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士族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44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士族传
分类号: D630.3
页数: 27
页码: 860-886
摘要: 《浙江通志》、《湖州府志》均以沈戎为湖州沈氏开山祖,乃知沈氏始祖定居于今德清城关镇附近。秦、两汉属乌程县馀不乡。擅割馀杭县北乡和乌程县馀不乡,居住于原馀不乡境内沈氏遂冠以武康籍。盖古代荐入官署,武康人,故原乌程县馀不乡沈氏,邑自唐而前“郡志所载三十二沈。谓金鹅乡之沈,同书《政事》又云。清俞樾《重建德清县儒学记》云。曰徐曰胡曰谈曰蔡”县以学士应诏,名士何尚之对其子何曰?吴兴太守张永请其任功曹,梁天监二年(503)卒。里人居处立祠,祠在乾元山阴,梁·太清年间(547-548)出任东阳太守。
关键词: 人物 士族传 乾元镇

内容

城区及南北两界,缙绅阀阅既多,儒门士族亦夥。除四大望族外,沈为旧勋,而许戚俞戴,皆显于清。作士族传。
  第一节 沈氏
  《百家姓》云:“沈,吴兴郡。”可见沈氏发源始于湖郡。《浙江通志》、《湖州府志》均以沈戎为湖州沈氏开山祖,而沈戎卒葬金鹅山,从无异议,乃知沈氏始祖定居于今德清城关镇附近。
  德清,秦、两汉属乌程县馀不乡。汉末,吴势力割据,拥兵自重,为协谣言,擅割馀杭县北乡和乌程县馀不乡,合置新县,名曰武康。新县分为37乡,原馀杭北乡境内置20乡,原馀不乡境内置17乡。尔后,居住于原馀不乡境内沈氏遂冠以武康籍。盖古代荐入官署,举为孝廉,皆以县籍为填报单位。故旧籍所载,某官,武康人,皆指其籍贯属武康县,非指其出生于武康城区之内。故原乌程县馀不乡沈氏,均与新并入之馀杭县北乡地域无关。明朝嘉靖《德清县志·儒行》载:“邑自唐而前,故隶武康。郡志所载三十二沈,皆目为武康人。按沈戎之生世也,尝与姚恢争柯田之居。后为麟士之沈,麟士故居,在今吴羌山之阳。沈约自叙其祖延,始居县东之馀乌村,今乌山也。自延而上,其源遥出于戎。沈庆之故宅,在今敢村,子孙舍以为寺。麟士自述祖德,谓金鹅乡之沈,皆出于戎。用是言之,《武康志》所载沈戎以下诸沈,皆德清人也。然则诠序之次,诚不得让美于武康也矣。”同书《政事》又云:“按武康之沈,至唐有既济者,实生传师。武康当既济时,析为德清久矣。故今德清乡贤之祀,首列传师。”清俞樾《重建德清县儒学记》云:“吾邑大家,旧推四姓。曰徐曰胡曰谈曰蔡。而沈而许,亦右族也。”
  本节入传38人,附传8人。
  麟士。巡、迈。客卿。君理、君高、君游、君公。婺华。妙容。皇后。既济。传师。询。颜。当。枢。复。氏。师贤。兆祥。述裘(嗣焻、敏达、恪)。兰。庆曾(寅曾)。世杓、保恒。云。用霖。方谷。紫瑛(粟香、英)。兹九。西苓。文纬(粤)。学源。梅叶。锜。行(瑞斋)。梨庭。
  沈麟士(419-503)
  字云桢,自述《祖德碑》称金鹅乡诸沈,皆出于戎。幼年俊敏,及长博通经史,家贫,织帘诵书,手口不绝,乡人号称织帘先生。斫竹伤手,流泪不止,或曰,此何足损?答曰,身体乃父母所遗,毁伤有愧双亲。尝行路,邻人误认其履,曰:此尔履耶?乃跣足而归。不久邻人得履送还,曰:此非尔履耶?宽厚如此。南朝宋·元嘉末(453),县以学士应诏,不得已至帝都,名士何尚之对其子何曰: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汝应师事之。不久归山,在吴羌山设馆,教授门生,从者数百十人。时有谚语称:吴羌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吴兴太守张永请其任功曹,固以力辞,负薪汲水,并日而食。身历宋、齐、梁三朝,屡征不起。终老读书不倦。晚年失火,著作皆焚,乃重新抄写,追忆撰著,梁天监二年(503)卒,著有《周易两系训注》、《庄子内篇训注》,《易》、《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八书各有《要略》。里人居处立祠,有司春秋致祭,祠在乾元山阴。
  沈巡(?-566)
  德清金鹅山沈族后裔,梁·太清年间(547-548)出任东阳太守。侯景之乱平定后,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征为少府卿。累任至金紫光禄大夫。陈·天康元年(566)卒,赠侍中、领军将军,谥“敬子”。
  四弟迈,子君理、君高,另有传。
  沈迈(519-570)
  方正赣直,梁时任尚书佥部郎。陈·永定间(557-559)迁中书郎。天嘉间(560-566)历任太仆廷尉,出为镇东始兴王长史、会稽郡丞,主管东扬州事务。光大元年(567)升高书吏部郎。太建元年(569)迁通直散骑常侍,侍东宫。次年卒,赠散骑常侍。
  子君游、君公,另有传。
  沈客卿?-589)
  身出德清望族,初任小吏。健言谈,博涉书艺。性残冷,以剥削为能事。陈末任中书舍人,主管税赋。增收盐税、箕敛杂捐,盘剥百姓,以供后主挥霍。隋军入建康,被杀。
  沈君理(525-573)
  字仲伦,南朝·梁时,追随陈霸先南征北战,任明威将军。陈武帝即位,拜驸马都尉,封永亭侯,吴郡太守。其时天下未定,百姓荒弊,君理召集士卒,修治器械,军民悦服。文帝即位后,任侍中、左民尚书,丹阳尹。天嘉三年(562)改任前军将军,六年升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566)以父忧离职。太建元年(569)服阕,任太子詹事,掌行东宫事务,迁吏部尚书。次年,因女儿册封皇妃,赐爵望县侯,食邑五百户。太建四年(572)加侍中,五年(573)迁尚书右仆射。卒赠太子少傅,谥贞宪。民国新志有传。
  沈君高(532-578)
  字季高,君理弟,性刚直,有吏能。累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中书舍人、廷尉卿等职。太建元年(569)东境大水,百姓饥馑,以君高任吴县令,赈灾抚困。太建八年(576)诏授使节,都督交、广等十八州军事。岭南俚、獠民族,世代攻伐,君高推心抚御,竟得民和。太建十年(578)卒于任,年四十七。赠散骑常侍。祁子。
  沈君游(?-573)
  一作君攸,博学能文,善诗,梁季官至散骑常侍。原有文集,今佚。
  沈君公
  君游弟,文章典正,梁季任中书黄门侍郎,御史中丞。入陈后,任侍中,太子詹事,陈亡,与王同谋渡江奔周,为军所杀。
  沈婺华(?-约627)
  陈朝望蔡县侯沈君理之女。母为陈武帝公主。少年知书达礼,常为祖母早亡哀恸。丧服毕,聘为东宫贵人。太建二年(570)纳为皇子妃。后主陈叔宝即位(583),立为皇后。性端静,聪敏强记,博通经史,工娴书翰。父卒,哀毁逾常,优居别殿,后主日益见疏而宠幸张贵妃,毫无忌妒,淡然而处,平居检朴,衣无锦绣之饰,惟日读经史,诵念佛经。时遇天旱,自暴庭院诵经,竟降甘雨。无子嗣,领养孙姬之子。后主荒淫,不问政事,常上书切谏,人称贤后。后主意欲废除另立张贵妃,因国祚不继而未遂。后主薨,作哀词一篇,文词酸切。后从广陵过江,出家于毗陵天静寺,贞观初年卒。
  沈妙容(530-605)
  曾祖麟士、祖父彝,父亲法深,世祖吴羌山麓。南明·梁大同年间(535-546),妙容于归长兴陈霸先,时霸先征讨侯景,戎马倥偬。及践阼,于永定元年(557)封为临川王妃。文帝即位,立为皇后,追封沈法深为建成县侯,食邑五百户。废帝即位(567),加尊号,称庄诚皇太后。陈亡入隋。大业初(605),从京都返里,卒于乡梓。
  子观嗣,颇有学识,官至御史中丞,
  沈皇后
  德清沈易直女,唐朝开元末年(741)以良家女子选入东宫,封广平王妃,生德宗。天宝末叶军阀混乱,囚于东都。掖廷王入洛阳,复留入宫。时北方征讨未靖,长安为军阀史思明袭击,战乱中失去踪迹。代宗即位(762),立德宗为皇太子,诏访皇后所在,久不能得。德宗即位(780),下诏封赠曾祖土衡为太保,祖父介祖为太傅,父亲易直为太师,叔父易良为司空,易直儿子震为太尉。一日之内,封拜一百廿七人。易直妻崔氏晋谒,皇帝更衣,诏王、韦两美人出拜。建中元年(780),具册上皇太后尊号,派遣大臣备法驾,分见沈族人士,并通告州县,物色咨访,直至终世,然始终无闻。宪宗登位(806),有司上疏建言,诏群臣为大行皇帝启殡举行仪式,并为皇太后发哀。祔付于代宗庙,奉袆衣,同葬元陵。
  沈既济(750-800)
  沈既济,德清金鹅山人,博通群籍,尤工史笔,深得吏部侍郎杨炎称赞。建中元年(780),杨炎任宰相,推荐既济任左拾遗,史馆修撰。其时,吴兢在《国史》中为武则天立本纪,既济以为不妥,认为武则天是皇后,应并入《中宗本纪》,乃上书辩论。后虽未准,但其胆识为史臣所叹服。建中二年,中书、门下两省分置深谙文学理道、韬钤法度侍诏官三十员,既济复上疏,称两省侍臣皆为饱学之士,足备顾问,毋需别置冗员。疏云:“患在官烦,不患员少;患在不问,不患无人。”疏上后,德宗未理。不久,宰相杨炎遣逐,既济宫坐,贬任浙江处州司户。衙斋无事,遂著小说《任氏传》和传奇《枕中记》消遣。后复上调中央,任礼部员外郎,著有《建中实录》十卷。德宗十六年卒于任所。
  沈传师(769-827)
  沈传师,字子言,金鹅山人。贞元十九年(804)进士及第,二十年登制科乙第,授太子校书郎、鄠县尉,直史馆,转左拾遗、左补阙,并兼史职,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历司勋、兵部郎中,迁中书舍人。艺文称一时之冠。穆宗时,翰林承旨虚位,穆宗欲任传师,但托疾家居,屡召不起,仅乞以本职兼史事。不久兼御史中丞,出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任满入京,任尚书右丞。复外放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转宣州刺史、宣歙池观察使。任满召回,任吏部侍郎,太和元年(827)卒于任,赠吏部尚书。
  兼史馆职务时,参与编修《宪宗实录》,未成。擅书法,与柳公权齐名,宋米芾评称“如龙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虚。”清康有为评称“元和后,沈传师、柳公权出,矫肥厚之病,专尚清劲”。代表作为《柳州罗池庙碑》。
  传师性情平坦,毫无竞争,两镇州郡而无权门请托。而在任听断明察,下吏不敢妄为,合家薰化。
  父既济,子枢、询,另有传。
  沈询
  沈询,沈传师子。与兄枢皆登进士第。历任显要清贵之职,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咸通中,检校户部尚书、潞州长史、昭义节度使,为政简易,本性恬和。
  家仆归秦与询侍私通(明媒正聚之小妻称妾,未正娶而共室同居之妾称侍),询欲殊杀,但未及下手,仆便勾结牙将作乱,夜攻府第,询全家遇害。
  沈颜(?-约921)
  字
  可铸,沈传师之孙。天复元年(901)进士,任校书郎。不久乱离,流寓湖南,辟为巡官。唐亡,仕于吴越国,历任礼仪使、兵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善于词藻,琴棋皆精,时人称为“下水船”,盖誉其为文精速,无所不载。因不满文风浮靡,著有《聱书》、《解聱书》矫枉。性闲淡,不逐世利,顺义初去世。传世四言诗有《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诗见民国《德清县新志》卷十二。
  沈当
  字退夫,德清城区人。宋仁宗时举进士,赐同三礼出身。任怀安军司理参军,迁国子监丞。县内孔庙地处繁市,遵议出资倡众,徙建于县桥河北侧东隅。并奖励学者讲明圣学,乡人彬然从化。英宗即位(1064),迁任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两子佑、伸皆中进士。一时父子衣冠之盛,侈然为一乡之望。卒后,秘阁校理钱藻撰书墓志。
  沈枢
  字持要,一作持正、持孝,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后从湖南安抚使,进宝文阁侍制。精通文史,擅长操觚,著有《通鉴总类》,门目繁富。卒年八十二。
  沈复(?-1185)
  字德之,城区人。南宋绍兴廿一年(1151)进士,乾道七年(1171)以左朝请郎直龙图阁,任两浙运判,权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次年正月,迁户部侍郎。一日登殿对孝宗问,版曹财用几何?亏羡几何?沈复一一奏对毕,于随身佩带夹袋中取出簿册进呈,进出款项,毫发不差。孝宗大喜,问宰臣曰:侍郎可有进政府先例?梁克家奏云;陛下用人,何以例为!九年(1173)正月,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十月,进左中大夫。政事必与沈复熟议而后行。张说在枢管,议事多不合,后克家去国,沈复亦乞退阁,未允。十二月,任资政殿大学士,出知荆南府。淳熙二年(1175)改任四川宣抚使。五月,召回京师,同知枢密院事。不久复出,知镇江府。五年(1178),移知福州军州事,充福建安抚使,所至风采耸然。十二年(1185),以中大夫致仕,旋卒。翌年赐谥简肃。真西山《四益斋诗·序》云:“复以才能结主,知分符总襄,尽天下要剧处。贰机庭,建宣阃,俱卓荦有成效。其执政也,张说以恩悻进同列,多媚承之,复岿然中立,议论不少屈,竟力请去位,有古大臣之风。”
  沈氏(1425-1506)
  沈氏,一都平民蔡玉之妻,年廿四,夫卒,时婴儿在襁褓,内外无人照顾,亲邻劝其改嫁,闻言则流涕而哭,誓志坚守苦节。弘治九年(1496),县令王良臣为表彰贞节,上闻朝廷,上诏旌表。越十年卒,寿八十二。
  沈师贤
  字德秀,明朝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兵部主事,升员外郎,榷荆州。至衙曰:吾闻税轻则商集,商集则货流,货流则课足。于是,楚蜀诸藩及南方贵人木材、货物皆因轻税辐集其间。师贤又曰:“毋病商,宁病贵。”均势划一,商贸益盛。由是声名大著,改任工部,监工太庙营造。由于账目混乱,大工纷错,诸郎多获罪。独师贤慎恤国用而称职。工程完毕,例应任寺卿。力请外调,任福建按察副使。丁父艰,起蓟州密云兵备。时边疆未靖,躬巡堡哨,冲寒旬月,程历千馀里,边政肃然,疆圉平安。升四川参政。未及上任,闻母讣归里,哀毁过度而卒,属纩母柩之侧。入祀乡贤祠。性淡泊,蔬食布衣,恬澹以终其年。
  沈兆祥
  德清城区人,锦衣卫指挥佥事沈九鼎女,自幼随父居京。年十四,明世宗立为禧嫔。嘉靖十五年(1536)九月册封宸妃,历升贵妃。穆宗登位(1567),封为皇太妃。万历元年(1573)追赠太皇贵妃,谥恭顺安荣贞靖。
  沈述裘(约1587-1684)(焻、敏达、恪)
  字振先,号公治。明朝天启七年(1627)举人。淡利禄、擅文章,与四川高倬交谊深厚。
  崇祯年间,藩福王推荐高倬出任南工部侍郎。因国势动荡,时局危急,述裘劝其急流勇退。倬不听,遂殉难。述裘伤心不已,私设家祠,春秋祭祀。明亡后,清廷屡下诏书欲予重用,述裘坚辞不受。每逢月白风清,则独自携杖,散步于慈相寺幽胜小道之间。卒年九十八。嘉庆《续志》、民国《新志》有传。
  子嗣焻,性情至孝,邑中有美名。
  孙敏达,以副榜出任四川洪雅县知县,任满后擢升户部主事。
  玄孙沈恪,举人,任福建连江县知县。县有大案久悬未决,沈恪缉真凶、平冤狱,人称干练。
  沈兰
  沈兰,城区人。顺治年间(1644-1661)任广东香山县知县。时值兵荒,贫富皆困,沈兰刻意抚恤,严汰供应差费,禁止悍兵强暴,流棍土膏,一时敛迹,士民始见生意。每月朔望后一日,延邑内绅士,讲学于堂。任职三年,颂声日起。以强项鲠直去职,士民怀念。
  沈庆曾(寅曾)
  字振始、号怡庭,恺曾弟,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山东商河县知县。擢四川会理州知州。洁己爱民,疑狱多平反,邻境大案,院司多予委托。旋告终养,归商河,入祀名宦祠。
  弟寅曾,字恭士,以岁贡司训上虞,在任修文庙、备乐器、课诸生,以行谊文章著称。归居之日,门下士作诗歌送行,竟有渡江相送者。
  子世杓,另有传。
  沈世杓
  字集怀,庆曾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顺天副贡,任湖口、崇义知县,以廉能称许。南康有林昆山等三案,几成冤狱,奉檄复核,多能平反,洗刷无辜。
  沈保恒(?-1862)
  字苕卿,邑内城区人。自云南普洱府知府调元江知州。同治元年(1862),回匪大至,迎战寡不敌众,力竭城陷殉职。时镇沅同知吴德森,乌程县人,过元江时,保恒上请,协办军需团练事宜。城破之日,同赴难。
  沈云
  沈云,字舒白,号闲亭,城区丁家弄人。道光廿四年(1844)进士,官广西兴安县知县,自负隽才,善古文,为儒林沈垚、凌堃所折服。尝取闽人所著《台湾纪事本末》参考他书,删繁润饰,编入凌氏《传经堂丛书》。有文集,未刻。
  沈用霖
  沈用霖,号行溥,有文名,少游粤幕,尝绘《江天一鹤图》自携,后由粤归里,失足堕海而死,时人以为图谶。著有《粤归集》,孙沈学瀛付梓。
  沈方谷
  字铁珊,东衡人,曾官湖南县丞,以老去官,居住城内。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太平军陷城,方谷朝服坐堂上,两子侍立。兵到、奋力叱之。兵走,告其首领蔡,蔡入堂,坐而对语,方谷慷慨陈词,气势不挠。蔡心感动。已而另一首领朱九入堂,令下拜。方谷大骂曰:我朝廷命官,岂可拜贼,遂与二子皆被杀害。蔡感方谷为人方正,私纵其妾及幼子出城。妾吴氏,有姿色,土豪戏侮,将犯其身,拒不从,并其子自沉于湖,一仆一婢亦从死。后人采入《忠义录》。
  沈紫瑛(沈粟香、沈英)
  城北沈炳然次女,喜吟咏,有幽娴沉静气质,尝题家父《写真图》云:倜傥娱诗酒,豪情若谪仙,趣园一片石,春色自年年。又题《七夕立秋》诗云:天上双星逢此夕,人间一叶报新秋。俞樾见之,大为叹赏,自称紫石山人。后嫁县典史朱立勋之子承泽,闺中唱和诗颇多,散见于徐畹兰《里华陀室诗草》。
  沈粟香,邑孝廉沈凤飞之女,嫁邑中诸生黄晋。少承家学,通翰墨,与夫唱和,必推敲洽当而后定。治家和睦,戚党称美。太平军之乱,家连遭祸,夫与三子相继亡故,孑然一身以终,寿七十馀岁,著有《半潭秋水草堂吟草》,俞曲园为之序。
  沈英,字绿墅,城区沈观圃之女。嫁长兴诸生朱晓轩。善画双钩墨染花卉,工诗词,著有《墨花楼诗集》。小传收入《墨季广画识》。
  沈兹九(1898-1989)
  沈兹九,名慕兰,城区风牌弄人。民国八年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十年留学日本,十四年毕业于东京女子师范艺术科。回国后,先后任浙江女子师范,松江女子中学,南京汇文女中教师。廿一年夏,进中山文化教育馆上海分馆从事编译。廿三年二月主编《申报》副刊《妇女园地》,号召妇女争取解放。次年七月,创办《妇女生活》杂志,十二月,发起上海妇女救国联合会。廿五年十一月,参加宋庆龄、何香凝等人签名的《救国入狱宣言》,抗议“七君子”被捕。翌年,与罗琼合译苏联柯仑泰《新妇女论》。
  抗战后,任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文化事业组组长。廿八年,由邓颖超介绍加入共产党。次年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冬天经港赴新加坡,徙迹流亡。三十五年,与胡愈之共创南洋出版社,编辑《风下》周刊、《南侨日报》和《新妇女》月刊,同年加入民主同盟会,当选支部委员。三十七年夏返国,进东北解放区,次年赴西柏坡,筹组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三月,出席北平妇代大会;九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解放后,历任全国妇联常委、宣传教育部部长兼《新中国妇女》社社长兼总编辑,民盟中央常委。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沈西苓(1904-1940)
  原名学诚,笔名叶沉,城区风牌弄人。民国二年(1913)举家迁杭,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就读京都高等工业学校染织图案系,十七年回国,从事美术。越二年,与许幸之等人发起组织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二十年转入电影界,先后在天一、明星影业公司任美工师、编导,曾导演《怒吼吧、中国》、《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等影片,同时创办理论杂志《电影艺术》。三十六年转入联华影业公司,将曹禺《日出》改成电影,开拍后,因八·一三战争而停顿。次年加入中央电影摄影场,任编导委员。尔后,拍摄《中华儿女》,编写《神鹰》,编、导硕果两丰。
  留日期间,热衷戏剧,回国后,与夏衍等人组织艺术剧组,演出《炭坑夫》、《西线无战事》等话剧。二十五年,将爱尔兰剧作家西恩·奥凯西《求诺和孔雀》改编成《醉生梦死》,上演后轰动一时。尔后,积极从事国防戏剧运动,编有《在烽火中》、《罗店夜战》等独幕剧。其所执导《保卫芦沟桥》,更是名闻遐迩。
  上海沦陷,辗转鄂、川,先后在重庆、成都导演《民族万岁》、《塞上风云》和《一年间》。二十九年12月病逝于重庆。
  沈文纬(1904-1987)(沈粤》
  沈文纬,城区人。父佑生,县“有字廒”粮仓主管。文纬三岁失怙,十龄丧恃,依兄成立,十三岁赴杭州纬成公司缫丝部学艺,十九岁赴日本东京国立蚕业试验场实习,与堂弟沈学诚靠近共产党。廿一岁回缫丝部,因传阅《共产主义ABC》被厂方开除,株连20馀人。返居故乡后,加入房毓贤主持国民党县党部,负责溪东手工业丝厂下庙支部,不久被捕,支部解散。民国十七年进西葑漾利农丝厂,秘密组织地下党,年终再次开除。次年代课于韶村,旋经许文谟介绍赴上海广源丝厂,兼任铸亚铁工厂顾问。
  抗战初,任职杭州蚕丝统制会。因日寇进逼,迁金华。不久走川,于汉口遇沈兹九姐弟,乃随上海艺术团赴重庆。民国廿九年,堂弟沈学源创办四川资中酒精厂,任厂务主任兼代总工程师。三十五年初,新疆建设厅长林继庸派赵鸿基至重庆招聘蚕桑专家,经钱天鹤介绍,参加“新疆蚕桑考察团”入疆。任新疆蚕丝事业改进委员会委员,墨玉丝厂厂长。次年正月回重庆,至上海蚕丝公司联系,因一时难以安排,返德,开洪大酱油厂于溪东街,与原西葑漾丝厂党支部书记等人秘密筹建武装部队。三十八年四月,浙西独立团正式成立,任团政委。七月,经上海嵇秋成介绍,进中国蚕丝公司。解放后,先后在北京中国丝绸公司、江西土产畜产公司主管蚕丝业务。1973年退休,198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论文《论烘茧及其他》、《再论烘茧及其他》、《烘茧干燥程度茧层率鉴定法》,获中国蚕学会’84年会奖。专著《中国蚕丝业与社会化经营》,民国廿五年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女沈粤(1936-),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江西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教授。
  沈学源(1909-1985)
  沈学源,城区风牌弄人。民国十六年南洋大学肄业,次年八月出国。廿四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农艺化学科,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江西省农学院农化组组长、技师。次年八月调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教授。三十一年任重庆上川工业公司农化厂厂长。三十三年八月任中国粮食工业公司农化厂厂长兼总工程师。三十七年二月任上海诚义油厂厂长。解放后,1950年2月任上海水产学院教授兼无锡江南大学教授,1952年8月调南京工学院教授,1958年6月调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粮油工程系主任。
  1956年加入民主建国会,1962年选为国家科委粮食组组员。历任江苏省第三、五届人民代表,江苏省科协常委,江苏省食品及发酵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分会副理事长。主持研制“脱水米饭”和“蒸谷米工艺和配套设备设计”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著译有《东三省物资资源与化学工业》、《酵母制造工艺学(俄译本)》等。
  沈梅叶(1912-?)
  沈梅叶,原名恢,字南萍。城区小南门人,民国三十一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建筑系。历任湖南省立工业专科学校讲师,西北工学院副教授。三十六年七月调任中央技术专科学校教授,次年调任湖南师范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广西大学、西北工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教授。1985年退休,任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1987在陕西临潼创办中医理疗咨询所。
  沈锜(1917-?)
  字春丞,馀不镇丁家弄人。沈汉柏之子。1940年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第九期新闻系毕业后,任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处事科长。1943年留学印度,二年后获婆罗尼斯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期间获纽约世界大学名誉哲学及人文博士,聘任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教授。1947年至1949年,任职于行政院新闻局。
  去台湾后,历任台湾省省政府公共关系处处长,省政府参议,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兼中国国家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运输公司新闻顾问。1951年至1952年,任政府发言人办公室第一组组长。1953年调任蒋介石侍从机要秘书兼英文秘书。195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第四组副主任、主任。1956年至1960年,任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兼中央影业公司董事长。
  1961年转入外交界,出任台湾驻刚果(布)大使,1964年至1965年,任驻美公使。1965年至1968年任外交部政务次长,曾随严家淦访美,陪蒋经国访日。1968年至1972年,任驻澳大利亚大使。期间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评议委员。1973年至1980年,任驻哥伦比亚大使。1981年至1989年,任驻西德商务代表处代表。
  从事外交三十馀年,两度担任总统特使,足迹遍涉中南美2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美、亚、非各国赠勋30次。
  沈行(1919-约1994)(瑞斋)
  字炳清,城区人,秀州中学毕业,青年从戎,参加缅甸远征军。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兵团炮兵营长。淮海战役中被俘,编入陈锡联部。解放军渡江时,炮击南岸有功。后自动脱队,考入齐鲁大学。1953年被捕。1964年出狱后,执教于山东东营市第一中学。精外语,擅西画。
  父瑞斋(1866-1923),清诸生。年轻时,任南浔庞家总管,发迹后迁居上海,捐得候补道台衔。与沪渎王晓籁、萧山施凤洋义结金兰,合股投资实业。后因安徽煤矿失利,一蹶不振,遂致衰落。民国十二年逝世沪上,归葬德清龙山祖域。
  沈梨庭(1937-2003)
  沈梨庭,城区人。1962年西安文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分配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合金钢研究部工作。1970年4月下放河南淮南五七干校劳动,次年底回部。历任轴承钢专业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77年3月借调冶金部特钢处,从事特钢发展和技改规划。1984年和1985年,分别赴日本和联邦德国,考察冷轧带钢和双金属复合锯条生产技术。1987年晋升高级工程师。主要著作有《国外轴承钢工艺研究进展》(1983年院·文献出版专集)等专著及关于轴承钢论文30馀篇。此外,参与1984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轴承钢条目撰写。1996年晋升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第二节 许氏
  许氏世居城东乌牛山南麓。初显于明朝晚叶。后迁入城区溪街。
  本节入传16人。附传6人。
  季远、孚远。镇(晋、家驹)。讳(应旂、福京)。祖京(祖怀)。宗彦。万春。善长。德裕。孙儒。炳荃。孙缪。孙穆(吴元)。德约、德纪。文谟。
  许季远
  许季远,德清东门外人。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任广东兵巡道,驻雷州。季远貌端严,性宽大。不假刑威而胥吏震服。任职期间,开迪理要,旌表节烈,劝戒媮靡。及去任,雷民思之。
  许孚远(1535-1604)
  字孟中,号敬庵,世居城东乌山。天资卓伟,操履端诚。逾弱冠,领乡荐。闻唐一庵先生研究心性理学,锐然以绝学自任。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榷龙江关。减无名税粟近二百万石,晋南北铨曹,持正不附,并以讲学忤时,引疾归居。不久复起,佥事海北。其时锦囊、电白之间,巨寇李茂结倭作难。乃单骑入岛,传达圣谕,茂为感泣归降。擢丞大仆,进京仕驾部郎。或云,居江陵可以大用,不听。晋南少京兆。岁大祲,亲历民艰,人咨户给。溧水、高淳,当丹阳三湖上流,素苦水冲堤决,力请内帑,得一万五千缗,厚筑蒲堤,此后,虽天有虐而不灾,而三辅之畿得永利。万历二十年(1592),上书力救郧抚李材,晋三级调外。迁福州巡抚。时储位未定,进规元辅,凡书五上,极其苦口。迁留中枢,历任南京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调北京,任兵部左侍郎。时两宫三殿有灾,上《回天》、《转治》二疏,意极诚恳。海内正人,亦翕然归附,朝中忌者,并因侧目,遂拂衣居家,唯倡明正学。而近世理学,独服王阳明,常以身验学行,知行合一,天下学子,无不知有德清许夫子。著有《学庸述》、《论语述》、《敬和堂集》等,皆足翼经范世。与冯从吾、刘宗周、丁元荐友善。卒于家,年七十,赠南京兵部尚书,溢“恭简”,所至建祠奉祀。
  许镇(晋、家驹)
  字天倚,孚远从曾孙,少苦学,博览群书,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授编修。雍正七年(1728),充贵州主考官,所取程仁圻、王士俊、安修德、王梦尧等,号为得士。旋外出,任江西南昌知府政尚宽厚,吏民称便。南昌素不养蚕,镇仿孚远治建昌法,广为劝导,详订种桑之宜,饲蚕之节,刊为书本,通行郡属。后因公事失察降级,改刊部主事。乞终养,归修东莱书院,与里人讲学其中。好聚书,亲自校雠,丹黄不辍手。
  弟晋,字自昭,安徽颖上县知县。邑被水,赈恤有方,修蔡津书院,辑县志。归里后,撰编《临溪志乘》十二卷。
  子家驹,字嘶伯,笃志经学,操行醇和,尝与两三同志仿证人书院法规,互订条约,共相绳勉。乾隆十九年(1754),以明通任西安县教谕。
  许讳(应旂、福京)
  字隽臣,孚远曾孙。幼孤贫,入赘于嘉兴,遂占秀水籍。康熙末叶,钟陵熊伯龙主持浙江乡试,闱中赏识文章,后知为孚远后裔,十分喜欢,自谓得士。玮由庶吉士历任至礼科给事中而卒。彭孙通少宰挽以悼诗:“给事恭简孙,渊源守家学,探理见四本,读书穷八索。”名流推服如此。
  族弟应旂,雍正元年举人。
  族弟福京,亦以学殖为世所闻。
  许祖京(1732-1805)(祖怀)
  字依之,许镇孙,世居城东乌牛山麓,母蔡氏,书绅女。妻胡氏,承昊孙女。少受家学,兼得两外家文法,乡试第一。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授内阁中书,擢侍读。两遇京察,皆一等。四十二年(1777)充四川乡试正考官,旋出为云南驿盐道。到任亲巡诸井,绝私贩,收馀盐,补绌额,诸款清厘。四十五年(1780),总督婪贿事发,上命侍郎和珅按治,引逮甚从,自巡抚至守令多递职获罪,独祖京坦然无染。明年夏,摄臬篆。四十七年(1782)擢按察使,屡辨疑狱。云南多顶凶案,有蒋某,争博杀人,贿小黑三承担罪责。至司讯状,竟叩首请曰:囚有老母在同邑,蒋某负钱若干缗,愿及囚,生责其赏,死不恨。祖京诘间,负几年矣?曰:今年。曰:杀人者乃蒋,非汝也。囚初不认承,反复诘之乃服。捕蒋至,论如律。又有姚州劫盗,以刀背伤人,主司拟死罪。部驳云:刀背虽金非刃,不当死,承审知州误,拟应降职。祖京上言,州本拟如部所论,臣饬改之,咎在臣。得旨嘉其恰当。祖京治谳无一误例,时称司法举国之最。四十九年(1784)入觐,数蒙召见,频邀恩赐。擢广东布政使。总督富勒浑得罪祖京,以审问漏泄供词上疏,部议降三级,恩旨从宽留任,令安心供职。五十年(1785),台湾林爽文叛乱,两广总督孙文靖率意调发民众。祖京抗牍云:“小丑当即可平,不可无故扰民。总督欲弹劾其沮军之罪,适台湾乱平,爽文捕获而止。安南国王黎维褀为阮氏所逐,敂关求救,总督欲援之,复其国。因顾忌,未遽上疏。向祖京先借库金十万为军饷。祖京曰:欲进兵,不发檄征粮,库非某所私,若言借,不敢遵命。五十五年(1790),总督协揆富察护安南国王阮惠入朝,郡邑欲奢侈供费,祖京不许。供张饮馔定有限数,务张国体。刊单传布行在,高庙批转富察,富察寓目无言。祖京曰,昔君所定数,仆意以为啬,今乃知其得当。是年春入觐,中途得廷寄,命于八月酌带道府祝厘。五十七年(1792)总督富察以大将军征廓尔喀,巡抚郭世勋兼总督,事无钜细,必咨询祖京,推诚相得数年,滨海无纤毫匪警。广东濒海,民杂易扰,祖京莅治十年,事患多弭。有请欲在琼州设关卯者,驳不许;又有请于省会设船步网利者,也不许。谨慎如此。初在藩司任时,巡抚图某猝病,总督檄祖京摄事。既奏闻,高庙以祖京不早自奏接抚印为不晓事,降旨申饬。其后巡抚郭某复猝病,群僚以为,宜亟取抚篆且奏状,否则,再受谴矣。祖京不可,曰,巡抚病,仆自可以藩司印代行督抚事,若遂取印,病愈不得不引退,为仆逐之也。宁受谴,不为言。五十九年(1794)以母老乞养归里,嘉庆元年(1796)丁内艰,后因足疾,不复外出。嘉庆十年(1805)卒于杭州寓舍,年七十四。祖京强识过人,少年所见文字,至老不忘。在滇不置幕僚,文案皆自亲定,又以馀力训子。在内阁时,充《一统志》纂修官,又修《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录》、《胜朝殉节臣录》,文旨一手自成。学宗朱程,经贯大义,于四子文用功尤深。自著有《书经述》八卷,《诗》四卷,《许氏谱》二卷。
  父家驹,另有传。兄昌宇,侯选州同,早卒。弟祖怀,山东沂水知县,干练有史才,亦早卒。
  许宗彦(1768-1818)
  原名庆宗,字积卿,号周生,乌山村人(今明星)。幼年随父在京,秉承家学,九岁读经史,十岁写作文,侍郎王昶爱其文才,作《积卿字说》相赠。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授予兵部车驾司主事。总裁朱珪以为宗彦学识兼得张惠言、王引之之长,十分器重,宗彦性情淡泊、衣食俭朴,居官二月后,因家亲年迈侍奉归里,寓居杭州,杜门读书。曾云:“读书人须心澄如止水,无丝毫不可对人处。”便将所居之处称为“鉴止水斋”。喜藏书,异书不惜重价购买,经史子集,无所不读。治学探求六经大义,研究古今儒道隆替,治乱得失,文章真伪。然不屑于校勘文字,辨析训话之学。所著《鉴止水斋文集》,文章以说经居多,其学说能综合汉宋儒家观点,参以己见予以辨正。又精天文历数,自学西洋推步秘法,自制浑金球,观察星空天象,曾见天王星。诗歌匠心独出,卓卓可传。嘉庆年间,县令周绍廉聘任《德清县续志》复审。手稿二册,今藏南京图书馆。嘉庆廿三年冬,因葬亲出入深山,感受寒气,病中勉力为汪家禧、杨凤苞、严元照三人作传。十二月卒于杭州寓舍。
  父祖京,另有传。
  许万春
  城西白虎圩人,与弟万宝,累世为农。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太平军至村被掳,众兵令万春负重随军,行走百里,力竭苦辞,兵怒,暴杀于湖城北门外。同治三年(1864),弟万宝从军中逃回,转辗觅兄骸骨,时人称许,载入《忠节传》。
  许善长
  字伯与,一字沐生,道光廿九年(1849)以优贡试乡闱,不售。由训导改官内阁中书,派充实录馆详校官,奉旨以同知在任候选。迨文宗实录告成,奉谕旨免选同知,以知府派用并加道衔。同治八年(1869),签发江西,办理河口厘局,时值凋敝之馀,剔弊厘奸三载有奇,收数称旺。光绪元年(1875)恩科,充文闱内帘监试。次年(1876)二月,署建昌府事。莅任后,适水灾,毁城郭、毙民众,乃设法赈济,添设渡船,散给粮糗,全活甚众。六年(1880),署广信府,添加信江、双桂、灵山三书院膏火,选拔优秀生员督教。十年(1884)六月,复事广信,凡有盖于民生学校者,无不极意讲求。是年春雨浃旬,溪涨上饶,铅山两邑,通衢冲塌近百馀里,集乡人之好义者,谋修治大计,捐廉创募至五千馀金,不数月而周道坦坦,行人称为“许公路”。十一年(1885)充武闱监试。旋办湖口厘务。复充己丑科(1889)内帘监试。十六年(1890)春,任吉安厘局,破除情面,搜剔积弊,报解独盈,上官以其谨廉,留办半载。三摄府篆,矜惜民命,稍有纤毫出入,必折中而后已。故每次离任,民多依恋,若失慈母。学问以继述为主,专意经术,于辞章传句之学则泛泛然。善为倚声之作,著有《碧声吟馆集》、《诗馀谈塵》等书。
  许德裕
  许德裕,字荇塘。秉性简默,不滥交游。同治九年(1870)举人。游河南,任臬藩幕僚。此后每届北试,均束装赴考,十上而不第。以大挑取职誊录,授知县。执弟子礼于俞曲园门庭,与谭廷献、施份相友善,所学益进。著有《游梁诗草》、《消寒逭暑录》各一卷。也工绘事,逸气清雅。
  许孙儒(1875-1942)
  许孙儒,字敏轩,城区务前街人,清季秀才。后受业青浦御医陈莲舫门下学医,宣统年间在上海惠旅医院任中医室主任。后往来于沪、德之间施诊,人称一代名医。
  许炳堃(1878-1965)
  许炳堃,字埏甫,号缄甫,谱名善培。城区溪东街人,少年父母双亡,发愤自学,光绪廿七年(1901)和蔡焕文创建务本学垫,自任校长。廿九年赴日留学。次年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织选科,并补得南洋官费空额。三十四年学成回国,授工科举人。宣统元年殿试一等,录为内阁中书。经浙江巡抚奏请,聘任浙省劝业公所科长兼第一手艺传习所所长。次年十一月,聘任省立中等工业学堂监督。
  民国元年,任省民政部实业科长,兼临时省议会议员。四月,复兼工校附设机织传习所所长和纬成丝织公司董事。因实业教育成绩可嘉,民国六年获三等嘉禾章。民国九年,中等工校升为大专,仍任校长。冬,当选省教育会会长。聘为省长公署顾问。十一年赴欧美考察高等教育和丝绸工业。十三年春于大病后辞去所有本兼各职,皈依佛教。
  十六年重返教坛,将工专扩改为工学院。次年出任省民政厅秘书,十九年调任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专门委员,廿一年三月调任中央教育部秘书。廿六年六月养疴天目山。次年赴港暂寓,脱离政教。
  三十四年聘任教育部上海特派员公署辅导委员,不办公。次年当选国大代表,尔后每有浮衔,均未到职。解放后,当选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第三、四届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委员。聘任浙江文史馆、上海文史馆馆员。
  为人热忱,凡德籍留学生,均尽力介绍沪杭两地就业。著有《许炳堃自编年谱》。子德约、德纪,另有传。
  许孙镠(1899-1974)
  许孙缪,字公武,号谷夫,晚号务潜翁,城区务前街人。民国八年旅顺工业专科学校肄业后,在杭州甲种工业学校任物理实验室管理员兼舍监,业馀研究古汉语和诗词。喜藏书,以历代史料笔记居多。兴趣广泛,凡天文、地理、绘测、建筑、数学、物理、文学、历史,无不涉猎。尝自制望远镜,观测行星变化。又设计人字梁屋架,时人因其无柱而惊叹。民国十七年,着手编写《德清方言考》,历时四年有馀始成,收单字1200馀个。后不断修改,更名《邑谚字考》。文革中,原稿尽失。乃于1970年“穷一载之功,回忆缀辑“重新编写,分春夏秋冬四册,收单字3200馀个,定名《德清方言字考》。
  解放前两度从政,一为抗战前任德清县清丈处主任,一为抗战后任德清救济院院长。馀则先后在德清县小学教习所,塘栖行健中学,清溪补习中学执教。解放后管制在籍,1963年参加县档案馆县志编修,历时三月解散居家。著有《窥天纪要》,已轶。《德清方言字考》,稿存。
  许孙、穆(1902-1971)(吴元)
  许孙穆,原作孙缪,小名鹤轩,字梦梅。号溪西,别署乌巾山民,乌巾子,与木石居士。城区务前街人。民国十二年毕业于浙江工业专科学校织物图案系(一说九年)。父西园,岳父吴待秋,均擅丹青,婚后与妻共娱书画,山水花卉,无不研习。初任杭州纬成、虎林两公司织物图案设计员。业馀作书、绘画、刻竹、雕根、塑像、冶铜,无不精妙。善鉴赏,富收藏,擅临摹仿古,邑传曲园书法,沈铨画本,多出其手。与城区谈壶山、徐松声、蔡春帆合称清溪四家。民国十六年,县政府以六石米月薪聘任科长,以生性疏放婉谢。与茅拔、潘琅结为桃园兄弟,浪迹平湖、桐乡一带,卖画课艺。时穿大红绣花长袍出入闹市,人呼为狂。又组六一俱乐部于家,弹琴唱曲,莳花逗鸟,日享其乐。
  廿四年妻卒,离群索居,性愈孤峭。及德清沦陷,避居新市堂姐夫曹氏顽石称寓,因求画日众,遂蓄须弃笔以避纠缠。一寇强迫作画,写蟹菊图,寓“看尔横行到几时”之意,高节如此。廿七年徙沪,卖画课徒谋生。
  解放后,任中学美术教师。1956年在校园塑毛泽东像一尊,肖妙肖维,由是艺名渐扬。1961年聘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任书画组长。作品以《课馀》、《开镰》为题,意境深远。1964年,中国书道展览在日本大坂展出,其古隶书对联得郭沫若赞赏,影印出版,市委书记处书记杨西光负笈门下,拜师习艺,次年主持上海文史馆书画展,饮誉尤多。此后名溢沪上,作品多由馆藏。
  恃才傲物,室悬自撰联云:“只恨古人不见我,安知来者不如今。”热心则又冰霜可融。抗战时,新市沈觉初(1915-)孑身无靠,遂收为门生,供膳宿、纸笔,免费教习,携至沪上荐入朵云轩。平生厌恶政治,因貌似蒋介石,上海新教育学院要其扮蒋游行,力辞不从,倔强如此!
  亦工诗,自题画册云:“十载人琴付劫灰,失枝有鹊夜徘徊,饥寒迫使天涯去,春归何时载梦回。”卒葬洞庭东山法海寺后,碑题“德清乌巾子墓”。
  妻吴元(1905-1935),号红脂女史,石门画家吴待秋长女,书画俱佳,工词。外孙杨谅,得其书法秘传。
  许德约(1906-?)
  字守真,潜夫长子。城区溪东街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医科毕业,历任南京中央医院住院部、南京市立传染病院、贵州省立医院内科医师,卫生署贵州毕节公路卫生站主任。解放后,历任贵州省贵阳市传染病院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顾问。当选贵阳市第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贵阳市政协委员。兼任贵阳市卫生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病科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
  许德纪(1908-1997)
  许德纪,字葆真,城区溪东街人。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民国廿二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电信专业进修。民国廿八年归国,任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第三厂(厂址昆明)工程师兼装配组组长,制成国内首部E型终端机和三路载波电报机,三十四年获资源委员会奖状。三十五年,任中央有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工程师、总工程师兼技术处处长。三十八年从教,历任重庆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上海市立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教授,同济大学无线电系教授,主讲电热设备,电子学和电信网络。1952年院系调整后,历任交通大学有线电信系教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信系系主任,同济大学电气系教授,信号、电路与系统研究生指导老师。先后当选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四川省二、三届委员,成都市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和四五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上海市五六届委员,以及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通讯专业委员会委员、《自动化学报》编委等职。
  许文谟(1908-1962)
  许文谟,小名文斌,化名鹤园、斌。城区小南门长桥堍人。童年就业于杭州庆成丝厂,秘密加入共产党。因参加红色恐怖团被捕,由叔父许炳堃保释出狱。
  民国十七年四月,受中共浙江省委指派,筹组德清县独立支部,任书记。并先后组建油车、菁田坝两支部。次年六月组成中共德清县委员会,任负责人,辖城区、新市两区委。廿九年一月去沪“干训班”学习,回县后密谋武装暴动,任总指挥。因内部泄密失败后,调杭州市委。九月与德清线人接上关系,不久被捕。出狱后脱党,转辗于浙东游击区。解放后,安置于嘉兴市东栅红旗三队务农,1959年因孤病进养老院,1962年卒。
  第三节 戚氏
  清初,城区戚氏崛起,跻入士族之林,惜历代不久。
  本节入传5人,附传1人。
  振鹭、麟祥、弢言(朝桂)、蓼生、士廉。
  戚振鹭
  字晴川,雍正八年(1730)进士,初任安徽青阳县知县,其地旧俗喜讼,吏民相倚为奸。振鹭曰:其衅在吏,痛惩之,吏纷纷请退。振鹭亲理案牍,匝月无废事,吏复稍求进,振鹭不许。县中父老为之请,吏亦矢志悔过,乃许复职,由此奸猾屏息。迁六安、直隶州知州、旋擢河南归德府知府。丁忧服阕,补江西饶州府知府,以伪疏传抄案承审未实革职,发军台效力,期满赦归。康熙南巡,迎驾行在,复顶带。
  戚麟祥
  字圣来,城区人。有高才,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归里后,因不矜细行,缘事戍宁古塔。子弢言刺血为书,祈上官,求己身赎父罪,遂得放归。
  戚弢言(附:朝桂)
  字魏亭,清·雍正八年(1730)进士,福建连江县知县。时年大风雨,山洪暴至,浪高丈馀,弢言肃衣冠拜祷,风止水退。县有东湖,隋开皇时(581-600)名士林荛捐田潴水为湖,溉田四万馀顷,水灾后,堤岸多溃,弢言修筑。又立祠庙祀荛纪念。修学校,浚城河,置普济堂、育婴所及义冢地,民感恩,立生祠。
  弟朝桂,由八旗教习升河南临漳县知县,调永城县,并有政绩。晚年居里,颇事著述。
  戚蓼生(1739-1792)
  字晓塘,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授刑部主事。三十七年(1772)改户部。次年任四川副主考。四十年(1775)五月升户部员外郎,同年十二月升郎中。四十二年(1777)任河南正主考,旋调云南学政。四十三年五月丁内艰,回籍守制。四十五年(1780)九月服阕,复户部郎中职。四十七年(1782)二月,出任江西南康府知府。甫到任,即擢福建盐法道。以公累镌秩,引见奏对称旨,旋擢福建按察使。为人倜傥,不修威仪,使酒,好狎侮人。然强干有吏才,案无留牍。居京时,见《石头记》抄本,读而撰序,后称戚本。以劳悴卒于任所。
  戚士廉
  戚士廉,字隅伯,城区戚家弄人。早岁食饩,笃孝友,敦品第。所作古诗文辞,具有根蒂。临终有“一第艰难鲇上荇,半生辛苦鼠搬姜”之句。怀文不遇,时人惜之。著有《颖香居诗稿》。
  第四节俞氏
  俞氏世居城东乌牛山之阳南埭圩,自俞樾起迁居临平史家桥。尔后随职宦居,里门顿衰。
  本节入传12人,附传4人。
  鸿渐(廷镳)。林、樾。绍莱、绣孙。陛云(琎、玟)。箴墀。同奎。徵瑞。平伯。锡璇(锡玑)、锡瑛。
  俞鸿渐(1781-1846)(廷镳)
  字仪伯,号剑华、涧花。乌巾山南埭圩人。幼年由父督课,嘉庆廿一年(1816)乡试中举,未官。此后常年游幕,北出居庸关,逾八达岭,旅游于张家口、万全、柴沟堡等处,观察古代屯兵列戍要塞。寓居覃怀时,有感于孟皮未能配享,纪之于诗。后其子樾视学中州,奏请入祀,士林称其有先见。
  平生重义轻财,乐施舍。工诗擅文,风格沉雄博厚,著有《印雪轩诗钞》、《印雪轩文集》、《读三国志随笔》。卒于临平寄寓,归葬德清金鹅山。子林、樾,另有传。
  父廷镳,字南庄,一字昌时(1732-1843),乾隆甲寅科副贡,开乌巾俞氏近世科举之始。喜诗文,著有《四书评本》。诗文多轶,阮元《两浙辖轩录》辑诗一首。
  俞林(1814-1873)
  俞林,字壬甫,号芝石,晚号柯九老人。乌巾山南棣圩人。道光廿三年(1843)举人,授誉录。期满分发福建沙县,荡平匪寇,境内靖肃。咸丰五年(1855)调乡试同考官,次年调永安县令,集流民,释边怨,赈灾复业。七年(1857)夏,红巾军起事,俞林力守孤城,艰苦三战,败敌万众。捷报至省上闻,廷颁嘉尚之谕,升同知。九年(1859),补泉州府厦防同知,时厦门领事馆洋人与地方民众冲突频仍,俞林均妥然处理。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陷漳州,勾结土匪作乱,又与英国间谍串连,俞林与英国领事馆严正交涉,智擒间谍,潜盗尽落法网。又推行保甲法加强巡卫,减关税而悦米商,惩巫术而淳风俗。四年(1865)七月调充乡试内监,不久改任内收掌官。次年六月改署漳州云霄同知,九年(1870)八月升授福宁府知府。
  秉性和易,清廉自守,羊裘一件三十年不弃。而灾年乡民前来依附,赒赠无吝色。卒后归葬德清。弟俞樾,另有传。
  俞樾(1821-1907)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乌巾山南埭圩人,童年迁居临平。道光廿四年(1844)乡试中举,三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五年(1855)任河南学政,因出题标新被御史曹泽弹劾,革职回籍。
  毕生从事教育,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一年,门生如黄以周、章太炎、崔适、袁昶、吴昌硕等,皆成一时俊彦。其间总办浙江书局,精刻子书廿二种,迄今仍称善本。
  教育之馀,殚心著述,《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学术专著享誉文坛。馀如《俞楼杂纂》、《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丛钞》、《春在堂随笔》等,皆博综可观。平生勤于治学,著述丰富,著撰合为《春在堂全书》468卷。《清史稿》有传。
  俞绍莱(1848-1881)
  俞绍莱,曲园子。同治九年(1870)摄大名府同知,光绪二年(1876)补北运河同知,七年八月卒于天津。次年四月归葬于右台山母茔之左。
  俞绣孙(1849-1882)
  俞绣孙,曲园次女,秉性聪慧,自幼喜爱诗歌,婚后与夫唱和,词语清新,用意婉细。殁后剩诗七十五首,词十五首,合为一卷,名《慧福楼幸草》,刻入《春在堂全书》。又善丹青,传世作品均为桃花尺幅,款题绣孙,朱方俞字。
  俞陛云(1868-1950)(琎琎、玟)
  俞陛云,字阶青,号乐静居上。祖籍乌巾山南埭圩,生于苏州。光绪廿四年(1898)以一甲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廿八年(1902)简放四川副主考。翌年应经济特科复试,列一等八名。三十三年(1907)因亲老归籍。
  民国元年(1912)任浙江省图书馆监督。三年聘任清史馆协修,遂举家北移。初与爱新觉罗·溥仪私交甚厚,常互馈赠。二十年冬,侵华日军迎走溥仪,次年三月建伪满洲国,书招陛云佐政,接信后怒不可遏,撕信逐使,大骂溥仪奴婢可恶,终身不与往来。廿六年芦沟桥事变后,寓居京郊闭户不出,日书小楷扇面鬻字谋生。
  性淡泊,平易近人,著有《蜀輏诗纪》、《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清代闺秀诗话》、《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等。擅书法,端庄秀丽,似出刻版。子平伯,另有传。
  长女俞琎,字佩瑗。适民国国务总理郭啸麓。工诗,著有《临漪馆诗词稿》,附刻于《龙顾山房诗赘集》后。
  次女俞玟,字佩珣,适杭州许宝蘅。工诗,著有《汉砚唐琴室遗诗》,附刻于《絮影楼词》后。
  俞箴墀(1875-1926)
  俞箴墀,字丹石,号德孟,笔名天游。城区人。北洋大学毕业,历任无锡竞志学校教员,厦门集美学校教务长。擅长版本学,民国三年(1914)调任江苏省立图书馆,任主任。越三年,调任京师图书馆写经部主任,兼任燕京大学、汇文大学教授。十一年转入政界,历任外交部三等秘书、中华民国驻韩国领事馆甑南浦办事处主任、副领事等职,其间有《荒服鸿飞记》、《黑白记》、《黑肩巾》、《新飞艇》等译著多种,均由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十五年卒于北京,葬万国公墓,自题其碑曰“天下畸零人之墓”。
  俞同奎(1876-1962)
  俞同奎,字星枢,乌巾山阳南埭圩人,生于福建。少年时在英华教会学校就读,父母亡故后赴杭投奔叔祖父俞樾,攻读古文。光绪廿八年(1902)考入京华大学堂师范馆。三十年留学西欧,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又去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从事化学研究。三十三年冬,与李景镐、吴匡时、陈传瑚等在巴黎成立“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先后任临时书记、会长和评议员。宣统二年(1910)回国,清廷授予格致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任京师大学堂理科教授兼化学研究所主任,主讲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开我国高等学府讲授化学之先河。民国三年(1914),任北京大学教科书编委会主编,编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等教材。民国八年,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第一主任,教授会主任、教务长。次年调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十一年,发起成立中华化学工业会,任“会志”主编。十三年,调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同时被聘为清室善后委员会成员,负责故宫财产、文物、档案清查接收。十四年十月,与蒋梦麟、沈兼士等人筹建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博物院委员会,与于右任等三十一人当选理事并兼总务处长。经过四年整理,博物院于民国十八年对外开放,在收藏、研究、展览过程中贡献良多。
  解放初,任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秘书,1956年调任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所长。
  俞微瑞(1894-1941)
  俞微瑞,号君惠,城区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民国十三年任武康塘泾小学校长,致力小教十二年。廿一年加入国民党,历任县党部干事,县政府科员。抗战军兴初,协力抗敌后援会事务。县城沦为游击区后,参加武德运动委员会,深入敌后争取民众。廿八年后,任武康防风区署指导员,戮力党务,劳苦不辞。三十年八月廿七,偕防风区署指导巡官赴北乡公干。时驻埭溪日寇窜扰洛舍,于塘头村仓猝遇敌。被捕至洛舍,旋即夹持至埭溪,严刑逼供我方军情。微瑞坚不吐露,乃押送武康守备队,饵以甘言,诱其降附并委任要职。微瑞正气凛然言,我尝为校长,不以身作则,如何作师表。并言:头可断,志不可屈。日寇大怒,以乱刀刺杀,时农历九月十三日。妻盛氏,子允民、允国,均未成年,国民政府上报并予抚恤。家中父母闻日寇杀儿,伤痛逾常,双双自缢,人称忠烈。
  俞平伯(1900-1990)
  俞平伯,名铭衡,字平伯,乌巾山南埭圩人。民国八年北京大学文科毕业,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语丝社、文学研究会成员。十三年后,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954年调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早期创作新诗为主,民国七年即以白话诗《春水》步入诗坛。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新诗月刊,先后结集的有《冬夜》、《西还》、《忆》、《雪朝》等,诗风清新宛曲,形式自由多样,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镜子”。
  二十年代后期转写散文,有《杂拌儿》、《燕知草》、《古槐梦遇》、《燕郊集》等著作,文笔含蓄委婉,有意追随明人小品,名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传诵一时,小说《花匠》收入《新文学大系》二集。
  尤以《红楼梦》研究建树最著,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简证》等专著和散论,考证精密,立论严谨,成为新红学代表人物。又工词学,著有《读词偶得》、《古槐书屋词》、《清真词释》、《论诗词曲杂著》等专著。
  曾当选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俞锡璇(1912-1988)(锡玑)
  俞锡璇,祖籍乌巾山南埭圩,生于福州。民国廿三年北平燕京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廿六年留学美国,毕业于俄勒岗州奥利根大学,获营养学硕士学位。廿九年归国,任北平协和医院营养部主任。后历任北平辅仁大学,成都华西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三十七年再度赴美,去母校攻读博士学位。
  北平解放后,其父写信召其回国,惜别师友毅然来归。1950年任北京医学院教授,筹建营养卫生教研室,任主任。1953年,参予制订部颁大学营养标准,主张食不在精。此后长期开展社会营养调查,制订各业营养择入标准,为我国医学临床营养学奠基人之一。历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营养学报》、《生理科学进展》及《医学百科全书·营养卫生及食品卫生学分册》编委。著有《杂粮粗粮营养价值》等专著。
  解放初,中美对峙,恋人远隔重洋,终身未嫁。垂老,藏书、资料、积蓄悉赠北京医科大学,设俞锡璇奖学金。病中遗嘱,脑子用作科研。
  父同奎,祖父林,另有传。妹锡玑(1914.2-?),沪江大学毕业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回国后历任四川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俞锡瑛(1929-1992)
  俞锡瑛,同奎幼女。十二岁因病致残,因喜绘艺,十六岁随俄国画家毕古·列维奇习水彩、水粉及素描。民国三十七年进北平国立艺专旁听,次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1年因病休学,逾期取消学籍,后虽旁听结业,但无毕业证书。
  无业家居,以绘制连环画谋生。1958年至1959年,出版《找獾记》等连环画六本,被人民美术出版社聘为特约作者。后又为文字改革出版社配插页、绘封面。
  文革中遣回原籍,在南埭圩村居三年。回京后,习书法于郑诵、邓散木,研山水画艺于吴镜汀、徐北汀、梁树年。期间,导师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等联名荐任中国美院中国画系,均因无人事档案未果。1987年落实政策,定为美院八级讲师,然因超龄,仅办手续退休。
  早年以儿童画为主,中年改攻国画,佳作有《香山红叶》、《雨后华山》、《报春》等。晚年加入中国美协,曾获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优秀奖、国际荣誉金奖。
  夫,王文彬,中央美院教授,擅长油画壁画。
  第五节 戴氏
  俞曲园《重建德清儒学记》曰:“然自童稚以来,耳目所及,如三江、三戚、三戴。并以兄弟竞爽,推重一时,亦吾邑之美谈也。”
  本节入传6人,附传2人。
  振河。元枚。铭金(骏伯、美叔)。福谦。望。道骝。
  戴振河
  字衣闻,清·康熙廿七年(1688)进士,授永宁知县。入署见供帐,知取于民,悉退之。常平仓谷,旧时贵粜贱籴,官取其利。振河春贷秋偿,不收耗羡。辟险岭为平路,行人称便。丁忧服阕,补松滋县。邑有堤,民工岁折土方银五千两,旋修旋圯。振河赋民工,躬督监修,费省堤坚。民称戴公堤。行取擢迁礼部郎中,后为福建邵武府知府。
  戴元枚
  字定谐,四川射洪县知县。合州民冉寄保,年十六,报父仇。同官以谋杀定狱。元枚议为孝子,当从宽,上官弗韪。案卷上报,刑科给事中某,三上疏言,一如元枚所议,乃从减拟流。
  戴铭金(骏伯、羹叔)
  初名如琦,字师韩,号桐士。邑诸生。平生无妄语,冒犯者从不计较。纯孝,母病痢,侍疾衣不解带者累月,不劳婢媪。三子皆早卒,与孀媳孤孙相依偎,家境益困,尝赋《绝命词》四章自嘲,著有《妙吉祥庵诗集》、《词集》、《骈体文集》。
  长子芬,字骏伯,诸生。二子福谦,另有传。三子莼,字羹叔,诸生。并皆幼慧工文,人称戴氏三俊,有《三俊诗集》。皆早卒。妻徐氏,擅诗。羹叔擅长毛诗,于史尤熟,言论多有发明,欲著而未就。
  戴福谦(1808-1840)
  字贻仲,号琴庄,世居德清城区吴羌山下,后迁居湖郡霅水之侧。祖晴岩,好读书,七十以外尚能辨细字。父铜士,娴熟四书五经,传承青箱之术。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次年会试,复荐不就,滞留京师三载,复客鄗县一年。于道光二十年卒于京师,年三十三,次年归葬湖州仁皇山。福谦祖姑乃俞樾祖母,故樾垂髫之岁,即执贽问字,师礼相事。既卒,俞樾撰传,载入《宾萌外集》。
  戴望(1837-1873)
  字子高,镇区人。祖父戴铭金,以诗歌闻名嘉道间。父戴福谦,道光丁酉(1837)举人。舅周中孚,为诂经精舍鸿儒。戴望四岁丧父,时曾祖八十馀,祖父五十馀尚健,母及伯母皆寡,三世长辈抱一孤儿,家境渐贫。
  戴望天资明敏,六七岁时即读书不倦,九岁拜乌程程大可攻朴学,莫定汉学基础,与归安丁宝书,乌程施补华为文章至友。十四岁时,得见博野颜习斋理学,惊叹精湛,乃广搜颜氏遗书,为之研究发凡。咸丰七年(1857),入苏州陈奂门下,专攻音韵训诂经师家法。复从宋翔凤习《公羊春秋》,专心经学。
  庚申年(1860),避太平天国战乱,奉母避难归安东林山。同治三年(1864)官兵光复湖州,始返湖城省墓。尔后旅食苏州、江宁之间。两江总督曾国藩闻其学术声望,聘为金陵书局编校。戴望埋头研究,学业大进,海内名儒如会稽赵之谦、瑞安孙诒让等皆与其结为学侣。
  同治八年(1869),辑成《颜氏学记》十卷,对颜李学术传播贡献颇钜。又纂成《戴氏论语注》二十卷,《论语文》四卷,《管子校正》廿四卷。其中《管子校正》被学术界公认为迄今最佳版本。尔后,又致力《古文尚书》纂辑,未成而逝。
  戴望憨直倨傲,或为一孔之见而力争,或为标新立异而排突。又因身为诸生受人轻视而私盖公章伪造学历,皆因曾国藩怜才大度,未予计较。
  毕生贫困多病,性情孤僻,同治十二年二月卒于江宁。无子嗣,以族子继祧。七月归葬湖州仁王山东麓先茔之侧。遗文由赵之谦汇刻成《谪麟堂遗集》四卷。
  《清史稿·儒林传》、《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民国《德清县新志》,新编《德清县志》、《谪麟堂遗集》有传。
  戴道骝留(1887-1969)
  戴道骝,字宗甫,城区戴家弄人。宣统三年(1911)考取优等,民国九年(1920)出任省工业学校教授。十七年任浙江省政府科长,越两年任开化县县长。二十年三月,调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科长,途经如皋,专访冒鹤亭,搜集先祖戴子高轶事。次年春,为《德清县新志》撰序。廿七年二月,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秘书,三十年冬离职。三十七年,复任考试院考选部参事。解放后,管制在藉,1963年,县档案馆拟修县志,聘为编辑,成《教育·考选志》。
  耽文爱诗,著有《中国文体通辑》,未刊,与许公武并称宿儒。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