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399
颗粒名称: 文化卷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118
页码: 683-798
摘要: 县文化馆 民国十七年在县东街建通俗教育馆,下设讲演室,负责文艺宣传。三十四年租赁县桥东堍民宅复建,次年迁址馀不弄。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收民众教育馆,12月组建县人民文化馆,馆舍100平方米,人员5名。1952年改名县文化馆,以说唱、小歌舞形式组织群众文艺活动。文化大革命前期,并人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开设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1973年恢复文化馆名称。1980年建造文化馆大楼,面积920平方米,设群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室,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县府迁徙后,文化馆从镇区馀不弄迁址武康阳光娱乐城。乡镇合并后,文化站人员裁减。县博物馆 解放初,县文化馆设文物兼职干部1人,向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通报县内文物情况。
关键词: 乾元镇 地方文化

内容

第一章 文化
  第一节 机构
  文化馆
  县文化馆 民国十七年(1928)在县东街建通俗教育馆,下设讲演室,负责文艺宣传。二十年改称民众教育馆。抗战后裁撤。三十四年租赁县桥东堍民宅复建,次年迁址馀不弄。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收民众教育馆,12月组建县人民文化馆,馆舍100平方米,人员5名。1952年改名县文化馆,以说唱、小歌舞形式组织群众文艺活动。文化大革命前期,并人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开设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1973年恢复文化馆名称。1980年建造文化馆大楼,面积920平方米,设群众文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室,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县府迁徙后,文化馆从镇区馀不弄迁址武康阳光娱乐城。
  镇(公社)文化站 城关公社文化站初建于1958年,以编写黑板报、刻印文艺资料(小演唱、快板书、相声等)为主,兼有读报室。每逢节日,组织各大队文艺会演。1964年,城关镇建立文化站,文革中撤销。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84年11月重新组建镇文化站,人员2名,月拨活动经费80元。乡镇合并后,文化站人员裁减。2000年,文化站人员工资由镇政府管理。2002年,镇文化中心成立,迁址人民大会堂,有音响、服装、道具、乐器等设备3.7万馀元。
  博物馆
  县博物馆 解放初,县文化馆设文物兼职干部1人,向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通报县内文物情况。1959年改为专职,负责全县文物调查、考证、征集和保护。1964年,县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1966年在谈家弄建文物库房1幢,面积225平方米。文革初期破四旧时,大批古书旧画,玉器骨董充入库藏。1981年建立县博物馆,至1985年有专职人员5名。此后,开展全县文物普查,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多处。1990年,健全库房藏品账册。次年,推出中国古代货币展,展出现物500多件,观众4000多人次。至2004年,馆藏文物3万馀件。次年冬,博物馆从谈家弄迁址武康镇云岫路。
  俞平伯纪念馆 1993年,俞平伯哲嗣俞润民向县博物馆捐赠俞曲园祖孙四代平生手稿、书画,斋用器具及社会名流与俞氏交往墨迹等文物200馀件,于博物馆内建纪念馆。展厅分“幼承家学、投入新文化运动、旧体诗词,红楼梦研究、爱国知识分子、业精于勤、故乡情”七大部分,于1993年11月8日正式开馆外展,馆址谈家弄。
  图书馆
  县图书馆 民国十年(1921)县知事彭彝筹建通俗图书馆,开展图书贮藏、借阅。十六年(1927)改称县立图书馆,次年迁址县东街,并入通俗教育馆。至民国廿年,馆藏图书1.2万册,以《二十四史》和《万有文库》为大宗,兼有少量新文艺书刊。廿六年(1937)日寇入侵,书籍散失。抗战胜利后,于次年借丁家弄民宅复建图书馆,不久迁址县东街孔庙后殿。同年5月并入民众教育馆,时藏书仅1150册。
  解放后,图书室附设于馀不弄县文化馆内,不时将四类份子家庭查抄所得充实馆藏。1956年书籍编目登记时,有《史记》、《说文解字》等古籍547种1048册,均由私人上缴(其中馀不弄徐家瑛2种14册,蔡春帆532种956册,务前街傅宝康13种78册)。此后逐年添置,至1966年,馆藏图书已达1万馀册。
  文革中,馆藏古籍大多送新市造纸厂打浆造纸。但破旧运动中民间收缴大量书画,亦复入库封存。1977年8月成立县图书馆,经清点旧籍仅5000馀册。查抄书画经拨乱反正,部分物归原主,部分移交博物馆收藏。
  1981年,县图书馆单独建制,设采访分编、外借阅览、地方文献3室和少儿图书分馆。1985年,馆舍457平方米,藏书6.18万册,其中词典、年鉴、索引等工具书300种500馀册,地方文献400多册。是年发放借书证1953张,借阅书籍4.22万册次。1987年,图书馆投资4.5万元,购入影印本《四库全书》一套。是年,接待读者4.83万人次,外借3.1万人次,阅览1.73万人次,流通6.1万册次。此后至1991年,藏书总量超过8万册。
  1998年,新图书馆在武康落成。10月,馆藏图书8.67万册从镇区馀不弄迁址武康永安街。
  镇图书室内 民国二十年(1931),馀不镇在县东街设图书室,内辟阅报社供公众阅览。抗战军兴,图书室关闭。1977年,城关公社图书室建立,址设西门外石牌楼。2002年,镇图书室迁址人民大会堂。目前藏书6700册,书库(包括阅览室)
  160平方米,年外借图书3000册次。各村流通阅读1万册次。由文化站兼管。
  学校图书室 镇境内一中、四中、城关中学、技校、成校、党校、清溪小学均有图书室。其中第一中学图书室1958年建,阅览室180平方米,至1990年,藏书2.88万册。
  档案馆
  县档案馆 民国期间,县政府设档案员1人,专管文牍。解放初,档案由县委办公室兼管。1960年在县府大院内西侧凤凰山麓建档案馆,统一管理党、政档案。1984年兴建档案大楼,占地面积1160平方米。现馆藏民国档案4831卷,解放后档案52220卷,此外藏有报刊、地方志、宗谱、印鉴、牌匾等多项资料,档案资料利用年均480人次,2096卷。
  镇档案室 1993年3月,镇政府建立档案室,设专管员1人,将以前各办留存资料分类装订,共448卷,其中以财会类账据为主。
  档案室建立后,资料分为文书((1)党务、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团妇、人武、人大。(2)行政、农办、计生、文教卫、民政、司法、民警、工办)、统计(报表、汇编)、土地城建(承包、规划、征地、建房)、婚姻户籍(婚姻、户口、人口普查)、财会(报表、账册、凭证)五大类存放,同时按保存期限分为长期、短期、永久三种形式分别装订。
  2001年,镇政府制订档案管理发展规划:(1)对现有室藏档案进行整顿。(2)做好编研开发利用。(3)严格库房管理、防高温、防潮湿、防虫蛀。次年,镇政府发出49号文件,要求各村做好村级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将原先档案分类改为文书、会计、科技,声像四个大类。
  2004年,镇档案室共有各类档案19841卷(件),其中文书类18250,会计类1086,科技类119、载体(音像、图章、锦旗、照片等)356件。各类史料书籍86册。
  库房20平方米,有电脑、空调、灭火器、缝纫机等设施。2004年使用泰宁文档软件,实行计算器管理后,已输入条目7000馀条。2002年,乡镇档案工作获省目标管理二级,2005年达到一级。
  县工人文化馆
  1951年成立,1955年迁址直街与张仙弄之间。原名德清县工人俱乐部。文革前期停止活动,1971年恢复。1982年建活动大楼一幢,面积147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台球、乒乓、音乐、美术、象棋、录像放映等单室。1985年改今名。年
  均参加活动人次约17万,图书阅览3.1万册次。县府迁徙后,改为县下属机构,设管理员1人。
  青少年宫
  1984年建于大家山北麓,10月1日开放。面积975平方米,内设棋类、音乐、书画、乒乓、电子游艺等单室和娱乐大厅。三楼为少儿图书室,后院为溜冰场。专管员3人,年均参加活动1.8,万人次。
  新华书店
  1949年12月,浙江省新华书店设城关分销处。次年10月,省店在新市镇建德清支店。1951年8月,支店从新市迁址城关直街。建营业门厅70平方米。武德并县后,成立县新华书店、年发行图书人均0.3万册。县府迁徙后,改为县店城关门市部,除经营图书外,包销中小学课本,兼营文化用品。
  电影院
  1981年,拆除原城隍庙建造。建筑面积8751平方米,观众厅分楼、底两层,席座1390位。配有5055型35毫米固定放映机及冷气设备,1982年元旦开业。此后至1990年,年均放映1660场,观众86万人次。县府迁徙后,影院卖座率每况愈下,2000年4月宣布破产,资产重估拍卖,人员分流。
  文化市场办公室
  初设于1987年8月。1990年,为肃清黄毒,突击检查3次,被查246人次,收缴书刊155册,封存23册,收缴录音带39盒,查处非法经营5起。1993年,调整管理领导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人,组员5人。1996年1月起,凡从事文化经营活动单位及个体文化经营户收取文化发展基金,全年标准为:歌舞厅150元,录像厅100元,台球10元(桌),卡拉OK包厢20元(只),电子游戏机15元(台),电脑游戏30元(台),录像发行站或代租点80元,书店或出租书点30元。2001年,全镇文化经营户74家。2004年初,镇文化市场经营户86家。其中歌舞厅16家,歌厅1家,音乐茶座5家,卡拉OK厅3家,演艺厅1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24家,书刊零售出租5家,电子刊物出租1家,互联网吧10家,出版印刷8家,包装印刷5家,打印复印7家。
  基层俱乐部
  1955年,城南联星社和城东明星社率先创办农村俱乐部。顺丰、裕纶两丝厂
  亦相继建立。人民公社化后,城关公社各大队先后办起俱乐部,辟有读报室,置有象棋、胡琴等文体用品。逢年过节,组织歌舞表演,平时以黑板报传递文化新闻。1965年,城关镇有街道、工厂、菜场俱乐部5个,城关公社有大队俱乐部21个。1983年改称青年之家,同时组建青年民兵俱乐部,除购置图书、订阅报刊外,主要添置体育设施。目前改称文化示范单位,镇境有联合、联星、城北、齐星四个文化示范村。1个示范社区(溪西)、4家示范户。
  2003年末镇区主要文化活动场所
  第二节 活动
  传统群艺活动多为民间自发,如赛灯、舞龙、迎神、结社吟诗,助销猜谜、丝竹社、票友社等。少量由政府组织,如节日游行,文艺会演、调演。文艺创作则多为个人行为,如小说、剧本、书法、美术、摄影、舞蹈等。
  文学
  镇区向属县城,自唐以来,创作繁荣。
  小说 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任氏传》,开镇境传奇小说创作先河。及清,俞樾据评话底本编成《七侠五义》,在武侠小说中影响深远。民国期间,短篇小说有俞平伯《花匠》、《炉景》,高峦《大后方的情人》。解放后,小说创作式微。近年第一中学重视特色教育,学生崔利静有《零落》、郭黎霞有《蝴蝶来过这世界》。
  新诗 五四运动提倡新诗,俞平伯有《冬夜》、《西还》、《忆》等专集出版,风格清新婉曲。然镇境应者寥寥。1981年,镇区丁家弄周江林兄弟创办同人刊物《橘子原汁》,油印内部交流,时有新诗刊发。
  剧本 清朝,俞樾编有历史传奇剧《梓潼传》、《骊山传》和杂剧《老圆》,此后创作寂寞。1963年提倡自编自演,县曙光越剧团、评弹团、曲艺协会均有脚本应顺时势,然时过境迁,人皆淡忘。惟张锡麟评话剧本《董小宛》,可占剧坛一席之地。1996年后,周江林写有《西贡玫瑰》和《做梦的孩子都很瘦》。
  诗词清前科举取士,儒生诗词创作繁富。加之县城文人云集,故诗集众多,今据历代县志辑录如下:
  一、明嘉靖志
  沈竭《松泉诗集》。
  二、清康熙志
  蔡中孚《粹玉山房集》。
  许孚远《敬和堂集》。
  胡友信《天一山房集》。胡麒生《秋筠集》。
  徐倬《双溪唱和集》、《寓园诗集》、《秋水轩诗馀》、《水香词》。
  三、清嘉庆志
  徐元正《修志堂遗稿》。徐梅庄《扣钵集》、《柳丝词》。徐志莘《根味斋诗集》。徐志岩《抑斋类稿》。徐以升《南陔堂诗集》。徐以震《南墅小稿》。徐以泰《绿杉野屋集》。徐显曾《学吟草》。徐天柱《天藻楼诗稿》、《桐初书屋词稿》。徐承烈《德辉堂集》。
  胡会贞《山辉草堂遗诗》。胡会恩《鸾坡集》、《秘阁集》、《赓飚集》、《清芬堂诗馀》。胡南昆《引雏书屋遗诗》。胡其焕《读蜺轩集》。胡潆《日下草》、《白下草》、《吴下草》。胡旭《艺兰书屋稿》。
  谈九乾《未庵诗草》、《使滇诗》、《淮浦诗》。谈九叙《是山诗草》、《睢阳诗集》、《赓鸾集》。谈■曾《松庭诗草》、《西陲杂咏》、《南宛杂咏》。谈偕行《汴游草》、《客虞
  稿》、《遣寤集》、《环秀堂稿》、《退圃诗馀》。
  蔡升元《纪恩诗》、《使秦草》。蔡彬《玉麈山集》、《瀛州集》、《金台草》。蔡诒来《贡云楼集》。蔡星临《荣赐堂诗集》、《碎筑词》。蔡人龙《侯虫集》、《积谷山房诗文钞》。蔡书升《姜田诗稿》。蔡环黼《细万斋集》。蔡思铨《扪虱庵诗》。
  孙在丰《孙司空诗》。
  戚麟祥《红稻书屋遗稿》。戚振鹭《晴川诗钞》。戚朝桂《苎园诗草》。戚蓼生《竺湖春墅诗钞》。
  戴天彝《前溪新集》。
  王光电《蠖斋诗》。
  四、民国志
  许宗彦《鉴止水斋诗集》。许德裕《游梁诗草》。许善长《碧声馆吟草》。
  俞鸿渐《印雪轩诗集》。俞樾《春在堂诗编·词录》。俞绣孙《慧福楼幸草》。
  蔡之定《进呈诗赋稿》。蔡夔《苕父诗钞》、《说史诗钞》。蔡寿昌《香苏阁诗草》、《吴兴竹枝词》。蔡镇璠《述堂诗稿》。蔡铭钰《瑶田遗草》。
  戴铭金《妙吉祥庵诗词集》。戴望《谪麟堂集》。戴莼《红蕉庵诗集》。
  江毓荃《清溪山麓诗集》。江毓荪《怡萼轩诗稿》。
  徐鉴深《花树轩吟草》。徐秉敬《约耕草堂诗存》。徐师愈《虚月轩吟稿》。徐彝承《青翠平安馆诗集》。徐予嘉《亦有秋轩虫吟》。徐绍《慕葭诗稿》。徐璜《食旧德居吟稿》。徐球《还印庐集》。徐芝淦《听秋阁诗词》。徐本立《荔园词》。徐士麟《云在山房吟稿》。徐本璿《安雅堂诗存》。徐承福《归省斋吟稿》。徐承禄《娱兰仙馆诗钞》。徐畹兰《鬘华陀室诗草》。
  倪炜文《梦花山馆诗词钞》。
  沈用霖《粤归诗集》。沈承熙《闻妙香室诗·赋》。沈粟香《半潭秋水草堂吟草》。
  梁德绳《右春轩诗词钞》。
  杨克恭《兰藻阁诗集》。
  钱斐仲《雨华庵诗馀》。
  姚端《著霞阁诗存》。
  赵德珍《得月楼存稿》。
  王蕴容《亦政轩诗稿》。
  程森《修德堂诗存》。
  五、新辑
  俞陛云《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俞平伯《古槐书屋词》、《俞平伯旧体诗钞》。俞琎《临漪馆诗词稿》。俞玟《汉砚唐琴室遗诗》、《絮影楼词》。
  许孙缪《公武诗抄》。许孙缪《溪西诗稿》。
  程凤鸣《志和诗钞》。程凤来《翥云诗钞》。
  徐开源《徐开源自选诗》。徐小忠《小忠诗稿》。
  高峦《高兰诗稿》。
  蔡宝善《观复堂诗集》《听潮音馆词》。
  吴冠民《独破庐吟稿》。吴亚卿《未立斋吟稿》。
  译著 民国时期有俞箴墀《荒服鸿飞记》、《黑肩巾》、《黑白记》、《新飞艇》,解放后有沈圣英《地下的星星》、《白云缭绕的大地》、《游击队的姑娘》、《千里马时代的史诗》。
  散文 明朝胡友信,史称文章大家,与归有光齐名。考境内进士,均有散文单篇,但无专集剞劂。民国期间,俞平伯有《燕知草》、《杂拌儿》、《古槐梦遇》、《燕郊集》。当代有沈兹九《流亡在赤道线上》,李遥音《收获在今朝》。1991年以来,在市县刊物发文者有徐敏霞、于也乐、周武忠、周江鸿、陈如尧、陈德明,此外,德清一中朝花文学社编有《苕水清影》出版。
  随笔 历来较多,著名者有戴元枚《甲戌笔记》。许旋《登云录》,许德裕《消寒录》、《逭暑录》。胡会恩《随笔日记》。徐承烈《燕居琐语》、《燕居续语》,徐北平《偶涉录》,徐天柱《读史偶笔》,徐伸《读史酌录》。蔡之定《积谷山房随笔》,蔡寿昌《清远堂随笔》。戚麟祥《仰止录》,戚朝桂《读史随笔》、《续仰止录》。俞鸿渐《读三国志随笔》,俞曲园《春在堂随笔》、《右台仙馆笔记》。民国期间有程森《修德堂笔记》。近二十年内,有张林华《风雨总关情》、《风起流年》两书问世。
  评论 文艺批评历来不多。清有许善长《诗馀谈麈》、俞樾《茶香室丛钞》、《小浮梅闲话》。今有俞平伯《论诗词曲杂著》。
  故事 1988年,县文化馆成立三套集成办公室,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乡镇抽调人员协助采编。嗣后,乡镇共收集故事16则,其中《戴阿大》、《笆斗案》、《德清三状元》、《魏忠贤》、《两个贵妇人》、《孔愉放龟》、《胡四寡妇》、《城隍二娘娘》、《田螺姑娘》9则辑入蔡剑飞《鸡冠集》。
  书画
  美术 明朝张文枢,字石隐,笔法巨然,善画山水,名载《图绘宝鉴》,时人号称高品。清朝前叶,蔡燧(字南树)山水,谈起行兰竹和沈揆(字吾枚)、钱必成(字岳高)、蔡轼(字眉瞻)等人花卉翎毛,皆有时誉。道咸以降,虞应樾善画兰竹,不多着墨而备风晴雨雪之态。谈德寿花卉翎毛、笔法苍古。徐树基一门三代,皆擅花卉,祖七松、父稚松并以书画名。树基尤精松鹤猿猴及着色山水。蔡升初以人像写真,毫发不爽闻名县城,肖像用笔古秀,着色高雅:兼作花卉树石,超然绝俗。城南中片墩徐升福亦擅写照,工力可匹升初。徐立善擅长水墨山水,驱染烟墨,秀雅绝伦,深得蒙泉山人笔意。蔡与龄善写花卉,得元人遗意,兰竹尤为精妙。
  民国后,蔡经纬擅画山水,许孙穆则山水、花鸟、人物皆精,晚年驰誉沪上,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解放迄今,蔡振华以漫画、装帧画驰誉京沪,历任上海画院院长等职。俞锡瑛出自李苦禅门庭,早年从事连环画,晚年专攻国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县内画界,葛朝京、周于怀花鸟,江宗仁人物,王绍培山水,和冯缵鑫装帧设计,皆为业内公认。老年书画协会成立后,丹青自娱,不下数十。2000年有县书画家联谊会城关分会会员24人,镇书画家协会会员18人。而后起之秀,汪民强山水、黄雨鸿花鸟,时人称焉。
  镇境画坛,淑媛尚多。清代,蔡夔之女蔡清华,善写牡丹。徐端之女徐娥,善写兰竹。许宗彦三个女儿因姜、云林、云姜和俞樾两个女儿云裳、绣孙,均擅花卉。馀如朱纹山水,朱新、沈英双钩没骨墨染,见诸《墨季庵画识》,姚紫英仕女,虞源、钱斐仲国画,载于《清朝书画录》。皆一时艺苑高手而尤以朱纹影响最大。当代张慧兰,北京艺校毕业,花鸟颇有法度。蔡友石之媳谢陆仪,擅写工笔牡丹,色彩秾艳。后起者如茅晓燕,善画人物及装帧画,笔法简赅似华三川。
  校园美术教育,近年业绩喜人,德清一中陈昕晔在全国首届科幻绘画比赛中,获省二等奖。
  书法 书法名家,明前无考,大凡科举进士,无不擅场。清朝前期,蔡筠(字修墅)日书万字,千篇一律,骨肉匀婷。名宦蔡官治侄孙蔡廷,字曾三,工小楷,颇似《黄庭经》。蔡怡来、蔡之定皆擅大字,之定尤得声誉,与翁方纲、铁保、刘墉号称乾嘉四大家。道咸以降,谈德寿(字壶山)书学曹全碑,所作隶楷,古意盎然。徐立善书学王文治,筋骨遒劲。近五十年中,沈时明严整、徐炎武秀逸,均有时誉。馀如
  李烈钧、冯缵鑫、陈贵荣皆擅书法。后起者有李逍,线条走出传统,亦时风所然。1990年,全国首届规范书法大赛,镇区沈明时荣获第一名。
  1996年,镇成立硬笔书法研究会,共出《硬笔书法》报3期。
  至1998年,共有会员12人。
  学生书法练习始于1992年,其中蔡静在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获书法三等奖。
  篆刻 同光间,谈德寿擅长金石,人称铁笔。寓贤朱芾,毕生研究金石,尤精镌刻,吴兴陆心源广搜古砖铜印,朱芾为之鉴别,图章边款,扇骨沙地,追宗浙汉,派极苍古,邑人徐楚善潜心凑刀,工力能匹朱芾,惜两人皆不永年。民国以来,蔡友石铅刀平生,最为擅场,有《双桂轩印谱》传世。门人严峻中,凑刀艺石,所刻圆朱文允称当代湖州第一。馀如葛越剑、徐乐山,皆后起之秀。
  音舞
  音乐 镇境传统乐器分锣鼓、丝竹、吹打三类。全副锣鼓由板鼓、大锣、铜鼓、中钹、汤锣组成。一般用于戏剧闹场、庙会、灯会巡游,划龙船助阵和喜庆讨彩。解放后,常用于送军、慰问、交公粮及节假日歌舞活动。锣鼓乐常用曲调有二四八、三五七、马灯调,尤以十番锣鼓场面最为壮阔,变调均由板鼓指挥。城南齐星村盘鼓队源远流长,人称威风锣鼓,节奏变化之富,为外地罕见。
  丝竹乐器有胡琴(二胡、板胡、京胡、紫胡)、月琴、大阮、小阮、琵琶、三弦、笛、箫、笙、扬琴、鼓板等,曲调悠扬,音色优美,向称江南丝竹。演戏、评弹、曲艺、迎神、拜忏、游行、歌舞等场面,均有乐器组合弹奏。民间常用曲调有梅花三弄、仙界乐、拜香调、杨梅调。
  吹打乐器有长号、唢呐,大小鼓、铜罄、木鱼、铙钹、淮锣等。婚嫁喜事多用《凤状台》曲调,音符跳跃,节奏明快,气氛热烈。丧葬素事多用《孟姜女》、《梦郎来》曲调,哀绵凄婉。迎神、婚嫁必用唢呐;丧事、做道场必用长号、大钹。
  西洋乐器始于民国。教会做礼拜用风琴、学校迎宾用大鼓、小鼓、军号、三角钢、碰铃。文明结婚仪式多用手风琴。尔后,口琴,洋号相继引进。1986年起,电子琴、吉他、萨克斯等新型乐器进入城区,为单位、个人所购置。
  民国前,乐人吹弹自练,向无组织,逢庙会拜忏,灯会巡游、社戏闹场、丧事媚鬼、赛社助威、吉庆志喜,则併凑团伙,管弦相协。民国廿一年,馀不镇乐人组织正乐社,社址溪东街许宅,定期吹弹拉唱,提高乐艺。解放后,剧团、总工会等单位
  先后组成乐队。此后至2003年,镇区有民族乐队3个(越剧团、京剧团、老年协会),女子铜管乐队1个(党校),鼓号队6个(一中,四中,清溪小校,城关中学、城关成校、湖州技校)。民间锣鼓队20个(村村皆有),流行乐队1个(镇上青年)。
  吕奇创作《桑园情》乐曲,1988年获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创作二等奖。近年,一中学生蔡静获浙江省声乐大赛二等奖,张晓菊获湖州市钢琴独奏一等奖。
  舞蹈 传统舞蹈舞步简单,大致可分为穿绞丝形、元宝形、外八字、内八字、打旋子、圆场数种。节日有《扫蚕花地》、《卖花线》等。民国期间,现代舞蹈在学校中萌芽,舞姿趋于多样。1950年,城关镇成立歌舞小组,表演打莲湘、扭秧歌节目,渐至推广农村,在送军、交粮、慰问、庆祝中载歌载舞。1956年起,工会提倡交谊舞,工馀休息,常见舞伴翩翩。文革期间,一度风行跳忠字舞。尔后,镇境流行最久为《采茶舞》,1988年由徐亚乐编导,宋珠光、王亚萍等人舞蹈的《桑园情》,获浙江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创作二等奖。两年后,徐亚乐编导《蚕娘》三人舞,获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节三等奖。1994年,舞蹈《江南可采莲》获省四届音舞节优秀节目。
  近年,一中学校舞蹈队《桑园情》获浙江省音舞大赛三等奖。
  2000年6月,镇青少年宫开展少年速成舞蹈培训班,至今已结业51人。
  镇区舞厅初开于1987年,流行舞曲有《探戈》、太空舞、霹雳舞、迪斯科、拉手舞、咪咪舞、伶巴、快三步、慢三步、慢四步、中四步等。期间外来歌舞队街头卖艺,偶有贴面舞、脱衣舞等污秽舞蹈,即予禁演。
  歌咏 传统歌咏犹如开唱,有大红船、卖花线、大补缸、小放牛、二姑娘相思等小调歌,盛行于镇境及周边乡镇。晚清开办学堂,唱歌列入课程,每逢表演则有合唱、独唱节目。抗日期间,进步青年走上街头,每有歌咏、讲演之举。解放后,文艺表演均有歌咏参加。流行于镇境歌曲有《解放区的天》、《一条大河波浪宽》、《打通雀儿山》、《红梅赞》、《乌苏里船歌》等。文革期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高唱革命歌曲为主。
  1998年,镇成立“城关歌舞队”,人员12人。次年国庆50周年,镇组织业馀歌手,举办《祖国颂》大型歌唱表演。
  歌曲创作不多。徐亚乐《我的江南我的水乡》获1994年浙江省第四届音舞表演优秀节目。
  朗诵 诗歌朗诵,文艺会演偶见。
  戏曲
  戏剧镇境传统戏剧为滩簧戏,今称湖剧,无正式戏班,逢时过节,拼凑剧团,草台演出。剧目有《庵堂认母》、《华山救母》、《借黄糠》等。唱词媚俗,调多拖腔。清末民初,外地剧团常来城区上演,以京剧居多,脍炙人口者《火烧红莲寺》、《斩马稷》、《空城计》、《三岔口》等。抗日战争期间,德清简师学校文工团排演《白毛女》、《兄妹开荒》、《金玉满堂》。解放初,提倡业馀剧团,镇区街道居民成立越剧、京剧、话剧小组,出黑板报介绍动态。城南、城西、城东均组织农民剧团,排演《渔夫恨》、《王秀鸾》等新剧本。1952年,德清县首届农村业馀剧团大会演在城关镇举行,全县28个农民剧团参加,城东剧团上演《新事新办》获表扬。此后,农民剧团时演时停,1957年后不再活动。1996年,原越剧团闲散演员和戏剧爱好者,组建城关镇业馀剧团。1998年改名清溪越剧团,演员21人。是年下乡演出21场,外地演出42场,观众3500馀人次。剧团坚持排演新剧目,全年排演活动达234天。2000年,浙江省第五届杭嘉湖部分市县戏剧邀请赛在省群艺馆举行,陈跃文《黛玉焚稿》获银奖。此后年年坚持送戏下乡,配合“欢乐田野”巡回演出,丰富农村文艺生活。
  专业剧团,民国期间有鲁家班,但无固定剧场。解放初改名民生越剧团,1954年更名曙光越剧团,首次定为德清县地方剧团。此后除上演传统剧外,积极排演新戏,《姑嫂之花》、《山花烂漫》、《半篮花生》、《三打白骨精》、《半把剪刀》、《无头案》等,皆博好评。其中《无头案》被省电视台摄成录像。1985年9月,剧团解散,演员分入文化单位。
  湖剧原名滩簧戏,盛行于晚清同光间,道具简单,通常挑箱穿村,露台上演。以小戏为主,传统剧目如《卖妹成亲》、《送兰花》等,词调鄙俚,唱多拖腔。1954年创作演出《潘阿大磨豆腐》,参加嘉兴专区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因具地方特色,故于1957年进行腔调改革,定名湖剧。次年在城关镇馀不弄成立德清湖剧团,演职员32人,上演《朝阳沟》、《夺印》等剧后,影响良佳。1966年并入越剧团。
  京剧爱好者镇内众多,但无正式剧团。2000年,京剧协会城关分会成立,业馀演员24人。同年,黄勇《甘露寺》清唱,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邀请赛银奖。
  解放以来,戏剧演艺名伶迭出,郦秋明于1954、1957年获省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三等奖,翁荔英于1980、1981年获全省青年演员会演演员一等奖、省最佳青年演员最佳女演员奖。钱绍燕获演员三等奖。
  演剧戏台,向有城东乌山庙台(明星),城南清溪庙台(星星)、神林庙台(齐星),城西绿瓢寺戏台(幸福)、城区城隍庙戏台(原电影院旧址)。解放后,1950年集资在张仙弄建清溪剧场,占地200平方米。1983年扩建,1959年更名国营德清剧院。1963年重建,面积1150平方米,其中舞台198平方米,观众厅958席,1980年又附建三层楼演职员宿舍1幢。1985剧团解散后,剧场闲置,2003年拆除。
  德清剧场概况
  曲艺 琴书乐器为胡琴,故称胡琴书,多为夫妻档,常在茶馆开唱,曲调以民间小调为主。三跳书又称扎板书,说唱时用竹板伴奏,多为个人单演,曲调以山歌为主。两种曲艺均形成于晚清同光间,前者为湖滩分枝,后者由唱道情、唱宜卷演变。琴书曲目多出如湖滩,如《陆雅臣卖老婆》、《还披风》、《卖青炭》。三跳书则从历史演义、武侠小说、公案小说中摘录情节,予以改编。如《金台传》、《珍珠塔》、《孟丽君》、《彭公案》。此外有小热昏,系穿村走巷街头艺人,常于空旷场地敲小锣,聚众说唱,中途喊卖梨糕糖。唱词通俗滑稽,以噱头为主。解放后,散唱艺人于1956年组成德清县曲艺队,到各地茶馆、乡村献艺,文革中停演,1983年恢复。1986年,曲艺队解散,部分艺人仍以放单档形式活跃于乡下茶馆。而小热昏卖糖,2000年前后尚有二三人,今则后继无人。
  评弹 盛行苏州,两人搭档,上档弹三弦,下档弹琵琶。民国期间,城区茶馆常预约弹唱,以增业务。1961年5月,县成立评弹团,团址馀不弄。演员11人,外籍居多,后在县内招生9人。文革中,因艺人张雪麟“那枣红马一声长嘶,顿时立起身来。各位看官,这可不叫‘马立’主义”,一句逗噱,迫使全团解散,演员转业。1979年重建,演员8人,1985年增至12人。评弹艺人坚持自编自演、自弹自唱。建团后,创作长篇评弹6部、中篇8部、短篇13部。其中张雪麟创作长篇评弹《董小宛》,获1981-1984年浙江省曲艺创作一等奖,张雪麟、郑樱合演《冤家夫妻》,
  获1982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一等奖。1985年,张雪麟、严小屏在杭州为中央领导演唱《董小宛》选回,受到中央常委陈云接见。翌年,评弹团解散,人员转业、内退。
  影业
  电影 民国廿四年(1935),浙江省教育巡回电影队来德清城区,放映黑白无声电影,开城区电影之始。解放后,浙江省电影教育工作队下辖113小队,于1952年固定城关镇放映。次年11月,嘉兴中队部107小队也定驻城关,成为专业放映单位。1957年,省电影教育队下放基层,成立德清县电影放映队,址设张仙弄。1959年,全省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代表大会在杭召开,城关电影队被评为先进集体。此后,影业队伍不断扩大。1979年,全县放映单位多达50个,全年放映16735场次,观众1067.8万人次,放映收入32.3万元,为县内观众最多年份。是年,择址县东街原城隍庙,兴建德清电影院。1981年竣工,次年元旦,首映北影厂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8年起,因家庭电视普及,文化市场活跃等原因,电影观众日趋减少。1991年7月,据《湖价〔91·73〕号文件》,票价统一上浮。纪录片、科教片为宽(遮普)片0.20元,立体片0.30元,立体声片0.50元。放映前加短片(纪录、科教、美术、故事),加0.10~0.30元不等。电影院票价统一分为0.50元、0.45元、0.40元、0.35元四个档次。然浮价未能挽回衰退,2000年4月,德清电影院破产歇业。
  电影院片映概况
  影戏 又称羊皮戏,明清以来一直在镇境流行。每逢年节,赛社迎神、丰收喜庆,都在村坊夜演。剧目有《五虎平西》、《乾坤印》、《宝莲灯》、《天宝图》、《双金花》等49个。但镇境无戏班,观演多从东衡里、戗公里请来。1964年后停演至今。
  摄影 民国《新志·卷十二》云:“迄光绪年,照相即摄影术通行,则捏像已退舍,惟写照现虽逊于拍照,尚能与照相并峙勿替。”民国期间,城区有专业照相馆两家,以“园耕”影响较大。解放后,列为特种行业,旋即公私合营,1956年改称德清照相馆,2000年歇业,由“全雅”艺术写真连锁店取代。业馀摄影队伍兴起于文化大革命后期,1981年6月,县摄影界人士组织摄影协会。目前,镇境有会员7人。1998年,镇摄影作品“育苗”获省文化厅优秀作品奖。
  民艺
  灯展 民国《新志》云:“自正月十三起上灯,至正月十八落灯,乡民制扎各式纸灯,有龙灯、马灯、狮鱼、花篮之形,赴市竞赛,商号迎灯,须燃放花炮,并赠钱物酬劳。”正月上灯,解放后一度停顿,惟1959年国庆10周年举行一次。2000年元宵,与钟管镇合办“五龙闹春”庆元宵,街店张灯结彩,分外绚丽。2001年起,每年元宵皆进行灯展,以长桥北堍十字街口大型立体蟠龙灯最为壮观。南街、直街、县街、务前和清溪河滨红灯相接,姿彩各异。
  灯舞 镇境以龙灯为主,节日、庙会,盛行城乡。文化大革命中停止,1977年恢复。每次灯会以金鹅山村范家坝“老龙”领头,诸龙随后,边舞边行。
  镇内龙灯队今有:联盟陆公圩布龙,明星九曲里黄龙(又称金龙),新盟童家墩银龙(今演变为桑叶龙),金鹅山陆家墩白龙,幸福弯里青龙。2001年举办首届浙北乾龙灯会,开展舞龙大赛,同时演戏、观灯,放焰火,传统形式内容更新。2005年,桑叶龙龙舞《风从东海来》参加全国第七届艺术节(在杭州举行),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并走上央视屏幕。
  灯谜 传统灯会,各式花灯上均粘贴谜语,招徕主客。2000年以来,灯谜除灯展外,老年重九活动也张贴谜面,并备奖品活跃气氛。
  清溪五月放灯词 清·徐倬康熙癸未时夏五,清溪张灯夜彻午,星球玉烛户排连,楼上笙竿楼下鼓。黄梅时节雨绵绵,翠缕秧针好种田,况有催科檄若羽,今宵岂是放灯天。老翁告余来举手。今夜放灯君知否?放灯亦非祈田亩。君不见,今之赵父古杜母,市虎无端被劾走。粉署仙郎且抱头,翰林先生不开口。直道还留古道旁,区区火树代甘棠。欲铸黄金知九镒,欲树丰碑谁信笔。不知千人万人一寸丹,熔金化蜡注铜盘,城市人家但灯火,乡
  民并欲奉心肝。放灯街以东,公来日日坐春风。放灯街以西,公来不惊犬与鸡。放灯街以南,公唯一意护农蚕。放灯街以北,饮公之仁饱公德。何处飞蛾形么麽,展开两翅来扑火,老翁奋袖立驱除,揉碎飞蛾饱虫蛆。又言人中有如此蛾者,吾力犹能肆市墟。予闻翁言颇恧朒,自笑寒蝉抱枯木,良吏原同不夜珠,九重还有照天烛。(超按:昔有长序,今删)
  录自《嘉庆·德清县志》
  浪淘沙·乾龙灯节 衡庐
  灯节话乾龙,万紫千红,沧桑民俗展新容。火树银花春色闹,人醉东风。喜气溢心胸,飞上眉峰。双赢势态洽谈中。文化枝头经济果,乳水交融。
  渔家傲·清溪赏灯 前人
  我客馀英年四度,回乡少踏清溪路,致使市亭松柏妒。今有故,元宵来赏花灯趣。十里长街张彩幕,时光隧道中唐赋。喜看飞龙探玉兔。且同步,香风远去人犹顾。
  元宵灯会 前人未到元宵灯已俏,清溪灯会逐春潮。灯融花雨游人醉,月映龙灯夜市摇。多少灯谜留客步,几些靓景化灯标。看灯今夜村村去,无数心灯相互烧。
  以上录自《松花吟》
  木刻 镇内老宅,堂窗、廊檐、柱枋,皆有精美雕刻。缙绅之家,各式家具都有精美图案,或透雕、或螺甸镶嵌。2000年,镇成立书法美术雕刻协会,根雕、木雕民间工艺形成沙龙,今有艺人4人。
  刺绣 民国期间,未嫁女孩均习刺绣,拖鞋、围涎、童帽、手帕、枕套、布拦、香囊,均用各式丝线绣上花鸟图案。解放后,妇女参加劳动,加之印花布料品种丰富,刺绣工艺遂衰。今镇境齐星村老妪沈金娥,年虽95岁,尚绣红旗五星。而精细针法,秀美图案,已无人继业。
  剪纸 传习久远。清明,农村家家户户剪元宝,贴于各门户槛及鸡埘畜舍,以祈丰收。蚕期,多在窗棂上剪贴聚宝盆、老虎头之类。婚嫁则剪双喜,菱藕图案则罩盖脚缸等嫁妆器具。剪纸今仍风行农村,但缺乏精品。1996年以来,中小学手工劳动兼教剪纸,然图案都用刀刻,已非传统折剪。
  泥塑 俗称妆菩萨,镇境城北官庄村有妆佛匠世家。今下窑、太堡塘、瓜山均有传人,能彩塑各式佛像。
  扎筝 风筝俗称鹞子,民国期间,每年二月,城区纸祃杂货店均有出售,式样以蝴蝶鹞、衣裳鹞、瓦鹞为主,篾骨桃花纸糊成,上饰彩绘。今商店春季仍有出售,纸质已改薄膜。农村鹞子大多自制。1988年,医药公司张志刚创作羽毛仿真山鸡鹞,参加1989年山东维坊中国首届风筝精英大赛获贡献奖。1990年,羽毛风筝再次参加第七届国际风筝节,获友谊杯奖。2003年,乾龙灯会邀请风筝赛在三里塘举行,以龙筝最为瞩目。
  年画 传统年画均在纸祃杂货店出售,多为木刻单色,图像有财神、钟馗、马鸣王、观世音等,面幅八开。年画创作不多,昔绿瓢寺僧专画狮子滚绣球,布施镇邪,近则无闻。
  竹编 器皿精美图案,由染色篾片编成,常见于盘篓、鞋匾、果盘、罩篮、香篮、饿煞猫和凉席等生活器具,图案有双喜、福寿、钢叉、蝙蝠、卐字、回云纹等。1958年开展技术革新,手工业联社创制鸭型果盘,鸡型篮、堆花篓、绞花胆瓶、雕花竹夫人等产品,造型新颖,编制精巧。实物在县农展馆展出后,誉赞连声。惟当年不尚装饰,提倡实用,故只能陈列,无法销售。今藤竹家俱厂尚能巧编。
  石雕 民国期间,城区石作坊除锻磨、凿槽、制井圈、雕望柱等粗活外,兼刻石碑。昔孔庙碑、名人墓志铭等,均由县城石作完成。解放后一度歇业,1985年后,石雕工艺悄起。今墓碑、骨灰盒、建筑记事标识等,均由石工镌刻。目前,环城西路有专业店2家,兼造石像。
  斗蟀 秋风一起、蟋蟀上市,昔有斗场,盆罐秤草俱全。解放后一度慝迹,近五六年中,爱好者自行相聚,互斗取乐,亦民间娱乐之一种。
  铜饰 分挂件、缝件两类。挂件孔出上端,多为实心铸,如铜菩萨、铜铃、铜剑。缝件孔出四周,系用铜薄片铸压而成。常见文字有长命富贵、瑞祥有年等单字,大小如钱。图像片有百子图、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牡丹富贵等,型制稍大,或圆或方。解放前,城区铜匠铺均能制作,用于童帽、童装装饰。
  会演
  文艺会演年年举办,规模大小不一,内容以配合时事宣传为主。如1987年12月1日,首届丰收杯文艺汇演在镇人民大会堂举行,有独唱、合唱、独奏、合奏、舞蹈等节目。
  1991年9月26至30日,镇举办莫干山文化艺术节暨91年经济交流会,有歌舞、越剧片段、相声、流行歌曲登场。
  1993年,镇团委与文化站联办文化艺术团,演职员来自各单位,表演舞蹈、独唱、开片、京剧等文艺。
  2000年5月,镇中小学生文艺调演,歌唱、舞蹈、独脚戏、朗诵,令人眼目一亮。
  2000年以来,镇文艺团体获奖频频。如2001年参加县首届乡村文艺调演获最佳贡献奖,县首届职工文艺调演获组织奖。2002年,参加新市蚕花庙会获表演金奖,县首届社区文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最佳表演奖。2003年7月,县文艺会演获人口资源杯二等奖,新市蚕花庙会获表演银牌奖。2004年参加湖州市迎国庆文体健身大赛获表演优胜奖,不胜枚举。
  报刊
  镇区地方报纸,抗日战争期间有德清新闻、路东导报、德清旬刊、德清商报、无线电日报。战后出版德清青年报、德清民报。解放后,1956年创刊的县委机关报《德清报》和文革期间创刊的造反派报纸《八一战报》、《工农兵战报》,社址均设谈家弄。1992年,《莫干山报》社址设于广场路,然上述诸报,均为县级刊物,不属乡镇管辖。
  图书
  县新华书店自1991年起推行承包制,以销售指标110万元为基数,超收多留,欠收自补。此后,图书下乡、设摊,送书上门,缺书登记代购等活动频出。1994年,首家私人书店在县东街开业,经营图书,画片,售租相兼。尔后,务前、直街、张仙弄各有1家,图书市场更趋活跃。
  庙会
  解放前,每年均有庙会,期间除摊贩云集、小商品汇聚外,文娱活动有演露台戏,看马戏杂技、洋戏洋画、舞龙灯、划龙船、江南丝竹表演等。
  城隍会 每年夏初农家头蚕完毕后举行,参事者扮演三班六房,衣冠鲜楚,抬阁街行。民国中期停辍,唯九月初三城隍庙中犹香客喧阗。
  观音会 吴羌山寺中观音像,每逢岁旱,由淡竹坞村民恳官祈雨;逢涝年,则由十七区村民请官祈晴。逢会之时,商家禁屠,县署停征。也古代遇灾慰问之意。
  总管会 清明后至谷雨节前,各社分别抬总管神巡游。起初各社联办,后因争抢先行,遂单独举办。虽非大赛之会,也春蚕前农家娱乐。
  龙船会 盛行于西门外白虎圩、陈戴村一带。晚清而后,并入赛社。
  旋社 清明日上午,乾元山南麓东坝社(今属恒星)抬祝府王侯巡游城区,其队伍纡回盘旋,异于他社,故称旋社。或称戴侯溺于水,水有旋涡,故像其形,然每每唐突街市,冲撞商铺,频生事端,以致各商肆心怀戒心,解放后废止。
  赛社 每年寒食举行,乡人迎戴庙神像于大船,以庙内神船殿后。船发时,旗鼓相杂。旁边■船数十艘,皆插彩旗,双舷各列十数桨,一锣一鼓,船头一人持竿吆喝,互相竞赛。寒食夜,城乡十里内参赛者皆穿紧身短装,戴侯、叶侯、柳侯神像,分别肩舆,灯笼火把,锣鼓喧天。大纛旗、帅旗、三军司命旗间竖队中,巡游于街巷之间。天坛、地坛、迎春坛、焦山、丁山、上兰山、下兰山、为必经之地,赛社至清明前一夜止。
  踏险塘 清明日午后,各村肩戴、叶、柳诸神巡游西险大塘。十七区各庄预先派员省视塘身,加土固堤。戴侯先行,必由何家埭人抬神。因洪杨战役中,戴侯神像居匿于何家埭,始免匪辱,故村人据功,他社不得任其事,也积习也。巡行前锣后缴,至清溪古庙息舆,牲醴享神,公演迎神戏。盖西险大塘攸关民生,踏塘固堤,也古人有益于水利之举。
  谢神 各种庙会结束时,迎神归殿,例行谢神。其时红烛清香,爆竹流星,江南丝竹并奏。散福时,儿童皆捧吉果,大人醉饱而归。
  清明日塘泾观社 清·蔡成亮
  睡起忽闻莺,窗纱日影横,朝烟溪水幕,宿雨岸花明。箫鼓灵祠送,旌旙画舫行。年丰人醉饱,村社乐升平。
  录自《嘉庆县志》
  清溪赛社词 清·徐士麟
  惠安侯锡九重天,赛社迎来数百年。旧例清明前四夜,满城锣鼓闹喧阗。姓名柳叶列侯同,古社分明绿与红。爆竹声声人攘攘,肩舆直进县门中。上元祖庙纛旗开,关号西南次第来。归自便民仓外路,天坛盘绕踏苍苔。阜安桥畔晚风寒,都向焦山顶上看。列炬登城相掩映,半空疑是火龙蟠。斫木悬灯字象丁,当先两点火流星。西行更向地坛去,来往通衢走不停。春到清明旋社迎,高盘芝盖到南城。纷纷都上塘泾去,向晚归来酒共倾。
  录自《民国新志》
  第三节 文物
  据县文保所2001年8月《乾元镇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登记》,镇境有古遗址5处,古窑址8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0处,古桥梁8处,石刻及造像5处。
  古遗址
  平阳岭遗址 位于信谊村平阳岭东南坡,南临清水70米,西依苕溪。暴露残片碎件散布于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150米,堆积层约20厘米。器物有夹砂红陶圆锥形鼎足,部分足根有单目或双目;印纹陶片胎质灰褐或土红,纹饰有回纹、方格纹、米字形、编织纹,器形以罐为主;原始青瓷均直口、浅析腹、假圈足、平底,内底有螺旋纹饰,釉层不匀;印纹原始青瓷碎片以罐居多,器物敛口,折肩、斜腹下收、平底。肩部饰水波纹,腹部饰编织纹或羽状纹,胎壁较厚,呈灰黄;石器有石一件,长6.2厘米,宽3.3厘米,有新石器到春秋前期时代特色。近因农桑垦植,破坏严重。
  石臼山遗址 位于城北下官庄村北侧100米石臼山,西依石臼畈,北邻红毛墩。山系佛陀山馀脉,状若土墩,面积十亩有馀。文化层厚约40厘米,散露遗物
  残件有印纹硬陶罐,夹砂红陶鼎足(足呈圆锥形或鱼鳍形),泥质灰陶鼎足(上端椭圆,下呈细尖状外撇),原始青瓷碗(平底、假圈足,内饰螺旋弦纹,施青釉,胎呈灰黄)。此外发现有肩石斧残件。遗址今已栽桑,上层破坏严重,与红毛墩遗址同属商周遗址。
  金鹅山遗址位 于金鹅山北麓平缓山坡,东为北山河,前行60米为山下脚河。东西长约1里,南北宽约60米,文化层在地表20厘米以下,厚约40厘米。上层为印纹陶和原始陶,下层为夹砂红陶。遗址有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碗残片,圆锥形夹砂红陶鼎足,泥质红陶网坠,残石磷等。印纹陶片多有编织纹、回纹、曲折纹、绳纹。原始青瓷碗内饰螺旋纹,碗口外翻,薄施青釉。地表因种杉树、小竹,保存一般,属商周至春秋遗址。
  嵇家山遗址 位于官庄下窑村嵇家山东南坡,面积约100平方米,深约40公分。暴露残片为印纹陶,纹饰有方格纹,编织纹、水波纹、回纹、曲折纹,器形以罐为主。此外尚有原始瓷碗、夹沙红陶鼎足、网坠等标本。属春秋战国遗址。
  古城墙遗址 残存于大家山山脊,呈南北走向,条石已拆毁,仅留夯筑土郛。长140米,均高6米,础阔6米,顶宽2.5米。城墙外侧残留护沟,残宽3米,深1米。城墙初筑于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夏,次年秋竣工。
  古窑址
  东晋太兴年间,土窑林立,今焦山、丁山、城山、赤土山一带,生产青黑瓷器皿,其中鸡头壶闻名东瀛。
  小马山窑址 兴衰于东晋至南朝,历时100馀年。位于镇区南门外导流港东侧,与城山、丁山、焦山古窑址相距不远,属德清窑一部分。暴露瓷片为青瓷、黑瓷,但以青瓷为主,属青黑瓷兼烧瓷窑。瓷片、窑具堆积面积180平方米,黑胎呈紫褐、釉层匀润,色黑似漆。青瓷胎呈灰色,外壁施化妆土,上釉,釉色淡青或青黄,釉面晶莹光滑。窑具有筒形座和盂形齿口间隔具两类。遗物有罐、壶、盆、碗、盅等,尤以盘口壶、鸡首壶造型别致,视作珍品。1982年6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正式发掘。
  丁山窑址 位于丁山南北两坡地,1956年首次调查发现。产品有青瓷、黑瓷。青瓷釉下多见化妆土,口沿常有褐色点彩。黑釉釉层较厚,色黑如漆。胎色分青灰或紫褐色两种。形器有鸡首壶、罐、碗、砚、盘等。窑具有直筒形、锯齿形间隔两种。因沿山建房,堆积层已埋入房基下层。
  焦山窑址位 于溪东街焦山东麓,1985年发现,深距地表3米,为黑瓷、青瓷兼烧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胎呈紫褐色,釉层较厚。青瓷胎多呈灰青色,釉下普遍使用化妆土。产品器形有盘口壶、鸡首壶、罐、钵、灯盏、砚、香熏、盆、碗,少见装饰纹,但有少量莲花装饰。瓷胎均为紫褐色,青瓷泛黄更甚,系氧化焰烧成。今已被建筑叠压。
  城山窑址 位于导流港西侧城山东麓,对岸为小马山、市亭山,古代窄隔马阨河,旧县志载:“市亭山昔出陶器,大者容三十石,小者容二十石。”堆积层距地表约3米,面积不大。窑器黑釉、青釉兼备,以锯齿口盂形为多,系德清窑系列之部分,具有东晋至南朝器皿风格。今已被建筑物叠压。
  直街窑址 位于直街与潘家弄交叉口,1986年德清饭店重建时,发现大量韩瓶、四系罐器物碎片,釉薄呈酱黄,胎薄而坚,属南宋窑址。已被叠压。
  窑弯里窑址 位于乾元山南麓恒星窑弯里,东邻砻糠山。据1982年普查,范围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73米,总面积约4400平方米。产品粗糙,器形以罐为主。胎质坚硬而薄,釉色呈黄褐,较薄,也有无釉者。垫具均为短小泥条,属于宋代窑址。
  南坞里印纹陶窑址 位于官庄村南坞里桐油棚田东侧高地滩上,堆积面积南北约9米,堆积层50米以下。陶片均为印纹硬陶片。器形以侈口、矮领、扁腹罐居多。纹饰有方格纹、回纹、曲折纹。胎色灰、红两种,胎壁较厚。堆积中发现泥珠垫具。属春秋战国古窑。
  张家山窑址 位于大友村刘家桥张家山东下坡,北距陆家山300米,东距序王山150米。地表碎片东西长45米,南北宽30米,残件以罐为主,有直口、敞口。器物或施釉,或不施,釉层不匀,胎中杂质较多,窑具有喇叭形、圆饼形、四足形3类。属东汉窑址。今地表为杉木林,碎片、窑具散露。
  古墓葬
  金鹅山土墩墓群 位于金鹅山顶山脊上,共5座,呈椭圆形,墩高1.5~2米,直径6~12米。未发掘,系商周至春秋期间古墓。
  凤凰山石室墓 位于原西门城墙外凤凰山山腰。1963年11月发现,次月作考古清理。经发掘,甬道总长2.7米,中有石门间隔,门高1.18米,宽1.30米,门框、门楣、门扇,门槛全套完整。墓室长6.6米,宽2.8米,采用长方形、斧形、扇形、方形四种砖型。随葬品有铜器(梯形扁槽铜帽、铜钩、五铢钱)、银器(银环)、玉
  器(玉猪,通体晶莹发亮,色呈乳白色),石器(石狮两只,石屏2件,石案1件、石榻一只、石槽座)、铁器(钉)和陶器。尤以画像石最为珍贵。(1)门楣正面,右太阳,中有乌。左月亮、下蹲蟾蜍,上刻玉兔,周围衬以云纹。(2)楣侧祥云纹。(3)右门框正面,门卒持篲拱手躬背,头戴无翅纱帽,垂领向门立。(4)框侧,青龙腾飞,边饰流水波纹。(5)左侧门框正面,门卒颔下有须,戴斜方格无翅纱帽,上有云气。(6)框侧,白虎修长,边饰波浪纹。(7)门扇,上朱雀,一腿立于虎首形铺首衔环之上,边饰连锁漩涡纹。次为画像砖。其中虎首形方砖花纹与《俟堂砖文杂集》图像近似,万岁不败砖长39.5,宽19.5,厚6.5公分,形制之大也属罕见。系属东汉古墓。
  李熙墓 位于砻糠山,1985年因拓修公路出土,墓主李熙(1205-1237),系赵孟舅舅。有圹志一方,长73公分,宽58公分,直写阴刻,文16行总424字。赵与芮撰文,丁震刻石。
  吴奥墓 位于乾元山北麓,1985年10月发现并作考古清理,形制为砖椁石盖单室,墓壁有龛。出土圹志一方及钱币、龙泉窑影青瓷像、定窑白瓷印花盘、青瓷炉、长颈瓶等宋代青白瓷器。墓主卒葬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影青瓷像属国家一级文物。
  赵彦绾 墓位于官庄仙童坞村东南侧,系赵彦绾与妻石氏双室墓。彦绾字仲槿,皇室后裔,属广陵君王德雍一支。妻为新昌望族,2000年开矿时遭破坏,出土墓志两方、铜镜一面。
  石刻造像
  丁头山石像生 位于下官庄东200米丁头山北坡小竹山上。石像无头,残长1.70米,座高17公分,宽55公分,腰宽33公分。系南宋时期墓地神道翁仲。
  毛竹山石像生 位于下窑村东南毛竹山南坡。石像两尊均已无头。一文一武。文者持笏,武者持剑,又者残长1.83米,身宽74公分;武者残长1.73米,身宽74公分。系南宋墓地翁仲。
  越山寺石像生 位于城东乌牛山东南侧山。石马高1.3米,长2.1米,2001年移至乌山庙大门左侧,基本完整,约为明代旧物。
  城山石像生 位于城山北坡教堂西侧。2003年发现,共石兽两尊,石人三尊,其中一像齐腰斜断,一文官像齐肩无头,武官像颈以上无头。石兽基本完整,属明清墓地仪仗。
  德清大闸石狮 1959年建闸时从各地移置,共10尊,雌雄各半,身高1.4~1.75,均为坐姿,其中6尊为太湖石,4尊为火烧石,呈黄褐色。6尊太湖石狮安放于大闸东侧桥柱石墩上,其余4尊分置于南北坡人行道两侧,属元明旧物。
  古建筑
  文明塔 位于城东北下兰山之阳,面临馀不溪。明万历廿二年(1594)三月,知县连继方,教谕彭同魁筹建,八月落成。塔用厚砖滚砌,转角有砖砌倚柱,每层腰檐以菱角牙子叠涩法砌筑。高七层、八面。下两层有小佛龛相间,馀则每层每面均有壶门式壁龛和方形砖雕魁星像,清道光初,塔尖被风刮去,今塔顶草木扶疏,残高18米。底层因村民盗砖受损,1979年水泥封护。塔畔原有楼房7间,僧舍3间,早圯。1982年6月列为县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己丑中秋夜同人登文明塔水阁 清·王诚窗开四面水三面,正有此中明月多。卓笔一枝塔倒影,眠牛两具山横波。半明半灭见渔火,若抑若扬闻耀歌。坐久不知衣露湿,劝君速醮金臣罗。
  念奴桥 清·许宗彦
  吾邑文明塔侧,旧有小阁,圯败久矣。里人相与新之。冬月返里,舟过其下,寓目感怀。怃然有咏。峻增坏塔,闪初阳,下有飞楼飘渺。手拓窗棂,抬倦眼,迎面峰峦皆好。木落擎风江寒碇,影霜气,澄清晓。绝无人到,此间容我长啸。为想人物当年,东乡诸沈、占才情多少。依旧溪山无限秀,俯仰徒探怀抱。禾黍纵横,樵渔星散,一角荒城小。琅然檐铎,白鸥飞去烟杪。
  以上录自民国《德清县新志》
  文明塔怀古 衡庐
  古塔斜倚古邑边,清溪横枕碧连天,文昌照耀文宗地,学士蝉联学馆前。玉树珠花荣史迹,金冠铁帽育英贤。近怜十稔明伦乱,委屈华章又几千。
  录自《菜花吟稿》
  德清文明塔 卢前
  千年古塔号文明,百劫沧桑还未倾,孤耸河干作标识,
  舟人指处德清城。
  录自《万竿晴雨楼吟稿》
  文明塔 嵇发根
  清溪侧畔玲珑塔,八面魁星照四方。文运德清昌几世?
  残身屹立看沧桑。
  录自《万竿晴雨楼吟稿》
  文明塔 许德明
  巍巍古塔壮山川,揭示文明四百年。老树扶疏生顶上,
  恍然挟日两峰前。
  注:两峰:乌牛山、百凉山。
  录自《苕会诗声》
  县儒学 位于县东街,前为县桥河及清河桥,东侧隔巷与城隍庙毗邻。创建于宋祥符三年(1010),屡毁屡建。现殿重建于清光绪廿三年(1897),俞樾撰有《重修县儒学碑记》。大殿单檐歇山顶,正脊无饰,瓦件良好。山花处已改成窗户。外檐下周设斗拱,象鼻形昴,角戗深远。角柱转角铺作挺拔。解放后,长期作为粮库,今外围改建并添加附属建筑,使环境氛围受到破坏。
  承厚堂 位于溪东街104号,建于清周治年间,宅主蔡应鹏为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今宅占地面积1430米,门楼进深八檩,用四柱,硬山两坡顶。对面厅进深八檩,用四柱,硬山单坡顶。大厅分5间,五架梁进深前后七檩。通往二厅处设过廊。二厅南北两侧皆置天并,东西两侧设厢房。二厅为楼厅,五架梁进深九檩五柱。楼上设走马楼连接厢房。檐檩下有雕花牛腿。第四进为花厅,北侧和二厅用较厚砖墙砌隔。中辟大门,五架梁进深八檩四柱。南侧为花园,原有假山花木。
  观察第 位于馀不弄,建于清光绪间。宅主徐芙卿系奉天省东边兵备道道
  尹,卒于宣统三年(1911)。全宅占地730平方米,东辟大门,有前后花园,左右为厢房,正屋5间,砖木结构,室内铺设木地板。天井用青石漫铺,门框均用条石砌筑。房檐柱墩皆为方形,并有刻花。廊柱上端牛腿均有透雕人物花卉,工艺精良(按:此宅实称新宫保第,观察第位于戚家弄。)
  蔡德甫旧宅 位于溪东街44号,面溪东街,背长桥河。占地429平方米,主体建筑一进,砖木结构,五间两层,大门两侧设厢房,中间为天并,青石板漫地。房屋前端及两侧砌封火墙,厢房硬山单坡顶;正楼硬山两坡顶。明间宽4米,檐柱牛腿雕刻图案,属晚清建筑。
  蔡家厅 位于敏仁弄,呈南北向。占地770平方米,由正屋四进及东侧便房组成,砖木结构,东西南三面皆砌高墙。门厅三间,中辟大门,设天井。二进三进均由天井间隔。明间皆4米,檐柱牛腿雕刻花哨。楼上花格窗,楼下堂门,均为硬山二坡顶,系晚清建筑。
  马氏旧宅 位于溪东街中段,原商业局斜对面。占地232平方米,呈四合形,二层楼房,双坡硬山顶,天井设于中间。大门开于东侧,石框架。南北正楼10.70米,进深6.6米,用四柱。堂门、窗棂雕花精细,属清末民初建筑。
  丁三多旧宅 位于敏仁弄,呈南北向,占地271平方米。主体建筑二进,三间两层。南辟大门,入门天井左右设厢楼,与一厅楼房呈凹形。大厅三间进深8.5米,用五柱,硬山两坡顶楼房檐柱牛腿及其他构件雕刻精细。二厅进深7米,五柱,雕刻少于大厅。为晚清建筑。
  丁顺宝旧 宅位于敏仁弄内,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两进,四周皆砌高墙。一厅二厅皆为楼厅,中有天井。出面均为堂窗门,楼上设花格子窗。两进均为石库门,双坡硬山顶,各处牛腿雕刻花哨,系具有江南特色古代居民建筑,属晚清风格。
  戴公祠 位于焦山北坡,初创于南宋,屡毁屡建,2000年重修,详见本志《宗教》章。
  桥梁
  清河桥 俗称孩儿桥,位于务前街与县东街交接处。始建于宋治平年间(1064-1067)。明天启四年(1624)更名会瀛桥。单孔石拱,呈南北向,桥墩用条石砌筑,桥身用石块错缝砌。两侧左右各有楹联,字已风化。桥拱券为分节并列砌置,桥面南北铺各有踏跺16级,近年因车辆行驶需要用水泥垫平。栏板基本完
  整,南北两端今存望柱、坤石各一。桥身全长18米,顶宽3.5米。拱高4.5米,跨度8.7米。栏高86~76公分,须弥座,两头用抱鼓石支撑,云拱刻有云纹。望柱高1.06米,顶端呈荷花状。券面石上双钩阴刻桥名。2005年3月,公布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宁桥 位于金鹅村,横跨于北山河上。始建无考,清同治十三年(1875)重建,三孔石板平桥,总长10.4米,面宽1.47米,中孔跨度4.25米。边孔2.85米,高3.10米。有“同治□年甲寅年建造”阴刻文字。
  丰盛桥 位于城南恒星村徐家坝以东500米处,石板平桥,三孔,均用条石铺成,中心阳刻桥名。其旁里人重建为阴刻。馀皆漶漫不清。坡脚各设踏跺三级,中柱内侧刻有花纹。
  德武桥 位于瓜山、太堡塘之间,清光绪廿五年(1899)重建。单孔净跨。长30.9米,高6.8米,面宽3.8米,下宽4.4米,单孔跨径11米,墩厚4米,桥拱为分节并列砌。南侧正中阴文德武桥,北侧为重建德武桥,均有记年款。南北各有长短楹联。桥梁气势宏大,结构严密。
  四仙桥 位于城东金星村南埭圩,原名普济桥,清光绪廿六年俞樾出面筹资重建。三孔石平梁,桥面无栏。长13.4米,宽1.9米,柱高3.2米,中孔跨径5.27米。左右孔跨径3.27米。桥柱三根并立,上用锁石相连,两侧有楹联,阴刻“光绪庚子三月里人俞樾题”。
  南石桥 位于城东金星村白芷圩,乃王家埭进城必由之路。平板梁单孔,无栏,长4.25米,宽1.12米。南桥墩设5块石板条石,无跺。北桥墩设3级踏跺。桥基用八层块错叠砌筑,桥面中心有凸起素面圆形石雕。北端阴刻“本客城乡众助重建”,南端阴刻“光绪三十年十月立”。
  新民桥 位于新盟村六堡里。始建年代无考。咸丰十年兵毁,光绪廿四年重建,亦呼新桥。五孔平梁,长35.5米,阔2.5米,中孔高4.6米,中孔跨6.2米,次孔跨5米,边孔跨3.75米。两边设垂带式踏跺,桥墩用条石错缝叠砌。2001年,栏板、望柱、坤石散见于河道南岸。
  山田畈小桥 位于城北大友村山田畈西侧。单孔石板平梁,桥面稍呈拱形,全长5米,高1米,面阔1.8米,拱跨1.8米。两坡各有三级踏跺,墩条石错缝砌置,平梁两端刻有花纹。
  第四节 文选
  民歌
  镇境民歌,以《扫蚕花地》传唱最广(歌词见新编《德清县志》)。此外,《小放牛》、《摇大红船》、《十二月花名》、《十只台子》、《烟花女子告阴状》、《孟姜女》、《月亮婆》等,均在民国期间流行。
  民歌野调无腔,属古代吴歌,民间俗称唱山歌,唱野灰调。
  (1)栀子花
  栀子花开心里香,阿姐想郎勿想郎,蜘蛛吐丝要结网,燕子绕梁飞成双,哪有阿姐勿想郎。
  (2)野花香
  南风勿及北风凉,家花勿及野花香,家花有风香十里,野花呒风十里香。可惜香来勿久长。
  (3)烟花女子告阴状
  烟唱:初一月半庙门开,牛头马面分作两边排。伤心人儿来,哎咳唷,分作两边排。
  阎罗王坐在殿中间,阴灯闪闪风惨惨,判官手拿生死簿,小鬼手拿勾魂牌。伤心人儿来,哎咳唷,手拿勾魂牌。
  阎问:烟花女子,你告什么状?
  烟答:老板娘娘做事不应该。
  烟唱:一岁两岁娘怀抱,三岁四岁离娘怀。五岁六岁平平过,七岁八岁大脚绕小来。伤心人儿来,哎咳唷,大脚绕小来。九岁十岁学针线,十一十二卖进堂子来。伤心人儿来,哎咳唷,卖进堂子来。
  十三十四嘱奴要打扮,十五十六逼奴上云台。伤心人儿来,哎咳唷,逼奴上云台。
  无论老小逼奴成双对,勿肯就皮鞭打下来,打得奴三日茶水勿落肚,一命到阴间。伤心人儿来,哎咳唷,一命到阴间。
  死了呒棺材,三张芦扉裹起来,芦扉当棺材。伤心人儿来,哎咳唷,芦扉当棺材。
  棺材呒处埋,将奴尸体抛在黄沙滩,头上露出青丝发,下肢一双小脚露出来。
  伤心人儿来,哎咳唷,小脚露出来。
  天上乌鸦来挖眼,地上饿狗把奴尸体拖出来。路上来了一个强盗坯,将奴的尸骨雕成麻将牌。伤心人儿来,哎咳唷,雕成麻将牌。
  赢了铜钿哈哈笑,输脱铜钿骂我死骨牌。伤心人儿来,哎咳唷,骂我死骨牌。(合唱)阎王爷听得心里酸,判官小鬼眼泪落下来。叫一声烟花女子前世苦,阎罗王替你仗义理冤案,下世投到富家去,投个好娘胎。伤心人儿来,哎咳唷,投个好娘脸。
  (4)哭七七
  头七到来哭哀哀,手拿红被盖上来,风吹红被四角动,好像我郎活转来。
  二七到来细思量,思思量量哭一场,月亮点灯空光彩,好比春梦做一场。
  三七到来做道场,亲戚朋友真闹忙,廿四个和尚团团转,小奴打扮去烧香。
  四七到来再梳妆,梳妆台上好风光,台上有面菱花镜,只照奴奴不照郎。
  五七到来望乡台,望乡台上哭哀哀,大男小女团团哭,哭得我郎回转来。
  六七到来去望郎,望见我郎见阎王,牛头马面两边立,当中独跪我夫郎。
  七七到来去除灵,白布小衫白布裙,有心守郎三年孝,无意背夫去嫁人。
  民谣
  (1)背背驮
  背背驮,卖升箩,卖给东家做媳妇。
  (2)早饭早
  早饭早,人家好;中饭早,省得叫化子来讨;夜饭早,省油省灯草。
  (3)四季谣
  正月里,踢毽子。二月里,放鹞子。三月里,淘米裹粽子。四月里,养蚕采茧子。五月里,做丝卖银子。六月里,上街买扇子。七月里,和尚师太送规纸。八月里,姆妈剪布做鞋子。九月里,重阳登山吃栗子。十月里,阿哥讨个新娘子。十一月里拜饷过冬至。十二月里磨米做圆子。
  (4)掼稻谣
  十月芙蓉赛牡丹,蹲倒斫稻坐着掼,三亩田里掼一担,九斗秕谷一斗穗。
  (5)农田谣
  农田太荒凉,糠菜半年粮,下雨心头跳,靠天帮大忙。
  (6)雨水谣
  雨来水来,屋空人空。雨停水退,重做农工。
  (7)阿婆去
  正月里,阿婆去。摇摇船,咕咕当。摇到那里去?摇到阿婆屋里去。阿婆有特天郎厢,那介摇上去?三匹白马骑上去。那介跑脱来,红线绿线挂脱来。正月里,阿婆去。姆妈阿爸一道去。跑跑跑,跑到阿婆桥。阿婆桥上掼一跤,拾只大元宝。阿婆见特哈哈笑。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雪饼还有糕。囡囡吃特身体好,将来做个大好佬。
  (8)小锣
  小锣哨哨,大锣镗镗,清明圆子送外孙。娘舅砰零嘭郎掼家生(音商),外公翘起胡子勿管账,舅姆面孔急绷绷,外婆躲在门角落里哭一场。
  (9)月亮婆
  月亮婆,拜姨婆,姨婆啦屋里囡儿多,送个拨伢养养大(音度)。三个铜钿红头绳,四个铜钿千妆粉,一妆妆得绝齐整。东面茶店听大书,西面庙头看戏文。半中腰里要停介停,茅草窝里要蹲介蹲,被个刺毛螫特只花面孔(音肯)。
  (10)广播响
  广播响,电灯亮,海绵拖鞋的确凉,跑到队里找对象。
  民谚
  当家要俭,待客要丰。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
  大富在天,小富在勤。
  知足常乐,能忍则安。
  量大福大,机深祸深。
  早见沙滩,夜没芦头。
  天晴带伞,肚饱带饭。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日晕长江水,夜晕鬼头风,
  东坝姚画司,赤脚车大水。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
  相骂呒好口,相打呒好手。
  水滴石头穿,水浸木头烂。
  无风不起浪,无巧不成书。
  连晴三日要抗旱,一夜大雨就成涝。
  十年倒有九年荒,十人九个生疔疮。
  先落航船晚上岸。呆子种田看上埭。
  麦怕清明连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日日晴。
  冷在风里,穷在债里,比上不足,比下有馀。
  毛毛细雨,落湿头发;千张豆腐,吃穷人家。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风,冬雾雪。
  鲎高热头低,晒杀老乌龟;鲎低热头高,大路变做溪。
  六月初三打个阵,上午耘田下午睏,四月初一赤化化,鲶鱼游到灶脚下。
  兔子不吃窠边草。
  黄瓜敲锣一击头。
  歇后语
  十二月里打雷一一假痴假呆。
  螺蛳壳里做道场——旋勿转身。
  叶篰里关苍蝇——白费工夫。
  鸡蛋碰石头——不是对手。
  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狗咬吕洞宾——勿识好心人。
  ■鱼吃萤火虫——亮见亮。
  鸡毛当令箭——小题大做。
  砻糠里打油——榨勿出。
  棺材横头踢一脚——死人肚里有数。
  黄牛吃团笋——滋味啖勿准。
  荷叶包野菱——里戳出。
  三个节头撮田螺——十拿九稳。
  麻子妆粉——虫煞老本。
  楹联
  (1)陵联
  东山陵 牌楼正面: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背面:謦欬不闻老成永逝,音容宛在规范长存。
  桃园陵 正面边联:良操美德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中柱:仙驭返瑶池慈容缥缈,天星沉宝婺阃范流传。
  (2)堂联
  东莱读书堂 邑人陈青岩撰书:北山片席烟霞古,南宋遗祠风月新。
  (3)桥联
  四仙桥 西侧楷体:双桨泛轻舠,绿水潆洄南北埭;一条横略彴,青溪安稳往来人。东侧隶书:野渡傍溪山,今有才人题驷马;嘉名登志乘,不劳仙迹访骖鸾。
  太堡塘 桥北面:柳暗花明,掩映一塘名太堡;山重水复,弯环十里至清溪。南面:叠浪南来,千万派源从天目;扬帆北去,八十里路达菰城。短联:北面,虾影平分光摇水面;□□□□□□□□。南面:西接绿飘东邻紫极;南瞻鹅岭北望龙山。(超按:瓜山有绿飘寺,僧也;文墅山有紫极观,道也。)
  (4)寺庙联
  裴坟庵 山门楹联:“迎东南西北烧香客,送春夏秋冬拜佛人。”大雄宝殿楹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万法皆空,六如观唐相妙有;一尘不染,千年松罗汉同春。”“发菩提心,持戒念佛,妄息真显;立誓宏愿,随缘消业,报尽莲开。”“慈眼观众生,能为作依怙,灭诸烦恼焰;慧日破诸简,具是神通力,普明照世间。”“一方存净土,传裴公家庙始修唐代;众口念弥陀,凭檀越信心得悟真如。”“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智慧照十方,庄严诸法界;大慈念一切,无碍如虚空。”
  乌山庙 山门楹联:泉石清幽,育研经研文先哲;竹松灵秀,聚城里城外高盟。戏台联:借丝竹传山水清音,里社歌谣新乐府;与父老话升平盛事,岁时伏腊古临溪。”前为东衡陈衡庐撰,后为南埭俞曲园撰。
  戴公祠 侯王殿联:“取义成仁,大丈夫当如是矣;报功崇德,我国家礼亦宜
  之。”真身殿联:“祈赛遍乡关,万炬千钲,匝地欢声迎社至;威灵绥越甸,五风十雨,隔江鼓吹送春来。”前者谈德寿书联,后者徐本立撰句。
  碑铭
  故万一直阁李君圹志先兄讳熙,字叔广,安吉之德清人也。生于开禧改元乙丑二月之六日。曾祖讳彦颖,光禄大夫,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致仕赠太师,魏国公,溢忠文。祖讳沐,朝列大夫,直宝谟阁,福建路转运判官,赠中散大夫。父讳仁本,故承议郎,浙东提刑按察使,致仕转朝奉郎。母丁氏,封安人。先兄兄弟四人,先兄居长,次女兄适皇弟武康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与芮,未三年而卒,赠郡夫人。次即埙也。次女适□□迪功郎新饶州司户参军赵与省。嘉熙丁酉改元六月庚辰朔,先兄忽染痼疾,医祷罔效,竟卒于是月之乙丑。先兄不正娶,有侍使曰朱,生子四人。长吉□,□岁。次男幼学,五岁。次闺女,三岁。次男生于先兄易箫之后三月,而其所生□□名于埙,曰幼安。先兄既蚤世,诸孤皆乳抱之婴,安厝之责,埙身任之。卜以□□季冬之丙午,归葬于华藏山之原。埙政惭白丁,不能为先兄乞铭于当世□□公卿,而邻里善士佥曰:尔兄生长世宦之家,赋性冲淡,不乐繁华,闭户跎日,□□不辍。每曰:我不欲欺人,我宁受欺于人。有是贤德,天既不寿其身,而其子必有显者,自能铭父之德,愿少侍之。埙拱手而是其言,姑摭岁月梗概,以纳幽圹。弟埙顿首谨志。
  武康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与芮填讳。
  丁震刊。
  第五节 备录
  本节园林业已不存,为日后好事者复古作参考。石库门、老宅系2004年亲自调查;名墓近况不明;石刻或存或佚,可作文物补遗。俞平伯铜像与齐星村苕溪渔寨,皆近年胜迹,概附于此。
  园林
  半月泉 位于北门外石壁山,晋咸和间(326-334),僧昙开凿,因水质清冽,称为灵泉。宋初泉侧建亭阁,因池波映月呈半规形,又称半月泉。元祜六年(1091)三月十一日,苏东坡一行六人游赏山泉,题辞留诗(诗碑今存县博物馆)。
  元·大德初年(1297)九月十七日,赵盂、张渊甫、高彦敬、仇远等人雅集月泉精舍,绘有《山村隐居图》。清嘉庆九年(1804)六月十日,邑人徐秉源等人将苏东坡手迹重摹泐碑。民国三十七年秋(1948),邑人许炳堃为半月泉重建泠然阁书《启》。自宋迄今,历代名贤留咏颇多。抗日战争期间,寺毁泉废,残垣今埋丛莽之中,仅露石池一角。
  慈相寺半月泉 宋·张敏叔
  谁将半边镜,弃掷苍山隅。我疑虾蟆精,含辉吐云腴。嫦娥掩面泣,妆台坠琼梳。半开广寒殿,庭角闻玉枢。昔我游泮宫,病渴伤诗癯,名泉历历记,清兴梦寐俱。岂知剖冰环,龠茗分僧盂。何当十五夜,团团照云衢。
  录自明《嘉靖县志》
  慈相寺半月泉宋·苏轼
  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
  半月泉 明·朱衮
  雅意在山水,雨歇眺城阴。云衲望旌旆,鸣钟下遥岑。道我出烟磴,引我出泉林,老蟾不全遁,古璧常半沉。莹然见内外,亦得观我心,东莱去已远,严扃月华侵。钦哉古人学,肆力求高深,玉磁吸浩气,穹崖豁尘襟。乃知一掬灵,散作千万浔,冲然领会处,知者尚幽寻,松风振寒谷,崩涛发龙吟,归欤谁知者,听我紫瑶琴。
  半月泉 明·邵圭洁
  宝地开灵液,清甘入酿偏。自怜官似水,复想酒如泉。携取山源润,分来月影娟。他乡况多感,仗尔一颓然。
  半月泉明·方日乾
  大飘酌灵泉,醉读壁间字。挥手谢吏人,吾方有公事。
  半月泉 明·蔡见龙
  幽泉穿曲涧,峭壁敞飞轩,翠拥峰千色,寒侵月半痕。清冷翻玉液,素影斫云根。何必探奇胜,由来可避喧。
  和谭梁生重过半月泉见简(四绝)
  明·谭元礼
  真是爱泉好,非因苏子过,绿阴兼素魄,凑就一泓多。偕客临泉少,孤光独步宜,幽人筇未响,翻作共游时。形似是神似,冰凝一缕魂,娟娟相属处,幽寂不堪论。仄径多泉意,何须坐楹看,好从霜月里,平酌此中寒。
  月泉歌 清·侯元棐
  月泉之水寒且冽,我欲饮之畏其洁,浊吏可为兮不可为,对兹泠泠之泉而神慑。
  月泉 清·蔡启份
  石鬟分照影,凿魄半留痕。绠汲初钟晓,梁横野渡昏。虎蹄交藓迹,僧梵出层轩。唯此清流在,扪碑为濯源。
  半月泉和韵 清·胡会恩
  入寺心尤远,寻幽地自偏。直将松化石,还以月为泉。清浊关千古,浮沉各一天,长怀元佑事,片碣尚依然。
  咏半月泉应教 清·徐元正
  万壑藏新月,空亭落野泉。半泓常不断,三五未曾圆。碧海分离后,昆仑涌溜先,金光浮潋滟,蟾魄浴漪涟。境僻人谁到,源深石易穿,珠林开法乳,玉斧出婵娟。璧断荆山璞,弓弯太白弦,皎兮思荡子,冽彼念前贤。素影院花句,藁砧破镜篇,未同河汉阔,常共广寒悬。
  团扇当秋掩,菱花出靥偏。味甘羞作醴,性淡足安禅。源自支机至,名随希逸传。到来诸品静,一涤道心坚。梵语澄潭彻,经声小阁宣,荒岩怜皓质,宝液吐青莲。已识杨枝水,难瞻桂殿仙,上方留色相,碧落任盘旋。灵药无能窃,银瓶几处牵,清光分夜色,寒气接朝烟。坡老题诗日,昙僧卓锡年,昔时留胜迹,今日近桑田。草没香台路,风凄碧瓦椽。披云寻断碣,扪石远尘缘。绝壁藤萝荫,深林鸟雀喧。可知云外赏,谁补水中天。灵杖三秋渡,霓裳一曲全。琼浆应已得,云路岂难前。不羡乘槎客,随流到日边。
  半月泉 清·蔡诒谷
  石磴悬初月,花岩缀古泉,酿新香更冽,蟾漏影犹偏。细响通幽涧,清光逗碧天,昔贤多胜事,遗迹至今传。以上录自《康熙县志》
  和陆丽京游半月泉 清·徐倬
  莫惜一尊酒,来游半月泉,寒花明断碣,老树卧荒烟。客滞临邛夜,人思元佑年,高阳好尽醉,勿返子猷船。
  半月泉 清·徐志莘
  山林虽云好,非人莫与传。古来佳胜地,题识由名贤。东坡真天人,文采铄云烟。所至必搜览,未许遗幽妍。馀不城北隅,壤僻岩螺旋。榛菅蒙翳中,灵液一点穿。公来留墨妙,照耀数百年,名顿驰四方,摹仿费蛮笺。残碑虽重勒,锋铩无或湮。金铁互钩屈,鸾凤相腾骞。精爽隐石壁,妙韵流香泉。徘徊池上亭,快此清和天。追惟公岁时,真伪久恐愆。谁欤收遗逸,补入公诗编。好事嗟无人,怀古慨后先。
  以上录自《嘉庆县志》
  半月泉读苏文忠公诗 清·沈用霖
  欲觅水中天,来游半月泉,云光同吐纳,山色共澄鲜。万古源无尽,三秋魄未圆,昔贤题咏在,断碣堕荒烟。
  月泉桂影 清·蔡方壶
  按月泉之上,向有山岩悬覆。岩多桂树,月到此处,印于泉中,虽三五团圆,止得半规。后为僧人建亭其上,并去山岩之碍屋者,而桂树无存,非复昔时半规入照矣。后人特因其名而以作之。馥馥仙枝纪广寒,谁分半面落云端。天香归苑高僧渺,水镜蒙尘芳树残。漫作娥眉千古恨,犹存兔迹一泓看。六朝事业今安在,慧海无边一指弹。
  半月泉怀东坡先生 清·王诚
  东坡先生不可作,七百馀年世寂寞,我今照水忆东坡,凡百东坡犹宛若。东坡昔在元佑年,玉堂清秘绕金莲,一朝出守杭州去,日日啸傲西湖边。西湖近与清溪连,中有一道清冷泉,泉声邀月月在水,万古千秋不肯圆。圆缺本无定,去来真有缘。东坡先生俗虑捐。左挹子方袖,右拍靖老肩,重来施大手,劈破水中天。天水劈破等闲事,只恐琼楼玉宇高处难安眠。我拓东坡碑,因咏东坡句,结伴徒为半日游,何如竟逐坡仙去。坡仙兮坡仙,不知在天上兮在人间,人掬寒泉荐一盏,月波涌起疑有奎光悬。
  半月泉 清·俞樾
  蟾寒兔冷吴刚愁,手持玉斧穷雕锼。劈破半月风飕飕,化为一水清浏浏。东坡先生官湖州,请一日假来此游。欣然题诗在上头,而今精舍在荒丘。惟此半月仍如钩,老僧好事工新鸠。一楼高筑山之幽,名迹长使东坡留。祀典并为东莱筹,呜呼所虑何其周。僧能若此吾侪羞,广寒宫阙云中浮。万百千户年年修,神斤鬼斧无时休。愿与
  月中仙人谋,移一二户来山陬。眼前突兀成此楼,然后招集诸吟俦。携酒一榼茶一瓯,狂吟远与髯翁酬。
  以上录自《民国新志》
  半月泉怀古 衡庐
  芊芊牧野笼青烟,饭后游盘感万千。旧建泥中馀瓦砾,新开山上种粮棉。寻春已缺慈相寺,访古何来半月泉。城外高楼坞外路,劳人来往织诗篇。
  录自《菜花吟稿》
  德清县石壁山半月泉重建冷然阁启 许功武
  呜呼!翠飞鸟革,敞栏榭于当年;貉穴狐鸣,莽蓁芜于此日。山容失色,春空千树之花;泉韵吞声,冷咽半规之月。仁祠消歇,似莲界以无从;杰阁隳颓,抚苏碑于何所。荒荒故迹,渺渺新愁。春秋之佳日空过,石壁之胜游谁续?
  原夫泠然阁者;出礼辰之门三里,俯半月之水一泓。祝厘美媲嵩呼,山瞻奉国;觉性清传梵呗,寺接慈相。晋释通泉,宋贤置阁,沿而不替,代有增修。乃者胡骑长驱,奇羞既蒙夫剩水;王师东指,浩劫竟尽于雕甍。断础颓垣,秋月泣啼蛩之露;兔葵燕麦,春阳怨牧笛之风。原非洛邑名园,何其永废;未若岐山圣水,竟尔全枯。
  仆等多难登临,端忧徙倚。山林妆点,偏深风月闲情;泉石裴回,聊已烟霞痼疾。兴衰起废,不教往事成空;送胜寻幽,肯让前贤专美。应使流丹飞阁,今雨而长共凭栏;沉壁灵泉,活火则重堪试茗。叩王孙之别业,百株犹忆寒梅;拜学士之书堂,一盏先申秋菊。娇莺乳燕,尽多屐印苍苔;雪藕调冰,大好杯倾皂英。
  然而杜陵营宅,资犹出自相遗;庐阜买山,钱无嫌于就乞。况备千秋之临眺,异一姓之栖迟也哉。用贡刍荛,藉呼庚癸。七十五十,原无辞于薛宋;千斯万斯,乃有乞于仓箱。此外何求,休教兴嗟于海若;厥成快睹,庶免腾笑于山灵。谨启。
  录自1948年《湖州商报》
  石壶泉 原在元峰观观后山壁上,泉水甘冽,系德清城区周围第二名泉。据康熙·县志载,宋朝淳熙间,道录曹守真于乾元山之阳购地十馀亩建道观。历经元废明兴,至清初已成县境内琳宇之冠。今观废泉塞,无复旧踪。
  元峰观石壶泉 明·方日乾
  夜声泠泠响苍块,晓影澄澄湛苍月,僧庵虎跑不足异,神剑多年指灵穴。道人接脉刳竹椽,使君来赋石壶篇,清宵瀹茗特相品,知是山中第二泉。
  录自《康熙县志》
  舞翠亭 原在县衙尉司左侧,取杜牧“飐滟翠梢舞”之句。今圯。宋·张祁(一作张祈)《题舞翠亭》诗云:浩荡秋光里,扁舟过德清,楼台占山影,鹅鸭乱溪声。小饮经年别,高歌一邑惊,娟娟照人月,还忆谢宣城。(录自《明·嘉靖县志》)
  化洽亭 原在县署西侧凤凰山岗。早圯。唐·沈颜有《题县令范传真化洽亭》诗:前有浅山,屹然如屏;后有卑岭,缭然如城。跨池左右,足以建亭。斯亭何名,化洽而成。
  左顾亭 位于小南门龟回坝西堍临溪处,早圯。据说晋朝馀不亭侯孔愉未贵时在此放龟。龟谢恩,不时左顾,故建亭留念。
  龟溪左顾亭 宋·刘一止
  溪面寒无风,澄莹千丈绿。我欲放轻舠,霜镜不可触。
  用左康叔知府韵题龟溪左顾亭明·袁说友风下疏棂月下溪,愁边拓尽剖藩篱,平生漫说江湖客,未解人间手不龟。
  用洪叔炳题左顾亭韵 前人
  龟老一溪怀旧事,人亡千载尚虚名,亭前独有山川在,付与诗人著语明。
  以上录自《民国·新志》
  雪月亭 原在北门外慈相寺东侧,已圯。
  次韵李通直题慈相寺雪月亭 宋·沈与求
  曲槛飞甍界碧空,尽供胜览属禅翁。苍藤翠木四围外,远水平芜一望中。
  幽鸟林梢鸣不断,乱云天末去无穷。素娥青女今何在,归步聊乘两腋风。
  录自《民国新志》
  澄虚亭 原在务前街宋代务税库右侧,濒河,早圯。
  题澄虚亭(在宋·务税之右) 明·徐良佐
  一溪水浸群峰绿,潋滟长湖澄数曲,波光如练映危亭,倚槛最宜凝远目。亭前日日舟人行,千里万里风帆轻,长汀回首望不尽,际天气象何其清。隔溪南下乾元路,古松峭拔藏禅宇,馀不祠前千尺潭,昔有灵龟曾左顾。时迁岁改名独存,德清从此民俗淳,山奇水秀冠南国,是处疑有桃花源。过桥稍转十馀步,家家相向开朱户,大都川泽气多寒,时时猛点菰蒲雨。晚来忽霁凉意新,一片两片归岩云,惆怅王维不在世,把笔欲画今无人。老夫歌诗久不作,对此吟情岂宜薄,简书推去试新吟,眼前好景难道着。城中美酒斗十千,浦口鱼肥卖得钱,夜深却羡渔翁乐,醉抱溪心明月眠。
  录自康照《德清县志》
  觉觉堂 原在城北慈相寺东侧。清人江毓荃云:“德清近代乡贤,以许恭简为第一。曾于半月泉近旁筑觉觉堂讲学(见民国《德清县新志》)。”讲堂毁于抗日战争期间。
  觉觉堂明·许孚远
  玉麈何年开梵宇,龟溪此日集儒冠,坐临岩树春风满,人立桥门夜月寒。白发寸阴怜逝水,青云万里睹飞翰,古来贤圣繇师友,莫作寻常聚会看。
  录自《康熙·县志》
  和乐秀明堂 位于溪西街南门城桥南侧,原系孙氏宅院厅堂,今已不存。
  德清孙氏和乐秀明堂 宋·牟■
  人生致足乐,莫如令兄弟。绰绰而有裕,其中自春意。龟溪有二孙,能笃友于义。同居五十载,閤门数百指。几微无闲言,轮囷有和气。粤从鸿雁散,惟恐棠棣废。欲挽古道回,兹事良匪易。亦既成新居,始得遂初志。
  和乐揭高匾,秀明屹对峙。怡然两白发,埙篪伯仲子。子孙皆雍睦,里闾亦顺悌。复如无事时,难得真可贵。唐史传孝义,颇记张镏李,迹其屡易世,往往干戈际。义风不少衰,大书乃无愧。嗟哉光明后,旌命曾弗至。虽有笃行者,谁为纪姓字。我闻二孙名,不觉为之喜。两纪信实录,联名尽名士。先见众论公,必得一行史。行看表门间,乡邦夸盛事。我诗甚鄙拙,愿尔多寿祉。
  录自《民国·新志》
  腰金塔 《康熙县志·地舆》载:“旧有腰金塔,载《馀不志》,金瞻紫禅院即其故址。”《杂志》云:“在乾元寺,宋乾道中建。初成,灯火晃耀,邑人呼曰腰金塔。未几,郑闻、沈复、李彦颖、韩元吉,相继为执政侍从,人以为谶。开禧初,雷火焚毁。
  羌山怀古(二首之二) 许公武
  吴王故垒霸图空,避地犹留半亩宫,织箔祠荒春草绿,腰金塔废夜灯红。千家山廓朝曦市,一杵斋钟夕照风,高士羽流尽黄土,石壶泉水自丁东。
  石库门
  丁家弄8户,门牌号为6、19、25正、25边、31、34、53、68。
  丁家横弄1户。门牌7。
  赵家弄6户。门牌号为4、6、7、19、45、55。
  馀不弄2个。门牌11内、11外。
  馀不横弄1个。门牌3正。
  谈家弄1个。门牌9。
  谈家横弄2个。门牌4、15。
  公园路1个。门牌7。
  潘家弄2个。门牌18东,18南。
  祝家弄2个。门牌92、94。
  溪西街11个。门牌号14、21、23、34、45、49、61、63、69、71、73。
  溪东街9个。门牌号为36、45、47、49、56外、56内、56里、82东、82北。
  敏仁弄4个。门牌为3号、4号各内外。
  上河下(南街11号背)1个。
  老宅
  仁寿堂 张仙弄东段,大家山东麓,石库门、厅屋存。
  敦仁堂 务前街道贵堂斜对面,大厅存。
  树德堂 溪东街中段临河,五开间楼厅存。
  承厚堂 溪东街中段树德堂对面,对面厅、大厅、楼厅、花厅共四进均存。
  修道堂 馀不弄,整幢全存。
  敏仁堂 南街敏仁弄内,楼厅厢房存。
  清远堂 西门外,明末陕西巡抚蔡官治宅,边屋存。馀已新建电子器材厂。
  百桌厅 西门外,清初状元蔡启僔府第,原有石牌楼一座。解放后,并入大有蚕种场,屋已不存。
  道贵堂 务前街,清初学者徐倬府第,1972年9月30日上午失火毁坏。
  蔡翔云旧居 张仙弄北端,老屋犹存。
  蔡渭生旧居 溪东街中段,二厅、花厅存。
  蔡朗亭旧居 溪东街中段临河,戴侯庙对面。
  蔡寿龄旧居 溪东街东门桥侧濒河,后进存。
  蔡宗城旧居 小南门临长桥河,现为民宅。
  蔡春帆旧居 馀不弄,现为镇政府公房。
  蔡甸耕旧居 县西街,公安局看守所,已改造。
  宫保第 馀不横弄,今存,为民宅。
  新宫保第 馀不弄,今存,为镇房管所。
  观察第 戚家弄,今存,胡姓纸马店库。
  榜元第 赵家弄,清初榜元徐天柱府第,今完好无损。
  天官第 县东街,与新宫保第隔河,河岸有照墙,上书“宫城万仞”,今毁。旧屋仅留柱房三间。
  名墓
  战国:养由基墓,在直街,已由住宅叠压。
  汉:沈戎、沈礼、沈彦、沈景墓,均在城西金鹅山。
  晋:孔愉墓,镇区城山上馀不庙右侧。
  齐:沈麟士墓,镇区乾元山南麓。
  唐:裴休墓,镇区丁山之阳。
  宋:赵师禹墓,城西玉麈山玉岗。
  沈与求墓,城西马鞍山。
  沈复墓,城北赤岗兜。
  方淑墓,城西司马山下。
  沈馆墓,城西淡竹坞。
  沈诜墓,城西文墅山。
  沈介墓,城西方山。
  李泽墓,城西积谷山。
  何彦猷墓,城西官庄山。
  李澄墓,城西宫巷口。
  汤思退墓,城西积谷山。
  别湜墓,城西金鹅山。
  吴潜、吴渊、吴璞、吴宝谦、吴宝礼、吴宝量墓,均在城北门外张家山。
  沈严墓,城西大壮岭。
  蔡日沂墓,城西玉麈山瑶武垣。
  刘光祖墓,清溪艮山。
  戴继元墓,镇区溪东焦山北麓。
  明:王寿衍墓,城西宫巷。
  沈楠墓,城东乌巾山越山寺侧。
  蔡演传墓,在城西金鹅山。
  蔡奕琛墓,在城西敦厚圩。
  沈松墓,城北上兰山。
  胡友信墓,镇区吴羌山腰。
  蔡渊墓,城西瑶武垣。
  蔡纲墓,镇区风凰山麓。
  蔡凯墓,城西仙童坞。
  蔡绳墓,城西玉麈山。
  谈俊墓,城北杨家坞。
  蔡绍宗墓,城西玉麈山仙人蹻足。
  蔡绍魁墓,城西金鹅山。
  蔡希贤墓,城西乌鸢山。
  蔡铎墓,城西洗马滩。
  蔡宏毅墓,城东莲荷圩。
  清:蔡启僔墓,原葬沙村凤凰山,道光间迁葬城西乌鸢山
  蔡演衷墓,镇区赤土山之阳。
  蔡启晟墓,镇区赤土山之阳。
  俞鸿渐墓,城西金鹅山。
  蔡赓飏墓,城北中丞第西侧。
  蔡汇沧墓,城东乌巾山。
  胡渭墓,城北清河圩竹叶篷经南圩。
  朱万绮墓,城西乌鸢山。
  谈慎、谈九乾、沈孟坚墓,均在城东戴家圩。
  徐倬墓,城西青芝山。
  戴天彝墓,城西金鹅山。
  谈九叙墓,城东姚家圩。
  蔡升元墓,城西大壮岭。
  戴振河墓,城西方山。
  胡彦颖墓,城北竹叶篷乌丘圩。
  许家驹墓,城南中片墩。
  沈志荣墓,城南陶家圩。
  蔡书绅墓,城南茅庵前。
  胡彦升墓,城南张家厂。
  胡官龙、许祖京墓,均在城北转水湾徐家山。
  谈承升墓,城东西畈圩。
  徐天骥墓,城东黄泥圩。
  许祖怀墓,城北上兰山。
  徐开厚墓,城东鹤儿圩。
  民国:吴玉墓,城东乌巾山之阴。
  嵇旨美墓,城西东山岭上。
  蔡渭生墓,城西淡竹坞。
  沈春江墓,官庄。
  沈西苓墓,城北东山陵。
  共和国:褚元恺墓,东山陵。
  俞平伯墓,在大家山巅。
  胡渭墓 陈景超
  清明天气暖融融,结伴同来竹叶篷。不是踏青观野景,但为仰止觅遗踪。布衣身价当年贱,学术才华后世隆。经渊艺海从头数,天下名山有几峰。
  和景超兄《胡渭墓》原韵 姚子芳花开春暖乐融融,地似仙宫穹作篷。携弟随兄观胜迹,研经探易觅先踪。但看今日子孙旺,遥想当年祖上隆。胡渭布衣名见史,灵山盛世又青峰。
  注:灵山,景超之乳名也
  次衡庐师《胡渭墓》 周刚
  纷纷世界醉金融,笑问谁来寄钓篷。名利追求皆有客,经文探索几无踪。逆鱼吹浪苕溪远,翠竹围坟碧岭隆。看取衡庐今日意,愁烟依旧锁寒峰。
  和景超兄《胡渭墓》原韵 许德明
  青青古冢竹松融,难觅当年钓月篷。因慕儒宗遗论著,故来学者认行踪。清芬堂内唱酬雅,方志图中赞誉隆。今吊先贤桑陌上,欣看苕野有奇峰。
  胡渭墓(步景超诗韵相和) 嵇发根和风丽日野山融,松翠丘冈灌木篷。素带横飘祭亡节,清贤长守见遗踪。少时孤奋儒林子,耆岁康熙御笔隆。
  经论方舆传后世,龙溪湾上有青峰。
  以上载《苕霅诗声》2006年(31
  乙酉清明缅怀乡先辈胡东樵 吴亚卿
  著作精醇一代宗,顾梅阎戴并高风。易图详考成明辨,禹贡深研善折衷。派启乾嘉朴学盛,脉传升颖誉声隆。山田畈上存庐墓,合有清芬连碧穹。
  原载《今日德清》2006年2月16日
  祭拜胡渭墓胡文经
  寒雨早春非踏春,野草乔松为拜君,千古文章遗碑在,东樵功绩在人心。
  原载《德清文史资料》第8辑》
  孔侯墓 清·戴天彝
  孔侯名誉冠三康,托体山阿事渺茫,共说梁鸿理会计,更闻朱邑葬桐乡。秋风牧竖来歌唱,社日神巫酹酒浆,想像岁寒忠孝节,高丘松柏郁苍苍。
  自注:《馀不志》:“城山庙后有大冢,上有古木数株,坚如铁石。”《骄鸾录》云:”范至能尝过龟溪,登览于庙,时见愉之像,席地而坐,前古柏合抱焉。今像设据榻,而古柏绝无,非复唐宋之故矣。”
  录自《嘉庆·县志》
  吴相墓 衡庐
  宋末章鉴作《馀不志》,称其墓在礼辰门外。今则不知踪迹。名臣名业溯南宋,歌歇繁弦梦久空。今日张家山下路,再无村叟说蜈蚣。
  录自《江淮诗词》
  石刻
  石壁山摩崖题记在北门外石壁山原慈相寺旧址。题记面积0.5平方米,正楷5行,全文为“嘉靖丙申春,归安陆子□雍赴岭□,道□德清。毗陵白□帷沉留□泉亭识此。”其中5字已风化。
  三里塘石刻在东门外三里塘水沟处,上有“抗战必”楷体3字,其中必字下残。系抗日战争期间宣传所用。
  半月泉石刻原在城北慈相寺半月泉崖壁,上书“苏轼、曹辅、郑嘉会、刘季孙、鲍朝懋、苏坚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后题一诗,字迹略小。诗云:“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款署“东坡”。今残石存县博物馆。
  石人头原在戴侯庙对面临河处,乃天然巨石,形似人头,向作舟人系缆石柱。1958年兴修水利时凿走。
  石人头(在溪东戴巷) 元·沈瀛
  检点行程岁月同,石人头畔且从容。向来奉口溪边月,此夕乾元寺里钟。
  录自《康熙·德清县志》
  石人头 陈衡庐
  新闻故事总悠悠,世道沧桑几度秋,系缆石人早不见,
  地名犹叫石人头。
  录自《两江诗词》2005.(1)
  铜像
  1996年11月中旬,俞平伯铜像在大家山公园落成,高3.16米,大理石底座,内存骨灰盒。
  瞻仰俞平伯铜像 衡庐古槐亭下拜慈颜,风雨星灯天地间。文苑儒林双建树,人伦道德一连关。红楼梦醒江潮落,花烛歌成鬓发斑。
  幸喜晚晴夕阳艳,奉安常住大家山。
  录自《心花集》
  谒俞平伯墓 嵇发根
  大家山顶几攀登,只为仰贤来祭陵。诗酒二盅成对咏,松风点亮继传灯。
  苕溪渔寨
  位于齐星村白塘圩,水面4000亩,以养殖河蚌、插种珍珠为主,套养青虾、桂鱼、白鱼,兼养家禽,现有珠蚌300多万只。2003年增建旅游景观,垂钓区建竹楼34间,每楼一厅一室,内有卧床、牌桌、家电卫生设备,外有垂钓阳台。钓区大堂之间,餐厅14间。湖中有逶迤长廊、竹亭倚阁,各有陈景超所撰楹联云:“千亩湖光,波柔水活;一番钓趣,心旷神怡。”“鸟语屏中,风梳堤表;鱼翔镜底,天睡湖心。”大路进口处有竹制牌坊一个,楹联亦陈景超所撰:“江南度假无双地,浙北休闲第一村。”现有工作人员40名。
  第二章 体育
  第一节 社会
  传统民间体育结构松散,少年项目有踢毽子、放风筝、斗蛐子、踏高跷、丢镢子、造房子、滚弹子、抢强盗山、老鹰叼小鸡、摸盲、豁虎跳、翻跟斗、批水花,做泥菩萨、烧野锅饭等;青年项目有托石垒子、划龙船、滚龙灯、游泳、掰手劲、缘竿等;老年项目有下棋、搓麻将、走坑码、揢车马炮、登高等。
  民国以来,儿童体育游戏随时更新,如批洋片、批三角、抽陀螺、滚铁环、单脚跳、打康乐球、跳牛皮筋等,各有时段。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球类、田径等项目流行社会,丰富职工农民体育生活。
  解放后,各种健身操风行一时。球类有皮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垒球、铅球、台球、排球、网球、康乐球、门球多种。棋类有象棋、军棋、围棋、跳棋、兽棋、登山棋、国际象棋等。武术由原先个人防身秘传转为群众健身技艺,互教互学,项目有散打、摔跤、舞刀、舞剑、舞棍等。气功强身先后有太极拳、蛇拳、碗拳、形意拳、木兰拳、香功等项目。
  职工体育活动兴起于民国,以篮球赛为主。1965年推广工间操(农村称田间操,学校称课间操)。农民体育向以拔河、叠罗汉、托石垒为主,解放后有扭秧歌,打莲湘等轻巧项目,适宜妇女参加。
  民间体育,1981年起逐渐普及社会。1982年9月,德清机床厂受到省政府表彰,评为先进集体。此后,镇政府将体育工作纳入政府视窗。1987年6月下旬,浙江省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在嘉善举行,德清沈江澜以10.52米和26.70米成绩获男子聋哑组铅球和铁饼银牌,以30.38米成绩获标枪铜牌。12月上旬,城关镇织工商单位体育竞赛,设象棋、汽步枪射击、15公尺自行车慢跑(男女各2人1组)、女子毽子赛(每队3人1组)四个项目。次年,县总工会、城关镇政府协力扶恃老年体育,开展健身跑、棋类、桥牌、太极拳、门球、气功等项活动。1990年,丝厂工人杨彪在第五届老年人重阳登高赛中获男子冠军。
  为发展体育事业,城关乡政府于1992年2月成立乡体委,设主任及委员5。4月11日,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设田径、负重跑、自行车、兴趣接力、拔河、
  划船、象棋、篮球、男女乒乓、跳高、跳远、铅球等综合项目36个,各单位1200多名运动员参赛。总投资3.5万元。翌年,成立镇体育运动委员会,全镇总体育人口14741人(其中农民5979、职工3364、学生5256、其他行业142)。
  1994年起,镇体委每年制订体育规划,分步实施。如1994年1月,与县体委联办武术赛;2月,木兰扇比赛;3月,妇女登山;10月,老年登山;11月,职工篮球赛;12月,机关桥牌赛等。在各种竞赛中,以1996年3月27日在清溪体育馆举办的乒乓赛和1997年10月上旬举办的千人长跑(县人民广场一新民桥一人民广场),12月20日举办的农民负重跑规模最大。是年,城关镇荣获浙江省第五批体育先进乡镇称号(同获此荣者有城区织里、菱湖长超、安吉孝丰、南浔含山)。
  1998年10月29~11月12日,城关镇举办综合运动会。设14个大项64个单项63枚金牌。其中城镇部12个大项35块金牌(田径19、篮球1、乒乓2、羽毛球1、台球1、象棋1、局牌1、排球1、体育舞蹈4、射击1、自行车2、足球1),农村部9个大项28块金牌(田径18、乒乓2、象棋1、台球1、局牌1、拔河1、自行车2、划船1、射击1)。
  2001年10月,老年体育协会城关分会成立,有锣鼓队6人,腰鼓队36人,木兰扇队36人,秧歌队42人,莲湘队28人,花环体操队41人,乒乓球队50人,羽毛球队11人;象棋队20人,钓鱼队22人,桥牌队10人,门球队18人,木兰系列30人,太极系列30人。此外,不属于体协管理的松散型爬山日均275人。以及十八法健身操50人、太极拳40人、健身关节操35人、十八法迪斯27人、剑术11人、关节操12人。
  镇老年体协成立后,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荣获佳绩,如2002年参加省体育发展中心举办的中国象棋邀请赛中,获团体第5名。同年5月湖州市第四届运动会,获桥牌赛团体第2名,乒乓球赛第3名,象棋赛团体第5名。次年参加湖州市双拥杯围棋赛,获团体第4名。2004至2006年在市老年体协邀请赛中,分别获乙级门球赛第3名、第4名。门球联赛亚军。市第五届老年运动会上,镇汽排球比赛获第4名。
  附:部分项目概况
  象棋 属传统智力类体育项目,集镇农村,均有爱好者闲时对奕。解放以来,先后有钱君敏、沈明华、吴菊芬、陆士衡等人在市级象棋赛中获得前三名名次。1984年,徐晶晶获浙江省象棋比赛女子组第4名。2002年,徐兴、戴其德分别
  获浙江省象棋邀请赛老年组第2名、第4名,镇老年体协成立以来,历年举办夕阳杯邀请赛。1996年10月参加县七届运动会,城关镇象棋队获团体前4名,现有队员21人。
  游泳 游泳普见,每逢夏天,泡水者恒多。然比赛泳技,获省级以上名次者不多。1993年,浙江省少年儿童游泳比赛中,年仅10岁的耿月亭,独得金牌3枚、银牌1枚,并打破该组100米仰泳、400米自由泳省记录。
  器械 民国初年,江北李红连以耍枪棒、踢缸甏、卖膏药闯荡江湖,落户镇境西门外施家园。李红连刀枪棍棒件件精通,其女儿保凤,善舞双剑,今七十馀岁,犹健步如飞。解放后,器械类武术知名者有唐荣荣,少年开始练功,刀枪剑戟全能,在县内武术比赛中获全能冠军。丁世杰,生于武术世家,器械全能,尤精少林拳,历任县武术家协会会长。谈家弄王骏家,擅长龙云八卦刀,师从金华郭振亚,为冀中宋子龙第六代传人,2005年7月获浙江省武术比赛金牌奖。
  1990年,国家体委号召全民强身,传统太极拳增设剑、圈,木兰拳增设剑、扇等辅助器具,使武术舞蹈化,以增美感。2005年浙江省武术比赛老年组(70岁以上)双剑赛,王兰英勇夺金牌。
  拳术 洪杨寇乱,镇人出于防卫,拳术风行。民国以降,主要传人有包小毛小洪拳,俞振大洪拳,杨金才、徐梦生形意拳等。1990年后,先辈凋谢,王骏家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成为稀世拳种,获2005年浙江省武术比赛老年组金牌奖。目前,蛇拳、水拳、五行拳、太极拳、木兰拳等拳种,均有人练。
  真气运行法 1987年传入镇境。受练1人,至2003年单独练功17年,并无组织和其它成员。
  空劲功 1990年传入镇境,练功人数三五人,今已主动停练。
  中功 1990年由湖州中功组织发展。址设城河里“农经干校”,报名300馀人。参练者学习一步功40元,二步功70元,拜师费390元,后练功点移设大家山。1997年停练。
  香功 由香功传人田瑞生传播,1992年传入城关,最早习练者为丝厂退休女工,后发展到100多人。1993年10月经县体委批准成立组织,全称“中国香功德清辅导站”。下设新市、武康分站。1997年又在洛舍、戈亭设分站,人员迅速膨胀,至2000年末,已发展5000多人。
  1998年5月,城关练功站出版《德清功友赞香功》一书,盛赞香功优益,还设
  立宣传窗,每季出刊《香功动态》。2000年,城关练功点多达70个,其中以大家山、乾元山、百梁山、广场、镇政府大院5点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广场练功点日均人数300以上。武康练功点30个,以火车站广场人数最多。2001年,禁止串联,组织解散。
  动意功 1996年初传入镇境,经县气功协会批准后成立组织,1998年6月设宣传、联络、管理3组。2000年,练功人员共约30名,设大家山、乾元山两个练功点,2003年停练。
  第二节 学校
  自清朝末叶废科举、兴学堂后,小学开设体育课程,教育项目有体操、跳高、跳远、投掷,赛跑和球类。学校每年举行运动会,开展体育竞赛。
  1982年,城关镇二完小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以体育先进集体单位。此后,镇境中小学对体育教育更加重视。1987年,在湖南衡阳赛场举行全国业馀体校分龄分区赛中,本镇14岁女生胡琪以2987分获跨栏组全能总分第2名。在江西万年赛场上,14岁男生洪峰云,在1988、1989连续两年在全国业馀体校分龄分区赛中,以178分获短跑组4项全能第2名。以3′49″5获4×400米接力第2名,25″2获200米短跑第3名。1990年,德清业馀体校受到湖州市体委表彰。
  此后,学校体育鼓励学生外出参赛,并向各地专业单位输送入才。1995年浙江省第一届田径赛在浦江举行,城关中学女生邱燕琴(1984年2月生)荣获跳高第1名,全能第2名。次年7~8月蒙努杯浙江省第二届县级田径运动会在海宁举行,邱燕琴以跳高成绩1.44,得分55,600米跑成绩8.7,得分45,形态10%,总分56.5,名次再列第一。又在三项全能中跳高、短跑、铅球各得902、544、359分,获第2名,被保送湖州市少体校,并调入浙江省体工大队。同时,四中女学生耿月婷以游泳成绩优异保送上海市体工队。
  在1996年湖州市中学生田径赛中,齐燕飞获100米短跑第1名,盛世雄获110米跨栏第1名,郑晓辉获跳远第1名。
  此后,学校体育常抓不懈。1997年,全镇有学生运动队15个,运动员231人(见表)。
  学校体育场地,上述四校有篮球场133×68米,田径场30×60米、10×18米、25×60米各1个。游泳场35×35米、25×60米各1个。
  在历届体育人才毕业输送中,德清一中皮划艇运动员褚正勇成绩最佳。1979年,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获男子4人皮划艇1000米赛铜牌,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二等奖。1980年9月全国皮划艇比赛,获1000米单人皮划艇和500米4人皮划艇金牌。此后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夺魁。1983年参加第五届全运会,获男子1000米4人皮划艇冠军,500米单人皮划艇第6名,记全国三等功1次。曾赴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参加国际皮艇赛。1984年,又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23届奥运会,成为湖州地区第1位参加奥运会运动员。
  第三节 设施
  明朝洪武初年(1368),县署在市亭山南麓紫阳观左侧辟地3.5亩,开设射圃。每月朔望,生员在此练习射击,为镇区体育场地最早设施。
  民国十年(1921),城区县东街孩儿桥北堍创建简易体育场,面北背河,占地2亩,有单杠、双杠、沙坑、秋千等设备。
  解放后,城区潘家弄旷地首建篮球场。尔后,裕纶丝厂、顺丰丝厂、总工会等单位相继开辟乒乓室、康乐球室,丰富群众体育需求。
  1966年6月,征用恒星大队金湾坝旱地2亩,建成县内首座游泳池(池大50×15平方米),总投资3万元。
  1985年投资10万元,将人民广场改造成300M田径场(面积133×68)。是年,乡镇体育人口占总人口41%。其中学生占98%,职工占32%,农民占35%。此后,体育活动频繁,设施陆续兴建,如1990年投资25万元,再建25M游泳池
  一座(25×7).1993年投资52万元,建清溪体育馆一幢(33×17×9)。
  1996年8月,镇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强调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基础,把提高农民体质健康列入农村社会发展内容之一。是年,为申报体育先进乡镇,加大设施建设力度。至年末,计有篮球场18个,其中灯光球场5个。田径场1个,乒乓室10个,其他项目训练室10个。振华化学有限公司,康大轻纺集团,德清丝厂还组建业馀运动队,常年开展篮球、乒乓球活动。是年,经湖州市、地体委检查,符合标准,授予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称号。
  此后,提高农民健身意识成为镇体委工作重点。至2003年,金鹅、恒星、联星、明星、幸福、齐星、金星、新盟8村,均建起体育活动室。联星还辟出篮球场1个,在镇区,体育场所更加规范化,专人管理,整洁美观。
  目前,城区体育活动场所以棋牌室最多,2003年末共18家。
  2003年末城关镇主要体育设施明细表
  第三章 教育
  封建帝制时期,传统小学教育皆为私塾,俗称蒙童馆。镇境最早设帐授徒,且名声著于竹帛者,为南朝·齐沈麟士。其时馆设吴羌山,后人称为织帘先生。
  第一节 书院
  县学(儒学)
  德清从武康析出后。在下兰山西南草设县学,以教儒生。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知县刘洞创建县儒学,为德清县城区正规学宫之始。明道二年(1033),知县窦充迁校址于阜安桥北。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县令杨锬拨款重修。嘉定九年(1216),知县黄耕增建灵星门一座。淳佑三年(1243),县令赵归愚大加修缮,县令沈杞复加葺治,规模扩至八斋(8个班),作为诸生讲习之所。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摄县尹事朱康再次大规模修建。后毁于兵燹之乱。明朝正统六年(1441),知县王敬将校址迁于县东街清河桥北堍。景泰五年(1454),知县王瓘在大门内凿泮池,建石桥。嗣后历有修葺。清朝道光廿四年(1844),知县盛隆复修。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军战乱。同治四年(1865),知县刘兰敏拨款二千缗重建。光绪廿二年(1896),知县黄大华捐俸银三百倡修,奉天东边道徐本衡等积极响应,社会集资至三千四百千有馀。新建明伦堂五间,正副两博士斋各十间,于光绪廿四年(1898)告成,解放后,废为粮仓。
  社学
  明朝开国初期亟重教育。洪武元年(1368),浙江省奉命布告各地,凡州、府、县各设社学1所。德清创社学于城区,聘请城内秀才教训军民子弟,由政府提学官督导,并广荐通晓章句之宿儒任师席,称为教读。明正德十二年(1517),社学迁址儒学大门之左侧(今东门城桥北堍)。嘉靖间,又迁址射圃(今南街原二完小内)。教材以对联、仿书、经义为主,每月朔望开课,成绩优秀者保送县儒学。
  东莱书院
  南宋建都临安后,尚书韩无咎卜居德清,寓居慈相寺。其女婿吕祖谦经常来
  德,相与讲学。嘉熙二年(1238),知县章鉴创建东莱读书堂。历元入明,岁久倾圮泯迹。明朝弘治九年(1496),知县王良臣在慈相寺披云阁旧址重建,书堂三间,内存历代名贤手泽并供奉吕东莱木主。嘉靖四年(1525),知县方日乾加以修缮,正式命名为东莱书院。并将宋碑徙移于前楹左侧,右立陈霆书写重修纪事碑一方。嘉靖九年(1530),知县陶廉鸠集废庵木材,改建书院于慈相寺东山坳内,中外分设二门,前堂后寝,左右并列书舍各五间。直至民国。
  陪督学黄宪副造慈相寺拜瞻东莱读书堂
  明·陈霆笋舆得得度松风,化国楼台叠翠中。山雨霁来溪碓雪,野云开后鹤巢空。多年僧壁馀蜗篆,终古书龛有蛊虫。芳响尚闻明荐缺,瓣香低首意何穷。
  原载《嘉靖县志》
  东莱先生读书岩(二首) 明·胡麒生先生读书处,片石许谁分,虎啸前溪月,僧归古寺云。泉香深里得,松落静中闻。夜夜山窗畔,还疑灯火勤。寄迹荒山寺,藜辉乙夜分,泉清疑煮雪,月朗见披云。客梦经春发,钟声向晓闻,千年著作在,应不惜辛勤。
  吕成公书屋 清·沈应旦
  浩劫名蓝烬,书堂薜荔妍。榻依泉半月,人卧壑经年。伊洛源流细,溪山俎豆专。中兴有文鉴,谁与继前贤。
  以上原载《康熙县志》
  东莱书屋清·戴天彝游息名儒旧讲坛,读书岩下水泉寒。祠依绝壁苍藤合,碑没空庭玉树残。异代春秋仍俎豆,同时朱陆盛衣冠。鹅湖鹿洞荆榛满,惟有禅灯照夜兰。
  自注:屋侧有半月泉,先生募修丰月泉疏云:“断崖吐月,才有半规。”
  原载《嘉庆县志》
  重修吕成公书院柬王稼轩明府即以赠行
  清·徐以升
  理学盛南渡,成公推冠首,关洛乃其师,紫阳及其友。韩公爱慈山。流寓亦云偶。慈相数过从,疑义相与音①。后人志景行,书堂荐尊卣。长与斯泉存,高风悬清浏。年深久颓废,胡址亦仅有,岩壑莽荆榛,殊为大雅丑。琅琊名家胄,牛刀试其负。煦人如冬日,流膏如春酒。三月次第成,搜罗及林薮。顾慈茂草鞠,慨焉思措手。群情争事来,输将非矫揉,瞥尔换规模,宁止饰丹黝。堂侧贮寒泉,堂前间槐柳。俨然望先哲,典型在户牖。灵踪亦何幸,佳气郁峦阜。举废由两贤,家声继先后②。侯今行改莅,京兆五日趣。惘惘满儒生,依依偏童叟。无由借寇恂,但恐失杜母。斯堂如召茇,遗爱长不朽。
  自注:①成公为尚书韩无咎之甥。南渡后,寓居慈相。成公时来,讲学于此。
  ②书堂旧址久湮。明宏治间,邑侯王良臣始重建寺之披云阁故址。(景超按:《偶阅西吴里语摘咏清溪逸事十绝》中之《韩尚书无咎别业》诗注,称“东莱吕成公,其婿也”。此注谓甥者误)。
  原载《嘉庆县志》
  东莱先生读书岩 清·沈朱点
  三径萧条掩夕阳,风流千载仰圭璋,名贤自益湖山胜,下里犹留姓字香。木落依稀窥晓月,蛩吟惨淡冷秋妆。我来闲眺搜遗迹,可有书声出上方。
  原载《民国新志》
  半月泉上,东莱读书堂落成,并于后楹
  供苏文忠,韩南涧,吴履斋三贤栗主
  诗以纪之(七首) 清·王诚
  断崖镜■崿,古石漱琼瑰,不有群贤迹,谁邀半月来。烟霞书社护,俎豆讲堂开,犹忆澄潭上,当年手疏栽。近思传绝学,博议当新笺,忽向编摹地,重开浩荡天。半轮圆缺影,一榻舅甥缘,此日来瞻拜,分明见古贤。祠因伯恭重,名以子瞻闻,夙企成公学,还寻故相坟。披榛遗旧迹,荐菊共清芬。留得此邦彦,心香百世熏。
  转思许恭简,讲学在兹乡,十亩闲闲地,三间觉觉堂。末流新建抱,
  道统念台光,配食他年识,斯言未可忘。
  微言征往哲,馀兴发诗翁,植杖徐高士,鸣琴谭次公。芒鞋山径雪,
  茗椀悬斋风,汲得澄泓志,清溪一夕同。
  风流今已渺,止有数言存,借问词章富,何如道德尊。祀兼南北宋,
  境隔佛仙门。好向月泉坐,源流细讨论。
  即今兵未息,翊赞赖忠良,岂以狼烟近,而今鹿洞荒。松篁石壁秀,
  萍藻野桥香,持此寒泉舍,千秋德泽长。
  原载《民国新志》
  织帘书院
  明朝嘉靖四年(1525),知县方日乾捐出私俸,嘱道会司吴元铭负责修缮原织帘先生祠。经修整,登山石级,露台栏杆,一切如新,更名织帘书院。方日乾亲书匾额,陈霆撰《新建织帘书院记》,文末赋辞曰:“若有人兮云林,高风激兮灵襟。世诚溷兮孰谐,表独立兮秋岑。空九州兮眺远,渺齐烟兮九点。斫芝田兮足粮,何百岁兮修短。紫荷裳兮秋匀,青萝屋兮夏寒。君可乐兮山间,乘白麂兮从玄虎,朝东崦兮夕西坞。还夜诵兮虫劳苦。■澄泉兮在斝,采秋英兮盈掬。俨岁时兮奉荐,慨千古兮遐躅”。
  清溪书院
  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李方榕在城区学舍东偏会馔堂创办清溪书院。徐以升《清溪书院记》云:“邑侯保昌李公,以名进士来莅兹土,甫下车,即慨然思,所以振兴之。相度形胜,以学宫之巽流久淤,乃董工开浚,首复其故。遂即学舍之东偏,旧所为会馔堂者,辟清溪书院,聚生徒其中,延师主之,日有程,月有课。侯复手其文之甲乙,以加奖劝。又念膏火之不继,修脯之不充,无以为经久计也,捐金买田,以赡学者,因以为乐输者之倡……至于廪给之加赡,屋舍之加广,书籍器用之备具,吾固将次第以举,唯尽吾力之克至而已。”宣统间(1909-1911),书院尽撤,广设学堂,人才不专以国学为尚,学风由此大变。
  第二节 幼儿
  民国三十二年(1943),馀不镇中心国民学校增设幼稚班,开境内幼儿教育之
  始。解放后,于1952年在丁家弄口创建德清县机关幼儿园,至1955年,全园共有3班,幼儿98人。
  同时,镇第二小学(南街)附设幼儿班(混合)1个,有座位50个,招收整日制幼儿,49人。
  1958年,街道办起民办幼儿园1个,教员1人(月薪39元),入园幼儿40人。次年,街道继办托儿班1个,受托幼儿81人。幼儿班组3个,入班幼儿74人,共有教养管理人员15个。同时,农村各大队以及工厂、企业共办起托儿所、幼儿班42个,入园幼儿1131人。1960年紧急收缩,次年,镇区剩幼儿园4个,入园幼儿275人。其中商业系统和工交系统分别在溪东街、戚家弄固定园址,招收本系统职工子女入园。此后至1965年,商业幼儿园新建园舍1座,占地136平方米。中心幼儿园有园长1人,教养员4人,教职员9人,入园幼儿189人,分5个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幼儿教育发展迅猛,1979年,机关幼儿园改名中心幼儿园,至1984年,镇区学前儿童(0-6周岁)1671人(其中镇区户口1396人),其中0-3岁881人(镇区户口651人),4-6岁790人(镇区户口745人)。入园入托总数1008人(入园625人,入托383人),占总61%。
  1984年城关镇幼、托明细表
  此后,幼儿教育趋于平稳。2000年,中心幼儿园入园幼儿333人。次年,统一收费标准,集体办园每月收费140~160元,个体每月收费110-130元。至年末,镇区共有幼儿园6所。
  1980年,幸福、信谊再次开办幼儿园,入园幼儿46人。此后,各大队相继开办,大多附设于小学。至2002年,由14个村教学点组成的农村幼儿园,设班21个,在园幼儿537人,专职教师21人。业务由镇中心幼儿园辅导,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8.8%
  附:县中心幼儿园简介
  园址镇区丁家弄,由县教委直属。系湖州市示范性幼儿园,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占地面积3258平方米。有大、中、小3个年级9个班,常年在园幼儿350人。教职工32人,其中教师21人(高级职称5人,一级职称10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市级1人,县级2人。县教育中坚1人,县优秀班主任2人)。园有多功能教室1个,环境优美。在教育中,能以创新求特色。并以“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作为办园宗旨。
  第三节 小学
  清光绪廿七年(1901)10月,镇人许炳堃、蔡焕文在溪东街创办务本学塾,设算术、地理、国文、经学、历史5门课程,开全县现代小学教育之始。两年后,改称官立两等小学堂。民国四年(1915)迁址县东街,购置理化仪器、药品挂图和运动器械。十一年(1922)设英语课。次年教材更新,设国语、算术、英文、自然、园艺、音乐、体育、图画等8门课程。解放前夕,有教职工17人。
  民国廿八年(1939)9月,镇人创办峻明初级小学,校址设紫阳观内,学生80馀人。
  解放后,原官立两等小学堂先后更名清溪中心小学、馀不镇中心国民学校后,定名城关镇完全小学。1952年,原南街峻明小学改称城关镇第二完全小学,设4个年级,当年招生254人(其中女生118人),两校共有教职工27人。
  1952年,在城东乡乌巾山南麓创建城关小学,设6个年级,专门招收农村学生。1955年有学生657人,教职工18人。人民公社后,掀起全民办学高潮,农村学校激增至17所,竞相培养标兵。
  1959年在校儿童培养标兵任务表
  1960年,农村学校骤垮,镇完全小校也师生维艰。城关镇党委分给学校荒山3分,师生在杨家坞种植马铃薯等作物,补贴生活。1962年,镇完全小学设16个班,(其中高小5班、初小11班)。
  1965年,城关公社重振办学雄风,至年末,有全日制小学43所,入学儿童
  1922人。同时办起半耕半读小学76所,入学儿童980人,使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9.9%。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关公社小学改名红太阳小学,此后坚持开门办学,向工人农民学习,改革旧的考试制度,并加强红小兵领导,开展学雷锋、争三好(思想好、学习好、劳动好)活动,校务一度由贫下中农管理。此后至1980年,全社学龄儿童2964人,入学2907人,流出率1.4%。
  1969年11月,贫下中农成立贫管会,进驻学校帮助斗批改。贫宣队员由“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高,群众威信高”人员组成,全公社332人,由于忆苦思甜、教革调查雷厉风行,全公社学生由1636入增至3282人。
  1980年,官庄、明星、火星、卫星、金鹅5个大队先后自筹资金,建造校舍。至1993年,全社学龄儿童1966人,入学1926人,占总98%。1985年,城关乡作出规定,凡中途辍学,每人须交扫盲费30元,直至脱盲。凡12~15岁青少年,由村及厂矿办业馀学校组织学习,争取两年内脱盲。是年,全乡38名民办教师实行工资统筹,负担按全乡总人口分摊,每人每年0.40元计算,共10525.6元由乡财政办收缴。年末,乡办初中1所4个班,小学22所69个班,教师97人(其中公办59,民办28,代课9)。
  1986年5月17日,著名作家夏衍来城关一完小重拾旧梦,氛围热烈。7月1日起,征收教育附加费,以农业三税1%为计征依据。9月,贯彻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文件。
  1989年,镇区对一二完小加强硬件建设,其中一完小投资170多万新建教育楼一幢,二完小新建教学大楼一幢并更新全部课桌椅。乡中心学校亦重建教育楼,财政支出实行县教委、镇财政、村委会、村民共同负担办法。
  1992年9月1日,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式实施。次年乡镇合并,原城关乡中心小学更名三完小。4月,镇成立文教经营服务部,注册资金10万元。此后至1995年,全镇有小学17所,在校学生4277人,教师171人,(中专学历141、大专1、专业18、任满20年11),学生平均校舍3.74平方米,平均图书6册。
  1994年1月,城关镇一、二完小合并,成立清溪小学。1998年3月,原镇属小学17所(中心小校2所,村校15所),按照“整体规划,一次建制,分步实施”原则,对部分农村小学布局予以调整:(1)金星小学改名城东完小。(2)红星、火星两小学改为城东完小教育点。(3)大友、官庄、新盟、金鹅、联谊、联盟6所小学改为中心小学教育点,翌年,全镇小学并成8所(中心2所,完小6所)。在校小学生
  4147人。
  2000年,境内小学生开始专车接送。是年师资队伍337人,其中大专毕业118人,专任教师178人,代课3人。在教育质量中,体育合格率98.7%,近视不良率6.6%,重大安全事故及学生犯罪率0%。农村完小6所,村教育点分布为红星、火星、金星、联星、恒星、齐星、三星、金鹅、幸福、联谊、联盟11处。城关中心小学被命名为浙江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镇清溪小学有42个教育班,学生2027人,教师106人。学校占地20亩,建筑面积9780平方米。在5幢教育楼内设置教室50个,拥有图书室和电教设备,教育仪器设施达国家教委一类标准。
  2003年,全镇学生年龄为0-3岁托儿组3.83万人,4-6岁幼儿组3、4万人,7-12岁小学组8.43万人,13~18岁中学组7.36万人。教育概况见《2003年末镇区主要教育概况表》。
  附一:清溪小学简介
  始创于1901年,2001年分县街、南街两部分,有教师101名,40个教育班、学生1955人。学校以“爱校、勤奋、活泼、文明”校风,倡导“爱生、守则、求实、创新”教风和“认真、扎实、乐读、精思”风。
  学校确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制订完整校规,注重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拥有全国优秀班主任、省春蚕奖获得者、省优秀班主任、省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省优秀美术教师、优秀体育教师等40馀人。先后获得省示范小学、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推广普通话工作先进集体、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一级学校等荣誉。百馀年来,培养出不少名家,如夏衍、沈慈九等,均曾在此打下坚实基础。2003年,南街部分析出,改名中利达小学,转为私营。
  附二:城关中心小学简介
  初创于1952年,校址几易,1994年迁西郊路今址。俞平伯先生曾为学校题写校名并赠“业精于勤”匾额。2003年有58个教学班,126名教职工。拥有多功能室2个,电脑房2个、电子琴室、实验室各1个。建有校园闭路电视网、校园宽带网,通讯音响系统。阅览室有藏书4万多册。先后创办《火炬报》、《曲园风采》和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广播电视台。
  学校确立“依法治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办学思路,
  以团结奉献,追求卓越造就师资,有25名教师被评为省、市、县教改之星、教坛新秀、教学新苗和教学中坚。在教学科研中,先后主持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6个,发表论文106篇。被命名为浙江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州市教学实验基地。少先队组织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浙江省红旗大队、市七星级红旗大队。
  第四节 中学
  镇境中学以德清县第一中学开办最早,校址北门外百寮山南麓(今广场路)。前身为德清简易师范,1950年改名德清县立初级中学。至1956年发展到初中生7班,高中生2班,学生450人。翌年,高中班并入湖州中学,剩初中班7个学生312人,教职工30人。1958年恢复高中班,改名浙江省德清县第一中学。
  1956年撤区并乡后,为解决广大农村高小毕业生就近读书,创办城关中学,校址城东乌巾山南麓。至1960年,共设初中班3个,学生14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关中学与城关完全小学合并,改名城关五七中学,学校有学农基地、校办工厂。小麦高产试验济南8号、济南9号。创办920农药厂。此后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共有教职工17人,中学生423人。文革结束后,并入中心完小。
  拨乱反正后,县第一中学狠抓质量,城关公社中心学校初中班狠抓普及。1980年,德清一中有初中班10个,高中班16个,学生1236人,教职工97人。城关中心学校初中班入学学生693人,流出32人,普及率96%。
  随着生源增加,1985年7月经县政府批准,创建德清县第四中学,校址乾元山西南麓。1990年起,初三毕业生科均合格率位居全县前茅。
  1993年9月,民办德清县第一私立高中创办,校址蒋湾里。年均开设6个班,学生320人。
  1994年8月,原城关中心学校初中班正式与城关中心学校脱钩分设,改称城关镇初级中学。
  1995年,镇境中学4所,在校学生2417人,教师132人。人均图书9.5册,人均校舍6平方米。
  1997年,德清一中新建标准化体育馆1座。次年,镇初级中学清退代课教师,镇政府颁发《农村教育事业附加增收》文件,是年收入130万,占农民人均收
  入1.4%,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第一私立高中新建800平方米教育楼1幢。
  2000年,初中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121人,本科生46人,初中教育合格率100%。4月,明文划定德清一中、德清四中由县教育局管理,私立高中由校董会自己管理,城关中学由镇政府管理。是年末,4所中学共有学生3605人。
  2001年,城关中学在城东设教学点,设6个班,招生255人,教职工16人。次年,德清一中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中学,德清四中以规范化管理形成严、美、新校风。
  2004年,私立高中被杭州求是专修学校董事长接管,更名求是高级中学。是年秋,德清第一中学迁址武康英溪大桥东侧,原一中校园拨给第四中学使用。
  2003年末镇区主要教育概况
  附:德清县第一私立高中简介
  1993年初筹备。2月27日,市教委下达同意批复,系县内首所民办高中。秋
  季开学。校舍租用原供销学校楼房。1995年,通过社会集资和两年积累,以100万元整体购买原供销学校,并相继建造教育楼、宿舍楼。至2003年,学园占地面积5463平方米,建筑面积4265平方米。拥有计算机房,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设施。教育质量稳定上升,高考上线率为2001年27%,2002年48%,2003年55%。其中美术专业,上线率100%。先后获得市级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市达标学校等称号。后因资金无固定来源,教师人心不稳,流生日益严重。通过县教育局牵线,2004年春由杭州求是专修学校董事长接管。
  附二:求是高级中学
  2004年5月接管原德清县第一私立高中后改今名。当年招收学生526人,设12班。次年设14个班,其中高一6班335人,高二6班288人,高三2班106人。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9人。2005年12月,湖州市第一家求是教育集团成立,董事长沈法初勉励学校树立品牌、名师、特色三意识。是年末,学校占地面积7246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教室14个,阅览室、电脑房、多媒体阶梯教室、综合报告厅各1个,图书室藏书万册,电脑共109台,课程设置与各地高中相同。
  附三:城关镇初级中学简介
  1994年8月由城关中心学校析出,校址西郊路195号。著名学者俞平伯于1989年为学校题辞授牌。2002年,学校设本部和城东教学点。共有20个班,学生904人,在编教职工55人,属中等规模农村初级中学,县二级学校。师资力量日趋浓厚,现有教坛新秀2人,教学中坚1人,优秀班主任4人。
  附四:德清县第四中学
  前身为城关中学,1985年7月改今名。校址乾元山西南侧。2002年有28个班级,学生1413人,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学校设施齐全,配有标准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各班配有二机一幕。
  附五:德清县第一中学
  始创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1981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98年升格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04年迁址武康英溪东侧,新学园占地273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拥有教学大楼3幢,实验综合楼4幢,学术报告厅1个及语音实验室4个。现有专任教师183人,其中高级教师43人,一级教师55人。
  第五节 社会
  民众教育
  民国廿八年(1939),德清县民众教育馆指导各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推行社会教育。各乡镇先后开办识字班。三十四年(1945),馀不镇、羌山乡举办扫盲班,至次年末,共办班4个,累计入学成人780人次,其中211人获结业证。
  冬学
  1951年,针对农民缺少文化现象,全县掀起冬学热潮。全县办起冬学100所、分118班(其中初级班114个,高级班4个)。入学成人445人。有教员118人(其中专职18人)。次年,城关区成立扫盲委员会、举办冬师训练班、推广速成识字法。是年,城关镇办班2个,有学员79人。教师8人(其中兼任4人,群众4人)。城关区办班18个,入校学员854人,教师57人(其中专任8人、兼任36人、群众13人)。
  1953年起,区扫盲委员会要求每村培养冬校教师2-4人。次年,城西乡有410人基本脱盲(南塘村80人,金鹅村50人,太平村30人,白虎村50人,六堡村30人,城河村40人,翻身村50人,白象村80人),城东乡以互助合作网建立扫盲站,以《农民识字课本》为教材,要求每个冬校学员学会300字。至1955年,全区办学118所,入学3024人,其中776人毕业。
  1955年冬校概况表
  夜学
  1951年,城关镇开办业馀夜校,对商店、工厂职工进行文化补习。城关镇和顺丰丝厂、裕纶丝厂共开办夜校4所,设5个班,有学员321人,专职教师3人。此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夜校常办不懈,累计学员总数10271人。
  1956年,城关镇又开办居民夜校1所、上校居民135人。是年年末,全镇尚有文盲420人,半文盲210人。
  城关镇职工业馀夜校补习概况择年
  1979年恢复职工业馀夜校,对职工文化,技能进行补课。经调查,城关镇各厂矿企业和城关公社各大队,未达到初中文化水平者1370人,未达到相应工种技术水平者1029人。经补习后,84%文化考试合格,59%达到三级技工水平。此后,业馀教育办学形式日趋丰富,至1990年,参加中等技术培训448人,参加职业高中培训963人,参加中专函授93人,进入广播电视大学245人,参加高等院校函授27人。
  耕读小学
  1965年,城关公社贯彻两种教育制度,除全日制外,推行半耕半读,方便农村儿童入学。至年底,全社办起耕读小学80所,入学学生980人。与43所全日制学校相加,入学人数增至2899人,普及率从1964年60.5%增至89.8%。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耕读小学大多以大队所在地为集中点,转为民办小学。
  清溪少年学校
  1991年6月,集军训、文教、少先队活动于一体的短训和长期教育相结合的新形式小学在城关镇中心学校创建,训练场地暂借县人武部大院。每年招收两班。2000年,改名清溪少年军校,主要培养初一年级学生军事化意识,训练项目
  有擒敌、列队,实弹射击等,每学年初举办一次。
  城关乡(镇)团校
  为发展共青团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1991年5月成立乡团校,设校长、副校长、名誉校长。并聘顾问委员6人。同年6月,城关镇团校亦在馀不弄镇机关大院内成立。乡镇合并后改称镇团校,址设西郊路政府大院三楼。
  镇团校以短期培训为主,多与党的中心工作相联系。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简称成校,1989年在朱家角创建,占地12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开设全日制中专班6个,是年招生250名,教职工17人。
  1996年,成校开展不识字文盲调查。据统计,全镇尚有115人(火星8、明星38、金星6、齐星8、恒星10、建星6、星星2、水产13、联谊5、工农9、东风10),通过成人教育(采用包教包学方式),至年末全部脱盲。次年,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成校,并由市教委批准,建立乾元职业高级中学。此后,学校开设财会、丝织工艺、汽车驾驶与维修、烹饪、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并举办成人高中、电视中专、成人中专、中等技术、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大专证书、大专等多种学历教育。
  成校师资实力雄厚,多年来,在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省、市统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技能等级考核100%获得中级工等级证书,实习就业率历年均达95%以上,少数专业长年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2003年,成校成为湖州师范学院成教院德清教学点,杭州成人科技大学德清分校,中国农业函授大学德清分校辅导站,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德清学院城关教学点,湖州市技工学校德清教学点。屡获湖州市成教先进学校、日常行为规范优秀级达标学校、县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等称号。
  党校
  县委党校座落于环城北路百寮山麓,初名干部学校,始创于1952年。1955年改名县委干校,1962年5月,定名中共德清县委党校。1967年党校撤销,1973年5月恢复,至今未更。
  党校以轮训干部、提高素质为主,主要教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共产党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训大多与形势任务相结合。如1965年,城关公社组织75人参加培训,以援越抗美为主要内容。1983年冬以学习新党章为
  主,分片轮训。参加党训人数每期不同,如1980至1983年,城关公社参加党校培训累计2324人次,其中脱产652人次。
  1985年,党校建立浙江省中等刊授政治专业学校辅导站,招生230人,负责政治教育辅导和组织考试工作。同时,教育形式改为短训为主、长短结合体制,先后开办干部政治专业中专班,学制两年。1995年后,党训教育内容有党建任务、理论培训、基层宣传、党章知识、科教兴农、妇团培训、形势任务、国防知识、人口普查、法律普及、经济法规等,年均约办15期。
  县行政学校
  1993年8月3日成立,与县委党校“两块牌子,一副班子”。学校以培训行政干部为主,体现党、政分家理念。
  第六节 专业
  德清县小学教员讲习所
  民国十七年(1928)创办于城区馀不弄,招收学员62人,学制1年,教师4人,毕业后分配至各乡小学任教。一届毕业后停办。
  德清简易师范学校
  民国三十三年初创,因抗战疏散,校址择于方山梅坞保宁寺,设三个班,学生90人,教职工12人。三十五年迁入城区城隍庙。师范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员为宗旨,解放后,改名德清县立初级中学。
  德清师范学校
  1959年创办,附设函授部。先后招收初中毕业生191人。函授部共函授学员570人。1962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师范学校停办。函授部改名“德清县中师函授辅导站”。至1965年,共毕业学员141人,单科结业226人。次年停办。
  农业技术学校
  由德清县良种场附设,校址三里塘。创办于1965年,招生50人,次年停办。
  城关公社农业中学
  1965年2月15日开学,校址白虎圩。设1个班,学生34人,最大年龄21岁,最小14岁。开设语文(农村应用文,毛笔字)、数学(珠算、农村财会)、农业(蚕桑、
  机电)、政治(军事体育、唱歌)四门课程,专职教师1人,任语文、数学课,其他课程由干部、会计、蚕桑指导员、农技站技术员、小学校长等兼任。
  劳动基地有水田14.5亩,桑地18亩,白地5亩。半年后,又向苗场划入白地10亩,种植油菜。是年,水田早稻单产500斤,晚稻350斤,三季育蚕24张,共出售鲜茧1505.6斤,张产为春茧75.2斤,夏茧45.6斤,秋茧66.7斤。国家奖励布票440尺,化肥2059斤。白地收蕃薯60担。同时自办牧场,养猪3头。
  德清教师进修学校
  初创于1979年,校址百寮山南麓,占地6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124平方米。学员来自长兴、安吉、德清三县。以培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幼儿教师、民办教师为主。附设函授部,函授高等师范生和中等师范生。
  湖州市技师学院
  1979年初创于城关镇施家园,属县劳动局领导,招收城镇初、高中毕业生,以培养中等技工为主,名为德清技工学校。1998年评为省级重点技校,2002年初评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升为湖州市技工学校。2004年,评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2005年3月升格,改今名。
  学院本部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32600平方米,目前设41个班级,开设机械、电子、电器、电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烹饪、幼师、财会、丝织等10个专业。士林、菱湖各设分院。有教师126名(连分院共308人),常年学生2380人(连分院3400人左右)。
  学院(本部)主要设施有机械数控设备、车床、铣床、磨床、大型钻床,电子PRC实践实验室,汽车总成,财会实用模拟室等,总价值1000万馀元。
  学院教学质量名列省市前茅,2000年前,在全市职业类学校技能竞赛中连续三年夺冠。2000年高考,参考58人,录取56人,其中6人为本科生。2001年高职类考试,上线率100%。连年参加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单招单考,录取率居省第一。
  学院为国家授权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属国家综合培训基地。2000至2004年,先后成为湖师院和杭师院成人大专、本科教学点。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湖州分校德清工作站
  1979年1月创办,校址党校内。先后开设电子、机械、汉语言文字、财政、工业和商业经营管理、物资金融、法律、财务与商业会计,党政管理干部专修等学
  科。分脱产、半脱产两类。工作站专职教师2人,各课聘请中学教师兼任。
  德清县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创设于1984年,设于电大内。招收数学、英语、统计、党政干部基础理论、汉语言文学、商业企业管理、会计、法律、工业企业管理、价格学等专业。县政府搬迁后,办公室随迁武康。
  德清县供销学校
  1985年10月创建,校址蒋湾里。以培训供销系统职工为主。学校占地1563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平方米,教职工10人,每期轮训学生20-25人。1990年停办。
  德清县职业高级中学
  1985年创建,校址百寮山南麓十八步路岔口。初设企业管理、电子技术、外语3班,每班招生50人。1990年后,渐次扩增文秘、旅游、烹饪等级。2003年搬迁武康原莫干山学院内。
  第七节名师
  镇区为县城中心,历来名师迭出。教育有方,以身作则者垂范士林,令人尊敬,旧册有载,光不可掩。
  外籍
  王枢 庐陵人,明朝天顺三年(1459)由贤良方正任德清教谕。掌教期间,严条约以率士类,九年若一日。时诸生多夜修,枢每隔三五日便与斋仆点灯笼巡查一次,为诸生稽章程,析经旨。有时备茗果之物招待诸生,奖掖勤奋。士子感恩,奋发自励,多有成就,秩满后升国子监助教。
  朱万铸 字洁湘,桐乡人,清初顺治年间任德清教谕。胸襟迈逸,鲜有俗韵,主讲程朱正学,组织正谊社以课士。文酒之馀,儒雅风化,一时诸生文质彬彬,深具魏晋风度。任职九年,迁乐陵县。及殁之后,遗嘱葬于德清西门外乌鸢山南麓(今城北枯柏树),门人私谥为正谊先生。
  孟士模 字周木,会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任县学教谕。
  沈时 嘉兴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雍正二年(1724)任县学教谕。
  郑煜 秀水人,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四十三年(1778)任县学教谕。
  上三人并儒雅善训。孟、沈两人,皆参予学宫修缮,克尽守责。郑煜为训导经纪丧事,厚遗其子扶柩归里,厚义众钦。
  嵇奎光 字日华,仁和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县学训导。敏捷多才,廉勤可嘉。多次捐俸修葺文庙和文昌阁,嘉庆元年(1796)以病辞职。
  刘谐 字夔石,滨州人,乾隆庚子(1780)副贡。教育之馀,乐善好施。佐令修葺织帘书院,又为养济院增置床褥,时人称之。
  本籍
  沈麟 士字云桢,世居馀不溪侧。自京归来后,设馆授徒于吴羌山之阳,门生上百,当时城中有谣称:“吴羌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执教惟勤,平生抄书不倦。
  徐玮 字勖武,城区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归休后,历任吴兴书院、颖上书院、湖北书院、爱山书院山长。其弟子非登巍科,即成名士。
  蔡书 升字汉翔,城区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归任后任清溪书院山长,喜奖掖后进,门生有善必加称誉,时称良师。
  蔡■号 赓堂,城区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晚年掌教绍兴三山书院。
  蔡之定字麟昭,号生甫,城区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晚年主讲钟山、蕺山两书院。讲学以“正心诚意,身体力行”为宗旨。门弟子吴荣光中丞在《蔡之定·寿序》中云:“自请业后,服官中外三十馀年,不忤于时,不失所守,皆师之教也。”
  俞樾 字荫甫,号曲园。乌巾山南埭圩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平生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德清清溪、归安龙湖、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长达三十馀年,课士一依成法,门生蔚为通材。
  民国迄今,因学府如林,故执教于高校教授更多。如:
  北洋工学院院长蔡远泽,浙江省立工业学堂监督许炳堃,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俞同奎,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蔡长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梅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蔡建华。北京大学教授俞平伯、沈圣英。同济大学教授徐恒寿、许德济。汇文大学教授俞箴墀。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沈德。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蔡颐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开源、莫善祥。北京轻工业学院教授蔡镇瀛。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教授蔡绳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教授沈元恺。北京医学院教授
  俞锡璇。北京邮电学院教授胡文经。南京邮电学院教授丁雍庠。无锡轻工业学院教授沈学源。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夏少农。上海水产学院教授胡文纬等。
  附:热心办学
  李方榕广东保昌人,乾隆丙辰(1736)进士,创建清溪书院,聘邑贤胡彦颖掌教授课。己则朔望课士,谆谆诲励。
  周绍廉字敬岩,直隶大兴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嘉庆元年(1796)知德清。其时,清溪书院因经费不足,学子难以肄业,乃捐俸延师,得以持续。又重修织帘书院,风厉末俗,士人称之。
  第八节 英才
  镇境教育界名师谆谆善诱,学子勤奋努力,千百年来,成就辉煌。科举之盛,江南称美。
  (1)甲科
  唐朝贞元十九年(803)癸未科 沈传师。
  会昌元年(841)辛酉科 沈询。
  天复元年(901)辛酉科 沈颜。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 沈严。
  天禧二年(1018)戊午科 卢革。
  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 卢秉、沈伸。
  皇佑五年(1053)癸已科 沈振。
  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 沈彦明、沈特。
  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 沈倚。
  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 沈彦声。
  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 沈纯诚、太史章。
  元佑三年(1088)戊辰科 沈畸。
  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 沈纯道。
  崇宁五年(1106)丙戌科 沈纯正。
  政和五年(1115)乙未科 沈与求、姚珏。
  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 沈。
  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 沈浚。
  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 沈介。
  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 李彦衡。
  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 沈枢。
  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 李彦颖。
  绍兴廿一年(1151)辛未科 沈复。
  绍兴廿七年(1157)丁丑科 太史劭。
  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 曾炎、丁光远。
  乾道五年(1169)己丑科 沈鉴。
  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 李沐、沈作霖、卢宜之。
  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 蒋南金。
  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 沈葵。
  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 施一鸣。
  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 姚宜中。
  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 郗礼。
  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 吴渊。
  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 吴潜。
  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 朱浩。
  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 赵崇阶。
  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 袁仲儒、王伯深、赵必棣
  端平元年(1234)甲午科 赵崇谦。
  淳佑元年(1241)辛丑科 高真鉴。
  淳佑四年(1244)甲辰科 吴璞。
  宝佑元年(1253)癸丑科 赵必达。
  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 沈起岩。
  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 赵良悦。
  元朝至正元年(1341)辛巳科 蔡舜卿。
  (年份侍考) 徐养素。
  明朝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 张宁。
  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 冯安。
  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 谈俊、徐九思。
  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 周宏。
  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 胡瑄。
  成化廿三年(1487)丁未科 马景昌、徐九龄。
  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 蔡中孚、吴江。
  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 陈霆。
  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 姚禧。
  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 沈松。
  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 沈师贤。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 蔡汝楠。
  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 郑廷。
  嘉靖廿六年(1547)丁未科 周璞、马三才。
  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 潘铨、沈瑶。
  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 许孚远。
  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 胡心得。
  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 房寰、胡友信。
  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 沈允成、沈涵。
  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 姜梦龙、章嘉祯。
  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 方从哲。
  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 胡期炤。
  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 徐之孟、徐彦登。
  万历廿三年(1595)乙未科 金明时。
  万历廿六年(1598)戊戌科 沈肇元。
  万历廿九年(1601)辛丑科 吴邦相、蔡善继。
  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 胡尔慥。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 章谟。
  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 胡公胄。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 蔡奕3。
  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 蔡官治。
  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 徐尚勋。
  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 胡麒生。
  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 刘在明。
  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章日炌、金玉铉、徐灏。
  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 沈鄑谷、周祚新。
  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 胡琏、金溁、沈应旦。
  清朝顺治六年(1649)己丑科 沈令式、方于光、王教、陈凝。
  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 胡健。
  顺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 许玮。
  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 王懋声。
  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 蔡启僔、孙在丰、张录、徐颍。
  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 徐倬、杨鼎。
  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 胡会恩、谈九乾、沈永裕。
  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科 蔡维寅。
  康熙廿一年(1682)壬戌科 蔡升元。
  康熙廿四年(1685)乙丑科 徐元正。
  康熙廿七年(1688)戊辰科 戴振河。
  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 蔡■。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 蔡彬、吴卜雄。
  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 沈淇。
  康熙四十八年(1709)乙丑科 戚麟祥。
  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科 许镇。
  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科 胡彦颖。
  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 徐以升、蔡书绅、沈志荣。
  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 沈孟坚、车际亨、戚振鹭、戚弢言、胡彦升。
  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 胡承昊、仲作楫。
  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 胡官龙。
  乾隆四年(1739)己未科 胡彦辅。
  
  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 徐玮、童士绅。
  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 徐开厚。
  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 蔡书升。
  乾隆廿二年(1757)丁丑科 蔡以台、蔡亮茂。
  乾隆廿五年(1760)庚辰科 沈一鸣。
  乾隆廿六年(1761)辛已科 沈作梓。
  乾隆廿八年(1763)癸未科 徐天骥、高菼。
  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科 徐天柱、许祖京、戚蓼生。
  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 陈廷栋。
  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科 陈墉。
  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 谈承升。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 沈维坤。
  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科 谈祖绶、邱埰。
  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科 陈登泰。
  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 蔡之定。
  嘉庆元年(1796)丙辰科 袁櫆朱棨。
  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 俞恒泽、俞恒润、许宗彦、陈斌。
  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 王崇本。
  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 车宸英。
  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 蔡赓飏、沈鉴、陈熙健。
  道光廿四年(1844)甲辰科 沈云。
  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 俞樾、戚士彦。
  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 俞奎垣。
  咸丰十年(1860)庚申科 徐芝淦。
  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 戚人铣。
  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 冯寿镜。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 陈瑞玉。
  光绪廿一年(1895)乙未科 沈桐。
  光绪廿四年(1898)戊戌科 俞陛云。
  宣统二年(1910)格致科 俞同奎。
  (2)乡举
  明朝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 王轸。
  永乐三年(1405)乙酉科 王彪、王斌。
  永乐廿一年(1423)癸卯科 朱瓒、赵利、范同、杨辉。
  正统九年(1444)甲子科 徐敬。
  景泰元年(1450)庚午科 沈福。
  景泰四年(1453)癸酉科 戴森、戴琪、张宁。
  景泰七年(1456)丙子科 冯安。
  成化元年(1465)乙酉科 徐九思、谈俊。
  成化七年(1471)辛卯科 徐九龄、周宏。
  成化十三年(1477)丁酉科 胡瑄、马景昌、姚显。
  成化廿二年(1486)丙午科 沈圭。
  弘治五年(1492)壬子科 姚僖。
  弘治八年(1495)乙卯科 蔡中孚、吴江。
  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 周寰。
  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 陈霆、徐九万。
  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 沈松。
  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科 邵德夫。
  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 蔡玘、蔡乾。
  嘉靖七年(1528)戊子科 沈师贤。
  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 蔡汝楠。
  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科 沈棐。
  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 沈槃、郑廷鹄。
  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科 嵇鑘、潘铨、马三才。
  嘉靖廿二年(1543)癸卯科 周璞。
  嘉靖廿五年(1546)丙午科 谈嘉猷。
  嘉靖廿八年(1549)己酉科 胡友信。
  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科 蔡绍文、徐子京、沈瑶。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科 许孚远、沈允成。
  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 胡心得、沈涵。
  隆庆四年(1570)庚午科 房寰。
  万历四年(1576)丙子科 蔡绍元、吴期炤、徐之孟、姜梦龙。
  万历七年(1579)己卯科 章嘉祯。
  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 沈子淳、丁周、徐彦登、方从哲。
  万历十三年(1585)乙酉科 嵇汝沭、张廷焕。
  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科 金明时。
  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 虞时望。
  万历廿二年(1594)甲午科 宋明标、沈冰鉴、沈肇元。
  万历廿五年(1597)丁酉科 吴邦相、蔡演传、胡尔慥、潘绍渊。
  万历廿八年(1600)庚子科 何其美。
  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科 金陛。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科 章谟、胡公曾、胡公胄、吴振纲。
  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科 嵇之楚。
  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科 章日煇、徐焕然、金镜古、卓尔康、金玉铉。
  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 蔡奕琛、夏元彬、胡襄。
  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 蔡官治、徐尚勋、章日炌、胡公陶。
  天启元年(1621)辛酉科 沈戬谷。
  天启四年(1624)甲子科 胡公角、沈应旦、吴休明。
  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 胡麒生、许元钊、章美瑾、沈金鉴、沈述裘、徐颢、倪元佐。
  崇祯三年(1630)庚午科 刘在明。
  崇祯六年(1633)癸酉科 丁元模、沈懋政。
  崇祯九年(1636)丙子科 金渐皋。
  崇祯十二年(1639)己卯科 沈峻、金溁、胡琏。
  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 沈中阶、金澥。
  清朝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 许其旋、陈凝、王教。
  顺治五年(1648)戊子科 章金范、虞士彦、杨鼎、杨许玉。
  顺治八年(1651)辛卯科 嵇尔勋、胡健、沈武音。
  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科 蔡启僔、许玮、倪嘉徵、胡云客。
  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 王懋声。
  顺治十七年(1660)庚子科 张绿、蔡新佑。
  康熙二年(1663)癸卯科 孙在丰、潘尔宏、徐■。
  康熙五年(1666)丙午科 蔡诒谷、嵇钟鸣、沈永裕、金超。
  康熙八年(1669)己酉科 蔡诒敕。
  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 吴若成、徐倬、胡会恩。
  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科 谈九乾、戚依(字次匪)。
  康熙十六年(1677)丁已科 车德辅(字就臣)、蔡贻构、金之植。
  十七年(1678)戊午科 蔡维寅、蔡自远(字子静)、徐元正。
  二十年(1681)辛酉科 蔡彬、蔡升元。
  廿三年(1684)甲子科 胡允干(字殿升)、蔡■。
  廿六年(1687)丁卯科 陈哲、戴振河、陈尚古、金铨(字秉衡)、沈敏达。
  廿九年(1690)庚午科 沈从律、嵇承显、吴卜雄、沈瀚生。
  三十二年(1693)癸酉科 潘师曾(字孝若)、胡汝听。
  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 蔡秉谦(字位存)、沈敏(字叠求)、蔡维申(字万承)、沈大樽(字彝仲)。
  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 沈淇、嵇承瑞(字子谷)、吴上雍。
  四十一年(1702)壬午科 蔡文丙(字起韩)、马元成(字伍三)、沈春朝(字觐东)、车尔镕。
  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 徐元会(字子开)、嵇正烈(字次飞)、陈云凤、戚麟祥、车文麟。
  四十七年(1708)戊子科 蔡应麟(字双瞻)、蔡日(字秀东)、谈加谨、戴振淮。
  五十年(1711)辛卯科 戴民遵、胡彦颖、阮趋(字慎行)、许镇、吴锜(字紫垣)、周载恒。
  五十二年(1713)癸巳科 徐元炜、戴振谦(字颖宾)、蔡廷翰(字彤纶)、孟锡超(字玉田)、蔡新禧(字鲁瞻)、沈人凤(字鸣阳)、蔡万钧(字肩斯)、徐志岩、徐兆丰。
  五十三年(1714)甲午科 沈志荣、戴振淮(字汝夔)、徐以升、戴振沂(字右曾)、戴元枚。
  五十六年(1717)丁酉科 戴振洙(字景尼)、蔡承业、史凌(字来初)、蔡祖龄。
  五十九年(1720)庚子科 蔡书绅、姚亦醇(字圣基)、徐绍桢(字干臣)、徐玮、戚弢言。
  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 谈起行、许克家(字蒙发)、屠临(字云九)、沈懿生
  字彝中)、戴振安(字次山)、许晋、钱能施、嵇坊(字世楷)、许应旂(字廷招)胡勋、■倓、徐兆丰。
  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 钟兆熊、沈文绮(字绣臣)。
  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 胡彦升、蔡时馨(字遐芬)、车际亨、徐志豳(字孚远)、蔡筠。
  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 沈孟坚、胡彦辅、戚振鹭、姚正裕、许曰聪(字听思)、沈作楫(字■溁)、徐开厚、仲作楫、蔡维劝(字勷功)。
  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 胡承昊、范廷栋、谈时行(字立山)。
  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 徐尔燮、童士绅、胡官龙、孙麒(字大始)、沈倓、张承兰。
  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 徐敬祖(字念修)、谈念曾(字敛斋)、沈倓。
  乾隆三年(1738)戊午科 陈球(字楚)、沈作朋(字鲁三)、高尔达(字端人)、朱凤鸣(字觐阳)、徐以观。
  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 周煌(字学峰)、高尔谷(字秉中)、蔡高松(字荫南)、胡南昆、蔡持世、戴元菜(字香谷)。
  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 高天骥(字骥甫)、胡其焕、蔡丹山(字雝喈)、蔡象坤(字厚含)、徐鹏南(字鲲)、蔡成亮。
  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 沈炳(字浚家)、沈乾为(字怀谷)、许家驹、蔡书升、蔡亮茂、徐鹏南、徐以震(字省若)、周文吾。
  乾隆十五年(1750)庚午科 蔡修业(字谷渊)、谈企曾(字韵长)、徐鹤龄(字皋音)、周琏(字国辅),戚朝桂。
  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科 徐士龙(字荀若)、程凤彩、程凤洲、胡旭、蔡成亮(字曙鸣)、戴士奇(字德夫)、戴履云(字端木)。
  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 沈存钊、蔡亮晟(字西平)。
  乾隆廿一年(1756)丙子科 沈一鸣、夏廷衔(字俊千)、陈墉、姚启震(字心斋)。
  乾隆廿四年(1759)己卯科 沈作梓、高菼、陈廷栋。
  乾隆廿五年(1760)庚辰科 徐天骥、谈承中(字孚在)。
  乾隆廿七年(1762)壬午科 戚蓼生、沈恪(字德威)、徐天柱、金元标、徐梦白。
  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 钟尚玺、胡超宗(字群卓)、沈谦(字愿)
  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科 许祖京、沈赤然、徐以坤、徐秉敬(字用五)、谈承观。
  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科 徐奎五、胡瀜(字靖夫)。
  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 谈承升、夏鼎(字闻九)、谈道行(字亹成)。
  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 胡曾肇、赵墫(字如川)、王琨(字次瑶)、蔡三辰(字奎章)。
  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 邱、陆溥(字德施)、蔡省山(字仰曾)。
  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科 沈维基、沈维坤、蔡夔(字韶卿)、蔡之定、沈履祥(字元吉)。
  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 沈之鸿(字于逵)、沈朝宗(字会一)。
  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科 谈承毓(字蕴辉)、徐予望(字望之)。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 徐秉懿(字模经)、许宗彦、谈祖绶、俞廷钦(字夙兴)、俞恒泰(字节之)、俞恒泽、胡兆麟(字履仁)。
  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科 沈槐(字庭三)、俞恒润。
  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 袁櫆、陈兆熊(字舞廷)、胡以晋。
  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 陆震东(字融伯)、沈伯棠(字召思)、章夏(字厚仁)、陈芝(字汉九)、俞恒霈(字既霖)、蔡汝懋(字敏堂)、施蔡震(字位青)。
  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科袁樽(字奉璋)、蔡芬(字含芬)、沈镳、虞元煦(字春园)、俞廷镳(字昌时)。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 朱棨、陈文焕(字其章)、戴行灿(字斗光)。
  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 陈斌、戚晟(字升如)、车英(字锡麟)。
  嘉庆五年(1800)庚申科 谈祖慰(字康原)、沈嘉春(字鹿宾)。
  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 沈以槃(字珠光)、单潮(字驾鳌)、王崇本、徐廷钊(字勉周)、徐养源(字新田)。
  嘉庆九年(1804)甲子科 徐璜(字兆纶)、冯如章(字相亭)、童全曾、蔡开来(字宫山)、杨道生、沈锡圭。
  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 蔡登津(字晋涛)。
  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 胡震(字振南)。
  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 蔡立人(字师山)。
  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科 童葆曾、沈瑛(字畹耘)。
  嘉庆廿一年(1816)丙子科 俞鸿渐(字剑花)、沈彬。
  嘉庆廿三年(1818)戊寅科 沈凤起(字瑞清)、徐学洙(字桧堂)、陈熙健(字荔浦)。
  道光元年(1821)辛已科 许兆奎(字念兹)、蔡赓飏。
  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 宋廷琛(字荆南)、俞恒淳(字朴园)。
  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 高志杭(字星槎)、许贻安(字钦文)。
  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科 宋廷杰(字鸿渐)、沈云(字舒白)。
  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 胡来金(字苓年)。
  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 归真(字荪旃)、车玉阶(字三升)、江毓荃(字馥卿)、戴福谦(字贻仲),蔡笃培(字坤一)。
  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科 许延润(字子乐)、蔡观磐(字安叔)。
  道光廿年(1840)庚子科 徐恩洽(字梧生)、胡尚龄(字纯锡)、袁翔樨墀(字起臣)。
  道光廿三年(1843)癸卯科 俞林(字壬甫)、沈芬(字诵清)、戚士彦(字子美)。
  道光廿四年(1844)甲辰科 俞樾(字荫甫)、蔡树芝(字荀瑞)、沈仪吉(字鸿渐)。
  道光廿六年(1846)丙午科 徐本立(字子坚)。
  道光廿九年(1849)己酉科 季惇庸(字典五)、胡汝联(字云黎)、俞奎垣(字叔鸾)、俞桓瀛(字海珊)、谈宝森(字木斋)。
  咸丰元年(1851)辛亥科 徐印金(字梦湘)。
  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 徐芝淦(字少梅)
  咸丰八年(1858)戊午科 丁毓琨(字渚蘩)。
  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 冯寿镜(字巳亭)。
  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 俞焜(字冬生)。
  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 徐宝敬(字梦麟)、徐士骈(字渠生)、戚人铣(字振南)、吴拱曜(字序升)、谈德培(字云书)。
  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 江珍楹(字子平)、戚人鉴(字文徵)、蔡赓年(又名右年)、傅鼎(字鹏秋)。
  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 许德裕(字荇塘)、徐泰然(字寿鹿)。
  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 徐本懿(字希甫)
  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 俞振钧(字仲平)俞祖绥。
  光绪八年(1882)壬午科 沈桐。
  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 俞陛云。
  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 陈承福(字寿安)、陈瑞玉(字献亭)、林昌熙(字梧生)。
  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 许德厚(字巽屏)。
  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科 蔡应鹏(字振远)、唐元义(字宜之)、傅汝砺(字砥斋)。
  光绪廿八年(1902)壬寅科 蔡宝善(字师愚)。
  光绪廿九年(1903)癸卯科 冯毓润(字紫萸)、姚寿慈(字竹轩)、蔡焕文(字渭生)。
  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科 俞祖鉴。
  宣统二年(1910)庚戌科 许炳堃(字缄甫)
  (3)武科(进士)
  明朝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 徐梦郭。
  清朝康熙二年(1663)癸卯科 蔡锡爵。
  康熙五年(1566)丙午科 高栋。
  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科 沈运桂。
  (4)武科(举人)
  明朝沈政、忻宽、蔡希贤、曹福、谢仲良、徐敬、俞进、平政、蔡懋思、蔡宏毅。
  道光元年(1821)辛巳科 徐敦学(字尉堂)
  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 王凤仪(字梦麟)
  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 潘贞元(字友甫)
  (5)经济特科
  光绪廿九年(1903)癸卯科 俞陛云、蔡宝善。
  县学贡举,灿若繁星、不赘。
  清前科举制度,进士、举人均由镇境县学、书院栽培。而清末罢科举、废国学后,县内课程止于中等教育。故近现代名人,已不能算作镇境学校教育之成果。
  第四章 卫生
  第一节 医院
  模范医院 民国四年(1915)初创,址设城区赵家弄。
  清诚医院 民国六年(1917),医学博士盛清诚在城区溪东街许宅开设。
  救济院民 国十五年(1926)创设于忠义祠内,设赈济、施药两室,十七年改为医疗诊所。
  牛痘局 民国十七年(1928)3月创办,为城区最早官办防疫机构。
  戒烟医院 民国十七年(1928)8月成立,旨在劝戒鸦片,染瘾者强制戒烟。
  德清县卫生院 民国廿八年(1939)9月1日,县政府接管洛舍贫民医院,改名县卫生院,迁址馀不镇馀不弄,其时有内、外、妇科医师各1人。民国三十年(1941)起,因战乱流动于戈亭、泉溪、瓜山、新市等地,由于医疗器械简陋,民众戏称提篮医院。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后迁回县城馀不弄2号。三十七年(1948)迁址敏仁弄3号,设中医、环卫、总务3科,有简易病床6张,产床1张。下设乡镇卫生诊疗所4处,分治11乡4镇。三十八年(1949)9月,德清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德清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设内、外、中医3科,有院长、医师、药剂师、护士等医护人员14人。1953年,门诊分设内、外两科,1955年增设中医内科。次年5月改称德清县人民医院。
  德清县人民医院 前身德清县卫生院,1956年5月定今名。1958年6月,院址从敏仁弄迁德清长桥南堍乾元山麓,更名德清县第一人民医院。是年增设针灸室,建立注射室、手术室,成功施行首例阑尾切除术,次年建立放射室。1960年医药合并,南山堂药店并入医院。至1962年底,医院有内、外、儿、妇、五官、中医、针灸等临床科室。尔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县内主要医疗单位。
  馀不镇卫生诊疗所 民国三十七年(1948)设立,所址务前街,分管曲园、白云、双溪3乡防疫和医务。
  健民中西医联合诊所 1951年组建于城内溪东街。次年,有中医4人,西医1人,助产士1人。
  城南乡联合诊所 1952年联合个体医生组建。
  城东乡联合诊所 1952年组建。
  城西乡联合诊所 1952年组建。
  城郊乡联合诊所 1956年11月由城东、城南两诊所合并组建。
  城郊乡人民医院 1958年7月两县合并后,原诊所改今名。
  城西乡人民医院 1958年7月由联合诊所改称。
  城关人民公社医院 1958年11月,城郊、城西两人民医院合并改名。院址西门外施家园。
  城关公社联合诊所 1961年由城关人民公社医院改称。
  城关公社卫生院 1972年由公社联合诊所改称。
  德清县中医院 1981年12月由城关公社卫生院改建,1990年有建筑面积3073平方米,医务人员75人,病床50张。门诊设医疗科室9个,医技科室5个。住院设内、外、妇3个病区,有X光机、心电图、超声波等重要器械25件。1999年12月,主体迁武康群益街,本镇改为分院。
  临时机构
  公共卫生委员会 民国十八年(1929)1月成立,由医生、警察组成,负责城区垃圾清运、河道清洁诸工作。
  红十字会德清分会 民国廿六年(1937)建立。曾组织各界妇女成立抗日战争前线救护队。
  城关镇卫生委员会 1950年,镇政府聘中医4人,西医3人,肥料公司1人及5个居委会居民组长各1人组成,整治环境,大搞卫生。
  医务工作者协会 1951年6月成立,次年11月,改组为卫生工作者协会。
  防疫委员会 1952年成立。
  县人民政府卫生科 1953年成立,址设县政府大院内,管理各乡镇联合诊所。
  血吸虫病防治中心组 1954年成立,由县卫生院医生组成。
  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 1957年由县政府组建,址设县卫生局内。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58年由县政府组建。
  第二节 防疫
  烈性传染病古称时疫,民间称为瘟病。一旦发病,蔓延人畜,灭绝村庄。境内最大疫灾流行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其时,太平军在北郊滥杀无辜,腐尸遍野,苍蝇蚊子,几遮日光,由此引发瘟疫。白象圩山田坂除七人外逃幸免于难,其馀全部染疫而死。由于无人埋葬,猪羊饿毙,水源污染,两三个月无人进村。
  民国期间,境内流行主要传染病为天花(俗称出野痘子)、霍乱(俗称绞肠痧)、疟疾(俗称发寒热)、痢疾(俗称屙刮结)、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膜炎、白喉(俗称锁喉风)、百日咳(俗称蠔蚂呛、破伤风、伤寒病、肺结核(俗称痨瘵病)。其次为梅毒、淋病、麻风、疥疮、麻疹(俗称出瘄子)。
  解放后,镇境发生过狂犬病(俗称癫狗咬伤)、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而麻疹在1985年前,几乎年年发病。1985年春,县内暴发伤寒18例,本镇4例。此外,城关生猪仓库在1964年、1970年、1981年发生猪瘟、2号病、5号病,食品公司采取急宰措施,各宰100馀、200馀400馀头,控制蔓延。
  生物制剂 疫病防治始于民国十七年(1928),是年接种天花疫苗34人。
  解放后,防疫与环境卫生、除害灭病相结合,多管齐下,功效显著。
  除四害
  1956年,中央将苍蝇、蚊子、麻雀、老鼠定为四害后,各地发动群众掀起热潮,据1959年8月刻印《城关人民公社历史资料汇编》,四年除四害成果如表:
  此后,根据中共嘉兴地委“农村五年内消灭老鼠、苍蝇,七年内消灭蚊子、麻雀”规划,于1963年悄然收场。
  2002年春,镇爱委会发动居民灭鼠灭蟑,共用去药饵400馀斤。
  传染病防治
  1950年,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开展全民免费种痘。1953年起,每年春、秋两季对初生儿和漏种者进行牛痘补种。1959年,因煮粪积肥等多种原因,镇境传染病猖獗,全年发生麻疹547例(死亡21人),乙型脑炎55例(死亡2人),白喉9例(死亡2例),百日咳165例。采取稻根汤、紫草汤、贯仲汤、芦根汤、黄豆汤、尿浸蛋等土方土法,土洋结合、中西结合防治。同时生物接种疫苗3000多人次。1962年,全民普种牛痘,境内复种567人。同时接种霍乱疫苗13158人,乙脑疫苗333人,百白破三联疫苗392人,卡介苗102人,02疫苗3万人次(其中初种1.2万人,复种1.8万人)。
  此后,疫苗接种人数逐年增多。1975年再次牛痘普种,公社与镇同时发动医务人员、赤脚医生、卫生保健员、小队记工员等在1个星期之内突击接种。应种21616人,实种19913人(其中初种392人,复种19521人。男10365人,女9548人。二岁以下528人,以上19385人)占92.12%。次年开展计划免疫,规定每月20日为接种日,同时开展三次普种。
  1976年城关公社疫苗普种情况表
  同年开展麻风普查,应检25510人,实检24731人,查出可疑病人47人,复查确诊阳性(十型)麻风1人,重点观察4人,排除42人。全公社目前实有麻风病患者32人,其中新查出1人。
  1978年后,对重点疫病,根据流行程度、时间、区域和职业人群分布,进行重
  点防治。
  1989年7月,为制止狂犬病发生和恶犬伤人事故,城关镇发出布告,凡6月20日前未经批准登记、挂牌或注射狂犬疫苗的外蹿犬,概入捕杀范围。经排摸情况,发现违章犬150馀条,共捕杀99条。
  2003年4月,接省卫生厅、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公告,广东发生流行性非典型肺炎,要求各地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公布全国统一防治“非典”咨询电话,德清县为8081047,13967268906。全省指定非典患者收治定点医院13家,其中湖州市为红旗路104号市中心医院。德清县人民政府指定德清县人民医院城关分部,原收治传染病患者楼群作为非典疑似病例收治处。
  地方病防治
  血吸虫病 1952年,德清县卫生局在城南乡试点,填埋水沟,抛撒石灰,杀灭钉螺,1955年开展普查。次年,掩埋钉螺孳生场所3300平方米。1972年6月,镇、公社联合开展血防大检查,巩固成果。
  钩虫、丝虫病 1958年,中央提出消灭四病后,城关乡、镇根据地方病特点,宣传五病防治(血吸虫、丝虫、钩虫、蛔虫、疟疾)。共检查18970人,治疗18337人(其中乡17400人、镇937人)。次年5月全民普查,血检19463人,便检16742人,查出钩虫病患者1029人,丝虫病患者1189人,蛔虫8073人。分别给予治疗。
  1974年,城关公社卫生院自6月份起开展钩虫、丝虫病复查,发现丝虫病患病率占总9.5%,微丝蚴蚴阳性也达5.98%。采用大队为单位集中治疗、个别送药上门方式,治疗丝虫病患者937人(其中男638,女299。0-7岁24、7-17岁124、18-60岁734、60岁以上55人)。患者先服驱虫净,再服海群生,成人1.5克一次顿服。反应大多为发热呕吐,次为头痛头晕,偶有脱水、低血糖。
  1975年,再次对钩、丝虫病患者进行复检。其中钩虫受检19755人,发现阳性3743人,治疗3443人。丝虫受检24124人,全部集中治疗。经过两次普查,四次治疗,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
  疟疾 1956年开展预防,发放乙烷密啶,并发动群众点艾驱蚊,整治环境。经多次防治,发病率日益下降,1980年后,疟疾在医院门诊中基本绝迹。
  公共卫生
  环境 环境状况,与时疫病源密切相关,故民国伊始,城区店铺就捐资集款,雇清道夫整洁市容。民国三十六年(1947),城区有垃圾箱10只,清道夫5人。解
  放初,发动群众大搞卫生,仅城西乡就掩埋露天棺材2806具。此后,疏浚河道,削草、填坑,每年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1959年提出大积肥料口号,各农业社共削路边草1.5万平方米,积肥2300担。人造垃圾肥2万多担,疏通明沟120米,捣毁鸟窠120多个,有效抑制了蝇蚊孳生。1962年,集镇与公社同时开展清洁户活动,将民居分为清洁、尚清洁、不清洁三类,相互评比,督促改善环境。
  1965年,城镇设卫生保健员,每街道1人,月支20元,负责街道卫生。
  1982年起,每年3月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服务月”,以城镇为重点整顿市容,治理脏、乱、差。而城镇环境卫生,自1951年建立清卫所后,设施不断增多,至1985年,街头垃圾箱增至200多只,果壳箱44只。清卫人员划地包干,使镇区面貌日现新容。1993年,镇政府制订镇规民约,要求居民垃圾入箱,禁止市河倾倒污物,严禁放养禽畜。各单位建立责任制,门前实行三包。同时,居委会加强宣传并经常组织居民突击搞卫生。如2002年冬,就组织24人疏浚县桥河,清除漂浮物9吨。
  厕所 民国前,城区居民向无茅坑,家庭马桶每日清倒。街侧巷尾方便处,大多简陋不洁。农户大多后屋设坐坑、圈猪羊。贫困人家坑埋户外,俗称露天坑。解放初,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取缔户外粪缸。至1956年,镇境共取缔茅坑383只,其中露天坑157只,清运粪便垃圾817担。1975年推广沼气池,农户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1991年8月,农村家庭卫生厕所改造,完成3400户。1998年后,农村新居均设卫生间,安装抽水马桶。城镇见《环卫》。
  食品 1991年9月,镇首次举办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班,凡从事粮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人员,各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工作人员,从事餐饮、食品生产个体商贩,分批集中学习。共组成8班,每班80-90人。内容以《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培训教材》为主,辅以湖州市制作录像资料。1993年,对镇区饮食商店、商贩发送《卫生管理条例》,要求遵守“防鼠、防蝇、防尘、防腐”守则。此后每年夏令,发放药物灭蝇灭蛆,漂白粉饮水消毒,预防肠道传染病。
  饮水 传统饮用河水,大户人家院内有井。1963年,城区首建自来水厂,至2000年,水厂日供水能力已达4万吨,总管长152公里。
  农村于1975年提倡灶边井,是年开挖37口,次年继挖73口,同时新开大型公用井5口。1989年,金星大队首建自来水塔。此后至1991年,城关乡投资179万元,共建水塔25座,使85%以上农民饮用洁净水。
  第三节 医务
  民国前,镇境医生以中医为主,有内、外、妇、儿、伤、牙、针灸等专科。解放后联合开诊,配合行政中心任务。
  1953年,城区中医7人。1956年撤区并乡,全区中医14人。西医较少,仅医士3人,护理6人。
  1958年,城关地区医务人员全部下乡,组织城郊、城西、雷甸、塘北4个公社医院。次年医药合并,城关公社中心医院在中药门市部附设针灸门诊部,并在幸福大队设保健站,方便社员就近诊疗。此后,医院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仅1962年,就开展巡回医疗16350人次,下乡治愈痢疾41人,肠炎87人,疟疾15人,麻疹7人,百日咳2人,疖疮150人,手指霉烂108人,一般外伤200馀人。
  1960年冬至1961年春,因普遍食用代食品“金刚茨”,浮肿病和便秘病人增多。城关公社医院日均门诊23人,1月5日至15日为高峰期,日均59人。医院采用甘油肥皂水灌肠,并配服泻药。浮肿严重者,经大队证明属于贫下中农,配给“营养粉”半斤(由清糠85%、黄豆粉13%、义乌糖2%组成),艾罗补汁100CC。
  1965年,医院开展药材收购,部分大队鼓励社员采集土牛膝、车前草、野菊花等。1969年创办合作医疗,每大队设赤脚医生一二人,同时提倡“一支银针一把草”治疗方法,推广针灸疗法和草药种植。
  1985年,允许医生个体开业,牙医、草药医生率先单独开诊。此后,集体个体并存,各具优势。
  2003年,镇境集体医院3所,如表:人民医院1958年改称德清县第一人民医院后,是年外科施行首例阑尾切除术。次年,
  省卫生厅拨入X光机1台,于7月1日开展透视业务。1960年,妇产科施行首例宫外孕手术,次年,购入第一台电子管心电图仪。
  1962年,医院开设内、外、妇、儿、五官、针灸、中医7个临床科室。此后,于1964年开展胃、胆囊手术,1965年施行首例甲状腺手术。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室工作停滞,1975年9月,由翁方纪主刀,朱惠芬、陆金龙任一、二助手的首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施行成功。此后,医院秩序渐趋稳定,1980年开展骨折固定术,1981年开设神经科。1982年,由翁方纪主刀的首例门静脉高压症、脾腔静脉分流术施行成功,并于1984年6月首建血库。
  1985年起,开设病理科和B超诊断室,西医开设精神、泌尿、肝炎、脑外科专科,中医开设痔科、妇科专科。1988年,由姚杏荣主刀首例脑外科手术施行。1990年后,硬件设施日益完善,急诊大楼竣工,重症监护室设立。高压氧舱、CT机、G1F-V电子胃镜、TU-41型肠机、PN-2000型呼吸机、惠普心电除颤监护仪、快速血糖分析仪、床边吸引器、微量注射泵等仪器,先后购入。医技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首例多脏器严重复合型损伤病危儿童抢救成功,1998年,首例心源性猝死病人抢救成功。在科室设置上,先后开设肛肠外科、肺结核专科、感染管理科、脑瘤外科等门类,标志着医技的细化和日益精进。1998年,全院在编医护人员377人(不包括离退休),中央卫生部先后授予“全国免疫质控优胜单位”、“爱婴医院”等称号。
  中医院
  1980年由城关公社医院改建,现设内科、妇科、外伤、针灸理疗、口腔等9个科室,内科潜心研治肾脏、肝胆、肠胃等疾病,尤对支气管炎冬病夏治,具有简、便、廉、验特点。妇科擅长治疗痛经、急慢性盆腔炎、宫外孕、药流不全及产后症。伤科擅长急慢性颈腰挫伤、肢体关节扭伤及岔气。针灸推拿对神经麻痹、颈椎、腰椎紊乱、骨质增生及关节炎有一定效验。2001年迁徙武康群益东街,城关留分部,有X光机、心电图、超声波、万能手术床等设备。是年,在编医护人员109人。
  历代名医
  陈贵 字南金,城南黄墓圩人。明永乐年间任德清县医学训科。其时,文皇帝患背痈,诏征天下名医,进京治疗。陈贵应诏进呈秘方,服后效验。赐一品服及尚方御物、车马而归。及卒,翰林官华亭张益撰文祭奠,寿八十三。
  邱圭(1407-1474)字廷用,生于明朝永乐五年。景泰间(1450-1456),因
  医术超群诏选入京,就职太医院,时宫掖宸垣之间凡有疾病者,经治无不见效。于是名动辇下。成化三年(1467),因年逾六十回乡,皇上赐予冠带,并令本籍县官羊酒慰问。归籍后,县令奏任为“医学掌学记者”,成化十年卒于家。
  蔡纲 字彦常,号梅竹,城区县东街人。秉性仁慈,乐予施舍。年四十馀,专研岐黄之术,自开药局,济世救人。
  徐本麟 字衫,精通医理。庚子(1900)国变时,慈禧太后移驾西安,身体不适,相国瞿鸿机、王文韶推荐本麟至行在诊视。适荣禄请安问疾。本麟对曰:“无大恙,只是忧结郁怀。”后又为光绪帝诊疗,均报大安。皇上赐赏帑银、珍物甚多,并授知府衔候用。
  蔡与龄 字伯勋,号嵩生,城区人,附贡生。善诗赋,精绘艺。花卉画得元山遗意,尤精兰竹。精通医理,光绪间以医术驰声。晚年门诊繁忙,文艺为医所掩。《蔡氏宗谱》称其为“清末名中医”。
  盛清诚(1893-1974) 南京金陵医科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民国六年(1917)在城区溪东街开业,开镇境西医诊疗之始。
  马最嘉(1900-2000) 字乐知,镇区人,盛清诚门生。擅长小儿科,民国十一年(1922)在务前街开设惠黎医院,抗战期间兼任县戎烟医院主任。解放后,历任德清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委员、卫生院副院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县妇幼保健站站长等职。76岁退休后,犹经常为疑难病诊参加会诊,指导临床治疗。2000年逝世,享年101岁。
  金彝叔(1883-1968) 又名梅卿,徐家庄人,大麻金子久门生。1955年由德清县人民政府特邀至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室主诊。辨症论治博综时方,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诊脉投汤,效收桴鼓,声誉播越百里乡间。期间培养门生两人。
  毛志泉(1915-1996) 余姚人,民国十七年(1928)师从李春阳,熟谙四大经典,后又转师谷镜环。1965年到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诊。曾参予编写《中医儿科手册》。并在《浙江临床中医专辑》上发表《椿根散治胃痛》等文章。1986年返聘门诊,晋副主任中医师。
  陈孝焕(1936-1995) 诸暨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从事内科、放射科临床,经验丰富,尤精消化道疾患诊治,曾在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篇,1994年晋主任医师。曾任县政协委员、常委。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
  第五章 宗教
  我国为多宗教国家,既有传统宗法性儒教和道教,又有民间秘密宗教和邪教。还有国外传人的佛教、基督教(耶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与宗教信仰对峙者,则为无神论。
  信仰宗教属个人自由,否定宗法教义也属个人自由。故本章所列,两者并存。
  第一节 无神论
  摆脱神权束缚,必具大智大勇。故自古以来,倡导无神论者,皆为饱学明智之士。
  先秦,郑国子产力排众议,否定星象与人事有关。晋国士弥牟注重人事,宣判以鬼神胁人有罪。荀况号召民众,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理论。鲁国臧文仲认定,求神鬼不如求人民。魏国西门豹杀巫婆,蔑视河神。鲁国申繻认定,“妖由人兴,妖不自作”。
  汉朝,杨王孙撰写《裸葬论》,阐述死后无神魂。王充撰写《论衡》,否定天人相应,圣人先知。第五伦禁止宰杀幼畜,取消民间淫祀。应劭宣扬神灵虚假,祭祀乃徒劳之举。
  三国时,曹操禁止官民,祭鬼祀神。曹植认清时疫,驳斥神鬼保佑。
  两晋六朝,陶渊明主张形神俱灭。阮修否定神鬼存在。范缜批判佛教,撰写《神灭论》。
  明清以来,持无神论之说更趋普遍。如明朝霍州学正曹月川驳斥阴阳风水曰:“葬家风水果何由,举世滔滔苦信求,我道如何风水说,阴阳个个不王侯。”清朝至田医生王清任解剖胸腔头颅,观察心肺大脑,提出脑死人亡,抨击精神不灭。谢应芳诗赞捣寺毁庵曰:“梁公毁淫寺,真是霹雳手,胡公能打鬼,近代亦稀有。”夏竦力行砸神赶巫,任职期间,烧毁神物1000件,命令巫觋改行1900人。
  近代龚自珍否定上帝造人,严几道否定上帝创世,章太炎揭露神学荒谬,陈独秀质疑灵学、批判鬼神等,认识更进一步。
  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1951年封庙毁神,僧尼还俗,1966年破旧立新,打击
  巫觋。间期,南下于部及共产党员,大多不信神佛。
  1984年后,恢复宗教活动,迷信活动也随之泛滥。1996年,为制止非法建造寺观教堂,凡未经批准擅建小庙小庵一律拆除,神汉巫婆及场所取缔,反动会道门和不法分子依法打击。2003年,根据德委办《关于开展全县清理整治非法宗教活动的实施意见》,对全镇41处非法宗教场所,作出“向县申报要求保留5处,转老年活动室12处,封存23处,拆除1处”的决定。
  第二节 儒教
  儒为三教之首,祀奉正神有庙有祠。今准予开放惟戴公祠。
  戴公祠,原名显佑侯庙。康熙《德清县志》卷三云:“庙在县治溪东街。侯姓戴,讳继元,字承祖,邑之焦山人。生于宋嘉定间。历落权奇,直而好义。延佑二年(按:宝佑之误)(1254),邑人以清明祈年张水嬉,时溪流湍涨,舟竞而覆。侯奋身援之,人皆获免,而侯溺矣。逾日,尸忽逆流浮于所居之地,里人神异之,即其遗蜕塑像立庙,威灵大著。元封为显佑侯、湖州路总管。没时年四十四,历岁滋久,牲血未尝一日干也。明嘉靖间,倭寇将抵邑,望吴羌山巅,旌旗浮空,遂惊逸。万历戊申(1608),洪水稽天,人忧胥溺,遥见侯若排决状,水势稍缓,邑赖以全。迄今有祈辄应,奉祀甚崇。入国朝,里人屡加缮葺。康熙十二年(1673),邑令侯复捐,鼎新规制,视昔有加。相传旧碑石浮水,且有白镪数笏嵌石中,即以为构庙资,至今镪痕宛然。计基地共一亩三分零。”民国《德清县新志》卷三云:“清雍正八年总督李卫疏,言神有护卫漕艘之功,奉旨加封保济,春秋致祭(前清会典)。嘉庆七年(1802),饬有司防护(两浙防护录)。嘉庆九年加封惠安。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至,里人异神像于东城外之何家埭。同治三年(1864)事平,迎神像返。山巅祠屋三间已被毁弃,正殿、真身楼、仪门、头门,仅存屋架。邑绅许士奇、蔡骧募修正殿。光绪十六年(1890),知县陈凤诰修葺仪门。又经里人募建戏台并头门而聿新之。”
  解放初,破除迷信,神毁庙空,收为公房。1956年改为粮食机械厂,拆去庙宇前殿及戏台,1978年扩厂,复拆去后殿真身楼。1998年6月,当地善众发起重建。2000年7月2日,经县府批准,筹资300万元恢复旧观,计正殿(侯王殿)5间,宽18米,进深19米,高20米。真身殿3间,宽15米,进深105米,高11米。众生桥
  长3米,宽2米。放生池长10米,宽3米。此外,有头门、碑亭、长廊、戴墓等辅房,总占地面积3.6亩,已建1.65亩,2001年12月竣工。
  戴公祠收支自营,年香火收入13万元,上缴2万。
  解放前,镇境儒庙有:
  稷谷祠 祀谷神,祠在西门城上凤凰山。
  先蚕庙 祀蚕神,庙在三里塘。
  太岁庙 又称迎春庙,祀土神。庙在三里塘先蚕庙前。
  孔庙 中殿供孔子。东配殿供颜回、孔伋。西配殿供曾参、孟轲。东序供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六人;西序供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朱子熹六人。东庑供公孙侨、林放、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漆雕哆,司马耕、梁䱇、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夫、宰父黑、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儒、公肩定、邬单、公西舆如、邽巽、陈亢、荣旂、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仲会、颜何、县亶、牧皮、琴张、步叔乘、秦非、颜哙、程颢、乐正克、万章、周敦颐、邵雍四十先贤。西庑供蘧瑗、澹台灭明、宓不齐、公冶长、公哲衷、高柴、樊须、商泽、巫马施、颜辛、曹恤、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竹蜀、公夏首、后处、奚容葳、颜祖、句井疆、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及、乐欬、狄黑、孔忠、公西葳、颜之仆、施之常、申枨、左丘明、秦冉、公明仪、公都子、公孙丑、张载、程颐三十九先贤。东庑供公羊高、伏胜、毛亨、孔安国、毛苌、杜子春、郑玄、诸葛亮、王通、韩愈、胡瑗、韩琦、杨时、谢良佐、尹焞、胡安国、李侗、吕祖谦、袁燮、黄干、辅广、何基、文天祥、王柏、刘因、陈■、方孝孺、薛瑄、胡居仁、罗钦顺、吕枬、刘宗周、孙奇逢、黄宗羲、张履祥、陆陇其、张伯行、汤斌三十八先儒。西庑供谷梁赤、高堂生、董仲舒、刘德、后苍、许慎、赵歧、范宁、陆贽、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游酢、吕大临、罗从彦、李纲、张栻、陆九渊、陈淳、真德秀、蔡沈、魏了翁、赵复、金履祥、陆秀夫、许衡、吴澄、许谦、曹端、陈献章、蔡清、王守仁、吕坤、黄道周、王夫之、陆世仪、顾炎武三十七先儒。庙位县东街上街,右有仪道,通羊皮兜。
  名宦祠 祀县内历代名宦:晋·孔愉,唐·庆澄,宋·孙载、王彀、赵嵎、李芾,元·曹宗辅、仇治,明·陈景隆、王良臣、梁材、陶廉、史朝禄、陈效、宋兴祖、熊德阳、高倬、谭元礼、杨大宾、邵圭洁、王志宏二十一人。后又增范承谟、朱昌祚、李之芳、王骘、颜光教、杨宗仁、冯壮、孟士模、安九埏、侯元棐、唐执玉、李卫十二人、祠位文庙戟门外右侧。
  乡贤祠 祀县内历代乡贤,南朝宋·沈麟士,唐·沈传师,宋·沈严、卢革、卢秉、沈珰、沈馆、沈畸、沈与求、沈介、沈诜、沈复、李彦颖、李浃、李澄、吴潜、邹樗、方淑、王洋、游汶、徐俊,元·林静,明·闻良辅、车昭、王升、张宁、沈师贤、蔡圮、蔡汝楠、许孚远、蔡中孚、胡友信、沈松、陈霆、章谟、胡咸宾、胡子晋、徐尚勋、徐彦登、夏德徽、蔡见龙、章嘉祯四十二人。后又增明·方应时,清·蔡启僔、蔡启晟、徐倬、胡会恩、孙在丰、蔡凯、蔡演衷、蔡奕琦、谈一第、谈慎、金澥、徐文炅、戚维蕃、蔡演图、蔡启贤、胡公胄、蔡奕琛、胡麒生、傅羹梅二十人。祠在文庙戟门外左侧。
  忠义孝悌贞节祠 原为忠孝、贞节两祠,祀县内忠臣徐尚介、车君乘,孝子周国瑙、杨汝钦及为国靖难忠义烈士和教悌贞节妇女。祠位乡贤祠西棂星门右侧。
  织帘先生祠 祀南朝·宋沈麟士,原在吴羌山阴,战后未复。
  东莱先生祠 祀宋朝吕祖谦,祠位慈相寺上方。
  赵文敏祠 祀元朝赵孟頫,祠在北门外戴湾兜。
  土神祠 祀汉朝萧何,祠位县署左侧看守所内。
  巧仙祠 又名张鲁二仙庙,祀张衡、鲁班,祠在北门外关帝行宫左侧。
  尧皇祠 又名乌山庙,祀尧帝。另有配殿祀戴、柳、叶三侯。祠在城东乌牛山阳。
  柳侯祠 祀唐朝柳察躬,祠在西门城上。
  高侯祠 俗称高王庙,祀明朝高倬,祠在白象圩村。
  馀不土主祠 祀晋朝孔愉,祠在南街紫阳观头门内西侧。
  清溪古祠 俗称清溪庙,在仁德陡门下游,系戴继元神像出巡险塘时行宫。
  神林祠 祀明朝邵圭洁,祠在城南神林村。
  威武侯 祠俗称横街头土地庙。祀宋朝名将杨再兴,祠在乾元山南麓。
  城隍庙 祀明朝湖州太守劳钺,庙在县东街上街,清河桥北堍。
  上馀不庙 祀晋朝孔愉,庙在南门外峻明桥南堍。
  下馀不庙 祀晋朝孔愉,庙在务前街下街,清河桥南堍。
  关岳庙 正殿左祀关羽,右祀岳飞。东配殿祀张飞、王濬、韩擒虎、韩世忠、旭烈兀、李靖、苏定方、郭子仪、曹彬、徐达、冯胜、戚继光十二人。西配殿祀赵云、谢玄、贺若弼、李光弼、狄青、刘锜、郭侃、蓝玉、尉迟敬德、王彦章、常遇春、周遇吉十二人。
  关帝庙 祀三国关羽,边配周仓、关平。一在县东街,一在城南清溪庙右侧。
  昭应侯庙 祀曹清,庙在市亭山。
  刘王庙 祀南宋刘锜,庙在城山之阳。
  东岳庙 祀宗,庙在城山南麓刘王庙右侧。
  大王庙 祀南宋谢绪,庙在东门外小虹桥东北。
  关帝行宫 祀关羽,在西门外装驾桥东堍。
  昭应侯行宫祀曹清,在金鹅山北麓。
  戴侯行宫 祀戴继元,一在清溪庙,一在城东尧皇祠。
  1984年后,民间自行恢复儒家祠庙34处,其中规模较大,建筑良好者3处。
  乌山庙 位于金星村乌牛山南麓,原名尧皇祠。清代俞樾以为祀晋朝张宏。现有正殿3间4进,边楼6间,庙台1个,辅房3间,其中大殿巍峨。
  清溪庙 位于星星村许家墩,初建于宋,为清明期间赛社踏险塘时,抬神游行息歇之所,俗称戴老爷行宫。现有正殿5间3进,斋房30间,辅房12间,均为平屋。
  神林祠 位于齐星村金龙坝西侧神墩,初建于明,为纪念县教谕邵圭洁启蒙孩童业绩斐然而奉为地方神。1993年重建,现有正殿5间3进,辅房6间,皆为平屋。
  拜织帘先生祠堂 明·方日乾
  第一溪山里,先生半亩宫,石泉馀古色,松韵想高风,钟鼎名安在,山林道未穷。织帘良独苦,相慰有鸣虫。录自明嘉靖《德清县志》
  祠织帘先生感赋 清·朱万锜
  晓风郊外泠然来,古道荒祠远绝埃,一片野烟笼止水,千山秋色照幽台。齐梁往事皆尘土,帘簿馀清只藓苔。即欲寨裳何所及,不知神在可衔杯。录自清康照《德清县志》
  织帘先生祠 清·戴天彝
  高门寄迹薜萝边,屈指齐梁有几贤,歌舞尽从流水逝,声名独让隐君传。祠堂岁久无生色,学市人空只冷烟。皎皎吴羌山际月,夜深仍向垅头圆。
  织帘堂谓沈织帘先生也 清·章金牧
  樽酒一杯暖,春田五亩徐。欲寻高士传,近得织帘居。石路峰云细,阴崖谷树疏。当时诸沈贵,门外满轩车。
  以上录自嘉庆《德清县志》
  织帘先生旧斋晚望,时顾伊人属和
  清·宗渭
  隐几淡无虑,日斜偶启关。鸟声寒过竹,树色静凝山。世藉六经重,天留一老闲。落霞江岸远,如为映苍颜。
  录自《清诗别裁集》
  柳侯祠 清·俞樾
  吾邑论祀典,莫古于孔侯,至今馀不庙,赩然临溪流。次之莫如柳,旧有惠政留,是为德清君,闻之柳柳州。遗迹不可考,荒祠谁与修,厥后戴侯出,四境蒙其庥。祀戴兼祀柳,名位微不侔,虽与戴并列,乃与叶为俦。至今称三社,庙貌盈山陬。每当春赛社,奔走来童叟。区分红与绿,夫乃为神羞。同治十年冬,我此维扁舟。有客来相访,问姓似是刘。乃云是木旁,则又疑为楼。吾邑无楼姓,此疑将谁诹。惜我不相值,未得穷其由。录自民国《德清县新志》
  题乌山庙壁清·俞樾
  吾邑乌巾山,乌巾氏故迹,借问乌巾谁,父老无能核。吴兴之乌亭,相传在升山,亦云乌巾氏,寄迹于其间。乌亭谁为之,右军王逸少,吾以右军故,偶忆张宏号。张宏号乌巾,三国孙吴人。篆隶皆擅场,飞白尤入神。右军为斯亭,必为斯人筑,当以工书故,羲献皆私淑。吾邑与接壤,地无百里遥,安知张乌巾,不于此逍遥。兹山名乌巾,名当从此始,广韵乌字下,不载乌巾氏。可知乌巾氏,唐前未有闻,奈何沿俗说,不知有张君。吾拟筑乌亭,即于兹山麓,先出此一篇,敬为父老告。
  录自民国《德清新志》
  过戴庙 衡庐
  淘尽狂沙七百春,只馀古柏铁铮铮,承传父老朝朝说,记得奇男阿大名。
  录自《心花集》
  民间祠庙2003年
  续上表
  第三节 道教
  镇境道教流布较早,文墅山南麓紫极观,初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尔后,历朝皆有宫观营建,其中规模大、影响远者,以西门外开元宫居首。
  境内道教宗派,龙门宗以紫阳观为主,道徒较多;金丹宗以吕祖殿为主,声势较弱。平时打玟扶乩,降妖禳灾。每逢打醮,龙门宗以梵云坛为阵地,金丹宗以溪秀坛作帷所,各宣教义,较劲激烈。
  道教机构,明清各设道会司,址驻紫阳观。民国三十六年(1947)8月,县成立道教会,址迁澉山碧云坛。
  解放前夕,镇境有道士19人,其中女道士3人。道观、宫、殿8所,分布如下:
  紫阳观 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真君,太清太上老君画像。位于市亭山南麓,大南门街边。初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淳佑间(1241-1252)重
  建。有斗姥阁、吕祖殿、梵云坛等建筑。
  元峰观 在乾元山南麓。南宋淳熙间(1174-1189)初建,光绪末叶(1901-1908)重建,平厅三间。
  紫极观 供玉皇太帝、吕纯阳等。位于太堡堂文墅山之阳。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初建,历经兴废,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有山门、前殿、厅楼、厢楼及鸾坛,为境内最古道观。
  佑圣观 供北极佑圣真君,位于溪西街小南门内。明朝洪武间(1368-1398)初建,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有大殿五间,墙圈围护。
  得一观 在县西门外赤岗山。南宋建炎间(1127-1130)初建,绍兴末叶(1152-1162)重建。民国时,存圣堂三间。
  开元宫 供玉皇大帝、三王五帝等像。位于西门外百寮山西麓。元朝至元初(1271-1280)创建,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重创。有玉皇殿、轩辕殿,斗姥阁等建筑。
  玉皇宫 供吴天上帝,位于金鹅山山顶,初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
  吕祖殿 供吕纯阳祖师,在市亭山北麓。初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有大悲阁、放生池、溪秀坛等建筑。
  解放后,道士还俗,观宫皆废。金鹅山顶玉皇宫由民间恢复,2003年有殿屋、辅房共24间。
  开元宫 元·黄缙
  谁使藏舟一夕移,红楼翠幕未全非。曾闻帝子乘鸾去,疑有仙人化鹤归。烟迳月明瑶草歇,石坛露冷碧桃稀,赤栏桥畔多时立,闲看杨花作雪飞。
  录自《元诗选》
  出德清西门,看梅宜园池上,遂过麈麓斋,复至清溪堂。上百寮山脚,坐蔡家墓松下,入开元宫,得绝句七首(选五)
  清·徐以升石街苍藓入村斑,帽影筇声此最闲,老树着花疏亦得,只教看竹更看山。假山崩处数株斜,人道南朝宰相家,荒水一湾留底用,熟梅时节叫虾蟆。清意亭芜落照疏,
  漫将梅堞比梅墟,明朝郭笑山中屐,六瓣寻他腊雪如。
  范老龙梅意绝怜,中丞堂外见来然。种花人去春风在,却数潼关辨贼年①。屈铁为身玉长芽,灵光谁并阅恒沙。眼明小县无多恋,四面青山一本花。
  自注:清远堂,明蔡中丞官治宅。中丞,崇祯末败流寇于潼关。
  录自《嘉庆县志》
  元峰观咏明·陈霆
  石壶泉冽
  飞声夜作秋雨鸣,濑影晓看冰壶清,鉴人毛发净可数,漱我齿颊寒欲惊。我昔都梁弭行节,醉酌玻璃读残碣,道人试为出大飘,待看如前吸苍月。
  夏漾流清
  虹稍一片白云收,鸥边万顷苍波流,京尘不障蓑笠梦,海月独钓溪山秋。东归便作黄冠客,一曲还同鉴湖碧,请君抖擞脚底泥,陪我沧浪弄长笛。
  西阁云横
  夕阳半敛山翠收,野云归宿茅檐头,书龛润逼不成雨,卧榻温护谁知秋。屏间爽气朝还暮,坐对西山颊频拄,长松全暝苔径迷,双鹤飞寻旧巢路。
  织帘祠古
  青山落日今古情,荒祠千载留高名,朝哦久绝瘴猿哭,夜织还假寒蛩鸣。云林散发呼不起,剩有清风激颓靡。荆榛满眼时独过,一盏松花荐溪水。
  录自《康熙县志》
  第四节 佛教
  境内宗佛,以释为盛,民国期间,寺院林立,规模小者称庵称堂。解放初破除迷信,僧尼还俗,寺庵皆废。今批准佛教活动场所惟裴坟庵。裴坟庵,原名栖霞庵。顺治十三年(1656),云鉴和尚于丁山之阳创建吉祥寺,
  寺分上院、下院,下院即栖霞庵。因庵前有裴休墓,故当地民众俗称裴坟庵。乾隆间,了源法师继方丈,因寺遭焚,遂于乾隆廿二年(1757)募建。民国《德清县新志》云:同治初,比丘了义重建,可见红羊遭劫。至解放(1949),仅存头门平殿六间及罗汉松一株。
  1974年,庵屋调供德清绸厂使用,宅基558平方米。1992年划归恒星村整修。次年4月恢复佛事。1997年5月成立筹建小组规划修缮,9月破土平基,开山凿岩,营建大雄宝殿。殿长23.5米,宽17米,高15.7米,1999年12月30日竣工,集投资53.8万元。2000年6月,经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对外开放,并聘比丘尼敷莲任住持。至2003年末,有平屋6间,大殿5间,斋房念佛堂楼房21间。
  解放前,镇境禅寺、禅院、庵、堂尚有32处:
  绿瓢禅院 在城西瓜山郎。
  西莲禅院 在城东连山马回岭下。
  宣化禅院 在乾元山顶。
  真常妙觉禅院 在城北赤岗山。
  瞻紫禅院 在乾元山之阴半山间。
  慈报禅院 在西门外积谷山之阳,开封寺西半里。
  慈相寺 在城北石壁山上。
  大中乾元寺 在吴羌山之阴。
  保庆寺 在西门外积谷山东麓。
  华藏寺 在乾元山南麓。
  妙严寺 在西门外大壮岭东侧。
  越山寺 在城东乌牛山之阳。
  宝觉慈光禅寺 俗称城山寺,在城山之上。
  开封寺 在西门外积谷山之阳。
  保宁寺 俗称梅坞寺,在大壮岭之阳官庄村。
  永兴寺 在平阳岭南麓。
  吉祥禅寺 在丁山之阳。
  长庆寺 俗称东山庵,在西门外玉岗山之阳。
  集圣寺 在北门外杨家坞。
  琴山寺 在平阳岭山麓南坡。
  贵正禅寺 在城南十八都。
  高士庵 又称宣化院,在吴羌山之巅。
  五石庵 北门外东主山东麓。
  紫金庵 在市亭山北麓。
  万寿庵 在城南神林村。
  大悲庵 在大南门外赤土山南麓。
  清溪庵 在城山之左麓。
  庆云庵 在吴羌山之阴乾元寺右侧。
  金莲庵 在吴羌山之阴涧边。
  无思庵 在城南无思坝。
  观音堂 在阜安桥南堍,原为大中乾元寺山门。
  地藏殿 在峻明桥西,城山脚下东岳庙左侧。
  1988年后,宗教活动允许自由,各村寺院庵堂陆续兴建,至2003年,全镇共有十六处,其中卫星狮子庵已拆外,馀均存在。在诸多寺庵中,以琴山寺规模最大。
  琴山寺 位于城西平阳岭。据康熙《德清县志》载,原名崇福庵,宋朝淳熙五年(1178)初建。清朝顺治五年(1648)重建,改名琴山庵。民国《德清县新志》又载:“在平阳岭北,兵燹毁,清光绪廿七年里人募建。”今寺移野山头南麓,有寺山80亩,殿堂两进13间,楼房3间,辅房8间,占地1056平方米。其中二殿仿古建筑,结构精良。
  游慈相寺 明·王淮
  我游吴兴二十载,足迹不到馀不溪,饱闻慈相古名刹,境界不比他招提。今年七月天气好,买舟南下菁山道。黄昏才到寺门前,月里云深路难晓。樵夫指我入松间,暗转苍苔登几弯,野桥东畔见灯影,急呼稚子开萝关。元师见我欢意足,邀我归房解衣浴,焚香啜罢赵州茶,帐卷梅花眠石屋。明朝相见月庵师,同看灵泉阁下碑,品题石上半轮月,壁间总是前朝诗。青山四面围殿阁,东院西堂架岩壑,观心堂上坐谈经,无数天花眼前落。北窗胜集何处求?子瞻七客曾同游,东莱书院掩清昼,疏竹小窗烟雨愁。披云阁上云归席,拱眺楼头
  览秋色,鸟声帘外巧如人,解唱清歌劝游客。相携同步邑城中,落叶处处皆秋风,今朝长揖下山去,百里烟波送短篷。金鳌玉塵皆回首,看我飞帆度衰柳,他年我若过龟溪,还向山中问安否?
  偕客游慈相寺 明·方日乾
  长松出膏沐,叠嶂过新雨。登携带微醉,斟泉漱牙齿。留题石壁云,照影野桥水。归舆未妨晚,东岭月才起。
  以上《康照县志》
  偕胡漪■慈相寺面壁窝看桂
  次东坡游法华寺韵 清·沈朱点
  鼓勇直探华严界,一滴试寻曹溪派,静中领取木樨香,鼻观徐收恣清快。朅来古寺宿雾开,石仄流泉鸣渀湃。径从高阁面虚空,眼宽不知身世隘。氤氲消息凑单微,轮囷老桂未朽坏,坐久心清香妙忘,疑入广寒诧幽怪。老僧酌我珍珠红,自云麴蘖亲焙晒,玉擘蟹螯金切橙,检点紫葵与绿薤。安定斋居善著书,且拨牢愁脱世械,举杯白眼望青天,如从痒处爬疮疥。尘网功名若醯鸡,鸾鹤飘坠翻已铩。细参无隐绎禅味,酌酒嚼花偿逋债。
  同徐新田养原、严九能元照、游慈相寺
  清·许宗彦
  步入招提去,缘山石路平。佛龛何太冷,松盖独孤撑。阁圮钟犹挂,泉空月未生。摩挲认碑字,诗客爱留名。
  面壁窝 清·谈祖佑
  可惜花时我未过,中秋以后落花多,山僧留得馀香在,锁住三间面壁窝。以上《民国新志》
  重阳游北郭慈相寺(二首) 民·程森
  偶来北郭挹秋光,野菊畦旁熠熠黄,山剩残妆含睡意,扰他迓我度重阳。半村深处笼孤烟,带郭人家乐有年,打稻声随樵唱韵,夕阳影里驻吟鞭。
  游慈相寺和敬之韵(五首) 前人
  约趁新晴作胜游,野桥坐听涧泉流,他年预结深山隐,
  竹屋柴扉此处幽。寻幽乘兴发高歌,幽到寒泉静不波,怪道僧家堪入定,原来清福在山多。淫霖忽霁尽人夸,野色平林望眼赊,听得归途樵唱晚,半肩红树夕阳斜。
  胸襟磊落率天真,傲骨嶙峋不染尘。直把浮云视富贵,笑他忙煞梦中人。山径纡徐野草删,钟声隐隐度禅关,尘襟到此多消尽,泉自清流山自闲。
  录自《民国新志》
  宝庆寺 明·蔡官治
  萧条愁极目,杖履幸追踪。觅径穿危磴,攀萝上逸峰。夕阳寒橘抽,秋水散芙蓉。山带孤城迥,溪回远岸重。黄花青草合,红叶白云封。古寺馀苍藓,前岩寄老松,漫看初地衲,遥识故时宫。落日牛羊下,深林麋鹿从。烟荒时霭霭,泉咽自淙淙,行喜邀新月,归途出晓钟。录自《康焦县志》
  九日,游淡竹坞,度大壮岭,至妙严寺。饭归,转入保庆寺小憩
  清·徐以升
  此日例登高,有客偕以行。行行玉塵下,已远溪边城。坞中田半割,打稻家家声。识是永和乡,翠岭松隐横①。松阴复松阴,岭北峰峥嵘。盘岗拥孤寺,数里穿松平。沙门解揖客,款款乡人情。东林不设酒,兹岂为渊明。沈公读书处②,修竹风泉鸣。偶来非访古,境亦随心生。还循旧路眺,采折黄花茎。黄花积谷阴③,未到残钟砰。乾符记唐代,庭荒殿仄倾,试问东西峰,略不知其名。缘崖接归
  翼,雅舅株株晴,雨点忽稀疏,芒鞋相逐轻。
  自注:①范文正沈君墓志铭云:葬于德清之永和乡大壮岭。
  ②忠敏与求。
  ③保庆寺在积谷山之阴。
  录自《嘉庆县志》
  宝庆寺 清·俞樾
  德清西门外有宝庆寺,亦古刹也。寺前松径里许,旁有石,可坐十许人,奇古可喜。相传建文帝曾憩此,故名蟠龙石。寺中有僧像,方颐广颡,云即建文帝也,因以诗识之。
  命舟出西门,舟穷继以屐。但喜山寺深,不嫌村路僻。松阴一径青,云气千岩白。望蠡已无亭,蟠龙犹有石。相传建文君,曾此留遗迹。至今老佛像,犹在梵王宅。巍然天人姿,修髯可半尺,祝发头不冠,趺坐足不舄。我思明惠宗,守成亦令辟,削藩议未成,靖难师已迫。可怜一炬火,坐看六宫赤,忽忽鬼门启,草草神器掷。度牒奉先皇,袈裟换宫掖,君臣虽偕行,姓名已潜易。但觉僧腊高,都忘年号革。间关蜀道行,辛苦滇南适。谁知此一丘,亦来分半席。我今瞻遗像,历年逾数百。残碑尚可扪,斗室不嫌窄,冷冷钟磬清,落落尘氛隔。寄语好事者,应题大喜额。
  蟠龙石清·俞樾
  两龙夭矫戏宫柱,一龙飞上九天舞,一龙不胜堕泥土。何时蜿蜒来此山,山中之石遂千古。我思劫运当年遭,骨肉竟尔干戈操,雨中羊毛打更湿,城上燕子飞逾高。燕子飞来龙遁去,莽莽风云竟何处。金陵形势空复雄,白龙之庵一炬烬。龙兮龙兮何不长此留,云冥冥,风谡谡,怒卷松涛满山谷。龙虽失水尚有神,长使蚊雷静三伏①。我来问石石不知,但惊此石何离奇,至今父老石边坐,犹话龙衣拂地时。
  自注①:相传石旁数十式内,夏日无蚊。
  录自《民国新志》
  过宝庆寺旧址 陈景超
  嘉树纳春阳,山花沿路香,当年存宝殿,今日见林场。炮毁蟠龙石,灰弥穴鼠墙,同人莫轻叹,正道是沧桑。
  妙严寺杂诗 清·蔡环黼
  种缘庐
  碧玉涂金地,明星朗月天。上乘频演畅,小径亦因缘。兴属聊题句,心安即悟禅。于今谁秉拂,莫是橘中仙。
  容膝斋
  恰喜无多屋,居然画舫斋,年华杯酒度,时刻寸香排。月影能窥牖,花光亦照怀,姚黄并魏紫,添得牡丹牌。
  卓锡泉
  沧海一杯小,移来注此泉,谁知今日水,曾照古时天。洗手盛将钵,无根咒出莲,品题谁甲乙,应列虎跑泉。
  环绿池到此经三月,何尝见此池,那知修竹茂,遮断碧涟漪。曲径逶迤人,芳萍点缀宜,揭来幽兴极,消得浣花诗。
  录自《嘉庆县志》
  孟春重经妙严寺 清·蔡锡熊
  握别冬方暮,重过雪未消。岩花如有待,林鸟更相招。地僻门庭古,人闲兴趣饶。山僧殊不俗,长拟共逍遥。
  录自《民国新志》
  题宝觉寺(城山) 宋·韩元吉
  泽国富烟波,旷达无丘陵。兹地惊见晚,苍岩正峻增。翠篆森野蔓,乔松挂枯藤。刳山出古殿,映水明青灯,蜡屐从吾侣,应门走残僧。旅怀百忧煎。得酒如饮冰。谁能插羽翰,去作孤飞鹰。徘徊候佳月,晚风凉可乘。云间几丈塔,栏槛思一凭,会看雨径干,来登最高层。
  录自《嘉靖县志》
  吉祥寺牡丹 清·蔡赓飏
  今年花时连月雨,繁英飘落都成烟。绿阴满地春已暮,鼠姑风紧催晴天。吉祥禅院花事好,贤侯招客开琼筵。人门但觉香气袭,纷纷蜂蝶声喧阗。玉楼春色数十本,枝枝叶叶争鲜妍。更有魏紫态殊绝,迎风绰约凌飞仙。忆昔何侯政清暇,公馀课士心拳拳。手栽此本经十载,遗恩并与甘棠传。我公惠政同雨露,泽及草木无私偏。催科不扰四境谧,采桑共乐蚕三眠。琴堂讼少吏无事,到此公亦心怡然。飞觞倒擘敢辞醉,豪饮独让袁宏先。燕台此去四千里,当歌令我离情牵。他时花发寻良会,无限相思玉砌边。
  高士庵 清·吴绮
  去年曾扫莓苔迹,今来又著登山屐。木叶犹馀宿雨斑,
  溪光故绕秋烟白。老僧开阁为传茶,依稀记得留题客。凭栏遥望郡楼遮,落日徒怜飞鸟疾。
  以上录自《民国新志》
  己未冬杪五石庵杂咏 清·戴天彝
  回阿成小坞,疏凿自东兴,涧草寒能碧,岩泉冻不冰。名犹著青史,迹岂晦山林,试问萧家事,凄凉一梵灯。
  录自《嘉庆县志》
  秋日游五石庵清·沈朱点
  由来性癖常耽静,野寺清凉恰可游,浊世难将交道论,达人还向醉乡求。风来竹院炉烟袅,雨过松窗径草幽。回首与君穷谷里,几番相对笑谈留。
  录自《民国新志》
  访德清裴坟庵 卢前
  丁山结小庵,寂寞古城南。云细炉烟袅,风清梵呗酣。裴公泯旧冢,殿宇灿层岚。联袂趁秋爽,诗禅同一参。
  录自《万竿晴雨楼吟稿》
  陪沪上文友游裴坟庵 衡庐
  下院栖霞古,裴坟俗叫名,奇松四百岁,大殿两三春。曲水黄中绿,平山雨后晴,炉烟袅绕处,梵唱入钟声。
  录自《藕花集》
  民间寺庵
  第五节 基督教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基督教由新市传入县城,并在戚家弄建教堂。至民国廿三年(1934),全县有教徒572人,其中馀不镇及周边农村有教徒94人。解放后,教堂陆续关闭,1958年,城关镇有教徒13人,已不公开活动。1982年恢复,在溪东、溪西、医东等街民宅做礼拜。1984年,县成立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城关教务由牧师陈志良负责。1986年,教徒增至56人,择址小马山南麓建教堂一座,平房6间,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后因教徒骤增,场所嫌窄,乃于2002年择址城山北麓建新教堂,总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教堂310平方米,辅房290平方米,2004年10月迁入。现有牧师1人,堂务委员会委员7人,常做礼拜教徒250人。
  天主教
  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新市传入县城,民国十二年(1923)建教堂于县西街,城区有教徒26人。解放后,新市天主教神甫因组织圣母军,被人民政府取缔,各地教堂关闭。此后至2003年,城关尚有天主教徒4人,但已停止活动。
  第六章 科技
  1951年,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在镇境溪东街建立。1959年底迁址三里塘。同年秋,县蚕桑推广所和县农机研究所分别在溪东街创建。年底,蚕桑所迁三里塘。1961年,农机所也迁三里塘,三所比邻而居。次年,农科、蚕桑两所撤销。1963年,农机所撤销。
  研究期间,农科所有实验田34亩,大型农机具15件,配有恒温箱,培养箱,单、双显微镜,电光分析天平,高压消毒器,离心机等设备;推广早稻广陆矮4号和农选7号,引进胜利油菜和胜利百号番薯等品种。蚕科所育成华玉、503两个夏秋高产品种,同时开展桑条皮造纸、蚕砂提炼叶绿素、蚕蛹提炼氨基酸等综合利用研究。其中氨基酸产品于1960年12月在浙江省科技产品展览会展出。农机所引进改造绞盘式牵引犁。脚踏打稻机、锤击式油菜脱粒机等机具,同时承担插秧机、收割机研制。
  1966年,城关公社成立科学实验小组、在城南开辟试验田,进行水稻良种繁育。1970年,科学实验小组普及大队,全公社共23个103人,各大队划出丰产方,实验田予以试验。尔后发展到生产队。1975年,全公社有大队科技组16个104人,生产队科技组121个,农民技术员514人。科技组除选种育种外,还推广沼气他。尔后规模缩小。1980年有大队科技组8个34人,生产队科技组101个301人。
  1995年3月,为推动科技兴镇,镇成立科学技术协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3人。科协址设农办,在农业产业化集约经营中,指导特种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家蚕饲养和氟化物防治,畜禽疫病防治等工作。同时宣传科技知识,不定期开办科普知识讲座。自1966年至2003年,全镇共举办科普讲座24次,受众1100馀人次。2004年,荣获湖州市科普示范乡镇称号。
  科技成果,多属协作完成。
  农业
  (1)早晚稻“两降一扩”培育壮秧技术推广。由县农林局农业股完成,城关公社卫星大队协作,获1983年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2)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应用和推广。由县水产局完成。新盟大队唐德庆等人员协作。获1982年县二等奖。
  (3)三角帆蚌工厂化繁殖技术的研究。由雷甸水产大队、城关地区房管会合作完成,获1982年县二等奖。
  (4)稚蚕炕床育。由县农林局蚕桑股完成,幸福大队太堡塘生产队协作,获1980年县三等奖。
  (5)人工繁育三角帆蚌技术的推广。由县水产局完成,城关水产大队协作,获1982年县三等奖。
  工业
  (1)试制声表面波电视机中频滤波器。由镇区电子器材厂完成。获1981年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2)高收缩涤纶短纤维。由镇区德清化纤厂新产品试制组完成,获1983年县一等奖。
  (3)异形涤纶短纤维。单位同上,获1982年县二等奖。
  (4)有色纤维和有色异形涤纶短纤维。单位同上,获1983年二等奖。
  (5)普通圆锥齿轮的近似模数正齿轮铣刀加工法。由镇区德清机械厂施俊良完成,获1979年县二等奖,1980年兴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6)试制船用防潮型硅酸铝耐火纤维制品。由城关耐火纤维厂钱守信等人完成,获1982年县二等奖。
  (7)试制钢质登陆式机驳。由镇区德清冷藏船厂技术业务室完成,获1981年县二等奖。
  (8)72笼不吐水型真空渗透煮茧机。由武林头丝厂生产科、动力机修科、铸木组协作完成,获1981年县三等奖。
  (9)会客室曲竹多层胶压椅台。由镇区德清藤竹家具厂胡荣征等人完成。获1981年县三等奖,浙江省二轻系统新产品新包装展览评比会二等奖。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