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沈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44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沈氏
分类号: K825
页数: 12
页码: 860-871
摘要: 《浙江通志》、《湖州府志》均以沈戎为湖州沈氏开山祖。乃知沈氏始祖定居于今德清城关镇附近,秦、两汉属乌程县馀不乡,擅割馀杭县北乡和乌程县馀不乡,居住于原馀不乡境内沈氏遂冠以武康籍,盖古代荐入官署。武康人,故原乌程县馀不乡沈氏。郡志所载三十二沈,谓金鹅乡之沈。同书《政事》又云,清俞樾《重建德清县儒学记》云,曰徐曰胡曰谈曰蔡。县以学士应诏。名士何尚之对其子何曰:吴兴太守张永请其任功曹,梁天监二年(503)卒。里人居处立祠,祠在乾元山阴,梁·太清年间(547-548)出任东阳太守。
关键词: 人物 沈氏 乾元镇

内容

《百家姓》云:“沈,吴兴郡。”可见沈氏发源始于湖郡。《浙江通志》、《湖州府志》均以沈戎为湖州沈氏开山祖,而沈戎卒葬金鹅山,从无异议,乃知沈氏始祖定居于今德清城关镇附近。
  德清,秦、两汉属乌程县馀不乡。汉末,吴势力割据,拥兵自重,为协谣言,擅割馀杭县北乡和乌程县馀不乡,合置新县,名曰武康。新县分为37乡,原馀杭北乡境内置20乡,原馀不乡境内置17乡。尔后,居住于原馀不乡境内沈氏遂冠以武康籍。盖古代荐入官署,举为孝廉,皆以县籍为填报单位。故旧籍所载,某官,武康人,皆指其籍贯属武康县,非指其出生于武康城区之内。故原乌程县馀不乡沈氏,均与新并入之馀杭县北乡地域无关。明朝嘉靖《德清县志·儒行》载:“邑自唐而前,故隶武康。郡志所载三十二沈,皆目为武康人。按沈戎之生世也,尝与姚恢争柯田之居。后为麟士之沈,麟士故居,在今吴羌山之阳。沈约自叙其祖延,始居县东之馀乌村,今乌山也。自延而上,其源遥出于戎。沈庆之故宅,在今敢村,子孙舍以为寺。麟士自述祖德,谓金鹅乡之沈,皆出于戎。用是言之,《武康志》所载沈戎以下诸沈,皆德清人也。然则诠序之次,诚不得让美于武康也矣。”同书《政事》又云:“按武康之沈,至唐有既济者,实生传师。武康当既济时,析为德清久矣。故今德清乡贤之祀,首列传师。”清俞樾《重建德清县儒学记》云:“吾邑大家,旧推四姓。曰徐曰胡曰谈曰蔡。而沈而许,亦右族也。”
  本节入传38人,附传8人。
  麟士。巡、迈。客卿。君理、君高、君游、君公。婺华。妙容。皇后。既济。传师。询。颜。当。枢。复。氏。师贤。兆祥。述裘(嗣焻、敏达、恪)。兰。庆曾(寅曾)。世杓、保恒。云。用霖。方谷。紫瑛(粟香、英)。兹九。西苓。文纬(粤)。学源。梅叶。锜。行(瑞斋)。梨庭。
  沈麟士(419-503)
  字云桢,自述《祖德碑》称金鹅乡诸沈,皆出于戎。幼年俊敏,及长博通经史,家贫,织帘诵书,手口不绝,乡人号称织帘先生。斫竹伤手,流泪不止,或曰,此何足损?答曰,身体乃父母所遗,毁伤有愧双亲。尝行路,邻人误认其履,曰:此尔履耶?乃跣足而归。不久邻人得履送还,曰:此非尔履耶?宽厚如此。南朝宋·元嘉末(453),县以学士应诏,不得已至帝都,名士何尚之对其子何曰: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汝应师事之。不久归山,在吴羌山设馆,教授门生,从者数百十人。时有谚语称:吴羌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吴兴太守张永请其任功曹,固以力辞,负薪汲水,并日而食。身历宋、齐、梁三朝,屡征不起。终老读书不倦。晚年失火,著作皆焚,乃重新抄写,追忆撰著,梁天监二年(503)卒,著有《周易两系训注》、《庄子内篇训注》,《易》、《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八书各有《要略》。里人居处立祠,有司春秋致祭,祠在乾元山阴。
  沈巡(?-566)
  德清金鹅山沈族后裔,梁·太清年间(547-548)出任东阳太守。侯景之乱平定后,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征为少府卿。累任至金紫光禄大夫。陈·天康元年(566)卒,赠侍中、领军将军,谥“敬子”。
  四弟迈,子君理、君高,另有传。
  沈迈(519-570)
  方正赣直,梁时任尚书佥部郎。陈·永定间(557-559)迁中书郎。天嘉间(560-566)历任太仆廷尉,出为镇东始兴王长史、会稽郡丞,主管东扬州事务。光大元年(567)升高书吏部郎。太建元年(569)迁通直散骑常侍,侍东宫。次年卒,赠散骑常侍。
  子君游、君公,另有传。
  沈客卿?-589)
  身出德清望族,初任小吏。健言谈,博涉书艺。性残冷,以剥削为能事。陈末任中书舍人,主管税赋。增收盐税、箕敛杂捐,盘剥百姓,以供后主挥霍。隋军入建康,被杀。
  沈君理(525-573)
  字仲伦,南朝·梁时,追随陈霸先南征北战,任明威将军。陈武帝即位,拜驸马都尉,封永亭侯,吴郡太守。其时天下未定,百姓荒弊,君理召集士卒,修治器械,军民悦服。文帝即位后,任侍中、左民尚书,丹阳尹。天嘉三年(562)改任前军将军,六年升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566)以父忧离职。太建元年(569)服阕,任太子詹事,掌行东宫事务,迁吏部尚书。次年,因女儿册封皇妃,赐爵望县侯,食邑五百户。太建四年(572)加侍中,五年(573)迁尚书右仆射。卒赠太子少傅,谥贞宪。民国新志有传。
  沈君高(532-578)
  字季高,君理弟,性刚直,有吏能。累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中书舍人、廷尉卿等职。太建元年(569)东境大水,百姓饥馑,以君高任吴县令,赈灾抚困。太建八年(576)诏授使节,都督交、广等十八州军事。岭南俚、獠民族,世代攻伐,君高推心抚御,竟得民和。太建十年(578)卒于任,年四十七。赠散骑常侍。祁子。
  沈君游(?-573)
  一作君攸,博学能文,善诗,梁季官至散骑常侍。原有文集,今佚。
  沈君公
  君游弟,文章典正,梁季任中书黄门侍郎,御史中丞。入陈后,任侍中,太子詹事,陈亡,与王同谋渡江奔周,为军所杀。
  沈婺华(?-约627)
  陈朝望蔡县侯沈君理之女。母为陈武帝公主。少年知书达礼,常为祖母早亡哀恸。丧服毕,聘为东宫贵人。太建二年(570)纳为皇子妃。后主陈叔宝即位(583),立为皇后。性端静,聪敏强记,博通经史,工娴书翰。父卒,哀毁逾常,优居别殿,后主日益见疏而宠幸张贵妃,毫无忌妒,淡然而处,平居检朴,衣无锦绣之饰,惟日读经史,诵念佛经。时遇天旱,自暴庭院诵经,竟降甘雨。无子嗣,领养孙姬之子。后主荒淫,不问政事,常上书切谏,人称贤后。后主意欲废除另立张贵妃,因国祚不继而未遂。后主薨,作哀词一篇,文词酸切。后从广陵过江,出家于毗陵天静寺,贞观初年卒。
  沈妙容(530-605)
  曾祖麟士、祖父彝,父亲法深,世祖吴羌山麓。南明·梁大同年间(535-546),妙容于归长兴陈霸先,时霸先征讨侯景,戎马倥偬。及践阼,于永定元年(557)封为临川王妃。文帝即位,立为皇后,追封沈法深为建成县侯,食邑五百户。废帝即位(567),加尊号,称庄诚皇太后。陈亡入隋。大业初(605),从京都返里,卒于乡梓。
  子观嗣,颇有学识,官至御史中丞,
  沈皇后
  德清沈易直女,唐朝开元末年(741)以良家女子选入东宫,封广平王妃,生德宗。天宝末叶军阀混乱,囚于东都。掖廷王入洛阳,复留入宫。时北方征讨未靖,长安为军阀史思明袭击,战乱中失去踪迹。代宗即位(762),立德宗为皇太子,诏访皇后所在,久不能得。德宗即位(780),下诏封赠曾祖土衡为太保,祖父介祖为太傅,父亲易直为太师,叔父易良为司空,易直儿子震为太尉。一日之内,封拜一百廿七人。易直妻崔氏晋谒,皇帝更衣,诏王、韦两美人出拜。建中元年(780),具册上皇太后尊号,派遣大臣备法驾,分见沈族人士,并通告州县,物色咨访,直至终世,然始终无闻。宪宗登位(806),有司上疏建言,诏群臣为大行皇帝启殡举行仪式,并为皇太后发哀。祔付于代宗庙,奉袆衣,同葬元陵。
  沈既济(750-800)
  沈既济,德清金鹅山人,博通群籍,尤工史笔,深得吏部侍郎杨炎称赞。建中元年(780),杨炎任宰相,推荐既济任左拾遗,史馆修撰。其时,吴兢在《国史》中为武则天立本纪,既济以为不妥,认为武则天是皇后,应并入《中宗本纪》,乃上书辩论。后虽未准,但其胆识为史臣所叹服。建中二年,中书、门下两省分置深谙文学理道、韬钤法度侍诏官三十员,既济复上疏,称两省侍臣皆为饱学之士,足备顾问,毋需别置冗员。疏云:“患在官烦,不患员少;患在不问,不患无人。”疏上后,德宗未理。不久,宰相杨炎遣逐,既济宫坐,贬任浙江处州司户。衙斋无事,遂著小说《任氏传》和传奇《枕中记》消遣。后复上调中央,任礼部员外郎,著有《建中实录》十卷。德宗十六年卒于任所。
  沈传师(769-827)
  沈传师,字子言,金鹅山人。贞元十九年(804)进士及第,二十年登制科乙第,授太子校书郎、鄠县尉,直史馆,转左拾遗、左补阙,并兼史职,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历司勋、兵部郎中,迁中书舍人。艺文称一时之冠。穆宗时,翰林承旨虚位,穆宗欲任传师,但托疾家居,屡召不起,仅乞以本职兼史事。不久兼御史中丞,出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任满入京,任尚书右丞。复外放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转宣州刺史、宣歙池观察使。任满召回,任吏部侍郎,太和元年(827)卒于任,赠吏部尚书。
  兼史馆职务时,参与编修《宪宗实录》,未成。擅书法,与柳公权齐名,宋米芾评称“如龙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虚。”清康有为评称“元和后,沈传师、柳公权出,矫肥厚之病,专尚清劲”。代表作为《柳州罗池庙碑》。
  传师性情平坦,毫无竞争,两镇州郡而无权门请托。而在任听断明察,下吏不敢妄为,合家薰化。
  父既济,子枢、询,另有传。
  沈询
  沈询,沈传师子。与兄枢皆登进士第。历任显要清贵之职,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咸通中,检校户部尚书、潞州长史、昭义节度使,为政简易,本性恬和。
  家仆归秦与询侍私通(明媒正聚之小妻称妾,未正娶而共室同居之妾称侍),询欲殊杀,但未及下手,仆便勾结牙将作乱,夜攻府第,询全家遇害。
  沈颜(?-约921)
  字可铸,沈传师之孙。天复元年(901)进士,任校书郎。不久乱离,流寓湖南,辟为巡官。唐亡,仕于吴越国,历任礼仪使、兵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善于词藻,琴棋皆精,时人称为“下水船”,盖誉其为文精速,无所不载。因不满文风浮靡,著有《聱书》、《解聱书》矫枉。性闲淡,不逐世利,顺义初去世。传世四言诗有《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诗见民国《德清县新志》卷十二。
  沈当
  字退夫,德清城区人。宋仁宗时举进士,赐同三礼出身。任怀安军司理参军,迁国子监丞。县内孔庙地处繁市,遵议出资倡众,徙建于县桥河北侧东隅。并奖励学者讲明圣学,乡人彬然从化。英宗即位(1064),迁任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两子佑、伸皆中进士。一时父子衣冠之盛,侈然为一乡之望。卒后,秘阁校理钱藻撰书墓志。
  沈枢
  字持要,一作持正、持孝,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后从湖南安抚使,进宝文阁侍制。精通文史,擅长操觚,著有《通鉴总类》,门目繁富。卒年八十二。
  沈复(?-1185)
  字德之,城区人。南宋绍兴廿一年(1151)进士,乾道七年(1171)以左朝请郎直龙图阁,任两浙运判,权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次年正月,迁户部侍郎。一日登殿对孝宗问,版曹财用几何?亏羡几何?沈复一一奏对毕,于随身佩带夹袋中取出簿册进呈,进出款项,毫发不差。孝宗大喜,问宰臣曰:侍郎可有进政府先例?梁克家奏云;陛下用人,何以例为!九年(1173)正月,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十月,进左中大夫。政事必与沈复熟议而后行。张说在枢管,议事多不合,后克家去国,沈复亦乞退阁,未允。十二月,任资政殿大学士,出知荆南府。淳熙二年(1175)改任四川宣抚使。五月,召回京师,同知枢密院事。不久复出,知镇江府。五年(1178),移知福州军州事,充福建安抚使,所至风采耸然。十二年(1185),以中大夫致仕,旋卒。翌年赐谥简肃。真西山《四益斋诗·序》云:“复以才能结主,知分符总襄,尽天下要剧处。贰机庭,建宣阃,俱卓荦有成效。其执政也,张说以恩悻进同列,多媚承之,复岿然中立,议论不少屈,竟力请去位,有古大臣之风。”
  沈氏(1425-1506)
  沈氏,一都平民蔡玉之妻,年廿四,夫卒,时婴儿在襁褓,内外无人照顾,亲邻劝其改嫁,闻言则流涕而哭,誓志坚守苦节。弘治九年(1496),县令王良臣为表彰贞节,上闻朝廷,上诏旌表。越十年卒,寿八十二。
  沈师贤
  字德秀,明朝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兵部主事,升员外郎,榷荆州。至衙曰:吾闻税轻则商集,商集则货流,货流则课足。于是,楚蜀诸藩及南方贵人木材、货物皆因轻税辐集其间。师贤又曰:“毋病商,宁病贵。”均势划一,商贸益盛。由是声名大著,改任工部,监工太庙营造。由于账目混乱,大工纷错,诸郎多获罪。独师贤慎恤国用而称职。工程完毕,例应任寺卿。力请外调,任福建按察副使。丁父艰,起蓟州密云兵备。时边疆未靖,躬巡堡哨,冲寒旬月,程历千馀里,边政肃然,疆圉平安。升四川参政。未及上任,闻母讣归里,哀毁过度而卒,属纩母柩之侧。入祀乡贤祠。性淡泊,蔬食布衣,恬澹以终其年。
  沈兆祥
  德清城区人,锦衣卫指挥佥事沈九鼎女,自幼随父居京。年十四,明世宗立为禧嫔。嘉靖十五年(1536)九月册封宸妃,历升贵妃。穆宗登位(1567),封为皇太妃。万历元年(1573)追赠太皇贵妃,谥恭顺安荣贞靖。
  沈述裘(约1587-1684)(焻、敏达、恪)
  字振先,号公治。明朝天启七年(1627)举人。淡利禄、擅文章,与四川高倬交谊深厚。
  崇祯年间,藩福王推荐高倬出任南工部侍郎。因国势动荡,时局危急,述裘劝其急流勇退。倬不听,遂殉难。述裘伤心不已,私设家祠,春秋祭祀。明亡后,清廷屡下诏书欲予重用,述裘坚辞不受。每逢月白风清,则独自携杖,散步于慈相寺幽胜小道之间。卒年九十八。嘉庆《续志》、民国《新志》有传。
  子嗣焻,性情至孝,邑中有美名。
  孙敏达,以副榜出任四川洪雅县知县,任满后擢升户部主事。
  玄孙沈恪,举人,任福建连江县知县。县有大案久悬未决,沈恪缉真凶、平冤狱,人称干练。
  沈兰
  沈兰,城区人。顺治年间(1644-1661)任广东香山县知县。时值兵荒,贫富皆困,沈兰刻意抚恤,严汰供应差费,禁止悍兵强暴,流棍土膏,一时敛迹,士民始见生意。每月朔望后一日,延邑内绅士,讲学于堂。任职三年,颂声日起。以强项鲠直去职,士民怀念。
  沈庆曾(寅曾)
  字振始、号怡庭,恺曾弟,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山东商河县知县。擢四川会理州知州。洁己爱民,疑狱多平反,邻境大案,院司多予委托。旋告终养,归商河,入祀名宦祠。
  弟寅曾,字恭士,以岁贡司训上虞,在任修文庙、备乐器、课诸生,以行谊文章著称。归居之日,门下士作诗歌送行,竟有渡江相送者。
  子世杓,另有传。
  沈世杓
  字集怀,庆曾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顺天副贡,任湖口、崇义知县,以廉能称许。南康有林昆山等三案,几成冤狱,奉檄复核,多能平反,洗刷无辜。
  沈保恒(?-1862)
  字苕卿,邑内城区人。自云南普洱府知府调元江知州。同治元年(1862),回匪大至,迎战寡不敌众,力竭城陷殉职。时镇沅同知吴德森,乌程县人,过元江时,保恒上请,协办军需团练事宜。城破之日,同赴难。
  沈云
  沈云,字舒白,号闲亭,城区丁家弄人。道光廿四年(1844)进士,官广西兴安县知县,自负隽才,善古文,为儒林沈垚、凌堃所折服。尝取闽人所著《台湾纪事本末》参考他书,删繁润饰,编入凌氏《传经堂丛书》。有文集,未刻。
  沈用霖
  沈用霖,号行溥,有文名,少游粤幕,尝绘《江天一鹤图》自携,后由粤归里,失足堕海而死,时人以为图谶。著有《粤归集》,孙沈学瀛付梓。
  沈方谷
  字铁珊,东衡人,曾官湖南县丞,以老去官,居住城内。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太平军陷城,方谷朝服坐堂上,两子侍立。兵到、奋力叱之。兵走,告其首领蔡,蔡入堂,坐而对语,方谷慷慨陈词,气势不挠。蔡心感动。已而另一首领朱九入堂,令下拜。方谷大骂曰:我朝廷命官,岂可拜贼,遂与二子皆被杀害。蔡感方谷为人方正,私纵其妾及幼子出城。妾吴氏,有姿色,土豪戏侮,将犯其身,拒不从,并其子自沉于湖,一仆一婢亦从死。后人采入《忠义录》。
  沈紫瑛(沈粟香、沈英)
  城北沈炳然次女,喜吟咏,有幽娴沉静气质,尝题家父《写真图》云:倜傥娱诗酒,豪情若谪仙,趣园一片石,春色自年年。又题《七夕立秋》诗云:天上双星逢此夕,人间一叶报新秋。俞樾见之,大为叹赏,自称紫石山人。后嫁县典史朱立勋之子承泽,闺中唱和诗颇多,散见于徐畹兰《里华陀室诗草》。
  沈粟香,邑孝廉沈凤飞之女,嫁邑中诸生黄晋。少承家学,通翰墨,与夫唱和,必推敲洽当而后定。治家和睦,戚党称美。太平军之乱,家连遭祸,夫与三子相继亡故,孑然一身以终,寿七十馀岁,著有《半潭秋水草堂吟草》,俞曲园为之序。
  沈英,字绿墅,城区沈观圃之女。嫁长兴诸生朱晓轩。善画双钩墨染花卉,工诗词,著有《墨花楼诗集》。小传收入《墨季广画识》。
  沈兹九(1898-1989)
  沈兹九,名慕兰,城区风牌弄人。民国八年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十年留学日本,十四年毕业于东京女子师范艺术科。回国后,先后任浙江女子师范,松江女子中学,南京汇文女中教师。廿一年夏,进中山文化教育馆上海分馆从事编译。廿三年二月主编《申报》副刊《妇女园地》,号召妇女争取解放。次年七月,创办《妇女生活》杂志,十二月,发起上海妇女救国联合会。廿五年十一月,参加宋庆龄、何香凝等人签名的《救国入狱宣言》,抗议“七君子”被捕。翌年,与罗琼合译苏联柯仑泰《新妇女论》。
  抗战后,任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文化事业组组长。廿八年,由邓颖超介绍加入共产党。次年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冬天经港赴新加坡,徙迹流亡。三十五年,与胡愈之共创南洋出版社,编辑《风下》周刊、《南侨日报》和《新妇女》月刊,同年加入民主同盟会,当选支部委员。三十七年夏返国,进东北解放区,次年赴西柏坡,筹组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三月,出席北平妇代大会;九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解放后,历任全国妇联常委、宣传教育部部长兼《新中国妇女》社社长兼总编辑,民盟中央常委。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沈西苓(1904-1940)
  原名学诚,笔名叶沉,城区风牌弄人。民国二年(1913)举家迁杭,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就读京都高等工业学校染织图案系,十七年回国,从事美术。越二年,与许幸之等人发起组织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二十年转入电影界,先后在天一、明星影业公司任美工师、编导,曾导演《怒吼吧、中国》、《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等影片,同时创办理论杂志《电影艺术》。三十六年转入联华影业公司,将曹禺《日出》改成电影,开拍后,因八·一三战争而停顿。次年加入中央电影摄影场,任编导委员。尔后,拍摄《中华儿女》,编写《神鹰》,编、导硕果两丰。
  留日期间,热衷戏剧,回国后,与夏衍等人组织艺术剧组,演出《炭坑夫》、《西线无战事》等话剧。二十五年,将爱尔兰剧作家西恩·奥凯西《求诺和孔雀》改编成《醉生梦死》,上演后轰动一时。尔后,积极从事国防戏剧运动,编有《在烽火中》、《罗店夜战》等独幕剧。其所执导《保卫芦沟桥》,更是名闻遐迩。
  上海沦陷,辗转鄂、川,先后在重庆、成都导演《民族万岁》、《塞上风云》和《一年间》。二十九年12月病逝于重庆。
  沈文纬(1904-1987)(沈粤》
  沈文纬,城区人。父佑生,县“有字廒”粮仓主管。文纬三岁失怙,十龄丧恃,依兄成立,十三岁赴杭州纬成公司缫丝部学艺,十九岁赴日本东京国立蚕业试验场实习,与堂弟沈学诚靠近共产党。廿一岁回缫丝部,因传阅《共产主义ABC》被厂方开除,株连20馀人。返居故乡后,加入房毓贤主持国民党县党部,负责溪东手工业丝厂下庙支部,不久被捕,支部解散。民国十七年进西葑漾利农丝厂,秘密组织地下党,年终再次开除。次年代课于韶村,旋经许文谟介绍赴上海广源丝厂,兼任铸亚铁工厂顾问。
  抗战初,任职杭州蚕丝统制会。因日寇进逼,迁金华。不久走川,于汉口遇沈兹九姐弟,乃随上海艺术团赴重庆。民国廿九年,堂弟沈学源创办四川资中酒精厂,任厂务主任兼代总工程师。三十五年初,新疆建设厅长林继庸派赵鸿基至重庆招聘蚕桑专家,经钱天鹤介绍,参加“新疆蚕桑考察团”入疆。任新疆蚕丝事业改进委员会委员,墨玉丝厂厂长。次年正月回重庆,至上海蚕丝公司联系,因一时难以安排,返德,开洪大酱油厂于溪东街,与原西葑漾丝厂党支部书记等人秘密筹建武装部队。三十八年四月,浙西独立团正式成立,任团政委。七月,经上海嵇秋成介绍,进中国蚕丝公司。解放后,先后在北京中国丝绸公司、江西土产畜产公司主管蚕丝业务。1973年退休,198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论文《论烘茧及其他》、《再论烘茧及其他》、《烘茧干燥程度茧层率鉴定法》,获中国蚕学会’84年会奖。专著《中国蚕丝业与社会化经营》,民国廿五年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女沈粤(1936-),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江西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教授。
  沈学源(1909-1985)
  沈学源,城区风牌弄人。民国十六年南洋大学肄业,次年八月出国。廿四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艺化学科,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江西省农学院农化组组长、技师。次年八月调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教授。三十一年任重庆上川工业公司农化厂厂长。三十三年八月任中国粮食工业公司农化厂厂长兼总工程师。三十七年二月任上海诚义油厂厂长。解放后,1950年2月任上海水产学院教授兼无锡江南大学教授,1952年8月调南京工学院教授,1958年6月调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粮油工程系主任。
  1956年加入民主建国会,1962年选为国家科委粮食组组员。历任江苏省第三、五届人民代表,江苏省科协常委,江苏省食品及发酵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分会副理事长。主持研制“脱水米饭”和“蒸谷米工艺和配套设备设计”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著译有《东三省物资资源与化学工业》、《酵母制造工艺学(俄译本)》等。
  沈梅叶(1912-?)
  沈梅叶,原名恢,字南萍。城区小南门人,民国三十一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建筑系。历任湖南省立工业专科学校讲师,西北工学院副教授。三十六年七月调任中央技术专科学校教授,次年调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广西大学、西北工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教授。1985年退休,任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1987在陕西临潼创办中医理疗咨询所。
  沈锜(1917-?)
  字春丞,馀不镇丁家弄人。沈汉柏之子。1940年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第九期新闻系毕业后,任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处事科长。1943年留学印度,二年后获婆罗尼斯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期间获纽约世界大学名誉哲学及人文博士,聘任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教授。1947年至1949年,任职于行政院新闻局。
  去台湾后,历任台湾省省政府公共关系处处长,省政府参议,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兼中国国家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运输公司新闻顾问。1951年至1952年,任政府发言人办公室第一组组长。1953年调任蒋介石侍从机要秘书兼英文秘书。195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第四组副主任、主任。1956年至1960年,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兼中央影业公司董事长。
  1961年转入外交界,出任台湾驻刚果(布)大使,1964年至1965年,任驻美公使。1965年至1968年任外交部政务次长,曾随严家淦访美,陪蒋经国访日。1968年至1972年,任驻澳大利亚大使。期间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评议委员。1973年至1980年,任驻哥伦比亚大使。1981年至1989年,任驻西德商务代表处代表。
  从事外交三十馀年,两度担任总统特使,足迹遍涉中南美2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美、亚、非各国赠勋30次。
  沈行(1919-约1994)(瑞斋)
  字炳清,城区人,秀州中学毕业,青年从戎,参加缅甸远征军。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兵团炮兵营长。淮海战役中被俘,编入陈锡联部。解放军渡江时,炮击南岸有功。后自动脱队,考入齐鲁大学。1953年被捕。1964年出狱后,执教于山东东营市第一中学。精外语,擅西画。
  父瑞斋(1866-1923),清诸生。年轻时,任南浔庞家总管,发迹后迁居上海,捐得候补道台衔。与沪渎王晓籁、萧山施凤洋义结金兰,合股投资实业。后因安徽煤矿失利,一蹶不振,遂致衰落。民国十二年逝世沪上,归葬德清龙山祖域。
  沈梨庭(1937-2003)
  沈梨庭,城区人。1962年西安文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分配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合金钢研究部工作。1970年4月下放河南淮南五七干校劳动,次年底回部。历任轴承钢专业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77年3月借调冶金部特钢处,从事特钢发展和技改规划。1984年和1985年,分别赴日本和联邦德国,考察冷轧带钢和双金属复合锯条生产技术。1987年晋升高级工程师。主要著作有《国外轴承钢工艺研究进展》(1983年院·文献出版专集)等专著及关于轴承钢论文30馀篇。此外,参与1984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轴承钢条目撰写。1996年晋升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