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4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活动
分类号: G123
页数: 16
页码: 687-702
摘要: 传统群艺活动多为民间自发,如赛灯、舞龙、迎神、结社吟诗,助销猜谜、丝竹社、票友社等。少量由政府组织,如节日游行,文艺会演、调演。文艺创作则多为个人行为,如小说、剧本、书法、美术、摄影、舞蹈等。
关键词: 乾元镇 文化 活动

内容

传统群艺活动多为民间自发,如赛灯、舞龙、迎神、结社吟诗,助销猜谜、丝竹社、票友社等。少量由政府组织,如节日游行,文艺会演、调演。文艺创作则多为个人行为,如小说、剧本、书法、美术、摄影、舞蹈等。
  文学
  镇区向属县城,自唐以来,创作繁荣。
  小说 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任氏传》,开镇境传奇小说创作先河。及清,俞樾据评话底本编成《七侠五义》,在武侠小说中影响深远。民国期间,短篇小说有俞平伯《花匠》、《炉景》,高峦《大后方的情人》。解放后,小说创作式微。近年第一中学重视特色教育,学生崔利静有《零落》、郭黎霞有《蝴蝶来过这世界》。
  新诗 五四运动提倡新诗,俞平伯有《冬夜》、《西还》、《忆》等专集出版,风格清新婉曲。然镇境应者寥寥。1981年,镇区丁家弄周江林兄弟创办同人刊物《橘子原汁》,油印内部交流,时有新诗刊发。
  剧本 清朝,俞樾编有历史传奇剧《梓潼传》、《骊山传》和杂剧《老圆》,此后创作寂寞。1963年提倡自编自演,县曙光越剧团、评弹团、曲艺协会均有脚本应顺时势,然时过境迁,人皆淡忘。惟张锡麟评话剧本《董小宛》,可占剧坛一席之地。1996年后,周江林写有《西贡玫瑰》和《做梦的孩子都很瘦》。
  诗词清前科举取士,儒生诗词创作繁富。加之县城文人云集,故诗集众多,今据历代县志辑录如下:
  一、明嘉靖志
  沈竭《松泉诗集》。
  二、清康熙志
  蔡中孚《粹玉山房集》。
  许孚远《敬和堂集》。
  胡友信《天一山房集》。胡麒生《秋筠集》。
  徐倬《双溪唱和集》、《寓园诗集》、《秋水轩诗馀》、《水香词》。
  三、清嘉庆志
  徐元正《修志堂遗稿》。徐梅庄《扣钵集》、《柳丝词》。徐志莘《根味斋诗集》。徐志岩《抑斋类稿》。徐以升《南陔堂诗集》。徐以震《南墅小稿》。徐以泰《绿杉野屋集》。徐显曾《学吟草》。徐天柱《天藻楼诗稿》、《桐初书屋词稿》。徐承烈《德辉堂集》。
  胡会贞《山辉草堂遗诗》。胡会恩《鸾坡集》、《秘阁集》、《赓飚集》、《清芬堂诗馀》。胡南昆《引雏书屋遗诗》。胡其焕《读蜺轩集》。胡潆《日下草》、《白下草》、《吴下草》。胡旭《艺兰书屋稿》。
  谈九乾《未庵诗草》、《使滇诗》、《淮浦诗》。谈九叙《是山诗草》、《睢阳诗集》、《赓鸾集》。谈■曾《松庭诗草》、《西陲杂咏》、《南宛杂咏》。谈偕行《汴游草》、《客虞
  稿》、《遣寤集》、《环秀堂稿》、《退圃诗馀》。
  蔡升元《纪恩诗》、《使秦草》。蔡彬《玉麈山集》、《瀛州集》、《金台草》。蔡诒来《贡云楼集》。蔡星临《荣赐堂诗集》、《碎筑词》。蔡人龙《侯虫集》、《积谷山房诗文钞》。蔡书升《姜田诗稿》。蔡环黼《细万斋集》。蔡思铨《扪虱庵诗》。
  孙在丰《孙司空诗》。
  戚麟祥《红稻书屋遗稿》。戚振鹭《晴川诗钞》。戚朝桂《苎园诗草》。戚蓼生《竺湖春墅诗钞》。
  戴天彝《前溪新集》。
  王光电《蠖斋诗》。
  四、民国志
  许宗彦《鉴止水斋诗集》。许德裕《游梁诗草》。许善长《碧声馆吟草》。
  俞鸿渐《印雪轩诗集》。俞樾《春在堂诗编·词录》。俞绣孙《慧福楼幸草》。
  蔡之定《进呈诗赋稿》。蔡夔《苕父诗钞》、《说史诗钞》。蔡寿昌《香苏阁诗草》、《吴兴竹枝词》。蔡镇璠《述堂诗稿》。蔡铭钰《瑶田遗草》。
  戴铭金《妙吉祥庵诗词集》。戴望《谪麟堂集》。戴莼《红蕉庵诗集》。
  江毓荃《清溪山麓诗集》。江毓荪《怡萼轩诗稿》。
  徐鉴深《花树轩吟草》。徐秉敬《约耕草堂诗存》。徐师愈《虚月轩吟稿》。徐彝承《青翠平安馆诗集》。徐予嘉《亦有秋轩虫吟》。徐绍《慕葭诗稿》。徐璜《食旧德居吟稿》。徐球《还印庐集》。徐芝淦《听秋阁诗词》。徐本立《荔园词》。徐士麟《云在山房吟稿》。徐本璿《安雅堂诗存》。徐承福《归省斋吟稿》。徐承禄《娱兰仙馆诗钞》。徐畹兰《鬘华陀室诗草》。
  倪炜文《梦花山馆诗词钞》。
  沈用霖《粤归诗集》。沈承熙《闻妙香室诗·赋》。沈粟香《半潭秋水草堂吟草》。
  梁德绳《右春轩诗词钞》。
  杨克恭《兰藻阁诗集》。
  钱斐仲《雨华庵诗馀》。
  姚端《著霞阁诗存》。
  赵德珍《得月楼存稿》。
  王蕴容《亦政轩诗稿》。
  程森《修德堂诗存》。
  五、新辑
  俞陛云《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俞平伯《古槐书屋词》、《俞平伯旧体诗钞》。俞琎《临漪馆诗词稿》。俞玟《汉砚唐琴室遗诗》、《絮影楼词》。
  许孙缪《公武诗抄》。许孙缪《溪西诗稿》。
  程凤鸣《志和诗钞》。程凤来《翥云诗钞》。
  徐开源《徐开源自选诗》。徐小忠《小忠诗稿》。
  高峦《高兰诗稿》。
  蔡宝善《观复堂诗集》《听潮音馆词》。
  吴冠民《独破庐吟稿》。吴亚卿《未立斋吟稿》。
  译著 民国时期有俞箴墀《荒服鸿飞记》、《黑肩巾》、《黑白记》、《新飞艇》,解放后有沈圣英《地下的星星》、《白云缭绕的大地》、《游击队的姑娘》、《千里马时代的史诗》。
  散文 明朝胡友信,史称文章大家,与归有光齐名。考境内进士,均有散文单篇,但无专集剞劂。民国期间,俞平伯有《燕知草》、《杂拌儿》、《古槐梦遇》、《燕郊集》。当代有沈兹九《流亡在赤道线上》,李遥音《收获在今朝》。1991年以来,在市县刊物发文者有徐敏霞、于也乐、周武忠、周江鸿、陈如尧、陈德明,此外,德清一中朝花文学社编有《苕水清影》出版。
  随笔 历来较多,著名者有戴元枚《甲戌笔记》。许旋《登云录》,许德裕《消寒录》、《逭暑录》。胡会恩《随笔日记》。徐承烈《燕居琐语》、《燕居续语》,徐北平《偶涉录》,徐天柱《读史偶笔》,徐伸《读史酌录》。蔡之定《积谷山房随笔》,蔡寿昌《清远堂随笔》。戚麟祥《仰止录》,戚朝桂《读史随笔》、《续仰止录》。俞鸿渐《读三国志随笔》,俞曲园《春在堂随笔》、《右台仙馆笔记》。民国期间有程森《修德堂笔记》。近二十年内,有张林华《风雨总关情》、《风起流年》两书问世。
  评论 文艺批评历来不多。清有许善长《诗馀谈麈》、俞樾《茶香室丛钞》、《小浮梅闲话》。今有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
  故事 1988年,县文化馆成立三套集成办公室,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乡镇抽调人员协助采编。嗣后,乡镇共收集故事16则,其中《戴阿大》、《笆斗案》、《德清三状元》、《魏忠贤》、《两个贵妇人》、《孔愉放龟》、《胡四寡妇》、《城隍二娘娘》、《田螺姑娘》9则辑入蔡剑飞《鸡冠集》。
  书画
  美术 明朝张文枢,字石隐,笔法巨然,善画山水,名载《图绘宝鉴》,时人号称高品。清朝前叶,蔡燧(字南树)山水,谈起行兰竹和沈揆(字吾枚)、钱必成(字岳高)、蔡轼(字眉瞻)等人花卉翎毛,皆有时誉。道咸以降,虞应樾善画兰竹,不多着墨而备风晴雨雪之态。谈德寿花卉翎毛、笔法苍古。徐树基一门三代,皆擅花卉,祖七松、父稚松并以书画名。树基尤精松鹤猿猴及着色山水。蔡升初以人像写真,毫发不爽闻名县城,肖像用笔古秀,着色高雅:兼作花卉树石,超然绝俗。城南中片墩徐升福亦擅写照,工力可匹升初。徐立善擅长水墨山水,驱染烟墨,秀雅绝伦,深得蒙泉山人笔意。蔡与龄善写花卉,得元人遗意,兰竹尤为精妙。
  民国后,蔡经纬擅画山水,许孙穆则山水、花鸟、人物皆精,晚年驰誉沪上,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解放迄今,蔡振华以漫画、装帧画驰誉京沪,历任上海画院院长等职。俞锡瑛出自李苦禅门庭,早年从事连环画,晚年专攻国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县内画界,葛朝京、周于怀花鸟,江宗仁人物,王绍培山水,和冯缵鑫装帧设计,皆为业内公认。老年书画协会成立后,丹青自娱,不下数十。2000年有县书画家联谊会城关分会会员24人,镇书画家协会会员18人。而后起之秀,汪民强山水、黄雨鸿花鸟,时人称焉。
  镇境画坛,淑媛尚多。清代,蔡夔之女蔡清华,善写牡丹。徐端之女徐娥,善写兰竹。许宗彦三个女儿因姜、云林、云姜和俞樾两个女儿云裳、绣孙,均擅花卉。馀如朱纹山水,朱新、沈英双钩没骨墨染,见诸《墨季庵画识》,姚紫英仕女,虞源、钱斐仲国画,载于《清朝书画录》。皆一时艺苑高手而尤以朱纹影响最大。当代张慧兰,北京艺校毕业,花鸟颇有法度。蔡友石之媳谢陆仪,擅写工笔牡丹,色彩秾艳。后起者如茅晓燕,善画人物及装帧画,笔法简赅似华三川。
  校园美术教育,近年业绩喜人,德清一中陈昕晔在全国首届科幻绘画比赛中,获省二等奖。
  书法 书法名家,明前无考,大凡科举进士,无不擅场。清朝前期,蔡筠(字修墅)日书万字,千篇一律,骨肉匀婷。名宦蔡官治侄孙蔡廷,字曾三,工小楷,颇似《黄庭经》。蔡怡来、蔡之定皆擅大字,之定尤得声誉,与翁方纲、铁保、刘墉号称乾嘉四大家。道咸以降,谈德寿(字壶山)书学曹全碑,所作隶楷,古意盎然。徐立善书学王文治,筋骨遒劲。近五十年中,沈时明严整、徐炎武秀逸,均有时誉。馀如
  李烈钧、冯缵鑫、陈贵荣皆擅书法。后起者有李逍,线条走出传统,亦时风所然。1990年,全国首届规范书法大赛,镇区沈明时荣获第一名。
  1996年,镇成立硬笔书法研究会,共出《硬笔书法》报3期。
  至1998年,共有会员12人。
  学生书法练习始于1992年,其中蔡静在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获书法三等奖。
  篆刻 同光间,谈德寿擅长金石,人称铁笔。寓贤朱芾,毕生研究金石,尤精镌刻,吴兴陆心源广搜古砖铜印,朱芾为之鉴别,图章边款,扇骨沙地,追宗浙汉,派极苍古,邑人徐楚善潜心凑刀,工力能匹朱芾,惜两人皆不永年。民国以来,蔡友石铅刀平生,最为擅场,有《双桂轩印谱》传世。门人严峻中,凑刀艺石,所刻圆朱文允称当代湖州第一。馀如葛越剑、徐乐山,皆后起之秀。
  音舞
  音乐 镇境传统乐器分锣鼓、丝竹、吹打三类。全副锣鼓由板鼓、大锣、铜鼓、中钹、汤锣组成。一般用于戏剧闹场、庙会、灯会巡游,划龙船助阵和喜庆讨彩。解放后,常用于送军、慰问、交公粮及节假日歌舞活动。锣鼓乐常用曲调有二四八、三五七、马灯调,尤以十番锣鼓场面最为壮阔,变调均由板鼓指挥。城南齐星村盘鼓队源远流长,人称威风锣鼓,节奏变化之富,为外地罕见。
  丝竹乐器有胡琴(二胡、板胡、京胡、紫胡)、月琴、大阮、小阮、琵琶、三弦、笛、箫、笙、扬琴、鼓板等,曲调悠扬,音色优美,向称江南丝竹。演戏、评弹、曲艺、迎神、拜忏、游行、歌舞等场面,均有乐器组合弹奏。民间常用曲调有梅花三弄、仙界乐、拜香调、杨梅调。
  吹打乐器有长号、唢呐,大小鼓、铜罄、木鱼、铙钹、淮锣等。婚嫁喜事多用《凤状台》曲调,音符跳跃,节奏明快,气氛热烈。丧葬素事多用《孟姜女》、《梦郎来》曲调,哀绵凄婉。迎神、婚嫁必用唢呐;丧事、做道场必用长号、大钹。
  西洋乐器始于民国。教会做礼拜用风琴、学校迎宾用大鼓、小鼓、军号、三角钢、碰铃。文明结婚仪式多用手风琴。尔后,口琴,洋号相继引进。1986年起,电子琴、吉他、萨克斯等新型乐器进入城区,为单位、个人所购置。
  民国前,乐人吹弹自练,向无组织,逢庙会拜忏,灯会巡游、社戏闹场、丧事媚鬼、赛社助威、吉庆志喜,则併凑团伙,管弦相协。民国廿一年,馀不镇乐人组织正乐社,社址溪东街许宅,定期吹弹拉唱,提高乐艺。解放后,剧团、总工会等单位
  先后组成乐队。此后至2003年,镇区有民族乐队3个(越剧团、京剧团、老年协会),女子铜管乐队1个(党校),鼓号队6个(一中,四中,清溪小校,城关中学、城关成校、湖州技校)。民间锣鼓队20个(村村皆有),流行乐队1个(镇上青年)。
  吕奇创作《桑园情》乐曲,1988年获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创作二等奖。近年,一中学生蔡静获浙江省声乐大赛二等奖,张晓菊获湖州市钢琴独奏一等奖。
  舞蹈 传统舞蹈舞步简单,大致可分为穿绞丝形、元宝形、外八字、内八字、打旋子、圆场数种。节日有《扫蚕花地》、《卖花线》等。民国期间,现代舞蹈在学校中萌芽,舞姿趋于多样。1950年,城关镇成立歌舞小组,表演打莲湘、扭秧歌节目,渐至推广农村,在送军、交粮、慰问、庆祝中载歌载舞。1956年起,工会提倡交谊舞,工馀休息,常见舞伴翩翩。文革期间,一度风行跳忠字舞。尔后,镇境流行最久为《采茶舞》,1988年由徐亚乐编导,宋珠光、王亚萍等人舞蹈的《桑园情》,获浙江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创作二等奖。两年后,徐亚乐编导《蚕娘》三人舞,获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节三等奖。1994年,舞蹈《江南可采莲》获省四届音舞节优秀节目。
  近年,一中学校舞蹈队《桑园情》获浙江省音舞大赛三等奖。
  2000年6月,镇青少年宫开展少年速成舞蹈培训班,至今已结业51人。
  镇区舞厅初开于1987年,流行舞曲有《探戈》、太空舞、霹雳舞、迪斯科、拉手舞、咪咪舞、伶巴、快三步、慢三步、慢四步、中四步等。期间外来歌舞队街头卖艺,偶有贴面舞、脱衣舞等污秽舞蹈,即予禁演。
  歌咏 传统歌咏犹如开唱,有大红船、卖花线、大补缸、小放牛、二姑娘相思等小调歌,盛行于镇境及周边乡镇。晚清开办学堂,唱歌列入课程,每逢表演则有合唱、独唱节目。抗日期间,进步青年走上街头,每有歌咏、讲演之举。解放后,文艺表演均有歌咏参加。流行于镇境歌曲有《解放区的天》、《一条大河波浪宽》、《打通雀儿山》、《红梅赞》、《乌苏里船歌》等。文革期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高唱革命歌曲为主。
  1998年,镇成立“城关歌舞队”,人员12人。次年国庆50周年,镇组织业馀歌手,举办《祖国颂》大型歌唱表演。
  歌曲创作不多。徐亚乐《我的江南我的水乡》获1994年浙江省第四届音舞表演优秀节目。
  朗诵 诗歌朗诵,文艺会演偶见。
  戏曲
  戏剧镇境传统戏剧为滩簧戏,今称湖剧,无正式戏班,逢时过节,拼凑剧团,草台演出。剧目有《庵堂认母》、《华山救母》、《借黄糠》等。唱词媚俗,调多拖腔。清末民初,外地剧团常来城区上演,以京剧居多,脍炙人口者《火烧红莲寺》、《斩马稷》、《空城计》、《三岔口》等。抗日战争期间,德清简师学校文工团排演《白毛女》、《兄妹开荒》、《金玉满堂》。解放初,提倡业馀剧团,镇区街道居民成立越剧、京剧、话剧小组,出黑板报介绍动态。城南、城西、城东均组织农民剧团,排演《渔夫恨》、《王秀鸾》等新剧本。1952年,德清县首届农村业馀剧团大会演在城关镇举行,全县28个农民剧团参加,城东剧团上演《新事新办》获表扬。此后,农民剧团时演时停,1957年后不再活动。1996年,原越剧团闲散演员和戏剧爱好者,组建城关镇业馀剧团。1998年改名清溪越剧团,演员21人。是年下乡演出21场,外地演出42场,观众3500馀人次。剧团坚持排演新剧目,全年排演活动达234天。2000年,浙江省第五届杭嘉湖部分市县戏剧邀请赛在省群艺馆举行,陈跃文《黛玉焚稿》获银奖。此后年年坚持送戏下乡,配合“欢乐田野”巡回演出,丰富农村文艺生活。
  专业剧团,民国期间有鲁家班,但无固定剧场。解放初改名民生越剧团,1954年更名曙光越剧团,首次定为德清县地方剧团。此后除上演传统剧外,积极排演新戏,《姑嫂之花》、《山花烂漫》、《半篮花生》、《三打白骨精》、《半把剪刀》、《无头案》等,皆博好评。其中《无头案》被省电视台摄成录像。1985年9月,剧团解散,演员分入文化单位。
  湖剧原名滩簧戏,盛行于晚清同光间,道具简单,通常挑箱穿村,露台上演。以小戏为主,传统剧目如《卖妹成亲》、《送兰花》等,词调鄙俚,唱多拖腔。1954年创作演出《潘阿大磨豆腐》,参加嘉兴专区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因具地方特色,故于1957年进行腔调改革,定名湖剧。次年在城关镇馀不弄成立德清湖剧团,演职员32人,上演《朝阳沟》、《夺印》等剧后,影响良佳。1966年并入越剧团。
  京剧爱好者镇内众多,但无正式剧团。2000年,京剧协会城关分会成立,业馀演员24人。同年,黄勇《甘露寺》清唱,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邀请赛银奖。
  解放以来,戏剧演艺名伶迭出,郦秋明于1954、1957年获省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三等奖,翁荔英于1980、1981年获全省青年演员会演演员一等奖、省最佳青年演员最佳女演员奖。钱绍燕获演员三等奖。
  演剧戏台,向有城东乌山庙台(明星),城南清溪庙台(星星)、神林庙台(齐星),城西绿瓢寺戏台(幸福)、城区城隍庙戏台(原电影院旧址)。解放后,1950年集资在张仙弄建清溪剧场,占地200平方米。1983年扩建,1959年更名国营德清剧院。1963年重建,面积1150平方米,其中舞台198平方米,观众厅958席,1980年又附建三层楼演职员宿舍1幢。1985剧团解散后,剧场闲置,2003年拆除。
  德清剧场概况
  曲艺 琴书乐器为胡琴,故称胡琴书,多为夫妻档,常在茶馆开唱,曲调以民间小调为主。三跳书又称扎板书,说唱时用竹板伴奏,多为个人单演,曲调以山歌为主。两种曲艺均形成于晚清同光间,前者为湖滩分枝,后者由唱道情、唱宜卷演变。琴书曲目多出如湖滩,如《陆雅臣卖老婆》、《还披风》、《卖青炭》。三跳书则从历史演义、武侠小说、公案小说中摘录情节,予以改编。如《金台传》、《珍珠塔》、《孟丽君》、《彭公案》。此外有小热昏,系穿村走巷街头艺人,常于空旷场地敲小锣,聚众说唱,中途喊卖梨糕糖。唱词通俗滑稽,以噱头为主。解放后,散唱艺人于1956年组成德清县曲艺队,到各地茶馆、乡村献艺,文革中停演,1983年恢复。1986年,曲艺队解散,部分艺人仍以放单档形式活跃于乡下茶馆。而小热昏卖糖,2000年前后尚有二三人,今则后继无人。
  评弹 盛行苏州,两人搭档,上档弹三弦,下档弹琵琶。民国期间,城区茶馆常预约弹唱,以增业务。1961年5月,县成立评弹团,团址馀不弄。演员11人,外籍居多,后在县内招生9人。文革中,因艺人张雪麟“那枣红马一声长嘶,顿时立起身来。各位看官,这可不叫‘马立’主义”,一句逗噱,迫使全团解散,演员转业。1979年重建,演员8人,1985年增至12人。评弹艺人坚持自编自演、自弹自唱。建团后,创作长篇评弹6部、中篇8部、短篇13部。其中张雪麟创作长篇评弹《董小宛》,获1981-1984年浙江省曲艺创作一等奖,张雪麟、郑樱合演《冤家夫妻》,
  获1982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一等奖。1985年,张雪麟、严小屏在杭州为中央领导演唱《董小宛》选回,受到中央常委陈云接见。翌年,评弹团解散,人员转业、内退。
  影业
  电影 民国廿四年(1935),浙江省教育巡回电影队来德清城区,放映黑白无声电影,开城区电影之始。解放后,浙江省电影教育工作队下辖113小队,于1952年固定城关镇放映。次年11月,嘉兴中队部107小队也定驻城关,成为专业放映单位。1957年,省电影教育队下放基层,成立德清县电影放映队,址设张仙弄。1959年,全省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代表大会在杭召开,城关电影队被评为先进集体。此后,影业队伍不断扩大。1979年,全县放映单位多达50个,全年放映16735场次,观众1067.8万人次,放映收入32.3万元,为县内观众最多年份。是年,择址县东街原城隍庙,兴建德清电影院。1981年竣工,次年元旦,首映北影厂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8年起,因家庭电视普及,文化市场活跃等原因,电影观众日趋减少。1991年7月,据《湖价〔91·73〕号文件》,票价统一上浮。纪录片、科教片为宽(遮普)片0.20元,立体片0.30元,立体声片0.50元。放映前加短片(纪录、科教、美术、故事),加0.10~0.30元不等。电影院票价统一分为0.50元、0.45元、0.40元、0.35元四个档次。然浮价未能挽回衰退,2000年4月,德清电影院破产歇业。
  电影院片映概况
  影戏 又称羊皮戏,明清以来一直在镇境流行。每逢年节,赛社迎神、丰收喜庆,都在村坊夜演。剧目有《五虎平西》、《乾坤印》、《宝莲灯》、《天宝图》、《双金花》等49个。但镇境无戏班,观演多从东衡里、戗公里请来。1964年后停演至今。
  摄影 民国《新志·卷十二》云:“迄光绪年,照相即摄影术通行,则捏像已退舍,惟写照现虽逊于拍照,尚能与照相并峙勿替。”民国期间,城区有专业照相馆两家,以“园耕”影响较大。解放后,列为特种行业,旋即公私合营,1956年改称德清照相馆,2000年歇业,由“全雅”艺术写真连锁店取代。业馀摄影队伍兴起于文化大革命后期,1981年6月,县摄影界人士组织摄影协会。目前,镇境有会员7人。1998年,镇摄影作品“育苗”获省文化厅优秀作品奖。
  民艺
  灯展 民国《新志》云:“自正月十三起上灯,至正月十八落灯,乡民制扎各式纸灯,有龙灯、马灯、狮鱼、花篮之形,赴市竞赛,商号迎灯,须燃放花炮,并赠钱物酬劳。”正月上灯,解放后一度停顿,惟1959年国庆10周年举行一次。2000年元宵,与钟管镇合办“五龙闹春”庆元宵,街店张灯结彩,分外绚丽。2001年起,每年元宵皆进行灯展,以长桥北堍十字街口大型立体蟠龙灯最为壮观。南街、直街、县街、务前和清溪河滨红灯相接,姿彩各异。
  灯舞 镇境以龙灯为主,节日、庙会,盛行城乡。文化大革命中停止,1977年恢复。每次灯会以金鹅山村范家坝“老龙”领头,诸龙随后,边舞边行。
  镇内龙灯队今有:联盟陆公圩布龙,明星九曲里黄龙(又称金龙),新盟童家墩银龙(今演变为桑叶龙),金鹅山陆家墩白龙,幸福弯里青龙。2001年举办首届浙北乾龙灯会,开展舞龙大赛,同时演戏、观灯,放焰火,传统形式内容更新。2005年,桑叶龙龙舞《风从东海来》参加全国第七届艺术节(在杭州举行),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并走上央视屏幕。
  灯谜 传统灯会,各式花灯上均粘贴谜语,招徕主客。2000年以来,灯谜除灯展外,老年重九活动也张贴谜面,并备奖品活跃气氛。
  清溪五月放灯词 清·徐倬康熙癸未时夏五,清溪张灯夜彻午,星球玉烛户排连,楼上笙竿楼下鼓。黄梅时节雨绵绵,翠缕秧针好种田,况有催科檄若羽,今宵岂是放灯天。老翁告余来举手。今夜放灯君知否?放灯亦非祈田亩。君不见,今之赵父古杜母,市虎无端被劾走。粉署仙郎且抱头,翰林先生不开口。直道还留古道旁,区区火树代甘棠。欲铸黄金知九镒,欲树丰碑谁信笔。不知千人万人一寸丹,熔金化蜡注铜盘,城市人家但灯火,乡
  民并欲奉心肝。放灯街以东,公来日日坐春风。放灯街以西,公来不惊犬与鸡。放灯街以南,公唯一意护农蚕。放灯街以北,饮公之仁饱公德。何处飞蛾形么麽,展开两翅来扑火,老翁奋袖立驱除,揉碎飞蛾饱虫蛆。又言人中有如此蛾者,吾力犹能肆市墟。予闻翁言颇恧朒,自笑寒蝉抱枯木,良吏原同不夜珠,九重还有照天烛。(超按:昔有长序,今删)
  录自《嘉庆·德清县志》
  浪淘沙·乾龙灯节 衡庐
  灯节话乾龙,万紫千红,沧桑民俗展新容。火树银花春色闹,人醉东风。喜气溢心胸,飞上眉峰。双赢势态洽谈中。文化枝头经济果,乳水交融。
  渔家傲·清溪赏灯 前人
  我客馀英年四度,回乡少踏清溪路,致使市亭松柏妒。今有故,元宵来赏花灯趣。十里长街张彩幕,时光隧道中唐赋。喜看飞龙探玉兔。且同步,香风远去人犹顾。
  元宵灯会 前人未到元宵灯已俏,清溪灯会逐春潮。灯融花雨游人醉,月映龙灯夜市摇。多少灯谜留客步,几些靓景化灯标。看灯今夜村村去,无数心灯相互烧。
  以上录自《松花吟》
  木刻 镇内老宅,堂窗、廊檐、柱枋,皆有精美雕刻。缙绅之家,各式家具都有精美图案,或透雕、或螺甸镶嵌。2000年,镇成立书法美术雕刻协会,根雕、木雕民间工艺形成沙龙,今有艺人4人。
  刺绣 民国期间,未嫁女孩均习刺绣,拖鞋、围涎、童帽、手帕、枕套、布拦、香囊,均用各式丝线绣上花鸟图案。解放后,妇女参加劳动,加之印花布料品种丰富,刺绣工艺遂衰。今镇境齐星村老妪沈金娥,年虽95岁,尚绣红旗五星。而精细针法,秀美图案,已无人继业。
  剪纸 传习久远。清明,农村家家户户剪元宝,贴于各门户槛及鸡埘畜舍,以祈丰收。蚕期,多在窗棂上剪贴聚宝盆、老虎头之类。婚嫁则剪双喜,菱藕图案则罩盖脚缸等嫁妆器具。剪纸今仍风行农村,但缺乏精品。1996年以来,中小学手工劳动兼教剪纸,然图案都用刀刻,已非传统折剪。
  泥塑 俗称妆菩萨,镇境城北官庄村有妆佛匠世家。今下窑、太堡塘、瓜山均有传人,能彩塑各式佛像。
  扎筝 风筝俗称鹞子,民国期间,每年二月,城区纸祃杂货店均有出售,式样以蝴蝶鹞、衣裳鹞、瓦鹞为主,篾骨桃花纸糊成,上饰彩绘。今商店春季仍有出售,纸质已改薄膜。农村鹞子大多自制。1988年,医药公司张志刚创作羽毛仿真山鸡鹞,参加1989年山东维坊中国首届风筝精英大赛获贡献奖。1990年,羽毛风筝再次参加第七届国际风筝节,获友谊杯奖。2003年,乾龙灯会邀请风筝赛在三里塘举行,以龙筝最为瞩目。
  年画 传统年画均在纸祃杂货店出售,多为木刻单色,图像有财神、钟馗、马鸣王、观世音等,面幅八开。年画创作不多,昔绿瓢寺僧专画狮子滚绣球,布施镇邪,近则无闻。
  竹编 器皿精美图案,由染色篾片编成,常见于盘篓、鞋匾、果盘、罩篮、香篮、饿煞猫和凉席等生活器具,图案有双喜、福寿、钢叉、蝙蝠、卐字、回云纹等。1958年开展技术革新,手工业联社创制鸭型果盘,鸡型篮、堆花篓、绞花胆瓶、雕花竹夫人等产品,造型新颖,编制精巧。实物在县农展馆展出后,誉赞连声。惟当年不尚装饰,提倡实用,故只能陈列,无法销售。今藤竹家俱厂尚能巧编。
  石雕 民国期间,城区石作坊除锻磨、凿槽、制井圈、雕望柱等粗活外,兼刻石碑。昔孔庙碑、名人墓志铭等,均由县城石作完成。解放后一度歇业,1985年后,石雕工艺悄起。今墓碑、骨灰盒、建筑记事标识等,均由石工镌刻。目前,环城西路有专业店2家,兼造石像。
  斗蟀 秋风一起、蟋蟀上市,昔有斗场,盆罐秤草俱全。解放后一度慝迹,近五六年中,爱好者自行相聚,互斗取乐,亦民间娱乐之一种。
  铜饰 分挂件、缝件两类。挂件孔出上端,多为实心铸,如铜菩萨、铜铃、铜剑。缝件孔出四周,系用铜薄片铸压而成。常见文字有长命富贵、瑞祥有年等单字,大小如钱。图像片有百子图、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牡丹富贵等,型制稍大,或圆或方。解放前,城区铜匠铺均能制作,用于童帽、童装装饰。
  会演
  文艺会演年年举办,规模大小不一,内容以配合时事宣传为主。如1987年12月1日,首届丰收杯文艺汇演在镇人民大会堂举行,有独唱、合唱、独奏、合奏、舞蹈等节目。
  1991年9月26至30日,镇举办莫干山文化艺术节暨91年经济交流会,有歌舞、越剧片段、相声、流行歌曲登场。
  1993年,镇团委与文化站联办文化艺术团,演职员来自各单位,表演舞蹈、独唱、开片、京剧等文艺。
  2000年5月,镇中小学生文艺调演,歌唱、舞蹈、独脚戏、朗诵,令人眼目一亮。
  2000年以来,镇文艺团体获奖频频。如2001年参加县首届乡村文艺调演获最佳贡献奖,县首届职工文艺调演获组织奖。2002年,参加新市蚕花庙会获表演金奖,县首届社区文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最佳表演奖。2003年7月,县文艺会演获人口资源杯二等奖,新市蚕花庙会获表演银牌奖。2004年参加湖州市迎国庆文体健身大赛获表演优胜奖,不胜枚举。
  报刊
  镇区地方报纸,抗日战争期间有德清新闻、路东导报、德清旬刊、德清商报、无线电日报。战后出版德清青年报、德清民报。解放后,1956年创刊的县委机关报《德清报》和文革期间创刊的造反派报纸《八一战报》、《工农兵战报》,社址均设谈家弄。1992年,《莫干山报》社址设于广场路,然上述诸报,均为县级刊物,不属乡镇管辖。
  图书
  县新华书店自1991年起推行承包制,以销售指标110万元为基数,超收多留,欠收自补。此后,图书下乡、设摊,送书上门,缺书登记代购等活动频出。1994年,首家私人书店在县东街开业,经营图书,画片,售租相兼。尔后,务前、直街、张仙弄各有1家,图书市场更趋活跃。
  庙会
  解放前,每年均有庙会,期间除摊贩云集、小商品汇聚外,文娱活动有演露台戏,看马戏杂技、洋戏洋画、舞龙灯、划龙船、江南丝竹表演等。
  城隍会 每年夏初农家头蚕完毕后举行,参事者扮演三班六房,衣冠鲜楚,抬阁街行。民国中期停辍,唯九月初三城隍庙中犹香客喧阗。
  观音会 吴羌山寺中观音像,每逢岁旱,由淡竹坞村民恳官祈雨;逢涝年,则由十七区村民请官祈晴。逢会之时,商家禁屠,县署停征。也古代遇灾慰问之意。
  总管会 清明后至谷雨节前,各社分别抬总管神巡游。起初各社联办,后因争抢先行,遂单独举办。虽非大赛之会,也春蚕前农家娱乐。
  龙船会 盛行于西门外白虎圩、陈戴村一带。晚清而后,并入赛社。
  旋社 清明日上午,乾元山南麓东坝社(今属恒星)抬祝府王侯巡游城区,其队伍纡回盘旋,异于他社,故称旋社。或称戴侯溺于水,水有旋涡,故像其形,然每每唐突街市,冲撞商铺,频生事端,以致各商肆心怀戒心,解放后废止。
  赛社 每年寒食举行,乡人迎戴庙神像于大船,以庙内神船殿后。船发时,旗鼓相杂。旁边■船数十艘,皆插彩旗,双舷各列十数桨,一锣一鼓,船头一人持竿吆喝,互相竞赛。寒食夜,城乡十里内参赛者皆穿紧身短装,戴侯、叶侯、柳侯神像,分别肩舆,灯笼火把,锣鼓喧天。大纛旗、帅旗、三军司命旗间竖队中,巡游于街巷之间。天坛、地坛、迎春坛、焦山、丁山、上兰山、下兰山、为必经之地,赛社至清明前一夜止。
  踏险塘 清明日午后,各村肩戴、叶、柳诸神巡游西险大塘。十七区各庄预先派员省视塘身,加土固堤。戴侯先行,必由何家埭人抬神。因洪杨战役中,戴侯神像居匿于何家埭,始免匪辱,故村人据功,他社不得任其事,也积习也。巡行前锣后缴,至清溪古庙息舆,牲醴享神,公演迎神戏。盖西险大塘攸关民生,踏塘固堤,也古人有益于水利之举。
  谢神 各种庙会结束时,迎神归殿,例行谢神。其时红烛清香,爆竹流星,江南丝竹并奏。散福时,儿童皆捧吉果,大人醉饱而归。
  清明日塘泾观社 清·蔡成亮
  睡起忽闻莺,窗纱日影横,朝烟溪水幕,宿雨岸花明。箫鼓灵祠送,旌旙画舫行。年丰人醉饱,村社乐升平。
  录自《嘉庆县志》
  清溪赛社词 清·徐士麟
  惠安侯锡九重天,赛社迎来数百年。旧例清明前四夜,满城锣鼓闹喧阗。姓名柳叶列侯同,古社分明绿与红。爆竹声声人攘攘,肩舆直进县门中。上元祖庙纛旗开,关号西南次第来。归自便民仓外路,天坛盘绕踏苍苔。阜安桥畔晚风寒,都向焦山顶上看。列炬登城相掩映,半空疑是火龙蟠。斫木悬灯字象丁,当先两点火流星。西行更向地坛去,来往通衢走不停。春到清明旋社迎,高盘芝盖到南城。纷纷都上塘泾去,向晚归来酒共倾。
  录自《民国新志》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乾元镇灯展
相关专题
乾元镇灯舞
相关专题
乾元镇灯谜
相关专题
乾元镇木刻
相关专题
乾元镇刺绣
相关专题
乾元镇剪纸
相关专题
乾元镇泥塑
相关专题
乾元镇扎筝
相关专题
乾元镇年画
相关专题
乾元镇竹编
相关专题
乾元镇石雕
相关专题
乾元镇斗蟀
相关专题
乾元镇铜饰
相关专题
乾元镇城隍会
相关专题
乾元镇观音会
相关专题
乾元镇总管会
相关专题
乾元镇龙船会
相关专题
乾元镇旋社
相关专题
乾元镇赛社
相关专题
乾元镇踏险塘
相关专题
乾元镇谢神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清溪五月放灯词
相关作品
元宵灯会
相关作品
清明日塘泾观社
相关作品
清溪赛社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