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40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化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48
页码: 683-730
摘要: 12月组建县人民文化馆,设群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室。文化馆从镇区馀不弄迁址武康阳光娱乐城。向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通报县内文物情况,县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博物馆从谈家弄迁址武康镇云岫路。俞平伯哲嗣俞润民向县博物馆捐赠俞曲园祖孙四代平生手稿、书画,县图书馆 民国十年(1921)县知事彭彝筹建通俗图书馆,开展图书贮藏、借阅,于次年借丁家弄民宅复建图书馆,图书室附设于馀不弄县文化馆内,不时将四类份子家庭查抄所得充实馆藏。但破旧运动中民间收缴大量书画,1977年8月成立县图书馆,县图书馆单独建制。
关键词: 乾元镇 文化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文化馆
  县文化馆 民国十七年(1928)在县东街建通俗教育馆,下设讲演室,负责文艺宣传。二十年改称民众教育馆。抗战后裁撤。三十四年租赁县桥东堍民宅复建,次年迁址馀不弄。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收民众教育馆,12月组建县人民文化馆,馆舍100平方米,人员5名。1952年改名县文化馆,以说唱、小歌舞形式组织群众文艺活动。文化大革命前期,并人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开设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1973年恢复文化馆名称。1980年建造文化馆大楼,面积920平方米,设群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室,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县府迁徙后,文化馆从镇区馀不弄迁址武康阳光娱乐城。
  镇(公社)文化站 城关公社文化站初建于1958年,以编写黑板报、刻印文艺资料(小演唱、快板书、相声等)为主,兼有读报室。每逢节日,组织各大队文艺会演。1964年,城关镇建立文化站,文革中撤销。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84年11月重新组建镇文化站,人员2名,月拨活动经费80元。乡镇合并后,文化站人员裁减。2000年,文化站人员工资由镇政府管理。2002年,镇文化中心成立,迁址人民大会堂,有音响、服装、道具、乐器等设备3.7万馀元。
  博物馆
  县博物馆 解放初,县文化馆设文物兼职干部1人,向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通报县内文物情况。1959年改为专职,负责全县文物调查、考证、征集和保护。1964年,县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1966年在谈家弄建文物库房1幢,面积225平方米。文革初期破四旧时,大批古书旧画,玉器骨董充入库藏。1981年建立县博物馆,至1985年有专职人员5名。此后,开展全县文物普查,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多处。1990年,健全库房藏品账册。次年,推出中国古代货币展,展出现物500多件,观众4000多人次。至2004年,馆藏文物3万馀件。次年冬,博物馆从谈家弄迁址武康镇云岫路。
  俞平伯纪念馆 1993年,俞平伯哲嗣俞润民向县博物馆捐赠俞曲园祖孙四代平生手稿、书画,斋用器具及社会名流与俞氏交往墨迹等文物200馀件,于博物馆内建纪念馆。展厅分“幼承家学、投入新文化运动、旧体诗词,红楼梦研究、爱国知识分子、业精于勤、故乡情”七大部分,于1993年11月8日正式开馆外展,馆址谈家弄。
  图书馆
  县图书馆 民国十年(1921)县知事彭彝筹建通俗图书馆,开展图书贮藏、借阅。十六年(1927)改称县立图书馆,次年迁址县东街,并入通俗教育馆。至民国廿年,馆藏图书1.2万册,以《二十四史》和《万有文库》为大宗,兼有少量新文艺书刊。廿六年(1937)日寇入侵,书籍散失。抗战胜利后,于次年借丁家弄民宅复建图书馆,不久迁址县东街孔庙后殿。同年5月并入民众教育馆,时藏书仅1150册。
  解放后,图书室附设于馀不弄县文化馆内,不时将四类份子家庭查抄所得充实馆藏。1956年书籍编目登记时,有《史记》、《说文解字》等古籍547种1048册,均由私人上缴(其中馀不弄徐家瑛2种14册,蔡春帆532种956册,务前街傅宝康13种78册)。此后逐年添置,至1966年,馆藏图书已达1万馀册。
  文革中,馆藏古籍大多送新市造纸厂打浆造纸。但破旧运动中民间收缴大量书画,亦复入库封存。1977年8月成立县图书馆,经清点旧籍仅5000馀册。查抄书画经拨乱反正,部分物归原主,部分移交博物馆收藏。
  1981年,县图书馆单独建制,设采访分编、外借阅览、地方文献3室和少儿图书分馆。1985年,馆舍457平方米,藏书6.18万册,其中词典、年鉴、索引等工具书300种500馀册,地方文献400多册。是年发放借书证1953张,借阅书籍4.22万册次。1987年,图书馆投资4.5万元,购入影印本《四库全书》一套。是年,接待读者4.83万人次,外借3.1万人次,阅览1.73万人次,流通6.1万册次。此后至1991年,藏书总量超过8万册。
  1998年,新图书馆在武康落成。10月,馆藏图书8.67万册从镇区馀不弄迁址武康永安街。
  镇图书室内 民国二十年(1931),馀不镇在县东街设图书室,内辟阅报社供公众阅览。抗战军兴,图书室关闭。1977年,城关公社图书室建立,址设西门外石牌楼。2002年,镇图书室迁址人民大会堂。目前藏书6700册,书库(包括阅览室)
  160平方米,年外借图书3000册次。各村流通阅读1万册次。由文化站兼管。
  学校图书室 镇境内一中、四中、城关中学、技校、成校、党校、清溪小学均有图书室。其中第一中学图书室1958年建,阅览室180平方米,至1990年,藏书2.88万册。
  档案馆
  县档案馆 民国期间,县政府设档案员1人,专管文牍。解放初,档案由县委办公室兼管。1960年在县府大院内西侧凤凰山麓建档案馆,统一管理党、政档案。1984年兴建档案大楼,占地面积1160平方米。现馆藏民国档案4831卷,解放后档案52220卷,此外藏有报刊、地方志、宗谱、印鉴、牌匾等多项资料,档案资料利用年均480人次,2096卷。
  镇档案室 1993年3月,镇政府建立档案室,设专管员1人,将以前各办留存资料分类装订,共448卷,其中以财会类账据为主。
  档案室建立后,资料分为文书((1)党务、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团妇、人武、人大。(2)行政、农办、计生、文教卫、民政、司法、民警、工办)、统计(报表、汇编)、土地城建(承包、规划、征地、建房)、婚姻户籍(婚姻、户口、人口普查)、财会(报表、账册、凭证)五大类存放,同时按保存期限分为长期、短期、永久三种形式分别装订。
  2001年,镇政府制订档案管理发展规划:(1)对现有室藏档案进行整顿。(2)做好编研开发利用。(3)严格库房管理、防高温、防潮湿、防虫蛀。次年,镇政府发出49号文件,要求各村做好村级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将原先档案分类改为文书、会计、科技,声像四个大类。
  2004年,镇档案室共有各类档案19841卷(件),其中文书类18250,会计类1086,科技类119、载体(音像、图章、锦旗、照片等)356件。各类史料书籍86册。
  库房20平方米,有电脑、空调、灭火器、缝纫机等设施。2004年使用泰宁文档软件,实行计算器管理后,已输入条目7000馀条。2002年,乡镇档案工作获省目标管理二级,2005年达到一级。
  县工人文化馆
  1951年成立,1955年迁址直街与张仙弄之间。原名德清县工人俱乐部。文革前期停止活动,1971年恢复。1982年建活动大楼一幢,面积147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台球、乒乓、音乐、美术、象棋、录像放映等单室。1985年改今名。年
  均参加活动人次约17万,图书阅览3.1万册次。县府迁徙后,改为县下属机构,设管理员1人。
  青少年宫
  1984年建于大家山北麓,10月1日开放。面积975平方米,内设棋类、音乐、书画、乒乓、电子游艺等单室和娱乐大厅。三楼为少儿图书室,后院为溜冰场。专管员3人,年均参加活动1.8,万人次。
  新华书店
  1949年12月,浙江省新华书店设城关分销处。次年10月,省店在新市镇建德清支店。1951年8月,支店从新市迁址城关直街。建营业门厅70平方米。武德并县后,成立县新华书店、年发行图书人均0.3万册。县府迁徙后,改为县店城关门市部,除经营图书外,包销中小学课本,兼营文化用品。
  电影院
  1981年,拆除原城隍庙建造。建筑面积8751平方米,观众厅分楼、底两层,席座1390位。配有5055型35毫米固定放映机及冷气设备,1982年元旦开业。此后至1990年,年均放映1660场,观众86万人次。县府迁徙后,影院卖座率每况愈下,2000年4月宣布破产,资产重估拍卖,人员分流。
  文化市场办公室
  初设于1987年8月。1990年,为肃清黄毒,突击检查3次,被查246人次,收缴书刊155册,封存23册,收缴录音带39盒,查处非法经营5起。1993年,调整管理领导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人,组员5人。1996年1月起,凡从事文化经营活动单位及个体文化经营户收取文化发展基金,全年标准为:歌舞厅150元,录像厅100元,台球10元(桌),卡拉OK包厢20元(只),电子游戏机15元(台),电脑游戏30元(台),录像发行站或代租点80元,书店或出租书点30元。2001年,全镇文化经营户74家。2004年初,镇文化市场经营户86家。其中歌舞厅16家,歌厅1家,音乐茶座5家,卡拉OK厅3家,演艺厅1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24家,书刊零售出租5家,电子刊物出租1家,互联网吧10家,出版印刷8家,包装印刷5家,打印复印7家。
  基层俱乐部
  1955年,城南联星社和城东明星社率先创办农村俱乐部。顺丰、裕纶两丝厂
  亦相继建立。人民公社化后,城关公社各大队先后办起俱乐部,辟有读报室,置有象棋、胡琴等文体用品。逢年过节,组织歌舞表演,平时以黑板报传递文化新闻。1965年,城关镇有街道、工厂、菜场俱乐部5个,城关公社有大队俱乐部21个。1983年改称青年之家,同时组建青年民兵俱乐部,除购置图书、订阅报刊外,主要添置体育设施。目前改称文化示范单位,镇境有联合、联星、城北、齐星四个文化示范村。1个示范社区(溪西)、4家示范户。
  2003年末镇区主要文化活动场所
  第二节 活动
  传统群艺活动多为民间自发,如赛灯、舞龙、迎神、结社吟诗,助销猜谜、丝竹社、票友社等。少量由政府组织,如节日游行,文艺会演、调演。文艺创作则多为个人行为,如小说、剧本、书法、美术、摄影、舞蹈等。
  文学
  镇区向属县城,自唐以来,创作繁荣。
  小说 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任氏传》,开镇境传奇小说创作先河。及清,俞樾据评话底本编成《七侠五义》,在武侠小说中影响深远。民国期间,短篇小说有俞平伯《花匠》、《炉景》,高峦《大后方的情人》。解放后,小说创作式微。近年第一中学重视特色教育,学生崔利静有《零落》、郭黎霞有《蝴蝶来过这世界》。
  新诗 五四运动提倡新诗,俞平伯有《冬夜》、《西还》、《忆》等专集出版,风格清新婉曲。然镇境应者寥寥。1981年,镇区丁家弄周江林兄弟创办同人刊物《橘子原汁》,油印内部交流,时有新诗刊发。
  剧本 清朝,俞樾编有历史传奇剧《梓潼传》、《骊山传》和杂剧《老圆》,此后创作寂寞。1963年提倡自编自演,县曙光越剧团、评弹团、曲艺协会均有脚本应顺时势,然时过境迁,人皆淡忘。惟张锡麟评话剧本《董小宛》,可占剧坛一席之地。1996年后,周江林写有《西贡玫瑰》和《做梦的孩子都很瘦》。
  诗词清前科举取士,儒生诗词创作繁富。加之县城文人云集,故诗集众多,今据历代县志辑录如下:
  一、明嘉靖志
  沈竭《松泉诗集》。
  二、清康熙志
  蔡中孚《粹玉山房集》。
  许孚远《敬和堂集》。
  胡友信《天一山房集》。胡麒生《秋筠集》。
  徐倬《双溪唱和集》、《寓园诗集》、《秋水轩诗馀》、《水香词》。
  三、清嘉庆志
  徐元正《修志堂遗稿》。徐梅庄《扣钵集》、《柳丝词》。徐志莘《根味斋诗集》。徐志岩《抑斋类稿》。徐以升《南陔堂诗集》。徐以震《南墅小稿》。徐以泰《绿杉野屋集》。徐显曾《学吟草》。徐天柱《天藻楼诗稿》、《桐初书屋词稿》。徐承烈《德辉堂集》。
  胡会贞《山辉草堂遗诗》。胡会恩《鸾坡集》、《秘阁集》、《赓飚集》、《清芬堂诗馀》。胡南昆《引雏书屋遗诗》。胡其焕《读蜺轩集》。胡潆《日下草》、《白下草》、《吴下草》。胡旭《艺兰书屋稿》。
  谈九乾《未庵诗草》、《使滇诗》、《淮浦诗》。谈九叙《是山诗草》、《睢阳诗集》、《赓鸾集》。谈■曾《松庭诗草》、《西陲杂咏》、《南宛杂咏》。谈偕行《汴游草》、《客虞
  稿》、《遣寤集》、《环秀堂稿》、《退圃诗馀》。
  蔡升元《纪恩诗》、《使秦草》。蔡彬《玉麈山集》、《瀛州集》、《金台草》。蔡诒来《贡云楼集》。蔡星临《荣赐堂诗集》、《碎筑词》。蔡人龙《侯虫集》、《积谷山房诗文钞》。蔡书升《姜田诗稿》。蔡环黼《细万斋集》。蔡思铨《扪虱庵诗》。
  孙在丰《孙司空诗》。
  戚麟祥《红稻书屋遗稿》。戚振鹭《晴川诗钞》。戚朝桂《苎园诗草》。戚蓼生《竺湖春墅诗钞》。
  戴天彝《前溪新集》。
  王光电《蠖斋诗》。
  四、民国志
  许宗彦《鉴止水斋诗集》。许德裕《游梁诗草》。许善长《碧声馆吟草》。
  俞鸿渐《印雪轩诗集》。俞樾《春在堂诗编·词录》。俞绣孙《慧福楼幸草》。
  蔡之定《进呈诗赋稿》。蔡夔《苕父诗钞》、《说史诗钞》。蔡寿昌《香苏阁诗草》、《吴兴竹枝词》。蔡镇璠《述堂诗稿》。蔡铭钰《瑶田遗草》。
  戴铭金《妙吉祥庵诗词集》。戴望《谪麟堂集》。戴莼《红蕉庵诗集》。
  江毓荃《清溪山麓诗集》。江毓荪《怡萼轩诗稿》。
  徐鉴深《花树轩吟草》。徐秉敬《约耕草堂诗存》。徐师愈《虚月轩吟稿》。徐彝承《青翠平安馆诗集》。徐予嘉《亦有秋轩虫吟》。徐绍《慕葭诗稿》。徐璜《食旧德居吟稿》。徐球《还印庐集》。徐芝淦《听秋阁诗词》。徐本立《荔园词》。徐士麟《云在山房吟稿》。徐本璿《安雅堂诗存》。徐承福《归省斋吟稿》。徐承禄《娱兰仙馆诗钞》。徐畹兰《鬘华陀室诗草》。
  倪炜文《梦花山馆诗词钞》。
  沈用霖《粤归诗集》。沈承熙《闻妙香室诗·赋》。沈粟香《半潭秋水草堂吟草》。
  梁德绳《右春轩诗词钞》。
  杨克恭《兰藻阁诗集》。
  钱斐仲《雨华庵诗馀》。
  姚端《著霞阁诗存》。
  赵德珍《得月楼存稿》。
  王蕴容《亦政轩诗稿》。
  程森《修德堂诗存》。
  五、新辑
  俞陛云《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俞平伯《古槐书屋词》、《俞平伯旧体诗钞》。俞琎《临漪馆诗词稿》。俞玟《汉砚唐琴室遗诗》、《絮影楼词》。
  许孙缪《公武诗抄》。许孙缪《溪西诗稿》。
  程凤鸣《志和诗钞》。程凤来《翥云诗钞》。
  徐开源《徐开源自选诗》。徐小忠《小忠诗稿》。
  高峦《高兰诗稿》。
  蔡宝善《观复堂诗集》《听潮音馆词》。
  吴冠民《独破庐吟稿》。吴亚卿《未立斋吟稿》。
  译著 民国时期有俞箴墀《荒服鸿飞记》、《黑肩巾》、《黑白记》、《新飞艇》,解放后有沈圣英《地下的星星》、《白云缭绕的大地》、《游击队的姑娘》、《千里马时代的史诗》。
  散文 明朝胡友信,史称文章大家,与归有光齐名。考境内进士,均有散文单篇,但无专集剞劂。民国期间,俞平伯有《燕知草》、《杂拌儿》、《古槐梦遇》、《燕郊集》。当代有沈兹九《流亡在赤道线上》,李遥音《收获在今朝》。1991年以来,在市县刊物发文者有徐敏霞、于也乐、周武忠、周江鸿、陈如尧、陈德明,此外,德清一中朝花文学社编有《苕水清影》出版。
  随笔 历来较多,著名者有戴元枚《甲戌笔记》。许旋《登云录》,许德裕《消寒录》、《逭暑录》。胡会恩《随笔日记》。徐承烈《燕居琐语》、《燕居续语》,徐北平《偶涉录》,徐天柱《读史偶笔》,徐伸《读史酌录》。蔡之定《积谷山房随笔》,蔡寿昌《清远堂随笔》。戚麟祥《仰止录》,戚朝桂《读史随笔》、《续仰止录》。俞鸿渐《读三国志随笔》,俞曲园《春在堂随笔》、《右台仙馆笔记》。民国期间有程森《修德堂笔记》。近二十年内,有张林华《风雨总关情》、《风起流年》两书问世。
  评论 文艺批评历来不多。清有许善长《诗馀谈麈》、俞樾《茶香室丛钞》、《小浮梅闲话》。今有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
  故事 1988年,县文化馆成立三套集成办公室,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乡镇抽调人员协助采编。嗣后,乡镇共收集故事16则,其中《戴阿大》、《笆斗案》、《德清三状元》、《魏忠贤》、《两个贵妇人》、《孔愉放龟》、《胡四寡妇》、《城隍二娘娘》、《田螺姑娘》9则辑入蔡剑飞《鸡冠集》。
  书画
  美术 明朝张文枢,字石隐,笔法巨然,善画山水,名载《图绘宝鉴》,时人号称高品。清朝前叶,蔡燧(字南树)山水,谈起行兰竹和沈揆(字吾枚)、钱必成(字岳高)、蔡轼(字眉瞻)等人花卉翎毛,皆有时誉。道咸以降,虞应樾善画兰竹,不多着墨而备风晴雨雪之态。谈德寿花卉翎毛、笔法苍古。徐树基一门三代,皆擅花卉,祖七松、父稚松并以书画名。树基尤精松鹤猿猴及着色山水。蔡升初以人像写真,毫发不爽闻名县城,肖像用笔古秀,着色高雅:兼作花卉树石,超然绝俗。城南中片墩徐升福亦擅写照,工力可匹升初。徐立善擅长水墨山水,驱染烟墨,秀雅绝伦,深得蒙泉山人笔意。蔡与龄善写花卉,得元人遗意,兰竹尤为精妙。
  民国后,蔡经纬擅画山水,许孙穆则山水、花鸟、人物皆精,晚年驰誉沪上,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解放迄今,蔡振华以漫画、装帧画驰誉京沪,历任上海画院院长等职。俞锡瑛出自李苦禅门庭,早年从事连环画,晚年专攻国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县内画界,葛朝京、周于怀花鸟,江宗仁人物,王绍培山水,和冯缵鑫装帧设计,皆为业内公认。老年书画协会成立后,丹青自娱,不下数十。2000年有县书画家联谊会城关分会会员24人,镇书画家协会会员18人。而后起之秀,汪民强山水、黄雨鸿花鸟,时人称焉。
  镇境画坛,淑媛尚多。清代,蔡夔之女蔡清华,善写牡丹。徐端之女徐娥,善写兰竹。许宗彦三个女儿因姜、云林、云姜和俞樾两个女儿云裳、绣孙,均擅花卉。馀如朱纹山水,朱新、沈英双钩没骨墨染,见诸《墨季庵画识》,姚紫英仕女,虞源、钱斐仲国画,载于《清朝书画录》。皆一时艺苑高手而尤以朱纹影响最大。当代张慧兰,北京艺校毕业,花鸟颇有法度。蔡友石之媳谢陆仪,擅写工笔牡丹,色彩秾艳。后起者如茅晓燕,善画人物及装帧画,笔法简赅似华三川。
  校园美术教育,近年业绩喜人,德清一中陈昕晔在全国首届科幻绘画比赛中,获省二等奖。
  书法 书法名家,明前无考,大凡科举进士,无不擅场。清朝前期,蔡筠(字修墅)日书万字,千篇一律,骨肉匀婷。名宦蔡官治侄孙蔡廷,字曾三,工小楷,颇似《黄庭经》。蔡怡来、蔡之定皆擅大字,之定尤得声誉,与翁方纲、铁保、刘墉号称乾嘉四大家。道咸以降,谈德寿(字壶山)书学曹全碑,所作隶楷,古意盎然。徐立善书学王文治,筋骨遒劲。近五十年中,沈时明严整、徐炎武秀逸,均有时誉。馀如
  李烈钧、冯缵鑫、陈贵荣皆擅书法。后起者有李逍,线条走出传统,亦时风所然。1990年,全国首届规范书法大赛,镇区沈明时荣获第一名。
  1996年,镇成立硬笔书法研究会,共出《硬笔书法》报3期。
  至1998年,共有会员12人。
  学生书法练习始于1992年,其中蔡静在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获书法三等奖。
  篆刻 同光间,谈德寿擅长金石,人称铁笔。寓贤朱芾,毕生研究金石,尤精镌刻,吴兴陆心源广搜古砖铜印,朱芾为之鉴别,图章边款,扇骨沙地,追宗浙汉,派极苍古,邑人徐楚善潜心凑刀,工力能匹朱芾,惜两人皆不永年。民国以来,蔡友石铅刀平生,最为擅场,有《双桂轩印谱》传世。门人严峻中,凑刀艺石,所刻圆朱文允称当代湖州第一。馀如葛越剑、徐乐山,皆后起之秀。
  音舞
  音乐 镇境传统乐器分锣鼓、丝竹、吹打三类。全副锣鼓由板鼓、大锣、铜鼓、中钹、汤锣组成。一般用于戏剧闹场、庙会、灯会巡游,划龙船助阵和喜庆讨彩。解放后,常用于送军、慰问、交公粮及节假日歌舞活动。锣鼓乐常用曲调有二四八、三五七、马灯调,尤以十番锣鼓场面最为壮阔,变调均由板鼓指挥。城南齐星村盘鼓队源远流长,人称威风锣鼓,节奏变化之富,为外地罕见。
  丝竹乐器有胡琴(二胡、板胡、京胡、紫胡)、月琴、大阮、小阮、琵琶、三弦、笛、箫、笙、扬琴、鼓板等,曲调悠扬,音色优美,向称江南丝竹。演戏、评弹、曲艺、迎神、拜忏、游行、歌舞等场面,均有乐器组合弹奏。民间常用曲调有梅花三弄、仙界乐、拜香调、杨梅调。
  吹打乐器有长号、唢呐,大小鼓、铜罄、木鱼、铙钹、淮锣等。婚嫁喜事多用《凤状台》曲调,音符跳跃,节奏明快,气氛热烈。丧葬素事多用《孟姜女》、《梦郎来》曲调,哀绵凄婉。迎神、婚嫁必用唢呐;丧事、做道场必用长号、大钹。
  西洋乐器始于民国。教会做礼拜用风琴、学校迎宾用大鼓、小鼓、军号、三角钢、碰铃。文明结婚仪式多用手风琴。尔后,口琴,洋号相继引进。1986年起,电子琴、吉他、萨克斯等新型乐器进入城区,为单位、个人所购置。
  民国前,乐人吹弹自练,向无组织,逢庙会拜忏,灯会巡游、社戏闹场、丧事媚鬼、赛社助威、吉庆志喜,则併凑团伙,管弦相协。民国廿一年,馀不镇乐人组织正乐社,社址溪东街许宅,定期吹弹拉唱,提高乐艺。解放后,剧团、总工会等单位
  先后组成乐队。此后至2003年,镇区有民族乐队3个(越剧团、京剧团、老年协会),女子铜管乐队1个(党校),鼓号队6个(一中,四中,清溪小校,城关中学、城关成校、湖州技校)。民间锣鼓队20个(村村皆有),流行乐队1个(镇上青年)。
  吕奇创作《桑园情》乐曲,1988年获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创作二等奖。近年,一中学生蔡静获浙江省声乐大赛二等奖,张晓菊获湖州市钢琴独奏一等奖。
  舞蹈 传统舞蹈舞步简单,大致可分为穿绞丝形、元宝形、外八字、内八字、打旋子、圆场数种。节日有《扫蚕花地》、《卖花线》等。民国期间,现代舞蹈在学校中萌芽,舞姿趋于多样。1950年,城关镇成立歌舞小组,表演打莲湘、扭秧歌节目,渐至推广农村,在送军、交粮、慰问、庆祝中载歌载舞。1956年起,工会提倡交谊舞,工馀休息,常见舞伴翩翩。文革期间,一度风行跳忠字舞。尔后,镇境流行最久为《采茶舞》,1988年由徐亚乐编导,宋珠光、王亚萍等人舞蹈的《桑园情》,获浙江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创作二等奖。两年后,徐亚乐编导《蚕娘》三人舞,获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节三等奖。1994年,舞蹈《江南可采莲》获省四届音舞节优秀节目。
  近年,一中学校舞蹈队《桑园情》获浙江省音舞大赛三等奖。
  2000年6月,镇青少年宫开展少年速成舞蹈培训班,至今已结业51人。
  镇区舞厅初开于1987年,流行舞曲有《探戈》、太空舞、霹雳舞、迪斯科、拉手舞、咪咪舞、伶巴、快三步、慢三步、慢四步、中四步等。期间外来歌舞队街头卖艺,偶有贴面舞、脱衣舞等污秽舞蹈,即予禁演。
  歌咏 传统歌咏犹如开唱,有大红船、卖花线、大补缸、小放牛、二姑娘相思等小调歌,盛行于镇境及周边乡镇。晚清开办学堂,唱歌列入课程,每逢表演则有合唱、独唱节目。抗日期间,进步青年走上街头,每有歌咏、讲演之举。解放后,文艺表演均有歌咏参加。流行于镇境歌曲有《解放区的天》、《一条大河波浪宽》、《打通雀儿山》、《红梅赞》、《乌苏里船歌》等。文革期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高唱革命歌曲为主。
  1998年,镇成立“城关歌舞队”,人员12人。次年国庆50周年,镇组织业馀歌手,举办《祖国颂》大型歌唱表演。
  歌曲创作不多。徐亚乐《我的江南我的水乡》获1994年浙江省第四届音舞表演优秀节目。
  朗诵 诗歌朗诵,文艺会演偶见。
  戏曲
  戏剧镇境传统戏剧为滩簧戏,今称湖剧,无正式戏班,逢时过节,拼凑剧团,草台演出。剧目有《庵堂认母》、《华山救母》、《借黄糠》等。唱词媚俗,调多拖腔。清末民初,外地剧团常来城区上演,以京剧居多,脍炙人口者《火烧红莲寺》、《斩马稷》、《空城计》、《三岔口》等。抗日战争期间,德清简师学校文工团排演《白毛女》、《兄妹开荒》、《金玉满堂》。解放初,提倡业馀剧团,镇区街道居民成立越剧、京剧、话剧小组,出黑板报介绍动态。城南、城西、城东均组织农民剧团,排演《渔夫恨》、《王秀鸾》等新剧本。1952年,德清县首届农村业馀剧团大会演在城关镇举行,全县28个农民剧团参加,城东剧团上演《新事新办》获表扬。此后,农民剧团时演时停,1957年后不再活动。1996年,原越剧团闲散演员和戏剧爱好者,组建城关镇业馀剧团。1998年改名清溪越剧团,演员21人。是年下乡演出21场,外地演出42场,观众3500馀人次。剧团坚持排演新剧目,全年排演活动达234天。2000年,浙江省第五届杭嘉湖部分市县戏剧邀请赛在省群艺馆举行,陈跃文《黛玉焚稿》获银奖。此后年年坚持送戏下乡,配合“欢乐田野”巡回演出,丰富农村文艺生活。
  专业剧团,民国期间有鲁家班,但无固定剧场。解放初改名民生越剧团,1954年更名曙光越剧团,首次定为德清县地方剧团。此后除上演传统剧外,积极排演新戏,《姑嫂之花》、《山花烂漫》、《半篮花生》、《三打白骨精》、《半把剪刀》、《无头案》等,皆博好评。其中《无头案》被省电视台摄成录像。1985年9月,剧团解散,演员分入文化单位。
  湖剧原名滩簧戏,盛行于晚清同光间,道具简单,通常挑箱穿村,露台上演。以小戏为主,传统剧目如《卖妹成亲》、《送兰花》等,词调鄙俚,唱多拖腔。1954年创作演出《潘阿大磨豆腐》,参加嘉兴专区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因具地方特色,故于1957年进行腔调改革,定名湖剧。次年在城关镇馀不弄成立德清湖剧团,演职员32人,上演《朝阳沟》、《夺印》等剧后,影响良佳。1966年并入越剧团。
  京剧爱好者镇内众多,但无正式剧团。2000年,京剧协会城关分会成立,业馀演员24人。同年,黄勇《甘露寺》清唱,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邀请赛银奖。
  解放以来,戏剧演艺名伶迭出,郦秋明于1954、1957年获省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三等奖,翁荔英于1980、1981年获全省青年演员会演演员一等奖、省最佳青年演员最佳女演员奖。钱绍燕获演员三等奖。
  演剧戏台,向有城东乌山庙台(明星),城南清溪庙台(星星)、神林庙台(齐星),城西绿瓢寺戏台(幸福)、城区城隍庙戏台(原电影院旧址)。解放后,1950年集资在张仙弄建清溪剧场,占地200平方米。1983年扩建,1959年更名国营德清剧院。1963年重建,面积1150平方米,其中舞台198平方米,观众厅958席,1980年又附建三层楼演职员宿舍1幢。1985剧团解散后,剧场闲置,2003年拆除。
  德清剧场概况
  曲艺 琴书乐器为胡琴,故称胡琴书,多为夫妻档,常在茶馆开唱,曲调以民间小调为主。三跳书又称扎板书,说唱时用竹板伴奏,多为个人单演,曲调以山歌为主。两种曲艺均形成于晚清同光间,前者为湖滩分枝,后者由唱道情、唱宜卷演变。琴书曲目多出如湖滩,如《陆雅臣卖老婆》、《还披风》、《卖青炭》。三跳书则从历史演义、武侠小说、公案小说中摘录情节,予以改编。如《金台传》、《珍珠塔》、《孟丽君》、《彭公案》。此外有小热昏,系穿村走巷街头艺人,常于空旷场地敲小锣,聚众说唱,中途喊卖梨糕糖。唱词通俗滑稽,以噱头为主。解放后,散唱艺人于1956年组成德清县曲艺队,到各地茶馆、乡村献艺,文革中停演,1983年恢复。1986年,曲艺队解散,部分艺人仍以放单档形式活跃于乡下茶馆。而小热昏卖糖,2000年前后尚有二三人,今则后继无人。
  评弹 盛行苏州,两人搭档,上档弹三弦,下档弹琵琶。民国期间,城区茶馆常预约弹唱,以增业务。1961年5月,县成立评弹团,团址馀不弄。演员11人,外籍居多,后在县内招生9人。文革中,因艺人张雪麟“那枣红马一声长嘶,顿时立起身来。各位看官,这可不叫‘马立’主义”,一句逗噱,迫使全团解散,演员转业。1979年重建,演员8人,1985年增至12人。评弹艺人坚持自编自演、自弹自唱。建团后,创作长篇评弹6部、中篇8部、短篇13部。其中张雪麟创作长篇评弹《董小宛》,获1981-1984年浙江省曲艺创作一等奖,张雪麟、郑樱合演《冤家夫妻》,
  获1982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一等奖。1985年,张雪麟、严小屏在杭州为中央领导演唱《董小宛》选回,受到中央常委陈云接见。翌年,评弹团解散,人员转业、内退。
  影业
  电影 民国廿四年(1935),浙江省教育巡回电影队来德清城区,放映黑白无声电影,开城区电影之始。解放后,浙江省电影教育工作队下辖113小队,于1952年固定城关镇放映。次年11月,嘉兴中队部107小队也定驻城关,成为专业放映单位。1957年,省电影教育队下放基层,成立德清县电影放映队,址设张仙弄。1959年,全省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代表大会在杭召开,城关电影队被评为先进集体。此后,影业队伍不断扩大。1979年,全县放映单位多达50个,全年放映16735场次,观众1067.8万人次,放映收入32.3万元,为县内观众最多年份。是年,择址县东街原城隍庙,兴建德清电影院。1981年竣工,次年元旦,首映北影厂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8年起,因家庭电视普及,文化市场活跃等原因,电影观众日趋减少。1991年7月,据《湖价〔91·73〕号文件》,票价统一上浮。纪录片、科教片为宽(遮普)片0.20元,立体片0.30元,立体声片0.50元。放映前加短片(纪录、科教、美术、故事),加0.10~0.30元不等。电影院票价统一分为0.50元、0.45元、0.40元、0.35元四个档次。然浮价未能挽回衰退,2000年4月,德清电影院破产歇业。
  电影院片映概况
  影戏 又称羊皮戏,明清以来一直在镇境流行。每逢年节,赛社迎神、丰收喜庆,都在村坊夜演。剧目有《五虎平西》、《乾坤印》、《宝莲灯》、《天宝图》、《双金花》等49个。但镇境无戏班,观演多从东衡里、戗公里请来。1964年后停演至今。
  摄影 民国《新志·卷十二》云:“迄光绪年,照相即摄影术通行,则捏像已退舍,惟写照现虽逊于拍照,尚能与照相并峙勿替。”民国期间,城区有专业照相馆两家,以“园耕”影响较大。解放后,列为特种行业,旋即公私合营,1956年改称德清照相馆,2000年歇业,由“全雅”艺术写真连锁店取代。业馀摄影队伍兴起于文化大革命后期,1981年6月,县摄影界人士组织摄影协会。目前,镇境有会员7人。1998年,镇摄影作品“育苗”获省文化厅优秀作品奖。
  民艺
  灯展 民国《新志》云:“自正月十三起上灯,至正月十八落灯,乡民制扎各式纸灯,有龙灯、马灯、狮鱼、花篮之形,赴市竞赛,商号迎灯,须燃放花炮,并赠钱物酬劳。”正月上灯,解放后一度停顿,惟1959年国庆10周年举行一次。2000年元宵,与钟管镇合办“五龙闹春”庆元宵,街店张灯结彩,分外绚丽。2001年起,每年元宵皆进行灯展,以长桥北堍十字街口大型立体蟠龙灯最为壮观。南街、直街、县街、务前和清溪河滨红灯相接,姿彩各异。
  灯舞 镇境以龙灯为主,节日、庙会,盛行城乡。文化大革命中停止,1977年恢复。每次灯会以金鹅山村范家坝“老龙”领头,诸龙随后,边舞边行。
  镇内龙灯队今有:联盟陆公圩布龙,明星九曲里黄龙(又称金龙),新盟童家墩银龙(今演变为桑叶龙),金鹅山陆家墩白龙,幸福弯里青龙。2001年举办首届浙北乾龙灯会,开展舞龙大赛,同时演戏、观灯,放焰火,传统形式内容更新。2005年,桑叶龙龙舞《风从东海来》参加全国第七届艺术节(在杭州举行),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并走上央视屏幕。
  灯谜 传统灯会,各式花灯上均粘贴谜语,招徕主客。2000年以来,灯谜除灯展外,老年重九活动也张贴谜面,并备奖品活跃气氛。
  清溪五月放灯词 清·徐倬康熙癸未时夏五,清溪张灯夜彻午,星球玉烛户排连,楼上笙竿楼下鼓。黄梅时节雨绵绵,翠缕秧针好种田,况有催科檄若羽,今宵岂是放灯天。老翁告余来举手。今夜放灯君知否?放灯亦非祈田亩。君不见,今之赵父古杜母,市虎无端被劾走。粉署仙郎且抱头,翰林先生不开口。直道还留古道旁,区区火树代甘棠。欲铸黄金知九镒,欲树丰碑谁信笔。不知千人万人一寸丹,熔金化蜡注铜盘,城市人家但灯火,乡
  民并欲奉心肝。放灯街以东,公来日日坐春风。放灯街以西,公来不惊犬与鸡。放灯街以南,公唯一意护农蚕。放灯街以北,饮公之仁饱公德。何处飞蛾形么麽,展开两翅来扑火,老翁奋袖立驱除,揉碎飞蛾饱虫蛆。又言人中有如此蛾者,吾力犹能肆市墟。予闻翁言颇恧朒,自笑寒蝉抱枯木,良吏原同不夜珠,九重还有照天烛。(超按:昔有长序,今删)
  录自《嘉庆·德清县志》
  浪淘沙·乾龙灯节 衡庐
  灯节话乾龙,万紫千红,沧桑民俗展新容。火树银花春色闹,人醉东风。喜气溢心胸,飞上眉峰。双赢势态洽谈中。文化枝头经济果,乳水交融。
  渔家傲·清溪赏灯 前人
  我客馀英年四度,回乡少踏清溪路,致使市亭松柏妒。今有故,元宵来赏花灯趣。十里长街张彩幕,时光隧道中唐赋。喜看飞龙探玉兔。且同步,香风远去人犹顾。
  元宵灯会 前人未到元宵灯已俏,清溪灯会逐春潮。灯融花雨游人醉,月映龙灯夜市摇。多少灯谜留客步,几些靓景化灯标。看灯今夜村村去,无数心灯相互烧。
  以上录自《松花吟》
  木刻 镇内老宅,堂窗、廊檐、柱枋,皆有精美雕刻。缙绅之家,各式家具都有精美图案,或透雕、或螺甸镶嵌。2000年,镇成立书法美术雕刻协会,根雕、木雕民间工艺形成沙龙,今有艺人4人。
  刺绣 民国期间,未嫁女孩均习刺绣,拖鞋、围涎、童帽、手帕、枕套、布拦、香囊,均用各式丝线绣上花鸟图案。解放后,妇女参加劳动,加之印花布料品种丰富,刺绣工艺遂衰。今镇境齐星村老妪沈金娥,年虽95岁,尚绣红旗五星。而精细针法,秀美图案,已无人继业。
  剪纸 传习久远。清明,农村家家户户剪元宝,贴于各门户槛及鸡埘畜舍,以祈丰收。蚕期,多在窗棂上剪贴聚宝盆、老虎头之类。婚嫁则剪双喜,菱藕图案则罩盖脚缸等嫁妆器具。剪纸今仍风行农村,但缺乏精品。1996年以来,中小学手工劳动兼教剪纸,然图案都用刀刻,已非传统折剪。
  泥塑 俗称妆菩萨,镇境城北官庄村有妆佛匠世家。今下窑、太堡塘、瓜山均有传人,能彩塑各式佛像。
  扎筝 风筝俗称鹞子,民国期间,每年二月,城区纸祃杂货店均有出售,式样以蝴蝶鹞、衣裳鹞、瓦鹞为主,篾骨桃花纸糊成,上饰彩绘。今商店春季仍有出售,纸质已改薄膜。农村鹞子大多自制。1988年,医药公司张志刚创作羽毛仿真山鸡鹞,参加1989年山东维坊中国首届风筝精英大赛获贡献奖。1990年,羽毛风筝再次参加第七届国际风筝节,获友谊杯奖。2003年,乾龙灯会邀请风筝赛在三里塘举行,以龙筝最为瞩目。
  年画 传统年画均在纸祃杂货店出售,多为木刻单色,图像有财神、钟馗、马鸣王、观世音等,面幅八开。年画创作不多,昔绿瓢寺僧专画狮子滚绣球,布施镇邪,近则无闻。
  竹编 器皿精美图案,由染色篾片编成,常见于盘篓、鞋匾、果盘、罩篮、香篮、饿煞猫和凉席等生活器具,图案有双喜、福寿、钢叉、蝙蝠、卐字、回云纹等。1958年开展技术革新,手工业联社创制鸭型果盘,鸡型篮、堆花篓、绞花胆瓶、雕花竹夫人等产品,造型新颖,编制精巧。实物在县农展馆展出后,誉赞连声。惟当年不尚装饰,提倡实用,故只能陈列,无法销售。今藤竹家俱厂尚能巧编。
  石雕 民国期间,城区石作坊除锻磨、凿槽、制井圈、雕望柱等粗活外,兼刻石碑。昔孔庙碑、名人墓志铭等,均由县城石作完成。解放后一度歇业,1985年后,石雕工艺悄起。今墓碑、骨灰盒、建筑记事标识等,均由石工镌刻。目前,环城西路有专业店2家,兼造石像。
  斗蟀 秋风一起、蟋蟀上市,昔有斗场,盆罐秤草俱全。解放后一度慝迹,近五六年中,爱好者自行相聚,互斗取乐,亦民间娱乐之一种。
  铜饰 分挂件、缝件两类。挂件孔出上端,多为实心铸,如铜菩萨、铜铃、铜剑。缝件孔出四周,系用铜薄片铸压而成。常见文字有长命富贵、瑞祥有年等单字,大小如钱。图像片有百子图、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牡丹富贵等,型制稍大,或圆或方。解放前,城区铜匠铺均能制作,用于童帽、童装装饰。
  会演
  文艺会演年年举办,规模大小不一,内容以配合时事宣传为主。如1987年12月1日,首届丰收杯文艺汇演在镇人民大会堂举行,有独唱、合唱、独奏、合奏、舞蹈等节目。
  1991年9月26至30日,镇举办莫干山文化艺术节暨91年经济交流会,有歌舞、越剧片段、相声、流行歌曲登场。
  1993年,镇团委与文化站联办文化艺术团,演职员来自各单位,表演舞蹈、独唱、开片、京剧等文艺。
  2000年5月,镇中小学生文艺调演,歌唱、舞蹈、独脚戏、朗诵,令人眼目一亮。
  2000年以来,镇文艺团体获奖频频。如2001年参加县首届乡村文艺调演获最佳贡献奖,县首届职工文艺调演获组织奖。2002年,参加新市蚕花庙会获表演金奖,县首届社区文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最佳表演奖。2003年7月,县文艺会演获人口资源杯二等奖,新市蚕花庙会获表演银牌奖。2004年参加湖州市迎国庆文体健身大赛获表演优胜奖,不胜枚举。
  报刊
  镇区地方报纸,抗日战争期间有德清新闻、路东导报、德清旬刊、德清商报、无线电日报。战后出版德清青年报、德清民报。解放后,1956年创刊的县委机关报《德清报》和文革期间创刊的造反派报纸《八一战报》、《工农兵战报》,社址均设谈家弄。1992年,《莫干山报》社址设于广场路,然上述诸报,均为县级刊物,不属乡镇管辖。
  图书
  县新华书店自1991年起推行承包制,以销售指标110万元为基数,超收多留,欠收自补。此后,图书下乡、设摊,送书上门,缺书登记代购等活动频出。1994年,首家私人书店在县东街开业,经营图书,画片,售租相兼。尔后,务前、直街、张仙弄各有1家,图书市场更趋活跃。
  庙会
  解放前,每年均有庙会,期间除摊贩云集、小商品汇聚外,文娱活动有演露台戏,看马戏杂技、洋戏洋画、舞龙灯、划龙船、江南丝竹表演等。
  城隍会 每年夏初农家头蚕完毕后举行,参事者扮演三班六房,衣冠鲜楚,抬阁街行。民国中期停辍,唯九月初三城隍庙中犹香客喧阗。
  观音会 吴羌山寺中观音像,每逢岁旱,由淡竹坞村民恳官祈雨;逢涝年,则由十七区村民请官祈晴。逢会之时,商家禁屠,县署停征。也古代遇灾慰问之意。
  总管会 清明后至谷雨节前,各社分别抬总管神巡游。起初各社联办,后因争抢先行,遂单独举办。虽非大赛之会,也春蚕前农家娱乐。
  龙船会 盛行于西门外白虎圩、陈戴村一带。晚清而后,并入赛社。
  旋社 清明日上午,乾元山南麓东坝社(今属恒星)抬祝府王侯巡游城区,其队伍纡回盘旋,异于他社,故称旋社。或称戴侯溺于水,水有旋涡,故像其形,然每每唐突街市,冲撞商铺,频生事端,以致各商肆心怀戒心,解放后废止。
  赛社 每年寒食举行,乡人迎戴庙神像于大船,以庙内神船殿后。船发时,旗鼓相杂。旁边■船数十艘,皆插彩旗,双舷各列十数桨,一锣一鼓,船头一人持竿吆喝,互相竞赛。寒食夜,城乡十里内参赛者皆穿紧身短装,戴侯、叶侯、柳侯神像,分别肩舆,灯笼火把,锣鼓喧天。大纛旗、帅旗、三军司命旗间竖队中,巡游于街巷之间。天坛、地坛、迎春坛、焦山、丁山、上兰山、下兰山、为必经之地,赛社至清明前一夜止。
  踏险塘 清明日午后,各村肩戴、叶、柳诸神巡游西险大塘。十七区各庄预先派员省视塘身,加土固堤。戴侯先行,必由何家埭人抬神。因洪杨战役中,戴侯神像居匿于何家埭,始免匪辱,故村人据功,他社不得任其事,也积习也。巡行前锣后缴,至清溪古庙息舆,牲醴享神,公演迎神戏。盖西险大塘攸关民生,踏塘固堤,也古人有益于水利之举。
  谢神 各种庙会结束时,迎神归殿,例行谢神。其时红烛清香,爆竹流星,江南丝竹并奏。散福时,儿童皆捧吉果,大人醉饱而归。
  清明日塘泾观社 清·蔡成亮
  睡起忽闻莺,窗纱日影横,朝烟溪水幕,宿雨岸花明。箫鼓灵祠送,旌旙画舫行。年丰人醉饱,村社乐升平。
  录自《嘉庆县志》
  清溪赛社词 清·徐士麟
  惠安侯锡九重天,赛社迎来数百年。旧例清明前四夜,满城锣鼓闹喧阗。姓名柳叶列侯同,古社分明绿与红。爆竹声声人攘攘,肩舆直进县门中。上元祖庙纛旗开,关号西南次第来。归自便民仓外路,天坛盘绕踏苍苔。阜安桥畔晚风寒,都向焦山顶上看。列炬登城相掩映,半空疑是火龙蟠。斫木悬灯字象丁,当先两点火流星。西行更向地坛去,来往通衢走不停。春到清明旋社迎,高盘芝盖到南城。纷纷都上塘泾去,向晚归来酒共倾。
  录自《民国新志》
  第三节 文物
  据县文保所2001年8月《乾元镇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登记》,镇境有古遗址5处,古窑址8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0处,古桥梁8处,石刻及造像5处。
  古遗址
  平阳岭遗址 位于信谊村平阳岭东南坡,南临清水70米,西依苕溪。暴露残片碎件散布于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150米,堆积层约20厘米。器物有夹砂红陶圆锥形鼎足,部分足根有单目或双目;印纹陶片胎质灰褐或土红,纹饰有回纹、方格纹、米字形、编织纹,器形以罐为主;原始青瓷均直口、浅析腹、假圈足、平底,内底有螺旋纹饰,釉层不匀;印纹原始青瓷碎片以罐居多,器物敛口,折肩、斜腹下收、平底。肩部饰水波纹,腹部饰编织纹或羽状纹,胎壁较厚,呈灰黄;石器有石一件,长6.2厘米,宽3.3厘米,有新石器到春秋前期时代特色。近因农桑垦植,破坏严重。
  石臼山遗址 位于城北下官庄村北侧100米石臼山,西依石臼畈,北邻红毛墩。山系佛陀山馀脉,状若土墩,面积十亩有馀。文化层厚约40厘米,散露遗物
  残件有印纹硬陶罐,夹砂红陶鼎足(足呈圆锥形或鱼鳍形),泥质灰陶鼎足(上端椭圆,下呈细尖状外撇),原始青瓷碗(平底、假圈足,内饰螺旋弦纹,施青釉,胎呈灰黄)。此外发现有肩石斧残件。遗址今已栽桑,上层破坏严重,与红毛墩遗址同属商周遗址。
  金鹅山遗址位 于金鹅山北麓平缓山坡,东为北山河,前行60米为山下脚河。东西长约1里,南北宽约60米,文化层在地表20厘米以下,厚约40厘米。上层为印纹陶和原始陶,下层为夹砂红陶。遗址有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碗残片,圆锥形夹砂红陶鼎足,泥质红陶网坠,残石磷等。印纹陶片多有编织纹、回纹、曲折纹、绳纹。原始青瓷碗内饰螺旋纹,碗口外翻,薄施青釉。地表因种杉树、小竹,保存一般,属商周至春秋遗址。
  嵇家山遗址 位于官庄下窑村嵇家山东南坡,面积约100平方米,深约40公分。暴露残片为印纹陶,纹饰有方格纹,编织纹、水波纹、回纹、曲折纹,器形以罐为主。此外尚有原始瓷碗、夹沙红陶鼎足、网坠等标本。属春秋战国遗址。
  古城墙遗址 残存于大家山山脊,呈南北走向,条石已拆毁,仅留夯筑土郛。长140米,均高6米,础阔6米,顶宽2.5米。城墙外侧残留护沟,残宽3米,深1米。城墙初筑于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夏,次年秋竣工。
  古窑址
  东晋太兴年间,土窑林立,今焦山、丁山、城山、赤土山一带,生产青黑瓷器皿,其中鸡头壶闻名东瀛。
  小马山窑址 兴衰于东晋至南朝,历时100馀年。位于镇区南门外导流港东侧,与城山、丁山、焦山古窑址相距不远,属德清窑一部分。暴露瓷片为青瓷、黑瓷,但以青瓷为主,属青黑瓷兼烧瓷窑。瓷片、窑具堆积面积180平方米,黑胎呈紫褐、釉层匀润,色黑似漆。青瓷胎呈灰色,外壁施化妆土,上釉,釉色淡青或青黄,釉面晶莹光滑。窑具有筒形座和盂形齿口间隔具两类。遗物有罐、壶、盆、碗、盅等,尤以盘口壶、鸡首壶造型别致,视作珍品。1982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正式发掘。
  丁山窑址 位于丁山南北两坡地,1956年首次调查发现。产品有青瓷、黑瓷。青瓷釉下多见化妆土,口沿常有褐色点彩。黑釉釉层较厚,色黑如漆。胎色分青灰或紫褐色两种。形器有鸡首壶、罐、碗、砚、盘等。窑具有直筒形、锯齿形间隔两种。因沿山建房,堆积层已埋入房基下层。
  焦山窑址位 于溪东街焦山东麓,1985年发现,深距地表3米,为黑瓷、青瓷兼烧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胎呈紫褐色,釉层较厚。青瓷胎多呈灰青色,釉下普遍使用化妆土。产品器形有盘口壶、鸡首壶、罐、钵、灯盏、砚、香熏、盆、碗,少见装饰纹,但有少量莲花装饰。瓷胎均为紫褐色,青瓷泛黄更甚,系氧化焰烧成。今已被建筑叠压。
  城山窑址 位于导流港西侧城山东麓,对岸为小马山、市亭山,古代窄隔马阨河,旧县志载:“市亭山昔出陶器,大者容三十石,小者容二十石。”堆积层距地表约3米,面积不大。窑器黑釉、青釉兼备,以锯齿口盂形为多,系德清窑系列之部分,具有东晋至南朝器皿风格。今已被建筑物叠压。
  直街窑址 位于直街与潘家弄交叉口,1986年德清饭店重建时,发现大量韩瓶、四系罐器物碎片,釉薄呈酱黄,胎薄而坚,属南宋窑址。已被叠压。
  窑弯里窑址 位于乾元山南麓恒星窑弯里,东邻砻糠山。据1982年普查,范围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73米,总面积约4400平方米。产品粗糙,器形以罐为主。胎质坚硬而薄,釉色呈黄褐,较薄,也有无釉者。垫具均为短小泥条,属于宋代窑址。
  南坞里印纹陶窑址 位于官庄村南坞里桐油棚田东侧高地滩上,堆积面积南北约9米,堆积层50米以下。陶片均为印纹硬陶片。器形以侈口、矮领、扁腹罐居多。纹饰有方格纹、回纹、曲折纹。胎色灰、红两种,胎壁较厚。堆积中发现泥珠垫具。属春秋战国古窑。
  张家山窑址 位于大友村刘家桥张家山东下坡,北距陆家山300米,东距序王山150米。地表碎片东西长45米,南北宽30米,残件以罐为主,有直口、敞口。器物或施釉,或不施,釉层不匀,胎中杂质较多,窑具有喇叭形、圆饼形、四足形3类。属东汉窑址。今地表为杉木林,碎片、窑具散露。
  古墓葬
  金鹅山土墩墓群 位于金鹅山顶山脊上,共5座,呈椭圆形,墩高1.5~2米,直径6~12米。未发掘,系商周至春秋期间古墓。
  凤凰山石室墓 位于原西门城墙外凤凰山山腰。1963年11月发现,次月作考古清理。经发掘,甬道总长2.7米,中有石门间隔,门高1.18米,宽1.30米,门框、门楣、门扇,门槛全套完整。墓室长6.6米,宽2.8米,采用长方形、斧形、扇形、方形四种砖型。随葬品有铜器(梯形扁槽铜帽、铜钩、五铢钱)、银器(银环)、玉
  器(玉猪,通体晶莹发亮,色呈乳白色),石器(石狮两只,石屏2件,石案1件、石榻一只、石槽座)、铁器(钉)和陶器。尤以画像石最为珍贵。(1)门楣正面,右太阳,中有乌。左月亮、下蹲蟾蜍,上刻玉兔,周围衬以云纹。(2)楣侧祥云纹。(3)右门框正面,门卒持篲拱手躬背,头戴无翅纱帽,垂领向门立。(4)框侧,青龙腾飞,边饰流水波纹。(5)左侧门框正面,门卒颔下有须,戴斜方格无翅纱帽,上有云气。(6)框侧,白虎修长,边饰波浪纹。(7)门扇,上朱雀,一腿立于虎首形铺首衔环之上,边饰连锁漩涡纹。次为画像砖。其中虎首形方砖花纹与《俟堂砖文杂集》图像近似,万岁不败砖长39.5,宽19.5,厚6.5公分,形制之大也属罕见。系属东汉古墓。
  李熙墓 位于砻糠山,1985年因拓修公路出土,墓主李熙(1205-1237),系赵孟舅舅。有圹志一方,长73公分,宽58公分,直写阴刻,文16行总424字。赵与芮撰文,丁震刻石。
  吴奥墓 位于乾元山北麓,1985年10月发现并作考古清理,形制为砖椁石盖单室,墓壁有龛。出土圹志一方及钱币、龙泉窑影青瓷像、定窑白瓷印花盘、青瓷炉、长颈瓶等宋代青白瓷器。墓主卒葬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影青瓷像属国家一级文物。
  赵彦绾 墓位于官庄仙童坞村东南侧,系赵彦绾与妻石氏双室墓。彦绾字仲槿,皇室后裔,属广陵君王德雍一支。妻为新昌望族,2000年开矿时遭破坏,出土墓志两方、铜镜一面。
  石刻造像
  丁头山石像生 位于下官庄东200米丁头山北坡小竹山上。石像无头,残长1.70米,座高17公分,宽55公分,腰宽33公分。系南宋时期墓地神道翁仲。
  毛竹山石像生 位于下窑村东南毛竹山南坡。石像两尊均已无头。一文一武。文者持笏,武者持剑,又者残长1.83米,身宽74公分;武者残长1.73米,身宽74公分。系南宋墓地翁仲。
  越山寺石像生 位于城东乌牛山东南侧山。石马高1.3米,长2.1米,2001年移至乌山庙大门左侧,基本完整,约为明代旧物。
  城山石像生 位于城山北坡教堂西侧。2003年发现,共石兽两尊,石人三尊,其中一像齐腰斜断,一文官像齐肩无头,武官像颈以上无头。石兽基本完整,属明清墓地仪仗。
  德清大闸石狮 1959年建闸时从各地移置,共10尊,雌雄各半,身高1.4~1.75,均为坐姿,其中6尊为太湖石,4尊为火烧石,呈黄褐色。6尊太湖石狮安放于大闸东侧桥柱石墩上,其余4尊分置于南北坡人行道两侧,属元明旧物。
  古建筑
  文明塔 位于城东北下兰山之阳,面临馀不溪。明万历廿二年(1594)三月,知县连继方,教谕彭同魁筹建,八月落成。塔用厚砖滚砌,转角有砖砌倚柱,每层腰檐以菱角牙子叠涩法砌筑。高七层、八面。下两层有小佛龛相间,馀则每层每面均有壶门式壁龛和方形砖雕魁星像,清道光初,塔尖被风刮去,今塔顶草木扶疏,残高18米。底层因村民盗砖受损,1979年水泥封护。塔畔原有楼房7间,僧舍3间,早圯。1982年6月列为县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己丑中秋夜同人登文明塔水阁 清·王诚窗开四面水三面,正有此中明月多。卓笔一枝塔倒影,眠牛两具山横波。半明半灭见渔火,若抑若扬闻耀歌。坐久不知衣露湿,劝君速醮金臣罗。
  念奴桥 清·许宗彦
  吾邑文明塔侧,旧有小阁,圯败久矣。里人相与新之。冬月返里,舟过其下,寓目感怀。怃然有咏。峻增坏塔,闪初阳,下有飞楼飘渺。手拓窗棂,抬倦眼,迎面峰峦皆好。木落擎风江寒碇,影霜气,澄清晓。绝无人到,此间容我长啸。为想人物当年,东乡诸沈、占才情多少。依旧溪山无限秀,俯仰徒探怀抱。禾黍纵横,樵渔星散,一角荒城小。琅然檐铎,白鸥飞去烟杪。
  以上录自民国《德清县新志》
  文明塔怀古 衡庐
  古塔斜倚古邑边,清溪横枕碧连天,文昌照耀文宗地,学士蝉联学馆前。玉树珠花荣史迹,金冠铁帽育英贤。近怜十稔明伦乱,委屈华章又几千。
  录自《菜花吟稿》
  德清文明塔 卢前
  千年古塔号文明,百劫沧桑还未倾,孤耸河干作标识,
  舟人指处德清城。
  录自《万竿晴雨楼吟稿》
  文明塔 嵇发根
  清溪侧畔玲珑塔,八面魁星照四方。文运德清昌几世?
  残身屹立看沧桑。
  录自《万竿晴雨楼吟稿》
  文明塔 许德明
  巍巍古塔壮山川,揭示文明四百年。老树扶疏生顶上,
  恍然挟日两峰前。
  注:两峰:乌牛山、百凉山。
  录自《苕会诗声》
  县儒学 位于县东街,前为县桥河及清河桥,东侧隔巷与城隍庙毗邻。创建于宋祥符三年(1010),屡毁屡建。现殿重建于清光绪廿三年(1897),俞樾撰有《重修县儒学碑记》。大殿单檐歇山顶,正脊无饰,瓦件良好。山花处已改成窗户。外檐下周设斗拱,象鼻形昴,角戗深远。角柱转角铺作挺拔。解放后,长期作为粮库,今外围改建并添加附属建筑,使环境氛围受到破坏。
  承厚堂 位于溪东街104号,建于清周治年间,宅主蔡应鹏为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今宅占地面积1430米,门楼进深八檩,用四柱,硬山两坡顶。对面厅进深八檩,用四柱,硬山单坡顶。大厅分5间,五架梁进深前后七檩。通往二厅处设过廊。二厅南北两侧皆置天并,东西两侧设厢房。二厅为楼厅,五架梁进深九檩五柱。楼上设走马楼连接厢房。檐檩下有雕花牛腿。第四进为花厅,北侧和二厅用较厚砖墙砌隔。中辟大门,五架梁进深八檩四柱。南侧为花园,原有假山花木。
  观察第 位于馀不弄,建于清光绪间。宅主徐芙卿系奉天省东边兵备道道
  尹,卒于宣统三年(1911)。全宅占地730平方米,东辟大门,有前后花园,左右为厢房,正屋5间,砖木结构,室内铺设木地板。天井用青石漫铺,门框均用条石砌筑。房檐柱墩皆为方形,并有刻花。廊柱上端牛腿均有透雕人物花卉,工艺精良(按:此宅实称新宫保第,观察第位于戚家弄。)
  蔡德甫旧宅 位于溪东街44号,面溪东街,背长桥河。占地429平方米,主体建筑一进,砖木结构,五间两层,大门两侧设厢房,中间为天并,青石板漫地。房屋前端及两侧砌封火墙,厢房硬山单坡顶;正楼硬山两坡顶。明间宽4米,檐柱牛腿雕刻图案,属晚清建筑。
  蔡家厅 位于敏仁弄,呈南北向。占地770平方米,由正屋四进及东侧便房组成,砖木结构,东西南三面皆砌高墙。门厅三间,中辟大门,设天井。二进三进均由天井间隔。明间皆4米,檐柱牛腿雕刻花哨。楼上花格窗,楼下堂门,均为硬山二坡顶,系晚清建筑。
  马氏旧宅 位于溪东街中段,原商业局斜对面。占地232平方米,呈四合形,二层楼房,双坡硬山顶,天井设于中间。大门开于东侧,石框架。南北正楼10.70米,进深6.6米,用四柱。堂门、窗棂雕花精细,属清末民初建筑。
  丁三多旧宅 位于敏仁弄,呈南北向,占地271平方米。主体建筑二进,三间两层。南辟大门,入门天井左右设厢楼,与一厅楼房呈凹形。大厅三间进深8.5米,用五柱,硬山两坡顶楼房檐柱牛腿及其他构件雕刻精细。二厅进深7米,五柱,雕刻少于大厅。为晚清建筑。
  丁顺宝旧 宅位于敏仁弄内,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两进,四周皆砌高墙。一厅二厅皆为楼厅,中有天井。出面均为堂窗门,楼上设花格子窗。两进均为石库门,双坡硬山顶,各处牛腿雕刻花哨,系具有江南特色古代居民建筑,属晚清风格。
  戴公祠 位于焦山北坡,初创于南宋,屡毁屡建,2000年重修,详见本志《宗教》章。
  桥梁
  清河桥 俗称孩儿桥,位于务前街与县东街交接处。始建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7)。明天启四年(1624)更名会瀛桥。单孔石拱,呈南北向,桥墩用条石砌筑,桥身用石块错缝砌。两侧左右各有楹联,字已风化。桥拱券为分节并列砌置,桥面南北铺各有踏跺16级,近年因车辆行驶需要用水泥垫平。栏板基本完
  整,南北两端今存望柱、坤石各一。桥身全长18米,顶宽3.5米。拱高4.5米,跨度8.7米。栏高86~76公分,须弥座,两头用抱鼓石支撑,云拱刻有云纹。望柱高1.06米,顶端呈荷花状。券面石上双钩阴刻桥名。2005年3月,公布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宁桥 位于金鹅村,横跨于北山河上。始建无考,清同治十三年(1875)重建,三孔石板平桥,总长10.4米,面宽1.47米,中孔跨度4.25米。边孔2.85米,高3.10米。有“同治□年甲寅年建造”阴刻文字。
  丰盛桥 位于城南恒星村徐家坝以东500米处,石板平桥,三孔,均用条石铺成,中心阳刻桥名。其旁里人重建为阴刻。馀皆漶漫不清。坡脚各设踏跺三级,中柱内侧刻有花纹。
  德武桥 位于瓜山、太堡塘之间,清光绪廿五年(1899)重建。单孔净跨。长30.9米,高6.8米,面宽3.8米,下宽4.4米,单孔跨径11米,墩厚4米,桥拱为分节并列砌。南侧正中阴文德武桥,北侧为重建德武桥,均有记年款。南北各有长短楹联。桥梁气势宏大,结构严密。
  四仙桥 位于城东金星村南埭圩,原名普济桥,清光绪廿六年俞樾出面筹资重建。三孔石平梁,桥面无栏。长13.4米,宽1.9米,柱高3.2米,中孔跨径5.27米。左右孔跨径3.27米。桥柱三根并立,上用锁石相连,两侧有楹联,阴刻“光绪庚子三月里人俞樾题”。
  南石桥 位于城东金星村白芷圩,乃王家埭进城必由之路。平板梁单孔,无栏,长4.25米,宽1.12米。南桥墩设5块石板条石,无跺。北桥墩设3级踏跺。桥基用八层块错叠砌筑,桥面中心有凸起素面圆形石雕。北端阴刻“本客城乡众助重建”,南端阴刻“光绪三十年十月立”。
  新民桥 位于新盟村六堡里。始建年代无考。咸丰十年兵毁,光绪廿四年重建,亦呼新桥。五孔平梁,长35.5米,阔2.5米,中孔高4.6米,中孔跨6.2米,次孔跨5米,边孔跨3.75米。两边设垂带式踏跺,桥墩用条石错缝叠砌。2001年,栏板、望柱、坤石散见于河道南岸。
  山田畈小桥 位于城北大友村山田畈西侧。单孔石板平梁,桥面稍呈拱形,全长5米,高1米,面阔1.8米,拱跨1.8米。两坡各有三级踏跺,墩条石错缝砌置,平梁两端刻有花纹。
  第四节 文选
  民歌
  镇境民歌,以《扫蚕花地》传唱最广(歌词见新编《德清县志》)。此外,《小放牛》、《摇大红船》、《十二月花名》、《十只台子》、《烟花女子告阴状》、《孟姜女》、《月亮婆》等,均在民国期间流行。
  民歌野调无腔,属古代吴歌,民间俗称唱山歌,唱野灰调。
  (1)栀子花
  栀子花开心里香,阿姐想郎勿想郎,蜘蛛吐丝要结网,燕子绕梁飞成双,哪有阿姐勿想郎。
  (2)野花香
  南风勿及北风凉,家花勿及野花香,家花有风香十里,野花呒风十里香。可惜香来勿久长。
  (3)烟花女子告阴状
  烟唱:初一月半庙门开,牛头马面分作两边排。伤心人儿来,哎咳唷,分作两边排。
  阎罗王坐在殿中间,阴灯闪闪风惨惨,判官手拿生死簿,小鬼手拿勾魂牌。伤心人儿来,哎咳唷,手拿勾魂牌。
  阎问:烟花女子,你告什么状?
  烟答:老板娘娘做事不应该。
  烟唱:一岁两岁娘怀抱,三岁四岁离娘怀。五岁六岁平平过,七岁八岁大脚绕小来。伤心人儿来,哎咳唷,大脚绕小来。九岁十岁学针线,十一十二卖进堂子来。伤心人儿来,哎咳唷,卖进堂子来。
  十三十四嘱奴要打扮,十五十六逼奴上云台。伤心人儿来,哎咳唷,逼奴上云台。
  无论老小逼奴成双对,勿肯就皮鞭打下来,打得奴三日茶水勿落肚,一命到阴间。伤心人儿来,哎咳唷,一命到阴间。
  死了呒棺材,三张芦扉裹起来,芦扉当棺材。伤心人儿来,哎咳唷,芦扉当棺材。
  棺材呒处埋,将奴尸体抛在黄沙滩,头上露出青丝发,下肢一双小脚露出来。
  伤心人儿来,哎咳唷,小脚露出来。
  天上乌鸦来挖眼,地上饿狗把奴尸体拖出来。路上来了一个强盗坯,将奴的尸骨雕成麻将牌。伤心人儿来,哎咳唷,雕成麻将牌。
  赢了铜钿哈哈笑,输脱铜钿骂我死骨牌。伤心人儿来,哎咳唷,骂我死骨牌。(合唱)阎王爷听得心里酸,判官小鬼眼泪落下来。叫一声烟花女子前世苦,阎罗王替你仗义理冤案,下世投到富家去,投个好娘胎。伤心人儿来,哎咳唷,投个好娘脸。
  (4)哭七七
  头七到来哭哀哀,手拿红被盖上来,风吹红被四角动,好像我郎活转来。
  二七到来细思量,思思量量哭一场,月亮点灯空光彩,好比春梦做一场。
  三七到来做道场,亲戚朋友真闹忙,廿四个和尚团团转,小奴打扮去烧香。
  四七到来再梳妆,梳妆台上好风光,台上有面菱花镜,只照奴奴不照郎。
  五七到来望乡台,望乡台上哭哀哀,大男小女团团哭,哭得我郎回转来。
  六七到来去望郎,望见我郎见阎王,牛头马面两边立,当中独跪我夫郎。
  七七到来去除灵,白布小衫白布裙,有心守郎三年孝,无意背夫去嫁人。
  民谣
  (1)背背驮
  背背驮,卖升箩,卖给东家做媳妇。
  (2)早饭早
  早饭早,人家好;中饭早,省得叫化子来讨;夜饭早,省油省灯草。
  (3)四季谣
  正月里,踢毽子。二月里,放鹞子。三月里,淘米裹粽子。四月里,养蚕采茧子。五月里,做丝卖银子。六月里,上街买扇子。七月里,和尚师太送规纸。八月里,姆妈剪布做鞋子。九月里,重阳登山吃栗子。十月里,阿哥讨个新娘子。十一月里拜饷过冬至。十二月里磨米做圆子。
  (4)掼稻谣
  十月芙蓉赛牡丹,蹲倒斫稻坐着掼,三亩田里掼一担,九斗秕谷一斗穗。
  (5)农田谣
  农田太荒凉,糠菜半年粮,下雨心头跳,靠天帮大忙。
  (6)雨水谣
  雨来水来,屋空人空。雨停水退,重做农工。
  (7)阿婆去
  正月里,阿婆去。摇摇船,咕咕当。摇到那里去?摇到阿婆屋里去。阿婆有特天郎厢,那介摇上去?三匹白马骑上去。那介跑脱来,红线绿线挂脱来。正月里,阿婆去。姆妈阿爸一道去。跑跑跑,跑到阿婆桥。阿婆桥上掼一跤,拾只大元宝。阿婆见特哈哈笑。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雪饼还有糕。囡囡吃特身体好,将来做个大好佬。
  (8)小锣
  小锣哨哨,大锣镗镗,清明圆子送外孙。娘舅砰零嘭郎掼家生(音商),外公翘起胡子勿管账,舅姆面孔急绷绷,外婆躲在门角落里哭一场。
  (9)月亮婆
  月亮婆,拜姨婆,姨婆啦屋里囡儿多,送个拨伢养养大(音度)。三个铜钿红头绳,四个铜钿千妆粉,一妆妆得绝齐整。东面茶店听大书,西面庙头看戏文。半中腰里要停介停,茅草窝里要蹲介蹲,被个刺毛螫特只花面孔(音肯)。
  (10)广播响
  广播响,电灯亮,海绵拖鞋的确凉,跑到队里找对象。
  民谚
  当家要俭,待客要丰。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
  大富在天,小富在勤。
  知足常乐,能忍则安。
  量大福大,机深祸深。
  早见沙滩,夜没芦头。
  天晴带伞,肚饱带饭。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日晕长江水,夜晕鬼头风,
  东坝姚画司,赤脚车大水。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
  相骂呒好口,相打呒好手。
  水滴石头穿,水浸木头烂。
  无风不起浪,无巧不成书。
  连晴三日要抗旱,一夜大雨就成涝。
  十年倒有九年荒,十人九个生疔疮。
  先落航船晚上岸。呆子种田看上埭。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日日晴。
  冷在风里,穷在债里,比上不足,比下有馀。
  毛毛细雨,落湿头发;千张豆腐,吃穷人家。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风,冬雾雪。
  鲎高热头低,晒杀老乌龟;鲎低热头高,大路变做溪。
  六月初三打个阵,上午耘田下午睏,四月初一赤化化,鲶鱼游到灶脚下。
  兔子不吃窠边草。
  黄瓜敲锣一击头。
  歇后语
  十二月里打雷一一假痴假呆。
  螺蛳壳里做道场——旋勿转身。
  叶篰里关苍蝇——白费工夫。
  鸡蛋碰石头——不是对手。
  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狗咬吕洞宾——勿识好心人。
  ■鱼吃萤火虫——亮见亮。
  鸡毛当令箭——小题大做。
  砻糠里打油——榨勿出。
  棺材横头踢一脚——死人肚里有数。
  黄牛吃团笋——滋味啖勿准。
  荷叶包野菱——里戳出。
  三个节头撮田螺——十拿九稳。
  麻子妆粉——虫煞老本。
  楹联
  (1)陵联
  东山陵 牌楼正面: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背面:謦欬不闻老成永逝,音容宛在规范长存。
  桃园陵 正面边联:良操美德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中柱:仙驭返瑶池慈容缥缈,天星沉宝婺阃范流传。
  (2)堂联
  东莱读书堂 邑人陈青岩撰书:北山片席烟霞古,南宋遗祠风月新。
  (3)桥联
  四仙桥 西侧楷体:双桨泛轻舠,绿水潆洄南北埭;一条横略彴,青溪安稳往来人。东侧隶书:野渡傍溪山,今有才人题驷马;嘉名登志乘,不劳仙迹访骖鸾。
  太堡塘 桥北面:柳暗花明,掩映一塘名太堡;山重水复,弯环十里至清溪。南面:叠浪南来,千万派源从天目;扬帆北去,八十里路达菰城。短联:北面,虾影平分光摇水面;□□□□□□□□。南面:西接绿飘东邻紫极;南瞻鹅岭北望龙山。(超按:瓜山有绿飘寺,僧也;文墅山有紫极观,道也。)
  (4)寺庙联
  裴坟庵 山门楹联:“迎东南西北烧香客,送春夏秋冬拜佛人。”大雄宝殿楹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万法皆空,六如观唐相妙有;一尘不染,千年松罗汉同春。”“发菩提心,持戒念佛,妄息真显;立誓宏愿,随缘消业,报尽莲开。”“慈眼观众生,能为作依怙,灭诸烦恼焰;慧日破诸简,具是神通力,普明照世间。”“一方存净土,传裴公家庙始修唐代;众口念弥陀,凭檀越信心得悟真如。”“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智慧照十方,庄严诸法界;大慈念一切,无碍如虚空。”
  乌山庙 山门楹联:泉石清幽,育研经研文先哲;竹松灵秀,聚城里城外高盟。戏台联:借丝竹传山水清音,里社歌谣新乐府;与父老话升平盛事,岁时伏腊古临溪。”前为东衡陈衡庐撰,后为南埭俞曲园撰。
  戴公祠 侯王殿联:“取义成仁,大丈夫当如是矣;报功崇德,我国家礼亦宜
  之。”真身殿联:“祈赛遍乡关,万炬千钲,匝地欢声迎社至;威灵绥越甸,五风十雨,隔江鼓吹送春来。”前者谈德寿书联,后者徐本立撰句。
  碑铭
  故万一直阁李君圹志先兄讳熙,字叔广,安吉之德清人也。生于开禧改元乙丑二月之六日。曾祖讳彦颖,光禄大夫,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致仕赠太师,魏国公,溢忠文。祖讳沐,朝列大夫,直宝谟阁,福建路转运判官,赠中散大夫。父讳仁本,故承议郎,浙东提刑按察使,致仕转朝奉郎。母丁氏,封安人。先兄兄弟四人,先兄居长,次女兄适皇弟武康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与芮,未三年而卒,赠郡夫人。次即埙也。次女适□□迪功郎新饶州司户参军赵与省。嘉熙丁酉改元六月庚辰朔,先兄忽染痼疾,医祷罔效,竟卒于是月之乙丑。先兄不正娶,有侍使曰朱,生子四人。长吉□,□岁。次男幼学,五岁。次闺女,三岁。次男生于先兄易箫之后三月,而其所生□□名于埙,曰幼安。先兄既蚤世,诸孤皆乳抱之婴,安厝之责,埙身任之。卜以□□季冬之丙午,归葬于华藏山之原。埙政惭白丁,不能为先兄乞铭于当世□□公卿,而邻里善士佥曰:尔兄生长世宦之家,赋性冲淡,不乐繁华,闭户跎日,□□不辍。每曰:我不欲欺人,我宁受欺于人。有是贤德,天既不寿其身,而其子必有显者,自能铭父之德,愿少侍之。埙拱手而是其言,姑摭岁月梗概,以纳幽圹。弟埙顿首谨志。
  武康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与芮填讳。
  丁震刊。
  第五节 备录
  本节园林业已不存,为日后好事者复古作参考。石库门、老宅系2004年亲自调查;名墓近况不明;石刻或存或佚,可作文物补遗。俞平伯铜像与齐星村苕溪渔寨,皆近年胜迹,概附于此。
  园林
  半月泉 位于北门外石壁山,晋咸和间(326-334),僧昙开凿,因水质清冽,称为灵泉。宋初泉侧建亭阁,因池波映月呈半规形,又称半月泉。元祜六年(1091)三月十一日,苏东坡一行六人游赏山泉,题辞留诗(诗碑今存县博物馆)。
  元·大德初年(1297)九月十七日,赵盂、张渊甫、高彦敬、仇远等人雅集月泉精舍,绘有《山村隐居图》。清嘉庆九年(1804)六月十日,邑人徐秉源等人将苏东坡手迹重摹泐碑。民国三十七年秋(1948),邑人许炳堃为半月泉重建泠然阁书《启》。自宋迄今,历代名贤留咏颇多。抗日战争期间,寺毁泉废,残垣今埋丛莽之中,仅露石池一角。
  慈相寺半月泉 宋·张敏叔
  谁将半边镜,弃掷苍山隅。我疑虾蟆精,含辉吐云腴。嫦娥掩面泣,妆台坠琼梳。半开广寒殿,庭角闻玉枢。昔我游泮宫,病渴伤诗癯,名泉历历记,清兴梦寐俱。岂知剖冰环,龠茗分僧盂。何当十五夜,团团照云衢。
  录自明《嘉靖县志》
  慈相寺半月泉宋·苏轼
  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
  半月泉 明·朱衮
  雅意在山水,雨歇眺城阴。云衲望旌旆,鸣钟下遥岑。道我出烟磴,引我出泉林,老蟾不全遁,古璧常半沉。莹然见内外,亦得观我心,东莱去已远,严扃月华侵。钦哉古人学,肆力求高深,玉磁吸浩气,穹崖豁尘襟。乃知一掬灵,散作千万浔,冲然领会处,知者尚幽寻,松风振寒谷,崩涛发龙吟,归欤谁知者,听我紫瑶琴。
  半月泉 明·邵圭洁
  宝地开灵液,清甘入酿偏。自怜官似水,复想酒如泉。携取山源润,分来月影娟。他乡况多感,仗尔一颓然。
  半月泉明·方日乾
  大飘酌灵泉,醉读壁间字。挥手谢吏人,吾方有公事。
  半月泉 明·蔡见龙
  幽泉穿曲涧,峭壁敞飞轩,翠拥峰千色,寒侵月半痕。清冷翻玉液,素影斫云根。何必探奇胜,由来可避喧。
  和谭梁生重过半月泉见简(四绝)
  明·谭元礼
  真是爱泉好,非因苏子过,绿阴兼素魄,凑就一泓多。偕客临泉少,孤光独步宜,幽人筇未响,翻作共游时。形似是神似,冰凝一缕魂,娟娟相属处,幽寂不堪论。仄径多泉意,何须坐楹看,好从霜月里,平酌此中寒。
  月泉歌 清·侯元棐
  月泉之水寒且冽,我欲饮之畏其洁,浊吏可为兮不可为,对兹泠泠之泉而神慑。
  月泉 清·蔡启份
  石鬟分照影,凿魄半留痕。绠汲初钟晓,梁横野渡昏。虎蹄交藓迹,僧梵出层轩。唯此清流在,扪碑为濯源。
  半月泉和韵 清·胡会恩
  入寺心尤远,寻幽地自偏。直将松化石,还以月为泉。清浊关千古,浮沉各一天,长怀元佑事,片碣尚依然。
  咏半月泉应教 清·徐元正
  万壑藏新月,空亭落野泉。半泓常不断,三五未曾圆。碧海分离后,昆仑涌溜先,金光浮潋滟,蟾魄浴漪涟。境僻人谁到,源深石易穿,珠林开法乳,玉斧出婵娟。璧断荆山璞,弓弯太白弦,皎兮思荡子,冽彼念前贤。素影院花句,藁砧破镜篇,未同河汉阔,常共广寒悬。
  团扇当秋掩,菱花出靥偏。味甘羞作醴,性淡足安禅。源自支机至,名随希逸传。到来诸品静,一涤道心坚。梵语澄潭彻,经声小阁宣,荒岩怜皓质,宝液吐青莲。已识杨枝水,难瞻桂殿仙,上方留色相,碧落任盘旋。灵药无能窃,银瓶几处牵,清光分夜色,寒气接朝烟。坡老题诗日,昙僧卓锡年,昔时留胜迹,今日近桑田。草没香台路,风凄碧瓦椽。披云寻断碣,扪石远尘缘。绝壁藤萝荫,深林鸟雀喧。可知云外赏,谁补水中天。灵杖三秋渡,霓裳一曲全。琼浆应已得,云路岂难前。不羡乘槎客,随流到日边。
  半月泉 清·蔡诒谷
  石磴悬初月,花岩缀古泉,酿新香更冽,蟾漏影犹偏。细响通幽涧,清光逗碧天,昔贤多胜事,遗迹至今传。以上录自《康熙县志》
  和陆丽京游半月泉 清·徐倬
  莫惜一尊酒,来游半月泉,寒花明断碣,老树卧荒烟。客滞临邛夜,人思元佑年,高阳好尽醉,勿返子猷船。
  半月泉 清·徐志莘
  山林虽云好,非人莫与传。古来佳胜地,题识由名贤。东坡真天人,文采铄云烟。所至必搜览,未许遗幽妍。馀不城北隅,壤僻岩螺旋。榛菅蒙翳中,灵液一点穿。公来留墨妙,照耀数百年,名顿驰四方,摹仿费蛮笺。残碑虽重勒,锋铩无或湮。金铁互钩屈,鸾凤相腾骞。精爽隐石壁,妙韵流香泉。徘徊池上亭,快此清和天。追惟公岁时,真伪久恐愆。谁欤收遗逸,补入公诗编。好事嗟无人,怀古慨后先。
  以上录自《嘉庆县志》
  半月泉读苏文忠公诗 清·沈用霖
  欲觅水中天,来游半月泉,云光同吐纳,山色共澄鲜。万古源无尽,三秋魄未圆,昔贤题咏在,断碣堕荒烟。
  月泉桂影 清·蔡方壶
  按月泉之上,向有山岩悬覆。岩多桂树,月到此处,印于泉中,虽三五团圆,止得半规。后为僧人建亭其上,并去山岩之碍屋者,而桂树无存,非复昔时半规入照矣。后人特因其名而以作之。馥馥仙枝纪广寒,谁分半面落云端。天香归苑高僧渺,水镜蒙尘芳树残。漫作娥眉千古恨,犹存兔迹一泓看。六朝事业今安在,慧海无边一指弹。
  半月泉怀东坡先生 清·王诚
  东坡先生不可作,七百馀年世寂寞,我今照水忆东坡,凡百东坡犹宛若。东坡昔在元佑年,玉堂清秘绕金莲,一朝出守杭州去,日日啸傲西湖边。西湖近与清溪连,中有一道清冷泉,泉声邀月月在水,万古千秋不肯圆。圆缺本无定,去来真有缘。东坡先生俗虑捐。左挹子方袖,右拍靖老肩,重来施大手,劈破水中天。天水劈破等闲事,只恐琼楼玉宇高处难安眠。我拓东坡碑,因咏东坡句,结伴徒为半日游,何如竟逐坡仙去。坡仙兮坡仙,不知在天上兮在人间,人掬寒泉荐一盏,月波涌起疑有奎光悬。
  半月泉 清·俞樾
  蟾寒兔冷吴刚愁,手持玉斧穷雕锼。劈破半月风飕飕,化为一水清浏浏。东坡先生官湖州,请一日假来此游。欣然题诗在上头,而今精舍在荒丘。惟此半月仍如钩,老僧好事工新鸠。一楼高筑山之幽,名迹长使东坡留。祀典并为东莱筹,呜呼所虑何其周。僧能若此吾侪羞,广寒宫阙云中浮。万百千户年年修,神斤鬼斧无时休。愿与
  月中仙人谋,移一二户来山陬。眼前突兀成此楼,然后招集诸吟俦。携酒一榼茶一瓯,狂吟远与髯翁酬。
  以上录自《民国新志》
  半月泉怀古 衡庐
  芊芊牧野笼青烟,饭后游盘感万千。旧建泥中馀瓦砾,新开山上种粮棉。寻春已缺慈相寺,访古何来半月泉。城外高楼坞外路,劳人来往织诗篇。
  录自《菜花吟稿》
  德清县石壁山半月泉重建冷然阁启 许功武
  呜呼!翠飞鸟革,敞栏榭于当年;貉穴狐鸣,莽蓁芜于此日。山容失色,春空千树之花;泉韵吞声,冷咽半规之月。仁祠消歇,似莲界以无从;杰阁隳颓,抚苏碑于何所。荒荒故迹,渺渺新愁。春秋之佳日空过,石壁之胜游谁续?
  原夫泠然阁者;出礼辰之门三里,俯半月之水一泓。祝厘美媲嵩呼,山瞻奉国;觉性清传梵呗,寺接慈相。晋释通泉,宋贤置阁,沿而不替,代有增修。乃者胡骑长驱,奇羞既蒙夫剩水;王师东指,浩劫竟尽于雕甍。断础颓垣,秋月泣啼蛩之露;兔葵燕麦,春阳怨牧笛之风。原非洛邑名园,何其永废;未若岐山圣水,竟尔全枯。
  仆等多难登临,端忧徙倚。山林妆点,偏深风月闲情;泉石裴回,聊已烟霞痼疾。兴衰起废,不教往事成空;送胜寻幽,肯让前贤专美。应使流丹飞阁,今雨而长共凭栏;沉壁灵泉,活火则重堪试茗。叩王孙之别业,百株犹忆寒梅;拜学士之书堂,一盏先申秋菊。娇莺乳燕,尽多屐印苍苔;雪藕调冰,大好杯倾皂英。
  然而杜陵营宅,资犹出自相遗;庐阜买山,钱无嫌于就乞。况备千秋之临眺,异一姓之栖迟也哉。用贡刍荛,藉呼庚癸。七十五十,原无辞于薛宋;千斯万斯,乃有乞于仓箱。此外何求,休教兴嗟于海若;厥成快睹,庶免腾笑于山灵。谨启。
  录自1948年《湖州商报》
  石壶泉 原在元峰观观后山壁上,泉水甘冽,系德清城区周围第二名泉。据康熙·县志载,宋朝淳熙间,道录曹守真于乾元山之阳购地十馀亩建道观。历经元废明兴,至清初已成县境内琳宇之冠。今观废泉塞,无复旧踪。
  元峰观石壶泉 明·方日乾
  夜声泠泠响苍块,晓影澄澄湛苍月,僧庵虎跑不足异,神剑多年指灵穴。道人接脉刳竹椽,使君来赋石壶篇,清宵瀹茗特相品,知是山中第二泉。
  录自《康熙县志》
  舞翠亭 原在县衙尉司左侧,取杜牧“飐滟翠梢舞”之句。今圯。宋·张祁(一作张祈)《题舞翠亭》诗云:浩荡秋光里,扁舟过德清,楼台占山影,鹅鸭乱溪声。小饮经年别,高歌一邑惊,娟娟照人月,还忆谢宣城。(录自《明·嘉靖县志》)
  化洽亭 原在县署西侧凤凰山岗。早圯。唐·沈颜有《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诗:前有浅山,屹然如屏;后有卑岭,缭然如城。跨池左右,足以建亭。斯亭何名,化洽而成。
  左顾亭 位于小南门龟回坝西堍临溪处,早圯。据说晋朝馀不亭侯孔愉未贵时在此放龟。龟谢恩,不时左顾,故建亭留念。
  龟溪左顾亭 宋·刘一止
  溪面寒无风,澄莹千丈绿。我欲放轻舠,霜镜不可触。
  用左康叔知府韵题龟溪左顾亭明·袁说友风下疏棂月下溪,愁边拓尽剖藩篱,平生漫说江湖客,未解人间手不龟。
  用洪叔炳题左顾亭韵 前人
  龟老一溪怀旧事,人亡千载尚虚名,亭前独有山川在,付与诗人著语明。
  以上录自《民国·新志》
  雪月亭 原在北门外慈相寺东侧,已圯。
  次韵李通直题慈相寺雪月亭 宋·沈与求
  曲槛飞甍界碧空,尽供胜览属禅翁。苍藤翠木四围外,远水平芜一望中。
  幽鸟林梢鸣不断,乱云天末去无穷。素娥青女今何在,归步聊乘两腋风。
  录自《民国新志》
  澄虚亭 原在务前街宋代务税库右侧,濒河,早圯。
  题澄虚亭(在宋·务税之右) 明·徐良佐
  一溪水浸群峰绿,潋滟长湖澄数曲,波光如练映危亭,倚槛最宜凝远目。亭前日日舟人行,千里万里风帆轻,长汀回首望不尽,际天气象何其清。隔溪南下乾元路,古松峭拔藏禅宇,馀不祠前千尺潭,昔有灵龟曾左顾。时迁岁改名独存,德清从此民俗淳,山奇水秀冠南国,是处疑有桃花源。过桥稍转十馀步,家家相向开朱户,大都川泽气多寒,时时猛点菰蒲雨。晚来忽霁凉意新,一片两片归岩云,惆怅王维不在世,把笔欲画今无人。老夫歌诗久不作,对此吟情岂宜薄,简书推去试新吟,眼前好景难道着。城中美酒斗十千,浦口鱼肥卖得钱,夜深却羡渔翁乐,醉抱溪心明月眠。
  录自康照《德清县志》
  觉觉堂 原在城北慈相寺东侧。清人江毓荃云:“德清近代乡贤,以许恭简为第一。曾于半月泉近旁筑觉觉堂讲学(见民国《德清县新志》)。”讲堂毁于抗日战争期间。
  觉觉堂明·许孚远
  玉麈何年开梵宇,龟溪此日集儒冠,坐临岩树春风满,人立桥门夜月寒。白发寸阴怜逝水,青云万里睹飞翰,古来贤圣繇师友,莫作寻常聚会看。
  录自《康熙·县志》
  和乐秀明堂 位于溪西街南门城桥南侧,原系孙氏宅院厅堂,今已不存。
  德清孙氏和乐秀明堂 宋·牟■
  人生致足乐,莫如令兄弟。绰绰而有裕,其中自春意。龟溪有二孙,能笃友于义。同居五十载,閤门数百指。几微无闲言,轮囷有和气。粤从鸿雁散,惟恐棠棣废。欲挽古道回,兹事良匪易。亦既成新居,始得遂初志。
  和乐揭高匾,秀明屹对峙。怡然两白发,埙篪伯仲子。子孙皆雍睦,里闾亦顺悌。复如无事时,难得真可贵。唐史传孝义,颇记张镏李,迹其屡易世,往往干戈际。义风不少衰,大书乃无愧。嗟哉光明后,旌命曾弗至。虽有笃行者,谁为纪姓字。我闻二孙名,不觉为之喜。两纪信实录,联名尽名士。先见众论公,必得一行史。行看表门间,乡邦夸盛事。我诗甚鄙拙,愿尔多寿祉。
  录自《民国·新志》
  腰金塔 《康熙县志·地舆》载:“旧有腰金塔,载《馀不志》,金瞻紫禅院即其故址。”《杂志》云:“在乾元寺,宋乾道中建。初成,灯火晃耀,邑人呼曰腰金塔。未几,郑闻、沈复、李彦颖、韩元吉,相继为执政侍从,人以为谶。开禧初,雷火焚毁。
  羌山怀古(二首之二) 许公武
  吴王故垒霸图空,避地犹留半亩宫,织箔祠荒春草绿,腰金塔废夜灯红。千家山廓朝曦市,一杵斋钟夕照风,高士羽流尽黄土,石壶泉水自丁东。
  石库门
  丁家弄8户,门牌号为6、19、25正、25边、31、34、53、68。
  丁家横弄1户。门牌7。
  赵家弄6户。门牌号为4、6、7、19、45、55。
  馀不弄2个。门牌11内、11外。
  馀不横弄1个。门牌3正。
  谈家弄1个。门牌9。
  谈家横弄2个。门牌4、15。
  公园路1个。门牌7。
  潘家弄2个。门牌18东,18南。
  祝家弄2个。门牌92、94。
  溪西街11个。门牌号14、21、23、34、45、49、61、63、69、71、73。
  溪东街9个。门牌号为36、45、47、49、56外、56内、56里、82东、82北。
  敏仁弄4个。门牌为3号、4号各内外。
  上河下(南街11号背)1个。
  老宅
  仁寿堂 张仙弄东段,大家山东麓,石库门、厅屋存。
  敦仁堂 务前街道贵堂斜对面,大厅存。
  树德堂 溪东街中段临河,五开间楼厅存。
  承厚堂 溪东街中段树德堂对面,对面厅、大厅、楼厅、花厅共四进均存。
  修道堂 馀不弄,整幢全存。
  敏仁堂 南街敏仁弄内,楼厅厢房存。
  清远堂 西门外,明末陕西巡抚蔡官治宅,边屋存。馀已新建电子器材厂。
  百桌厅 西门外,清初状元蔡启僔府第,原有石牌楼一座。解放后,并入大有蚕种场,屋已不存。
  道贵堂 务前街,清初学者徐倬府第,1972年9月30日上午失火毁坏。
  蔡翔云旧居 张仙弄北端,老屋犹存。
  蔡渭生旧居 溪东街中段,二厅、花厅存。
  蔡朗亭旧居 溪东街中段临河,戴侯庙对面。
  蔡寿龄旧居 溪东街东门桥侧濒河,后进存。
  蔡宗城旧居 小南门临长桥河,现为民宅。
  蔡春帆旧居 馀不弄,现为镇政府公房。
  蔡甸耕旧居 县西街,公安局看守所,已改造。
  宫保第 馀不横弄,今存,为民宅。
  新宫保第 馀不弄,今存,为镇房管所。
  观察第 戚家弄,今存,胡姓纸马店库。
  榜元第 赵家弄,清初榜元徐天柱府第,今完好无损。
  天官第 县东街,与新宫保第隔河,河岸有照墙,上书“宫城万仞”,今毁。旧屋仅留柱房三间。
  名墓
  战国:养由基墓,在直街,已由住宅叠压。
  汉:沈戎、沈礼、沈彦、沈景墓,均在城西金鹅山。
  晋:孔愉墓,镇区城山上馀不庙右侧。
  齐:沈麟士墓,镇区乾元山南麓。
  唐:裴休墓,镇区丁山之阳。
  宋:赵师禹墓,城西玉麈山玉岗。
  沈与求墓,城西马鞍山。
  沈复墓,城北赤岗兜。
  方淑墓,城西司马山下。
  沈馆墓,城西淡竹坞。
  沈诜墓,城西文墅山。
  沈介墓,城西方山。
  李泽墓,城西积谷山。
  何彦猷墓,城西官庄山。
  李澄墓,城西宫巷口。
  汤思退墓,城西积谷山。
  别湜墓,城西金鹅山。
  吴潜、吴渊、吴璞、吴宝谦、吴宝礼、吴宝量墓,均在城北门外张家山。
  沈严墓,城西大壮岭。
  蔡日沂墓,城西玉麈山瑶武垣。
  刘光祖墓,清溪艮山。
  戴继元墓,镇区溪东焦山北麓。
  明:王寿衍墓,城西宫巷。
  沈楠墓,城东乌巾山越山寺侧。
  蔡演传墓,在城西金鹅山。
  蔡奕琛墓,在城西敦厚圩。
  沈松墓,城北上兰山。
  胡友信墓,镇区吴羌山腰。
  蔡渊墓,城西瑶武垣。
  蔡纲墓,镇区风凰山麓。
  蔡凯墓,城西仙童坞。
  蔡绳墓,城西玉麈山。
  谈俊墓,城北杨家坞。
  蔡绍宗墓,城西玉麈山仙人蹻足。
  蔡绍魁墓,城西金鹅山。
  蔡希贤墓,城西乌鸢山。
  蔡铎墓,城西洗马滩。
  蔡宏毅墓,城东莲荷圩。
  清:蔡启僔墓,原葬沙村凤凰山,道光间迁葬城西乌鸢山
  蔡演衷墓,镇区赤土山之阳。
  蔡启晟墓,镇区赤土山之阳。
  俞鸿渐墓,城西金鹅山。
  蔡赓飏墓,城北中丞第西侧。
  蔡汇沧墓,城东乌巾山。
  胡渭墓,城北清河圩竹叶篷经南圩。
  朱万绮墓,城西乌鸢山。
  谈慎、谈九乾、沈孟坚墓,均在城东戴家圩。
  徐倬墓,城西青芝山。
  戴天彝墓,城西金鹅山。
  谈九叙墓,城东姚家圩。
  蔡升元墓,城西大壮岭。
  戴振河墓,城西方山。
  胡彦颖墓,城北竹叶篷乌丘圩。
  许家驹墓,城南中片墩。
  沈志荣墓,城南陶家圩。
  蔡书绅墓,城南茅庵前。
  胡彦升墓,城南张家厂。
  胡官龙、许祖京墓,均在城北转水湾徐家山。
  谈承升墓,城东西畈圩。
  徐天骥墓,城东黄泥圩。
  许祖怀墓,城北上兰山。
  徐开厚墓,城东鹤儿圩。
  民国:吴玉墓,城东乌巾山之阴。
  嵇旨美墓,城西东山岭上。
  蔡渭生墓,城西淡竹坞。
  沈春江墓,官庄。
  沈西苓墓,城北东山陵。
  共和国:褚元恺墓,东山陵。
  俞平伯墓,在大家山巅。
  胡渭墓 陈景超
  清明天气暖融融,结伴同来竹叶篷。不是踏青观野景,但为仰止觅遗踪。布衣身价当年贱,学术才华后世隆。经渊艺海从头数,天下名山有几峰。
  和景超兄《胡渭墓》原韵 姚子芳花开春暖乐融融,地似仙宫穹作篷。携弟随兄观胜迹,研经探易觅先踪。但看今日子孙旺,遥想当年祖上隆。胡渭布衣名见史,灵山盛世又青峰。
  注:灵山,景超之乳名也
  次衡庐师《胡渭墓》 周刚
  纷纷世界醉金融,笑问谁来寄钓篷。名利追求皆有客,经文探索几无踪。逆鱼吹浪苕溪远,翠竹围坟碧岭隆。看取衡庐今日意,愁烟依旧锁寒峰。
  和景超兄《胡渭墓》原韵 许德明
  青青古冢竹松融,难觅当年钓月篷。因慕儒宗遗论著,故来学者认行踪。清芬堂内唱酬雅,方志图中赞誉隆。今吊先贤桑陌上,欣看苕野有奇峰。
  胡渭墓(步景超诗韵相和) 嵇发根和风丽日野山融,松翠丘冈灌木篷。素带横飘祭亡节,清贤长守见遗踪。少时孤奋儒林子,耆岁康熙御笔隆。
  经论方舆传后世,龙溪湾上有青峰。
  以上载《苕霅诗声》2006年(31
  乙酉清明缅怀乡先辈胡东樵 吴亚卿
  著作精醇一代宗,顾梅阎戴并高风。易图详考成明辨,禹贡深研善折衷。派启乾嘉朴学盛,脉传升颖誉声隆。山田畈上存庐墓,合有清芬连碧穹。
  原载《今日德清》2006年2月16日
  祭拜胡渭墓胡文经
  寒雨早春非踏春,野草乔松为拜君,千古文章遗碑在,东樵功绩在人心。
  原载《德清文史资料》第8辑》
  孔侯墓 清·戴天彝
  孔侯名誉冠三康,托体山阿事渺茫,共说梁鸿理会计,更闻朱邑葬桐乡。秋风牧竖来歌唱,社日神巫酹酒浆,想像岁寒忠孝节,高丘松柏郁苍苍。
  自注:《馀不志》:“城山庙后有大冢,上有古木数株,坚如铁石。”《骄鸾录》云:”范至能尝过龟溪,登览于庙,时见愉之像,席地而坐,前古柏合抱焉。今像设据榻,而古柏绝无,非复唐宋之故矣。”
  录自《嘉庆·县志》
  吴相墓 衡庐
  宋末章鉴作《馀不志》,称其墓在礼辰门外。今则不知踪迹。名臣名业溯南宋,歌歇繁弦梦久空。今日张家山下路,再无村叟说蜈蚣。
  录自《江淮诗词》
  石刻
  石壁山摩崖题记在北门外石壁山原慈相寺旧址。题记面积0.5平方米,正楷5行,全文为“嘉靖丙申春,归安陆子□雍赴岭□,道□德清。毗陵白□帷沉留□泉亭识此。”其中5字已风化。
  三里塘石刻在东门外三里塘水沟处,上有“抗战必”楷体3字,其中必字下残。系抗日战争期间宣传所用。
  半月泉石刻原在城北慈相寺半月泉崖壁,上书“苏轼、曹辅、郑嘉会、刘季孙、鲍朝懋、苏坚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后题一诗,字迹略小。诗云:“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款署“东坡”。今残石存县博物馆。
  石人头原在戴侯庙对面临河处,乃天然巨石,形似人头,向作舟人系缆石柱。1958年兴修水利时凿走。
  石人头(在溪东戴巷) 元·沈瀛
  检点行程岁月同,石人头畔且从容。向来奉口溪边月,此夕乾元寺里钟。
  录自《康熙·德清县志》
  石人头 陈衡庐
  新闻故事总悠悠,世道沧桑几度秋,系缆石人早不见,
  地名犹叫石人头。
  录自《两江诗词》2005.(1)
  铜像
  1996年11月中旬,俞平伯铜像在大家山公园落成,高3.16米,大理石底座,内存骨灰盒。
  瞻仰俞平伯铜像 衡庐古槐亭下拜慈颜,风雨星灯天地间。文苑儒林双建树,人伦道德一连关。红楼梦醒江潮落,花烛歌成鬓发斑。
  幸喜晚晴夕阳艳,奉安常住大家山。
  录自《心花集》
  谒俞平伯墓 嵇发根
  大家山顶几攀登,只为仰贤来祭陵。诗酒二盅成对咏,松风点亮继传灯。
  苕溪渔寨
  位于齐星村白塘圩,水面4000亩,以养殖河蚌、插种珍珠为主,套养青虾、桂鱼、白鱼,兼养家禽,现有珠蚌300多万只。2003年增建旅游景观,垂钓区建竹楼34间,每楼一厅一室,内有卧床、牌桌、家电卫生设备,外有垂钓阳台。钓区大堂之间,餐厅14间。湖中有逶迤长廊、竹亭倚阁,各有陈景超所撰楹联云:“千亩湖光,波柔水活;一番钓趣,心旷神怡。”“鸟语屏中,风梳堤表;鱼翔镜底,天睡湖心。”大路进口处有竹制牌坊一个,楹联亦陈景超所撰:“江南度假无双地,浙北休闲第一村。”现有工作人员40名。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