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40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物
分类号: K87
页数: 8
页码: 702-709
摘要: 据县文保所2001年8月《乾元镇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登记》,镇境有古遗址5处,古窑址8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0处,古桥梁8处,石刻及造像5处。
关键词: 乾元镇 文化 文物

内容

据县文保所2001年8月《乾元镇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登记》,镇境有古遗址5处,古窑址8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0处,古桥梁8处,石刻及造像5处。
  古遗址
  平阳岭遗址 位于信谊村平阳岭东南坡,南临清水70米,西依苕溪。暴露残片碎件散布于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150米,堆积层约20厘米。器物有夹砂红陶圆锥形鼎足,部分足根有单目或双目;印纹陶片胎质灰褐或土红,纹饰有回纹、方格纹、米字形、编织纹,器形以罐为主;原始青瓷均直口、浅析腹、假圈足、平底,内底有螺旋纹饰,釉层不匀;印纹原始青瓷碎片以罐居多,器物敛口,折肩、斜腹下收、平底。肩部饰水波纹,腹部饰编织纹或羽状纹,胎壁较厚,呈灰黄;石器有石一件,长6.2厘米,宽3.3厘米,有新石器到春秋前期时代特色。近因农桑垦植,破坏严重。
  石臼山遗址 位于城北下官庄村北侧100米石臼山,西依石臼畈,北邻红毛墩。山系佛陀山馀脉,状若土墩,面积十亩有馀。文化层厚约40厘米,散露遗物
  残件有印纹硬陶罐,夹砂红陶鼎足(足呈圆锥形或鱼鳍形),泥质灰陶鼎足(上端椭圆,下呈细尖状外撇),原始青瓷碗(平底、假圈足,内饰螺旋弦纹,施青釉,胎呈灰黄)。此外发现有肩石斧残件。遗址今已栽桑,上层破坏严重,与红毛墩遗址同属商周遗址。
  金鹅山遗址位 于金鹅山北麓平缓山坡,东为北山河,前行60米为山下脚河。东西长约1里,南北宽约60米,文化层在地表20厘米以下,厚约40厘米。上层为印纹陶和原始陶,下层为夹砂红陶。遗址有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碗残片,圆锥形夹砂红陶鼎足,泥质红陶网坠,残石磷等。印纹陶片多有编织纹、回纹、曲折纹、绳纹。原始青瓷碗内饰螺旋纹,碗口外翻,薄施青釉。地表因种杉树、小竹,保存一般,属商周至春秋遗址。
  嵇家山遗址 位于官庄下窑村嵇家山东南坡,面积约100平方米,深约40公分。暴露残片为印纹陶,纹饰有方格纹,编织纹、水波纹、回纹、曲折纹,器形以罐为主。此外尚有原始瓷碗、夹沙红陶鼎足、网坠等标本。属春秋战国遗址。
  古城墙遗址 残存于大家山山脊,呈南北走向,条石已拆毁,仅留夯筑土郛。长140米,均高6米,础阔6米,顶宽2.5米。城墙外侧残留护沟,残宽3米,深1米。城墙初筑于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夏,次年秋竣工。
  古窑址
  东晋太兴年间,土窑林立,今焦山、丁山、城山、赤土山一带,生产青黑瓷器皿,其中鸡头壶闻名东瀛。
  小马山窑址 兴衰于东晋至南朝,历时100馀年。位于镇区南门外导流港东侧,与城山、丁山、焦山古窑址相距不远,属德清窑一部分。暴露瓷片为青瓷、黑瓷,但以青瓷为主,属青黑瓷兼烧瓷窑。瓷片、窑具堆积面积180平方米,黑胎呈紫褐、釉层匀润,色黑似漆。青瓷胎呈灰色,外壁施化妆土,上釉,釉色淡青或青黄,釉面晶莹光滑。窑具有筒形座和盂形齿口间隔具两类。遗物有罐、壶、盆、碗、盅等,尤以盘口壶、鸡首壶造型别致,视作珍品。1982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正式发掘。
  丁山窑址 位于丁山南北两坡地,1956年首次调查发现。产品有青瓷、黑瓷。青瓷釉下多见化妆土,口沿常有褐色点彩。黑釉釉层较厚,色黑如漆。胎色分青灰或紫褐色两种。形器有鸡首壶、罐、碗、砚、盘等。窑具有直筒形、锯齿形间隔两种。因沿山建房,堆积层已埋入房基下层。
  焦山窑址位 于溪东街焦山东麓,1985年发现,深距地表3米,为黑瓷、青瓷兼烧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胎呈紫褐色,釉层较厚。青瓷胎多呈灰青色,釉下普遍使用化妆土。产品器形有盘口壶、鸡首壶、罐、钵、灯盏、砚、香熏、盆、碗,少见装饰纹,但有少量莲花装饰。瓷胎均为紫褐色,青瓷泛黄更甚,系氧化焰烧成。今已被建筑叠压。
  城山窑址 位于导流港西侧城山东麓,对岸为小马山、市亭山,古代窄隔马阨河,旧县志载:“市亭山昔出陶器,大者容三十石,小者容二十石。”堆积层距地表约3米,面积不大。窑器黑釉、青釉兼备,以锯齿口盂形为多,系德清窑系列之部分,具有东晋至南朝器皿风格。今已被建筑物叠压。
  直街窑址 位于直街与潘家弄交叉口,1986年德清饭店重建时,发现大量韩瓶、四系罐器物碎片,釉薄呈酱黄,胎薄而坚,属南宋窑址。已被叠压。
  窑弯里窑址 位于乾元山南麓恒星窑弯里,东邻砻糠山。据1982年普查,范围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73米,总面积约4400平方米。产品粗糙,器形以罐为主。胎质坚硬而薄,釉色呈黄褐,较薄,也有无釉者。垫具均为短小泥条,属于宋代窑址。
  南坞里印纹陶窑址 位于官庄村南坞里桐油棚田东侧高地滩上,堆积面积南北约9米,堆积层50米以下。陶片均为印纹硬陶片。器形以侈口、矮领、扁腹罐居多。纹饰有方格纹、回纹、曲折纹。胎色灰、红两种,胎壁较厚。堆积中发现泥珠垫具。属春秋战国古窑。
  张家山窑址 位于大友村刘家桥张家山东下坡,北距陆家山300米,东距序王山150米。地表碎片东西长45米,南北宽30米,残件以罐为主,有直口、敞口。器物或施釉,或不施,釉层不匀,胎中杂质较多,窑具有喇叭形、圆饼形、四足形3类。属东汉窑址。今地表为杉木林,碎片、窑具散露。
  古墓葬
  金鹅山土墩墓群 位于金鹅山顶山脊上,共5座,呈椭圆形,墩高1.5~2米,直径6~12米。未发掘,系商周至春秋期间古墓。
  凤凰山石室墓 位于原西门城墙外凤凰山山腰。1963年11月发现,次月作考古清理。经发掘,甬道总长2.7米,中有石门间隔,门高1.18米,宽1.30米,门框、门楣、门扇,门槛全套完整。墓室长6.6米,宽2.8米,采用长方形、斧形、扇形、方形四种砖型。随葬品有铜器(梯形扁槽铜帽、铜钩、五铢钱)、银器(银环)、玉
  器(玉猪,通体晶莹发亮,色呈乳白色),石器(石狮两只,石屏2件,石案1件、石榻一只、石槽座)、铁器(钉)和陶器。尤以画像石最为珍贵。(1)门楣正面,右太阳,中有乌。左月亮、下蹲蟾蜍,上刻玉兔,周围衬以云纹。(2)楣侧祥云纹。(3)右门框正面,门卒持篲拱手躬背,头戴无翅纱帽,垂领向门立。(4)框侧,青龙腾飞,边饰流水波纹。(5)左侧门框正面,门卒颔下有须,戴斜方格无翅纱帽,上有云气。(6)框侧,白虎修长,边饰波浪纹。(7)门扇,上朱雀,一腿立于虎首形铺首衔环之上,边饰连锁漩涡纹。次为画像砖。其中虎首形方砖花纹与《俟堂砖文杂集》图像近似,万岁不败砖长39.5,宽19.5,厚6.5公分,形制之大也属罕见。系属东汉古墓。
  李熙墓 位于砻糠山,1985年因拓修公路出土,墓主李熙(1205-1237),系赵孟舅舅。有圹志一方,长73公分,宽58公分,直写阴刻,文16行总424字。赵与芮撰文,丁震刻石。
  吴奥墓 位于乾元山北麓,1985年10月发现并作考古清理,形制为砖椁石盖单室,墓壁有龛。出土圹志一方及钱币、龙泉窑影青瓷像、定窑白瓷印花盘、青瓷炉、长颈瓶等宋代青白瓷器。墓主卒葬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影青瓷像属国家一级文物。
  赵彦绾 墓位于官庄仙童坞村东南侧,系赵彦绾与妻石氏双室墓。彦绾字仲槿,皇室后裔,属广陵君王德雍一支。妻为新昌望族,2000年开矿时遭破坏,出土墓志两方、铜镜一面。
  石刻造像
  丁头山石像生 位于下官庄东200米丁头山北坡小竹山上。石像无头,残长1.70米,座高17公分,宽55公分,腰宽33公分。系南宋时期墓地神道翁仲。
  毛竹山石像生 位于下窑村东南毛竹山南坡。石像两尊均已无头。一文一武。文者持笏,武者持剑,又者残长1.83米,身宽74公分;武者残长1.73米,身宽74公分。系南宋墓地翁仲。
  越山寺石像生 位于城东乌牛山东南侧山。石马高1.3米,长2.1米,2001年移至乌山庙大门左侧,基本完整,约为明代旧物。
  城山石像生 位于城山北坡教堂西侧。2003年发现,共石兽两尊,石人三尊,其中一像齐腰斜断,一文官像齐肩无头,武官像颈以上无头。石兽基本完整,属明清墓地仪仗。
  德清大闸石狮 1959年建闸时从各地移置,共10尊,雌雄各半,身高1.4~1.75,均为坐姿,其中6尊为太湖石,4尊为火烧石,呈黄褐色。6尊太湖石狮安放于大闸东侧桥柱石墩上,其余4尊分置于南北坡人行道两侧,属元明旧物。
  古建筑
  文明塔 位于城东北下兰山之阳,面临馀不溪。明万历廿二年(1594)三月,知县连继方,教谕彭同魁筹建,八月落成。塔用厚砖滚砌,转角有砖砌倚柱,每层腰檐以菱角牙子叠涩法砌筑。高七层、八面。下两层有小佛龛相间,馀则每层每面均有壶门式壁龛和方形砖雕魁星像,清道光初,塔尖被风刮去,今塔顶草木扶疏,残高18米。底层因村民盗砖受损,1979年水泥封护。塔畔原有楼房7间,僧舍3间,早圯。1982年6月列为县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己丑中秋夜同人登文明塔水阁 清·王诚窗开四面水三面,正有此中明月多。卓笔一枝塔倒影,眠牛两具山横波。半明半灭见渔火,若抑若扬闻耀歌。坐久不知衣露湿,劝君速醮金臣罗。
  念奴桥 清·许宗彦
  吾邑文明塔侧,旧有小阁,圯败久矣。里人相与新之。冬月返里,舟过其下,寓目感怀。怃然有咏。峻增坏塔,闪初阳,下有飞楼飘渺。手拓窗棂,抬倦眼,迎面峰峦皆好。木落擎风江寒碇,影霜气,澄清晓。绝无人到,此间容我长啸。为想人物当年,东乡诸沈、占才情多少。依旧溪山无限秀,俯仰徒探怀抱。禾黍纵横,樵渔星散,一角荒城小。琅然檐铎,白鸥飞去烟杪。
  以上录自民国《德清县新志》
  文明塔怀古 衡庐
  古塔斜倚古邑边,清溪横枕碧连天,文昌照耀文宗地,学士蝉联学馆前。玉树珠花荣史迹,金冠铁帽育英贤。近怜十稔明伦乱,委屈华章又几千。
  录自《菜花吟稿》
  德清文明塔 卢前
  千年古塔号文明,百劫沧桑还未倾,孤耸河干作标识,
  舟人指处德清城。
  录自《万竿晴雨楼吟稿》
  文明塔 嵇发根
  清溪侧畔玲珑塔,八面魁星照四方。文运德清昌几世?
  残身屹立看沧桑。
  录自《万竿晴雨楼吟稿》
  文明塔 许德明
  巍巍古塔壮山川,揭示文明四百年。老树扶疏生顶上,
  恍然挟日两峰前。
  注:两峰:乌牛山、百凉山。
  录自《苕会诗声》
  县儒学 位于县东街,前为县桥河及清河桥,东侧隔巷与城隍庙毗邻。创建于宋祥符三年(1010),屡毁屡建。现殿重建于清光绪廿三年(1897),俞樾撰有《重修县儒学碑记》。大殿单檐歇山顶,正脊无饰,瓦件良好。山花处已改成窗户。外檐下周设斗拱,象鼻形昴,角戗深远。角柱转角铺作挺拔。解放后,长期作为粮库,今外围改建并添加附属建筑,使环境氛围受到破坏。
  承厚堂 位于溪东街104号,建于清周治年间,宅主蔡应鹏为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今宅占地面积1430米,门楼进深八檩,用四柱,硬山两坡顶。对面厅进深八檩,用四柱,硬山单坡顶。大厅分5间,五架梁进深前后七檩。通往二厅处设过廊。二厅南北两侧皆置天并,东西两侧设厢房。二厅为楼厅,五架梁进深九檩五柱。楼上设走马楼连接厢房。檐檩下有雕花牛腿。第四进为花厅,北侧和二厅用较厚砖墙砌隔。中辟大门,五架梁进深八檩四柱。南侧为花园,原有假山花木。
  观察第 位于馀不弄,建于清光绪间。宅主徐芙卿系奉天省东边兵备道道
  尹,卒于宣统三年(1911)。全宅占地730平方米,东辟大门,有前后花园,左右为厢房,正屋5间,砖木结构,室内铺设木地板。天井用青石漫铺,门框均用条石砌筑。房檐柱墩皆为方形,并有刻花。廊柱上端牛腿均有透雕人物花卉,工艺精良(按:此宅实称新宫保第,观察第位于戚家弄。)
  蔡德甫旧宅 位于溪东街44号,面溪东街,背长桥河。占地429平方米,主体建筑一进,砖木结构,五间两层,大门两侧设厢房,中间为天并,青石板漫地。房屋前端及两侧砌封火墙,厢房硬山单坡顶;正楼硬山两坡顶。明间宽4米,檐柱牛腿雕刻图案,属晚清建筑。
  蔡家厅 位于敏仁弄,呈南北向。占地770平方米,由正屋四进及东侧便房组成,砖木结构,东西南三面皆砌高墙。门厅三间,中辟大门,设天井。二进三进均由天井间隔。明间皆4米,檐柱牛腿雕刻花哨。楼上花格窗,楼下堂门,均为硬山二坡顶,系晚清建筑。
  马氏旧宅 位于溪东街中段,原商业局斜对面。占地232平方米,呈四合形,二层楼房,双坡硬山顶,天井设于中间。大门开于东侧,石框架。南北正楼10.70米,进深6.6米,用四柱。堂门、窗棂雕花精细,属清末民初建筑。
  丁三多旧宅 位于敏仁弄,呈南北向,占地271平方米。主体建筑二进,三间两层。南辟大门,入门天井左右设厢楼,与一厅楼房呈凹形。大厅三间进深8.5米,用五柱,硬山两坡顶楼房檐柱牛腿及其他构件雕刻精细。二厅进深7米,五柱,雕刻少于大厅。为晚清建筑。
  丁顺宝旧 宅位于敏仁弄内,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两进,四周皆砌高墙。一厅二厅皆为楼厅,中有天井。出面均为堂窗门,楼上设花格子窗。两进均为石库门,双坡硬山顶,各处牛腿雕刻花哨,系具有江南特色古代居民建筑,属晚清风格。
  戴公祠 位于焦山北坡,初创于南宋,屡毁屡建,2000年重修,详见本志《宗教》章。
  桥梁
  清河桥 俗称孩儿桥,位于务前街与县东街交接处。始建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7)。明天启四年(1624)更名会瀛桥。单孔石拱,呈南北向,桥墩用条石砌筑,桥身用石块错缝砌。两侧左右各有楹联,字已风化。桥拱券为分节并列砌置,桥面南北铺各有踏跺16级,近年因车辆行驶需要用水泥垫平。栏板基本完
  整,南北两端今存望柱、坤石各一。桥身全长18米,顶宽3.5米。拱高4.5米,跨度8.7米。栏高86~76公分,须弥座,两头用抱鼓石支撑,云拱刻有云纹。望柱高1.06米,顶端呈荷花状。券面石上双钩阴刻桥名。2005年3月,公布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宁桥 位于金鹅村,横跨于北山河上。始建无考,清同治十三年(1875)重建,三孔石板平桥,总长10.4米,面宽1.47米,中孔跨度4.25米。边孔2.85米,高3.10米。有“同治□年甲寅年建造”阴刻文字。
  丰盛桥 位于城南恒星村徐家坝以东500米处,石板平桥,三孔,均用条石铺成,中心阳刻桥名。其旁里人重建为阴刻。馀皆漶漫不清。坡脚各设踏跺三级,中柱内侧刻有花纹。
  德武桥 位于瓜山、太堡塘之间,清光绪廿五年(1899)重建。单孔净跨。长30.9米,高6.8米,面宽3.8米,下宽4.4米,单孔跨径11米,墩厚4米,桥拱为分节并列砌。南侧正中阴文德武桥,北侧为重建德武桥,均有记年款。南北各有长短楹联。桥梁气势宏大,结构严密。
  四仙桥 位于城东金星村南埭圩,原名普济桥,清光绪廿六年俞樾出面筹资重建。三孔石平梁,桥面无栏。长13.4米,宽1.9米,柱高3.2米,中孔跨径5.27米。左右孔跨径3.27米。桥柱三根并立,上用锁石相连,两侧有楹联,阴刻“光绪庚子三月里人俞樾题”。
  南石桥 位于城东金星村白芷圩,乃王家埭进城必由之路。平板梁单孔,无栏,长4.25米,宽1.12米。南桥墩设5块石板条石,无跺。北桥墩设3级踏跺。桥基用八层块错叠砌筑,桥面中心有凸起素面圆形石雕。北端阴刻“本客城乡众助重建”,南端阴刻“光绪三十年十月立”。
  新民桥 位于新盟村六堡里。始建年代无考。咸丰十年兵毁,光绪廿四年重建,亦呼新桥。五孔平梁,长35.5米,阔2.5米,中孔高4.6米,中孔跨6.2米,次孔跨5米,边孔跨3.75米。两边设垂带式踏跺,桥墩用条石错缝叠砌。2001年,栏板、望柱、坤石散见于河道南岸。
  山田畈小桥 位于城北大友村山田畈西侧。单孔石板平梁,桥面稍呈拱形,全长5米,高1米,面阔1.8米,拱跨1.8米。两坡各有三级踏跺,墩条石错缝砌置,平梁两端刻有花纹。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平阳岭遗址
相关作品
石臼山遗址
相关作品
金鹅山遗址位
相关作品
嵇家山遗址
相关作品
古城墙遗址
相关作品
小马山窑址
相关作品
丁山窑址
相关作品
焦山窑址
相关作品
城山窑址
相关作品
直街窑址
相关作品
窑弯里窑址
相关作品
张家山窑址
相关作品
鹅山土墩墓群
相关作品
凤凰山石室墓
相关作品
李熙墓
相关作品
吴奥墓
相关作品
赵彦绾
相关作品
丁头山石像生
相关作品
毛竹山石像生
相关作品
越山寺石像生
相关作品
城山石像生
相关作品
德清大闸石狮
相关作品
文明塔
相关作品
念奴桥
相关作品
文明塔怀古
相关作品
县儒学
相关作品
承厚堂
相关作品
观察第
相关作品
德清文明塔
相关作品
蔡德甫旧宅
相关作品
蔡家厅
相关作品
马氏旧宅
相关作品
丁三多旧宅
相关作品
丁顺宝旧
相关作品
清河桥
相关作品
保宁桥
相关作品
丰盛桥
相关作品
德武桥
相关作品
四仙桥
相关作品
南石桥
相关作品
新民桥
相关作品
山田畈小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