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3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垣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2
页码: 626-627
摘要: 唐朝初置县时,县治设于下兰山之阳杨家坞。后迁百寮山南、北流水北,也未建城郭,只在四周溪汊之间碇立木栅,以阻商旅,时人称为四栅。宋朝景德元年(1004),县城建镇,始筑土郛,清溪上下游,各置水栅,时称四关。明朝陈霆云:“凡曰四关,特即县市之梢而言,未有重门击柝之制也。”宋朝末年始筑石城,临山则断丘岗以成堑,近郊则因兜浜而为池。城墙蜿蜒,跨越清溪南北,溪流上下,仍置木栅阻隔,周袤大约六里。
关键词: 经济建设 城镇 城垣

内容

唐朝初置县时,县治设于下兰山之阳杨家坞。后迁百寮山南、北流水北,也未建城郭,只在四周溪汊之间碇立木栅,以阻商旅,时人称为四栅。宋朝景德元年(1004),县城建镇,始筑土郛,清溪上下游,各置水栅,时称四关。明朝陈霆云:“凡曰四关,特即县市之梢而言,未有重门击柝之制也。”宋朝末年始筑石城,临山则断丘岗以成堑,近郊则因兜浜而为池。城墙蜿蜒,跨越清溪南北,溪流上下,仍置木栅阻隔,周袤大约六里。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大修海塘,各县城垣条石,奉命拆徙,移筑要害,挡御狂潮。德清城墙石驳拆运而土郛尚存,其时共设七门。东为临溪门(今县东街东端)、行春门(今溪东街东端);南为见山门(今溪西街西端);西为广储门(今南门城桥北堍)、清商门(今丁家弄西端)、西成门(今县西街西端);北为武塘门(今广场路北端)。
  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冯焕将七门改作四门,城门用条石砌成拱圈,城上建造望楼。并将东门(临溪)改称拱乾门,西门(广储)改称南门峻明门,西门(西成)改称宾麈门,北门(武塘)改称礼辰门。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侵犯杭州,推官方敏建议德清重筑石城。起初,欲缘清溪筑墙,如此工本较省。但“拆临溪之居而筑城则溪北苦,置溪南之民于城外而溪南怨”。于是,听从跨溪之议而筑石城。城墙外围复疏小河两条以杀洪流。上下水城桥各置水门五道,又在西门水门设门一道,各置栅门,以时启闭。陆上辟为五门,堵塞见山、清商出人口。东门城桥南堍改称迎薰门,北堍拱乾门改称文昌门,因文昌楼位于学宫左隅,城门右侧之故。五城门各建盘诘厅三间,置吏盘查可疑行人,负责县城治安。
  东门盘诘厅占地一分三厘七毫五丝。西门盘诘厅基地二分五厘二毫。大南门盘诘厅基地五分六厘五毫。小南门盘诘厅基地七厘零二丝。北门盘诘厅基地一分四厘五毫。
  城墙周长773丈5尺(2575.8公尺)高2丈3尺,(7.6公尺)。基宽2丈(6.7公尺),上渐收敛。设垛1540馀个。每隔10丈设敌台1座,周城共70座。每隔3座敌台设铺兵,共25铺。至此,城垣始告完备,而城内居民也赖以安全,尔后历经明末战乱而仍固。
  康熙年间,垛口因年久失修而倾颓,门楼亦废。嘉庆间略事修葺。此后至民国,城门屡修。《新志》云:“市场繁盛,无需乎城;若云防御,城亦要焉。”
  1959年,城门拆除,城石移用于水利建设。今大家山西侧尚剩残垣一段。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景超
责任者
谈跃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