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4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
分类号: G123
页数: 5
页码: 683-687
摘要: 文化馆;县文化馆民国十七年(1928)在县东街建通俗教育馆,下设讲演室,负责文艺宣传。二十年改称民众教育馆。抗战后裁撤。三十四年租赁县桥东堍民宅复建,次年迁址馀不弄。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收民众教育馆,12月组建县人民文化馆,馆舍100平方米,人员5名。1952年改名县文化馆,以说唱、小歌舞形式组织群众文艺活动。文化大革命前期,并人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开设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1973年恢复文化馆名称。;博物馆;县博物馆解放初,县文化馆设文物兼职干部1人,向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通报县内文物情况。1959年改为专职,负责全县文物调查、考证、征集和保护。1964年,县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1966年在谈家弄建文物库房1幢,面积225平方米。文革初期破四旧时,大批古书旧画,玉器骨董充入库藏。1981年建立县博物馆,至1985年有专职人员5名。此后,开展全县文物普查,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多处。;图书馆;县图书馆民国十年(1921)县知事彭彝筹建通俗图书馆,开展图书贮藏、借阅。十六年(1927)改称县立图书馆,次年迁址县东街,并入通俗教育馆。至民国廿年,馆藏图书1.2万册,以《二十四史》和《万有文库》为大宗,兼有少量新文艺书刊。廿六年(1937)日寇入侵,书籍散失。抗战胜利后,于次年借丁家弄民宅复建图书馆,不久迁址县东街孔庙后殿。同年5月并入民众教育馆,时藏书仅1150册。;档案馆;县档案馆民国期间,县政府设档案员1人,专管文牍。解放初,档案由县委办公室兼管。1960年在县府大院内西侧凤凰山麓建档案馆,统一管理党、政档案。1984年兴建档案大楼,占地面积1160平方米。现馆藏民国档案4831卷,解放后档案52220卷,此外藏有报刊、地方志、宗谱、印鉴、牌匾等多项资料,档案资料利用年均480人次,2096卷。;县工人文化馆;1951年成立,1955年迁址直街与张仙弄之间。原名德清县工人俱乐部。文革前期停止活动,1971年恢复。1982年建活动大楼一幢,面积147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台球、乒乓、音乐、美术、象棋、录像放映等单室。1985年改今名。年均参加活动人次约17万,图书阅览3.1万册次。县府迁徙后,改为县下属机构,设管理员1人。
关键词: 乾元镇 文化 机构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文化馆
  县文化馆 民国十七年(1928)在县东街建通俗教育馆,下设讲演室,负责文艺宣传。二十年改称民众教育馆。抗战后裁撤。三十四年租赁县桥东堍民宅复建,次年迁址馀不弄。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收民众教育馆,12月组建县人民文化馆,馆舍100平方米,人员5名。1952年改名县文化馆,以说唱、小歌舞形式组织群众文艺活动。文化大革命前期,并人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开设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1973年恢复文化馆名称。1980年建造文化馆大楼,面积920平方米,设群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室,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县府迁徙后,文化馆从镇区馀不弄迁址武康阳光娱乐城。
  镇(公社)文化站 城关公社文化站初建于1958年,以编写黑板报、刻印文艺资料(小演唱、快板书、相声等)为主,兼有读报室。每逢节日,组织各大队文艺会演。1964年,城关镇建立文化站,文革中撤销。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84年11月重新组建镇文化站,人员2名,月拨活动经费80元。乡镇合并后,文化站人员裁减。2000年,文化站人员工资由镇政府管理。2002年,镇文化中心成立,迁址人民大会堂,有音响、服装、道具、乐器等设备3.7万馀元。
  博物馆
  县博物馆 解放初,县文化馆设文物兼职干部1人,向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通报县内文物情况。1959年改为专职,负责全县文物调查、考证、征集和保护。1964年,县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1966年在谈家弄建文物库房1幢,面积225平方米。文革初期破四旧时,大批古书旧画,玉器骨董充入库藏。1981年建立县博物馆,至1985年有专职人员5名。此后,开展全县文物普查,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多处。1990年,健全库房藏品账册。次年,推出中国古代货币展,展出现物500多件,观众4000多人次。至2004年,馆藏文物3万馀件。次年冬,博物馆从谈家弄迁址武康镇云岫路。
  俞平伯纪念馆 1993年,俞平伯哲嗣俞润民向县博物馆捐赠俞曲园祖孙四代平生手稿、书画,斋用器具及社会名流与俞氏交往墨迹等文物200馀件,于博物馆内建纪念馆。展厅分“幼承家学、投入新文化运动、旧体诗词,红楼梦研究、爱国知识分子、业精于勤、故乡情”七大部分,于1993年11月8日正式开馆外展,馆址谈家弄。
  图书馆
  县图书馆 民国十年(1921)县知事彭彝筹建通俗图书馆,开展图书贮藏、借阅。十六年(1927)改称县立图书馆,次年迁址县东街,并入通俗教育馆。至民国廿年,馆藏图书1.2万册,以《二十四史》和《万有文库》为大宗,兼有少量新文艺书刊。廿六年(1937)日寇入侵,书籍散失。抗战胜利后,于次年借丁家弄民宅复建图书馆,不久迁址县东街孔庙后殿。同年5月并入民众教育馆,时藏书仅1150册。
  解放后,图书室附设于馀不弄县文化馆内,不时将四类份子家庭查抄所得充实馆藏。1956年书籍编目登记时,有《史记》、《说文解字》等古籍547种1048册,均由私人上缴(其中馀不弄徐家瑛2种14册,蔡春帆532种956册,务前街傅宝康13种78册)。此后逐年添置,至1966年,馆藏图书已达1万馀册。
  文革中,馆藏古籍大多送新市造纸厂打浆造纸。但破旧运动中民间收缴大量书画,亦复入库封存。1977年8月成立县图书馆,经清点旧籍仅5000馀册。查抄书画经拨乱反正,部分物归原主,部分移交博物馆收藏。
  1981年,县图书馆单独建制,设采访分编、外借阅览、地方文献3室和少儿图书分馆。1985年,馆舍457平方米,藏书6.18万册,其中词典、年鉴、索引等工具书300种500馀册,地方文献400多册。是年发放借书证1953张,借阅书籍4.22万册次。1987年,图书馆投资4.5万元,购入影印本《四库全书》一套。是年,接待读者4.83万人次,外借3.1万人次,阅览1.73万人次,流通6.1万册次。此后至1991年,藏书总量超过8万册。
  1998年,新图书馆在武康落成。10月,馆藏图书8.67万册从镇区馀不弄迁址武康永安街。
  镇图书室内 民国二十年(1931),馀不镇在县东街设图书室,内辟阅报社供公众阅览。抗战军兴,图书室关闭。1977年,城关公社图书室建立,址设西门外石牌楼。2002年,镇图书室迁址人民大会堂。目前藏书6700册,书库(包括阅览室)
  160平方米,年外借图书3000册次。各村流通阅读1万册次。由文化站兼管。
  学校图书室 镇境内一中、四中、城关中学、技校、成校、党校、清溪小学均有图书室。其中第一中学图书室1958年建,阅览室180平方米,至1990年,藏书2.88万册。
  档案馆
  县档案馆 民国期间,县政府设档案员1人,专管文牍。解放初,档案由县委办公室兼管。1960年在县府大院内西侧凤凰山麓建档案馆,统一管理党、政档案。1984年兴建档案大楼,占地面积1160平方米。现馆藏民国档案4831卷,解放后档案52220卷,此外藏有报刊、地方志、宗谱、印鉴、牌匾等多项资料,档案资料利用年均480人次,2096卷。
  镇档案室 1993年3月,镇政府建立档案室,设专管员1人,将以前各办留存资料分类装订,共448卷,其中以财会类账据为主。
  档案室建立后,资料分为文书((1)党务、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团妇、人武、人大。(2)行政、农办、计生、文教卫、民政、司法、民警、工办)、统计(报表、汇编)、土地城建(承包、规划、征地、建房)、婚姻户籍(婚姻、户口、人口普查)、财会(报表、账册、凭证)五大类存放,同时按保存期限分为长期、短期、永久三种形式分别装订。
  2001年,镇政府制订档案管理发展规划:(1)对现有室藏档案进行整顿。(2)做好编研开发利用。(3)严格库房管理、防高温、防潮湿、防虫蛀。次年,镇政府发出49号文件,要求各村做好村级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将原先档案分类改为文书、会计、科技,声像四个大类。
  2004年,镇档案室共有各类档案19841卷(件),其中文书类18250,会计类1086,科技类119、载体(音像、图章、锦旗、照片等)356件。各类史料书籍86册。
  库房20平方米,有电脑、空调、灭火器、缝纫机等设施。2004年使用泰宁文档软件,实行计算器管理后,已输入条目7000馀条。2002年,乡镇档案工作获省目标管理二级,2005年达到一级。
  县工人文化馆
  1951年成立,1955年迁址直街与张仙弄之间。原名德清县工人俱乐部。文革前期停止活动,1971年恢复。1982年建活动大楼一幢,面积147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台球、乒乓、音乐、美术、象棋、录像放映等单室。1985年改今名。年
  均参加活动人次约17万,图书阅览3.1万册次。县府迁徙后,改为县下属机构,设管理员1人。
  青少年宫
  1984年建于大家山北麓,10月1日开放。面积975平方米,内设棋类、音乐、书画、乒乓、电子游艺等单室和娱乐大厅。三楼为少儿图书室,后院为溜冰场。专管员3人,年均参加活动1.8,万人次。
  新华书店
  1949年12月,浙江省新华书店设城关分销处。次年10月,省店在新市镇建德清支店。1951年8月,支店从新市迁址城关直街。建营业门厅70平方米。武德并县后,成立县新华书店、年发行图书人均0.3万册。县府迁徙后,改为县店城关门市部,除经营图书外,包销中小学课本,兼营文化用品。
  电影院
  1981年,拆除原城隍庙建造。建筑面积8751平方米,观众厅分楼、底两层,席座1390位。配有5055型35毫米固定放映机及冷气设备,1982年元旦开业。此后至1990年,年均放映1660场,观众86万人次。县府迁徙后,影院卖座率每况愈下,2000年4月宣布破产,资产重估拍卖,人员分流。
  文化市场办公室
  初设于1987年8月。1990年,为肃清黄毒,突击检查3次,被查246人次,收缴书刊155册,封存23册,收缴录音带39盒,查处非法经营5起。1993年,调整管理领导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人,组员5人。1996年1月起,凡从事文化经营活动单位及个体文化经营户收取文化发展基金,全年标准为:歌舞厅150元,录像厅100元,台球10元(桌),卡拉OK包厢20元(只),电子游戏机15元(台),电脑游戏30元(台),录像发行站或代租点80元,书店或出租书点30元。2001年,全镇文化经营户74家。2004年初,镇文化市场经营户86家。其中歌舞厅16家,歌厅1家,音乐茶座5家,卡拉OK厅3家,演艺厅1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24家,书刊零售出租5家,电子刊物出租1家,互联网吧10家,出版印刷8家,包装印刷5家,打印复印7家。
  基层俱乐部
  1955年,城南联星社和城东明星社率先创办农村俱乐部。顺丰、裕纶两丝厂
  亦相继建立。人民公社化后,城关公社各大队先后办起俱乐部,辟有读报室,置有象棋、胡琴等文体用品。逢年过节,组织歌舞表演,平时以黑板报传递文化新闻。1965年,城关镇有街道、工厂、菜场俱乐部5个,城关公社有大队俱乐部21个。1983年改称青年之家,同时组建青年民兵俱乐部,除购置图书、订阅报刊外,主要添置体育设施。目前改称文化示范单位,镇境有联合、联星、城北、齐星四个文化示范村。1个示范社区(溪西)、4家示范户。
  2003年末镇区主要文化活动场所
  第二节 活动
  传统群艺活动多为民间自发,如赛灯、舞龙、迎神、结社吟诗,助销猜谜、丝竹社、票友社等。少量由政府组织,如节日游行,文艺会演、调演。文艺创作则多为个人行为,如小说、剧本、书法、美术、摄影、舞蹈等。
  文学
  镇区向属县城,自唐以来,创作繁荣。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
县博物馆
相关机构
俞平伯纪念馆
相关机构
县图书馆
相关机构
镇图书室内
相关机构
学校图书室
相关机构
县档案馆
相关机构
镇档案室
相关机构
县工人文化馆
相关机构
青少年宫
相关机构
新华书店
相关机构
电影院
相关机构
文化市场办公室
相关机构
基层俱乐部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