作。
关键词: 德清县 事件 史料

内容

南朝齐(479—502)
  武康隐士织帘先生沈麟士在德清吴羌山之阳讲经授徒,为德清私人办学之始。
  唐武德七年(624)
  武康始建县学,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
  德清县令刘洞创建德清县学,在县西南。
  宋嘉熙二年(1238)
  德清县令章鉴始创东莱读书堂于慈相寺东,后又设置东莱书院。
  明洪武元年(1368)
  武康县设社学,岁久湮废;至正德十二年(1517),于县治一都至十八都南北界,各设社学1所。德清社学设在儒学门之右,嘉靖年间(1522—1566)移置射圃。
  明嘉靖四年(1525)
  德清知县方日乾修建织帘书院于德清余不溪吴羌山麓。
  明万历十一年(1583)
  武康知县王懋中建开元书院于武康东15里狮山巅。
  清顺治九年(1652)
  武康知县吴道煌在武康县儒学东建名贤书院。
  清康熙十九年(1680)
  武康知县韩逢庥兴建武康义学。
  清乾隆十二年(1747)
  武康知县刘守成建周公书院(又名前溪书院)于怀安门外。
  清乾隆十八年(1753)
  德清知县李方榕创建清溪书院。
  清同治八年(1869)
  邑人重建清溪书院。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邑人许炳堃、蔡焕文创办务本学塾。至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官立两等小学堂。是年,镇立开智女子高等小学堂成立。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七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次年十一月,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称“癸卯学制”),规定学堂分大、中、小三段和各段修业年限。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3)
  新市镇绅士钟选青、沈汝楷等捐资重修仙潭书院。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清政府明令停科举,兴学堂。翌年,省裁撤提督学政,改为提学使司,县设劝学所、教育会,学塾一律改称学堂。仙潭两等小学堂在新市仙潭书院原址上成立。翌年,武康县成立官立两等小学堂,新市镇立益智女子高等小学堂成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洛舍乡立育本两等小学堂成立。新市耶稣堂私立之江小学建立。
  民国元年(1912)
  1月,裁撤县劝学所,改设教育科,各级学堂改称学校。翌年7月30日,省通饬各县实行“壬子新学制”,初小改称国民学校。
  民国五年(1916)
  德清县划分成3个学区(余不、新市、洛舍),含11乡。1月,恢复县劝学所,设学务委员,后称教育委员。
  民国十一年(1922)
  实行新学制“壬戌学制”。
  民国十二年(1923)
  6月,裁撤县劝学所,设教育局为全县教育行政常设机关。
  民国十八年(1929)
  德清县长黄人望推行“五里方”教育计划,并强调“党义”教育及国民道德训练。
  德清县、武康县实施小学教员检定考试,并成立小教讲习所,培养师资。
  民国十九年(1930)
  德清县实施中心小学辅导制,并兼办民众教育。
  民国二十一年(1932)
  黄郛创办私立莫干小学于武康县莫干山麓庾村,附设农场、蚕种场、奶牛场各一处,提倡耕读并重。
  民国二十四年(1935)
  撤销教育局,改为教育科。
  民国二十六年(1937)
  秋,黄郛夫人沈景云创办私立莫干临时中学。
  民国二十八年(1939)
  武康县政府接办私立莫干临时中学,改为武康县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迁校后坞。次年,奉浙西行署令改为武德崇桐四县联立初中学生补习学校。
  民国三十年(1941)
  四县联中停办,又改为武康县战时初级中学,迁校安吉晓村。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德清县、武康县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和民众教育,县和各乡(镇)成立强迫入学委员会,调查失学儿童和文盲,实施强迫入学。
  民国三十二年(1943)
  武康县战时初级中学改为武康县立初级中学,学校迁返莫干山。是年,在庾村举行秋季运动大会。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德清县简易师范学校成立,校址在方山保宁寺(梅坞寺)。
  武康县立初级中学改为武康县简易师范学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
  德清、武康两县分别举办首届小学教员暑期讲习班。
  民国三十五年(1946)
  10月,德清举行中小学体育运动大会。县举办第二届小学教师暑期讲习班,各乡镇普遍设立民众夜校。
  民国三十六年(1947)
  余英镇中心小学改为武康县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民国三十七年(1948)
  德清县简易师范学校附设初中班。
  武康县大中学生暑期回乡,举办失学民众文化补习班。
  1949年
  5月,德清县、武康县同时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接管中小学,进行了整顿改革。
  武康县简易师范学校改为武康县立初级中学。
  德清县简易师范学校改为德清县立初级中学。
  1950年
  2月,小学开始建立少年儿童队,中学陆续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6月,德清县召开首届文代会,并建立县、区、乡三级领导制,乡校校长负责全乡教育工作。
  德清县、武康县开展以扫盲为重点的农民业余教育,举办冬学、识字班、民校,大力扫除农村文盲。
  贯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的办学方针,学校向工农子弟开门,尽先吸收工农子弟入学。
  1951年
  4月,德清县成立教育工会筹委会。9月,德清县教育工会委员会正式成立。
  德清县开展职工业余教育,在城关、新市、洛舍等地和裕纶、顺丰等丝厂设立职工业余学校。次年,武康县在千秋、莫干、二桥、上柏设立职工业余学校。
  德清县、武康县相继成立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在新市镇新建体育场,并举行德清县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
  9月,新办德清初级师范学校开学,校址在新市镇中山街。
  12月,在县文教科领导下,教师参加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学习。
  1952年
  2月,德清县文教科举办第四期师资速成班,吸收学员100名,半年结业,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
  6月,德清县、武康县各乡(镇)普遍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
  8月,德清县、武康县中学教师到杭州天竺参加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举办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
  11月,公办学校教职工纳入国家工作人员编制,开始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11月、12月,德清县、武康县文教科举办扫盲师资训练班,各区配备扫盲干部2人,辅导业余教育。是年,两县共办冬学432所,入学人数达24517人。
  德清县文教科接管了教会办的私立若瑟小学和之汀小学。
  武康县人民政府接管了私立莫干小学,改为莫庾乡完全小学。
  德清县创办教工幼儿园(后改为机关幼儿园),城乡各完小先后附设幼儿班。
  中学实行校长制,设正副校长,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任免。
  1953年
  1月,乡村学校全部转为公办,代薪制改为工资分制。
  3月,德清县、武康县相继成立县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由县长兼任主委,下设办公室,文教科长兼主任。
  8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9月,中小学停止春季招生,一律改为秋季始业。
  德清县实施小学整顿方案,采取停、并、改等措施,并纠正了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忙乱现象。
  武康县文教科、教育工会联办了星期学校和小教业余学校。
  1954年
  德清县、武康县县委指示各级学校,大力开展劳动生产教育,并鼓励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使教育工作为总路线服务。
  实行农村小学农忙放假制度,教师参加当地农业生产劳动。
  德清县、武康县各校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的体育制》(简称“劳卫制”)。
  5月,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主要内容是学习五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形式。
  全国进行第一次选举,教师暑期参加工作组填写选票、公布选民榜等工作。
  1955年
  确定在各重点小学试行部颁《小学生守则》,中学以《中学生守则》为依据,评定学生操行成绩。
  7月,德清县4个区成立扫盲中心学校,并配备了校长和教导主任。
  根据省教育厅的指示,各中学配备党员校长或副校长。
  7—9月,德清县、武康县中学教职员在嘉兴参加“肃清反革命”学习。
  1956年
  省教育厅确定德清县为学校工资改革试点县。
  德清、武康两县撤销文教科,建立文教局。
  8月,德清县立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校名改为德清中学。
  1957年
  德清县、武康县全体教工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撤区并乡,改为县、乡两级领导制。
  德清县初级师范停办,改为德清县第二初级中学。
  8月,德清中学高中部并人湖州州中学,学校改名为德清县第一初级中学。
  12月至次年1月,德清县、武康县中小学教师参加“整风”运动,部分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58年
  6月,德清、武康两县合并为德清县。
  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全县各完小配备了党员干部担任校长,中学和城镇完小建立了党支部,并在教职工中发展党员。
  9月,德清一中恢复高中班,更名为浙江省德清县第一中学。原武康县初级中学更名为浙江省德清县第二初级中学。原设在新市镇的德清第二初级中学,改名为浙江省德清县第三初级中学。
  全县中小学普遍开展勤工俭学和科学实验活动。
  县成立普及教育委员会,并创办了一批半工半读学校(农业中学)。
  县成立扫盲指挥部,突击扫盲,入学人数达55614人。
  全县中小学推广汉语拼音教育。
  确定德清一中为缩短学制试点,实行中学五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两年)。
  1959年
  9月,新建德清县师范学校开学,附设中师函授部。
  县妇联、文教局向县委建议巩固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
  秋,在教师中开展“反右倾”运动。
  1960年
  各校广泛开展“学习刘文学,争做毛主席好孩子”的教育活动。
  幼儿教养员培训班分别在城关、新市、莫干举办。
  国家投资457259元,新建德清一中、德清师范学校教学大楼两幢。
  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初中生大量流失。
  1961年
  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全县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公布。
  教育系统精简编制,压缩劳动力,支援农业第一线,部分农村公办初小转为民办。动员中小学超龄生1340人参加生产劳动。
  1962年
  德清师范学校停办,所属函授部单独设立,改为中师函授辅导站。
  调整中小学设置布局和规模,精简机构和人员,部分国家教师随校转为民办。
  省教育厅拨款3.5万元,修建德清县受台风袭击的学校校舍。
  1963年3月,全县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学雷锋”活动。
  全县中小学贯彻执行教育部重新制订的《中学生守则(草案)》和《小学生守则(草案)》。
  教师实行低工资调整。
  1964年
  德清县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农村办起了耕读小学(简易小学)396所,儿童入学普及率达到75%及以上。
  德清第二初级中学改为半农半读中学。
  县良种场附设农业中学。
  1965年
  贯彻毛泽东“七·三”指示,全县中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控制考试科目和次数,保证学生健康。
  贯彻教育部、卫生部等单位颁发的《关于中小学校保护学生视力暂行办法》,各校开始推行课间眼保健操。
  1966年
  5月7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本月,“文化大革命”开始。
  6月,学校“停课闹革命”。
  10月,部分师生以“长征”为名进行全国“大串连”。
  是年,学生无法正常毕业,高考被废除,初、高中停止招收新生,教育系统出现了混乱现象。
  1967年
  上半年,学校全面“停课闹革命”。
  下半年,部分中小学开始“复课闹革命”。
  1968年
  4月,德清县文教局革命领导小组成立。
  “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斗、批、改”。
  各公社实行小学下放大队办,大量公办教师回队任教,实行工分加补贴的计酬方式,城镇中小学下放工厂办等政策。同年,各校恢复招生。
  12月,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1963年、1964年、1965年入学的初、高中学生(老三届)先后离校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少数学生根据政策留城镇就业。
  1969年
  全县各公社兴办初级中学。
  初中恢复招生。
  9月,中央批发《关于加强全民防空的报告》,师生深挖防空洞。
  中学先后改为二·二”分段学制。
  1970年
  暑假期间,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在龙山“五七”干校学习,又有一部分教师遭到了打击和迫害。
  9月,德清县恢复高中招生。
  1971年
  恢复1969年以前公办下放民办的教师的工资与户粮关系。
  德清第二初级中学、第三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改为完中。
  全县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再次掀起大办工厂、农场热潮。中学开展军训野营活动。
  1972年
  学校开展“批林整风”运动,声讨林彪反党叛国罪行。
  县教育系统实行公办正式教职工的子女参加统筹医疗的政策。
  德清县进行“三算(口算、笔算、珠算)”结合教学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县各小学。
  1973年
  8月,《人民日报》发表张铁生的信和编者按语,学校掀起了“读书无用论”歪风。
  12月,《人民日报》转载《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四人帮”借机掀起“批判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的恶浪,学校刚刚恢复过来的教学秩序又被打乱。
  1974年
  上半年,江青一伙发动“批林批孔”运动,学校成立“批林批孔”小组。同时,江青一伙抛出“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开展所谓“反复辟”、“反回潮”斗争,一度造成学校领导怕负责任,教师不敢管学生,学生纪律松弛,学校教学秩序混乱的局面。
  1975年
  1月,邓小平同志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各条战线全面进行整顿,学校的教学秩序开始好转。
  中共中央提出“教育战线学大寨”的号召,各小学附设初中班、初中附设高中班发展到高峰。
  10月,德清一中学生黄剑平在全国游泳比赛中,以1分零2秒的成绩,刷新100米自由泳全国纪录。
  1976年
  1月,全县师生哀悼周恩来总理逝世。
  7月,全县师生哀悼朱德委员长逝世。
  9月,全县师生沉痛哀悼毛泽东主席逝世。
  10月,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清除了教育战线“左”的思潮,全县开始恢复学校教育正常秩序,整顿校容、校纪。
  1977年
  4月,撤销“工宣队”和“贫宣队”,恢复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校。
  7月,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成立县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的初选与高考在德清一中进行。
  1978年
  1月,撤销“文教局革命领导小组”,恢复德清县文教局。
  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中学布局,初中学制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
  8月,中小学校废除红卫兵和红小兵组织,重建共青团和少先队。学校撤销校“革委会”,恢复校长制。
  11月,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1979年
  表彰先进典型,评选特级教师、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
  德清县教师进修学校和技工学校分别成立。
  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湖州地区分校在德清设立工作站。
  重建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恢复职工和农民业余教育。
  县校办企业公司成立。
  
  省教育厅确定德清一中为省属80所重点中学之一。
  县教育局调整及整顿初中,控制高中规模,统一规划,撤销了小学附设初中班,将原有班级并入就近的中学,高中由县属一、二、三中和城关中学统一招生。
  恢复实行初高中“三三”分段学制。
  1981年
  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县学龄儿童普建登记卡片,建立专门档案。
  9月,全县中小学贯彻执行部颁《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
  12月至次年6月,县文教局组织人员对全县在编民办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和整顿。
  1982年
  全县各级学校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
  整顿民办教师队伍,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经济报酬。
  省教育厅把德清县列入全省教育系统财务大检查试点县之一。
  11月,县文教局撤销,分别设立县文化局和县教育局。
  1983年
  随着农村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各公社举办农业技术学校(班),组织高小、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植保员、回乡知识青年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
  4月,德清县在教学改革中“三算结合”教学方法和经验取得了成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的《教育研究》发表了《德清县三算结合教学调查》的报道。
  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普教工作会议,要求努力开创德清县教育工作新局面。
  全县通过各方面集资869.1675万元,新建、拆建、维修中小学校舍共71936.8平方米,基本上解决了学校危房问题。
  全县小学逐步从五年制改为六年制。
  1984年
  5月,规定中、小学毕业班学生实行不留级制度,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
  5月,湖州市在德清县士林乡召开幼儿教育工作会议。
  5月,全国“三算”结合教学经验交流会在莫干山区召开。
  6月20日,《文汇报》登载了《德清县推广三算教学》的报道。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珠算故乡》。
  县教育局组织学习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
  12月,省、市普教验收工作队到德清县上柏、干山、油车三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抽样验收,宣布德清县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
  进行机构改革,教育局调整科室人员,乡中心小学改为中、小学分设,按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
  1985年
  原城关中学改为县属完中更名为德清县第四中学,该校高中部由普高改为职高。同时第二、三中学招收新生中各设一个职业班。
  新建农职业高级中学开学。
  5月,经省、市脱盲验收工作队抽样验收,全县非盲率为88.82%,达到基本无盲标准,获得合格证书。
  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德清县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9月,全县小学统一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
  全县80%的学校开展了“达标”活动,在19所中小学中对7618名适龄学生进行抽样检查,达标率66.5%。
  全县各界热烈庆祝第一个“教师节”。
  1986年
  5月,中国文艺界老前辈夏衍同志前来德清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探望母校,师生欢聚一堂。
  8月,撤销县教育局,改建县教育委员会。
  城关、新市两镇宣布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7年
  9月,德清县退休教师协会成立,并在武康、新市两镇设分会。
  自下半年起,本县首次开展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工作。
  开展初中职业教育试点,油车、上柏、雷甸、梅林、钟管、士林、三桥等乡镇初级中学开设了“2+1”或“2.5十0.5”职业班。
  武康、对河口、秋山、梅林和士林宣布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8年
  5月,全县中小学试行国家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8月,县教委决定德清一中为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
  11月,省农村少先队工作现场会在本县士林乡和青少年宫召开。
  1988年,德清县首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荣获《专业合格证书》(初中2名、小学48名、幼儿园42名)。
  1988年,建立《浙江教育报》德清通讯站。
  1989年
  2月,德清县成人文化技术中心学校在县技校内成立。
  4月,高林、钟管、城关、南路、洛舍为首批实施“燎原计划”试点乡镇。县成立了县实施“燎原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
  6月,德清县被列为全国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省“普职成”三教沟通试点县之一。
  7月,县人民教育基金会成立。
  9月,干山、筏头、钟管、三合四乡镇和武康镇农村宣布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10月16日,城关乡中心学校举行俞平伯先生为家乡学校题字授牌仪式。
  南路乡被评为全国实施“燎原计划”先进单位。
  1990年
  2月,建立中共德清县教育委员会业余党校,并举行第一期党支部书记、校长学习班。
  2月,国家教委和省、市教委领导专程来德清县视察勤工俭学和“燎原计划”的实施情况。
  2月,建立德清县电化教育中心。
  5月,县教委被省教委评为全省1989年度先进县教委。
  5月,市督导复视组对本县钟管、雷甸、对河口等3个乡镇进行“五项督导”复视检查。
  8月,李德葆副省长视察德清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情况。
  8月,沈祖伦省长视察德清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情况,并邀请成教干部到省府座谈。
  10月,国家教委“五查”复查组对德清县进行督导检查。
  11月,德清县中小学德育研究会成立。
  南路、勾里、禹越、后坞等4个乡镇宣布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县28个乡镇都建立了教育管理委员会,村建立了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各校都实行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县的教育管理网络已经基本建立。
  1991年
  雷甸、龙山、新联等6个乡镇按规划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至此,全县已有25个乡镇,占全县84.85%的人口地区纳入了义务教育的轨道。
  全县全面开征了农村教育费附加,收取教育费附加230多万元。192所村校改造完毕。
  劳技教育与“燎原计划”相结合。全县学校的学农基地已有78个,土地135亩,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学生达28428人,占学生总数的82%。
  校办企业总产值达到2600万元,利润达到22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1992年
  9月,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调整县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的决议》,全县最后一批乡镇(上柏镇、二都乡、城关乡)宣布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至此,全县各乡镇已如期全面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完善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体制,基本完成县政府年初下达的50所村校校舍的改造任务。德清县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1992年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县”。
  9月,中考招生将原来的先中专后高中的录取顺序,改为先高中后中专,确保了普高重点班的生源质量。
  制定《德清县中小学勤工俭学校级领导考核办法》,对照考核取得等级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1993年
  9月,德清县第一私立学校在城关镇正式开学。
  港胞沈炳麟先生投资18万元人民币建造了新联、三合四都两所小学,投资12.5万元人民币建造了三合沿河小学;港胞邵逸夫先生投资50万元港币建造了武康逸夫小学。
  分批组织乡镇教委和学校干部学习理论,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对38名乡镇中心小学校长进行了岗位培训。
  通过与德清县友好县市湖南省冷水滩市的联系,冷水滩市派32名教师支援德清县三年。
  1994年
  创办了洛舍镇可桢少儿气象学校等12所业余艺术特色学校。
  全县体育达标率中学为95.66%,小学为95.4。有15所中小学被评为省达标先进学校,德清县为省达标先进县。
  完成了对洛舍、三桥、钟管、莫干山、龙山、干山等8个乡镇县级“两基”评估验收。
  向社会公开招聘条件,通过答辩、组织考察等办法,招聘了武康高级中学校长姬慧、武康逸夫小学校长嵇瑞芳。
  有109位民办教师转入公办体制,至此全县民办教师全部转公办。
  10月,国家教委常务副主任柳斌到武康逸夫小学、武康高级中学视察。
  1995年
  巩固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乡镇“两基”工作自查复查率为100,并在10月份顺利通过省“两基”验收。
  大力发展以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的高中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9%。
  新建了上柏镇和徐家庄镇成校。至此,21个乡镇已全部建立成校,也已全部实施“燎原计划”,全年培训农民22700多人次。
  县建立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违法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二以下,比目标数下降万分之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的培训,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6%、83%、72%
  完成破旧校舍改造任务,加快教师住房条件的改善,全县教职工住房成套率为43.2%。
  发展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全县完成总产值1.2亿元,纯收益360万元。
  1996年
  1月,德清县高级中学奠基仪式在武康镇步行街以南的新址举行。
  3月,县政府召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会议出台了《关于开展学陶、师陶、敬业、乐业,争当名教师、名校长活动的通知》、《关于印发〈德清县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德清县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的通知》等文件。
  4月,县教委在全县中小学组织开展了“寸草当报三春晖”主题教育活动。
  7月,德清县武康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通过上级教委组织的评估验收,成为省一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8月,经学校推荐,县教委审核,社会各界人士投票选举,德清县产生了首届“十大教育明星”。
  9月,第一所聋哑学校在秋山成校开学,填补了德清县特殊教育学校的空白。
  9月,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县教职工住房建设的通知》,推出13项优惠政策,加快本县教职工住房建设。
  9月,莫干山鼎立高级中学落成开学。
  12月,德清县通过了省教委组织的“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
  1997年
  2月,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德清县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3月,德清县被省教委确定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实验县。
  4月,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以“敬业奉献,为人师表,依法治教,服务育人”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暨行风建设活动。
  4月,钟管、武康、士林成校被省教委评为“浙江省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4月,德清县教育系统首届艺术节开幕,先后组织了迎香港回归百校万人千米长卷书画等十余个活动。
  7月,武康高级中学迁入新址,更名为德清县高级中学。
  7月,高考上线情况揭晓,德清县共有368名考生上线,比1996年增加近30%,为历史最高水平;上线率达到54.4%,超过省平均水平。
  8月,经省教委、省计经委批准,德清县职业高中改建并更名为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为全市各县区首所职业中专。
  8月,县教师进修学校与县教委教研室分设。原县成人教育中心升格为县直属学校,对电大德清分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成教中心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一体化管理。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委教研室原址划归县职业中专。
  9月,德清县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县。
  12月,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浙江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电视电话表彰大会,德清县被评为湖州市唯一的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县教委同时被评为全市唯一的省级先进县教委。
  1998年
  6月,县政府批转了县教委《关于中小学试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的请示》,决定在全县中小学试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g聘任制。全县共正式聘任教职工2890人,试聘20人,待聘20人。
  7月,省教委正式批准德清一中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7月,德清县高考上线人数超历史最高水平.452名考生上线,其中应届生397名,上线率为58.4%,超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12月,经评估验收,洛舍、士林、于山、勾里、莫干山等5个乡镇被确认为县“两高普九”达标乡镇。高林、下舍、莫干山、勾里、洛舍等5个乡镇被评为市高标准乡镇,武康、钟管两镇被评为省首批教育强镇。城关、莫干山、高林等3个乡镇通过了省教育强镇验收。
  1999年
  4月,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教育文化工作会议,会议出台了《德清县创建省教育强县计划》、《进一步增加对教育投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7月,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成绩揭晓,本县各类考生共791人上线,全县报考上线率达83%,超过省平均水平21.8个百分点,超过市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
  8月,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73.23%
  9月,新市镇初级中学校舍竣工并投入使用。
  11月,县委、县政府就学校教育装备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由县财政分期安排400万元,乡镇财政安排400万元,学校自筹400万元,专项用于装备建设。
  12月,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小组到本县进行浙汀省首批教育强县的评估验收,并通过了验收。
  合理规范学校布局,全县初中、小学从1997年的28所、269所,调整到23所、158所。创建省示范性学校8所。
  2000年
  1月1日起,新进入教育系统的各类人员均须实行人事代理。
  6月29日至7月6日,县教委组织了以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爱生爱教,为人师表”为主题的教师师德教育暑期集中培训,3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此培训,这是本县自1984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师德教育活动。
  7月,德清县高考上线人数达1209人,报考上线率达83.90%,超过省平均水平13.33个百分点,按人口比再次超过了省平均水平。
  8月,校办企业改革完成了上一年剩下的4家企业的改制,从而全面完成了本县教育系统企业改制任务。
  9月,占地105亩的德清二中新校舍正式启用。
  10月,德清教育网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全县16个乡镇全部通过县高标准“普九”的验收,11个乡镇通过了市“两高普九”验收。
  12月,县教委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12月,浙江省公布28个项目为全省农科教结合重点项目,德清县三合乡的《青虾养殖示范基本建设》项目是其中之一。
  2001年
  3月,浙江省中小学“减负增效”经验交流大会在德清县城武康召开。
  5月底,应德清的友好城市——法国梅尔市的邀请,德清县历史上第一支承担出国访问任务的运动队——县少年足球队前往法国参加梅尔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
  8月,德清县高考上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总上线人数达1568人,报考上线率达89.5%,超过省平均水平15.45个百分点,按人口比再次超过了省平均水平。
  10月,省教育厅组成省一级重点中学复查组对德清一中进行了复查,通过了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复评。
  对各类幼儿园逐步进行了办园体制改革,有34所幼儿园改为社会力量办学。德清县已形成以政府办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的办园格局。
  县校办企业公司的整体资产无偿划转给县教育发展总公司,县校办企业公司7名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注销了县校办企业公司的税务、工商等登记。
  县教育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实践经验的农村初中教师30名、小学教师10名。
  2002年
  4月,市教育局受省教育厅委托,分别对德清高级中学、德清三中进行了省二级、省三级普通重点中学的评估验收,结果顺利通过。
  7月1日起,德清县开始实施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所有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权正式上收到县。
  9月,全县所有小学从三年级起全面开设英语课程。
  10月,日本矢板市中学生访问团来德清访问,这是本县首次接待国外教育代表团。
  12月,省教育强县复查组来德清县进行复查。
  实现德清一中的易地新建。
  进一步完善对学校领导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出台加强学校管理、推进廉政建设的十项制度。
  2003年
  2003年上半年,全县教育系统迅速启动了《德清县教育系统预防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置方案》和《德清县学校预防与控制非典型肺炎工作指导》,转发或下发文件12个。
  全力引进各方教师,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从吉林师大等外省高等院校引进和公开招考非师范类教师等途径,全县总共引进大专及以上毕业生262名,其中进入高中段165人,初中段74人,小学段23人。确认了县首届“名教师”6人。
  2003年上半年,组建了德清县区教育学院,并先后成立了士林、新市、城关、钟管等4个社区教育分院,建立了以社区教育学院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网络。
  8月,德清职业中专实现了整体搬迁,通过国家级重点职校验收,达优秀级。逸夫小学、清溪小学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投入300多万元组建了教育城域网,为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接入宽带网,实现了“校校通”。
  全县共有1763名学生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总上线人数达1627人,报考上线率92.3%,为历年之最。
  2004年
  德清县已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教育的十五年教育。
  3月,武康建成区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率先向社会免费开放。
  9月,新德清一中、县实验学校如期完成建设并顺利投入使用。
  10月,县属学校财务结算中心成立。
  12月,德清县率先在全市教育系统兑现教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分四年完成教育系统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工作。
  德清县成为省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县之一。
  县教育局组织教育考察团到法国梅尔市进行了教育交流活动,同时接待日本矢板市中学生访问团来本县访问。
  对困难学生实施扶困助学服务,出台了《关于在全县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中小学教育的实施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段教育的贫困学生实行持“教育券”免费上学的制度。
  杭州求是专修学校接管县私立高中。
  2005年
  高考上线率超过省平均水平,万人上线率也超过省平均水平。具体为:万人报考数全省文科为21.7、理科为39.1,县文科为19.5、理科为37.4,万人上线率全省文科为14.3、理科为32.7,县文科为17.2、理科为34.5
  德清县首次设立名师名校长奖励专项基金。
  4月,在德清隆重举行市级科研成果推广介绍会,德清县教育局承担的省重点课题《构建农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在全省推广。省教科院、市县领导和全市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参加了会议。
  6月,德清县教育局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交互式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分别在11个乡镇建立了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县政府批转了县教育局《德清县乡镇中心幼儿园村教学标准化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
  在中小学扎实开展了“校园打造平安,班级创造和谐”活动。在全省范围内首次正式出台和谐班集体建设标准。
  12月,湖州市第一家教育集团——湖州求是教育集团在德清县成立。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德清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 古代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人物等四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