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41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教育
分类号: G40-055
页数: 32
页码: 737-768
摘要: 封建帝制时期,传统小学教育皆为私塾,俗称蒙童馆。镇境最早设帐授徒,且名声著于竹帛者,为南朝·齐沈麟士。其时馆设吴羌山,后人称为织帘先生。
关键词: 乾元镇 文化 教育

内容

封建帝制时期,传统小学教育皆为私塾,俗称蒙童馆。镇境最早设帐授徒,且名声著于竹帛者,为南朝·齐沈麟士。其时馆设吴羌山,后人称为织帘先生。
  第一节 书院
  县学(儒学)
  德清从武康析出后。在下兰山西南草设县学,以教儒生。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知县刘洞创建县儒学,为德清县城区正规学宫之始。明道二年(1033),知县窦充迁校址于阜安桥北。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县令杨锬拨款重修。嘉定九年(1216),知县黄耕增建灵星门一座。淳佑三年(1243),县令赵归愚大加修缮,县令沈杞复加葺治,规模扩至八斋(8个班),作为诸生讲习之所。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摄县尹事朱康再次大规模修建。后毁于兵燹之乱。明朝正统六年(1441),知县王敬将校址迁于县东街清河桥北堍。景泰五年(1454),知县王瓘在大门内凿泮池,建石桥。嗣后历有修葺。清朝道光廿四年(1844),知县盛隆复修。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军战乱。同治四年(1865),知县刘兰敏拨款二千缗重建。光绪廿二年(1896),知县黄大华捐俸银三百倡修,奉天东边道徐本衡等积极响应,社会集资至三千四百千有馀。新建明伦堂五间,正副两博士斋各十间,于光绪廿四年(1898)告成,解放后,废为粮仓。
  社学
  明朝开国初期亟重教育。洪武元年(1368),浙江省奉命布告各地,凡州、府、县各设社学1所。德清创社学于城区,聘请城内秀才教训军民子弟,由政府提学官督导,并广荐通晓章句之宿儒任师席,称为教读。明正德十二年(1517),社学迁址儒学大门之左侧(今东门城桥北堍)。嘉靖间,又迁址射圃(今南街原二完小内)。教材以对联、仿书、经义为主,每月朔望开课,成绩优秀者保送县儒学。
  东莱书院
  南宋建都临安后,尚书韩无咎卜居德清,寓居慈相寺。其女婿吕祖谦经常来
  德,相与讲学。嘉熙二年(1238),知县章鉴创建东莱读书堂。历元入明,岁久倾圮泯迹。明朝弘治九年(1496),知县王良臣在慈相寺披云阁旧址重建,书堂三间,内存历代名贤手泽并供奉吕东莱木主。嘉靖四年(1525),知县方日乾加以修缮,正式命名为东莱书院。并将宋碑徙移于前楹左侧,右立陈霆书写重修纪事碑一方。嘉靖九年(1530),知县陶廉鸠集废庵木材,改建书院于慈相寺东山坳内,中外分设二门,前堂后寝,左右并列书舍各五间。直至民国。
  陪督学黄宪副造慈相寺拜瞻东莱读书堂
  明·陈霆笋舆得得度松风,化国楼台叠翠中。山雨霁来溪碓雪,野云开后鹤巢空。多年僧壁馀蜗篆,终古书龛有蛊虫。芳响尚闻明荐缺,瓣香低首意何穷。
  原载《嘉靖县志》
  东莱先生读书岩(二首) 明·胡麒生先生读书处,片石许谁分,虎啸前溪月,僧归古寺云。泉香深里得,松落静中闻。夜夜山窗畔,还疑灯火勤。寄迹荒山寺,藜辉乙夜分,泉清疑煮雪,月朗见披云。客梦经春发,钟声向晓闻,千年著作在,应不惜辛勤。
  吕成公书屋 清·沈应旦
  浩劫名蓝烬,书堂薜荔妍。榻依泉半月,人卧壑经年。伊洛源流细,溪山俎豆专。中兴有文鉴,谁与继前贤。
  以上原载《康熙县志》
  东莱书屋清·戴天彝游息名儒旧讲坛,读书岩下水泉寒。祠依绝壁苍藤合,碑没空庭玉树残。异代春秋仍俎豆,同时朱陆盛衣冠。鹅湖鹿洞荆榛满,惟有禅灯照夜兰。
  自注:屋侧有半月泉,先生募修丰月泉疏云:“断崖吐月,才有半规。”
  原载《嘉庆县志》
  重修吕成公书院柬王稼轩明府即以赠行
  清·徐以升
  理学盛南渡,成公推冠首,关洛乃其师,紫阳及其友。韩公爱慈山。流寓亦云偶。慈相数过从,疑义相与音①。后人志景行,书堂荐尊卣。长与斯泉存,高风悬清浏。年深久颓废,胡址亦仅有,岩壑莽荆榛,殊为大雅丑。琅琊名家胄,牛刀试其负。煦人如冬日,流膏如春酒。三月次第成,搜罗及林薮。顾慈茂草鞠,慨焉思措手。群情争事来,输将非矫揉,瞥尔换规模,宁止饰丹黝。堂侧贮寒泉,堂前间槐柳。俨然望先哲,典型在户牖。灵踪亦何幸,佳气郁峦阜。举废由两贤,家声继先后②。侯今行改莅,京兆五日趣。惘惘满儒生,依依偏童叟。无由借寇恂,但恐失杜母。斯堂如召茇,遗爱长不朽。
  自注:①成公为尚书韩无咎之甥。南渡后,寓居慈相。成公时来,讲学于此。
  ②书堂旧址久湮。明宏治间,邑侯王良臣始重建寺之披云阁故址。(景超按:《偶阅西吴里语摘咏清溪逸事十绝》中之《韩尚书无咎别业》诗注,称“东莱吕成公,其婿也”。此注谓甥者误)。
  原载《嘉庆县志》
  东莱先生读书岩 清·沈朱点
  三径萧条掩夕阳,风流千载仰圭璋,名贤自益湖山胜,下里犹留姓字香。木落依稀窥晓月,蛩吟惨淡冷秋妆。我来闲眺搜遗迹,可有书声出上方。
  原载《民国新志》
  半月泉上,东莱读书堂落成,并于后楹
  供苏文忠,韩南涧,吴履斋三贤栗主
  诗以纪之(七首) 清·王诚
  断崖镜■崿,古石漱琼瑰,不有群贤迹,谁邀半月来。烟霞书社护,俎豆讲堂开,犹忆澄潭上,当年手疏栽。近思传绝学,博议当新笺,忽向编摹地,重开浩荡天。半轮圆缺影,一榻舅甥缘,此日来瞻拜,分明见古贤。祠因伯恭重,名以子瞻闻,夙企成公学,还寻故相坟。披榛遗旧迹,荐菊共清芬。留得此邦彦,心香百世熏。
  转思许恭简,讲学在兹乡,十亩闲闲地,三间觉觉堂。末流新建抱,
  道统念台光,配食他年识,斯言未可忘。
  微言征往哲,馀兴发诗翁,植杖徐高士,鸣琴谭次公。芒鞋山径雪,
  茗椀悬斋风,汲得澄泓志,清溪一夕同。
  风流今已渺,止有数言存,借问词章富,何如道德尊。祀兼南北宋,
  境隔佛仙门。好向月泉坐,源流细讨论。
  即今兵未息,翊赞赖忠良,岂以狼烟近,而今鹿洞荒。松篁石壁秀,
  萍藻野桥香,持此寒泉舍,千秋德泽长。
  原载《民国新志》
  织帘书院
  明朝嘉靖四年(1525),知县方日乾捐出私俸,嘱道会司吴元铭负责修缮原织帘先生祠。经修整,登山石级,露台栏杆,一切如新,更名织帘书院。方日乾亲书匾额,陈霆撰《新建织帘书院记》,文末赋辞曰:“若有人兮云林,高风激兮灵襟。世诚溷兮孰谐,表独立兮秋岑。空九州兮眺远,渺齐烟兮九点。斫芝田兮足粮,何百岁兮修短。紫荷裳兮秋匀,青萝屋兮夏寒。君可乐兮山间,乘白麂兮从玄虎,朝东崦兮夕西坞。还夜诵兮虫劳苦。■澄泉兮在斝,采秋英兮盈掬。俨岁时兮奉荐,慨千古兮遐躅”。
  清溪书院
  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李方榕在城区学舍东偏会馔堂创办清溪书院。徐以升《清溪书院记》云:“邑侯保昌李公,以名进士来莅兹土,甫下车,即慨然思,所以振兴之。相度形胜,以学宫之巽流久淤,乃董工开浚,首复其故。遂即学舍之东偏,旧所为会馔堂者,辟清溪书院,聚生徒其中,延师主之,日有程,月有课。侯复手其文之甲乙,以加奖劝。又念膏火之不继,修脯之不充,无以为经久计也,捐金买田,以赡学者,因以为乐输者之倡……至于廪给之加赡,屋舍之加广,书籍器用之备具,吾固将次第以举,唯尽吾力之克至而已。”宣统间(1909-1911),书院尽撤,广设学堂,人才不专以国学为尚,学风由此大变。
  第二节 幼儿
  民国三十二年(1943),馀不镇中心国民学校增设幼稚班,开境内幼儿教育之
  始。解放后,于1952年在丁家弄口创建德清县机关幼儿园,至1955年,全园共有3班,幼儿98人。
  同时,镇第二小学(南街)附设幼儿班(混合)1个,有座位50个,招收整日制幼儿,49人。
  1958年,街道办起民办幼儿园1个,教员1人(月薪39元),入园幼儿40人。次年,街道继办托儿班1个,受托幼儿81人。幼儿班组3个,入班幼儿74人,共有教养管理人员15个。同时,农村各大队以及工厂、企业共办起托儿所、幼儿班42个,入园幼儿1131人。1960年紧急收缩,次年,镇区剩幼儿园4个,入园幼儿275人。其中商业系统和工交系统分别在溪东街、戚家弄固定园址,招收本系统职工子女入园。此后至1965年,商业幼儿园新建园舍1座,占地136平方米。中心幼儿园有园长1人,教养员4人,教职员9人,入园幼儿189人,分5个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幼儿教育发展迅猛,1979年,机关幼儿园改名中心幼儿园,至1984年,镇区学前儿童(0-6周岁)1671人(其中镇区户口1396人),其中0-3岁881人(镇区户口651人),4-6岁790人(镇区户口745人)。入园入托总数1008人(入园625人,入托383人),占总61%。
  1984年城关镇幼、托明细表
  此后,幼儿教育趋于平稳。2000年,中心幼儿园入园幼儿333人。次年,统一收费标准,集体办园每月收费140~160元,个体每月收费110-130元。至年末,镇区共有幼儿园6所。
  1980年,幸福、信谊再次开办幼儿园,入园幼儿46人。此后,各大队相继开办,大多附设于小学。至2002年,由14个村教学点组成的农村幼儿园,设班21个,在园幼儿537人,专职教师21人。业务由镇中心幼儿园辅导,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8.8%
  附:县中心幼儿园简介
  园址镇区丁家弄,由县教委直属。系湖州市示范性幼儿园,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占地面积3258平方米。有大、中、小3个年级9个班,常年在园幼儿350人。教职工32人,其中教师21人(高级职称5人,一级职称10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市级1人,县级2人。县教育中坚1人,县优秀班主任2人)。园有多功能教室1个,环境优美。在教育中,能以创新求特色。并以“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作为办园宗旨。
  第三节 小学
  清光绪廿七年(1901)10月,镇人许炳堃、蔡焕文在溪东街创办务本学塾,设算术、地理、国文、经学、历史5门课程,开全县现代小学教育之始。两年后,改称官立两等小学堂。民国四年(1915)迁址县东街,购置理化仪器、药品挂图和运动器械。十一年(1922)设英语课。次年教材更新,设国语、算术、英文、自然、园艺、音乐、体育、图画等8门课程。解放前夕,有教职工17人。
  民国廿八年(1939)9月,镇人创办峻明初级小学,校址设紫阳观内,学生80馀人。
  解放后,原官立两等小学堂先后更名清溪中心小学、馀不镇中心国民学校后,定名城关镇完全小学。1952年,原南街峻明小学改称城关镇第二完全小学,设4个年级,当年招生254人(其中女生118人),两校共有教职工27人。
  1952年,在城东乡乌巾山南麓创建城关小学,设6个年级,专门招收农村学生。1955年有学生657人,教职工18人。人民公社后,掀起全民办学高潮,农村学校激增至17所,竞相培养标兵。
  1959年在校儿童培养标兵任务表
  1960年,农村学校骤垮,镇完全小校也师生维艰。城关镇党委分给学校荒山3分,师生在杨家坞种植马铃薯等作物,补贴生活。1962年,镇完全小学设16个班,(其中高小5班、初小11班)。
  1965年,城关公社重振办学雄风,至年末,有全日制小学43所,入学儿童
  1922人。同时办起半耕半读小学76所,入学儿童980人,使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9.9%。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关公社小学改名红太阳小学,此后坚持开门办学,向工人农民学习,改革旧的考试制度,并加强红小兵领导,开展学雷锋、争三好(思想好、学习好、劳动好)活动,校务一度由贫下中农管理。此后至1980年,全社学龄儿童2964人,入学2907人,流出率1.4%。
  1969年11月,贫下中农成立贫管会,进驻学校帮助斗批改。贫宣队员由“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高,群众威信高”人员组成,全公社332人,由于忆苦思甜、教革调查雷厉风行,全公社学生由1636入增至3282人。
  1980年,官庄、明星、火星、卫星、金鹅5个大队先后自筹资金,建造校舍。至1993年,全社学龄儿童1966人,入学1926人,占总98%。1985年,城关乡作出规定,凡中途辍学,每人须交扫盲费30元,直至脱盲。凡12~15岁青少年,由村及厂矿办业馀学校组织学习,争取两年内脱盲。是年,全乡38名民办教师实行工资统筹,负担按全乡总人口分摊,每人每年0.40元计算,共10525.6元由乡财政办收缴。年末,乡办初中1所4个班,小学22所69个班,教师97人(其中公办59,民办28,代课9)。
  1986年5月17日,著名作家夏衍来城关一完小重拾旧梦,氛围热烈。7月1日起,征收教育附加费,以农业三税1%为计征依据。9月,贯彻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文件。
  1989年,镇区对一二完小加强硬件建设,其中一完小投资170多万新建教育楼一幢,二完小新建教学大楼一幢并更新全部课桌椅。乡中心学校亦重建教育楼,财政支出实行县教委、镇财政、村委会、村民共同负担办法。
  1992年9月1日,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式实施。次年乡镇合并,原城关乡中心小学更名三完小。4月,镇成立文教经营服务部,注册资金10万元。此后至1995年,全镇有小学17所,在校学生4277人,教师171人,(中专学历141、大专1、专业18、任满20年11),学生平均校舍3.74平方米,平均图书6册。
  1994年1月,城关镇一、二完小合并,成立清溪小学。1998年3月,原镇属小学17所(中心小校2所,村校15所),按照“整体规划,一次建制,分步实施”原则,对部分农村小学布局予以调整:(1)金星小学改名城东完小。(2)红星、火星两小学改为城东完小教育点。(3)大友、官庄、新盟、金鹅、联谊、联盟6所小学改为中心小学教育点,翌年,全镇小学并成8所(中心2所,完小6所)。在校小学生
  4147人。
  2000年,境内小学生开始专车接送。是年师资队伍337人,其中大专毕业118人,专任教师178人,代课3人。在教育质量中,体育合格率98.7%,近视不良率6.6%,重大安全事故及学生犯罪率0%。农村完小6所,村教育点分布为红星、火星、金星、联星、恒星、齐星、三星、金鹅、幸福、联谊、联盟11处。城关中心小学被命名为浙江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镇清溪小学有42个教育班,学生2027人,教师106人。学校占地20亩,建筑面积9780平方米。在5幢教育楼内设置教室50个,拥有图书室和电教设备,教育仪器设施达国家教委一类标准。
  2003年,全镇学生年龄为0-3岁托儿组3.83万人,4-6岁幼儿组3、4万人,7-12岁小学组8.43万人,13~18岁中学组7.36万人。教育概况见《2003年末镇区主要教育概况表》。
  附一:清溪小学简介
  始创于1901年,2001年分县街、南街两部分,有教师101名,40个教育班、学生1955人。学校以“爱校、勤奋、活泼、文明”校风,倡导“爱生、守则、求实、创新”教风和“认真、扎实、乐读、精思”风。
  学校确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制订完整校规,注重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拥有全国优秀班主任、省春蚕奖获得者、省优秀班主任、省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省优秀美术教师、优秀体育教师等40馀人。先后获得省示范小学、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推广普通话工作先进集体、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一级学校等荣誉。百馀年来,培养出不少名家,如夏衍、沈慈九等,均曾在此打下坚实基础。2003年,南街部分析出,改名中利达小学,转为私营。
  附二:城关中心小学简介
  初创于1952年,校址几易,1994年迁西郊路今址。俞平伯先生曾为学校题写校名并赠“业精于勤”匾额。2003年有58个教学班,126名教职工。拥有多功能室2个,电脑房2个、电子琴室、实验室各1个。建有校园闭路电视网、校园宽带网,通讯音响系统。阅览室有藏书4万多册。先后创办《火炬报》、《曲园风采》和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广播电视台。
  学校确立“依法治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办学思路,
  以团结奉献,追求卓越造就师资,有25名教师被评为省、市、县教改之星、教坛新秀、教学新苗和教学中坚。在教学科研中,先后主持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6个,发表论文106篇。被命名为浙江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州市教学实验基地。少先队组织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浙江省红旗大队、市七星级红旗大队。
  第四节 中学
  镇境中学以德清县第一中学开办最早,校址北门外百寮山南麓(今广场路)。前身为德清简易师范,1950年改名德清县立初级中学。至1956年发展到初中生7班,高中生2班,学生450人。翌年,高中班并入湖州中学,剩初中班7个学生312人,教职工30人。1958年恢复高中班,改名浙江省德清县第一中学。
  1956年撤区并乡后,为解决广大农村高小毕业生就近读书,创办城关中学,校址城东乌巾山南麓。至1960年,共设初中班3个,学生14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关中学与城关完全小学合并,改名城关五七中学,学校有学农基地、校办工厂。小麦高产试验济南8号、济南9号。创办920农药厂。此后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共有教职工17人,中学生423人。文革结束后,并入中心完小。
  拨乱反正后,县第一中学狠抓质量,城关公社中心学校初中班狠抓普及。1980年,德清一中有初中班10个,高中班16个,学生1236人,教职工97人。城关中心学校初中班入学学生693人,流出32人,普及率96%。
  随着生源增加,1985年7月经县政府批准,创建德清县第四中学,校址乾元山西南麓。1990年起,初三毕业生科均合格率位居全县前茅。
  1993年9月,民办德清县第一私立高中创办,校址蒋湾里。年均开设6个班,学生320人。
  1994年8月,原城关中心学校初中班正式与城关中心学校脱钩分设,改称城关镇初级中学。
  1995年,镇境中学4所,在校学生2417人,教师132人。人均图书9.5册,人均校舍6平方米。
  1997年,德清一中新建标准化体育馆1座。次年,镇初级中学清退代课教师,镇政府颁发《农村教育事业附加增收》文件,是年收入130万,占农民人均收
  入1.4%,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第一私立高中新建800平方米教育楼1幢。
  2000年,初中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121人,本科生46人,初中教育合格率100%。4月,明文划定德清一中、德清四中由县教育局管理,私立高中由校董会自己管理,城关中学由镇政府管理。是年末,4所中学共有学生3605人。
  2001年,城关中学在城东设教学点,设6个班,招生255人,教职工16人。次年,德清一中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中学,德清四中以规范化管理形成严、美、新校风。
  2004年,私立高中被杭州求是专修学校董事长接管,更名求是高级中学。是年秋,德清第一中学迁址武康英溪大桥东侧,原一中校园拨给第四中学使用。
  2003年末镇区主要教育概况
  附:德清县第一私立高中简介
  1993年初筹备。2月27日,市教委下达同意批复,系县内首所民办高中。秋
  季开学。校舍租用原供销学校楼房。1995年,通过社会集资和两年积累,以100万元整体购买原供销学校,并相继建造教育楼、宿舍楼。至2003年,学园占地面积5463平方米,建筑面积4265平方米。拥有计算机房,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设施。教育质量稳定上升,高考上线率为2001年27%,2002年48%,2003年55%。其中美术专业,上线率100%。先后获得市级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市达标学校等称号。后因资金无固定来源,教师人心不稳,流生日益严重。通过县教育局牵线,2004年春由杭州求是专修学校董事长接管。
  附二:求是高级中学
  2004年5月接管原德清县第一私立高中后改今名。当年招收学生526人,设12班。次年设14个班,其中高一6班335人,高二6班288人,高三2班106人。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9人。2005年12月,湖州市第一家求是教育集团成立,董事长沈法初勉励学校树立品牌、名师、特色三意识。是年末,学校占地面积7246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教室14个,阅览室、电脑房、多媒体阶梯教室、综合报告厅各1个,图书室藏书万册,电脑共109台,课程设置与各地高中相同。
  附三:城关镇初级中学简介
  1994年8月由城关中心学校析出,校址西郊路195号。著名学者俞平伯于1989年为学校题辞授牌。2002年,学校设本部和城东教学点。共有20个班,学生904人,在编教职工55人,属中等规模农村初级中学,县二级学校。师资力量日趋浓厚,现有教坛新秀2人,教学中坚1人,优秀班主任4人。
  附四:德清县第四中学
  前身为城关中学,1985年7月改今名。校址乾元山西南侧。2002年有28个班级,学生1413人,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学校设施齐全,配有标准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各班配有二机一幕。
  附五:德清县第一中学
  始创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1981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98年升格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04年迁址武康英溪东侧,新学园占地273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拥有教学大楼3幢,实验综合楼4幢,学术报告厅1个及语音实验室4个。现有专任教师183人,其中高级教师43人,一级教师55人。
  第五节 社会
  民众教育
  民国廿八年(1939),德清县民众教育馆指导各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推行社会教育。各乡镇先后开办识字班。三十四年(1945),馀不镇、羌山乡举办扫盲班,至次年末,共办班4个,累计入学成人780人次,其中211人获结业证。
  冬学
  1951年,针对农民缺少文化现象,全县掀起冬学热潮。全县办起冬学100所、分118班(其中初级班114个,高级班4个)。入学成人445人。有教员118人(其中专职18人)。次年,城关区成立扫盲委员会、举办冬师训练班、推广速成识字法。是年,城关镇办班2个,有学员79人。教师8人(其中兼任4人,群众4人)。城关区办班18个,入校学员854人,教师57人(其中专任8人、兼任36人、群众13人)。
  1953年起,区扫盲委员会要求每村培养冬校教师2-4人。次年,城西乡有410人基本脱盲(南塘村80人,金鹅村50人,太平村30人,白虎村50人,六堡村30人,城河村40人,翻身村50人,白象村80人),城东乡以互助合作网建立扫盲站,以《农民识字课本》为教材,要求每个冬校学员学会300字。至1955年,全区办学118所,入学3024人,其中776人毕业。
  1955年冬校概况表
  夜学
  1951年,城关镇开办业馀夜校,对商店、工厂职工进行文化补习。城关镇和顺丰丝厂、裕纶丝厂共开办夜校4所,设5个班,有学员321人,专职教师3人。此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夜校常办不懈,累计学员总数10271人。
  1956年,城关镇又开办居民夜校1所、上校居民135人。是年年末,全镇尚有文盲420人,半文盲210人。
  城关镇职工业馀夜校补习概况择年
  1979年恢复职工业馀夜校,对职工文化,技能进行补课。经调查,城关镇各厂矿企业和城关公社各大队,未达到初中文化水平者1370人,未达到相应工种技术水平者1029人。经补习后,84%文化考试合格,59%达到三级技工水平。此后,业馀教育办学形式日趋丰富,至1990年,参加中等技术培训448人,参加职业高中培训963人,参加中专函授93人,进入广播电视大学245人,参加高等院校函授27人。
  耕读小学
  1965年,城关公社贯彻两种教育制度,除全日制外,推行半耕半读,方便农村儿童入学。至年底,全社办起耕读小学80所,入学学生980人。与43所全日制学校相加,入学人数增至2899人,普及率从1964年60.5%增至89.8%。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耕读小学大多以大队所在地为集中点,转为民办小学。
  清溪少年学校
  1991年6月,集军训、文教、少先队活动于一体的短训和长期教育相结合的新形式小学在城关镇中心学校创建,训练场地暂借县人武部大院。每年招收两班。2000年,改名清溪少年军校,主要培养初一年级学生军事化意识,训练项目
  有擒敌、列队,实弹射击等,每学年初举办一次。
  城关乡(镇)团校
  为发展共青团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1991年5月成立乡团校,设校长、副校长、名誉校长。并聘顾问委员6人。同年6月,城关镇团校亦在馀不弄镇机关大院内成立。乡镇合并后改称镇团校,址设西郊路政府大院三楼。
  镇团校以短期培训为主,多与党的中心工作相联系。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简称成校,1989年在朱家角创建,占地12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开设全日制中专班6个,是年招生250名,教职工17人。
  1996年,成校开展不识字文盲调查。据统计,全镇尚有115人(火星8、明星38、金星6、齐星8、恒星10、建星6、星星2、水产13、联谊5、工农9、东风10),通过成人教育(采用包教包学方式),至年末全部脱盲。次年,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成校,并由市教委批准,建立乾元职业高级中学。此后,学校开设财会、丝织工艺、汽车驾驶与维修、烹饪、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并举办成人高中、电视中专、成人中专、中等技术、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大专证书、大专等多种学历教育。
  成校师资实力雄厚,多年来,在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省、市统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技能等级考核100%获得中级工等级证书,实习就业率历年均达95%以上,少数专业长年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2003年,成校成为湖州师范学院成教院德清教学点,杭州成人科技大学德清分校,中国农业函授大学德清分校辅导站,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学院城关教学点,湖州市技工学校德清教学点。屡获湖州市成教先进学校、日常行为规范优秀级达标学校、县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等称号。
  党校
  县委党校座落于环城北路百寮山麓,初名干部学校,始创于1952年。1955年改名县委干校,1962年5月,定名中共德清县委党校。1967年党校撤销,1973年5月恢复,至今未更。
  党校以轮训干部、提高素质为主,主要教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共产党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训大多与形势任务相结合。如1965年,城关公社组织75人参加培训,以援越抗美为主要内容。1983年冬以学习新党章为
  主,分片轮训。参加党训人数每期不同,如1980至1983年,城关公社参加党校培训累计2324人次,其中脱产652人次。
  1985年,党校建立浙江省中等刊授政治专业学校辅导站,招生230人,负责政治教育辅导和组织考试工作。同时,教育形式改为短训为主、长短结合体制,先后开办干部政治专业中专班,学制两年。1995年后,党训教育内容有党建任务、理论培训、基层宣传、党章知识、科教兴农、妇团培训、形势任务、国防知识、人口普查、法律普及、经济法规等,年均约办15期。
  县行政学校
  1993年8月3日成立,与县委党校“两块牌子,一副班子”。学校以培训行政干部为主,体现党、政分家理念。
  第六节 专业
  德清县小学教员讲习所
  民国十七年(1928)创办于城区馀不弄,招收学员62人,学制1年,教师4人,毕业后分配至各乡小学任教。一届毕业后停办。
  德清简易师范学校
  民国三十三年初创,因抗战疏散,校址择于方山梅坞保宁寺,设三个班,学生90人,教职工12人。三十五年迁入城区城隍庙。师范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员为宗旨,解放后,改名德清县立初级中学。
  德清师范学校
  1959年创办,附设函授部。先后招收初中毕业生191人。函授部共函授学员570人。1962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师范学校停办。函授部改名“德清县中师函授辅导站”。至1965年,共毕业学员141人,单科结业226人。次年停办。
  农业技术学校
  由德清县良种场附设,校址三里塘。创办于1965年,招生50人,次年停办。
  城关公社农业中学
  1965年2月15日开学,校址白虎圩。设1个班,学生34人,最大年龄21岁,最小14岁。开设语文(农村应用文,毛笔字)、数学(珠算、农村财会)、农业(蚕桑、
  机电)、政治(军事体育、唱歌)四门课程,专职教师1人,任语文、数学课,其他课程由干部、会计、蚕桑指导员、农技站技术员、小学校长等兼任。
  劳动基地有水田14.5亩,桑地18亩,白地5亩。半年后,又向苗场划入白地10亩,种植油菜。是年,水田早稻单产500斤,晚稻350斤,三季育蚕24张,共出售鲜茧1505.6斤,张产为春茧75.2斤,夏茧45.6斤,秋茧66.7斤。国家奖励布票440尺,化肥2059斤。白地收蕃薯60担。同时自办牧场,养猪3头。
  德清教师进修学校
  初创于1979年,校址百寮山南麓,占地6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124平方米。学员来自长兴、安吉、德清三县。以培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幼儿教师、民办教师为主。附设函授部,函授高等师范生和中等师范生。
  湖州市技师学院
  1979年初创于城关镇施家园,属县劳动局领导,招收城镇初、高中毕业生,以培养中等技工为主,名为德清技工学校。1998年评为省级重点技校,2002年初评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升为湖州市技工学校。2004年,评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2005年3月升格,改今名。
  学院本部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32600平方米,目前设41个班级,开设机械、电子、电器、电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烹饪、幼师、财会、丝织等10个专业。士林、菱湖各设分院。有教师126名(连分院共308人),常年学生2380人(连分院3400人左右)。
  学院(本部)主要设施有机械数控设备、车床、铣床、磨床、大型钻床,电子PRC实践实验室,汽车总成,财会实用模拟室等,总价值1000万馀元。
  学院教学质量名列省市前茅,2000年前,在全市职业类学校技能竞赛中连续三年夺冠。2000年高考,参考58人,录取56人,其中6人为本科生。2001年高职类考试,上线率100%。连年参加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单招单考,录取率居省第一。
  学院为国家授权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属国家综合培训基地。2000至2004年,先后成为湖师院和杭师院成人大专、本科教学点。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湖州分校德清工作站
  1979年1月创办,校址党校内。先后开设电子、机械、汉语言文字、财政、工业和商业经营管理、物资金融、法律、财务与商业会计,党政管理干部专修等学
  科。分脱产、半脱产两类。工作站专职教师2人,各课聘请中学教师兼任。
  德清县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创设于1984年,设于电大内。招收数学、英语、统计、党政干部基础理论、汉语言文学、商业企业管理、会计、法律、工业企业管理、价格学等专业。县政府搬迁后,办公室随迁武康。
  德清县供销学校
  1985年10月创建,校址蒋湾里。以培训供销系统职工为主。学校占地1563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平方米,教职工10人,每期轮训学生20-25人。1990年停办。
  德清县职业高级中学
  1985年创建,校址百寮山南麓十八步路岔口。初设企业管理、电子技术、外语3班,每班招生50人。1990年后,渐次扩增文秘、旅游、烹饪等级。2003年搬迁武康原莫干山学院内。
  第七节名师
  镇区为县城中心,历来名师迭出。教育有方,以身作则者垂范士林,令人尊敬,旧册有载,光不可掩。
  外籍
  王枢 庐陵人,明朝天顺三年(1459)由贤良方正任德清教谕。掌教期间,严条约以率士类,九年若一日。时诸生多夜修,枢每隔三五日便与斋仆点灯笼巡查一次,为诸生稽章程,析经旨。有时备茗果之物招待诸生,奖掖勤奋。士子感恩,奋发自励,多有成就,秩满后升国子监助教。
  朱万铸 字洁湘,桐乡人,清初顺治年间任德清教谕。胸襟迈逸,鲜有俗韵,主讲程朱正学,组织正谊社以课士。文酒之馀,儒雅风化,一时诸生文质彬彬,深具魏晋风度。任职九年,迁乐陵县。及殁之后,遗嘱葬于德清西门外乌鸢山南麓(今城北枯柏树),门人私谥为正谊先生。
  孟士模 字周木,会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任县学教谕。
  沈时 嘉兴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雍正二年(1724)任县学教谕。
  郑煜 秀水人,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四十三年(1778)任县学教谕。
  上三人并儒雅善训。孟、沈两人,皆参予学宫修缮,克尽守责。郑煜为训导经纪丧事,厚遗其子扶柩归里,厚义众钦。
  嵇奎光 字日华,仁和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县学训导。敏捷多才,廉勤可嘉。多次捐俸修葺文庙和文昌阁,嘉庆元年(1796)以病辞职。
  刘谐 字夔石,滨州人,乾隆庚子(1780)副贡。教育之馀,乐善好施。佐令修葺织帘书院,又为养济院增置床褥,时人称之。
  本籍
  沈麟 士字云桢,世居馀不溪侧。自京归来后,设馆授徒于吴羌山之阳,门生上百,当时城中有谣称:“吴羌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执教惟勤,平生抄书不倦。
  徐玮 字勖武,城区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归休后,历任吴兴书院、颖上书院、湖北书院、爱山书院山长。其弟子非登巍科,即成名士。
  蔡书 升字汉翔,城区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归任后任清溪书院山长,喜奖掖后进,门生有善必加称誉,时称良师。
  蔡■号 赓堂,城区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晚年掌教绍兴三山书院。
  蔡之定字麟昭,号生甫,城区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晚年主讲钟山、蕺山两书院。讲学以“正心诚意,身体力行”为宗旨。门弟子吴荣光中丞在《蔡之定·寿序》中云:“自请业后,服官中外三十馀年,不忤于时,不失所守,皆师之教也。”
  俞樾 字荫甫,号曲园。乌巾山南埭圩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平生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德清清溪、归安龙湖、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长达三十馀年,课士一依成法,门生蔚为通材。
  民国迄今,因学府如林,故执教于高校教授更多。如:
  北洋工学院院长蔡远泽,浙江省立工业学堂监督许炳堃,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俞同奎,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蔡长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梅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蔡建华。北京大学教授俞平伯、沈圣英。同济大学教授徐恒寿、许德济。汇文大学教授俞箴墀。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沈德。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蔡颐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开源、莫善祥。北京轻工业学院教授蔡镇瀛。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教授蔡绳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教授沈元恺。北京医学院教授
  俞锡璇。北京邮电学院教授胡文经。南京邮电学院教授丁雍庠。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沈学源。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夏少农。上海水产学院教授胡文纬等。
  附:热心办学
  李方榕广东保昌人,乾隆丙辰(1736)进士,创建清溪书院,聘邑贤胡彦颖掌教授课。己则朔望课士,谆谆诲励。
  周绍廉字敬岩,直隶大兴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嘉庆元年(1796)知德清。其时,清溪书院因经费不足,学子难以肄业,乃捐俸延师,得以持续。又重修织帘书院,风厉末俗,士人称之。
  第八节 英才
  镇境教育界名师谆谆善诱,学子勤奋努力,千百年来,成就辉煌。科举之盛,江南称美。
  (1)甲科
  唐朝贞元十九年(803)癸未科 沈传师。
  会昌元年(841)辛酉科 沈询。
  天复元年(901)辛酉科 沈颜。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 沈严。
  天禧二年(1018)戊午科 卢革。
  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 卢秉、沈伸。
  皇佑五年(1053)癸已科 沈振。
  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 沈彦明、沈特。
  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 沈倚。
  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 沈彦声。
  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 沈纯诚、太史章。
  元佑三年(1088)戊辰科 沈畸。
  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 沈纯道。
  崇宁五年(1106)丙戌科 沈纯正。
  政和五年(1115)乙未科 沈与求、姚珏。
  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 沈。
  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 沈浚。
  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 沈介。
  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 李彦衡。
  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 沈枢。
  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 李彦颖。
  绍兴廿一年(1151)辛未科 沈复。
  绍兴廿七年(1157)丁丑科 太史劭。
  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 曾炎、丁光远。
  乾道五年(1169)己丑科 沈鉴。
  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 李沐、沈作霖、卢宜之。
  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 蒋南金。
  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 沈葵。
  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 施一鸣。
  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 姚宜中。
  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 郗礼。
  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 吴渊。
  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 吴潜。
  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 朱浩。
  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 赵崇阶。
  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 袁仲儒、王伯深、赵必棣
  端平元年(1234)甲午科 赵崇谦。
  淳佑元年(1241)辛丑科 高真鉴。
  淳佑四年(1244)甲辰科 吴璞。
  宝佑元年(1253)癸丑科 赵必达。
  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 沈起岩。
  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 赵良悦。
  元朝至正元年(1341)辛巳科 蔡舜卿。
  (年份侍考) 徐养素。
  明朝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 张宁。
  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 冯安。
  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 谈俊、徐九思。
  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 周宏。
  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 胡瑄。
  成化廿三年(1487)丁未科 马景昌、徐九龄。
  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 蔡中孚、吴江。
  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 陈霆。
  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 姚禧。
  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 沈松。
  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 沈师贤。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 蔡汝楠。
  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 郑廷。
  嘉靖廿六年(1547)丁未科 周璞、马三才。
  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 潘铨、沈瑶。
  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 许孚远。
  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 胡心得。
  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 房寰、胡友信。
  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 沈允成、沈涵。
  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 姜梦龙、章嘉祯。
  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 方从哲。
  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 胡期炤。
  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 徐之孟、徐彦登。
  万历廿三年(1595)乙未科 金明时。
  万历廿六年(1598)戊戌科 沈肇元。
  万历廿九年(1601)辛丑科 吴邦相、蔡善继。
  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 胡尔慥。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 章谟。
  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 胡公胄。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 蔡奕3。
  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 蔡官治。
  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 徐尚勋。
  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 胡麒生。
  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 刘在明。
  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章日炌、金玉铉、徐灏。
  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 沈鄑谷、周祚新。
  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 胡琏、金溁、沈应旦。
  清朝顺治六年(1649)己丑科 沈令式、方于光、王教、陈凝。
  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 胡健。
  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 许玮。
  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 王懋声。
  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 蔡启僔、孙在丰、张录、徐颍。
  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 徐倬、杨鼎。
  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 胡会恩、谈九乾、沈永裕。
  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科 蔡维寅。
  康熙廿一年(1682)壬戌科 蔡升元。
  康熙廿四年(1685)乙丑科 徐元正。
  康熙廿七年(1688)戊辰科 戴振河。
  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 蔡■。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 蔡彬、吴卜雄。
  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 沈淇。
  康熙四十八年(1709)乙丑科 戚麟祥。
  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 许镇。
  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科 胡彦颖。
  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 徐以升、蔡书绅、沈志荣。
  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 沈孟坚、车际亨、戚振鹭、戚弢言、胡彦升。
  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 胡承昊、仲作楫。
  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 胡官龙。
  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 胡彦辅。
  
  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 徐玮、童士绅。
  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 徐开厚。
  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 蔡书升。
  乾隆廿二年(1757)丁丑科 蔡以台、蔡亮茂。
  乾隆廿五年(1760)庚辰科 沈一鸣。
  乾隆廿六年(1761)辛已科 沈作梓。
  乾隆廿八年(1763)癸未科 徐天骥、高菼。
  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科 徐天柱、许祖京、戚蓼生。
  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 陈廷栋。
  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 陈墉。
  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 谈承升。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 沈维坤。
  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科 谈祖绶、邱埰。
  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科 陈登泰。
  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 蔡之定。
  嘉庆元年(1796)丙辰科 袁櫆朱棨。
  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 俞恒泽、俞恒润、许宗彦、陈斌。
  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 王崇本。
  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 车宸英。
  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 蔡赓飏、沈鉴、陈熙健。
  道光廿四年(1844)甲辰科 沈云。
  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 俞樾、戚士彦。
  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 俞奎垣。
  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 徐芝淦。
  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 戚人铣。
  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 冯寿镜。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陈瑞玉。
  光绪廿一年(1895)乙未科 沈桐。
  光绪廿四年(1898)戊戌科 俞陛云。
  宣统二年(1910)格致科 俞同奎。
  (2)乡举
  明朝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 王轸。
  永乐三年(1405)乙酉科 王彪、王斌。
  永乐廿一年(1423)癸卯科 朱瓒、赵利、范同、杨辉。
  正统九年(1444)甲子科 徐敬。
  景泰元年(1450)庚午科 沈福。
  景泰四年(1453)癸酉科 戴森、戴琪、张宁。
  景泰七年(1456)丙子科 冯安。
  成化元年(1465)乙酉科 徐九思、谈俊。
  成化七年(1471)辛卯科 徐九龄、周宏。
  成化十三年(1477)丁酉科 胡瑄、马景昌、姚显。
  成化廿二年(1486)丙午科 沈圭。
  弘治五年(1492)壬子科 姚僖。
  弘治八年(1495)乙卯科 蔡中孚、吴江。
  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 周寰。
  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 陈霆、徐九万。
  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 沈松。
  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科 邵德夫。
  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 蔡玘、蔡乾。
  嘉靖七年(1528)戊子科 沈师贤。
  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 蔡汝楠。
  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科 沈棐。
  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 沈槃、郑廷鹄。
  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科 嵇鑘、潘铨、马三才。
  嘉靖廿二年(1543)癸卯科 周璞。
  嘉靖廿五年(1546)丙午科 谈嘉猷。
  嘉靖廿八年(1549)己酉科 胡友信。
  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科 蔡绍文、徐子京、沈瑶。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科 许孚远、沈允成。
  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 胡心得、沈涵。
  隆庆四年(1570)庚午科 房寰。
  万历四年(1576)丙子科 蔡绍元、吴期炤、徐之孟、姜梦龙。
  万历七年(1579)己卯科 章嘉祯。
  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 沈子淳、丁周、徐彦登、方从哲。
  万历十三年(1585)乙酉科 嵇汝沭、张廷焕。
  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科 金明时。
  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 虞时望。
  万历廿二年(1594)甲午科 宋明标、沈冰鉴、沈肇元。
  万历廿五年(1597)丁酉科 吴邦相、蔡演传、胡尔慥、潘绍渊。
  万历廿八年(1600)庚子科 何其美。
  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科 金陛。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科 章谟、胡公曾、胡公胄、吴振纲。
  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科 嵇之楚。
  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科 章日煇、徐焕然、金镜古、卓尔康、金玉铉。
  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 蔡奕琛、夏元彬、胡襄。
  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 蔡官治、徐尚勋、章日炌、胡公陶。
  天启元年(1621)辛酉科 沈戬谷。
  天启四年(1624)甲子科 胡公角、沈应旦、吴休明。
  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 胡麒生、许元钊、章美瑾、沈金鉴、沈述裘、徐颢、倪元佐。
  崇祯三年(1630)庚午科 刘在明。
  崇祯六年(1633)癸酉科 丁元模、沈懋政。
  崇祯九年(1636)丙子科 金渐皋。
  崇祯十二年(1639)己卯科 沈峻、金溁、胡琏。
  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 沈中阶、金澥。
  清朝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 许其旋、陈凝、王教。
  顺治五年(1648)戊子科 章金范、虞士彦、杨鼎、杨许玉。
  顺治八年(1651)辛卯科 嵇尔勋、胡健、沈武音。
  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科 蔡启僔、许玮、倪嘉徵、胡云客。
  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 王懋声。
  顺治十七年(1660)庚子科 张绿、蔡新佑。
  康熙二年(1663)癸卯科 孙在丰、潘尔宏、徐■。
  康熙五年(1666)丙午科 蔡诒谷、嵇钟鸣、沈永裕、金超。
  康熙八年(1669)己酉科 蔡诒敕。
  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 吴若成、徐倬、胡会恩。
  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科 谈九乾、戚依(字次匪)。
  康熙十六年(1677)丁已科 车德辅(字就臣)、蔡贻构、金之植。
  十七年(1678)戊午科 蔡维寅、蔡自远(字子静)、徐元正。
  二十年(1681)辛酉科 蔡彬、蔡升元。
  廿三年(1684)甲子科 胡允干(字殿升)、蔡■。
  廿六年(1687)丁卯科 陈哲、戴振河、陈尚古、金铨(字秉衡)、沈敏达。
  廿九年(1690)庚午科 沈从律、嵇承显、吴卜雄、沈瀚生。
  三十二年(1693)癸酉科 潘师曾(字孝若)、胡汝听。
  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 蔡秉谦(字位存)、沈敏(字叠求)、蔡维申(字万承)、沈大樽(字彝仲)。
  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 沈淇、嵇承瑞(字子谷)、吴上雍。
  四十一年(1702)壬午科 蔡文丙(字起韩)、马元成(字伍三)、沈春朝(字觐东)、车尔镕。
  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 徐元会(字子开)、嵇正烈(字次飞)、陈云凤、戚麟祥、车文麟。
  四十七年(1708)戊子科 蔡应麟(字双瞻)、蔡日(字秀东)、谈加谨、戴振淮。
  五十年(1711)辛卯科 戴民遵、胡彦颖、阮趋(字慎行)、许镇、吴锜(字紫垣)、周载恒。
  五十二年(1713)癸巳科 徐元炜、戴振谦(字颖宾)、蔡廷翰(字彤纶)、孟锡超(字玉田)、蔡新禧(字鲁瞻)、沈人凤(字鸣阳)、蔡万钧(字肩斯)、徐志岩、徐兆丰。
  五十三年(1714)甲午科 沈志荣、戴振淮(字汝夔)、徐以升、戴振沂(字右曾)、戴元枚。
  五十六年(1717)丁酉科 戴振洙(字景尼)、蔡承业、史凌(字来初)、蔡祖龄。
  五十九年(1720)庚子科 蔡书绅、姚亦醇(字圣基)、徐绍桢(字干臣)、徐玮、戚弢言。
  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 谈起行、许克家(字蒙发)、屠临(字云九)、沈懿生
  字彝中)、戴振安(字次山)、许晋、钱能施、嵇坊(字世楷)、许应旂(字廷招)胡勋、■倓、徐兆丰。
  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 钟兆熊、沈文绮(字绣臣)。
  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 胡彦升、蔡时馨(字遐芬)、车际亨、徐志豳(字孚远)、蔡筠。
  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 沈孟坚、胡彦辅、戚振鹭、姚正裕、许曰聪(字听思)、沈作楫(字■溁)、徐开厚、仲作楫、蔡维劝(字勷功)。
  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 胡承昊、范廷栋、谈时行(字立山)。
  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 徐尔燮、童士绅、胡官龙、孙麒(字大始)、沈倓、张承兰。
  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 徐敬祖(字念修)、谈念曾(字敛斋)、沈倓。
  乾隆三年(1738)戊午科 陈球(字楚)、沈作朋(字鲁三)、高尔达(字端人)、朱凤鸣(字觐阳)、徐以观。
  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 周煌(字学峰)、高尔谷(字秉中)、蔡高松(字荫南)、胡南昆、蔡持世、戴元菜(字香谷)。
  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 高天骥(字骥甫)、胡其焕、蔡丹山(字雝喈)、蔡象坤(字厚含)、徐鹏南(字鲲)、蔡成亮。
  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 沈炳(字浚家)、沈乾为(字怀谷)、许家驹、蔡书升、蔡亮茂、徐鹏南、徐以震(字省若)、周文吾。
  乾隆十五年(1750)庚午科 蔡修业(字谷渊)、谈企曾(字韵长)、徐鹤龄(字皋音)、周琏(字国辅),戚朝桂。
  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科 徐士龙(字荀若)、程凤彩、程凤洲、胡旭、蔡成亮(字曙鸣)、戴士奇(字德夫)、戴履云(字端木)。
  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 沈存钊、蔡亮晟(字西平)。
  乾隆廿一年(1756)丙子科 沈一鸣、夏廷衔(字俊千)、陈墉、姚启震(字心斋)。
  乾隆廿四年(1759)己卯科 沈作梓、高菼、陈廷栋。
  乾隆廿五年(1760)庚辰科 徐天骥、谈承中(字孚在)。
  乾隆廿七年(1762)壬午科 戚蓼生、沈恪(字德威)、徐天柱、金元标、徐梦白。
  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 钟尚玺、胡超宗(字群卓)、沈谦(字愿)
  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科 许祖京、沈赤然、徐以坤、徐秉敬(字用五)、谈承观。
  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科 徐奎五、胡瀜(字靖夫)。
  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 谈承升、夏鼎(字闻九)、谈道行(字亹成)。
  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 胡曾肇、赵墫(字如川)、王琨(字次瑶)、蔡三辰(字奎章)。
  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 邱、陆溥(字德施)、蔡省山(字仰曾)。
  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科 沈维基、沈维坤、蔡夔(字韶卿)、蔡之定、沈履祥(字元吉)。
  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 沈之鸿(字于逵)、沈朝宗(字会一)。
  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科 谈承毓(字蕴辉)、徐予望(字望之)。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 徐秉懿(字模经)、许宗彦、谈祖绶、俞廷钦(字夙兴)、俞恒泰(字节之)、俞恒泽、胡兆麟(字履仁)。
  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科 沈槐(字庭三)、俞恒润。
  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 袁櫆、陈兆熊(字舞廷)、胡以晋。
  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 陆震东(字融伯)、沈伯棠(字召思)、章夏(字厚仁)、陈芝(字汉九)、俞恒霈(字既霖)、蔡汝懋(字敏堂)、施蔡震(字位青)。
  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科袁樽(字奉璋)、蔡芬(字含芬)、沈镳、虞元煦(字春园)、俞廷镳(字昌时)。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 朱棨、陈文焕(字其章)、戴行灿(字斗光)。
  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 陈斌、戚晟(字升如)、车英(字锡麟)。
  嘉庆五年(1800)庚申科 谈祖慰(字康原)、沈嘉春(字鹿宾)。
  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 沈以槃(字珠光)、单潮(字驾鳌)、王崇本、徐廷钊(字勉周)、徐养源(字新田)。
  嘉庆九年(1804)甲子科 徐璜(字兆纶)、冯如章(字相亭)、童全曾、蔡开来(字宫山)、杨道生、沈锡圭。
  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 蔡登津(字晋涛)。
  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 胡震(字振南)。
  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 蔡立人(字师山)。
  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科 童葆曾、沈瑛(字畹耘)。
  嘉庆廿一年(1816)丙子科 俞鸿渐(字剑花)、沈彬。
  嘉庆廿三年(1818)戊寅科 沈凤起(字瑞清)、徐学洙(字桧堂)、陈熙健(字荔浦)。
  道光元年(1821)辛已科 许兆奎(字念兹)、蔡赓飏。
  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 宋廷琛(字荆南)、俞恒淳(字朴园)。
  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 高志杭(字星槎)、许贻安(字钦文)。
  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科 宋廷杰(字鸿渐)、沈云(字舒白)。
  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 胡来金(字苓年)。
  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 归真(字荪旃)、车玉阶(字三升)、江毓荃(字馥卿)、戴福谦(字贻仲),蔡笃培(字坤一)。
  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科 许延润(字子乐)、蔡观磐(字安叔)。
  道光廿年(1840)庚子科 徐恩洽(字梧生)、胡尚龄(字纯锡)、袁翔樨墀(字起臣)。
  道光廿三年(1843)癸卯科 俞林(字壬甫)、沈芬(字诵清)、戚士彦(字子美)。
  道光廿四年(1844)甲辰科 俞樾(字荫甫)、蔡树芝(字荀瑞)、沈仪吉(字鸿渐)。
  道光廿六年(1846)丙午科 徐本立(字子坚)。
  道光廿九年(1849)己酉科 季惇庸(字典五)、胡汝联(字云黎)、俞奎垣(字叔鸾)、俞桓瀛(字海珊)、谈宝森(字木斋)。
  咸丰元年(1851)辛亥科 徐印金(字梦湘)。
  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 徐芝淦(字少梅)
  咸丰八年(1858)戊午科 丁毓琨(字渚蘩)。
  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 冯寿镜(字巳亭)。
  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 俞焜(字冬生)。
  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 徐宝敬(字梦麟)、徐士骈(字渠生)、戚人铣(字振南)、吴拱曜(字序升)、谈德培(字云书)。
  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 江珍楹(字子平)、戚人鉴(字文徵)、蔡赓年(又名右年)、傅鼎(字鹏秋)。
  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 许德裕(字荇塘)、徐泰然(字寿鹿)。
  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 徐本懿(字希甫)
  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 俞振钧(字仲平)俞祖绥。
  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 沈桐。
  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 俞陛云。
  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 陈承福(字寿安)、陈瑞玉(字献亭)、林昌熙(字梧生)。
  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 许德厚(字巽屏)。
  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科 蔡应鹏(字振远)、唐元义(字宜之)、傅汝砺(字砥斋)。
  光绪廿八年(1902)壬寅科 蔡宝善(字师愚)。
  光绪廿九年(1903)癸卯科 冯毓润(字紫萸)、姚寿慈(字竹轩)、蔡焕文(字渭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科 俞祖鉴。
  宣统二年(1910)庚戌科 许炳堃(字缄甫)
  (3)武科(进士)
  明朝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 徐梦郭。
  清朝康熙二年(1663)癸卯科 蔡锡爵。
  康熙五年(1566)丙午科 高栋。
  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 沈运桂。
  (4)武科(举人)
  明朝沈政、忻宽、蔡希贤、曹福、谢仲良、徐敬、俞进、平政、蔡懋思、蔡宏毅。
  道光元年(1821)辛巳科 徐敦学(字尉堂)
  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 王凤仪(字梦麟)
  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 潘贞元(字友甫)
  (5)经济特科
  光绪廿九年(1903)癸卯科 俞陛云、蔡宝善。
  县学贡举,灿若繁星、不赘。
  清前科举制度,进士、举人均由镇境县学、书院栽培。而清末罢科举、废国学后,县内课程止于中等教育。故近现代名人,已不能算作镇境学校教育之成果。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